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3-15 10:45:4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编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编8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⑴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⑶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1.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2.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3.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读中体会,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2、过程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

  3、情感目标:领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与鼓励。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1、师:今天,李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片,想不想看?

  2、播放有关录像片。

  3、短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小结: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5、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l、自由读文。

  2、课件出示:我会读

  愿意 注视 困境 持久 忧郁

  犹豫 骤然间 落下残疾 经久不息

  3、指名认读,齐读。

  (三)对比参读,蓄积能量

  1、师: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出示小英图片)你能用书上的句子介绍一下她吗?

  2、出示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

  (2)配乐引读。

  3、课件出示:我会想

  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静静地想:

  4、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和朋友,你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小英?后来小英有没有变成我们所希望的样子呢?快速找到有关段落。

  5、出示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抓住省略号,想象小英还会做些什么?

  (3)配乐指导朗读

  过渡:读到这,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让我们和小英一起走近那天的演讲课吧!

  (四)潜心品读,感受爱意

  1、课件出示:我会思

  仔细地读一读课文2、3自然段,把描写小英动作、神态变化的句子画出来。体会一下,当时小英心里在想些什么?

  2、出示句子

  (1)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a、男同学读。

  b、此时此刻,小英低下头在想些什么?

  (2)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a、女同学读

  b、理解“犹豫”。哪个词语最能看出她的`犹豫?

  c、生活中,你遇到过犹豫的时候吗?

  d、此时,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句子: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齐读。

  过渡:小英的每一步都像她的心情一样沉重,就在她万般无奈、无比痛苦的情况下,是什么带给她勇气和信心?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掌声的句子。

  1、课堂上响起了几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响起的?

  2、聚焦第一次掌声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1)这是一次怎样的掌声,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 现场采访:如果此时小英就站在你的面前,会送给小英掌声吗?你想用你的掌声告诉小英什么?

  (3)小英听懂了我们的掌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小结: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呀!你们的掌声就是对小英最好的鼓励。

  (5)指导朗读。

  3、聚焦第二次掌声

  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1)指名朗读。

  (2)理解“经久不息”。

  (3)同学们为什么又再次送给小英掌声?

  4、掌声过后,小英有什么表现?

  (1)出示句子,齐读。

  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2)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奇妙的掌声,它改变了小英的一生。怪不得后来小英在来信中这样写到:

  5、(出示来信)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

  (1)指名朗读,谈感受。

  (2)出示:我会写

  掌声是

  掌声能

  (3)小结:人人都需要掌声,人人都需要关爱。

  7、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1)女同学,请轻轻地把这段话告诉自己。(配乐)

  (2)男同学,请真诚地把这段话告诉身边的朋友。(配乐)

  (3)全班同学,请大声地把这段话告诉所有的人。(配乐)

  (五)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1、师:生活中,学习上,你得到过别人的鼓励和帮助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又会怎么做呢?

  2、观看图片,响起掌声。

  3、结束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最后,让我们在《爱的奉献》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语文课。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过程与方法:

  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在读中加深对词句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冬至后万物萌动的生气勃勃的状态。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融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与热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二十四节气歌吗?(课件出示)咱们一起读一读。在老师的引读下一起读。

  设计意图:《二十四节气歌》应该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歌谣,上课开始齐声朗诵,能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其中的一个节气有关,冬至!谁来说说你对冬至有什么了解啊?(冬至)课件补充介绍冬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9课《冬至的梦》,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29 冬至的梦)

  2、冬至会有什么样的梦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70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用心读一读。难读的句子可以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3、看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下面老师想请一些同学站起来读一读,我会随时叫停,然后请下一个同学继续读,希望大家认真听。(及时纠正错误字音)

  课文我们读完了,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听谁读?为什么?

  4、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散文,其实读是学习散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美美的读,用心的读,投入的读,当我们可以把一篇文章读到自己心坎里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这篇文章我们读懂了,读好了,读出滋味来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次读课文,勾画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在旁边简单批注你的感受!

  5、全班交流

  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地方读一读?为什么喜欢这里?

  预设一:第二自然段

  (1)冬至的天气是怎样的?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从冬至开始,阳气慢慢回升,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是春天已经不远了。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做着自己温暖的梦、希望的梦。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话——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带着你的新体会,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2)都有哪些事物在做着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同学们想象一下,还有哪些事物也做着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一个省略号让我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想。这些事物在寒冷的冬天,看上去是那么冷清,但他们背后隐藏着的是什么呢?是生命的涌动,是迎春的力量,我们不禁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而震撼,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感受生命的血液在涌动。(感受到作者对生命力的讴歌。)

  (3)在这样寒冷的冬天,如果让你去寻找春天的足迹,你觉得容易吗?那要怎样找啊?作者是怎样找的?(动作:拨开、扒开,仔细)

  作者多善于观察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这样对你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经过作者一番仔细寻找,他找到春天的足迹了吗?他的心情怎么样?你能带着欣喜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吗?

  他们已经等不及了,谁等不及了?他们会说话吗?到底是谁等不及了?你觉得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板书:向往春天、热爱生活)

  冬至过后,人们就开始期盼天气转暖、大地解冻、小河流水、枝条吐绿,一切事物在呼唤春天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所以说,冬至的梦里充满了——温暖、蕴藏着——希望,下面就让我们在读中品味这份温暖,在读中感悟这份希望。(配乐读)

  (读得真好,老师相信你的心中也一定涌动这对春的向往与热爱)

  这样优美的文字,就让我们把它记在心里,经常重温这份温暖与感动,但熟读才是背诵的基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吧。(齐读)

  还有哪些段落或句子你感受特别深,我们接着交流。

  预设二: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要经过难熬的八十一天?从冬至开始数九,看大屏幕,《数九歌》。冬至的梦要历经九九八十一天才会迎来明朗温暖的春天。

  (2)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我和“爷爷”对春天的期盼?

  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突出这些词,谁想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我”和爷爷对春天的期盼。

  第五自然段

  (1)文中除了第三自然段提到了梅花图,还有一个自然段也提到了梅花图,哪个自然段?从这个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2)齐读对联。

  你觉得爷爷是怎样的人? 文中两次提到梅花图,饱含了“我”和爷爷向往春天、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让我们再读对联,体会“我”和爷爷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

  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作者和爷爷那样心怀希望,热爱生活。文中还有那些文字写得特别美,让你感受最深?

  第四自然段

  “哦,……!”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冬夜里等待春天的过程是美好的,因为它让我们始终心怀希望,心怀向往,下面就让我们沉浸在这个梦里,去感受它的温暖、漫长,而又充满希望。

  6、冬至的梦是多么美好,你能不能模仿文中的写法,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你心中冬至的梦。

  课件出示:哦,我多么向往明朗的温暖的春天,我更深深地怀念那无数个漫长的冬夜里曾经做过的温暖的梦!

  那是_________的梦,是_________的梦,是_________…… 是希望的梦,温暖的梦,难熬的梦,等待的梦,怀念的梦, 这还是童年的梦,是盼望着长大与自由的梦。配乐读!

  大家仅仅通过读,就读到了作者的内心深处,可见读的魅力非同一般。作者为什么说冬至的梦是温暖的梦,是希望的梦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蘑、菇、猬、耽、歉”五个生字,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积累耽误、抱歉、犹豫等词语。指导学生书写“灰、晨”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难点:

  懂得讲信用的重要,自觉做到“说话算数”。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动物贴图 课件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字词,随文理解犹豫、抱歉的意思。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人物对话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表达的语气。

  3、通过理解课文,对小山羊和小灰兔做简单评价,激发守信意识。

  4、练习续编故事,懂得在生活中做一个守信的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表达的语气。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续编故事,懂得在生活中做一个守信的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生字卡片

  一、复习词语,复述课文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相约时的高兴

  1、体会小灰兔邀请时的语气。

  2、体会小山羊的高兴

  范读 : 小山羊高兴地说:“好啊,快走吧!”

  我这只小山羊怎么样?(高兴,快乐。板书)

  抽读,读出小山羊的快乐。

  全班一起来当一当这只高兴的小山羊。

  3、小灰兔是怎么说的,翻开书42页,一起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4、师:你们的朗读热情把老师也吸引了。分角色朗读第一段。男生当小山羊,女生当小灰兔,老师读剩下的部分。

  (二)、学习二---三段

  1、变序提问,掌握心情变化

  小山羊高兴地答应了小灰兔的邀请,可是最后它的心里变得-----板书犹豫

  鼓励孩子质疑。

  自由读课文2---3段,思考:这中间都发生了什么事?

  2、汇报: 小山羊一共等了小灰兔几次?

  3、重点突破学习二自然段

  ①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等的情景。找出小山羊怎么做的语句,用“——”画出来。找出小灰兔怎么说、怎么做的语句,用“﹏﹏”画出来。再读一读。

  ②检查反馈:出示小山羊表现的句子。指导朗读

  ③检查反馈:出示小灰兔表现的`句子。

  从他怎么说、怎么做中,你觉得他对朋友怎么样?同桌讨论读出不同的感受。体会小灰兔的不守时,不尊重朋友,为自己的错找藉口。

  4、简略学习三自然段

  第一次小山羊从早晨一直等到中午,小灰兔却失约了。那第二次小山羊又是怎么做的?引读第三段小山羊的做法。

  小灰兔呢?它又找了什么藉口呢?引读小灰兔的做法。

  理解态度的变化:这次小山羊还像第一次一样满不在乎吗?你从哪里看出的?(抱歉)出示词语卡片,随文理解抱歉。

  他完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再次引读。是啊,他又让小山羊等了半天。全班一起再读第三段。

  (三)、学习第四段

  ①连连失约的小灰兔,当它再次邀请小山羊时,小山羊犹豫了。齐读第四段。

  ②想象说话,理解犹豫。谁来帮老师填一填

  小山羊想,我很愿意去 ,但是,如果 ,怎么办呢?

  是啊,小山羊又想去踩蘑菇,又担心小灰兔不来,矛盾极了。文中用了一个词,是----犹豫。出示卡片。现在你们明白犹豫的意思了吗?

  两次的说话不算话,造成了朋友的不信任,带着矛盾的心情读。

  三、思维训练,突破难点

  1、第二天早晨,小山羊会不会等小灰兔呢?你是小山羊,你会等吗?

  小组讨论

  2、反馈讨论结果

  3、拿出手中的笔,你们也来当一当小作家。续写故事。

  4、反馈读。

  四、总结

  如果你不守信用,朋友会不不相信你。老师有句话要送给你们。

  言必信,行必果。指导孩子们读。

  师解释意思: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善始善终。

  (板书讲信用)希望你们在生活中都做一个讲信用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讲信用

  小山羊和小灰兔

  高兴

  犹豫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剪纸

  1、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课文里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姥姥的剪纸?请分别找出来,朗读体会剪纸的特点。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相应的特点。

  3、了解学生朗读感悟情况,并随即点拨,引导学生欣赏姥姥的剪纸。

  (1)“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的内容广泛,题材对偶,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抓住“无所不能”。)

  (2)“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生动地说明姥姥的剪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突出的显示了姥姥的神剪纸技艺高超。(指名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

  (3)“嗬……无可挑剔”这句话是“我”发自内心的赞赏。由此可只,姥姥的.剪纸形神兼备,是完美无缺的工艺品。

  (4)“我抢过来一看……老牛背上。”(5)姥姥又剪出……肯食青草

  4、出示几幅剪纸,一起欣赏

  5、通过欣赏这些剪纸,用一个词来赞美一下这些剪纸。

  姥姥的剪纸真是啊!(板书: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二、认识姥姥

  1、姥姥为什么能剪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

  2、到文中找一句最有代表性的话(“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1)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2)“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

  (3)姥姥靠什么才能“熟能生巧”?

  指导读好第6自然段:

  A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

  B.用不管……还是……不管……还是……不管……还是……

  C.分组读

  (4)现在姥姥的手巧到什么程度?

  (5)什么叫“准头”?

  (6)书中举了个什么样的例子来说明的?

  A 工夫不大……

  B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成的?

  C 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是什么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D 指名分角色朗读,演出作者的调皮

  (7)举举生活中的例子,用下面句式来说一说。

  熟能生巧,总(),()!”

  3、从中说明姥姥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姥姥心灵手巧)

  4、除此之外,姥姥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1)出示第3自然段

  (2)抓住“广结良缘、有求必应”进行理解

  (3)指导朗读

  (4)板书:勤劳善良

  三、体味祖孙之情

  1、姥姥对乡亲们是如此友好、热情,对我这个孙子更是疼爱有加,她是怎么通过剪纸传达这份情的呢?

  2、读读第三段,找找在这里具体写了几幅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

  (1)指名交流

  (2)出示描写剪纸的语句

  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3)这三幅剪纸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

  (4)剪纸中的老牛和兔子有什么特点?你体会到什么?

  理解:12小节(抓住几个“总是”指导背诵)

  (5)说说这三幅图仿佛在告诉我们什么?

  (6)重点理解第三幅图

  A 一片开阔的草地指什么?老牛是怎样的神态?

  B从剪纸中看出了,从姥姥的眼神中,你仿佛看到了一份。

  四、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姥姥的剪纸

  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设计思路

  1、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这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新课启始,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各种美丽的荷花图,配上优美的音乐。)有个小朋友在看过荷花后,也跟我们一样被荷花的美丽给迷住了,陶醉了,还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荷花》。而后请学生初读课文。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2、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因而,教师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也听到,整个心灵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瞧,这就是小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欲放;有的还未绽开,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着,蜻蜓在荷花上快乐地舞蹈。这是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课文第二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与插图最为照应,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以“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的学习。

  3、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读出语感神韵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然而,这虽是儿童情感的一种不自禁的情感流向,但还是需要外力作用的。这就是:①借助比较区别;②借助想象展开;③借助语言媒介。通过这些,学生的情感会向深层发展,并产生移情活动。

  课文第三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小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

  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的?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4、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活起来了,他们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喜悦的或是悲伤的,同情的或是厌恶的,留恋的或者是憧憬的情感。因此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

  因此,在课文第二、三段的教学中,我都设计了美读环节。特别是第二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图文对照,学生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和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谜语激趣,课件激情,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2、学生畅谈感受。

  3、小作者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

  (三)细读第二段

  1、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段,想想这段有几句话,你最喜欢读哪几句,为什么?

  (2)反馈,估计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

  ①后三句:为什么喜欢?让学生在课件上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将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②第二句:为什么喜欢?并进一步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感情朗读写荷叶的句子。

  2、男、女生分读写荷花荷叶的句子。

  3、指导背诵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

  2、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具体内容见设计思路)

  3、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讨论。

  4、白荷花的美姿的确是太有魅力了,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用陶醉的语气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

  (五)略读第一段

  (六)配乐朗读一至三段,再次感受荷花的美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单耳旁,虎字头,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珍稀禽类,初步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1、板书课题,领读,,为什么叫丹顶鹤呢,看插图。讲解红色的顶称为“丹顶”

  2、问:从这一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写“丹顶鹤”的什么?——美丽

  3、过渡:你们想了解丹顶鹤的“美丽”在什么地方吗?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会知道

  二、初读指导

  1、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写丹顶鹤美丽的语句

  2、讨论并朗读有关语句

  (1) 第一自然段: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从……北方飞来

  (2) 第二自然段: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鲜红鲜红的……

  (3) 第三自然段:它的腿长……显得那么高雅

  3、师:第一自然段是点题,引出美丽的丹顶鹤,具体写丹顶鹤怎么美丽是哪几个自然段呢?

  4、我们可以把这篇课文分成几个部分?

  5、学习生字词

  (1) 默读课文,提出生字词:遥远 嘹亮,领读

  (2) 各自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生提出生字词:脖子 却 嵌,领读,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脖子:头和躯干相连接的部分

  却:教新偏旁单耳旁,领读

  嵌:把较小的的东西卡进较大的东西上面的凹处。

  (3) 指名根据读第三自然段,学生提出生字词

  不论 引吭高歌显得传说 所以

  逗人 高雅 旅伴仙鹤

  指名根据拼音拼读生字词

  说说自己已经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传说:人民口头上流传焉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

  仙鹤:传说中成了仙的鹤子

  师:引吭高歌,引:拉伸

  逗人:招引,引人

  高雅:高尚雅致不俗气

  不论和所以、显得的意思放在精读训练时理解

  再次读第三自然段,结合正音

  (4) 默读第四自然段

  提出生字词:黄海之滨 无忧无虑 度过

  讲:黄海之滨,滨,水边近水的地方

  无忧无虑:无,没有意思

  6、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三、课堂作业

  1、读读写写课后习题3中的字词

  2、比较下面各组字形,分别组成词语

  摇( )度( )虎( )传( )

  遥( )席( )虑( )转( )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着重体会丹顶鹤的美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比较下面各组字形,分别组成词语

  摇( )度( )虎( )传( )

  遥( )席( )虑( )转( )

  2、什么叫“引吭高歌”?“黄海之滨”指什么地方?

  3、指名四人各朗读一个自然段,评读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 第一自然说的`什么?

  默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讲了关于丹顶鹤飞来的哪些情况

  时间:冬天快要到了

  数量:一群群

  外形:美丽

  怎么来?唱着嘹亮的歌儿

  从哪儿来?从遥远的北方

  要求按照上述提纲口述第一自然段内容

  (2) 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这一自然段写了丹顶鹤身上的颜色,看着插图,指出它各部分的颜色

  (2) 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写丹顶鹤美在哪儿?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板书:

  羽 毛皮 洁白

  脖 翅膀边 黑 色彩美

  头 顶 鲜红

  (3) 出示句子

  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______是黑的,指名填空

  想想看:却是什么意思

  填空:今天风很大,________不冷。

  我有许多话要说,一时_____________说不出来

  口头填空:它的头顶就像嵌着__________,鲜红鲜红的。

  什么时候像嵌着一颗红宝石?

  填空:飞机掠过云朵,我看见了地面上的小村庄,房屋______鸽子笼,绿树___小草,汽车__________________甲虫,公路___________一条带子。

  这一自然段一共两句话,请按照顺序熟记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丹顶鹤惹人喜爱的原因

  板书:腿 脖 嘴巴西 长(形体美)

  地上下班 天上高雅(姿态美)

  口头练习填空

  丹顶鹤有三长: 长,长,长。

  丹顶鹤 是在地上 , 在天上 ,显得那么高雅。

  研究“不论……还是……都”的意思。

  教者讲“传说丹顶鹤是神仙的旅伴”。

  默读第三自然段,烁烁四句话的关系。

  (2)指名三人,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第二、三句,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过渡

  (2) 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有第二故乡就一定有第一故乡,这第一故乡在哪里?

  (3) 从哪儿可以看出丹顶鹤把黄海之滨当成了第二故乡。

  (4) 这里为什么能成为它们的第二故乡

  (5) 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课堂作业

  1、默读课文,质疑

  2、熟读课文,准备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词语

  遥远洁白 不论 第二故乡

  显得传说 所以 三五成群

  2、根据第二段的描写画一只仙鹤,并涂上颜色

  二、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却,教学单耳旁的笔顺

  遥,书空

  2、其他要描红的字

  之,共三笔,独体字,不易写好,须重要指导

  引,竖不能和左边靠得太近

  论,下面匕不能出头

  3、描红练习

  三、背诵指导

  1、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

  各写的什么?指名试背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自然段内共有几句话的层次

  齐读第一句

  问:丹顶鹤有哪三长

  为什么说它处处显得高雅?

  人们为什么又叫丹顶鹤是仙鹤

  试背第三自然段

  4、指名填空

  我国______是丹顶鹤的______。丹顶鹤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这里,它们_____,地生活着,要在这儿度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段试背,然后背诵全文

  四、课堂作业

  1、填空

  (1)丹顶鹤有一身 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______是的。

  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 ,所以人们叫它丹顶鹤。

  (2)丹顶鹤的样子很逗人 ,它的、 和都又细又长,不论在地上 还是在天上,都显得那么高雅。

  2、背诵课文

  板书:

  羽 毛皮 洁白

  脖 翅膀边 黑 色彩美

  头 顶 鲜红

  腿 脖嘴巴 长(形体美)

  地上 天上 高雅 (姿态美)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欣赏李白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㈠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㈡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㈢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㈣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 那么 ,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 “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㈤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默写《峨眉山月歌》。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8-26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10-28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教案01-03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小学语文教案详案模板11-13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11-10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10-14

小学趣味语文教案07-27

【荐】小学语文教案01-24

小学语文教案【荐】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