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读后感

时间:2020-05-06 12:00: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高中生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生读后感1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丹尼尔·笛福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

  这本书讲的是主人公鲁宾逊的父亲原来指望他去学法律,但是鲁滨逊却一心想去航海,从小便想遨游四海的念头促使他和同伴还有同伴的父亲坐船到伦敦去了,离开了家,展开了一段刺激的人与自然的生活。在一次航海中,所乘的船在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船上的水手和乘客都淹死了,只有鲁滨逊一人幸运地活了下来。后来海浪把他卷上了沙滩。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他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利用qiāng支和简单的工具过起了荒凉的野岛生活,在荒岛上度过了二十八年多的艰苦生活。经过努力后,鲁滨逊不仅有了自己的房子、家具、还有牧场、种植园,甚至还养了一只宠物。

  鲁滨逊可以在一个岛上一待就是二十八年,自己找吃的,自己……,而我们在家里,一个个都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做什么事都让爸爸妈妈做。我们作为学生的也应该这样,要敢勇于向世界挑战,不被打垮,这样才能创出一个坚强的自我。

  读完这读完这本书后我们应该多学习鲁滨逊。

高中生读后感2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我选了其中三段的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三、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乎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高中生读后感3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每当你听到这首熟悉而悠扬的《西游记》片尾曲时,你是否想到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动人故事?唐僧师徒不畏不谓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凭着坚强的毅力,最终取得了真经。正是这种精神,鼓舞了许多人,使《西游记》成为一部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从天水市向东不过20千米,便是北道埠,再向东不远,有一个地方叫社堂镇。别看这地方不大,却是个很有名的地方。据民间传说唐僧当年去西天取经路过的“通天河”、“晒经台”和猪八戒招亲的“高老庄”都在这里。但是,明朝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所写的这几段故事,与天水民间所传故事却很不同,这些民间传说虽然也属杜撰,但听起来还是满有趣味。

  “通天河”,现在在社堂镇附近,是渭河、耤河和牛头河的交汇处。历史上三河之水,汇于一流,水面宽阔,水势汹猛,两岸距离足有五六千米。老乡们说,这就是“通天河”,当年足有八百里宽。唐僧去西天取经,经过天水,当然要渡通天河。传说这天,唐僧骑着白马,孙悟空前面领路,沙僧背着行李,猪八戒挑着一对箩筐,里面装着准备到西天抄写佛经的白纸。一行人等,正向西来,师徒四人来到通天河边。只见水浪涛汹,宽阔似海,一眼看不到对岸。眼看天色将晚,也未见一只渡船,如何过得河去,众人一齐犯难。就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忽见眼前水光一闪,从水中钻出一只大乌龟来,龟壳足有一间屋子大小。只见它伸出头来说到:“诸位师傅,听说你们去西天取经,要过这通天之河,我已等候多时,快请上我龟盖。”师徒四人见状大喜,先后坐稳。只见这老龟轻浮快行,不消片刻,便来到对岸,竟未溅起半点水花。上得岸来,唐僧再三致谢。老龟说:“谢自不敢当,只有一事相烦师傅:先前我在天廷犯了点罪过,被贬至此,也记不清有几千年了。听说如来佛手里有一笔账,举凡神、魅、仙、妖、精、怪的名字,无一不在上面。你们去西天见了如来,请他查一查那本子,看我何时可修行期满,从新成仙?”唐僧连连答应,然后继续西行。

  漫漫西行路,难为苦行僧。师徒四人披星戴月,艰难地向西天走去。一天黄昏,师徒们人困马乏,远远望见前面有一茅屋,师徒便叩门而入。只见屋内破烂不堪,石板床上坐着一个全身长满疥疮的老人。八戒见状,捂着鼻子要跑,被唐僧叫住,让他用筐中的白纸为其擦身上的脓水。八戒哪里肯干,悟空和沙僧从筐里抓了几把白纸,递给病人擦拭。纸越用越多,筐里所剩无几,病人还是不断地要,并将用完的脏纸扔了一地。唐僧见状,便把脏纸一团团捡起来,放进筐里。猪八戒在一旁发着牢骚:“饭没吃上,却弄了一筐脏纸,白纸用没了,到西天用什么抄经文?”说着,便用双臂拦住两个师兄弟,不让再用另一筐。老人见状,看了一眼八戒,指着门外说:“看!外边又来了一个病人,比我还厉害哩!”师徒四人回头张望,却什么也没看见。再回头时,那病人和茅草屋全无了踪影。众人正纳闷时,唐僧惊奇地发现,那一筐纸,早已变了样子,成了一本本干净整齐的“如来佛经”。而另一筐没用过的,却仍是原来的白纸。

  原来,他们已来到了“西天”,那老人便是如来佛祖。但遗憾的是,他们只得到了佛经的前半部。于是众从齐声责怪八戒信佛却不知善,以致误了大事。

  回过头来,再说说晒经台的故事。

  话说唐僧师徒虽然到了西天,却只得到了一半经书,万般无耐,只好打道回东土。不知过了几日,四人又来到通天河。老龟钻出水面,乐呵呵地载四人过河。一路上,唐僧心里烦闷自是无话,老龟却有点耐不住了。就在快到岸边的时候,开口问唐僧道:“师傅,我前日拜托之事,不知在如来佛祖那里讨来个什么结果?”唐僧一听,顿时无了言词,暗怪八戒搅扰,竟把老龟的事给忘了。于是便直言相告,请老龟恕罪,并发誓如有机会,定帮此忙。老龟心中不悦,越想越气,认为这师徒几人在拿话骗它,便在将到岸边时,猛然抽身,潜入水中,师徒四人连同马匹、行李尽数翻落水里,只见河面上漂满了佛经。四人顾不得其他,拼命把佛经一张张打捞上来。唐僧即命悟空找个平坦之地将佛经晾干。

  悟空得令,腾云四下寻找,发现通天河岸边不远处,有一座小山,山顶平平展展,便带领众人,抬着湿淋淋的经卷,来到小山上晾经。从此,这座小山便得名“晒经台”。

  晒经台在社棠镇西北1.5千米处,上有一平展的山顶,大约有0.6公顷地大小。据说过去曾有庙宇,后经天灾人祸,逐渐没有了,如今上面是一片片农田。

  自晒经台向北,大约4千米路(现在的清水县),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名叫高老庄。据村里老人说,这里就是当年猪八戒做女婿的那个高老庄,而且全国地地道道的高老庄只此一个。不过,《西游记》中猪八戒娶的是高太公家的高翠兰,而当地人说当时猪八戒娶的是高员外家的高秀英。

  就在师徒们忙着晒经的时候,猪八戒借化缘的机会,四处游荡,寻到了高老庄这个好地方。他怕自己相貌丑陋,吓着庄里人,便变成了一个四方大脸的英俊小伙。走在庄上碰巧遇上了高秀英,二人一见倾心,互相爱恋。姑娘将此事告知员外父亲,员外对小伙也非常喜欢。于是便为女儿招婿完婚,将姑爷娶回了家。再说,唐僧师徒三人晒干了经书,整理好行装,却不见八戒回来,便派悟空寻找。猪八戒事情败露后,只好实话实说。不想那高秀英是个有情有义的姑娘,虽见八戒丑陋,也并未嫌弃,但提出一个条件,就是要么八戒回东土交差完毕回到高老庄,要么高秀英随夫去东土大唐。悟空一听,自己如何决定得了,于是将一干人等带到师傅面前。唐僧一看事已至此,只好答应秀英,待完成正果,让八戒回高老庄做个好女婿。高秀英自是满心欢喜,师徒四人也高高兴兴踏上归途。

  在明朝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中,有好多故事都发生天水,这使我作为一个天水人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高中生读后感4

  在之前与古代文学打交道的过程以及从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唐诗宋词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唐诗大多是格律诗,语言整齐而精炼,字字珠玑,具有极大的音韵美。而宋词虽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约束,也讲究炼字,短短几十字,以简练的文字来表达深远的意蕴。而本学期所学的元杂剧却与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艺术,我们现今读到的元杂剧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动更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文学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杂剧的体制后,我阅读了关汉卿所著的窦娥冤,它是传统的杂剧,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来叙述,楔子讲述窦端云如何来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为开端写流氓张驴儿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第二折写窦娥因孝顺之心被太守严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这是情节的发展,第三折是本剧的*,写窦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绫,六月-飞雪,第四折是全剧的结尾,窦娥之父为其洗冤,制裁恶人。

  其中,第三折窦娥临死前,爆发出的怒火成为了传唱至今的经典。她说: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一段气势汹汹的唱词对天地的指责大胆而惊人,唱出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一反之前窦娥善良温顺的摸样,给予鲜明的对比效果,更突出了窦娥对于封建统治的控诉,是反抗意识的觉醒。窦娥指天发出三个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一一实现,以种种不可思议的迹象向全世界证明了她多么无辜。

  最终,窦娥的冤屈被平-反,但以鬼魂的形态去倾诉而非人,这本身对封建社会不公平制度的一种讽刺,在官僚制度的层层阻碍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无法接触当权者的。以鬼魂诉冤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发生的。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窦天章不曾一举及第,不曾官拜参知政事,终其一生只是个庸碌无为的落魄书生,也许对窦娥的冤案就会投诉无门,反遭*,窦娥永远蒙受冤屈。平-反冤屈最终还是基于掌权者的意愿,而非真正的公平正义,这是作为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共同的无奈。

  窦娥冤被称为我国古典悲剧的典范性作品,由窦娥悲苦的命运揭开了黑暗社会的面貌。窦娥的悲剧绝不仅仅只是她一人的悲苦命运造成的,更是整个封建社会加诸在她身上的。年仅七岁便被穷苦潦倒的书生父亲卖给蔡婆婆,年纪轻轻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窦娥恪守妇道,谨遵封建社会的*道德和三从四德,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女性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受到最多*,成为代社会底层善良、孝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充分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毒害以及作家对现实的反思,这样一部作品,兼有极强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涵义,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

高中生读后感5

  巴金老先生的《家》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文学著作,我读了这本书后也感受颇深。

  巴金的《家》反映的是五四时期一个四世同堂大家庭高家的家族史,描写的是高家由盛转衰的家族史。而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女人的悲剧史。巴金自己也曾说:“我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我要为过去无数无名牺牲者‘喊冤’”,“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牺牲的年轻女人叫出一声‘冤枉’,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控诉’”。于是这部《家》应运而生了。

  《家》描写的是瑞珏、梅和鸣凤三个女性的悲剧。瑞珏出生在官宦之家,知书达礼,温柔贤淑。长大后嫁给了门当户对的觉新。她不知道觉新娶她时其实心里装了一个梅,觉新深爱的人是梅。她一心一意的侍奉丈夫、侍奉长辈,她待人和蔼可亲,深受所有人的喜爱,并且她还为高家添了位男丁。她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贤妻良母,她很爱觉新。她知道觉新爱梅花,她也爱上了梅花。因此,为觉新采梅, 插梅, 画梅,成为她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当她得知觉新是因为想念梅喜欢梅而喜欢梅花时, 不仅没有怪他们, 反而非常同情梅的遭遇, 并且感到很自责,她认为是自己拆散了他们的幸福。她真诚地同情梅, 关心梅。梅也被她感动,两人最后竟结成了姐妹。丈夫觉新也被瑞珏所感动,决定忘掉过去,好好地爱她。原本以为瑞珏会跟觉新幸福快乐地度过后半生。谁曾想到,为了避“血光之灾” , 陈姨太要瑞珏要到城外生产, 她虽不情愿, 但也没有怨言, 反过来还安慰自责的丈夫。因为恶劣的环境,瑞珏难产而亡。瑞珏恰似一朵当季盛开的鲜花, 但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刀霜剑雨无情地毁灭掉

  梅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出生在富贵人家,与表哥觉新青梅竹马,本该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可是,却因为双方家长在牌桌上的一点小矛盾把他们拆散了。觉新被要求娶了李家小姐,梅被迫嫁给赵家。虽说梅心里是千万个不愿意,可母命不可违。婚姻生活维持了一年,赵家少爷病逝了,年纪轻轻地她就当起了寡妇。丈夫去世后,在夫家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婆婆总是恶语相向,梅身心俱疲,便跟母亲回家过着“那尼姑庵式的生活”。这时候,她对觉新还是念念忘怀、朝思暮想。她辛酸地跟琴诉苦,她觉得她的一生只是让命运在摆布,自己不能做一点主。因而她的泪只有往肚里吞,没有一点勇气去反抗。她感到自己虽然活在世上,也只不过是个空壳而已,她的灵魂她的理想她的一切早已消逝的无影无踪了,她现在就好比一个行尸走肉。纵使这一切都与她的母亲有关,但她却从没埋怨过她母亲。看到觉新跟瑞珏一起幸福恩爱也并没有埋怨觉新。她总是自己偷偷独自抹泪。她想忘掉一切,重新开始。但是上天似乎总喜欢跟她开玩笑,一场军阀混战,她们母女不得不到高家避难。在高家花园里,她与觉新再次邂逅了,这无疑是在她的伤口上撒一把盐。最终,敌不过命运的捉弄,梅郁郁寡欢地离开了人世。她就好比那枯萎的花朵,一步步走向凋零。

  鸣凤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少女,她年仅17,就已经在高公馆当了7年的丫鬟。她没有梅跟瑞珏那样好的家庭,她年幼丧母,随后,便被父亲卖到了高家。当同龄人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她已承担起本不该她那个年纪所该承担的重任,不但如此还会被人欺凌。面对生活的不幸,她无力反抗,只得逆来顺受。但她却没有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她乐观、聪明、纯洁。高家三少爷觉慧不知不觉中被她的天真烂漫、可爱无暇所吸引,对她心生爱意起来。通过跟觉慧的接触,她也发现自己心中有了觉慧的位置。然而,她跟觉慧终究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一个少爷,一个丫头;一个主人,一个婢女。主仆恋自古以来就是爱情史上无法逾越的鸿沟。纵使觉慧心中充满了叛逆意识,但是,这种爱情注定了是要毁灭的,这种爱情也注定是一种悲剧。就在鸣凤决定向觉慧表明心迹时,高老太爷决定把她送给冯乐山当小老婆。鸣凤知道自己深爱着觉慧,她不想违背自己的'内心,为了保持她爱情的纯洁性,为了维护她的尊严,她选择了投湖自尽。鸣凤就好比那含苞待放的花朵未及绽放,就被那无情的霜雪所摧毁。

  三位美丽动人的女子,三朵娇艳动人的花朵,都被这无情的风霜所摧毁。这个世界真是黑暗的。

高中生读后感6

  这真的是一个十分感人的书,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流泪,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感动。

  男孩青铜,在一场大火中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像一只鸟独自拥有天空的孤独,一条鱼独自拥有大河的孤独,一个人独自拥有世界的孤独,自从女孩的到来……

  女孩葵花,从小失去了妈妈,爸爸继而跌入河中不知去向,像出生的婴儿失去了母亲的庇护,像娇嫩的花朵失去了雨露的滋润,像飞翔的雏鹰失去了翅膀,自从男孩的到来……

  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农村男孩青铜成了以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然而命运之神却不断捉弄他们的生活……

  为了让葵花上学,青铜放弃了自己天天想、夜夜梦的机会;为了让葵花晚上不用再去别人家写作业、受屈辱,青铜去河边捉来最大的萤火虫做了十盏南瓜花灯;为了让葵花能看到戏,青铜顶着葵花默默的站立了一个晚上,最后昏倒;为了让葵花展现报幕时的美丽,青铜吹冰石做了一串世界独一无二的冰项链;为了让葵花吃到肉,青铜整整一天躲在芦苇河里捉野鸭……

  为了给自己贫困的家省钱,葵花隐瞒了拍照的愿望;为了能多编些芦花鞋赚钱,葵花放学后就去采芦苇花;为了赚钱给奶奶治病,葵花独自一人跑到江南捡银杏;为了省钱给贫困的家,葵花故意把考试考差;为了让哥哥被人看起,葵花想方法教哑巴哥哥识字……

  它们兄妹俩就这样互相扶持着生活,然而命运却总是不甘心,偏偏要拆散他们。在葵花12岁时,命运将她召唤城市。在她走后,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

  葵花穿过似乎永远也穿不透的水帘,正向他的大草垛跑着。

  但她没有声音――一个无声的但却是流动的世界。

  他从草垛上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

  在水帘下往大草垛跑动的,分明就是葵花。

  他忘记了自己是在高高的草垛上顶上,迈开双腿向葵花跑去

  他无声无息地躺在地上。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了。他靠着草垛,慢慢地站起身来。他看到了葵花她还在水帘下跑动着,并向他摇手。

  他张开嘴巴,用尽平生力气,大喊了一声:“葵花!!”

  泪泉涌而出。

  这对亲如亲兄妹的青铜和葵花是那么的纯朴、善良、充满爱心。“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拥有了爱,就比什么都重要。”这句话其实就是文章的主旨,作者把那种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对青铜和葵花而言,就算日子过得再苦再累,心里都是幸福的、充实的,因为他们有彼此,并且都被对方的爱感动着。

  希望我们能做直视、面对苦难,做一个像青铜和葵花那样的人,把我们的爱献给所以人,让所以人体会到爱的珍贵。

高中生读后感7

  《傲慢与偏见》是一直想读的一本书,由于自己总是不能安稳下来,所以直拖到现在,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男女主人公,由互相的偏见到误会解除,最后到二人恋爱。故事的描述也像是王子与灰姑娘的爱情故事。读起来津津有味。

  班纳特家有5个女儿均未出嫁,而班纳特太太是一个神经质虚荣心十足的女人,将每个女儿嫁出去是她这一生唯一的大事却从不费心管教女儿的举止,也从来不曾让女儿接受教育,而班纳特先生是个顾家的老绅士,却放任妻子和女儿的不得体行为,宁愿躲进图书室寻求平静。简·班纳特是班纳特家的大女儿,容貌美丽、性情温柔、沉静;伊莉沙白·班纳特是班纳特家的二女儿,个性活泼大方、聪慧与美貌并俱;三女儿玛丽容貌不若其它姊妹出色,因此便在品德及知识上用功,但也造成她的自大态度;排行第四的凯蒂个性浮华,与小妹丽迪雅最热忠跳舞,举止常失礼而不自知;小女儿爱慕虚荣、注重享乐、跳舞和与军官斗闹取乐是她生活的唯一目的。有一天他们家附近的搬来了一个有钱的单身男子彬格莱·查尔斯,他是一个个性温和、做人真诚不拘泥小节的富家青年,在一个宴会彬格莱却恋上了班纳特家的大女儿简,与简·班纳特相互爱慕;而彬格莱的好朋友达西·费茨威廉个性拘谨严肃,不善言词常给人自大傲慢的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班纳特家的二女儿伊莉沙白,但是因为班纳特一家本身并不是得体的家族令这两段恋情受到障碍,伊莉沙白一开始就对傲慢的达西存有偏见,两人的感情变化引起了故事的发展,主要就是描述他们这段关系的转变过程。

  书中的时代背景会造就许多不同的爱情观:"彬格莱先生仪表堂堂,大有绅士风度,而且和颜悦色,没有拘泥做作的气习。但是达西却立刻引起全场的注意,因为大家都纷纷传说他每年有一万磅的收入。男宾们都称赞他的一表人才,女宾们都说他比彬格莱先生漂亮得多。"人们就是以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在达西与伊莉沙白的年代是趋于保守的,也会有贵族与平民的上的障碍;相较于现代这样的情形就会比较少发生。在我看法里我认为爱情是很美好的,两颗心的距离并不一定会因为形体的接近或分开而有所改变,青春和爱情,都是天底下最容易消逝的东西;一个女人在一生中能够被一个男人深深爱过,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呢?或者说,一个女人在一生中错过一个深深爱她的男人,是一种怎样的遗憾?傲慢和偏见,就属于人类弱点中最常见的两种。而人性又太容易被扭曲、被异化,一不小心,或一旦陷入盲目,失去公正和理智,被感情所操纵,就会出毛病,伊莉沙白和达西也只是一个代表而已。而出身、财产、地位、教养、一旦沾上上流的边,就容易染上傲慢的毛病,对贫穷、低下、粗俗的人瞧不上眼;而地位低、财产少的人,出于人类的一种自尊心,则以偏见对抗骄傲的优越者,这自然是另一种被扭曲的傲慢。小说人物全然融入其社会现实,依循社会规则,谱出故事情节。由于明白婚姻关系可提供阶级提升与经济改善的机会,财力与社会地位为决定结婚对象的相关条件。一般人喜欢以貌取人,总是先入为主,达西先生傲慢、无礼的样子早已进入伊丽莎白的头脑,再加上骗子韦翰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讨人喜欢"的仪表,迷住了伊丽莎白,不停地为自己洗刷冤情,中伤达西。不可否认,韦翰长着一张英俊的脸,表面上也装得非常"绅士"。使得伊丽莎白完全相信了韦翰的花言巧语,可能于伊丽莎白的年纪有很大的关联,即使她是家中最居理智的女儿,毕竟年轻,对于一个人是好是坏,还只是看浅表的。她非常不希望在别人眼里看来她是一个无知而虚荣,又没有教养的女人,可她也只是一个处在那种时代的而不甘于做一个配件的女人而已,她希望的伴侣能在心灵上与之共鸣,对于这个人的品格的要求超过了财富的要求,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毕竟是在有一个爱钱的母亲的教育下长大的。不过对于这样一个母亲,她还是感到了自卑,才会在面对韦翰的谎言时,盲目的相信那个"高高在上"的达西是个卑鄙的人,从而使自己在他面前时的自卑心得到解脱。不过幸运的是伊丽莎白没有被这些真正的蒙住双眼。

  傲慢与偏见,在书中是男女主角爱情上的障碍,但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的障碍,更是在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事物上的绊脚石。人的缺陷太多,首先是心灵上的陷阱。要想在一生中成一番事业,无论是知识、教养、还是爱情、事业,都需要同自己心灵的种种浅浮的陷阱或阴影做斗争,经过各种误解和长时间的反复的认识过程,慢慢由心灵克服各自弱点和毛病,而走向开放、洒脱、自由的必然结果。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总会有一些小小的摩擦,而这些摩擦,往往就是自己内心中所潜藏的弱点或毛病,要和别人能够更愉快的生活,就必须先了解到自己的缺点,并磨去他,其次是了解别人的内心,最后再互相深入彼此,如此一来,你会发现到社会上每一件人、事、物都是如此美好、光明,更进一步激发出你内心深处的感动,发挥出自己的专长去替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世界服务,毕竟我门是万物之长,如果人们不再用心去关怀身边的人,不再去付出自己的一臂之力,那么还有谁要去完成这个任务呢?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将自己原先所存有的毛病给除去,换上一个全新的自我,为崭新的未来打拚吧!

高中生读后感8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写了一个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悲剧故事。这个家族悲剧的阴影笼罩着《红楼梦》里所有的悲剧。《红楼梦》里宝黛的悲剧、十二钗的悲剧,因为其主人公大多具有真、善或美的素质而成为悲剧主人公。但是贾府的实权阶层最终的衰败也具有悲剧性质吗?对于《红楼梦》来说,尤其如此。如果说主体性哲学之重视悲剧,是旨在强调悲剧与存在体验、价值体验的同一,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重视悲剧,则是旨在强调悲剧与历史的同一,而这一“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于是,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诠释就建筑在对历史发展、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的分析的基础上.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于贾宝玉来说,贾府有其价值,这里提供给他“锦衣纨绔”、“饥甘餍肥”的生活,提供一个大观园让他可以在其间一厢情愿地过其艺术人生;这里有他的亲人、亲戚、朋友、情人。在物质上,他依赖于贾府,在感情上,他并不希望这个家族衰败下去。在他看来,贾府的负价值主要在于它的统治人物强迫他读他不愿意读的八股文章、走他不愿意走的中举当官的人生道路、应酬他不愿意应酬的官场俗套。他对这个家族是既爱又叛逆的。所以他对于贾府的衰败并不觉得是“活该”、“罪有应得”、“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是觉得可悲可叹。脂砚斋的批语多处点明了这一点。在第2回正文“谁知这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处眉批:“文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贾府的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的危机在作者心里触发的是极度悲痛的情感,悲痛建基于作者对这个家族的爱与怜悯之上。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黛玉承认,她虽然行动上不管家,但她心里与探春往一处想。而脂砚斋本人,据说是作者的长辈.也有这种家族感情以及对家族颓败的哀痛。

  我觉得红楼梦很好看的,希望大家多看一下。

高中生读后感9

  同车的人群一开始听闻被扣留的真相时,义愤填膺。“当时只听见一片谴责这个无耻兵的呼声,一片暴怒的怨声;全体团结起来抵御敌人了,仿佛敌人要羊脂球做出牺牲的这件事情里他们每个人也都有一份……”然而,这正是莫泊桑精心设下的一个铺垫,高潮也相应的在此展开。莫泊桑牢牢地把握读者,导引着读者在他对各人的态度、言行的转变的阐述中跟随着他思考,思考人性在环境转变中转变——人群起初的义愤到被扣留后“大家对羊脂球好像有点冷冰冰了”,再到“他们现在几乎有点儿怨恨这个女人了”,大家都只是为自己的处境担心,建议把羊脂球一个人留下,让他们离开,被普鲁士军官拒绝后,他们只有改变方法对羊脂球软硬兼施,既是威胁,又是说服和劝告……到最后,羊脂球为了大家的利益,忍受着屈辱,顺从了普鲁士军官而换来了放行,却遭到无耻的同车人的冷待……

  莫泊桑的这篇作品注重真实,他冷静、理智没有掺杂他私人情感的在他的小说里,把生活的准确形象描述给我们,他的小说丝毫没有把他的思想或是感悟的意图硬塞给读者,而更多的是用真实来引导你去思考和挖掘他阐述的事件后隐藏的事实真相和蕴含的意义。

  在这个小说里,无时无处没有用到对比手法,它几乎贯穿了全文:初上车时三位阔佬及他们的夫人高高在上地对其它人的蔑视与最后在听到高尼岱演奏的《马赛曲》中的狼狈不堪、恼怒的心情之间的对比;他们一开始对羊脂球的冷嘲热讽,到后来羊脂球与他们共享食物,他们对羊脂球假惺惺的友好,再到最后,对羊脂球的冷淡与蔑视,这三者之间的对比;还有人物之间的对比:卑劣下作的鸟先生、道貌岸然的伯爵、表面得体但内心贱的几位贵妇,与之对立的却是身为妓女却深明大义、热爱祖国的羊脂球。

  读完这篇文章,了解的是一种历史背景环境中人们的另外一种面貌,学到的是一种常见而又不容易写好的写作手法,收获的是让我更深一层的了解复杂的现实社会。

  自私是每个人的本性,大家都渴望自己通过一定的努力后有钱有权有势、出人头地,这是很正常的。但不正常的是,有些人自私贪婪的本性只允许他们用金钱去衡量一切。当一个人有利用价值的时候,那些人会把你伺候得像皇帝;但当你没有利用价值时,则把你当作垃圾,去践踏,去蹂躏。书本的学识未能给那些人带来善,因为现实中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残酷的争名夺利已经冲刷了一切真、善与美,不留一丝痕迹了……

高中生读后感10

  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耻辱之心,读了《知荣辱树新风》我有很大的感触。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热爱祖国”。也许有的同学会问:“什么是爱国,怎样表现才能体现出我们热爱祖国?”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其实“热爱祖国”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要牢记祖国的利益之上;二要把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的国家。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中国”两个字是最重要的。虽然一个人的智慧有多有少,成就有大有小,能力有强有弱,但只要为祖国做出贡献就是崇高的。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对祖国的贡献是巨大的,他被誉为“中国人的骄傲”但他说“中国”两个字是最重要的,这是多么震撼的语言啊!尽管我们不能做到像他们一样这么伟大,但如果我们节约一粒米,节约一滴水,爱护环境就是为我们的母亲——中国做出了贡献,虽然这个贡献是细微的,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这样做的话,那么我们对祖国的贡献就是巨大的了。

  “热爱祖国”是民族凝聚的基础,也是个人成就完美人生的根本。当今,年轻人思想十分活跃,但不管怎样,任何人都必须回答同一个问题:你的祖国在哪里?你为她做了什么?“热爱祖国”,还要把祖国的事时时放在心上。当前,政府提出要在生产领域、生活领域,减少污染,创造清洁的环境。那么,我们为这件事付出的努力,不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吗?讲到这里我想到陶行知的一句名言: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到这里我在提出一个观点:危害祖国的事,坚决不能做。“危害祖国”就是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凡是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我们都坚决不能做。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大的“危害祖国”离我们很远,但小的事却离我们很近,所以我们要严格的要求自己,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

  朋友们爱国就是爱自己啊,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高中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1.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

2.高中生水浒传读后感

3.高中生狂人日记读后感

4.高中生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5.《千里走单骑》高中生暑假读后感

6.高中生作文

7.高中生军训作文

8.高中生军训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