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鸟》教学日记

时间:2020-04-18 08:00:49 日记 我要投稿

《青鸟》教学日记

  周末布置孩子们用两天时间读完《青鸟》,今天开始课堂上的共读。

  为什么先共读《青鸟》而不是打开第二本读本开始新的旅程?接手这个班已经一个多月了,这一个多月的共同生活,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优秀,也看到了他们在能力、习惯、态度以及学业基础上与其他平行班孩子的差距。全课程永远是以人的成长为中心的属于学生的课程,读本上有什么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是什么。三年级的孩子,如果还没有对阅读产生真正的兴趣,还没有对“故事”产生发自内心的亲近感,也没有从故事阅读中生发问题并拥有寻找答案的自觉,那就需要补补课了。

  第一本共读的书是《一百条裙子》,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从故事主要人物身上看到自己曾经和现在的影子。但是,阅读一定要采取“角色自居”或“对号入座”的姿态吗?或者,学生喜欢这种阅读的姿态吗?正如文字的发明就是顺应了人类思想表达的需要,文字的阅读必然会在人的思想上留下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的痕迹。不管学生有没有“对号入座”的自觉,只要用心读了,一个小小的提示,他们就会在人物身上看见自己或者可以感受和评价的身边的熟人。当我们这样认为着,并将这种诉求作为主要的探讨话题时,班上的部分孩子似乎很容易找到故事和自己的关系——仅仅是部分,多数孩子对故事没有应有的亲切感和敏感。

  其实,经验告诉我们,只要能读得津津有味,喜欢上故事本身,必然就会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引导,更深入的思考和判断就比较自然地产生了。现在,方法的引导顺其自然,最重要的是通过共读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不仅仅是故事本身引发的兴趣,还有共读活动激发的兴趣。

  周五拿到书,孩子们煞是兴奋。所以,周末的作业也就简单了——将《青鸟》读完。有孩子问要不要做批注,我没有做要求,全由自己做主,为的是让孩子们心无旁骛地与故事对话、亲近。

  今天开始课堂上的共读活动。既然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并不乐观,那就让阅读变得好玩起来。好玩的活动孩子们都想参加,但是那些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孩子应该受到一定的惩罚:周末没有读完的孩子,要先读完故事,才有资格加入小组的活动。(周末有五个孩子没有读完故事,有两个孩子一字未读。)

  我发给每个小组一张素描纸。第一项活动:合作画一只青鸟,可以是书中的样子,也可以是自己创造的形象。孩子们当然兴趣盎然了,画得专注,画得欢乐。

  第二项活动,小组合作画出棣棣和咪棣寻找青鸟的历程。这项活动孩子们更喜欢了,因为不准翻书,还有一定的挑战性,毕竟只读了一遍。所以,每个小组都认真动起手来,设计路线图的样子,讨论棣棣所到的寻找青鸟的地方是哪儿以及寻找的顺序。一节课时间,多数小组都完成了任务,“玩”得也十分开心。

  下午接着共读。形式很简单,读故事,讨论问题。虽然故事本身才是吸引读者的关键,但对于孩子们来说,怎么读也十分重要。原本,听老师读故事应该是一二年级的常态,三年级应该自己来读,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但是,学生的实际状态才是采取具体读法的标准。我选择了参与朗读,我读“旁白”,而把棣棣、咪棣、仙女的角色给了学生们。我提示孩子们,随时可以举手提出问题或发表见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通过思考给出的见解,都会得到积分。果然,这节课上,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做到了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即使下课铃响起了,也没有出现一丝躁动。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新开端。

  明天就值得期待了。

【《青鸟》教学日记】相关文章:

1.青鸟读后感

2.《青鸟》 读后感

3.《青鸟》读后感

4.《青鸟》读后感

5.青鸟读后感

6.《青鸟》读后感

7.【荐】《青鸟》读后感

8.《青鸟》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