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读后感

时间:2020-04-27 19:20: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最后一课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后一课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最后一课读后感

最后一课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法国作家都德的着名小说《最后一课》,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一所法国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小说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和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其中,我最喜欢的主人公是韩麦尔先生。他管教学生很严,总是拿着一把大铁戒尺,但他是一心为学生好,让他们能够把知识记牢。他热爱自己的国土和语言,在给同学们上这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知识都塞进学生的脑子里。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祖国的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是呀,祖国的语言是多么地重要,它是我们精神生命的源泉,我们一定要学好我们自己的语言。

  我为这些既失去国土又失去语言的法国人感到悲伤。我又被他们争取解放和祖国统一的坚定意志、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感动!

  向顽强的法国人民致敬!

最后一课读后感2

  初中语文第二册选编的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土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力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讲义又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厌烦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读完这篇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小说,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来说,难道从这个故事中能不有启示吗?

最后一课读后感3

  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在历史上阿尔萨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兰西曾多次交替拥有其主权),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兰西人的爱国情怀。1912年被胡适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最后一课读后感4

  今天,我们语文课上学了《最后一课》,通过读与老师的讲解之后,我悟出了许多东西……

  这一课主要讲了小弗朗士一天上学到了教室后发现了不寻常的气氛,后来老师告诉学生们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从明天开始就只许教德语了,并给孩子们上完了这最后一课。通过阅读,我觉得小弗朗士已经从贪玩,幼稚,不懂事,不爱学习转变成了成熟,爱学习。同时也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小弗朗士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也是一位爱国志士,他坚持给学生们上完了最后一课,他既可怜又伟大。

  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诉我们:祖国的语言代表了自己的祖国。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最后一课读后感5

  《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是由法国著名的小说家都德写的。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所见所闻与内心的感受,表现了法国人们强烈热爱祖国的感情。

  文中最感动我的是在这最后一堂法文课中,一辈子不曾上学读书的老爷爷捧着一本破旧的识字课本坐在了座位上,平常上课总是跑神迟到的弗朗士,在最后一堂课中也格外的用心。老师在那一天里穿上了平时过节才穿的礼服,讲的东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在文章的最后,老师因为伤心过度而说不出话来,就在黑板上用尽可能大的字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

  这篇文章中老师说的一句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大,那就是:我们阿尔萨斯最大的不幸,就是总把教育推到明天。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总是把事情往后拖。看了这本书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难受。

  这篇文章不仅交给了我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还让我懂得了今天的事今天做的重要性。

最后一课读后感6

  当我学了《最后一课》后,就觉得这种想法是多么愚蠢啊。

  做父母的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要为了赚钱,而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做老师的也要关心、教育好学生,因为这些孩子们中说不定就有“救世主”呢!

  可恶的德国军队,为什么你们的野心要这么大?为什么你们不会安分地守护好自己的国家呢?为什么你们要这么残忍的对待别人?为什么?

  你们可否为法国人民想过?国家被人侵略,被人占领会令法国人生不如死!可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他们不能死,他们要好好地活着!如果他们死了,法国将不复存在!

  家长、老师、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你们醒醒吧,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尽管国家被占领了,但是骨子里还是法国!

  可是回头想一想,我还真是没有资格说这些话,我自己都没有以身作则,贪玩得很啊!因为我实在没有什么愁的,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但是仔细想一想又有一点后悔,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最后一课读后感7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看了《最后一课》这部电影,他讲了:

  一位叫谭千秋的老师正在给一群高中的学生上课。突然,地震来临了。谭老师在疏散班里的学生后,发现还有四名学生被困在教室时,他马上冲进去让学生们躲在桌子下面,自己却趴在桌子上,用身体挡住落下来的砖块。砖块把他们埋了起来,他们怎么叫救命外面的人都听不到。这时,余震来了。它把谭老师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割断了,可他也毫不在乎,却急急忙忙地问躲在桌子下面的学生有没有事。不知过了几天,在一个下午,救护人员终于在一个废墟里找到了谭老师和阿四名同学。当时,四名同学正在昏迷之中,情况紧急。而谭老师,因为失血过多,已经归天了。

  看完了这部电影,所有看电影的人都哭着走出电影院。我一边走一边想:“老师真的太伟大了!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期望!”

最后一课读后感8

  《最后的一课》主题思想的升华和结晶。作者匠心独运,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龙点晴的结尾,对于揭示哈墨尔先生的思想境界,对于表现亚尔萨斯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不妥协精神,收到了“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效果。

  高尔基在谈到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时,曾经指出他们的作品“在技巧上是典范的文学作品”。都德的小说《最后的一课》正是这样,它以独特巧妙的艺术构思、高度凝炼的艺术概括、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质朴而富于感情的语言,表现了重大的社会题材,揭示出生活的本质,是短篇小说创作的优秀范例。

最后一课读后感9

  读了《最后一课》,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要这种“成长”方式吧?

  普法战争爆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的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的。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起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有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的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母语,千万不要让它永远消失。

最后一课读后感10

  这个星期三我们看了最后一课,这可是一个感人的小故事,是这样的:谭老师刚刚开始上《人生的价值》课,就忽然发生了大地震,老师叫同学们纷纷跑到操场上,谭老师看见教室里还有四个学生就跑回了教室,他们准备逃走,可已经来不急了,于是谭老师让四个学生躲到讲台下,谭老师用伟大的身躯护卫着讲台下的几个学生,紧接着余震连连发生,导致谭老师失去年轻宝贵的生命,为了学生他可以无私奉献,连生命都可以不要了。谭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帮讲台下的四个学生上完了《人生的价值》这一课,当这时同学们的脸上泪流满面,感动的都哭了起来。我们明白了,平时老师对我们严格、严肃都是为了我们好,我们在平凡的生活里,看见了一位伟大的老师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

  谭老师真是一位伟大的老师!

【最后一课读后感】相关文章:

1.《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2.《最后的日记》读后感

3.《林间最后的小孩》读后感

4.《最后一匹狼》读后感

5.林间最后的小孩读后感

6.《最后的獒王》读后感

7.《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

8.《最后一个匈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