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时间:2021-07-13 08:21:02 教案 我要投稿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1课时

  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

  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2.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

  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的。

  3.作者在各拉丹东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

  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最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4.作者在文中描写最主要的景观是什么?

  冰塔林。

  5.文中哪一句可看出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

  最后一自然段: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冰塔林的语段,朗读并体会。

  1.文中几次描写了冰塔林?

  三次

  2.前面两次描写冰塔林有什么不同?填写下面表格,欣赏作者笔下的冰塔林。

  角度句段特点

  第一次描写远望

  (总写)5、6自然段

  晶莹连绵的冰峰,

  平坦辽阔的冰河,

  冰山像屏风,雕刻着各种图案;

  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奇美,令人眩晕,自成一天地

  第二次描写近观(细致描绘)10、11自然段

  风声呼啸,冰河光滑难行、阳光和风如刻刀,冰体奇形怪状,冰塔、冰柱……像长发披肩;阳光下,冰世界熠熠烁烁;冰纹如岁月的年轮。琼瑶仙境,晶莹洁白,冰体多样,光彩夺目,时光永恒

  从作者描写冰塔林的语句中,我们可欣赏到藏北高原所特有的奇异壮美景色,感受到作者由心底涌出的惊叹和自豪之情。

  3.作者第二天再去冰塔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对冰塔林的景观不再着笔,只是在砾石滩上寻找贝壳、植物之类的化石,或者古人类活动的痕迹。目的是想进一步探寻冰塔林(也包括各拉丹东)的真面目,也想和那些事物一样,融入冰塔林,成为各拉丹东的一组成部分。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各拉丹东景观的时候,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结合语境,体会下面句子中表达的情感。

  (1)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表达了作者被眼前各拉丹东壮美的景色所震撼,也慨叹于大自然创造的伟力。

  (2)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潺潺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各拉丹东的冰化成水之后,翻越千山、流经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抒写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自豪感。

  5.文章写了许多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感受,下面便是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请说说其作用。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作用:写感受是为了反衬后文观瞻此壮景之不易,使文章有波澜。同时也为下文“似乎已经衰竭……长眠于此吧”作铺垫。

  6.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在心中生发怎样的情感?

  生甲:和作者一样为各拉丹东的奇异壮美景色折服,为祖国有如此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生乙:长江之所以波浪滔滔,长流不息,就是因为有各拉丹东这些巨大的冰体。它们是长江水之源,也是长江两岸生命之源。

  生丙: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景色壮美,人迹罕至,生态完好,要想使长江中下游水势高涨,水质清澈,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建设对长江的保护设施,使长江这条母亲河能永葆青春的容颜。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各拉丹东的地貌和气候特征。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作者陪摄制组去考察各拉丹东,主要描绘了奇异壮美的冰塔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部分(第12~15自然段):写作者再次去冰塔林所见,揭示这里是长江的源头。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伟大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1.以时间和地位转换为序,组织材料。

  如文章开头和第12自然段第一句话既有表时间,还有交代作者行踪的语句;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慢慢从砾石滩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交代作者行踪也很明显。

  2.写景优美,融情于景。

  作者观察细致,尤其是对冰塔林的描绘,运用比喻等修辞,再渗入自己的情感,让人如临其境。如“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一句,就是很好的体现。

  在长江的源头各拉丹东总写:气候严寒,地貌高峻,冰体多端。描绘冰塔林远望(总写),奇美近观琼瑶仙境,晶莹洁白冰体多样,光彩夺目时光永恒

  教后反思

  学习与祖国河山有关的文章,同学们的兴致总是很高,所以我就通过多种形式去引导,如挂图,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同学互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又很好地让同学们以主人翁的角色去学习这篇课文,在掌握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都能达到设想的目的。实践证明,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脉络,会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研讨作者对各拉丹冬环境的描写技巧。

  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

  1、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各拉丹冬独特的环境。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长江已经奔腾呼啸了几千万年,几千万年是何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啊!正是这有着悠久而漫长历史的长江,与古老的黄河一起,共同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长江,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出千峡、纳万川,汇集成波涛滚滚的大江,横贯中华大地,万千姿态、雄伟壮观。那么长江的源头在哪里?今天,让我们走进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领略长江源头的魅力。

  二、资料助读

  1、各拉丹冬介绍:各拉丹冬峰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会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唐古拉山脉最高一组雪山群,为典型之角峰。唐古拉山脉属地槽皱褶,因喜马拉雅运动使山脉与青藏高原同时大幅度隆起。各拉丹冬雪峰为其组成部分。除主峰外,雪山共有6000米以上之山峰20座,南北长50余公里,东西宽达20公里。冰雪覆盖面积几近600平方公里,大小现代冰川合计105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坡5800米;冰川末端高度:北坡5200米,南坡5300米。

  2、马丽华,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范读课文,学生勾画生字新词,并运用工具书查找读音和解释词义。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杠(gàng)棱角(léng)虔诚(qián)恭顺(gōng)

  蠕动(rú)豁然(huò)凄凉(qī)懈怠(xièdài)

  敦实(dūn)蜿蜒(wānyán)演绎(yì)安营扎寨(yíng)

  风云变幻(huàn)接踵而至(zhǒng)历历在目(lì)

  川流不息(chuān)漫不经心(jīng)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恭顺:恭敬顺从。

  懈怠:松懈懒惰。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学生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从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各拉丹冬的美丽的景色和人类对其的探险。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详细介绍在各拉丹冬探险受挫和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12~14自然段):离开各拉丹冬。

  3.跳读课文,小组合作,从内容的角度整体把握课文。

  (1)查找资料,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想一想,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

  各拉丹冬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30公里,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公里,有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公里,宽1。6公里,尾部有5公里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公里,宽1。3公里,尾部有2公里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冰川地段是青藏铁路全线气候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的区段。斜坡湿地广布,高地温、高含冰量冻土地段较长,冻胀、融沉作用强烈;安多以南分布有岛状冻土和深季节冻土。冬春季节气温很低,寒风凛冽,七八月份天气稍微转暖时,雨水丰富,飘过一片云彩来,不是雨雪就是冰雹。

  各拉丹冬峰周围自然景观奇特壮观。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

  自从有史记载以来的几千年,长江就一直在流淌,或许已经流淌了几千万年。长江来源于冰雪融水,而青藏高原上寒冷,冰雪消融后又会有新的冰雪形成,所以现在还没有枯竭。

  (2)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壮美景色:

  ①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②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③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④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⑤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⑥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⑦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⑧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裂骨之痛随之袭来→“我要死了。”→我似乎已经衰竭

  四、深入研读课文

  1.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在各拉丹冬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2.本文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奇美令人眩晕;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五、品味句子,探究文章内涵

  1.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运用拟人的修辞,刻画了各拉丹冬的美景。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各拉丹冬的风大。

  (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各拉丹冬的阳光和风的独特的魅力。

  2.文章结尾写道:“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具有怎样的内涵?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从内容的角度点明主旨,表达了对各拉丹冬的赞美之情。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3

  1、课时安排2课时

  2、课时分配

  3、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xx年版)。有删改。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读准字音

  裸露(luǒlù)黧黑(lí)冻疮(chuānɡ)霹雳(pīlì)

  砾石(lì)虔诚(qián)蠕动(rú)眩晕(xuàn)

  蜷卧(quán)腈纶(jīnɡlún)皱褶(zhě)挪动(nuó)

  草坝子(bà)气喘吁吁(xū)接踵而至(zhǒnɡ)

  熠熠烁烁(yì)

  理解词语

  黧黑:形容黑。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懈怠:松懈懒惰。

  敦实: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腈纶: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等。

  流苏: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

  风云变幻: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新课导入

  教师:都知道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同学们,那你们知道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吗?

  学生:各拉丹冬。(争先恐后地回答)

  教师:对的,同学们回答的都很不错,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马丽华去揭开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神秘面纱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记述了“我”和同伴在各拉丹冬考察的危险经历。说说文章的叙事脉络。

  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草坝子、冰河)——近观冰塔林(砾石堆、冰山、冰窟)——砾石滩上看雪峰。

  2.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晶莹连绵、浩浩苍苍,如“白色金字塔”,自成一天地。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一派“静穆”“晶莹”“洁白”。

  【品味亮点词语】

  1.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

  “推”“爬行”,动作描写,体现“我”力保完成任务,一丝不苟。

  2.“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切割”“雕凿”:拟人化的写法,尽显阳光和朔风的威力巨大、动作精巧,这样导致“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模样”。

  【感悟精彩句子】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拟人,尽显各拉丹冬雪峰的险峻与变化多端。

  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

  “尽情卖弄”贬词褒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任性创造的情态。“眩晕”的是多变的气候、恶劣的环境、糟糕的身体,更被冰塔林奇特的美景而陶醉,享受其中。

  3.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ツ馊恕⒈扔鳌⑴疟龋尽现冰塔林仙境。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作者描述了雪域高原各拉丹冬的壮丽,形态万千的冰峰,晶莹透明的冰柱,讲述了自己勇登雪域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勇于攀登的决心,不畏艰难的态度。

  写作方法运用

  1.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妙笔生花。

  文章中运用“静穆”“晶莹”“熠熠烁烁”这些优美鲜活的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千姿百态,壮观奇景,使文章更加的灵动,给人以无限美感。作者以自己的游览经历讲述,语言平实,浅显易懂。

  2.主题鲜明,意味深长。

  文章主要讲述作者的一次雪域高原之游,描写了各拉丹冬美丽壮观的景色和作者攀登的经历,给我们以启示:做任何事情要不放弃,不半途而废,勇往直前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3.善用比喻,生动形象。

  文中处处可见比喻的修辞手法,“阳光……巨人”“像长发披肩”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各拉丹冬的景色更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极其丰富,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时间把握也不恰当。在今后的工作和教学中,我应该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演绎出更加精彩的课堂。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相关文章:

1.描写冬的作文:冬

2.在农场里音乐教案

3.描写长江的作文

4.冬初中作文

5.冬小学作文

6.《在山的那边》教学教案

7.描写长江雨景的作文

8.冬作文550字

9.初中冬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