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

时间:2023-05-15 13:40:38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范文集合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范文集合6篇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学习(110)节。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检查预习)

  1.分29节,根据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2.能正确地读课文,用几句话简要地讲出全文大意。

  3.,为黑体字注拼音:

  思量捂耳朵诧异哽住祈祷

  二、导入新课

  都德,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三、讲受新课:

  (一)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

  总结归纳: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第四段(2429)宣布散学。

  (二)解决重难点:

  1.指名读(16节),要求学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活动。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学生答后教师归纳提出:况且是连词,用来进一步说明情况。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朗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再说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连也句式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一个字是起码的条件。

  提问: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

  答案:(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宛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有趣多了。)

  教师归纳提出:暖和晴朗的天气人人喜欢,画眉是鸟类中唱得最好听的,两个那么一个宛转强调了环境的美好,看士兵操练,更是小孩子最喜欢看的。这样的环境当然比关在教室里学那种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但小弗朗士还是能管住自己,还是到学校了。他不是走,而是跑去,是急忙地跑去。明知迟到了要挨骂,明知老师要检查功课,还是急忙向学校跑去,从这些看来,小弗朗士对学习、对纪律还是比较重视的。

  提问: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他能管住自己?

  学生答后归纳:(1)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跑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2)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

  (1)这一段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朗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2)文章写到普鲁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向我们暗示了时代背景。

  (3)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并未直接写出,这不仅使行文一气贯串,避免了东拉西扯,又使读者产生了悬念,有力地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齐读(16节),并作指导:

  (1)那么那么宛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四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2.读讲(710节):指名读课文,读前提请同学注意:到了学校,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读后正音,提问: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学生答后,教师启发学生共同归纳:小弗郎士到校发现了一系列不同往常的情景:(1)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是安安静静的;(2)平时对学生要打要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很温和;(3)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礼服;(4)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儿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课本。

  小结:这一段通过对比写了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了读者一连串的疑问,引人入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它也告诉读者,人们对这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这种写法能够紧紧地把读者吸引住,值得学习。

  四、作业:

  1.抄写词语:捂诧异哽祈祷喧闹郝叟踱

  2.说说下列各组词义有什么不同:

  平静摊开操练视察肃静推开锻炼观察安静

  3.认真读课文,为1123节分层次,并找出各层大意。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第1123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

  1.从到校时的情景看,你觉得小弗朗士是怎样一个人?

  2.教室里那天有哪些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二、引入新课: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平常的事?

  1.指名读第11节。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案: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提问: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又又联系并列着的两件事,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答案: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指导朗读:以沉痛愤慨的语气,柔和而又严肃地读韩麦尔先生的话,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2.引入学习第1216节(听了这样一个消息,小弗朗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指导朗读第12节要把万分难过的心情读出来,(不仅难过,还有愤激的心情)把重音加在啊坏家伙这么一回事!

  让学生轻声自由读第1216节,体会当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讨论后小结: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变化是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的语言、历史的热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

  提问: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指出:

  (1)第13、15节都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独语句)。它们比一般陈述句具有更为强烈的感情。(举例:你这个坏蛋!与你是个坏蛋!多么灵巧的手啊!与这双手很灵巧!比较。)

  (2)小弗郎士原来是个顽皮、不懂事的孩子,但当他听到要永久失去学习祖国语文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多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眼里一切都跟祖国两字分不开,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对课本、戒尺、惩罚的感情都变了。

  这一切都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了变化。

  有感情地齐读第11-16节。

  3.提问引入下一段: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只讲了几个字就弄糊涂了。这时韩麦尔先生怎么说?

  指名读第18、19节。讨论:

  (1)为什么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后归纳:明天永远没有完,一直拖,拖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不会写,却已经永久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这句话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单引号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下去,所以省略了。

  4.串讲第20节: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这是一种又需要提又顺便带过的写法。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心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提问: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讨论: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小结:这一层里韩麦尔先生责备了人们以及自己以前忽视孩子学习的过错,并说明学好祖国语言的意义。

  5.串讲第21节: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和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也比成了小国旗,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了。

  提问: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教师归纳:抓住声音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提问:这里还写了听到鸽子叫声后的联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它表达了什么感情?

  教师归纳: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敌人无所不致的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

  提问:第22节又写出了什么呢?(学生默读课文)

  讨论中归纳:通过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设身处地想像,写出了先生眼看要跟40年的教学生活永远别离的难舍难分的心情。

  5、小结:2123节写了人们在最后一课上专心学习的情况,从1123节是《最后一课》的'中心部分,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思想上起了极大转变,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三、作业:

  1.反复朗读全文,结合思考练习五体会本文用词的确切。

  2.联系思考练习题二,有感情地朗读第1116节。

  3.说出句子的深刻含义。(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一、读讲2429节。

  二、讨论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哪些语句表现了教师认真教与学生认真学?小弗郎士过去不爱学习,为什么现在这样认真?

  二、讲受新课:

  1、讨论: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

  讨论后归纳:钟声和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的祖国告别了。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了内心痛苦已极。也正因为这样,当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的时候,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哽住了。

  2、提问:我──我──这里的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么读?

  答案: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该以悲愤痛苦的感情读得略微拖长而又哽住。

  3、指示学生练习读第25、26节。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这最后分手的时候有不少话要讲,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力量千句并成一句,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含有什么意思?

  归纳答案:这两个字含有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法兰西祖国。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3、串讲第29节。指出:他写完字痛苦地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也没有勇气说出散学了三个字,因为这就是宣布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其他一些听课的镇上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碎了!

  小结:1.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高尚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2.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十分感人!

  学生自由练习轻声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来。然后请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作表情朗读。

  三、讨论主题: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大意)

  四、总结写作特点:(如果学生已有较好的基础,只需要作简要的归纳、揭示或补充。)

  1.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就有利于对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但要用好第一人称,对所写人物必须有深刻的了解。

  2.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服装、语言、动作、表情的细致描述,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他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和对祖国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1)服装:表现了对这一课的珍重和特别严肃的态度。

  (2)语言:表现了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的深厚的爱(柔和、温和)和无限的希望。

  (3)动作、表情:表现了内心的十分激动以及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主要在第8、22、2429节)。

  3.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思想转变,暗示了时代背景。

  路上的景物描写:(1)显示了小弗郎士当时无忧无虑的心情,尽管普鲁士兵已经占领了阿尔萨斯,布告牌前经常出现坏消息,他还是与我无关,无动于衷,显得无知、贪玩,这就与后来的懊悔、悲痛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思想上的转变;(2)点明了故事发生在普鲁士占领区,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里发生的。

  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写字课上专心学习的认真情景,也同样渲染了沉痛而严肃的气氛,衬托了人物的爱国思想。

  五、作业:

  1.说说文中省略号和破折号表示的意思。

  (1)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2)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3)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5)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答案:

  (3)(4)两题的破折号都是注释的记号,其余三句中的用法见以上备课。

  2.设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

最后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

  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二、生字、词

  捂(wǔ)戒(jiè)凳(dèng)郝(hǎo)叟(sǒu)膝(xī)

  诧(chà)惩(chéng)赚(zhuàn)钥(yào)匙(shi)藤(téng)

  祈(qí)祷(dǎo)哽(gěng)挟(xié)懊(ào)皱(zhòu)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惨白:(面容)苍白。

  三、课文分析

  1.请学生粗读课文。

  问: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文章用'我'--小弗郎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把文章分为: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10)上课之前。第三部分(11-23)上课经过。第四部分(24-29)宣布放学。

  2.讲读课文第l一6节,请学生朗读,要求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问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连……也……''怕''想'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

  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问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兵正在操练。

  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作用?

  --认为比学习有趣。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为下文做了铺垫。

  问3:'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①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逃去。

  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

  ③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问4: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心理变化作了辅垫。那么,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

  3.讲读课文第7-10节,请学生朗读课文。

  问1: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平时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却温和;老师穿上了只有遇到重大事情才穿的漂亮礼服,教室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问2:这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强调今天不同于往日,引起读者的疑问;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是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四、布置作业:本课生字、词,预习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环节。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拼音。

  2.从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看,你觉得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人?幼稚、天真、无知。

  3.教室里有哪些地方不同往日?说明什么?

  (1)教室气氛。(2)老师对学生的态度。(3)老师的衣着。

  (4)教室里来了镇上的人。这一切引起读者的疑问,体现了人们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二、讲析课文第11-23节

  1.讲析第11节。

  问1: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用书上的话回答)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问2:这问题严重吗?为什么?

  --很严重,说明国土沦丧,国已失去主权.

  问3:韩麦尔先生怀着什么心情来宣布这一消息?

  --'又柔和又严肃'。柔和:对孩子充满了爱;严肃,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这一消息。

  问4:这'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还表现在哪儿?

  --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第一个'最后'表现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提出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他对祖国的热爱。

  2.讲析第12-16节。

  问1:听到这消息,小弗郎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用书上的原文回答)

  --'万分难过,坏家伙'、'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可怜的人,忘了他给我的惩罚'、'现在我明白了'。

  问2: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工作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赶走,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这当中有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还掺杂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小结:小弗郎士原来是个幼稚、无知的孩子。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坏家伙';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称先生是'可怜的人'。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明白了布告牌前为何围了那么多人,今天教室气氛为何与往日不同,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

  3.讲析第18、19节。

  轮到小弗郎士背书了,他是怎么想的?韩麦尔先生都说了什么?请学生朗读第18、19节。

  问1:小弗郎士想'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他的这一想法表现了什么?

  (1)他懊悔当初未努力学习,想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

  (2)表现他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问2:小弗郎士未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韩麦尔先生并末责怪他,而是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表现了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不珍惜时光学习,结果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写,而今又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4.讲析第20-23节。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爱国心的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问1:先生为什么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表现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是联系本民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团结起来为收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作者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先生强烈爱国心的表现。

  问2:今天听讲小弗郎士的感受如何?为什么?

  --全都懂,觉得挺容易。他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全懂。请学生朗读第21节。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比成小国旗。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

  问3: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1)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2)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在意';

  (3)孩子们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问4: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郎士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民学德语,也表现出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侵略者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

  请学生朗读第22、23节,讨论此时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

  --小弗郎土设身处地的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作四十年的地方多么伤心,他心疼老师、爱老师,又发出了'可怜的人'的慨叹。由此可见,小弗郎士同情并理解即将被侵略者赶走的韩麦尔先生。听到郝叟那古怪的拼读字母的声音,他想笑,但没有笑,因为他感到难过。他听出这声音中包含着悲愤与痛苦。他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忘不了自己祖国的语言。

  三、总结:从第11-23节是《最后一课》中心部分,着重写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热情,从一个天真、贪玩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懂事的学生,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完成《配练》练习二、六。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讲读第24-25节,归纳本文的中心。2.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平凡的材料表现重大主题的。

  3.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朗读24-29节

  钟声和号声说明放学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问1:'忽然'一词在这里又说明什么?

  --大家学得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

  问2: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钟声、号声无情地宣布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他内心极度痛苦。在这个小镇上,他已教了四十年多年的法语,而今他即将离开这里,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声音哽住了。

  问3:'我--我--'这里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声音哽住说不下去了。先生内心非常激动,一张嘴,仿佛有好多话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里,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问4: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里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

  请学生朗读第24-29节后小结:

  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崇高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十分感人!

  二、讨论主题

  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思想教育: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三、总结写作特点

  1.选材。

  (1)作品表现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激情,没有选择血腥的战斗场面来写,而是写了沧陷区的一个农村小镇上的一个小学。作者为何如此安排?

  --农村小镇的学校、老师、学生--普通、平常。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深厚,文章也更富感染力。

  (2)(结合单元提示)小说第一部分'上学路上是由主人公路上的见、闻以及感受等材料构成,它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表现孩子的心理状态,为后来小弗郎士的变化作了铺垫。显然,这些材料是为下文表现中心服务的。另外,'上课前'表现气氛的不平常也是由材料构成,表现人们对这最后一课的重视,说明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即对祖国的爱。总之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

  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他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3.人物描写(结合课后练习)。

  韩麦尔先生--服装、表情、动作、语言。

  服装:穿礼服上课表示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表情:柔和、严肃、惨白、呆

  语言: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最后……最后……'评论法国语言

  动作:用尽全身力气书写'法兰西万岁'

  总结:韩麦尔先生漂亮的礼服,温和而又严肃的表情,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教诲,用尽全身力量写下的'法兰西万岁!'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说明二个普普通通的语言教师的职业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因此由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典型,更有代表性。

  小弗郎士:他的心理活动贯穿全篇,主要段落有1、3、4、12-17、2l一23,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里种植谎俺G榫昂蟾械匠跃--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明白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含义,憎恨普鲁士侵略者--被先生深挚的爱国激情所打动,由衷地敬佩老师。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祖国被侵赂者践踏,人民失去自由实的残酷现实震动了小弗郎土幼稚的心,激发了他朴素的爱国感情,韩麦尔先生的谆谆教导使他朴素的感情走向成熟。另外,文章还写了郝叟等镇上的人们,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亡国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更加深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完成《配练》练习五及练习八。

最后一课教案 篇3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积累

  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课前预习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 )着 踱( )来踱去 诧( )异

  懊( )悔 郝( )叟 qí( )dǎo( )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4、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活动

  活动一、 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活动二、 朗读课文,自主、合作完成:

  (1) 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 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3) 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活动三、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拓展延伸 阅读自读课本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反馈练习:

  精读语段,回答问题。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__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邹边的领结,带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的____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__。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1.划横线的语句中共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1)( )( )(2)( )( )

  2.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

  (1)我本来打算趁这一阵__(A.喧闹B.热闹C.喧哗)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2)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寻常的__(A.安静B.严肃C.肃静)的气氛。

  (3)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__。(A安静B.严肃C.肃静)

  3.本文段通过各种异常现象的描绘,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请具体指出课堂上有什么异常现象?

最后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

  1、老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老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步骤 :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老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环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郎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回答。

  老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郎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老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郎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交流,回答。

  老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老师讲解:当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里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郎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讨论。

  老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提问:小弗郎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④请同学们默读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老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⑤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老师讲解: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津津乐道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郎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⑥让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第23自然段写出了什么内容?

  交流,讨论。

  老师小结: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又古怪的声音时,小弗郎士感到又想笑又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是孩子和老人们在爱国这一基点上的共鸣。也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成长。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阅读、体会课文后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

  1、检查、订正、讲评上节课的作业 。

  2、引入新课。

  提示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穿上“漂亮的礼服”,“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都表现了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金甲虫飞进来,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进行新课。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

  老师提示: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提问,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最后一课教案 篇5

  一、直接入课,引入背景资料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70-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二、介绍创作技巧,积累新字词

  《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屏幕显示 积累字词)

  宛转 皱边 郝叟 祈祷 懊悔 哽住

  三、课文细读,明确写作方法

  课文细读

  我的教室

  我的课

  我的老师

  1、细读“我的教室”

  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第10自然段。请大家思考:这一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地读书,3分钟,把你的感觉、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学生思考 发表看法 老师评点)

  设置场景 人物出场 渲染气氛

  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刷子李》的场景是在刷墙的屋子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里。

  2、细读“我的课”

  师:细读课文的第21段。请大家继续安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5分钟,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抒写细节 渲染氛围

  3、细读“我的老师”

  4、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

  第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朗读。

  话题: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达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评点)

  暗写时间 点示背景 照应伏笔

  脸色描写 声音描写 表现心理

  全身力量 几个大字 抒发真情

  定格描写 渲染悲情 余味悠长

  爱国之情

  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

  四、结课

  师:今天我们阅读的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同学们,大家读起来吧。

  小说中的细节性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学习小结

  课文细读 增加知识

  课文细读 训练能力

最后一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⒈通过学生提问、评价、质疑,活跃思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热爱母语、立志学好母语的精神和信念,《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教案。

  ⒉发言人数:65人次,争取每人有一次发言机会

  教学要求:

  ⒈课前“三不”,即老师课前不定目标,不作要求,不作暗示,要求学生完全用自己的脑子去读书。

  ⒉课堂师生“三不”,学生的“三不”是: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课本;不迷信老师。

  ⒊老师的“三不”是:不点名发言;不讽刺发言;不搪塞发言。

  ⒋发言“三导向”,即发问自己百思不解之处;评价优美、令人击节之处;质疑不妥有误之处,质疑是最高级思维,是创造力的表现。

  教学步骤:

  ⒈布置课前预习,学生在网络上广泛收集整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自己学习课本无法涵盖的知识,经过思考和选择,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将整理后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整理,以备课堂发言。鼓励质疑,鼓励学生难住老师的提问和纠正老师的错误。

  ⒉ 课堂上,分小组展示、自由发言、问题反馈三个环节,师生、生生自由交流。

  学生发言

  预测:⒈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⒉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⒊“我”为什么想 “别上学了? ”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⒋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⒌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⒍“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⒎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

  ⒏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在这种气氛中走进教室,小弗郎士会想些什么呢?

  ⒐郝叟老头和其他人为什么坐到教室来?

  10.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11.第15自然段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1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13.老师讲到法语,对法语有什么评价?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1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1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16.最后24-29自然段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17.“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18.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 ,为什么?

  19.文中的几个“可怜”有何不同的含义?

  20.文中是如何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1.“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否改为第三人称?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22.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学习本文有何意义?

【最后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教案03-13

最后一课教案五篇02-06

【精选】最后一课教案三篇08-06

【精选】最后一课教案4篇08-13

《最后一课》教案15篇03-18

【推荐】最后一课教案4篇04-26

精选最后一课教案范文五篇04-07

有关最后一课教案3篇04-12

【精华】最后一课教案四篇04-15

有关最后一课教案合集6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