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有感

时间:2024-03-30 14:07: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庄子》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庄子》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庄子》有感 篇1

  《庄子》是一部充满哲学智慧和想象力的经典作品,讲述了关于生命、自然和人类社会等方面的思考。于丹教授的解读,深入浅出,让人深受启发。

  庄子的思想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社会现状和道德规范进行了大胆的挑战和反思。他认为人们过于注重外在的虚荣和物质的追求,而忽视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价值的真正所在。这使得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倡导回归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独立。

  于丹教授的解读方式独特,她将庄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庄子思想的内涵。她强调了庄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自然和他人,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让人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

  个人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也颇多。庄子的思想让我意识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追求物质和权力的崇拜,而忘记了生命的真谛。我们应该学会关注内心的感受,寻找生命的意义,做到真正的内心强大。

  总之,《庄子》的解读让人受益匪浅,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自然和人类社会,让我深刻理解了庄子思想的内涵和价值。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遵循自然规律,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独立,让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读《庄子》有感 篇2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全文若即若离,疏而难分。

  为分析方便,权且分为三段。第一段从篇首至“圣人无名”。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

  第二段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主要是着力塑造神人形象,以使逍遥游的“至人”形象具体化。作者先通过渲染尧让天下之事,表明君不足贵,权不足惜的思想观点,再借许由之口,提出自己的政治态度:“予无所用天下为!”接着,又通过肩吾和连叔的对话,创造了“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形象,这个神人即前文所称的能作逍遥游的.“至人”,是庄子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所以庄子赋予她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

  庄子不能忘世,所以写了尧让天下等世事;更不能忘我,所以接下来又写了自己与惠子辩论的是是非非。这是全文的最后一段,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子与惠子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子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绝对自由的逍遥游。实际上也就指出了无为是通向逍遥游的途径,从而结束了全篇。

  总之,庄子的《逍遥游》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提出了一个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又创造了一个个神人形象将其具体化,并且指出了“无为”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尽管花费了好长时间才读清楚这篇古代的精华之作,但最后有这样大的收获,实在是不亦乐乎。

  读《庄子》有感 篇3

  齐物论,顾名思义,是齐“物论”的篇章。但它不仅仅是为这个目的而写。

  庄子开篇讲了一个南郭子綦的故事。它讲了一个万物自然的道理。这似乎与齐物论毫无关联。其实,我认为,它是为下文做铺垫。它明示了,万物的本性不为人所改变。

  接着,庄子写大知,小知,大言,小言,大恐,小恐。这都是在表现辩士的不近道。辩士时时想着辩,想着他人的弱点,想着攻击,最终只是疲惫不堪。他又急转笔锋,写人的种.种情态。辩士是被这种.种情态控制的人一个例子。人的情绪变化无常,若人被此所困,只会如辩士一般。

  庄子认为,主宰这些情绪的,是“真君”。而“真君”因为与外界的顶撞摩擦所损耗。而成心导致了是非观念。

  很快,庄子说出万物为一,没有彼此,就更没有是非,美丑,贵贱,胜负等种.种对立的事物了。是的,人们总是想着将万物区分,分开。如现实中我们夸赞一人有德,会说他诚实,善良,有义等等。但这些品质有德的人都有,所以我们无需说那么多,只需说他有德即可。

  物论,都只是辩是非,明利害而已。其实,这两者都不存在。我们认为的利与害,未必为真。例如,正反方辩论。持正方观点的人,必会认为正方对,持反方观点的人,必会认为反方对。但若让一个本持正方观点的人去为反方辩论呢?他会逐渐认识到其实两方都是对的,各有千秋。

  所以,所谓观点,只是人依据自己的认知所作的判断,而人的认知有限。于是,自己认识到的'地方,被看作是:还未认识到的地方,便被看作非。所以,是非本是不存在的。同样的,利害也不存在。人认为南极难以使动物生存,但企鹅却以之为家园:人认为温带宜居,但企鹅到温带必死。所以利害也只是建立在人们的认知下的。

  庄子的思想真是充满了辩证。

  读《庄子》有感 篇4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家思想发源于春秋时期的李耳即老子,后经其弟子及追随者不断完善其学说,最终形成了完整的道家思想,当然是还未被张道陵神化的道家思想。之所以将《老子》、《庄子》放到一起解读,是因为《庄子》中引用有《老子》的语句,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其中许多内容有相通之处,放在一起对比解读更加方便。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老子》中除了那些深奥的字眼,也有一些让初学者误会的字眼,相比于上一句,更常见的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以现在词语的用法来解读这句话,刍狗就如同草芥一样,天地、圣人高高在上,对其治下之物轻视、不放在心上。然而这句话的正解却是: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在这种解释里或者说正统的解释里,“刍狗”是祭祀时所用的祭品,用完之后就放到路口任人踩踏;“天地无心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钱钟书说:“刍狗万物,乃天地无心而不相关,非天地忍心而不悯惜”。说了这么多也就突出两个字:无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道家倡导不管是对待朝政还是自然,到不应该有太多人为因素,一切都应该任其自然发展,天地万物自有其规律,人们不应该妄加干预。“去智”就是老子对当时统治者提出的建议,即不妄加干预百姓的生活,精简政令任由民众自己发展。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每一次盛世的出现都是因为有一代明君励精图治,所以才造就了像“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宣盛世”、“康乾盛世”等,然而“文景之治”不能算到其中,汉朝初年,秦末农民起义刚完结,外加秦朝本就徭役赋税繁重,造成民生凋敝,人口大量减少,而刚成立的汉朝也有内患——七王之乱,百姓是从一个火坑又跳到另一个火坑,这时整个汉朝就像是一个将死之人,对一个将死之人下猛药,那无疑是让他走的快一点,因此精简政令,国家少干预,是“文景之治”不同于其他盛世的主要特征,因为百姓的调养生息,所以人口和物资才慢慢恢复过来,有了一定的底气,刘彻才能穷兵黩武把匈奴赶回漠北,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清心寡欲则是老庄思想对普通百姓而言所提出的愿景,这句话放在今天很有实际意义,知足常乐,急流勇退等都无非是希望民众不要太沉溺于外在化的物质漩涡里,而持守内心的安足,确保固有的天真。这与现在的的“逃离北上广”、“躺平”等不谋而合,只是身处于世,花花世界错综复杂,秉持初心不变之人又有几个。物质生活是个人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基础,“圣人”之道不是每个人的追求,凡人更多的是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对荣华富贵的向往,清心寡欲是为这个社会所不予接纳的高风亮节,圣人之道,永远不会彰显在凡人身上,那老子的理念放在今天就没一点现实意义嘛?不见得,对一个理念的认可并不需要身体力行,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所在的战国时期,各派学说盛行,对于乱世,各派都畅所欲言,发表着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有争论自然有辩论,当然也出现了像“白马非马”这样的诡辩,在《齐物论》这一篇章里,庄子对百家争鸣不断提出了批判,(当然看过外篇的人都知道,庄子批判最多的是儒墨两家,毕竟当时儒墨两家影响力大嘛)“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以自家学说订立的价值标准也许不被另一学派所认可,在这争论中并没有达成统一,也不会达成统一的见解,当然了强秦的铁骑虽缝上了各家的嘴。乱世中的人都有一个普遍愿望——天下太平,而哪一种“道”可以保有此道,则就是各派争论的原因,道家认为“无为”,墨家认为“兼爱”,儒家认为“礼乐”,唇枪舌战到最后还是法家的“法制”取胜,只不过前面各个思想对后世朝代多多少少也产生了影响,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儒家。

  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智弃辩,民利百信,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以我的道行还达不到畅谈政治的地步,虽说言论自由,到任何没根据、没证据、没考究的信口开河,都是对这门学问的侮辱,这两句话我写在这里并不是我对治国理政有什么看法,而是以此为鉴,书只能是书,这些道理听上去多有道理也不见得有用,圣人之言无非是因为他们出生的早,这些所谓名言亦无非是他们的见解或者豪言壮语,离实际生活还是有不少距离。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的起源,对于这种事件的对立联系以及转换可以说阐述的最早了,而到了《庄子》这里,就有了更加生动形象例子,《庄子·人间世》中写到有一异木虽高大,却“拳曲不可以为栋梁”,故无人砍伐,得以保全“树生”,这个道理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点异曲同工之妙,但“不材之木”要比“塞翁失马”这个典故早很多年,同属于服务道家思想,其始源于《老子》,发展于《庄子》,成熟于《淮南子》。毕竟西汉初期道家思想是当时统治者都推崇的主流思想,至于到后来董仲舒的提议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是汉武帝时期的事了。《老子》、《庄子》中不乏一些哲学理念,而我作为读者由于水平有限,只能觉得:嗯,对,他们说的都对。至于为什么对,我则不能从逻辑上或结合实际来进行详细的阐述,故而只能言尽于此。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亦

  如果要问《老子》为什么难懂,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概念,一个很抽象的概念——道。这个字不复杂,识字的人都认识,但这个字放到《老子》里就开始显得缥缈,很玄,老子用这个字去解释宇宙的起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傲。有无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些话句说实话我并没有理解,只是在每一章节后的讨论部分才稍微了解了一点这些语句的含义,很复杂,涉及到“道”的不可言说性与不可概念性,所以说我只能将这些文字照搬过来,任凭大家去“意会”而不去解读,不去“言传”。虽然不解其意,但我还是觉得这些语句很有格调,毕竟能理解这些话句的人很少,“凡人”听到这些只会有两个字“中二”。《庄子》里面则相对少了一些“中二”更多的是从一些寓言说起,借历史上名人志士来阐述道家思想,就像前面提到的孔圣人。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礼乐崩坏是西周末年专有名词,东周那几百年的战乱更不必说。那么什么是礼乐,为什么国家的混乱会导致礼乐的崩坏。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起始于周平王东迁都城至洛阳,至庄襄王灭掉东周文王结束,期间424年,而这两个时期的分界点便是三家分晋,韩魏赵始为诸侯。在这里就引入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侯,进而引出周朝最重要的社会制度——分封制,大家都知道分封制是靠血缘关系维系的一种统治制度,但很少有人细究与分封制配套的另一种制度——礼乐。儒家所提出的三纲五常便是来源于周朝的这些礼乐制度,孔老夫子生前也一直倡导这些礼乐制度,毕竟孔子前期在鲁国“国家图书馆”研习,(鲁国最初是周公旦的封地,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很长时间)更别说孔子后期还专门去周朝“国家图书馆”研习,礼乐的作用是什么呢?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大到诸侯会盟具体是个什么步骤,小到每个家庭内部的服从关系。依我之见,儒家之所以推崇“礼乐治国”其根本就是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是统治者统治标准化,的确后世的统治者也这样做了,但并没有那个王朝能幸免覆灭的噩梦。我想用这句话来描述整个王朝的历史再适合不过。王朝伊始都是推翻另一个王朝而成立的新篇章,受万众期待,受大部分人支持——得“道”;而后统治者不是纵溺享乐就是内斗,底层百姓可是有所怨言——失“道”,农民起义涌起;接着上层贵族对于当朝统治者的统治能力产生怀疑——失仁义;礼则是限制贵族反的最后一道枷锁,“皇恩浩荡”促使王朝覆灭后仍有一部分忠臣试图力挽狂澜。至于一心一意打算谋反的就另当别论了。

  至于庄子对儒家提倡的繁文缛节很是反感,大宗师篇中,便对生死进行了一番称述,这种“死生存亡一体”坦然面对死亡的勇气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临尸而歌”的惊世骇俗之举,所以在此也都一笔带过。

  写完以上几个较大部分,或者说我认为必须单独拿出来讲的主题外,剩下有两方面的内容做一个补充,因为我认为可有可无,故而放到最后。其一便是《老子》、《庄子》中一些对人生有启发作用的语句,也就是所谓的大道理,单独把这些拿出来讲不是我的意愿,毕竟我不喜欢给别人说教;其二便是《庄子》不像《老子》那么确定只由李耳一人撰写,《庄子》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据考证内篇为庄子所作,而外篇大多是其弟子记录其言行或者弟子所作,杂篇则是收录了当时一些各家比较经典的说辞,流传最广的一篇莫过于《说剑》,以城郭为锋,列国为脊,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的天子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的'诸侯剑;以及舍命相搏的庶人剑。我将老庄放到一起写则必然是注重讲道家思想,就道家思想及名著都不曾悟透而又转身再去分析其他各家之言未免有些贪心不足。故而最后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大道理只挑《老子》中的,出于两点考虑:一,《老子》成书早,《庄子》中涉及到的大道理也大都来源于《老子》,或者说是对《老子》某些语句的重加工;二,《庄子》中对这些大道理进行了大量的举证,篇幅较大,若全部引用则显冗余,若只摘其结论则与《老子》无异。至于《庄子·杂篇》中的内容,则只选取与道家思想较密切的天下篇,其余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看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这一章在历史上可以找到很多例证,如历代开国功臣,张良归隐,得以保全余生,韩信作为将军,曾指挥千军万马厮杀,可最后却死在几个宫女手里,不禁令人唏嘘,关于这段历史最官方的记录自然是《史记》和《汉书》,最官方的定论是谋反,但具体情况是怎么样没人知道,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必强求同一。只是若韩信能像张良一样急流勇退或者像萧何一样毁去自己的声誉,降低自己的威信也许会多活两年。说回现实,藏拙是一种智慧,保全自己,保全家人的智慧,世纪悍匪张子强绑架的从来只有富豪,无所事事的混混找钱花也会首先考虑谁家有钱,有钱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你显得有钱,嫉妒会使人面目全非,更何况本就心术不正的人呢?活成一个普通人也是一种智慧,活成一个“平均人”也是一种选择,个性应该被张扬,但绝不是锋芒毕露的样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一种事物定有正反两面,对立的两面,但却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哲学概念中国古人老子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只是并未做仔细论证,不过后世注释之人各抒己见,倒是集百家言,用不同的话语做了解释,也相当于一种完善吧。秦国铁骑扫清六合,席卷八荒,建立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皇帝一人统领九州之地,普天之下莫敢不从,但由于权力交接出现问题,奸臣把持朝政之后,秦朝统治急转直下,各地农民起义层出不群,前期还有镇压的能力,到后期就成了霸王与沛公争雄,没秦朝这个实际统治者什么事了。我们作为一个后人看前人的历史总是那么清楚,可以分析的头头是道,但对于自己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身处这迷局中又有何人能看透这俗世,不都成你与事物的表象颜值即正义嘛?不都希望一夜暴富嘛?不都只向前看不向后看嘛。

  都说读书应该把书读薄,诚然凝练的语言能更高效的表达,只是像《老子》、《庄子》甚至其他千万部经典书籍,不亲自阅读就永远不能领略其语言的魅力,这篇读后感每写一段我都翻一遍老庄,翻一遍发现自己总结的点好像还可以多加一点,越来越觉得这两本书通篇没有一句废话,都应该搬上来。至于文中写到的几点并非《老子》、《庄子》的全部,我只挑了几点我认为道家思想中重要的几点,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读《庄子》有感 篇5

  《庄子四讲》全书分成四章,每章都以《庄子》原文中的片段作为支撑,主要阐释了故,命,天,人,忘,游,虚,芒芴。

  我觉得作者比较出彩的点在于,很多人把庄子的“忘”、“虚”理解为退回初始状态、混沌的世界,与万物合一,仅此而已,而毕来德则更进一步(不知这一步是走对了还是错了),强调虚空、混沌带来的变化和自我更新自我塑造的能力,让来回往复的主体得以重新定义与自我、他人、世界的关系。我想到的比喻是陶泥,毕来德不仅强调把已经塑成花瓶的`陶泥揉回原本的球型,而更为强调揉回了球之后,这团泥可以被重新造成一条蛇、铃铛、一只兔子。

  作者另一个出彩的地方在于,他提出庄子的虚或者混沌,指的不是宇宙,而是身体,身体(而非所谓心灵、精神的自主运作是自主性的保障),这个观念我仍然存疑,可能我还没能彻底理解毕来德的身体指的是什么,不过,确实是意识对于自身的认识以及对独特性的渴望把自体和他者分割开来,而意识也在这种认识中化为他者(这也是毕来德另一个有意思的发现:知道和不知道都有道理,都符合庄子的描述,它们却是在根本上冲突的;也就是说,一方面,人在知觉的时候无法言说,言说的时候不知觉,因此人说的是自己“不知”的东西,另一方面,道是可以被“知”的,到了天的境界,则可以“游”,也就是毕来德所说的“静观”)。

  另外,《庄子》原文,尤其是《天运》,实在是太精彩了,太值得反复揣摩了。

  读《庄子》有感 篇6

  第一次遇到这篇文章是在高三语文课选修本中,那时它本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但兴趣使然,我便深入地去接触和了解这篇盛誉千古的文章。老实说,在看了庄周梦蝶,鹏徙南冥、曳尾于涂的典故之后,我非常震惊与于他讲的这些不是故事的“故事”,它们让我感觉如沐春风,已然置身事外,乘浮云一览众生。

  许是经历的大大小的挫折多了,压力大了才能感到点庄子所营造的那种超然轻脱的意境,多么令人向往和痴迷。庄子的著作有时是人类灵性的睿智与才情的发挥,有时是扎根于无可奈何之乡,强梁霸道之世的奇葩,有时又像是服用了可以升天的仙药奇符。服了此药,你是麻木不仁、冬烘结石,是抱月凌风,羽化登仙,是鹤发童颜,尽数了然,还是痴迷错乱与精神分裂。很想向庄子的.汪洋怒肆、纵横驰骋、尴尬无奈,深者世事却飘然转身,智高三等、不拘一格,气象万千,文才倾泻的人格特色接近再接近,很想像庄子一样,在面对名利权势诱惑的时候,不囿于外界规则大声说“不”!这样遵从内心的生活好生自在!

  可是在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之中,绝对自在的生活要么不能实现,要么就是代价太大。当然理论上每个人都有这样选择的权利,但问题是你的内心是否经得住现实社会的各种考验选。选择本身很容易,但要作出负责任的快择却很难,这一点我曾深刻体会。你总得为自己所谓的前途,得在乎父母的愿受,你还得克服对外界的物欲。我很羡慕庄子那种超越常人的勇气,不惧自己今后生活孤独潦倒。我觉得这种能够选择则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的勇气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源于对自身实力的底气和对目身需求的了然。要超脱先得看透,要看透先得明白!只有自己内心极度认可和笃定这种想法,才会不顾层层阻碍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抉择。

  除了庄子的勇气和大气之外,思想的深度度也是他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侧面。老子与庄子对于道的想象与论述,与数学家对于无穷大和无穷小的论证发挥极为相似,激动,超越,甚至悖论,无不令人耳目一新,拍手称快。令愚者疑惑茫然,令智者的觉悟大大提升。无穷与永恒是现实的存在,你我都生活在其中。因为我们不能给自己的空间向外延伸划出局限,正像不能为过往划出局限,同样不能为未来划出面限,即我们都生活在个溯前无边,预后无穷的天地,我们的敬畏与崇拜,同时万事万物,都是有限有穷的,从而亲切用确、摸得着抓得住,可以感知的具体。与无穷比,它们都是趋向于零,与零比,它们都是趋向于无穷,而局限与具体的总和与发展是无穷的。

  我们本来可以收到,既能从思辨精神上达到无穷大的宏远,又能珍惜实物的有形有情有体有用,无穷与零,这是两个激动人心的概念,但也是会让一部分人摸不到头脑的概念,用心掌握好这两个概念,我想我们会活得更明白。

  读《庄子》有感 篇7

  庄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有自己的自由栖息地,他就不应该被拘留在外面的东西上。外面的东西总是短暂的,容易腐烂,生命的灵魂是永恒的。不要成为财富的奴隶,要成为财富的主人,这样,人们才能真正自由。否则,你可能会失去方向,失去自己,失去生活的享受。

  自由栖息地可以让疲惫的心休息,释放压抑的心。自由栖息地需要放下繁荣,忍受孤独,达到物而不物的境界。如果你热爱浮华,不愿意放弃喧嚣,你最终不会安定下来。

  事实上,有些事情我们不能放下,我们很难达到这样的状态,但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想要什么,生活不需要有太多的弯曲,太多的弯曲会让你的情绪沉重,影响你的情绪,导致不好的结果。事实上,只要你足够纯洁,掌握生活中最重要的真正意义,你就会感到广阔的前景。

  有些人对生活要求太高,让自己生活在疲惫中,从不欣赏幸福和快乐的'味道,生活匆忙,忧虑和恐惧经常伴随,生活非常糟糕,知道满月损失是固定的,人力可以改变吗?最好停下来,有选择地放下坚持,给生活一种平静,给自己一种平静。

  生活中,谁总是一帆风顺?物而不物会有另一种收获。对物欲的追求和执着是生活中所有痛苦的根源。

  《庄子·田子方有句话:夫悲不大于心死,人死也是其次之一。意思是:最可悲的如死灰,死是次之。这说明人的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总是担心一些事情,放不下,他的心就会闭塞,仿佛被绳子牢牢困住,他的心就会死,他无法恢复活力。他们就像蚕蛹,用厚厚的茧把自己绑起来!

  很难放下,可能会带来暂时的损失和心痛,但真正放手后会发现所有的纠缠和烦恼都会变成一片广阔的天空,放下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是一种选择外部事物,优先级,把握距离,放下你应该放手,你会有一个幸福的生活!为什么不每天生活在清新的阳光下,洗练一种善良干净的心态,无怨无悔地走到生命的尽头,抛弃世界上所有的烦恼,给心灵留下一片开阔的天空。

  读《庄子》有感 篇8

  《庄子》是道教的一部名著,《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逍遥,顾名思义,是指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庄子应该是想人们通过这种逍遥的思想,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

  开篇先用鲲鹏来写,写他们的自由自在的境界。然后用一个事实,“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厚积薄发的重要性。最后庄子以“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句结尾,体现了“逍遥”的道理。

  世人往往一味的追求欲念而迷失本性,这就是“观浊水而迷于清渊。”当然欲念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满足总是有限的,这样通常会导致悲惨的后果。但这个观点,现代人却很难接受,因为现代人往往沉湎物欲,然后深深陷入物欲的沼泽。

  那么,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人们每天行事匆匆,却好像都是在徘徊,找不到尽头。生活工作方面的压力使人们无所适从。总是抱怨太苦太累,从来不想去放松一下,逍遥一下,就这样让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悲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却日渐增加。于是大好生活就在叹息中悄然流逝。人们总是不愿意忘记该忘的烦恼,没有人正真试过把自己放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尽情地去放松,尽情地去享受人生的快乐。其实,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将自己故意压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因此,人生应当多一点逍遥,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快乐的世界中。

  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顺物”与“游心”是相互依托的。这种轻视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在当今,仍有学习的价值。

  读《庄子》有感 篇9

  《庄子?秋水篇》以河神和海神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认识和作为会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因而很有限。这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启示意义,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可以不学习,或有学而自满的心态。我们应深知学无止境切勿自满。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知识要学习,因而我们要学无止境。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第一要学会走路说话,再就是学会建立对社会的信任感;当我们读小学时,我们要学习语言汉字及其拼音,学习数学加减法。当我们上初中时,我们要开始接触和学习英语,开始接触数学几何、物理知识等等;当我们读高中时,我们要学习更深入的各类科目的课程,以至于能让我达到拔高的境界;到了大学,面向我们的`是各类专业性学科,我们要开始深入学习这些以后职业生涯高级工具;当我们工作了,要学习各种职场的行为和方法技巧等。人生也就是因为这样一步步的学习和拓宽,才有了进步和发展,也只有了进步和发展才会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时代在进步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我们也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才会跟上时代步伐,不被社会所抛弃,因而不能固步自封要学无止境。马克思说:“事物总处在变化发展中。”如遗传变异,或水生发展到陆生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就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就被自然淘汰。人生活在社会中也是这样,一出生,慢慢学会走路、说话,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接触到各种事物,要不断学习很多的东西,如处理日常事物、人际关系等等。有的人善于了解、学习,于是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有的人却固步自封,懒于了解、学习,结果遇事时不知所措,被时代、社会所抛弃。这样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数不胜数。孔子集群贤之大成,振玉声金,却仍不断地学习,其“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他行动的一个写照!若非如此,孔子能从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儒家的创始人吗?跨栏飞人刘翔,虽有飞人之称,但仍毫不怠懈训练,为了向更高的目标挺进,忍受着脚踝疼痛而不畏,依然坚持艰苦的训练。也正如此,才会有新的破纪录诞生。相反,我国古代一个叫江淹的人,年轻时才思敏捷,文笔出众,写得一手好文章,为当时的人所称道。然而,到了老年之后,他却很少写出好文章,后人戏称为“江郎才尽”。他晚年写不出好的文章难道真是什么“才尽”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他成名之后不再努力学习有关罢了。

  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所以要学无止境 切勿自满。庄子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我觉得庄子说得太对了。一个人从小开始学习,学吃饭,学走路,学文化,可是他一直到死也还没有把很多东西学到,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所以,知识对我们来说,是比宇宙还要大的,是无边无涯、无穷无尽的,我们每个人在知识面前谁都没有资格自满。

  总之,学习是终身的事,是永远不能说停止的。任何一个人对待学习,既不能半途而废,又不能如井底之蛙,骄傲自满,夜郎自大,而是要牢记:学无止境的道理。学而不骄、学而不弃,只有这样,才能每有所会,才能不断为社会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庄子》有感 篇10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的生命终将永远留着庄子的印记。是的,庄子作为中华民族伟大乐章上一个不朽的音符,将永远回响在千万华夏儿女的心中,庄子作为一份中华民族血脉的奔腾,将永远流淌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逍遥,逍遥,这是庄子的梦想,也是庄子的写照,庄子,他始终不渝的坚持着他自己的一份自在与逍遥。

  曾几何时你从历史的深处走来,长衫上带着上古遗民的风采,曾几何时,你立在荒野,蔑视这朝堂与纷争;曾几何时,你鼓盆而歌,用歌声为妻子送去真诚的悼念……是得,你是人,一个真真切切的人,不是什么南华真人,,不是什么神仙上帝,你只是一个人。

  但是,你却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大写的人。

  你不同与那个时代的走卒贩夫,庸庸碌碌,不同于那个时代的政客将军,勾心斗角,不同于那些纵横策士,唯利是图,你是一个有着自己理想与信念的大写的人。

  我们不会忘记在楚地河畔的一幕,你拒绝了诺大一个楚国拱手相送的相位,因为你已看透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你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唾手可得的权位与财富,对着身后的两位楚王特使,淡然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我们不会忘记在你床前的一幕,当你一梦而醒,恍然大悟之时,我们听见了中国古代哲学长河源头的滴水之音,你说:“蝴蝶与周必有分也,此之为物化”

  我们更不会忘记在那个孤寂的山头,你鼓盆而歌,用歌声表达你的凄怆,用旷达掩饰你的悲伤,为你的亡妻送行。你的妻子走了,你也走了,只有淡淡的哀伤留给这个世界。

  你生在战国,生于乱世,满眼的哀鸿遍野,你自甘贫贱,蔑视权贵,抛却一切荣华富贵,一生做过的最大的官不过漆园小吏,你虽然在物质上贫苦,却在精神上富足,用你那智慧的双眼为华夏打开宇宙的天空,你怀着那永恒的的乡愁,对精神故园的乡愁,在华夏的长河之中,留下了逍遥一叹。

  你不同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百家,他们志在朝堂,而你却隐居山野,他们热心都市,你却终生游荡在楚地的'广袤江湖之上。你是这个时代的叛逆者,一个黑暗的时代的叛逆者,你怀着一份永恒的乡愁,对这个时代露出一个哂笑,转身从朝堂上走开,走向你自己的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逍遥之境。

  你轻轻的来正如你轻轻地走,你从这个世界走过,留下的只有你的智慧,恍然间,我看见了你渐渐远去的背影的背影,看见了你那永恒的乡愁,看见了你在那逍遥之境中的一声叹息。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或许,没有人懂你,但在你的身后,你的精神不会断了传承,千百年来,纵使封建的专制与压迫,纵使政客的诬赖与诋毁,你始终活在中国人的心中。纵使君主们高高的将伪儒学举起,总是封建的礼教不断将三纲五常挂在嘴边,纵使一次又一次的反老倒庄运动,你却以强大的生命力在国人心中扎下根来,成为中华民族民族性的一部分。

  因为,你说过

  指穷于为薪也,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读《庄子》有感 篇11

  开篇首页原文讲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之文,看似汪洋恣意,无所归旨,实则细致入微,全无一点废话。这段话有八个字就从宏观的角度阐释了什么是养生。这八个字分别是“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所谓养生,实际上就是在运用我们的智慧,在“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中来回调节,来回平衡。

  第二部分又借以庖丁解牛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

  就如,我们已经用了十九年的刀口像是刚从磨刀石磨过的一样锋利,这是养生主的.最高境界。像这一把刚刚出炉的刀一样,不硬砍,不硬剁,不硬来,永远保持生命的健康,永远保持自己的青春。

  庄子的养生之道用现代的语言总结,就是十六个字:保重身体,关心自己,善待他人,活出质量。

  读《庄子》有感 篇12

  当我们被人群、被时代裹挟着前进时,你何曾听过自己内心的倾诉?

  时钟不厌其烦地滴嗒。执《庄子》于手中,微风卷帘,树叶轻颤。轻咪双眼,我惬意地仰靠在椅背上,感慨人与自然关系之微妙,好似灵魂升华,物我两忘。

  庄子是如此幻化无方,意出尘外,永远有些我们不曾涉足的境界。是《逍遥游》中“大而无用"的争论,是《德充府》中人故无情的见解,亦可是《秋水》濠染之上的“鱼之乐”。他所处的年代,战乱频发,生灵涂炭。他是清醒的哲人,在众人皆醉时,他独醒。它是一股清流,直到如今仍涤荡着无数人的心灵。

  我曾惊叹于伯乐鉴马,驯马之神力,坚信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而庄子却道:“伯乐善治马,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我一开始不解,最终却油然而生哀叹。马,宇宙的生灵,食草饮水, 喜怒分明,此乃真性也。伯乐却烧之,剔之,刻之,雒之,用马的痛苦来换取步伐的整齐划一,战场上的雄姿英发,以此造福于人。

  在马的身上,我难以见其本性,但我却看见了他们噙着泪的'眼睛。我不可否认伯乐训练出的马能行千里,但我却悲哀的感慨,他们正在偏离原点。

  淳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

  其实,人们同样有自己的本性,织衣而穿,耕田而食,大家浑然一体,任其自然。那或许便是老子的小国寡民,柏拉图的理想国,陶渊明的桃花源。然而, 这终究是梦。

  庄子认为,正是有了圣人去传播仁义,于是有了阶级,有了分裂,有了对立,有了繁琐的礼仪与法度。二元冲突正是痛苦的开始。

  但如今高速发展的时代, 回到过去又谈何容易?时光长河漫漫无止境,奔流不复回。从质朴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这是时代发展的大势。

  我时常不解,我们为何要学习,日复一日,意义何在?我畅想,远古时代,没有学堂与考试。向往庄子垂钓与濮水的闲情逸致。我突然意识到,人生不该只有日夜苦读是走向成功的唯一剧本。我想处于竹树环合之境,与自然共呼吸。而此时睁开朦胧的双眼,摊在桌上的试卷却令人绝望。

  薛定谔曾说,生命以负熵为生。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不断地抗熵增的过程。我们深刻地明白,熵增定律是一场悲剧,就如同我们明白我们必定会走向死亡。既然我们有幸能来这世上走一遭,那就珍惜现在的每刻每滴,不顾过去,不畏将来,顺应当下,顺应自然。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荀子评价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他不过是看透了世间冷暖,他之所以感叹,是他对于人类的怜悯。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想庄子做到了。

  合上《庄子》,指尖触碰着纹理鲜明的布质书皮。钟声依旧,时光流逝。起身,被暖阳蒸融。嘘!你听,我们在与当下的自然共呼吸……

【读《庄子》有感】相关文章:

庄子读后感06-30

《庄子》读后感07-05

庄子经典语录06-08

庄子心得读后感通用02-05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02-17

庄子座右铭30句09-22

经典庄子座右铭句子(精选40句)09-16

庄子经典语录15篇11-23

经典庄子座右铭句子(精选60句)11-08

经典庄子座右铭(通用60句)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