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读后感

时间:2021-01-18 17:16: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藤野先生读后感6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藤野先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藤野先生读后感6篇

藤野先生读后感1

  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

  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恩师是让人怀念的,特别是当你身处异国时,经常会让你觉得孤独。而在那时,却有一位老师唤醒你的灵魂,给予你关爱和鼓励。

  鲁迅先生从他父亲的病中受到了影响,从而去东京留学。他从为父亲看病的中医身上,看到了那些人的自私自利,甚至为了钱财利益,不惜草菅人命!这让他觉得失望,从而踏上了东京留学之旅!

  但是,到了东京以后,他看到了那些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醉生梦死,不顾国家民族危亡,而追逐风雅的丑陋行为!

  从而,鲁迅毅然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

  藤野先生,一个生活简朴,治学严谨,待人热情诚恳,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学者,他就是鲁迅在仙台学医的老师。在他的教导下,鲁迅受益匪浅。从他添改讲义中,看到了他工作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从纠正解剖图中,看到了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从关心解剖实习中,看到了他的热情诚恳;从了解女人裹脚中,看到了他可贵的求实精神!

  虽然鲁迅在他的指导下懂得了许多。但从后来的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中,他选择了弃医从文这条道路!

  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可能有的选择会从此改变你的人生!而鲁迅在看电影事件中,被深深地刺痛了,他看到了一群思想不觉悟,麻木无知的国民。从而他意识到医学救国是行不通的,只有文艺救国、科学救国才是根本治国的方法!

  于是他选择了弃医从文,而这也为他以后的文学道路立了一个新起点,也是他人生的一次转折点,同时也成就了他的文学历史!

  从这课当中,我们不难知道,鲁迅他所表达的是要想真正的救国,就必须先改变人民的思想!

  确实,一个人如果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那根本达不到国家的人才标准。相反的一个人如果勤奋好思,求知欲强,那必定会为祖国的建设增添光彩!

  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谐的师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亲其师然后乐其教。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绪感染了小佛朗士,他听得特别认真,感觉"真。奇怪,今天听讲我会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爱心感召下,失聪又失明的海伦终于理解了抽象的"爱",突破了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的瓶颈。

  想想自己和身边的恶人,是否也是这样。有强壮的身体,但思想却愚昧无知。为什么我们不努力学习呢?学习能充实自觉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为什么我们要放弃学习的机会,而整天碌碌无为得生活呢?那只会让你的人生显得淡漠平庸;为什么我们把握现在,珍惜眼前呢?有的东西一旦失去就没有了,而失去后才知道珍惜还有什么意思呢?

  把握现在,努力学习,你就会感受到世界的精彩,人生的美妙!

藤野先生读后感2

  文章的开头,提到了一批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之形象,先生用词看似轻松幽默,然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跃然纸上。其中便有这样的描写:“成群结队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一扭。实在标致极了。”先生虽没有具体描写这群留学生的颓废生活,然寥寥数语,这些所谓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已可见一斑。须知,当时能到日本留学的人多是国内的精英,某种程度上是当时中国的希望,本应是在日本学成回国后报效国家的一个群体。然而当时鲁迅先生所见的并非一群奋发向上的有为青年,怎不让他失望。

  到仙台医科学校求学时,在课堂里看时事电影,所目睹的情形便只能用痛心来形容了。鲁迅先生写道“但是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于此,国民的麻木不仁留给先生的怕只有痛心疾首了。

  弃医从文的选择

  在文章中先生说到目睹上述情形后“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先生虽没有在该文中直抒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但我们从其后来写的的文章及其经历来看,应能知当时先生是觉得与其学医去拯救身体羸弱的国民,不如用文艺来唤醒麻木的民众,要不然国民身体纵使强健,也不过是培养了一批麻木无聊的看客。

  寻找医治社会的良方

  鲁迅先生在文中结尾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看在灯光中瞥见他(指藤野先生)黑瘦的面相貌时,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来”可见鲁迅先生是想用他的笔,用他的思想来唤醒民众,振奋国民的精神,通过提升国民的素质,最终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文章的背景时间应是清末,而先生写作此文的时间已是民国,相隔二十年左右,但中国仍然积贫积弱,无大的改观,先生知道其一人之力毕竟有限,但总要有人首先起来呐喊疾呼,最终通过良好健全的国民教育、健康向上的文学艺术,开启民智,培养高素质的国民,才能达成强国富民的心愿。

  与之相呼应,四年前,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就提及我们的第一要著在于改变国民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首推文艺,所以想提倡文艺运动了。纵观其一生,鲁迅先生为实现文艺救国的心愿,身体力行,著作颇丰:有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花边文学》、《华盖集》等。中国少了一个医生,却多了一名文化巨匠,而这一转变背后的因由均能在《藤野先生》一文得到解读,所以要读懂鲁迅先生的文章,该文不可不读,先生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在此文中也展现无疑,这也是我们在任何时候均应承继的精神财富。

藤野先生读后感3

  在读完《藤野先生》后,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对鲁迅先生无限吹捧,更多的是对此刻社会上种种现象的思考。

  在现实社会中,在本应充满阳光的青春校园中,那大多数学生,用着国家免费带给的桌椅。书本。甚至免费的住宿,每一天念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校规班规背得滚瓜烂熟,背地里,却从不把学习当回事,吃喝玩乐,攀比成风。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学生成群结队,以打架为乐。甚至将谈恋爱常挂于嘴边,拿出来炫耀。

  十五六岁的年纪,本应无忧无虑,一心为未来奋斗,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结下莫多的真挚朋友,收获最纯真的友谊。

  十五六岁的年纪,是人生中最完美最简单的时代,是一个人展望未来,目空一切,不断攀爬的时代。

  然而,又有多少人为了明天会挨打而担忧,为了失恋而痛苦,为了显示自我多么美丽富有而惆怅。那是他们本不该有的。

  想一想鲁迅先生当初为了中华民族毅然弃医从文的壮举,想一想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他们做着不一样的事,却有同一个理想----中国有一个崭新的明天!为了这个理想,他们奉献了自我的一切,将青春年华送给了祖国母亲!

  同学们,醒醒吧,当你们学习有关革命先烈的文章时,请想一想,我们在他们用一生换来的完美生活中成长,却做着这样那样的龌龊事,对得起他们的牺牲吗?

  当初,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众多的中国人民都是一心一意的,从来没有一个人喊过苦,说过累。当应对死亡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畏惧,纵使明白前面危险重重,纵使自我有机会能够逃掉且毫发无损,但没有人那样做。即使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愿意用鲜血去唤醒中国。

  为什麽?因为他们是中国人,他们有一颗爱国心。

  我相信,无论同学们平日多么放荡,在在内心深处,必须有一处最美的地方,那里装着一颗心,一颗爱国心。给你也给我一个机会,给你也给我一个理由,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为了祖国的明天,请放下那些本不应出此刻我们生活中的事,让我们一齐努力翱翔!

  革命前辈为中国铺好了道路,是需要我们用心去走出明天的!

  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那是不稳固的。而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那就相当持久而且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强大到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学生心田,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鲁迅就是时时受着藤野先生的鞭策。几十年过去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坚韧的斗争着,为民族的觉醒和解放而奋斗。在鲁迅的精神家园里,有藤野播下的种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现的教师形象以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们的学生,也启发着我们当代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以影响一生的精神食粮。

藤野先生读后感4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着鲁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他平等公正、一丝不苟的为一个清国留学生改作业,连一根画错位置的血管也要当面替学生改过来;他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听说中国人敬鬼,担心鲁迅不肯上解剖课;他尊重学生,尽管替鲁迅弃医从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鲁迅这位弱国子民的强国梦,临别还赠与题写了"惜别"二字的相片。这些对一个受尽了歧视和污辱的清国留学生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作为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上的师生互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居首位的是师生关系。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都把师生关系提到办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深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和爱戴,是产生师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蔡云芝先生与学生的关系就十分和谐,他爱学生,教学生唱歌跳舞,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爱护弱势学生,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打抱不平",难怪学生做梦都想到他,几十年以后仍然惦念着他。

  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谐的师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亲其师然后乐其教。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绪感染了小佛朗士,他听得特别认真,感觉"真奇怪,今天听讲我会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爱心感召下,失聪又失明的海伦终于理解了抽象的"爱",突破了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的瓶颈。

  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那是不稳固的。而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那就相当持久而且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强大到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学生心田,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鲁迅就是时时受着藤野先生的鞭策,几十年过去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坚韧的斗争着,为民族的觉醒和解放而奋斗。在鲁迅的精神家园里,有藤野播下的种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现的教师形象以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们的学生,也启发着我们当代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以影响一生的精神食粮。

藤野先生读后感5

  看了《藤野先生》,有所收获。

  《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甚为厌恶,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与藤野先生相识。藤野先生的衣着模糊,他为鲁迅添改讲义,他就正解剖图,他关心解剖实习,他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在这一个个片断中,我看到了那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藤野先生,那个对鲁迅关爱有加,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那个对科学严谨求实的藤野先生。这样一位有着高贵人格的老师,也难怪鲁迅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也同样记录了鲁迅的心路历程,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的转变,表达了鲁迅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鲁迅留学日本之时,是“风雨如磐暗故园”之时,也是鲁迅个人处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时期。他曾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从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中,鲁迅才深刻地认识到,学医可以拯救人的身体,却不能拯救人的灵魂。鲁迅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着鲁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他平等公正、一丝不苟的为一个清国留学生改作业,连一根画错位置的血管也要当面替学生改过来;他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听说中国人敬鬼,担心鲁迅不肯上解剖课;他尊重学生,尽管替鲁迅弃医从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鲁迅这位弱国子民的强国梦,临别还赠与题写了"惜别"二字的相片。这些对一个受尽了歧视和污辱的清国留学生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啊。

  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鲁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鲁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事实上,鲁迅先生留日学医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藤野先生读后感6

  《藤野先生》是鲁迅反复强调,补充在《朝花夕拾》中的一个篇章。避开其中的爱国情不提,也充溢着师生之情。这感情,没有甜言蜜语,没有热血沸腾,甚至连一句“谢谢”都不见踪影,却如醇酒一般,散发着历久醉人的香气。

  藤野先生为什么会对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鲁迅先生呵护备至?是因为北京白菜南为“胶菜”的稀缺吗?是他又像忘记系领结一样犯迷糊吗?是为了弄明白裹脚后脚骨的形状吗?不,都不是。恰如鲁迅先生所言,这种感情更准确的表达是——“伟大”。

  这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重视,重视他的学习、重视他的态度、甚至重视他的文化背景可能会给他带来的心情变化。不仅如此,在当时的背景下,日本作为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胜国、作为八国联军的参战国,是高高在上的,藤野先生没有像其他日本人那样,认为中国人考试高出60分就不是自己的能力,歧视、俯视、漠视中国人,反而希望将新医术推广到弱国,并且继续推行下去。藤野先生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大爱、重情重义,又何尝没有给鲁迅先生带来影响呢?

  鲁迅先生学医的初衷就是为了曲线救国,可是当他毅然决然地中止学医的历程,从“医治国人”到“医治国魂”的转变,也离不开藤野先生的引导和爱心的滋润。他让鲁迅先生悟出,如果国人不觉醒,可能永远沉眠,就仿佛那根画错位置的血管、自欺欺人,于是鲁迅先生下定决心,以笔为刀、以苦心为良药,走上一条布满荆棘的不归路。

  鲁迅先生心中有志、有情,希望中国腾飞,然而当他毅然放下医学、离开日本,也以为着辜负了老师细心呵护、殷殷期盼之情。一个“伟大”、一声“惜别”,就是他们最后的牵连。

  当鲁迅先生年龄渐长,更深地理解老师对他的拳拳苦心时,已经故人杳无音讯,让他忍不住心生悔恨。这篇《藤野先生》,是他夹杂了泪与恨,仿佛一只殷殷的鸿雁,却没能寻到它应有的主人。在中日关系越来越紧张时,一向大胆的鲁迅先生却只能暗暗打探恩师的消息,只能在无数个夜晚,在烟雾霭霭中凝视恩师的照片,感恩、祈福、自我鞭策。原来那个文风犀利的迅爷,也有如此柔软谨慎的一面。曾经的年少轻狂、冰冷如铁,无法体味老师的苦心,错过太多;经过时间的蒸煮,成熟的鲁迅先生仿佛烈火、满腔深情,却无处诉说,只余白驹过隙空嗟叹。

  《藤野先生》出版后,翌年,鲁迅先生逝。当藤野严九郎先生看到文章时,他的得意门生却已与恩师阴阳两隔,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藤野先生特意叮嘱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下对两人都深具意义的“惜别”。

  透过藤野先生和鲁迅先生的背影,我们似乎看到许许多多被战火生生分离的师生、父子、兄弟、恋人……又有多少句“惜别”,才换来难能可贵的和平。鲁迅先生用他平和质朴的笔触,在一贯肆意辛辣之余,饱蘸深情地谱写了一曲离歌——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

【藤野先生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1.藤野先生读后感

2.《藤野先生》读后感

3.鲁迅《藤野先生》读后感

4.《藤野先生》的读后感范文

5.《藤野先生》读后感15篇

6.《藤野先生》的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7.野天鹅读后感

8.《野天鹅》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