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

时间:2020-07-04 00:01: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无声告白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无声告白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无声告白读后感

无声告白读后感1

  这本被称为“横扫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的书,与其说是悬疑类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有关爱和教育的杰作。每一个看完了《无声告白》的人,心底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先对这部小说作一个简短的介绍:

  小说开篇便告诉读者,迪莉娅死了,就此埋下伏笔:她怎样死的随着作者谋篇布局的深入,读者渐渐自己拨开了真相的面纱: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爱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对其百般关注、在她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实际上是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

  书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与上一代人有关。她的母亲是一个不甘平庸、期望与众不同的女人,最终却还是嫁人生子,成为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尽管中途她挣扎过,没留下只言片语离开这个家,期望继续完成搁置的梦想,但却因腹中孕育了第三个小生命——汉娜而再度放下。她短暂的离去却在迪莉娅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阴影。迪莉娅要努力地扮演好一个让父母满意的主角。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被期盼着的,她的兴趣,她的交友,她的未来都是被期盼着。而正是莉迪亚过于成熟的心智,让她不能摆脱这种期盼,以致于发生了之后的杯具。

  我以为在开放民主的美国很少有这种事情,之后才发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家长习惯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小孩比较,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爸爸觉得就应学珠算,妈妈觉得就应学舞蹈,没有人问孩子喜欢什么。看到书中有一处这样描述“她每次都是真心征求女儿的意见,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开口的时候紧张地屏住了呼吸,在听到女儿的是的之后,呼吸才会恢复正常。”不得不佩服作者,没有任何一处的落笔是粗疏的,用词精准而克制。

  看似幸福的这一家,其实并没有表面的如意,所有人的隐忍和退让都是为了维护这个家的平衡。

  “我的大脑里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状况事与愿违。”这是玛丽琳第一次离家出走时留下的字条,之后自己又撕碎了,能够说所有轨迹的正是从这件事情开始偏离。她期望和自己很像的女儿能够过得和自己不一样,能够与众不同,所以给了女儿很多期盼。而詹姆斯则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如此与众不同的特质一向活在自卑中,他渴望和周围的人一样。所以他也期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弥补自己不善交际的弱点,广交好友。所以莉迪亚就担任了这个平衡家庭里面各种需要的主角。

  至于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也有着很多不能说的秘密。在父母面前,他们显得有些剩余。所有的爱和温柔的注视,亲吻都是属于莉迪亚的。他们的心里肯定都这样想过。但是没有一个人跑去和父母说期望你能多看看我,注意到我的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

  “至少我明白我是谁,我要什么。至少我不恐惧。”对于局外人杰克,我一向很佩服。我觉得他是整本书里面活得最自由的一个人。或许有人会反击因为他从小缺少管教,不用承载父母的梦想,也就活得肆意。但有些事情生来就是不公平的。

  这本书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家庭以及个人道路,而且没有任何一处落笔是粗糙的,但我不喜欢这本书,因为太过压抑了。最后用书封面上的一句话作为结束: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2

  这是一本讲如何逼死自己的女儿,也是我迄今看哭的第一本书。

  莉迪亚,书中的主人公,还没开场就死了,接下去全书都是在寻找莉迪亚死去的理由,一开始还有点看嫌疑小说的感觉,以为是他杀,没想到最后是自杀。而她自杀的理由却是因为父母,并不是父母不够爱她,反而是父母太爱她了,她一直都活在父母的期望中。

  莉迪亚是三兄妹中,唯一拥有蓝眼睛的女孩,所以她在父母眼中获得了最多的关注,母亲一直希望她成为医生,因为她的母亲玛丽琳自己的梦想就是成为医生。玛丽琳从小到大都很聪明,成绩优异,特别是在化学和医学学科上拥有超于常人的天赋,她自己也一直希望自己是人群中的焦点,希望与众不同。直到她遇到了詹姆斯,也就是莉迪亚的`父亲,一位中国后裔,她的梦想因婚姻戛然而止。玛丽琳是多么喜欢詹姆斯,喜欢她的黑头发,喜欢的黄皮肤,确切的说是喜欢他在人群中的不同,见到詹姆斯的第一眼,就主动吻了她滚了床单。

  然而,对于詹姆斯来说,他是多么的希望走入人群,跟那些白种人一样。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种族歧视很严重,拥有黄皮肤和黑头发的詹姆斯,一直是人群中的焦点,走到哪,都会有人向他投来目光,是动物园里猴子获得游客投食的那种目光。直他遇到了玛丽琳,直到他们生了莉迪亚。 莉迪亚继承了母亲蓝眼睛,詹姆斯认为,他的女儿可以像那些白种人一样,轻易的走进人群了,再也不好获得异样的眼光。

  詹姆斯希望莉迪亚多跟那些人交朋友,因为他自己从小到大都是异类,没什么朋友,他希望自己的女儿多去参加各种舞会,经常催促她多跟朋友打电话,也经常问她朋友们的状况。其实莉迪亚在学校一直沉默寡言,没什么朋友,一开始她的同学们还会邀请她去参加一些活动,然而却说她没有时间,要回家看书,因为她的母亲在家里等着她,就这样慢慢的朋友们有什么活动就不叫她了,也就没有了什么朋友。她的母亲是导致莉迪亚自杀最重要的原因,她母亲以为自己的女儿也会向她一样喜欢医学,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从她自己的角度考虑,比如下课后会陪她一起复习物理、化学等,还有每年的生日,都是送书给她,那种如何成为一个女强人,如何成为一个医学专家类似的书。

  然而,莉迪亚却只能默默的忍受着,她压根就不喜欢医学,她压根就不想在生日上收到书,她喜欢项链,她多么的希望母亲能送给她一个属于青春期女孩的礼物。

  然而玛丽琳不懂,玛丽琳以为自己的女儿只喜欢医学,莉迪亚就这样在父母的期待里,慢慢的被压垮,跳湖自杀了。

  我想现在很多的中国父母也是这样,从小就给他们抱各种补习班,希望他们成为XX,在张口闭口之间就是别人家的小孩怎么怎么样。

  网上有一句话:“这世上有几种笨鸟,一种是先飞,一种是不飞,还有一种是下个蛋,把希望寄托在这个蛋”,如果你过分的关注这个蛋,往往很容易把蛋弄碎。

无声告白读后感3

  上次的读后感讲了一个,为了向父母证明价值从而冒险屠巨龙的孤独少年。这次,我们来讲一个,为了摆脱父母掌控从而走上不归路的孤独少女。

  不禁有些感慨,会是怎样的机缘,让我在这段时间里,碰巧连续看了两本与少男少女有关的小说呢……而且是如此动人的小说。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这样说过:中年危机其实是青春期危机的重现。我恰好已人到中年。危机说有些夸张,但正面对着中年人的各种人生挑战却是有的。碰巧看到的这些青春小说或许也是冥冥中注定的相遇。

  让我们回到书中来。

  15岁混血少女莉迪亚是移民美国的华人高知父亲和能干美国母亲的女儿。父亲渴望女儿成为一个能融入当地社会的受欢迎的人,从而弥补自己在异国他乡一直无法融入当地社会的痛苦;母亲渴望女儿成为一个禀赋优异才华出众的人,从而弥补自己年轻时一直未能达成的事业有成的梦想。

  而女儿自己,由于在5岁时遭遇了母亲突然消失(离家出走,数月后回家)的心灵创伤,从此一直挣扎于担心再次失去父母的恐惧不安中,在现实中无限满足父母的愿望,讨好父母,可悲地成为了父母个人梦想的寄托物。

  话说,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或多或少对孩子倾注了自己未曾实现的期待和梦想,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这也是为何有此一说“失去父母如同失去过去,失去孩子则如同失去未来”。这恐怕是流淌在人类血液里不朽的遗传元素吧。

  然而,莉迪亚的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到了几乎登峰造极的地步—连圣诞节送的礼物,都只与他们自己的梦想有关---不是指导人际交往的书籍,就是女性成功励志方面的书籍……这一切就像一块块砖头,沉甸甸地压在了莉迪亚的心头。即使后来父亲终于送了一条她内心一直向往的漂亮项链,也令人无奈地带着“有条件”的味道,成为了一条勒住莉迪亚脖子的绳索。

  当莉迪亚终于想要反抗,鼓起极大的勇气有意接近一个“坏小子”,想要开始一段恋情,追寻自我的生活时,发现要逃离原来的人生并不是那么顺遂的—她被表面是坏小子实则同性恋的男孩拒绝了。而她唯一的资源(她没有任何朋友),唯一信任亲近的人—哥哥,在这时离开了家去远方读大学,并且,正沉浸在梦想实现的兴奋中的哥哥对妹妹已无暇顾及了……

  一根接着一根,所有能让人生存下去的支柱都轰然倒塌。

  虽然这样说似乎让人有点沮丧,可是,生存在病态家庭的孩子,真的很无助无力,很多孩子不得不成为了父母梦想的牺牲品。这无论是在教科书里,还是我自己的临床案例中,都碰到太多太多。

  当然,也有成功自救,最终活出自我精彩人生的例子。可是,真的不多。因为,太难。

  这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倡父母们需要不断学习成长,不断了解自我,探索内心世界的一大原因。否则,单靠孩子自己努力突破,不是不可能,难度不知道会大多少!

  那么,莉迪亚想要无声告白的,究竟是什么呢?

  ......

  她杀死的不是自己,是父母的幻想,是沉重的生活,是不快乐的短暂人生……

  她其实并不想杀死自己的……这个可爱动人的孩子。

  她其实热爱生命。

  对此我坚信不疑。

无声告白读后感4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往往可能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用她自己的笔触,细细描绘了一个异族通婚家庭可悲的故事。读完全书,回首封面——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深感触及心灵之深,犹如一场大雨淋漓浇至心间。

  小说的女主人公莉迪亚可悲的承载着她父母无限的期待与对未完成的梦的憧憬,十多年压抑的生活方式,换来想要尝试着改变却最终不慎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的生命。她的父亲—偷渡至美国成长起来的华裔教授—渴望融入社会、渴望平等的对待;她的母亲—哈佛肄业的高材生—远大的理想,却因遇见华裔教授而改变了人生轨迹,她所热爱的医学、物理全化为内心难以释怀的遗憾。父母所无法实现的梦想,渐渐的加注在他们所钟爱的大女儿身上。因为他们深信,她一定能实现他们所无法实现的梦想。

  莉迪亚在他们的期待之下,变成敏感而孤立的姑娘,相异的长相,无法融入的家庭背景,铸就了她内心的孤立。母亲近乎疯狂的管教和期望、父亲给予的无形的压力更是勒的她喘不过气来,她没有自己的时间,她内心的痛苦无以表白,最后统统化为潜藏在内心的"无声告白".冰冷的湖底,成为她最终的归宿。

  在无声告白全书中,描绘了母亲在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一个温暖充满爱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阳光、积极的母亲有时能够成就健康向上的孩子,能够让一个家庭充满凝聚力。那位母亲其实始终拥有着幸福的婚姻生活,但她的内心却始终充满挣扎、痛苦和遗憾,这份揪扯让她失去了作为母亲的敏感,让她的生活染上了悲伤的气息,她终究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若她能在这挣扎之中找寻到自己,也许结局将会变得不同。一直喜欢这样一句话:‘上天给了你这种生活,因为它知道你强大到可以活下去。’带着爱与希望活着,是对生命所馈赠的最好的回礼。

  读完全书,爱上伍绮诗的描写,爱上她娓娓道来的故事,在她的故事中产生共鸣。或许确实如一些评论所说,这是一本相对压抑的书籍,在文字间看不见希望,但它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照,是一些事物的缩影,也许今天的我们不用如教授一般,忍受着他人异样的目光,不用同莉迪亚的母亲一样为了家庭而放弃自己的兴趣与理想,‘锁’于院落之间,但对于孩子的期待却从未减少,望子成龙的思想仍未改变。如今生活于这样一个时代的我们,总是被事物所"追着跑",父母、教师等等,不同的道路中,不同的角色里,每个人的身上倾注着不同的期待。我们尝想过在这些期待之中,失去了些什么,有时的我们负隅抵抗,不过是再为了找寻那个最为真实的自己。生命是无法回溯的长河,在这长河之中,无论面对的是什么,重要的是能活于爱与希望之间,那是给家人与自己最好的礼物!

无声告白读后感5

  不爱看悲剧,每每读这样的书都有种心塞塞的感觉,也许这是我个人在心理上躲避着什么吧?不讨论我的心理轨迹,还是来看看我们仁慈的作者吧。

  伍绮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父母均为科学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

  文章的开篇就这么写着――“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她已经为这部作品定下了调子,这是一部真真正正的悲剧。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在寻找自我的路上要么找到、要么死!如此恶狠狠的开篇……

  一个个体的终结可能会导致家庭的终结……继而整个社会……。如果照这个线写下去,我们看到的画面将是一个晦暗的如雾霾笼罩的大地!那才是真正的悲剧——没有一丝希望。

  然而,作者是仁慈的。当我读到莉迪亚不幸离世并非是她对人生的绝望而是为了给自己勇气找到真正的自己时,当这样的悲剧仅仅是一个懵懂少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的失误时,我感叹……

  “还不算太晚。莉迪亚在码头上许下新的承诺,这一次,是对她自己许的。她将重新开始。她会告诉她的母亲,够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远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她还会告诉母亲,还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从现在开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但悲剧就是悲剧,一朵被期待、被憧憬的美好而年轻的生命终结了。带着父母双重梦想的生命……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个不和谐的节奏。书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实际行为如此的不协调,甚至相反。他们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表达真正的自己。詹姆斯一家或者说有这么一个群体。这些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们活在自我的安逸状态下,自己创造了一个封闭的一个自己想像出来的空间。并把自己的想像及爱强加与那个被爱的人身上,或者孩子或者伴侣。有那么一天,当真相打碎了这个梦……悲剧……来了。

  好了,回到伍绮诗的无声告白的世界——在部作品里即将肢解的家里还有爱。大家都爱着彼此却又用这份爱伤害着彼此。也许正因为有爱才会看到这儿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天使,小小的汉娜就如一个小小的暖暖的火苗。她想温暖周围的一切,却能力不足。但她依然是暖暖的。汉娜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家人……也同样温暖了我的心。有了汉娜这部悲剧才有了希望……也有了活下去的可能。

  我不想说那么沉重的话题。我只想说找到自己并展示给爱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学会沟通并坦诚的交流才是避免悲剧的根本。在有爱的世界里……告诉他你需要什么就好。

  还有一个题外话。我一直在想,在被畸变心理的父母关爱下如何成长为心态正常的孩子?“被有着畸变心态的父母忽视才成就了汉娜?这算是幸运?那么同样被忽视的内森选择了强大自己准备逃离又算什么?”

【无声告白读后感】相关文章:

1.《无声告白》读后感

2.无声告白读后感15篇

3.告白青春散文

4.静夜无声散文

5.无声小学作文

6.母爱无声日记

7.无声的比赛作文

8.无声的感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