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3-07-30 10:58: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范例(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红楼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红楼梦》有感1

  在曹雪芹栩栩如生的笔下,有了潇洒不羁的贾宝玉,娇嫩柔弱的林黛玉,他们二人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从而表达了他的愤怒和不满。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身体纤弱的林黛玉来到荣国府,竟慢慢与顽劣多情的贾宝玉相恋,但由于王熙凤从中作梗,使用了调包计,让误以为娶得是黛玉的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而体弱多病的林黛玉也因伤心过度,吐血而亡,贾宝玉也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了空门。

  这是一个凄凉而又忧伤的故事,其中原因就是他们将生活想象的太过一帆风顺、太过美好浪漫,从而让他们经不起考验,因为生活不是只有浪漫,它也充满了很多的磨砺,浪漫美好最终也会被消磨得不留一丝痕迹。但就是由于林黛玉将生活想象的太过简单,从而受不了打击,含怨离去。

  但唯一可以值得庆幸的,就是他们还有着一段美丽的'回忆,尽管很短暂细小,但却可以深入人心。他们既能相遇,就代表他们是有缘的,但他们依然没能成为这幸福的应运者,反而变成了这轮回之中的局外人……

  《红楼梦》到底还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委婉的爱情,任谁都不好改变。即使宝钗再伤痛;袭人再怨恨;金钏再痛楚,可她们终究还是这部戏的匆匆过路人……

读《红楼梦》有感2

  初得《红楼梦》一书是在小学五年级,我至今仍记得那本书的封面:远处是一片姹紫嫣红的花园,虽然有些模糊,但不乏朦胧之美。近处有一竹制的花篮,篮中及四周满是残落的花瓣,蓝子旁有位美人儿拿着一把花锄正在专心的挖制花冢。只见那美人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正如传说中的那样“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病之身。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不难想象,此美人儿必是那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了。一幅画,便传神的描述了“黛玉葬花”的凄凉场景,也勾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

  《红楼梦》本叫《石头记》,又叫《金陵十二钗》。话说只因西方灵河堤上,三生石畔,有株绛株草,那里有一块女娲补天时用剩下的石头,因通灵性便各处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便留他在赤霞宫居住。一天,他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株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又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得换人形。然仅仅修得女体,终日游于离恨无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恩,故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为人世,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眼泪还他,便得过了”。有一空空道人得知,便带那石头与绛林草一起去警幻仙子那,让他们下凡历结、还愿。想必那绛株草便是林黛玉,她所要“还泪”之人必是那口含通灵宝玉而生的贾宝玉了。再说那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上包悟空,遂改名情憎,改《石头记》为《情憎录》。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约《红楼梦》并提一绝——即书的缘起,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至今共看了三遍《红楼梦》,但每次读都有着不同的感受。第一次读便是在小学五年级,字还认不全,便一字一字的查字典,等后来读通了,前面的内容也差不多忘了,前后读的时间加起来快一年,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烦”,但又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感觉,总想再好好读一次,于是我便于初一的暑假期间又读了一遍,谁知一发不可收拾,近十万字的书,我用了不到二十天的时间,所以印象十分深刻,虽然有些消化不良,但还是读出了一种感觉:“悲”!想当初黛玉初进贾府时,所有人都对她那般的好,特别是贾母“心肝儿”、“宝贝儿”的叫着,可到后来黛玉病危,她只忙着给蒙在鼓里的宝玉办婚事,直到黛玉离世也未曾露过一次面。还有那泼辣蛮横的王熙凤,当日也是装出无限怜爱,并对宝、黛俩人的婚事赞不绝口,可到后来却临阵倒戈,使宝、黛二人终究不得修成正果,自己也落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千古骂名。而第三次读,便是高一的暑假,为将其慢慢消化,我一日只看二至三个章回,最后终于发现里面真正暗含之意,那便是一个“美”字,有情美、景美、神美、韵美、意美,当然还有凄美。心中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前辈的文笔之美。

  如果说有爱情四大悲剧,我认为那莫过于《焦仲卿与刘兰芝》、《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贾宝玉与林黛玉》了,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父母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可惜他们没有生在一个爱情至上的年代,一个开满“蝶恋花”、“虞美人”的世外桃源,在那里:她是他云鬃轻挽的娘子,他是她断了仕途的官人。没有人能够拆散他们。所以只可惜他们生错了年代,也生错了地方,如果宝黛出生在平民家中,那么或许他们的两情相悦,能够使他们修成正果,有人说,宝黛爱情悲剧的发生有一个罪魁祸首薛宝钗,如若不是宝钗的出现,宝玉便不会娶宝钗,黛玉也不会被气死,我想也不尽然,要知道王夫人之所以不让黛玉嫁给宝玉的主要原因是她嫌“黛玉的体质太差,命相太薄,怕日后拖累了宝玉”,所以就算没有宝钗的出现,王夫人也未必找黛玉做儿媳,更重要的是黛玉不会要他的宝贝儿子去参加科举考试,日后终会“误了他”,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有人说黛玉太过娇情,太爱计较,动不动就生气,其实这也不能全怪黛玉,人家千金大小姐,有点小脾气也很正常,再说人家年幼丧母离父来到生疏的舅舅家,如果对别人唯唯喏喏,就是贾府上下的丫环也不会让她好过,所以黛玉有点儿小性子也算是自卫吧!也正是有了这一缺点,才使得黛玉的形象鲜明突出,与众不同。再说宝玉,虽生在王候将相家,却无半点凶悍之性,平日里多与女人待一块,虽有一些娇情,但也能“出於泥而不染”,只因他始终钟情于黛玉一人,这一点,就值得赞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虑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前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黛终究了结“还泪”之愿,宝玉亦结束历结。一曲《红楼梦》在作者那“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的结语中结束了。曲终人散后,引发后人的是哪些思考呢?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人性呢?怕是都有,又怕是都没有罢!

读《红楼梦》有感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并不懂得它引申的含义。因此,对《红楼梦》这本书也并不感兴趣。但当我无聊时,再次捧起这本书,却被这本书中的情节深深吸引了。

  《红楼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林黛玉悲凉的一生,使人不禁感到凄凉。书中的主人公林黛玉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子,而男主人公贾宝玉也是一个痴情的人。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任性洒脱的史湘云,心狠手辣的“凤姐”王熙凤,多才多艺的惜春……每一处的细节描写都把人物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焚坑葬花更是把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绪发挥到了极致。

  当我读到黛玉拾起花瓣,并将它们放在一个挖好的坑里埋起来时,我仿佛感受到了她此时凄凉、悲伤的心情。而这落花,可能便是她当时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吧。我也曾为湘云醉枕芍药花瓣,在石板上睡着而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过。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我的心情也忽上忽下,摇摆不定。

  以前,我认为《红楼梦》这本书很无趣,但现在,我才懂得这本书中隐藏的'深刻含义,明白了作者对当时清政府腐败的不满与厌恶。也许,正是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才能使曹雪芹写下这本世界名著——《红楼梦》吧。在这本书中,林黛玉这个人物也寄予了作者当初凄凉的心情和心中的愤恨,不是吗?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明白了做人要做一个善良而坚强的人,如果人人都像林黛玉那样弱不禁风,多愁善感,那是不行的。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与困难,我们应该学会坚强。

读《红楼梦》有感4

  《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从兴盛到衰败的全部过程,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家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带钢的男子,他的柔是有一部分是家庭互不环境所至。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使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她则闻讯气死。

  看了红楼梦,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十分投入。我觉得,当时的贾府特别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很有分量。因为贾府上下会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掌上明珠。而林黛玉她虽然爱哭,却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觉得自己也是个多才多艺的小女孩:画画,弹钢琴,空手道。作为现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学会坚强,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曹雪芹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就在我前面,像与我说话似的。如果曹雪芹此时正在我面前,那么我一定要向他学习写作方法,把文章的基本功练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读《红楼梦》有感5

  多年前读过红楼,可惜那时少年心性,此书又博大精深。我没耐心读完,更不解悟其中的含意。书里细致而繁琐的描写不逊色京剧里的老生开始唱“啊”字,一个字唱几分钟,直让你瞌睡。尽管都是国粹,但吃不起消化不了。完全没有琼瑶阿姨一串一串的水晶梦来的直接又快活。如今渐老,琼瑶书籍亦如嚼过吐了的泡泡糖,再不想看一眼。重拾红楼这块“石头”硬啃,竟然别有一翻味道 ,越嚼越香,越看爱看,早晚不舍。

  首先我认识到这本书不只简单地写些你情我爱。它涉及到 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那时候又没有电脑,这个曹雪芹他是怎么把如此巨大丰富的知识积累的?实实地让人震撼他的'毅力。而整部书又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还说后人专门有研究红学的,真是不为过啊,不为过。

  尤其是小说语言艺术魅力的成功驾权,不愧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仅仅三言两语就把个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注: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例如刘姥姥一进贾府见王熙凤,那“凤姐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周瑞家的和刘姥姥站了一会子凤姐不问不敢打招呼,足见凤姐平时在贾府的威严和厉害。凤姐见刘姥姥“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这时的刘姥姥已经在地下拜了几拜,刘姥姥够机灵的,迅速能看准形式找对在家做主的人。最好笑的是,刘姥姥还没有开口求接济,这凤姐先哭半天穷,可见凤姐心计多手腕灵活。一来一去笔墨不多,人物性格尽显突出,让读者感到人物可见可摸。

  红楼内涵精深,但作者都是写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也是从这种生活中发掘人生的痛苦与欢乐。

  万物人为灵长,有情有爱才不枉为人,而爱情更是让人愿生死相随的强烈感受。宝玉生在百花中独爱一枝,那枝已逝何来相恋。“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究竟是物是人非梦一场,万境归空。

读《红楼梦》有感6

  《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的闰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故事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也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当代社会的世态风貌。可以说《红楼梦》是当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中国大百科书》中说道“《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还有在《大英百科》中提到“《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是一部天书。”《红楼梦》也被我国列入四大名著之首。

  《红楼梦》有很多章节,而我最喜欢也最难以忘记的`是两章节内容是:林黛玉病死,贾家衰落,贾宝玉考中进士到最后看破红尘落发为僧,和其他两个和尚一起飞升、成仙。在我看完这两章节内容后,发现我泪水已经悄悄落下,让我感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相爱却不能相守,和所爱的人阴阳两隔的情景,也让我感到当时社会的陋习。

读《红楼梦》有感7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或许便是小说拉开前的缩影。《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第一回的回目。假如没有兴趣读完全部,会不会以为甄士隐与贾雨村便是书中的主角?哪有什么贾宝玉的影子啊。这回小说,没有说到贾府的故事,只有一个梦,甄士隐的一个梦。一个神话故事引发的引子,在姑苏阊门十里街人情巷葫芦庙旁展开。

  这位甄士隐老先生算是当地望族,家中人不多,老两口只养了一个女儿。家中有一些佣人使唤。老先生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梦见了神秘的一僧一道,带着一块刻满了字的“通灵宝玉”,他请求看看,只看到了通灵宝玉四个字,更多的字却是一个没有看到便跟着僧道两人到了太虚幻境牌坊前。那块玉被讨要回去。他想跟进幻境,被响声惊醒,依旧还是热热时光。这梦很有想象力,是真的吗?

  被惊醒了的甄士隐,转脸看到奶妈抱着他的'女儿,粉妆玉琢的小英莲。这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孩子。自己抱过来了。正好这时又过来一僧一道。他那个浪漫的梦,被惊醒时忘掉了大半。这时候好像第一次遇到僧道。僧,癞头跣脚;道,跛足蓬头。假如谁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僧道,肯定不会多看一眼。和尚看甄士隐抱着孩子,居然大哭起来:“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这样的疯话,又有谁愿意听?甄士隐,书中说将真事隐去之意。这个下午发生在甄士隐身上的事儿,哪一件是真的?

  后来,甄士隐还有更多的意想不到不得不接受。转年到了正月十五,家人带着孩子出去看灯,不曾想将孩子丢了。家人逃走了,留下甄士隐夫妇每日痛苦。又过了两个月,隔壁葫芦庙炸贡品,居然失火。大火烧掉了甄士隐的所有家产,两口子无奈投奔岳父母。那个名叫封肃的老丈人,可能是风俗所致,对女儿女婿不甚好。他甚至半抢半骗地掠去了女婿家变卖田产的银子。真是人情纸薄!

  伤心失意的甄士隐,眼看活不长了。某天,他一个人拄着拐杖闲溜达,竟然又看到一个跛足道人。那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不是好,就是了”的言词。这段话到是合了万念俱灰的甄士隐的心境。甄士隐与跛足道人对上了话,还自告奋勇地为那些“好、了”作注。注解完毕,跟着跛足道人扬长而去。

  这是甄士隐的故事,真事隐去的故事。甄士隐走了,甄家娘子只得在娘家苦熬岁月。新任太爷上任了。这位太爷名叫贾雨村,曾经潦倒地寄住在葫芦庙里被甄士隐救助过。贾雨村一表人才,不同于甄士隐的老迈年高。他心怀大志苦于没有银子。甄士隐的帮助,给了他龙回大海鸟飞天空的机会。如今,贾雨村回来了。而贾雨村再没有机会报答他的恩人甄士隐。贾雨村的表演,明明是世相,放在今天同样有市场。作者偏偏说是假语村言。

  甄士隐的退场与贾雨村的登场,可见得真,真的很难。唯有假,才能活跃,才能步步高升!甄士隐和贾雨村,是两个人的故事。后面徐徐拉开的大幕,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故事,是真还是假?

读《红楼梦》有感8

  《红楼梦》据考究,最初出现时间大约是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当时还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的。即使价格昂贵读者仍争相购阅,那时书名还不叫《红楼梦》,而叫《石头记》,只有八十回。抄本流传了三四十年后,1971年出现了名为《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版本,即传阅至今的《红楼梦》。

  虽然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流传已久,并被一代代读者广泛阅读,接受。然而,仔细研读起来,我们就会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情节上有许多不衔接,思想上有许多不统一,艺术上也颇有高低之别……

  拿语言艺术来说,前八十回明显高出后四十回许多。一方面,《红楼梦》中大部分诗词歌句以及醒目的名言警句都出现在前八十回。如第一回的“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以及“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孝顺儿孙谁见了?”;第二回的“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第三回对王熙凤,黛玉,宝玉的体态描写;第四十五回黛玉仿《春江花月夜》所作的《秋窗风雨夕》;第七十八回宝玉写的《芙蓉女儿诔》。然而,在后四十回却很少看到语言上的突出与闪光之处。虽然可以用情节发展使然来解释,但仍不能掩饰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在语言创作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就我个人而言,前八十回的语言更加流畅且“口语化”,后四十回虽然也表现出极力使语言往“口语”上靠,但却使得语言显得十分僵硬。

  就人物来说,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差异,这反过来使得情节上的不连贯更加凸显出来。

  拿“贾政”来说,其对宝玉的态度前后差距甚大。在前八十回中,贾政对宝玉可谓是冷漠甚或是厌恶,纯属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找事。如第十七回中,宝玉大观园中题对额,虽然宝玉题的词都很好,贾政对他却十分轻蔑并时而恐吓,虽然含有“谦逊”之意,更多的却是对宝玉的厌恶。后四十回,贾政对宝玉的态度明显好转,就同平常的父子一样相处。显然,从人物形象上可以看出《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在情节上是不衔接的。

  在思想上,《红楼梦》前后一百二十回也是曲折的,僵硬的。按前八十回的创作思想来安排,后四十回的情节应该是:贾府在遭受一系列的打击后最终没落,而不是柳暗花明,不是“沐皇恩,延世泽”。另一方面,前八十回对封建社会正统伦理道德的批判比后四十回多得多。所以可以看出《红楼梦》创作思想在前后一百二十回上是不一致的。

  ……

  如此种种,可见仔细比较起来,《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是有差异与差距的。

  其实早就有学者发现了诸此种种差异。胡适先生早于1921就年宣布了他的研究结论: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前八十回,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

  但读者们早已适应了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而不是八十回的《石头记》,因为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已经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存在”,没有人能在把它切割开来了!

读《红楼梦》有感9

  《红楼梦》是一部千古奇书。曹雪芹用尽毕生才完成这篇巨著。书中以贾、王、史、薛四个封建家族的兴衰为主线,主要描绘了林黛玉主、贾宝玉的爱情之悲和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姻之悲。我掩卷而思,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从小与宝玉一起长大,后来家破人亡。无奈寄人篱下,又体弱多病,因而常以泪洗面。贾宝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孙子,出生时又带了一块玉,因此从小娇养着长大,与黛玉两小无猜,黛玉也对宝玉有情,只是王夫人和凤姐从中作梗,使了偷梁换柱之计,宝钗嫁了宝玉,黛玉就在宝玉成亲的那时魂归离恨天。宝玉实现了他曾与黛玉许下的誓言,出家做了和尚,宝钗守了一辈子寡。

  《红楼梦》的悲是多方面的。封建大家族衰落的悲,黛玉离世的.悲,宝玉出家的悲,宝钗守寡的悲,乃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人生的悲,都汇成一股洪流,冲击着摇摇欲坠的封建制度的痛处。

  《红楼梦》的悲更在于无论从谁的角度看,都是一场悲剧。贾、王、史、薛四个大家族全都败落了;凤姐弄了一辈子权,最后反而死于此;元春纵然做了贵妃,也在宫中困了一生;迎春误嫁中山狼;探春被迫远嫁;惜春看破红尘出家为尼……

  林黛玉从前是个多娇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每次与宝玉拌嘴,与姐妹打闹,恰是她真性情的体现。可她虑得太多,把什么都放在心上,又是个悲观人物,不管是黛玉葬花,还是平日作诗,基调总是悲的,也就暗示了红颜薄命。可怜黛玉去时,身边只有几个服侍的小丫头和李纨一人。黛玉的去世也揭示了封建时期父母的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的毒害之深,读来又想起她曾与宝玉的快乐时光,泪早已止不住地落了。其实,与其说是王夫人、王熙凤、贾母等人作主娶了宝钗害了黛玉,不如说是那个年代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害死了黛玉。

  其实,《红楼梦》又何尝不是曹雪芹的亲身经历呢?曹雪芹生于清朝的一个世族大家,锦衣玉食地长大,后来忽逢变故,家道中落,曹雪芹一下从云端跌入了泥滩,造成这一切的不也是那个年代害人不浅的封建制度吗?于是他有感而发,将自己置身于贾宝玉的视角,呕心沥血,用一幕幕虚构的故事,揭露了现实社会的根源所在,令人深思。

  同时这本书也歌颂了黛玉和宝玉之间纯真美好的爱情,在那样的年代,两人之间青梅竹马、纯真无邪的爱情必然是难能可贵的,只可惜两人终究是不能走到最后,成了一个难以弥补的缺憾。

  黛玉死了,宝玉出家了,宝钗守寡,凤姐宾天,元春薨了,惜春做了尼姑……于是《红楼梦》就以这样的悲剧结束了,曹雪芹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封建社会的变迁史。

  《红楼梦》无疑是一部奇书,“悲”字贯穿全书首尾,令人潸然泪下。

读《红楼梦》有感10

  偶然翻开《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来来回回,隐约听到娇弱的喘息声,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丝憔悴却依然迷人。她落泪是因为她难过。只有放纵的哭过,笑容才会更灿烂。闭上眼,仿佛看见了她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星星点点的泪光。

  常有人说黛玉“小气”甚至“心胸狭窄”,而我却不这么认为,这一切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以至于失了分寸,我认为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所以,在她心情不好的某个瞬间,她就像走丢的小孩没有了分寸。而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只会被她狠狠的驳回,却是无心的。不是因为不能接受宝玉的问候,而是太难受。于是她只能用诗来发泄她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每当读到她的诗时,总有沁人肺腑的感觉。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犹如一把锋利的好刀刃,深深地插入了读者心中,让人有种窒息的幻觉,只觉得无形中让人掐住了喉咙,挥之不去的伤感。只能极不情愿的放下书,慢慢地让人平静下来。记得她的《素花吟》:“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犹如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对宝玉太痴情,她的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却笑着喊:“宝玉,宝玉,你好……。”然后,她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已经结束了,但是她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我合上书,想要把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又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读《红楼梦》有感11

  曹雪芹的这本书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和贾宝玉与薛宝钗之间的婚姻悲剧。林黛玉与贾宝玉本是两情相悦,可却因为那世俗的观念和家族的传统被迫分开。而贾宝玉与薛宝钗,本是无情,却因为家人的怂恿和所谓的“金玉”结成了婚姻。形成了一段有情无缘的爱情和有缘无情的婚姻,造成了“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中乡魁宝玉却尘缘”和“薛宝钗独守空闺房”的事情,终成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剧。曹雪芹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悲剧发生和发展的复杂过程,造成悲剧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根源。从而展现了渐虐崩溃的封建社会的真实内幕。表现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等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从而反映出了封建社会中人对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他们连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幸福都无法做主,全听家长的指挥,甚至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而跟他们相比,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人人平等,不管男女贫富,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从小都有自己的权力,任何人都不能侵犯。长大以后,孩子可以选择自己生活中的事情,选择自己的幸福和婚姻,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且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的喜好做事。再看看我们自己,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享受着家长的呵护和老师的关爱,是多么的幸福,与他们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否则,后悔也来不及。

读《红楼梦》有感12

  我最近在读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这本书中的人物很多,但都个性鲜明,有大方得体的薛宝钗,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懦弱胆小的贾迎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善于抓住机会的小红。

  小红是宝玉房中的一个下等丫头,她很想改变自己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命运。于是她先把目标放在了贾宝玉身上,可是宝玉房中的丫鬟太多了,而且晴雯等大丫鬟还时常欺压下等的丫鬟,小红也常被欺负,于是她果断得放弃了这个目标,这时候上天给了她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王熙凤让她给平儿传话。我们来看看小红都说了什么:萍姐姐说:“我们问这里奶奶好,原是我们二爷不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天呐!小红竟把这跟绕口令似的话传的半分没错,可见她是多么的聪明伶俐,她也得到了王熙凤的赏识,被调到莲二奶奶身边,后来她用攒下的银钱赎回了自己的自由,和自己看好的贾云一起生活终于摆脱了奴仆的`身份。

  在封建社会,像小红这样的丫鬟是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但是她抓住了机会,最终使她逆袭成功。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正是因为小红很细心、有想法。要不就是机会摆在她眼前也只能白白溜掉。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同学,他们总是抱怨老师讲得不好,题目太难,作业太多,为自己成绩不好找各种借口,可他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教,偏偏他们不行,归根结底还是不够努力、刻苦,所以机会摆在面前时才会错失。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小红学习,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应当付出努力,而不是等着命运改变自己,想要有美好的未来就应该努力奋斗。

读《红楼梦》有感13

  在我刚刚学认字儿的时候,对自己能独立阅读一本书怀着极大的向往。父亲是国文老师,家里仅有的能给我们看的书就是四大名著了,而我就很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红楼梦。

  七八岁的年纪,正是好玩儿的时候,哪里会真正有耐心看完一本那么厚的书呢。一通走马观花下来,就记住贾府垮了,林黛玉死了,贾宝玉出家了,然后还记住了贾宝玉的一句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拿着这句话去问哥哥,他眼一瞪我忙着呢!你去把咱家那装鸡蛋的篮子摔地下看看就明白了!我愕然,那里面有鸡蛋呢,我不敢摔,怕妈揍我!然后他又给了我个白眼,就继续写他的作业去了。我若有所思又委屈地走了。

  再读红楼是上中学了。情窦初开的女孩子,总是对男女之事有一种朦朦胧胧的好奇,看见好看又优秀的男孩儿,更加怀着忐忑却悄然绽放的情愫,这时候读一些诸如此类的书,无疑是最好的排遣方法。

  看到那一群少男少女在大观园起诗社,争先恐后写诗作赋的`,心里很是羡慕。读到林黛玉写的海棠诗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不仅为古人的才情惊为天人!又不免叹息,花一样的少女,本该是无忧无虑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却已经对生活洞察得那么透彻!林黛玉的境遇让当时小小的我常常掩卷沉思,唏嘘不已。

  再大些又看了一遍红楼,这时候的所思所悟就大不一样了。曾经那么地为了林黛玉的早逝而伤心难过,后来却是释然了。或者说是欣喜。不禁在心里想到,曹雪芹是极爱林黛玉的,他安排她离开,是为了不让她经历后来贾家倾倒的那一场浩劫,他终究是舍不得她遭受更大的磨难和悲伤的。而贾宝玉,他也让他出了家,许是想叫他在以后的岁月里,在清净的佛门中,洗涤他身上在贾府沾染的所有腌,还宝玉最初的纯洁吧。

  贾府各人有各人的结局,各人有各人的造化。正应了那一句修的什么因,便收什么果。红楼梦啊,真真叫人叹息又叹息。

读《红楼梦》有感14

  从“金玉良缘”阴谋实施的过程来看,是相当成功的。不仅搅得宝玉和黛玉吵吵闹闹,而且也着实让贾母大伤脑筋。而更可怕的是,居然连元妃也参与了进来,“王氏集团”的力量可谓强大。

  在“王氏集团”的行动得到了元妃的支持后,王夫人就开始以未来贾府“掌门人”的身份在贾母面前“耍大牌”了,去陪贾母打醮,竟说“身体不适”,而在得知自己不去,贾母要去并还带很多人去的时候,王夫人竟说了一句“还是那么高兴”,她以为,贾母既知元妃认同“金玉良缘”,那贾母应该郁闷、悲哀,怎么还那么高兴呢?冷嘲热讽、幸灾乐祸的“敌意”表露无遗。这些,难道贾母看不出来?不!贾母肯定看出来了。她不仅要去,而且看见大家都要去,“越发心中欢喜”。为什么?因为她要在清虚观破解“金玉良缘”的阴谋,当然人去得越多越好,又“打发人去请了薛姨妈”,这位“金玉良缘”阴谋的另一位主谋也去。

  当年宝玉的祖父荣国公的`“出家替身”张道士在打醮途中“突然”为宝玉“提亲”。说是一户人家的小姐“今年十五岁了”,而且“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得过”宝玉。巧的是,就在小说第二十二回,薛宝钗刚过了十五岁的生日,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巧合”,而且宝钗的模样智慧、薛家的根基家当,当然也配得上宝玉和贾家。这不是暗指宝钗又是指谁呢?可是贾母这精明的老太太说什么呢?只见贾母轻描淡写的说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穷家子,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难得好的。”说得多么巧,既然你是道士,那我也胡诌个和尚,你说根基相当,我偏说穷也没关系。就这样,一场阴谋又被老太太巧妙化解了。

读《红楼梦》有感15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红楼梦》。每一次看《红楼梦》,对于里面各种各样的人物我都深感悲痛,替他们不公的命运深感痛恨。特别是晴雯。

  晴雯是一个奴仆,是属于当时社会低身份的一个人物。她对贾宝玉的执着爱恋之情是妇孺皆知的,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思想槽粕与制度,导致她内心的情感无法宣泄,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她悲惨的结局。每当我读至此,都会为她悲惨的命运深感痛恨与惋惜,像她这样一个弱女子,为了追求爱情,而不屑努力,是多么的崇高而伟大啊,却由于封建社会的制度,让她手无寸铁、无法反抗的接受了死亡“判决书”。

  在现代社会,似乎没有多少人会提倡如此做法了、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为爱牺牲了。因为这个时代是一个虚假的时代,有很多对夫妇都不是为爱而结婚,而是为钱才走到了一起。所以,我在为生活在当时社会的人感到悲痛之时也会为他们感到庆幸,因为他们的爱情世界是真实的。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10-15

读《红楼梦》有感【通用】07-29

读《红楼梦》有感15篇06-27

读《红楼梦》有感15篇[经典]07-24

读《红楼梦》有感(精品15篇)07-18

读《红楼梦》有感(集合15篇)07-18

读《红楼梦》有感(汇编15篇)07-28

读《红楼梦》有感[精品15篇]07-15

读四大名著《红楼梦》有感范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