《口述精仪》读后感

时间:2020-04-23 07:21: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口述精仪》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口述精仪》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口述精仪》读后感

  身着精仪紫,纵使我知道“紫色是可见光中波长最短,能量最强(的光)”,知道“精仪学院是咱天大最有分量的学院之一”,知道我站在67年来诸位前辈的肩膀上前行……可我仍是觉得不踏实,不现实。我想这是每一个大一新生独有的迷茫——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到哪儿去?我在坐席里,听着台上学长学姐,师长前辈侃侃而谈,热闹之余却觉得我离他们好远好远……仿佛那些光芒万丈的人生与我无关,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去读一个工科专业。人的恐惧总是源自于未知,我想是因为自己对工科的无知才导致我对它有所成见。高中三年我想啊,我一定要读生物,未来去做科研!对于生科的执着支撑着我走过了生物竞赛,熬过了自招考试。如今我会想起这段时光,我又想起那段话:

  “高考最美的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

  说来惭愧,“阴差阳错”正是完美诠释了我与精仪的邂逅。

  更惭愧的是,过去有学长学姐“吓唬”我说:“读不好书就要被调去那个什么医仪”,而在我拜读了王明时教授的口述之后,才对精仪院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了更客观的了解。我知道了医仪创办的艰苦,知道了这个专业这些年经历的坎坷,知道了它地位尴尬的原因……它让我回想起了自己对于生物学最初纯粹的热爱和到后来面对各方压力作出的无奈选择的时光。也许冥冥中有些许缘分,由于生物,让我最初对理学有了近乎魔怔的狂热,对于医学也有神圣的向往之情;而又是生物,打开了我对工科紧闭的心扉,找到了一丝前进的光亮。

  “我查看了许多国外的文献,了解了美、英、日等国在生物医学工程上 的发展和进步,更验证了我的看法和建立专业的信心,我预感未来需要一批以 工程为基础的,有医生基础知识的工程师来从事医学仪器的开发,这必然是未 来的发展方向,因为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将逐渐成为人类追求的最重要目标。”

  这篇文章我反复拜读了好几遍,而这番话是最令我感动的。每次读到,我都仿佛看见了王明时教授年轻时踌躇满志,豪气干云的'模样。想象着他兴冲冲跑去天津总医院,和朱宪彝院长、李森曙校长两位前辈陈述自己的壮志,描绘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宏图……那时的科研人可真谓“实干兴邦”,能自己写教材,能自己翻译外国文献,能在恶劣的环境里熬几天几夜测试设备,能为申请科研经费饿着肚子上京跑路……在这份口述里,我看见了无数奠基人奔波的身影,听见了响彻云霄的科研豪情宣言。那些满怀激情的日子,从未随着飞逝的时光失掉它曾有的光芒。

  是了,我想着,这些天,我看到宣讲的学长学姐,师长前辈身上,也是这般闪耀。而这一次,我不再到陌生,而是觉得心里沉甸甸的。仿佛我也在其中,真实感受到我也是精仪的一份子,我身上也反射着这份精仪紫的能量。

  除了感动,还有一份担忧。

  “我本来想为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提些建议,后来感到这种想法会被人家认为天真可笑。”

  在口述的最后一段,前辈如是总结到。宛如正有一位暮年的老人在我眼前无奈地叹息着,亲手将一个专业搭建起来,却最后无力改变什么。可他也没有因此一味地消极,仍然秉持“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益求精”的院训,他说:“我只能期望有关领导们能用实际行动团结大家,从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唯一目标出发,把专业办得比过去更好。“

  “今天比昨天好,就是希望。”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当我站在北洋广场发呆,我想几十年前亦有一批这般望着天空的在做着青天大梦的年轻人,他们也祈祷着美好的明天,更美好的精仪院。

  细细思量后,全辑正是此章真正领我走进了精仪院的大门,拜访了其中一间老屋。

  当我在这里,这里,既可是此刻我所在的精仪院,也可是我正在写的最后一段……我在这个与天大“阴差阳错”的金秋,邂逅了历史与未来。

【《口述精仪》读后感】相关文章:

1.【精】目送读后感

2.【精】地心游记读后感

3.【精】《贝多芬传》读后感

4.草房子读后感【精】

5.《草房子》读后感【精】

6.【精】草房子读后感

7.【精】《怀念母亲》读后感

8.【精】《草房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