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0-10-22 16:31: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1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一个孩子从6岁进校园,到12岁离开小学,他在学校能获得什么培养什么,知识和思维,习惯和能力,而这一切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子呢?课堂学习、生活实践、死记硬背、试题累加、社团浸染,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讲授和练习的角色。很多教师知道学习是有规律的,成长有特点,个体是有差异的,知道学习的有效规律,且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我们所面对的个体问题呢?所以我们要学习有关儿童成长的心理生理知识。

  一直以来,我们喜欢站在教的角度设计课堂,按照教学进度确定学习任务。其实,我们应该首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先退避在一边,把“教”先剥离出来,设身处地弄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起承转合,何处山重水复,何时柳暗花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应该是鼓舞着,让学生始终有不竭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是欣赏着,让学生在欣赏的目光下,变得自信阳光;教师应该把学生捧在手心,让学生像是躺在妈妈的怀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攀上属于自己的峰顶,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成功。

  当然,应该亲近的远不止被冷落的教材,成功的教学应该更加开放。打开教师的窗子,扯一块西山的苍翠;推开学校的大门,与学生一同跨入时代的高铁;链接信息高速,世界就在校园。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只有我们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广大、多元的学习舞台时,他们的未来才值得期待。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如果我们能够把更多听课的时间用到老师们关于课堂设计的讨论之中,也许发生在课堂里的教学会有着老师们更多的智慧。

  一个老师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和生动的情节,那他或她的学生也学会了在传递中去爱生活。

  一个老师爱教育,那他便会带着对职业的崇敬和神圣来对待职业中的每一个孩子,孩子既是我们工作的对象,更是和我们同走幸福职业路的伙伴,一个问题学生的存在就意味着我们有提升功力的机会了,教师应该是领着薪水做慈善事业的人。

  一个老师爱学科,在他眼里,他是为学科而存在的学习者,那么他的孩子所感受的就是学科的魅力和神奇。

  一个老师爱学生,他知道,学生是一朵朵来自不同家庭的花苞,早开晚开不开都是个体的存在,他们在这个土壤上,不是来遭受歧视和统一的修剪,他们需要的是适合自己呼吸系统的氧气和水分,承认个体差别,才会有个体教育的眼光。

  “我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这是李希贵校长的管理体会,我想,《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放大教育的的智慧和力量,为创建让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而努力。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2

  暑假期间,认真阅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此书为我这个站在班主任工作起跑线上的人指明了奔跑的方向,以下两点感触颇深。

  发现非正式表扬的`魅力

  在所有的管理行为中,评价是一项需要每一位管理者特别小心的事情,因为它本身的高利害,也因为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慎用。而“非正式评价”尤其是“非正式表扬”的运用在教育教学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希贵校长在书中讲到了这样一位领导,他常常在你做了一点什么事情之后向你伸出他的大拇指,以至于被业内人士私下敬佩地称为“大拇指领导”。你的一项变革、一点经验,甚至一篇文章、一次发言,都有可能获得他“大拇指”的肯定。虽说是没有任何奖金、证书的表扬,却激励着大家不断前行。事实上,这样的“非正式表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可以很好地运用。书写生字时对学生个别笔画的肯定,朗读课文时对学生情感把握的褒奖,思考独到时及时的鼓励,都时时鼓舞着孩子们,激励着孩子们。

  印象最深的是身边有这样一位老师,坚持为每一位孩子过不一样的生日。他和家长们一起,收集孩子从小到大的照片做成影集,让班里其他孩子通过各种形式为他留言送祝福。还会亲手写一张贺卡,将自己的爱都写在了上面。不管过程怎样,相信这份真情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我们可以尝试着选取真实、可信的一点,让“非正式表扬”的潜能无限放大。

  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对于学生初入学时的不知所措、不适应,他们表现出更多一倍的担心和焦虑,那么,随之而来的是一手包办,不给孩子留空间。这样做,看似避免了无措的发生,其实只是将这样的不适应、不成熟的状态延迟而已。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如果家长始终不给予孩子独自行走的机会,那他将永远也无法长大。如自然也就丧失了培养他们自主、自立的机会。

  我想最困扰老师们的就是学生的安全问题了,而“电梯”一词最近一直是热门搜索词汇,这本书中就有这么一个关于“电梯”的小案例:有些学校在屡禁学生乘坐电梯而不见效的情况下,在电梯上装上了限乘装置,只有持有刷卡权限的老师才能乘坐。硬件设施一改,似乎解决了长期以来让学校担忧的安全问题,但同时也失去了教育的机会。李希贵校长说,如果我们不能在乘梯和禁梯这一矛盾冲突的情境中,让学生明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该如何使用资源,不让学生从内心明白在一个团队中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尊重应该尊重的人,有一天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了,他们将仍然是令人头疼的一群。试想,这样的生命体验怎么能舍弃,很多能力的培养都在是问题中发展,在错误里成长起来的。这样好的教育机会,我们怎能错过!

  不管是“非正式表扬”还是“学会放手”,都需要我们去用心去理解每一位孩子,发现他们的细微变化,及时地引导,感受他们的需求,适时地帮助,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成长的力量。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3

  “一所中学,没有了行政班,没有了班主任,没有了班干部。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课表,1430个教学班,100多门课程,200余个社团,40余款校服……这是北京十一学校”。

  看到这些,我不禁深深震撼,这是学校吗?这和我印象当中的学校管理完全不同,校长(作者)李希贵是怎样的一个管理者呢?

  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中,李希贵校长记录了这场改革的心路历程。在书中,我能感悟到改革的艰难,分享改革者的智慧和创意,体会到改革者的追求和魄力。这是一本“做”出来的书。

  1、帮助孩子在集体之外成长,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让学生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结识志趣相投的伙伴也应成为教育的目标,寻找团队精神,发现课程的独特价值,帮助孩子在集体之外成长,克服自由恐惧症。

  2、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不要把学生都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因材施教与学会选择,从助推器到发动机,在自由空间里培养自律意识,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发现和教育同样重要,从“自理生活”到“自谋生活”,少一些抽签,多一些选择。

  3、让校园里生长学生的想法,心中要装大目标,教学生自己去解决难题,让校园里生长学生的想法,过节的样子,让学生找到更多的同伴,戏剧课,为男女生正常交往搭建平台,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处分学生。

  4、帮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管理学生学习,听课、观课与走课,帮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亲近一下被冷落的教材,把活动与读书联系起来,学会等待。

  5、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各就各位:从班主任到导师,从说服走向对话,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礼貌,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谁来判定师生关系的质量,寻找质优价廉的师德,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

  6、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校长转身学校才会转型,构建领导型的组织结构,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好教练才是好领导,把激励的任务外包,“我”还是“我们”?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扩大教师的影响力,把权力关在笼子里,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7、精确的分数不一定是正确的评价,教师的业绩在哪里,精确的分数不一定是正确的评价,评价团队才能形成团队,评价的目的是促进被评价者的进步,聘任是好的评价,发现非正式表扬的魅力。

  8、鼓励先进,允许落后,调整结构是组织变革的有效杠杆,鼓励先进,允许落后,校长要走在改革队伍的中间,让变革大限度发生在“民间”,不破不立与先立后破,有了感情再变革,在变革中发现可分配的利益,先开枪,再瞄准,用改革的思路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1.幼儿教师面向教育的个体读后感

2.有个体贴的老妈真好初中作文

3.《爱的教育》读后感

4.爱的教育读后感

5.《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6.《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7.爱的教育读后感

8.爱的教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