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0-11-14 08:12: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归真教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1

  在读完《回归真教育》一书后,深为梁好老师充满热爱的教育情结、充满智慧的教育故事、充满创新的教育管理、充满自由的教育环境、充满无畏的教育胆识所折服。

  其中在“个个争第一”让教育走向何处这一辑中,有一篇随便令我印象深刻:梁好老师一次监考俄语看到学生考试的情景而发出的深思,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些时候,学生是不能左右自己的学习行为的,甚至作为教育者也不能左右,但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却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让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都让梁好老师去认真思考,这份思考,让他站在高处审视教育,并不断触摸教育的真实。

  读了“真教育”后,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了。在英语教学中我要不断的学习探索,让教学返璞归真,找回教育的根基。

  英语教学要回归“真”,必须深入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尝试用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了解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去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课堂教学要努力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他们身边,是拿来用的,是用来交际的,而绝不是仅仅是通过背背记记去应付考试的。因此语言的学习必须回归生活的本源,英语教学必须追求“生活化”。

  英语教学回归“真”,就是要用生活化的语言组织教学。这样能够使学生减少对英语的陌生感,减轻学生学习英语的畏惧心理,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更具亲和力。正因为教材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编写的,所以我们的教学更应该抓住这一点,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方式,才能通过语言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另外在学生主动愿意说的时候,我们不必过多地去纠正他们的发音,语法错误,要注意保护学生说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才更有利于持久保持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的英语,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把教育同整个生活,整个社会联系起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回归生活”——新的课程理念也特别强调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思维、情感、行动的整合,把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使课堂充满情趣。可以这么说,让教学回归真教育,也是对陶行知先生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在读完《回归真教育》一书后,深为梁好老师充满热爱的教育情结、充满智慧的教育故事、充满创新的教育管理、充满自由的教育环境、充满无畏的教育胆识所折服。

  其中在“个个争第一”让教育走向何处这一辑中,有一篇随便令我印象深刻:梁好老师一次监考俄语看到学生考试的情景而发出的深思,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些时候,学生是不能左右自己的学习行为的,甚至作为教育者也不能左右,但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却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让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都让梁好老师去认真思考,这份思考,让他站在高处审视教育,并不断触摸教育的真实。

  读了“真教育”后,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了。在英语教学中我要不断的学习探索,让教学返璞归真,找回教育的根基。

  英语教学要回归“真”,必须深入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尝试用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了解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去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课堂教学要努力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他们身边,是拿来用的,是用来交际的,而绝不是仅仅是通过背背记记去应付考试的。因此语言的学习必须回归生活的本源,英语教学必须追求“生活化”。

  英语教学回归“真”,就是要用生活化的语言组织教学。这样能够使学生减少对英语的陌生感,减轻学生学习英语的畏惧心理,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更具亲和力。正因为教材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编写的,所以我们的教学更应该抓住这一点,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方式,才能通过语言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另外在学生主动愿意说的时候,我们不必过多地去纠正他们的'发音,语法错误,要注意保护学生说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才更有利于持久保持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的英语,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把教育同整个生活,整个社会联系起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回归生活”——新的课程理念也特别强调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思维、情感、行动的整合,把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使课堂充满情趣。可以这么说,让教学回归真教育,也是对陶行知先生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2

  当我去选书的时候,我一眼看中了“回归真教育”这一本书,其实第一眼吸引我的就一个字“真”,什么是“真”教育,我的教育是“真”的吗,我究竟在做什么样的教育?心中不免有种种疑惑,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马上签字领下这本书,这个假期就读它了。

  回到家,就急迫的想知道,到底什么是“真”教育?马上翻开书看起来,看着看着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到半夜一点多,已经一半了,第二天起来就爱不释手的接着一口气读完,读后收获颇多,感触很深。

  感悟一:静待种子发芽

  在书中,作者梁好一直反复强调虽然不同的学生家庭条件不一样,个体素质能力不一样,性格爱好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体,拥有着不可轻视的人格尊严,我们绝不能用同一标准要求他们,而要允许他们的差距,允许他们的不同,在我们为其种下的种子没有在他们的心中及时生根发芽之时,我们不用着急,我们需要等待,也许他们的芽发的慢一些,发的晚一些吧。“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真的是这样,并且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这是自然规律。作为一名教师我愿意等,我不着急,但是,但是,但是,我却得不尽所有能力让一个不会发芽的种子和所有不在一个花期的种子种一起发芽,相互难为着,为难着。我们应当反思自己:我们种下的这颗种子是否适合这块土地?我们如何找到适合他们的种子?正如作者提到,每一个苹果里面都隐藏着一颗美丽的五角星,然而,教师常常关注“苹果”的形状,却很少能走进“苹果”的内心,去欣赏那美丽缤纷的“五角星”。正如,很多老师看似与学生很亲近,从早到晚,一直与孩子们在一起,似乎跟孩子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但熟悉不等于了解,只有心灵的沟通,才能彼此相融,达到美好的境界。

  感悟二:学习为了什么

  在书中,作者反思了如今教育当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学校中“个个争第一”的口号,让学生陷入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应试”教育模式,让教师与学生都为教育所累。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学习源于内心的渴望,源于对知识的崇拜,源于个人修炼的需要,学习的目的是:增长智慧,历练自我,修生养性,仅此而已,唉,我这么多年毁了多少李嘉诚。左右不了的就别去左右,但是作为教师却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尽管前路艰难。而指向高考的学习,指向功利的学习,只会让学生身累、心累,而这样的学习终究是学生内心排斥的。那么,如何回归真教育呢?

  我在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成人与孩子的对话,需要走进孩子的世界,采用孩子的方式。正如书中的故事:对“雷声”的解释,爸爸用科学方式的解释不如奶奶用童话的形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2、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而要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正如书中的故事:葫芦要留下一定的空间,才能让盐巴更迅速的吸收。

  3、学生需要更快乐,更有探索性的作业。因为,对孩子的人生而言,留在孩子记忆中的不是枯燥乏味的书面作业,而是诸如找叶子似的快乐探索。

  4、教育要给学生努力去够的机会,正如书中的故事:养育河马,食物总在他够不到的地方,它十分懂得珍惜,每天拼命的够着吃,才能长大。教师只有给予学生努力去够的机会,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才是鲜活的、生动的、印象深刻的。

  感悟三: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书中,作者针对一名教师如何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如何认识自我的价值,体验到职业的尊严,收获到教育的幸福,为我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我的体会有:

  1、专业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教师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努力钻研,踏踏实实的打牢自己的根基。

  2、每位教师都要学会“见缝插针”,充分把握生活中的一分一秒,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3、发现自己的优势,找自己的特长,让优势更优,特长更长,在优势特长上狠下功夫,达到一定的深度,自己便会比别人高出很多。

  4、固步自封、墨守陈规、抱残守缺,只能让自己被时代抛弃,而具备发展的意识,敏锐的眼光,主动反思的能力,顺应时代发展,紧跟时代的潮流,才能成为一名立于不败之地的教师。

  5、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是不能借鉴学习,而是要辩证的学习,客观的对待,深刻的研究,而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上的雷同。

  6、专家的引导对教师专业成长十分重要,专家站得高看得远,专家的引领可以让教师少走一些弯路,尽快的成长起来。然而,教师应当清楚专业成长是自己的事,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需要在自主的阅读中构建,自己的教育模式需要在自己的实践中探索,自己的教育思想需要在自己的思考中凝结,

  7、走出“毛毛虫”效应,走出“跟随着”的怪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坐起,从突破自我做起,不走老路,不盲从大众。唯此,才能让我们的教育大步向前,而非原地踏步。

  8、一条小鱼,虽然不能选择鱼缸的大小,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成长,只要自己不断的成长,当鱼缸容不下自己之时,自然会有新的鱼缸等着你,即使没有人替你更换新的鱼缸,自己也可以打碎鱼缸,冲向更广阔的大海。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3

  《回归真教育》这本书,从书名感觉它一定是最真实、最基础、最贴近生活实际的好书。

  《回归真教育》总共五辑。第一辑,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收录了梁老师的十四篇教育随笔。这些随笔,似乎应该与梁老师近十年的特殊教育经历有关,记录的是他对那些微弱的、容易受伤的孩子的一种悲悯情怀。悲悯,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份情感,这种普遍关注人性的人道主义情怀,也应该是教师职业的本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情怀已经在功利教育的挤压下,一点点地离开了我们。梁老师正是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一点点地感悟到了今天的教育缺少的这份情感,并在有意无意中告诉我们:悲天悯人其实是师爱的本源,一个对学生没有悲悯情怀的老师,永远不可能找到真正的爱。

  第二辑,“个个争第一”让教育走向何处,总共21篇随笔。这些随笔,更多地注入了梁老师对教育的深入思考:从一所课改名校的宣传口号,他感受到了当今教育的拥挤与倾轧,冷静地告诫我们“真正的教育应该追求‘学生第一’,而非让学生追求‘第一’,在教育者的眼里,‘第一’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所谓的分数”;从工作群的一次交流,他发出了“教育之累何时不再有”的感叹;从一次监考,他发出了“学习到底为了什么”的质疑;从到一所学校参观,他发出了“别让统一抹杀了学生个性”的谏言;从观看一档电视节目,他断言“起跑决定不了胜负”……他是一个思考着的老师,身边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会引发他对教育的思考。这份思考,让他站在高处审视教育,并不断触摸教育的真实。

  第三辑,打破关住自己的门,21篇关于教师成长的随笔。很多时候,我总是感觉与梁老师的倾心相交似乎是源于共同的经历。他和我一样,都是在最贫瘠的村办中小学开始的起始教育,也和我一样有很长一段的农村教育经历,我们成长的土壤一样没有营养。同样的草根生长模式,让我们都对教师的成长有着天然的敬畏和感受。只不过,他对教育的理解要比我灵敏的多,从他文章中的那些贴切的故事来看,他应该有着极其深厚的阅读。这些阅读,在不知不觉中滋养了他的教育灵魂,帮助他在借鉴与反思中完成了一种回归,而这种回归,本身就是教师成长的最好注解——回到原点,寻找教育的根基。

  第四辑,寻找高效管理的标牌,21篇随笔涉及学校管理的细节和姿态。从一位校长在校园内随手乱扔烟头,梁老师想到了更多的“烟头”:校长的口头禅,对学生问候的熟视无睹,无意间对学生的失约……并进而想到了学校管理,发出了“切莫让‘烟头’烧毁了教育”的告诫。教育无小事,学校的管理并不在于那些鸿篇巨著的管理制度上,校长的一言一行,对于学校来说就是最好的管理。这就是梁老师的独特之处,从细微之处,他可以发现大教育,而这些大教育似乎都隐含在某些不需要言说的朴素之中,只要我们愿意,都可以回到生活之中去发现和打磨。

  第五辑,向上的种子成就魅力教师,仍然是21篇随笔。这些文章,无一例外地写到了他对一些大教育家教育理念的追随和解读。无论是陶行知,还是陈寅格,都给作者以教育的启迪和向上的力量。而这,也恰是梁老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教育观:无论大师,还是匍匐于教育实践的普通教师,都需要守住朴素的教育心,对教育的真实心怀敬畏。

  “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真的是这样,并且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这是自然规律。家庭条件,生活环境,成长氛围,个性特点,众多因素造就感受力,接受力,感悟力不同,怎么定统一标准。作为一名教师我愿意等,我不着急,但是,我却不得尽所有能力让一个不会发芽的种子和所有不在一个花期的种子一起发芽,相互难为着,为难着。什么样的种子?适合什么时候发芽?

  后进生,潜能生,待优生,课改之后似乎看不见“差”了,几年了,把“差”去掉了,改革了,是这样吗?教育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是必须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发展,为寻找一个学生更适合的教育方式,这其中包含把学生划三六九等吗?后进生,潜能生,待优生是不是等级,然而把学生划三六九的唯一标准是什么呢?学生成绩,照这样算,部分孩子将永远是……

  学习,到底为了什么,有人说那是父母的期望,有人说找个好工作,让生活更惬意,我个人倾向与后者,生活。可是又一想不学习或学习不好就扛不起生活了吗?为什么有些孩子分数很低,在生活上确比分别高的还更惬意呢?和好多老师谈过后明白了,学习的目的是:增长智慧,历练自我,修生养性,仅此而已,左右不了的就别去左右,但是作为教师却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尽管前路艰难。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时被一种质朴的力量所吸引,梁老师的教育情怀:悲悯,慎独,唯真。而这种情怀,都是在他朴素的文字中,一字一句,慢慢生长出来的。对于朴素,我时时心怀敬畏,因为那是一种最深刻的力量,让你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内心完成一次真正的开始。我想,所谓的真教育,就是真实的教育,守住教育的常识,遵循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成长,不浮躁,不虚化,不功利,不势力,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真实自然,朴实而无华。《回归真教育》就是这样一些朴素的文字,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一种力量,回到宁静,心无旁骛,开始最本真的教育。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1.纸醉金迷,返璞归真初中作文

2.教育教学读后感

3.《新教育》读后感

4.爱教育读后感

5.《生命教育》读后感

6.教育专著读后感

7.《教育漫话》读后感

8.《教育的姿态》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