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读后感

时间:2023-08-12 19:57: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华]《昆虫记》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昆虫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昆虫记》读后感

《昆虫记》读后感1

  这是一本文学著作,是一部昆虫史诗,这就是《昆虫记》。读完《昆虫记》,我深深地佩服法布尔。他使枯燥的科学变得生动;他用诙谐的语句讲述一个个神奇有趣的昆虫故事,让人越读越有劲。“高鼻蜂天生伶俐,勇猛而又机智”“黑蜂很胖很硬,飞起来又快又猛”……读着这些,我由衷地感叹:法布尔对昆虫是多么地痴迷!他观察得是多么地仔细呀!

  “科学就要严谨求实”,法布尔忠于真理,用他的努力和汗水为人们创造了一笔巨大的科学财富,为后人尊定了昆虫学的牢固基础。

  《昆虫记》虽然是一部科学著作,但是却通俗易懂,不像其他科学著作,深奥难懂。在这本书中,每个昆虫的真面目都在法布尔那坦率的描述中完美展现。法布尔真不愧于达尔文对他的称赞——“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观察家”。

  在阅读《昆虫记》时,我发现,有许多昆虫都被我忽视了,基至想当然地理解他们。而法布尔却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诠释了昆虫的习性及特点,一点儿也不马虎。我觉得,我应该学习法布尔的这种严谨的处事态度,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要做个有心人。法布尔的《昆虫记》之所以能亨誉科学界,是因为法布尔对任何一个渺小生命的尊重。他不因为某些昆虫渺小而不去观察它们,他永远怀着一颗“我还了解得太少”的心去探索,去实践。

  以前,我总是大概的了解一样东西,从不去真正认真细致地观察它们。这样,一些奥秘也就被我忽视了。读完《昆虫记》,再想到法布尔那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观察精神,我就惭愧不已。我决定从现在开始要“刨根问底”地了解我不知道的东西,要发现他们的奥秘,学习法布尔的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精神,相信这样,我的成绩也会提高。

  法布尔,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他创作了《昆虫记》!这简单的书名中包含科学的真理,包含着法布尔的.心血。读完这本书,我久久地回味着那一个个有趣的昆虫故事。想像着法布尔在烈日中一丝不苟地观察,在寒风中不顾一切地记录,我又一次钦佩他,这位献身于科学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勇往直前的人!法布尔的一生都不是富裕的,基至他的实验室里最值钱的,只有别人送他的一台显微镜,可他却用这么简陋的工具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秘密,打开了科学之门。

  《昆虫记》的确是一本好书,它不仅使我认识了昆虫,也让我明白了道理。我相信,只要用心读这本好书,一定会受益匪浅。

《昆虫记》读后感2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有了很深的认识。

  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于是,我接着往下看《昆虫记》。

  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环境保护,不环境污染,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了一想这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次的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

  “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

  《昆虫记》让我眼界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理解问题的深度也将超越以往。我觉得

  《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

  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

  《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的更多。

《昆虫记》读后感3

  我经常听人说:“玩游戏会有害身心健康,过于沉迷还会令自己丧失生命!”我也想不明白,那些因游戏而丧命的人不玩游戏一天又不会死,为什么要日夜地守在游戏机旁呢,这不是把钱白白地送给了游戏机室的老板吗?不仅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还花费自己宝贵的时间,这样做值得吗?由此可以表明,他们已经放弃了自己和自己的前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却从玩游戏中得到了启示。

  记得那是暑假的一天,我和朋友小涛约定到他家里玩,等做完作业后,小涛突发奇想,高兴地对我说:“不如我们来玩玩游戏怎么样啊?”我沉思了甚久,犹豫似地点了点头,小涛便开心地快而准地在电脑上打开了大富豪游戏,画面上出现了一幅地图,我楞住了,怎么?不是要计算钱有多少的吗?为什么会有地图?难道是冒牌的?小涛似乎明白了我的心思,解释说:“这是一种大型游戏,游戏者要学会适当地运用钱不同的地点上,最主要的是能赚得更多的钱。”听起来好像很好玩,就学着玩吧,我想。只见小淘用鼠标在屏幕上那里点点,这里敲敲,不一会儿便把本钱要回来,还赚了更多的货币,他那么的熟练,一看就知道是老手了。我想:虽然他是很厉害,可是这么沉迷于玩这个游戏有多大好处呢?小淘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这个游戏不仅可以娱乐,消磨时间,还可以锻炼人学会运用钱用在适当的.地方,培养自己节约的习惯。你可以来玩玩啊!”我犹豫了一下,似懂非懂地玩起游戏来,小淘却在一边耐心地辅导、教导我。开始的时候,我把所有的货币都用在一个地方,结果都把钱全部地用尽;不久后,经过了小淘的教导,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学会了玩游戏,一次比一次好,赚得钱多。这次玩游戏我真是学会了很多东西!

  是的!有些游戏不但可以消磨时间,还会让自己受益终生。即使玩多了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但到对自己还是有一定的教育。就例如大富豪这个游戏,虽然并不是对人的教育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可是它教会了游戏者要珍惜钱财,把它们用在适当的地方,不要乱花钱,不然就会一无所有了。

  经过这次玩游戏,我再也没有乱花钱了,并且还把剩下来的钱把它们存起来,看!我的钱盒已经装满了零用钱。

《昆虫记》读后感4

  昆虫记是法国作家法布尔所创作的一本小说,而我就在这个暑假看了这本书,并在我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出生于1823,法国博物学家、动物行为家、昆虫学家、科普作家、文学家,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身为现代昆虫学的先驱,法布尔以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而闻名,雨果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被世人誉为"科学界的诗人"“昆虫界的维吉尔”。

  据我所知,法布尔是一位法国的昆虫学家,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齐度过。他的家境贫穷,导致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880年,他拥有了一间属于自我的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这“荒石园”就是法布尔观察昆虫和做实验的地方,一呆就是35年。我只能说我不得不佩服法布尔的这种执着与坚持。他为了昆虫竟蛰居“荒石园”长达30余年之久,也就是《昆虫记》的诞生。

  在《昆虫记》中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孔雀蛾了。孔雀蛾是一种很漂亮的蛾,最大的来自欧洲,全身披着红棕色的绒毛,脖子上有白色的领结,翅膀上洒着灰色和褐色的小点儿。中间的是一条淡淡的锯齿形的线,翅膀周围有灰白色的边,中央有一个大眼睛,有黑得发亮的瞳孔和许多色彩镶成的眼帘,包括黑色、白色、栗色和紫色的弧形线条。这种蛾是由一种长得极为漂亮的'毛虫变来的,它们的身体以黄色为底色,上面嵌着蓝色的珠子。它们靠吃杏叶为生。

  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90年代末,中国读书界再度掀起“法布尔热“,书市上几种《昆虫记》的摘译本、缩编本都大受欢迎。

  法布尔在我的眼中,是个值得尊敬与学习的人。他的耐心与毅力是惊人的,能够花上自我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昆虫并记录。这已经远远的超出只是对昆虫有兴趣并喜爱而已,有一个人愿意为了一样东西或一件事情能够奉献出自我的生命,绝对是可亲可敬的。虽然法布尔已经逝去,但是他的一生绝对有好处的。让法布尔倾尽生命所换来的《昆虫记》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法布尔也将成为大家的榜样。

  《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带给更珍贵的启示。

《昆虫记》读后感5

  这几天我读了法国著名的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立刻就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了,它向我们用生动有趣的的语言表达了上百种昆虫的生活以及习性,让我们能更加深刻的了解各种各样的昆虫。

  走进这里,放下一切行囊,带上一颗质朴纯真的心,看遍万物生长,日月沧桑。

  与其说《昆虫记》是科学界的语言瑰宝,不如说它是文学界里的一朵奇葩。与其他科学书籍不同,《昆虫记》并不像学术论著一般枯燥乏味,全书行美优美,犹以拟人手法见长,堪称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举一例子,法布尔对绿色蝈蝈如此赞美:“全身呈浅绿色,另有两条白色丝带缀在身体两侧;它的身材得天独厚,修长匀称,大大的双翼薄似轻纱,是蚱蜢类昆虫最优雅的。”栩栩如生的描写,使绿色蝈蝈这一形象跃然纸上,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一位青衣女子向我款款走来。法布尔更是这样描写丛林音乐会:“角鹄表演着忧伤的独唱,铃蟾用钟声演奏着奏鸣曲,意大利蟋蟀弹拨着小提琴的琴弦,绿蝈蝈儿仿佛在敲击着一个小小的三角铁。”在他的笔下,动物们俨然成为了音乐家,/创新作文/动人的乐音从字里行间飘出,萦绕在我的.耳畔,我沉醉于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昆虫记》吸引我的不仅只有妙趣横生的语言,还有法布尔对生命真挚的热爱和极高的敬佩。可以说,这部作品的感性基调以及动力,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一种对生存的清醒认识;一种对生活的深厚感情。法布尔热爱生命,所以他赞美胡蜂蜂房的精美,钦佩螳螂筑巢的智慧。法布尔尊重生命,所以才为蝉正名,指责蚂蚁的贪婪法布尔珍爱生命,所以他能从蟋蟀的琴音中感受到生命的悸动,废寝忘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为亲眼目者小虫儿拥抱这个世界的第一刻。

  这是昆虫世界里的诗和远方,法布尔用他那朴实无华的语言歌颂了生命的美好,以昆虫为琴弦拨响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新音。

  《昆虫记》不仅让了解了昆虫,改变了过去对有些昆虫不正确的看法,它还教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学会了如何去观察事我物和研究问题。这本书让我深深的喜欢上了它。

  走进这里,怀揣一颗崇高生命的心灵,与虫为友,倾听大自然的呼吸。

《昆虫记》读后感6

  《昆虫记》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看了它之后我才明白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昆虫记》是法国文学家法布尔的一部不朽的著作,他用了人生大部分时间来观察昆虫,更写出了十卷观察后的感言,世界怎能不为之轰动?《昆虫记》不仅是一篇文学巨作,还是一部昆虫科学百科呢!其实,《昆虫记》还赞颂了动物生命的宏伟——世界上无处不在的就是生命,往往一些微小的生命容易被忽略,这些小生命就是法布尔所赞美的——昆虫,它们对我们来说万般重要,它们的生命也应该得到尊重。

  昆虫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管虫会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虫会预测天气,也不知道小蜘蛛会用丝线飞到各个地方。现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动物的思维方式比人还高,例如赤条蜂给卵留食物时,是把毛毛虫弄得不能动,失去知觉,而不是杀死毛毛虫,这样,就可以给食物“免费”保鲜。又如舍腰锋给卵捕蜘蛛时,是只捕小的,这样每只就可以使小虫只要一顿就可吃完,每顿就可吃到新鲜的',怎么样?聪明吧!

  法布尔把昆虫描写得那么真切、美丽、动人,活灵活现,来之于长期对昆虫生活精细的观察与研究,准确地掌握了他所描写的事物的典型特征。为了昆虫学研究,法布尔一生都在贫困中挣扎;都在与傲慢偏见作斗争,但他一点也不感到孤独。因为他有那么多的昆虫朋友,拥有广阔的昆虫世界,因此他又比谁都富有。他把大自然当成了自己的实验室。葡萄架下,荆棘丛中,田野里,山坡上,他顶着地中海沿岸强烈的阳光和蚊虫叮咬,一蹲就是一天。没有设备,他就用家里的瓶瓶罐罐造一个昆虫园,邀请蝎子、金龟子、蜣螂同居一室,他把自己的家变成了“虫宅”。一个靠自学成才的中学教师,长期坚持业余研究,既不能成名,也不能发家致富,更没人强迫他去这样做,却穷毕生精力,废寝忘食,不消遣,不出门,不知时间,不知疲倦,不知艰苦,不知享乐,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源于他自小就萌生的对昆虫世界的好奇心与深深的挚爱,源于他对科学与真理那种近于殉道者般的献身精神。

  《昆虫记》让我眼界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昆虫记》读后感7

  《昆虫记》是一本科学科普类型的读物,它在我读过的科普类书中应该是最精彩的一本。《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人让亨利法布尔,他是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动物现象的专门研究者,单从作者的介绍就能看出,这本书应该很不简单。

  《昆虫记》中所讲述的科学知识非常精彩,富有幽默感的法布尔先生把严肃枯躁的学术知识与昆虫现象相结合,生动形象地转化成了关于昆虫的一个个小故事,使读者有兴趣将其阅读下去。本节主要介绍了蝉、螳螂、蝎子、蚂蚁、蟋蟀、蝗虫和各式各样的蜘蛛以及一些种类的蝴蝶。从中可以捕捉到法布尔老先生和本书所透露出的一些精神品质,这些才是我们真正所要发现与学习的。

  首先,一个重要的科学精神就是对已知的理论有质疑性,从关于蝉的篇章可以清晰明了地体现出这一点。在寓言中,讲述了一个关于蚂蚁与蝉的故事,寓言中的蝉是一个贪婪的索取者,而蚂蚁是一个勤奋的劳作者。但我们回到现实后它们的身份会不会有所改变呢?作者法布尔正是产生了与其类似的想法。在本节的第一章书讲到十九世纪的昆虫学家与植动物学家一致认为石蜂能够自己穿过迷宫一般的巷子,是因为它头上两根神奇的触角,但法布尔却不那样认为,他觉得石蜂能自己无误地回家是有其他原因的,所以他为我们阐述了什么叫做有价值、有意义的质疑。质疑只是整个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接下来为我们展示的是科学精神中的探索与探究。对于寓言中说的蝉是贪婪的借食者,仅用蝉与蚂蚁所食用的.食品不同就可以说明寓言的错误性,蝉只是用它的吸针吸树木中的汁液,而蚂蚁是食性广范的一种昆虫,基本上什么食物都吃。接下来就可以通过探究来解释蚂蚁与蝉之间真正的存在关系了。在这里,法布尔用了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来探索---观察法,利用整个夏天的时间,彻底地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炎热干燥的日子里,蚂蚁夺去了蝉在树木上凿的一口清井,并在秋季把蝉的尸体肢解后运回了它们那罪恶的蚁巢,法布尔在这里还顺便为那可怜虫---蝉儿,讨回了一个公道。科学研究中有一步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提出问题。在本书中,法布尔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克罗多蛛的幼崽生存问题,它们被搁置在一个密封的空间里,没有任何的物质型能量,如何生存下去?提出问题这一关键的一步已经完成了,剩下的留给后人去解决。

  不难看出,《昆虫记》的确是本精品,其内容包含了科学知识、文学素养与探索精神三个方面,其中科学的探索精神是我最应该学习的。

《昆虫记》读后感8

  这几天,我完全沉浸在《昆虫记》所描写的世界里,不能自拔。这本书运用细致温婉的语言描写了昆虫们的生活,带给我从来没有了解到的有趣知识,读来生动有趣,令人不忍释手。

  你知道昆虫会给自己着色的吗?请看下面一段对“亮甲虫”的描写:“这个名字对它来说一点儿都不夸张,体现出了它的阳光、灿烂、英武。虽然终生与腐尸、粪便之类的污秽之物打交道,但是它的外表却是非常光辉,身体上就像镀了一层金属。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发出的光泽也不一样,有时是绿宝石一样的青光,有时候是红铜般的紫光,甚至有人称它是一位珠宝匠。”你看了这样的描写,是不是很喜欢?那亮甲虫就像一位漂亮的小伙子穿着华贵的衣服,站立在你的面前。除了亮甲虫会给自己着色,许多昆虫都会给自己“涂抹”颜色,甚至还会给自己戴上装饰品呢!作者对这个现象还作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呢!你愿意一探究竟的话,那就赶快去看一看这本书吧!

  我看到其中一章《天牛吃路》的题目时,吓了一跳。什么是“吃路”?读到完,我才知道,原来是指天牛的幼虫寄存在树木的中心,一边吃掉木头,一边就开拓出了道路。其实,题目应该叫《天牛如何吃树》,或者就叫《天牛挖路》。这是我自己乱想的,没有作者写的题目吸引人。作者对天牛幼虫如何吃空树干,真是写得娓娓动听,“天牛幼虫则是用嘴一寸寸地开辟出道路。能够完成这项工作,当然少不了一件好用的工具,那就是天牛幼虫的那副大颚。它那副又黑又短的大颚非常粗壮,虽然没有锯齿,但是周边很锋利,就像是木匠用的凿子。它就是用这把凿子上开下凿,造出一条通道。凿下来的木屑被它吃掉,既当了食物,又清理了建筑垃圾,一举两得。这些木屑被天牛幼虫充分分解吸收,最后只排泄出一点点蛀屑,堆在身后的路上。这就像是一条车间里的流水线,一头往里进木屑,中间经过天牛幼虫的身体,另一端出来的是少量的`蛀屑。这个过程进行的同时,还开凿出了道路。这种走一步,吃一步的高明手段并不是天牛幼虫的专利。所有寄生在木头中的昆虫,几乎都是这样操作的。”作者满怀喜爱,充满了对天牛幼虫的怜爱,细细地介绍着它的吃路工具,以及它吃路的每一个动作。

  读着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对大自然的关注之心,享受着作者细腻清新的语言文字,体会到了沉浸于一种探究活动中的快乐。我好喜欢这本书——《昆虫记》!

《昆虫记》读后感9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着这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次的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于是,我接着往下看《昆虫记》。

  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着这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次的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著作。法布尔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并不是容易。他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贫困,靠自学先后取得多个学位。他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各种困难屈服,他勤于自修,精心选择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不断获得新成果。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他正因为热爱真理所以撰写《昆虫记》。

《昆虫记》读后感10

  在暑假里,我读完了著作《昆虫记》,它的作者是法布尔,一位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

  《昆虫记》融入了作者毕生的精力与努力,巴金说:“《昆虫记》融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这本书深深地映入我的心中,同时也为我创造了一个昆虫世界。法布尔从小对昆虫有极大的兴趣,长大以后,自己仍对昆虫有很大的兴趣,通过自己的土地来观察昆虫。他一辈子都过这艰苦的生活,但他从不抱怨,自己遭受到贫困,饥饿,疾病,战乱等等。晚年以后,自己都不知道荣华富贵是什么体验,其实自己原本可以利用化学和数学的天赋走一条驾轻就熟的捷径,赢得掌声和荣誉。但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放弃自己的美好的生活,终于,他不仅成为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了轰动世界的《昆虫记》,这都是他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回报。

  今天,我翻开这本著作,感受到法布尔笔下的昆虫,如:天生会几何学的蜘蛛,勤劳的蜣螂,残忍的螳螂,还有伟大母爱的被管虫……曾经有很多人写有关昆虫的文章,但是法布尔从没有完全相信他们的结论,他总是能提出许多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他带着他的问题去不断探索,经管别人说他是傻瓜他也满不在乎,因为他观察昆虫总要很长时间,所以他不断的发现真理并向人类展现昆虫世界的奥秘,而且作者还通过昆虫来批评人类的行为,如,寄生虫,它们和人类一样是自然界的寄生虫。还有昆虫的技能也可以帮助人类发展,大自然是神秘的宝库,需要我们人类去不停地开发,而《昆虫记》正是我们了解自然界其中的一把钥匙。

  总而言之《昆虫记》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多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经典之作,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也没有哪位作家具被如此博大精神的昆虫学造诣。《昆虫记》同时也使我对昆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昆虫记》读后感11

  “昆虫诗人”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这位法国杰出的昆虫学家、文学家撰写了这部科学巨著。

  在《昆虫记》中,蜘蛛、蜜蜂等熟知的昆虫进入了我的视野,我不但从中了解到昆虫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了解到昆虫喜怒哀乐的丰富情感,了解到昆虫经历的种种艰辛与危险,还认识了为快乐而放声高歌,永远不知疲倦的歌唱家蟋蟀;因为本能而遭到嘲笑,头脑简单的黄蜂;外表美丽而天性凶狠的冷酷“杀手“螳螂,还有娇小的赤条蜂,开隧道的矿蜂、红蚂蚁、被管虫、蚱蜢等昆虫。知道了它们的本能、习性、劳动、繁衍等情景。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松毛虫》这个故事了。

  每个昆虫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故事,松毛虫则选择了集体生活,当一条松毛虫迷路而误闯进别人家时松毛虫就会亲密无间地紧挨在一起睡,但人多地少,它们就会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竭尽全力,吐丝扩大主人房间的容量。松毛虫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们一起筑窝群居,一起去吃松针,这种集体生活让弱小的松毛虫有着自己的规则,团结友爱,它们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奉献”与“原则”。

  我很喜欢《昆虫记》中的一句话:“蟋蟀一点都不嫉妒那些在空中翩翩起舞的各种各样的蝴蝶。”蟋蟀从来不诉苦、不悲观,它们一向积极向上,对自己拥有的感到满意与欣慰。这使我想到了英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斯蒂芬·霍金,想到了这位“宇宙之王”乐观豁达的话:“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我爱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这出自一位完全瘫痪,无法言语却又认为自己拥有很多的科学巨匠。

  《昆虫记》是睿智的哲思、是优雅的情致、是生命的'赞歌。那形形色色的昆虫,不再是大自然中渺小的虫子,而是一条条顽强乐观的生命,它们将生命之歌演奏得强劲、激昂。小小的蜂巢在建筑技术上可与任何杰出工程师的作品媲美,蜘蛛的网能给人们科学与艺术的诸多启迪……

  “越是高深的道理,其表现形式越简单而朴实”,法布尔说。

《昆虫记》读后感12

  《昆虫记》,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所著。鲁迅曾说,这本书“读起来有趣,也很有益”。确实不错。本书中有对昆虫生活习性的介绍,还有作者的一些对生活与生命的感悟,十分可贵。

  这本书是法布尔耗尽毕生心血写成的,他对昆虫的喜爱则可见一斑。尤其是他对圣甲虫、食粪虫与粪金龟之类的昆虫的描写,让人读来觉其十分可爱。圣甲虫就是典型的例子。作者将圣甲虫比作面包师,将其制作的粪球说成“梨形粪球”,它工作的地方是“车间”,生动有趣。在作者对其的描写中,更表现出圣甲虫工作的一丝不苟。

  圣甲虫这个“雕塑家”用它的爪子把“梨形粪球”一遍又一遍地来回拍压实,用几根纤维竖立在“梨颈”处,作为卵室的塞子。它还利用其结构松散的特点,不让胚胎受到压力,使空气更加流通,保护虫卵。纵观整个过程,从收集材料,到制作完工,圣甲虫这个“面包师”一直都干得出色。其制作的“面包”,作者写道,它具有“几何形完美”,“精致漂亮”。

  是啊,这样一位出色的“面包师”,这样一位尽职尽责的母亲,这样一位勤劳的清洁工,谁能不喜欢它呢?这样娇小的.身躯里,竟蕴含了这样大的能量,令人惊叹。而粪金龟则丝毫不逊色于它:作者说它是“热情似火的掩埋工”,它对公共卫生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与粪便打交道的虫子,个个都无私奉献,仿佛挣脱了食物链的残酷无情,是我们人类忠实的朋友,更是自然的骄傲。

  这本书也描写了其它如蝉、螳螂、蚱蜢、隧蜂等昆虫,都很有趣。《昆虫记》让我发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我从未想到,那些我看到就顿觉反胃的昆虫竟也有许多奥秘。而法布尔在观察昆虫时,常常要等待很久,尤其他在观察蝎子时,一次他竟等了足足二十四小时!而在他做某些实验时,例如探究菜豆象的生活习性,他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幼虫一次又一次地死去,但他终究没有放弃,终于得知:“它需要老的、硬的、掉在地上像石头子儿似的嘣嘣响的豆子。”这是多宝贵的经验啊!

  还例如他在探究大孔雀蝶时,做了一种又一种假设与一场又一场实验,才发现了其活动规律。他是完全在凭借自己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昆虫记》。今天的我们,又何尝不应该学习法布尔这种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意志坚定、富有耐心的精神呢?又何尝不应该为理想而奋斗呢?法布尔用努力谱写出一个精彩的昆虫世界,我们则要用努力谱写出一个精彩的大美人生!

  昆虫世界,令人惊叹;高尚精神,我们应当拥有!

《昆虫记》读后感13

  在人们的眼中,昆虫是个微不足道的生物,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看似微小的事物,但他们的力量却不见得小,反而自身还拥有着"洪荒之力"。而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则正好证实了这一论点。在《昆虫记》这本书中,最令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隧蜂,大蝴蝶,而是令人讨厌的蜣螂。

  或许大多数人都认为蜣螂那个黑的椭圆生物很令人恶心,大多数人也不喜欢它。但你们都错怪它了,它其实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大家都觉得这些以粪为食的小虫子很令人恶心,但你们知道吗,一只小小的食粪虫可将粪卷成球供宝宝使用,原本是臭烘烘的街道,马上就变得干干净净。毫不起眼的蜣螂竟是大自然的清洁工,是不是很让你意外呢,除此之外,他们在24小时以内吃的食物比自身体重还多,从而使粪便转变成其他生物所利用的物质,它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清洁工与转换工。还得多谢法布尔让我们改变对蜣螂的看法,是他认真细致的'观察,生动有趣的笔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昆虫世界!更多的博物学家生物学家认识昆虫世界采用的是实验解剖,而法布尔则不同,他是通过观察。也就是这过程的不同,造就了两者实质上的不同。一个是冰冷,毫无生机的实验与结果,一个是充满情趣而又科学的实验过程与严谨的结论。

  通过法布尔的《昆虫记》,我也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人类不孤立存在,地球上所有生物都与之陪伴。很多人认为,人类是最高等的生物,主宰世间一切,其它生物的存在都如尘埃一般。实则并不是这样,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有着紧密的食物链,一旦食物链中某种动物消失或减少,都会对生态平衡造成致命一击。就像一句话说的——一只虫子也可以毁灭整个地球。也许法布尔也是想通过昆虫传达这个信息,他对每只昆虫的细致描写,无一不显露出他对生命的讴歌,以及对生存理念的清醒认识。他专注描写每种昆虫的背后,是他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对每一个生命都格外珍惜,这也包括一只性命卑微的小虫子。

  难怪有人说法布尔的《昆虫记》是哲学家一样的思,美术家一样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和抒写,看他的《昆虫记》如同审美一样。我也想将我的感谢献给专注一生写虫子的法布尔先生——是你奏出了生命的乐章,让这个世界多了一份美好,感谢你,法布尔先生!

《昆虫记》读后感14

  在读《昆虫记》之前,我认为昆虫是一种让我厌烦的动物,它们不仅较小,还很脆弱不堪,甚至有些昆虫身上花里胡哨的花纹更是让我感到恶心。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改变了一下对昆虫的看法。

  《昆虫记》是法国作家亨利·法布尔写的,这本书讲述了他一生所研究的昆虫,其中有一篇是昆虫的装死,看到这题目我便想到:昆虫为什么要装死呢?它又因为什么而装死的呢?接下来的文章中作者便讲述了他研究昆虫装死的一系列过程和他的感受。

  大头黑步甲在作者眼里是一个凶狠的剖腹杀手,我虽然没见过,但听听就觉得它非常厉害,作者让这个大虫子躺下仅仅用了几步,看来作者已经实验不只一次了。大头黑步甲躺在桌上便一动不动,如死一般,爪子蜷缩在肚腹上,两条触须软塌塌地交叉在一起,两个钳子都张开着。作者便在一旁静静的等着,有时只等了20多分钟,有时又等了30多分钟,甚至有时还等了50分钟。要是叫我来,我可没这个耐心。然后作者把木头换成了玻璃、沙子、泥土上,但大头黑步甲对不同的材质物体表面都采取了同样的态度。随后作者怕大头黑步甲受外界的影响,自己便躲在一边静静的观察,但结果还是如此。他得出个结论:昆虫连续假死时,每一次的持续时间都不同,长短不一。

  后来作者又换了几只虫子做相同的实验,但结果都很明确地证明,它们在装死的过程中,并没有任何令它们感到危险的东西存在,在它们周围,既没有声音,又没有人或其他昆虫。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依然一动不动。一个弱者、一个得不到保护的不惹事生非的人,在必要之时,为了生存而采取一些诡计是可以理解的,但大头黑步甲是一个浑身甲冑、崇尚武力的家伙,为什么也要采取这种弱者的手段,对此作者感到非常难以理解。

  经过再三研究,在一次实验中,终于真相大白,吃尽苦头、被折腾的.够呛的大头黑步甲,已经把自己的秘密吐露出来了。当苍蝇戏弄它,舔它沾有黏液的嘴唇,把它当作一具尸体时,想吸尽所有可口的汁液的时候,大头黑步甲受到了威胁,它慌忙的腾地翻转身子,拼命的逃跑。此时它已经大乱方寸,慌不择路地拼命逃遁。它那一贯的伎俩已经不见踪影,确切地说他根本就无计可施了。

《昆虫记》读后感15

  我从小害怕昆虫,当老师推荐我读《昆虫记》时,我只是把它放在一旁,置之不理。妈妈一再催促,无奈之下,硬着头皮,拿起了它。谁知《昆虫记》让我一脚迈进昆虫世界的大门。从此爱不释手。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真让人身临其境。我仿佛随作者一起穿梭在草丛中,漫步在池塘边,去寻找、去观察,徜徉在妙趣横生的昆虫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虽已读过很久,至今仍然回味无穷。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所进行的斗争,详细地描绘了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它们的习性、工作、繁衍、死亡等都活灵活现,充满了灵性与智慧。

  《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

  我最喜欢蜜蜂的故事。隧蜂、切叶蜂、黄斑蜂、沙泥蜂、节腹泥蜂??它们的捕猎方法不同、习性不同,但它们都有共同的一点,都为自己的宝宝着想。最令我感动的一篇是《看门护家人》。隧蜂宝宝已经长大了,去外面采蜜时,“门”就会自动打开,其实,这扇“门”就是隧蜂的母亲。它们的母亲已经不能到外面参加劳动,就自愿当起看家人,把陌生人拦在家外。母爱多么伟大啊!

  从这本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要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尊重生命,热爱科学。

  这本书还给了我珍贵的启示: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勇于探索世界、敢于追求真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坚持不懈,即使条件再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我要像法布尔那样,成为一名科学家,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到科学的世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的一个又一个奥秘,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