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

时间:2021-08-04 09:59:2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孔子观后感1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孔子观后感15篇

孔子观后感1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

  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

  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媒体的担忧,在现在看来有惊无险,《孔子》并不会因为阿凡达遭到票房威胁。中国的历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礼义仁和备受推崇,胡玫的实力也得到见证。

孔子观后感2

  观人,当听其言,观其行,识其骨,明其志。

  听其言,乃是听其心志,由衷之言。诛心之语,不能见其心。

  观其行,乃是本心之行,身体力行。违心之作,不能见其性。

  识其骨,乃是精神之骨,傲骨侠心。率性而为,方能知其德。

  明其志,乃是终身之志,虽死不悔。为国为民,方是真丈夫。

  孔子其人,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而他的理想,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孔子手中无剑,但是却实实在在是一代大侠!这是他的本心本性,也是他的德行!这样的人,才真正是一代大丈夫!

  看了《孔子》这个电影之后,我忽然发现,其实,有很多东西,不止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人需要,我们这个时代也同样需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多么善良的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使得我们的人民,还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开始对于人性的第一次反思:我们,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们,是不是真的做到了人格上的平等?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个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的大同社会的构想,是孔子的政治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最真切体现,同时,也是他甘于冒险周游列国的一个梦想!可是,在他的那个时代,这就是一个梦想!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梦想!不知道孔子有没有想过,在俩千年之后,还会有那么一些人,在这一片他曾经游走的土地上,再次为了他的这个梦想而奋斗?而这一次,这个梦想叫做——和谐社会,观后感《<孔子观后感>》。‘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理想社会!即便是我们的‘世外桃源’,也没有能够多到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

  孔子,影响了他们的那个时代,也同样影响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两千多年!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影响还会继续下去,甚至更加的强大!这就是人格的力量吗?还是真理的力量?

  我不懂,但是我希望我能多懂一点......

孔子观后感3

  孙子是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生在鲁国,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祈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他曾任鲁国中都宰、大司寇和代国相,他提出了“以礼治国”的新式政治思想,他所创的儒家思想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他所著的《春秋》、《论语》都流传后世,被千古传诵。带着一份期待与崇拜,星期五的晚上,我们全家走进影都,观看了电影《孔子》。

  孔子自幼勤奋好学,当他三十而六时,逐渐在他的故乡鲁国崭露头角,得到了鲁君的赏识,被认命为中都宰,在他的管制下,中都变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后又逐渐被鲁君加封为大司寇,曾一度做上代国相的要职。击败了叛军,安保鲁君参加齐鲁盟会。但是,随着他的平步青云,却迎来了三恒的忌恨与排挤,终被三恒之首季氏驱逐出鲁国,后在异国他乡,带着一帮他的弟子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风餐露宿十几年,但始终坚持他的理想从不放弃,并在途中著下《春秋》一书。在他晚年之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终于被迎回鲁国。

  看了这部令人悲伤的电影,我不仅又对孔子多了几分认识与敬佩之意:

  一、孔子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更是一名极有谋略的军事家。在齐鲁盟会中,齐王心怀不轨,派出二百乘兵车,以威胁鲁君投降齐国,而孔子却用三百辆牛车,造出轰天声响,吓退了齐军的兵车,他不用一兵一卒,夺回了鲁国失陷多年的郓、龟阴三地;在朝中,他提出了“堕三都”、抑三桓”的主张,并用火攻的方法平叛了来势汹汹的三恒家臣——公孙狙。这改变了我以前对孔子“懂文不懂武”的印象,令我看见了一个文质彬彬的孔子的另一面。

  二、我敬佩孔子在逆境中永不放弃理想的精神。孔子流离他乡近二十年,不管环境多么艰难,始终不曾放弃他儒家思想的宣扬,他情节高尚,从不吃嗟来之食,一举一动中始终保持着他的学者风度和神态,在断粮七天时,他“以乐代食”,以顽强的意志力抗击饥饿的侵袭。在周游途中,为了让儒家思想得以流传后世,他废寝忘食,奋笔激书,写下《春秋》一书,使他的儒家思想在后世得以实现,并影响了往后历朝历代的政局。他这种坚持理想的精神着实让我有所触动。

  我不但钦佩孔子渊博的学问,而且敬重他高尚的品行。他那光辉的形象会永世被世人所传颂;而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必将千秋万代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文明。

孔子观后感4

  昨天,我听妈妈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电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来。妈妈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电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个电影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

  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可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虽然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看到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国14年,终于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专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那不因艰难而退缩的的品格深受人们敬佩,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念他,时时刻刻学习他。

  妈妈的话:《孔子》这部影片气势恢宏,情节生动感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影片。我一开始怀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带点点去看了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点点能够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专注地看完全剧。虽然点点这篇观后感对孔子思想的认识没有达到“仁”、“爱”的高度,但看得出来,孔子坚韧不拔的精神的确感动了点点。作为点点这么大的孩子能够由始至终看完这部有着深厚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的影片,并且有所感受,妈妈已经很知足了。

孔子观后感5

  《孔子》这部电影已经上映几天,今天才抽出时间去看,在去看这电影之前,我重新找回看关于《孔子》的历史。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大、伟岸、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和普通人一样,体会着各种的苦痛,充满悲情。让自己很失望的是,我已经对孔子的一些事迹没有很大印象了。看完这部电影后,更想自己重新去研究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导演胡玫通过这部电影,让我们对这位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在军事上亦有建树,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是"内圣",孟子是"外王"。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弟子: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

  在电影当中扮演孔子弟子:颜回——任泉饰演。

  颜回为了救回夫子的著作,不顾自己的安危坠入冰湖,最后离开人世。当孔子抱着颜回冰冷的身体,想用所有的办法想救颜回时,那一幕是非常的感人,我差点哭了。里面颜回说的一句话,使我记忆犹新:"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是改变自己的内心。"

  是的,有些世间的事物,环境的导致,都是我们无法控制,无法改变的,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剧情里面有好多台词都是大家熟悉的——孔子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等。

  看完这部电影,有种想去学习研究历史的想法。觉得自己之前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当中了,却很失误怎么会对这些历史都不够了解呢。要好好的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勤求学问而不用心思考,还是不能明白究竟,仅是空想而不肯勤学,变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孔子观后感6

  片头刚放,表江问我,你觉得这片票房多少?我说,8千万?她说,撑死这个数吧。看完片,我不免怀疑8千万太高估了,并不是说电影质量不好,其实它诚意十足,只是在这“后阿凡达时代”,这种没有噱头的商业电影真的好难自处。

  整体来说,《孔子》严肃而紧凑,前半段的官场争斗和后半段的流离失所在周润发的演绎下,都让人信服。片中台词在大量的文言文和现代话中穿梭,听到“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搭配,观者不觉得出戏已算难得。

  孔圣人也会经人挑拨,便扔官抛妻弃子,背井离乡十几年,在各国传道授业解惑,却不得重用,食不果腹,颠沛流离。一个道德高尚的中年男人空有理想和满腔抱负,无从施展,郁郁不得志,思乡情切却不能归。周润发精湛的演技无可挑剔,只是我看时很是心疼……那场刻意煽情的暴雨中离家出走、摔倒泥沼、泪流满面的“孔子落魄戏”,真是难为发哥了。

  饰演卫国夫人、美而淫的“南子”的周迅赫然女主角的地位,可片中只有一场“子见南子”的戏。南子对子表达满腔欣赏,并邀其日后常常相见,子拒南子,仅用一句“我未见过你这般好德如好色的人”把南子噎了回去,再得体不过。南子经过这番挑逗,确认了子的君子为人,感叹道“世人也许很容易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未必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体悟到的境界”,此话一出口,子热泪盈眶,两人伏地互拜,成为知己。这出戏处理得细微而精彩,不但不荒谬,还看得意犹未尽,嫌周迅的戏份太少了点。

  除了南子,还有几位重要人物衬托孔子,一是鲁王,二是孔子夫人,三是弟子颜回。这三个角色的演出一个比一个让我出戏。先说鲁王,他是君,孔子是臣,影片前半部分在鲁王对孔子的重用与否中展开,每每切到鲁王的画面,他挤眉弄眼,对孔子爱意绵绵,让广大腐女不多想都难。凯丽扮演孔子的夫人,大概是《渴望》中慧芳深入人心,她和孔子一贴在一起我就立即穿越。白净秀气的任泉出演孔子弟子颜回,他落水的那场戏,镜头从水底往上拍,我又穿越到了好莱坞,古装传记片的风格无影无踪。

  如果穿越之事因人而异,特技一定人见人不爱,《孔子》中有好几场大规模的战争戏,场面全靠特技,动画拙劣,效果实在不好。虽然有特效这个硬伤,可一部思想家传记题材的电影拍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至少它和20xx年动不动就裸奔而出的那些山寨电影相比,实在是太有诚意了。导演胡玫说她从未这么忐忑不安过:“我只能祈祷孔子在天之灵保佑了。”这事儿,还真悬。

孔子观后感7

  “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我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之后,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下,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

  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我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之后,孔子和弟子们,理解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一样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孔子观后感8

  为了更早体验开年大片《孔子》,前天我独自一人走进了电影院,在四周黑暗的氛围中,我静寂的看到了思想的光芒。

  《孔子》比我预想的效果还要好,著名女导演胡玫是我十分欣赏的女强人,他的作品《忠诚》、《汉武大帝》、《芬尼的微笑》、《乔家大院》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看的。刚开始在得知周润发要扮演孔子时,我半信半疑:发哥能演好一代圣人吗?不过现在还是被发哥的演技所征服,他演的很出彩!彷佛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回到东周时期那段战乱频仍的多事之秋;另外陈建斌、任泉的表演也相当出色,加之影后周迅的加盟,更使本片流光溢彩。

  在网上有人大致对“颜回之死”和“子见南子”“老子孔子对话”三段颇多非议,但依鄙人看来,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处,当我看到作为代国相的孔子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不惜一个人在高台上奋力击鼓,而胜利后却无比伤心时,我感受到孔子仁者爱人的矛盾心理,这时我的眼中强忍泪水,进而看到了编剧虚构的颜回之死,颜回为了保全儒家经典流传后世,不惜一次次从冰窟窿中把竹简扔上岸,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呀,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泪。

  关于子见南子一段,尽管篇幅不长,但却是本片画龙点睛之笔,周迅也很符合卫国夫人南子的角色,当妩媚的南子试图挑逗孔子时,孔子却表现出谦谦君子坐怀不乱的气概,而心里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说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呀,男人好色,自古皆然,孔子首先是个凡人,只有经历女色的诱惑而岿然不动才磨练成为圣人,而孔子并不反对男人好色,他是教人“好色而不淫”,这是儒家“人道思想”的体现,比起佛家“不近女色”和道家的“天道思想”,儒家思想是适合在人间推行的,试想如果男人不好色,成为了性冷淡甚至性无能,这时女人们就会以轻蔑的口吻说:“你不是个男人!”或者抱怨道:“你还是个男人吗你?老娘要你何用?呜呜呜呜我的命好苦呀!”所以男人不可不好色,但也不能纵横色 欲,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是: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好色要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之上,不可逾越这两道鸿沟。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本片前半段紧凑有加,后半段却略有缓慢,这应该算一个不大不小的毛病吧,结尾处胡玫导演用类似她执导的《汉武大帝》开头时武帝说司马迁的话语做结: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孔子观后感9

  《孔子》这部影片讲述了孔子从年轻到衰老的故事,说明了他的大志与大智,以及他那三千弟子的大作为。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而孔子之后从宋国移居到鲁国。那是正是宋朝,人们信奉周公的仁与礼,孔子也将仁礼视为约束自我的两个条件。那时的孔子从一介蔗民到被鲁君识中才华提为相国,可是他却被其他同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使他不得不被迫离开鲁国。这孔子被逐,他的弟子也不愿教师一个人走,便跟随孔子。被逐以后,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传经授礼。可是,这种日子并不好过,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危险。卫国请孔子的弟子:子路去卫国当大将军,抵挡外来侵略者。子路为了保护小小的卫军,被敌人杀害,可是,他在倒下去的最终一刻,不忘要盔正、扶正,孔子听说后,虽然十分悲痛,可是却说他是君子。最终,鲁国大司徒醒悟,请孔子回国。途中,马车正在过冰河时,冰面突然裂开,使孔子的弟子颜回和载有孔子书籍的马车掉入河中,颜回有自救的本领,完全能够立刻上岸,可是他却一个猛子扎下去,尽力把书籍打捞上岸,就这样,颜回在冰冷的河水中反复上下,体力最终支撑不住,被冻死了。孔子忙叫人把他打捞上岸,孔子紧紧地抱了他八个小时,要明白,颜回是他最心爱的弟子啊!可是,人死不能复生,弟子把他拉开。经过了十几年的在外漂泊的生活,孔子在将近七十岁的时候回到了他的父母之邦——鲁国。他时刻不

  忘颜回提醒他的那句话:您明白您为什么被逐吗?是因为您把自我的思想硬加在别人身上。孔子一边抚摸着《春秋》,一遍自言自语:人们敬仰我,是因为它,人们误解我,也是因为它。说罢,他把这部书交给侍仆,命烧掉。

  孔子文采奕奕,说话出口成章,应对敌人的威胁仍从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车,吓退了齐国的500乘兵马。孔子语言条理顺畅,说的话大都被世人谨记,如在影片中出现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一样,不相为谋”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扬天下。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然人体会到深受教育,人们能在悲观或乐观的场景中得到知识。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必须要吃水不忘挖井人,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观后感10

  读了《朝花夕拾》才觉得鲁迅也有平凡人一样天真的童年和懵懂的少年时期;看了《孔子》才知道圣人有免不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艰难苦痛,不再只是教科书上讲的那样遥不可及的“至圣先师”。

  在诸侯争霸,战乱割据的年代里,孔子出生在一个小诸侯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了安邦定国,他带着自己“仁”的思想投身于仕途。他在鲁国,曾官至代国相,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救下殉葬小奴;用牛车造势,吓退齐国数百辆战车,不费一兵一卒得到返还失地的承诺。

  内怎稳鲁国政治,外扬鲁国国威。这是孔子仕途上最为通畅的时期了,但完美的理想总是收到现实的阻碍,在“陪臣理国政”的鲁国,支持的孔子的鲁昭公权利受限,孔子“毁三都”等做法伤害到三桓的利益,遭到权臣排斥,被迫离开鲁国,此时孔子55岁。

  好在孔子还有一群尊师重教的弟子,机灵聪颖的颜回,仗义豪爽的子路都誓死追随夫子的脚步,一起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道路。战火四起的年代里,诸侯都以割据争霸为目的,不能接受孔子超越时代的德治思想。或将孔子拒之门外,或给其一个讲学的虚职,总之就是不采纳他的政治思想。

  在游学的过程中,孔子一行历经重重艰难,曾被卷入政治斗争之中,也曾被困入战事之中,有的弟子被饿死,最后只剩一碗马肉汤分而食之,孔子却以琴声代食,不禁令人唏嘘感叹。最催人泪下的是颜回去世的场面,寒冷的冬天,孔子师徒越过冰封的河面,不幸遇上冰裂,有些弟子溺水而亡,孔子的书卷也大数落入水中,颜回为救夫子的书而一次次的钻入冰凉刺骨的喝水中,用尽生命的力气从水中抛出一卷卷书,最终溺水而亡。

  孔子是颜回至尊至爱的夫子,在他的心中,夫子的书籍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颜回是孔子最为喜爱的弟子,颜回去世后,孔子抱着他冰冷的身体不肯放手,弟子们都劝到:“已经三个时辰了,暖不回来了”。孔子还是舍不得放开颜回,悲痛的表情令人潸然泪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鲁莽的子路死于卫国内乱,死前却不忘夫子“君子正其衣冠”的教导,孔子虽然十分伤心,但也有所欣慰。

  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孔子终于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对政治失意的他退而不隐,开始致力于教育事业,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孔子因其超越时代的先进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使儒学完胜于后世,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现代,孔子的思想也影响深远,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观后感11

  如同那耀眼的北辰,在历史的天空中,散发着淡蓝的光芒,穿越千年的时光,依旧是那么的耀眼。

  ——题记

  我站在历史的长河里,看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向远方,我的思绪慢慢地飘向远方,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回到那个有你的时代——春秋战国。

  我看见了你——孔子。你是那么的信心满满,你想去将自己的学说推行给列国的公侯,你想要在这个礼乐崩坏的时代挽救人们的思想。于是你踏上了征途。还记得你在卫国时的耻辱吗?你希望满心的去到了卫国,你是多么的冀希卫灵公能够采纳你的政策。然而他却并没有将你的一副心血不管不顾,心里心心念念想着他的南子,甚至觉得你是他国派来的细作。你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侮辱,你愤然离开。

  此时你已经59岁了,带着所跟随的弟子们在当动不安时代,穿行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曹国、宋国、郑国、陈国。你一边奔寻明理的国君,一边将自己的学说传授给人们。你可能曾在黄河或是长江边上感叹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你可能也曾在等待着一位赏识你的国君,从而吟出沽之哉,沽之哉。你是多么的期盼有人能够赏识你,采纳你的学说。

  就在你在陈国城门与弟子走散时,你去问路人是否看见他们。你在他的眼里看见了一丝的厌恶,你看见了自己在他瞳孔里你那颓败的样子。好在你找到了他们。当子路愤然告诉你那路人嘲笑你如同丧家之犬时,你也只是淡然一笑,调侃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然而你心里的那份不甘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在你无数次不被统治者所认同自己时,你终于放弃去到处游说,从而去在民众中去发扬礼乐。此时你已经步入暮年。

  终于,你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你开始编写一本可以传世的书籍。你与弟子们不舍昼夜的编撰,春去秋来,时光在你与弟子的脸上留下了印记,终于一本旷世神作诞生了。你欣慰的看着哪本书,你决定给它取一个好名字。叫什么呢?你思索着。弟子们在下面七嘴八舌的讨论着,有的说就叫《孔子》,你摇摇头。有的说《语经》,你还是觉得并不那么完美。你想着想着,突然说到:谈论言语,就叫《论语》。弟子思索一瞬同意了。

  这一年,你已经72岁了,你知道自己大限已至,淡然的看这个纷扰的时代,心中只有平淡。你含笑而逝。留给这个泱泱大国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细细品味你的一生,感悟你的淡然,体味你的思想。慢慢了解了你万世师主——孔丘。

孔子观后感12

  周五下午,我们五年级在学校多功能厅集体观看《孔子》纪录片,这部电影令我很受教育。

  电影主要讲的是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里,但他坚持自己的思想,开班教学,创立了私学,改写了只有贵族才能上学的历史。途中因弟子子路救了季府准备殉葬的小奴“期斯弓”而发生的故事,导致孔子受连累被逐出鲁国。孔子在诸侯各国游说讲学,推崇仁政思想,企图改变各国战争纷争的局面,改变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后来他在外漂泊十四年后,又被鲁君召回国,在此期间创作出《春秋》等著作。

  在这部影片中,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孔子的几条名言:朽木不可雕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名言对我们教育很多,比如说:朽木不可雕也。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本身不喜欢学,不会学,再好的老师也教不好他,也没有教他的必要。这句话给我们的教义是十分大的,告诉我们,要主动学习,态度端正,要对学习抱着喜欢的态度,不做“朽木”要做一根“好木”,这样老师才会对你抱有希望,然而老师见你学习态度好,必定会想:“他(她)是一个有希望的学生”,也会因此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你的身上,你就会有更多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也不会让老师天天一副“苦瓜脸”对着你,岂不是一举两得!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我同样记忆深刻,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这句话让我终身受用,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讲仁义的人,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然后再做到“己所欲,施予人”这样的人,以后必定会受人尊敬、受人敬佩,千古流芳。我们虽然谈不上“千古流芳”,但这样做至少不会“遗臭万年”。

  所以,《孔子》这部影片对我们的教益是很大的,不论是孔子的政治思想还是他的教育理念,或是他的名言,都给了我们后人很大的启发!曾几何时,他为了传播这正确美好的思想而到处颠沛流离!为了改变这纷争世界还老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他又是努力了多久!为了对后人的正确教育、启迪,他又承受了多少磨难、倾注了多少心血!

  今天孔子,他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思想精髓还活在人们的心中!

孔子观后感13

  《中国文化概论》课上,我们观看了影片《孔子》。东周末年,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常常为了争霸而互相争战,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前551~前479)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为了理想,他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没有人会否定孔子的才智,他不费吹灰之力帮鲁王收回汶上三城;没有人会否定孔子的人品,他为救陪葬的漆雕弓而向这个惨绝人寰的社会发起犀利的攻击。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却屡屡失措。他怀才不遇,代理国相仅仅百余天;他被人误解,引起很多人的冷嘲热讽;他穷困潦倒,甚至一度差点饿死,只能以琴乐代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或许孔子的时代真的还没有到来!

  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情节。在白雪茫茫中,当孔子与弟子行经冰河时,冰裂开了,颜回与满车的竹简陷入冰窟。颜回为了打捞竹简,不顾冰寒,一次次的潜入水底,孔子痛哭流涕,那个一箪食、一瓢饮而能自得其乐的文弱书生的形象顿时显得无比鲜明,我的眼睛湿润了。颜回死后,孔子抱着他的尸体久久不肯放手,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痛。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路在卫国内乱时,为护幼君,血战众敌,惨死乱军刀下,他死前说:“夫子说过,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孔子最钟爱的两个弟子,一文一武,心甘情愿的以生命捍卫了“礼”的尊严!

  孔子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却让他的学生们紧紧追随。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孔子?或许正如电影中南子所说:“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没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达到的境界。”

  或许孔子已经预料到后世对他的评价,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因为《春秋》;后人误解我,也因为《春秋》。我想这与大家对国学热的态度一样吧。近年来,国学热开始兴起,国学、国学阅读和国学教育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国学的节目也陆续开播,世界各国开办孔子学院,甚至奥运会上也高呼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国学热的兴起,正说明了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国学是一种智慧的发酵和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哲理,只有细细品味,或许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谛。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温故而知新”或许就是对国学的最好诠释吧!

  真热爱,源于真了解。了解孔子,了解国学,传承文化血脉,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现代化。

孔子观后感14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幽兰操》

  孔子,你的德行如同美玉,清高而至洁;你的操守如同幽兰,奕奕而清芳。

  生活在公元前的大思想家,尚处在奴隶社会的夫子,你的远见超越了你的时代。在礼乐随诸侯而出的春秋末期,在奴隶制度开始土崩瓦解、封建制度尚处萌芽的历史关头,征战成为必然,杀戮成为必然,而你却提出了一条“仁义礼信”的治国大道。

  没有人采用你的方案,不是因为你的方案行不通,恰恰是因为它的伟大而使人难以瞻仰。以仁治国,是通向大同社会的途径;修复礼制,是改变“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状况;标榜诚信,是教育人民要成为君子。

  历史的距离总会产生隔膜,但孔子思想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君主制已经从中国消失,孔子思想中的“君”皆可换成“人民”。在通向“小康社会”的阶段目标和“共产社会”(也许会吧)的终极目标中,“以仁治国”、培养君子、以礼服人、以德服人的那套儒家理论依然是那么行之有用。

  仁前提是人,没有人就没有仁,对于“杀身成仁”的说法,我一直不认同。我承认“仁”的重要,也承认为了仁可以舍弃生命,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只是被迫的举动,“人仁”两全需要战术上的妥协。

  用仁政来治理君子,国家便不需要法律,每个人安分守纪,听从教化,不去做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便会昌盛——但这是很难做到的。人首先是生物,是生物就必须遵循自然,克服自己的本性,以后天的道理约束先天不好的本能是困难的。英文字幕上将汉语“君子”翻译成英语“绅士”其实不是十分恰当。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绅士,但成为“君子”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孔子的思想需要变通的执行,去掉那些“遥不可及和虚无缥缈”的部分是有必要的。“君子食无求饱”等理论显然是将精神凌驾于物质之上。马克思认识到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所以要在“社会主义”的前面加上“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当然这个思想也有局限性,他没想到还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东西)。

  我们可以不是“君子”,但不可以不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孔子的哲学必将被世界发现,并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孔子观后感15

  《孔子》这部影片讲述了孔子从年轻到衰老的故事,说明了他的大志与大智,以及他那三千弟子的大作为。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而孔子后来从宋国移居到鲁国。那是正是宋朝,人们信奉周公的仁与礼,孔子也将仁礼视为约束自己的两个条件。那时的孔子从一介蔗民到被鲁君识中才华提为相国,可是他却被其他同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使他不得不被迫离开鲁国。这孔子被逐,他的弟子也不愿老师一个人走,便跟随孔子。被逐以后,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传经授礼。可是,这种日子并不好过,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危险。卫国请孔子的弟子:子路去卫国当大将军,抵挡外来侵略者。子路为了保护小小的卫军,被敌人杀害,但是,他在倒下去的最后一刻,不忘要盔正、扶正,孔子听说后,虽然十分悲痛,可是却说他是君子。终于,鲁国大司徒醒悟,请孔子回国。途中,马车正在过冰河时,冰面突然裂开,使孔子的弟子颜回和载有孔子书籍的马车掉入河中,颜回有自救的本领,完全可以马上上岸,可是他却一个猛子扎下去,尽力把书籍打捞上岸,就这样,颜回在冰冷的河水中反复上下,体力终于支撑不住,被冻死了。孔子忙叫人把他打捞上岸,孔子紧紧地抱了他八个小时,要知道,颜回是他最心爱的弟子啊!可是,人死不能复生,弟子把他拉开。经过了十几年的在外漂泊的生活,孔子在将近七十岁的时候回到了他的父母之邦——鲁国。他时刻不忘颜回提醒他的那句话:您知道您为什么被逐吗?是因为您把自己的思想硬加在别人身上。孔子一边抚摸着《春秋》,一遍自言自语:人们敬仰我,是因为它,人们误解我,也是因为它。说罢,他把这部书交给侍仆,命烧掉。

  孔子文采奕奕,说话出口成章,面对敌人的威胁仍从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车,吓退了齐国的500乘兵马。孔子语言条理顺畅,说的话大都被世人谨记,如在影片中出现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扬天下。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然人体会到深受教育,人们能在悲观或乐观的场景中得到知识。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吃水不忘挖井人,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观后感15篇】相关文章:

1.孔子观后感

2.读《孔子拜师》有感

3.《孔子如来》读后感

4.《孔子传》读后感

5.走进孔子作文650字

6.孔子拜师读后感

7.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8.孔子学琴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