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名著读书笔记

时间:2021-08-02 13:17:2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世界文学名著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世界文学名著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文学名著读书笔记

世界文学名著读书笔记1

  读完《鲁滨逊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逊。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逊,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逊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

  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逊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逊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逊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逊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逊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逊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逊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逊有了生活的口粮。

  造船回乡,鲁滨逊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鲁滨逊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这本书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

  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进,永不放弃!

世界文学名著读书笔记2

  最近读了一本书,《安妮日记》,它是一本世界名著。虽然作者只是和我年纪差不了多少的女孩,但我读过之后,思绪万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3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他们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这段时间,安妮用她的笔,记录下在狭小的空间里自己的成长。在面对死亡的恐惧中,她开始思考战争、自然,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深刻感悟的人。

  安妮的勇敢让我非常敬佩,在死亡面前,人们都表现出畏惧的情感。而她,却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爱情充满了向往。书中,安妮多次提到,在那样的环境下,学习是最好的状态。啊,我们真的应该效仿她思想。

  想一想,被困在灰暗、狭窄的小屋里,看不到光明、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你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呢?能做到安妮那样吗?

  1944年8月,因为有人告密,隐匿的8个人被捕并关进了集中营。到战争结束,只有安妮的父亲费兰克一人得以还生。为此,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费兰克先生曾经十分消沉。后在周围友人的帮助下,他最终鼓起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他后半生致力于宣传安妮的日记,希望能完成女儿“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对世界作出贡献的人”的愿望。也就是现在我看到的这本书。

  因为这本书,全世界重新认识了战争的残酷,它简直是一轮太阳,灿烂千阳,照耀我们的成长。

世界文学名著读书笔记3

  教我如何不爱你,乱世佳人斯佳丽

  距离第一次听到《飘》这个故事,已经过去了快三十年。

  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在少年好友的小屋里,听她讲斯佳丽和白瑞德的相遇和错失。她兴致盎然,讲的娓娓动听,我其实有些心不在焉,内心更多是对未来的迷茫。小屋有一扇朝北的窗,隐隐可以听到路边过往的车声人声,遥远又真切……很多年过去,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下午,那种惬意的清凉,那种少女的慵懒,那种游离的恍惚。我甚至不记得自己是否读过原著?却对斯佳丽和白瑞德、艾希礼和玫兰妮的故事记忆深刻。

  如果仅仅是为了重温故事,是没必要去读原著的。但一部小说能够风靡世界,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必然有其过人之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耗时十年写成《飘》,一生只出版了这一本书,却成为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女作家。

  简浅地看,《飘》是一部爱情小说,以斯佳丽和白瑞德、艾希礼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但如果仅把它当作一部爱情小说来看,就太对不起作者对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细致描绘了,也白白地浪费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更忽略了作品对女性独立意识的积极探索。

  作为一个只能读译著的读者,也能真切感受到作者不同凡响的写作才华。气势恢宏的历史背景、历经战火蹂躏又获得新生的城市;广袤富饶的红土地、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精致奢华的庄园主生活和战后的衰败荒凉;着墨不多却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还有被时代淘汰的内心剖白……毫无疑问,《飘》是一部奏响了时代悲歌的鸿篇巨著。

  可惜,仅一次认真阅读尚不能深层解读《飘》的意义。我只能说说对斯佳丽的喜爱。

  小说开篇第一句话是:“斯佳丽·奥哈拉算不上十分貌美,却有一种让男人着迷的魅力,弥补了长相的不足”。在我看来,这魅力就是她总是充满活力,总是热情洋溢。和庄园里那些循规蹈矩的女孩相比,她显得不够淑女,但正因为她不故作矜持,不愿受礼教约束,不掩示她的虚荣心,才成为独一无二的郝斯嘉。她那双绿眼睛灵动又清澈、狡黠又天真——这个十六岁的少女,是全世界的宠儿。

  我和白瑞德一样,在十二橡树庄园热闹的烧烤聚会上,对这个众星捧月的女孩一见倾心。她没有一丝娇小姐的柔弱造作,她活力四射、光彩夺目,实在让人难以抗拒。

  斯佳丽最让人欣赏的魅力在于她的勇敢和坚强,这一品质在塔拉庄园那些艰苦的日子犹为突出。逃出战火纷飞的亚特兰大,历尽艰险回到塔拉才发现,妈妈因病离世,父亲精神崩溃,两个妹妹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庄园被洗劫一空,一家人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斯佳丽来不及悲伤、没功夫哭泣,就承担起养家的重任。面对满目疮痍的南方大地,她强令大家不许怀念从前,想方设法让家人吃饱肚子。当北方佬溜进塔拉想要抢劫偷盗,她毫不犹豫开了枪。

  作为战争的幸存者,她从不怨天尤人,从不软弱退缩,也从不用美好从前安慰自己。一连串沉重的打击也没能打垮她,她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与艰辛。为了挽救塔拉庄园,甚至不择手段地诱骗了准妹夫。走出困境后,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赚钱,永远远离饥饿和贫穷。

  斯佳丽常说:明天再说吧!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明天我一定会想出办法的……

  不论处境多么糟糕,她一直满怀希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斯佳丽另一个可贵之处还在于,她对自己的善良不自知。有人或许认为,斯佳丽的发家史让人不齿。她向那些老邻居、老朋友催要欠款,真是冷漠无情;她精于算计,常偷奸耍滑、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是个精明得过了头的奸商;在经营木材厂时,为了降低成本,她不惜雇佣监狱犯人……斯佳丽自己也说,她不屑于做个好人。但从她对待家人、玫兰妮的态度上不难看出她的善良,她的善良有时甚至是忘我的。

  有两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一次是她的第二任丈夫弗兰克由于她的原因死于非命,她一度十分自责,觉得如果不是她出于私心和弗兰克结婚,也许弗兰克能够得到幸福。她对瑞德说,自己死后一定会下地狱。瑞德安慰她:真正的地狱只存在于活着的时候。是啊,饥饿和贫穷才是地狱。她很快释然了。还有一次是她意外发现在木材厂干活的犯人们遭受虐待,她义愤填膺地质问监工,还差点儿冲动地想要解雇他。虽然最后她屈服于赚钱的欲望,灰溜溜地离开了木材厂,但她的善良本性暴露无疑。

  斯佳丽的赤诚和执着,在爱艾希礼这件事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她对艾希礼的爱纯真而热烈,在漫长的十多年里,斯佳丽一共有三次对艾希礼的热烈表白。

  第一次,是得知艾希礼要和玫兰妮订婚,大胆告白遭到拒绝后,她愤怒多于伤心,气急败坏地摔了花瓶——这是她人生第一次受挫。

  第二次,是战争中艾希礼回家过圣诞,临行时她又一次向艾希礼表白,艾希礼一时忘情吻了她,却又拜托她照顾好玫兰妮。从此,斯佳丽成为玫兰妮最有力的依靠。

  第三次,是战争结束后,在战火中幸存的塔拉庄园被洗劫一空。斯佳丽拼命干活,努力养活家人,却有人想通过征收巨额税金夺走塔拉。绝望无助的斯佳丽找到艾希礼,求他带自己私奔去墨西哥,想逃离这破败的家园,逃开命运强加给她的重任,却又一次遭到了拒绝。这一次拒绝的理由是:“我已被淘汰出局,一无所有,仅剩名誉。”斯佳丽的满心期望只剩下失望和无奈。

  三次表白,三次遭拒。斯佳丽对艾希礼仍痴心不改,想方设法挽留艾希礼。一面尽力帮助不擅经营的他,一面努力保全他的自尊……

  斯佳丽直到最后才明白,她一直深爱的艾希礼只是一个幻想,她从未真正了解和懂得这个男人。因为“爱而不得”,她就一直“念念不忘”。像一个任性的孩子,因为没有得到心仪的玩具,便一直觉得那个玩具是最好的,是唯一值得她爱的。

  斯佳丽爱错了人,她的赤子之心仍让人感动。

  最最最让人唏嘘感慨的是,这个看上去无所顾忌、无所畏惧的斯佳丽,实际上只是个失去依靠、脆弱受伤的孩子。她常常做着同一个噩梦,陷身于重重迷雾中,又黑又冷,又饿又累,没有光没有方向,孤立无援,恐惧绝望……是啊,那场战争,夺去了她所爱的一切,她拥有的一切,成为她挥之不去的梦魇。她如今所有的坚强、勇敢,都是被逼无奈。

  好在,有瑞德懂得她、怜惜她、爱护她,有玫兰妮理解她、珍惜她、敬重她。可怜的斯佳丽,直到失去时才明白。

  虽然故事结束在斯佳丽幡然醒悟,白瑞德决然离去。但我相信,斯佳丽一定能找回白瑞德,历经战火洗礼的塔拉庄园会重焕生机……

  美丽、热情、勇敢、坚强、永不服输的斯佳丽,教我如何不爱你?

世界文学名著读书笔记4

  全书印象深刻的几处是农民刈麦,尼古拉去世,凯蒂生产,安娜与渥伦斯基猜忌争吵,尤其是安娜自杀前的痛苦挣扎半癫狂(心理描写很逼真)。在背叛了传统道德体系下的无爱婚姻后,安娜这个曾被众星捧月的骄傲女人,被社交圈排斥,被社会孤立。渥伦斯基成了安娜的全部,极度的不安全感使得她愈发敏感猜忌,偏执痛苦。最终,安娜走向了灭亡,用生命证实了渥伦斯基对她的爱。安娜曾想过摆脱困境,可发现自己无处可去。在卧轨前,她曾想过服用过量鸦片自杀,但是生的欲望促使她没有那样做。在发现自己几近崩溃时,她曾寄希望于唯一的好友多莉,可惜愧疚和不齿没能让她当着凯蒂的面求助。而后卧轨时,她曾一度想站起,可惜太晚,火车已轰鸣而至。直至死,安娜还是留恋着这个世界。

  如果安娜及时同卡列宁离婚,似乎结局会是不同的走向。安娜最初拒绝和卡列宁离婚是不愿低声下气承认自己有错和不想放弃儿子谢里沙的抚养权,后来想通了,卡列宁却拒绝离婚。有人觉得安娜咎由自取,她太贪心,要自尊,要儿子,还要和情人的爱情。但是这样的安娜才是真实的人,复杂而又矛盾。况且读者用上帝视角,从结局里看出离婚是最优选择,可是主人公不会预知未来,不知道当下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何尝不像生活中做选择的我们?安娜看似为爱情而死,实则社会生活的隔绝和个性的被限引导了安娜的毁灭。如果安娜所处的社会包容进步,每个人都独立自由(如婚姻自由,经济、人格独立),结局还会一样吗?

  跟安娜一样,列文也是一个希望挣脱社会束缚,完成自我实现的人。安娜热情躁动,以激烈的方式与社会对抗,而列文则通过温和的内省方式摸索着信仰,追求自我价值。在和凯蒂的婚姻中,他找到了爱和责任。反观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印证了之前看过的一句话:爱人爱到七分刚刚好。安娜的这种倾注全部的占有欲极强的爱让渥伦斯基难以消受。爱得太满,会失去自我,也给对方很大的压力,结果爱变成了负担。不过控制爱的度,很难吧,也许需要好好修炼。

世界文学名著读书笔记5

  书本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了瑞特和斯佳丽(白瑞德和郝思嘉)永远不同步的爱情,白瑞德真诚一心一意爱着守护着等待着斯佳丽,最后等来的是死心,等到斯佳丽发现自己原来爱的是白瑞德而不是阿希礼时,已经来不及了,白瑞德的心已经死了。

  1、当斯佳丽需要帮忙时,白瑞德总能及时出现在她身边,帮助她,安慰她,陪伴她。

  2、白瑞德打破自己不结婚的原则,真诚向斯佳丽求婚。

  3、婚后,白瑞德事事满足她,迁就她。

  4、可斯佳丽的心却一直在阿希礼身上,她没意识到,那只是崇拜自己幻想出来的偶像而已吖。

  5、白瑞德用了极大的真心去爱斯佳丽,极大的耐心去等待斯佳丽来爱他,可他终于明白他等不来斯佳丽的爱。

  6、当斯佳丽发现自己真正爱的是白瑞德后,白瑞德的心已经死了,要离她而去了。

  人吖,就是这样,一直在追寻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忽略了自己能拥有的美好,当失去了一切后,后悔也来不及了,还是珍惜当下吧。

  读完这本小说后,心情是压抑沉重的,是心酸的,看得不好受,凄美,看哭了。

世界文学名著读书笔记6

  手捧一本《战争与和平》,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以往总是崇敬拿破仑的勇敢和智慧,从未想到从俄国的角度去看这一段历史是如此不同。托尔斯泰以其深刻细致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而又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我从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让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场就是一个看似随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轻公爵形象。他厌倦上流社会的虚伪、无聊,不愿意被这种生活所束缚,因此他积极参军作战,期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功成名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他却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统治集团的虚伪、无能,当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睁睁看着妻子难产死去。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灰心丧气,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虚无。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他隐居农村,只想独善其身。在皮埃尔的热情劝说下,他渐渐振作起来,在自己的领地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决定自己“应该平静而安稳地度过后半生”。直到遇见美丽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丽和无忧无虑激起了安德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再次走进了彼得堡的喧嚣之中,加入了当时俄国的社会改革热潮。他赢得了娜塔莎的爱情,然而两人订婚后,娜塔莎的背叛又让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战争再度兴起,安德烈身负重伤,最终在娜塔莎的看护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寻求着一种超脱世俗生活的价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启发我们读者的思索: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这样的问题我想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应该曾经想过,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样经过了一个反反复复、时而兴奋、时而落寞的痛苦的内心挣扎过程,甚至很可能到现在都没有找到能够真正说服自己的明确答案。我想,这个我们苦苦追寻的、左右我们的生活态度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哲学吧。每个人的人生哲学都不尽相同,然而每个人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却颇为相似。是也?非也?哪里有衡量的标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于汨罗江畔叹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现在每个人都还是一出生就在不断追寻,并且在这个追寻过程中成长、老去、直至死亡。或许,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寻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人类怎能停止思考呢?虽然奥斯特洛茨战场上高远的天空依然飘浮着宁静、镇定的白云,老榕树依然岁岁枯荣,安德烈的心灵历程却不会停止。

世界文学名著读书笔记7

  斯佳丽,从16岁的妙龄少女到28岁的成熟女人。经历了三场婚姻。以她的婚姻为路,南北战争,解放黑人,重建文明一系列政治问题穿插其中,刚开始觉得无味,可是后来发现这么有趣。阿希礼,弗兰克,查尔斯,瑞特,玫兰妮,一个个有趣的灵魂,他们身上各自不同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斯佳丽的三次婚姻家庭生活让我觉得有遗憾有喜悦,第一次因为负气嫁给自己不爱的人,第二次因为家族因为金钱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第三次,因为后知后觉爱的真谛时,爱她的人又反而放弃爱她了,可是她没能放弃,她打算最后追回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尽管爱可能会累,但是相爱的人一定不会把彼此的爱消磨殆尽。

  斯佳丽和玫兰妮是最好的闺蜜,她们又是亲戚,但是她们同样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她们的性格甚至是背道而弛的。可是玫兰妮的善良大方,温柔贤德,有着大悲大悯的心,她遵守优良传统,恪守妇道,决不越雷池半步。而斯佳丽呢?刚好于此相反,她大胆,勇敢,自私自利,又富有同情心。不过最不喜欢她在有钱之后那段挥霍无度的日子。其他的方面似乎可以从迫于压力,不得不为之,都可以报以同情吧。不过,一个女人,在那个时候,违反传统女人道德,出门做生意,利用金钱交换婚姻也是很大胆的做法。很喜欢她们。

  而瑞特呢?他表面上是花花公子,可是找到所爱确实是非常专一,爱她的女人妻子如同爱孩子。这一点不得不承认他的爱好厚重,很安心。

  阿希礼,谦谦君子,温文尔雅,但是也不敢跳出旧圈子,沉迷过去,靠记忆活着的男人。有时候鄙视他靠女人。

  感悟很多,很精彩的故事。

世界文学名著读书笔记8

  以前有一个女孩问我是否喜欢斯嘉丽这样的女性,因为自己当时还没有看这本书,就临时抱佛脚,去百度了一下大概情节,故事在我脑海中的最初轮廓就是围绕斯嘉丽嫁人,成寡妇,再嫁人,夺走亲妹妹的爱人,对于爱情相当随意,对于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痴痴傻傻分不清……接着我对她回答说:我这么专情的一个人,自然不会喜欢斯嘉丽这样的。她并没有再回复我。

  现在看完这本书,回想一下,斯嘉丽和媚兰是整本书中最重要的两个女性角色,截然相反的两个性格,如果可以重新回答她的问题,我想说,我会喜欢斯嘉丽这样的女性而不是媚兰这种。我觉得这部小说传达一部分女权主义的思想,斯嘉丽重建塔拉的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这学期行为学老师上课曾经问过我们班所有男生一个问题:如果将来你们的妻子挣的钱是你们的三倍甚至更多,你们愿意在家做奶爸吗?事后我还特意问了我一个挺要好的朋友,他不假思索的就回答不愿意。不管怎么说,我都觉得在爱情的基础上,我是心甘情愿的。其实斯嘉丽并不滥情,只是在爱情方面不太成熟罢了。

  特别喜欢白瑞德说的一段话:我从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的拾起一地碎片,把它们凑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样东西碎了就是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愿把它修补好,然后终身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可是就算在找一个新的东西来替代它,也永远无法换回你心中最初的那份美好。就像我的沙画瓶碎了,我买了更贵更华丽的项链,可是,最初买沙画瓶时心中那无可替代的美好,随着它掉落地上的一瞬间,碎的难以接受。

世界文学名著读书笔记9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的作品,是“凡尔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被誉为“对读者影响最巨大的世界畅销的经典名著”。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随鹦鹉螺号潜艇的尼摩船长周游海底的故事。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尼摩船长驾驶着鹦鹉螺号过南极时的情节:尼摩船长有个大胆的想法,从冰川底下越过南极,然而却在行驶途中先撞上了翻转的冰山,接着又因操作不当又撞上了一次冰山,潜水艇中的空气越来越浑浊,人们的内心也变得焦虑起来,就连平时总是心如止水的尼摩船长都开始露出些慌乱的神色。不过,这些只是一些小小的意外,真正的难题在——缺氧。

  由于南极浮冰厚度厚,面积广,导致鹦鹉螺号行驶了一天半都没有穿过南极,而氧气储气箱只够潜水艇中所有人呼吸两天,如果2天出不去,便要葬身海底了。然而命运总拿人们开玩笑,2天过了仍然没出去,氧气箱里的氧气已经所剩无几。最让我感动的一刻就在这时——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因为氧气不足即将休克,就在那一刹那,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愿意用他们最后的一点氧气给阿罗纳克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越过了南极。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勇于给自己创造机会,才能锻炼自我,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为何要刷难的题目而不去刷简单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想挑战更高的难度,接受更高的自己,勇于给自己创造机会,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强。

  是啊,人如果没有挑战,没有目标,没有向更高点冲击,只在原地徘徊,止步不前,不给自己创造机会,那么这个人的一生注定不会精彩!

世界文学名著读书笔记10

  我们都是浑身是刺的斯佳丽,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这是我最深的感触。

  看完电影感触颇深,所以想看一下原书。我想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都不会喜欢斯佳丽这样的女人,即使她美丽、富有、有趣,但她同样自私、贪婪、任性,她曾执着于有妇之夫阿希礼,将瑞特的爱慕、付出看作理所当然甚至是弃之如敝屐,她的感情被阿希礼践踏,她也无情的践踏他人的感情,她的第一任丈夫战死沙场,第二任丈夫因她而死,瑞特因她而远走,而她所爱的阿希礼不过是一个胆小、懦弱的男人,她穷尽了半生,才看清她到底爱的是谁。

  没有人会一直守候在原地。瑞特爱斯佳丽,深爱。但他还是选择了远走,一次次的背叛已经令这个男人心碎,当斯佳丽认清阿希礼的本来面目时,她幡然悔悟——她并不爱阿希礼,她爱的是她自己刻画出的理想人物,从没有人拒绝她,她只是不甘心,她真正爱的是瑞特啊!就是她的不甘心,让她和瑞特蹉跎一生,终是各奔东西。

  我们都不喜欢斯佳丽,但在她的身上我们都看到了自己的缩影。明明可以拥有幸福的生活,却不懂得珍惜,不懂得知足常乐,只能被自己的欲望支配、困扰,直到最后被自己折磨的不成人形……

  每一本书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我们在看书中的人物,书中人物也是现实世界中的我们。

世界文学名著读书笔记11

  这本书我看了很久很久,心情格外复杂。刚开始我只是喜欢玫兰妮并不喜欢斯佳丽,后来我又不喜欢玫兰妮了,总觉得她的爱太大,太多。但是后期我觉得这两个人物特别鲜活。

  我喜欢玫兰妮的单纯温婉和坚定大度,我喜欢斯佳丽的潇洒执着和坚强果敢,但其实全书我最喜欢瑞特,他应该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他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每一阶段所做的事儿他都很清楚,不会因为其他的事情迷失方向。他可以让全城都恨他,也可以让全城都爱他,就像我们大多数人年轻的时候那样目空一切,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这本书的结尾太让人揪心了,玫兰妮死了,再也没有能化解一切危机的核心力量了。失去了玫兰妮的阿希礼也会变得不堪一击。斯佳丽或许能重新充满活力,但是那些旧时代的人都不在了,黑妈妈迟早也会离开她,况且,她一直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至于瑞特,我很可惜,他说的对,他老了,再也不能任性潇洒了,他开始希望一切都和和气气,他也不想再折腾了。至于他和斯佳丽,我知道,就算不离婚也回不到从前了,心凉了就再也回不去了,纵使都爱着。

  我是一个很容易带入自己感情去看书的人,仿佛自己就是斯佳丽,就是玫兰妮,可能我更像斯佳丽多一些吧,但不论怎样,我一定要善待身边的人,我一定要珍惜那个对我好的人,我也要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不会停止地奋斗。我的生活还在继续,加油吧。

世界文学名著读书笔记12

  看到这块实在心绪难平,斯佳丽让我又爱又气,生气她的自私跋扈任性自我,从来不懂考虑别人的感受,同时又爱着她的坚强勇敢和永不服输;玫兰妮巴特勒船长反复用伟大杰出的女性来描述她,但我觉得善良真诚无私来形容她更合适明明是那么娇弱的身体却蕴含了旁人无法比拟的善良真诚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收留流浪汉,与斯佳丽相反的是她从来不会为自己打算和考虑,内心坚定而正直原文说的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斯佳丽一度以为玫兰尼是伪善的其实是她理解不了兰妮的精神世界到兰妮死前她才明白有多么爱兰妮?她两已经超脱了普通的友情上升到骨血至亲的爱;

  而对于阿希礼,斯佳丽更是活在虚幻的想象的所谓忠贞不渝的爱情里,她对阿希礼的痴迷和狂热的爱完全是一种想象她从没拨开自己的内心真正看清楚,因此造成了对瑞特的彻底伤害,巴特勒船长对斯佳丽的爱情已经超脱了一般男人爱女人的那种,他纵容她?保护她?给她所有她想要的一切,最终他还是受伤了,他总希望通过纵容的花销安稳的生活能让斯佳丽忘掉阿希礼把自己放进心中,可是他用错了方法。巴特勒斯佳丽他们都太强势太自尊生怕流露出的爱意会让他们失去面子及主控权,甚至最后瑞特把对斯佳丽的爱毫无保留的转到女儿美蓝身上,她给美蓝想要的一切,全身心毫无保留的宠爱她,美蓝死后,他的心也跟着一起死了…还没到结局不知道巴特勒和斯佳丽是否可以破镜重圆,但巴特的一句话很深刻:布娃娃破了,我不能再去一片一片重新缝好然后每天欣赏补丁,更不能当做重归于好的当做什么也没发生,我没有精力去补了…生活就是这样如果你总觉事情都还有机会补救,那你往往会错失更多。

世界文学名著读书笔记13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十分有趣的书,叫《伊索寓言》。这本书中有许多故事,每个小故事都有深刻的道理。其中有一则小故事令我深有所思。这个故事就是《金斧、银斧和铁斧》。

  这个故事讲了从前有个人叫程实,有一天,他在砍树的路途中不小心把斧头掉到了河里去。程实很着急,于是在河边嚎啕大哭起来。这惊动了和底下的河神。河神从河里冒了出来,了解了原因,于是他一溜烟潜到了河底下从河里拿来了两把斧头。一把是金斧头,一把是银斧头。他问:“这两把中有你的那把斧头吗?”程实告诉他不是。后来老爷爷从河中把铁斧头还给了他。

  程实回到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张剥皮。张剥皮很吃惊,他连忙去到了河边,故意把铁斧头扔到河中。河神也帮助了他。河神拿了两把斧头,问:“这两把中有你的那把斧头吗?”“嗯,有那把金斧头就是我的。”于是,张剥皮就带着那把金斧头开心地回家了。在回家的路途中,张剥皮经过了一所桥。他开心地走上桥,忽然,他失足掉到了河里去,在河中挣扎着。没过多久,就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当然,他没有拿到金斧头。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一个小经历。有一次,我和朋友们结伴出去玩。路过一条老街时,我们在路边看到一个乞丐。他衣着破烂,褪色的布袋子上放着一个铁碗,里面有着一些零钱。我很同情他,于是把身上的十块钱零食费给了他。他连忙对我说谢谢,我十分激动,因为今天我帮助了一个陌生人。

  很快美好的下午时光就结束了。可当我坐公交回家时,看到了我完全没有想到过我能再次碰到的人。没错,我又看到了那个乞丐。那时的他威风凛凛,衣着体面整洁,在口袋里装着一个袋子,明显是刚刚装钱的塑料袋。我十分生气,哎,白白的浪费了自己的十块钱。这次的经历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做人要诚实。不能以虚假的面孔对待他人。这样才会有相对的回报,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要诚实待人,不能含有一丝虚情假意,而换取自己的利益,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多的朋友。所以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太多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