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5 11:26:32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9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4.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条幅、flash课件、题卡、小黑板。

  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

  口算并说出算法:

  32+7= 30+23= 21+7=

  40+35= 28+60=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知。

  出示flash动画。内容是刚开学不久,值周老师到一年级教室清点人数。老师问班长王明:“班上有多少名男同学,多少名女同学?”王明说:“有23个男同学,25个女同学。”老师问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时动画暂停,老师提问,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师说:“让我们看看王明是不是这样做呢?继续播放动画。老师板书题目和算式。用写好的纸条贴上去。让学生观察算式特点。从而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师问:“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等学生有80%完成后,抽生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23+20=43 43+5=48或者20+25=45 45+3=48 20+20=40 5+3=8 40+8=48。

  生2:摆小棒法。先摆2捆零3根再摆2捆零5根。最后合计4捆零8根。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3:先在计数器上的十位拔2个珠子,个位上拔3个珠子。然后在十位上加2个珠子即4个珠子,个位上加5个珠子即8个珠子合起来是48。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4……

  学生在说算法时老师适时板书,用纸条写好。十位和捆数用一种颜色,个位和根数用一种颜色。然后再出示多媒体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三种算法。注意课件制作时在相同数位对齐时重点闪烁。

  (三)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是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种新的算法。

  1.媒体展现,感知竖式。

  3 5 6 8 7 8 5 3 5

  +4 2 -1 5 -1 4 2 ×3

  7 7 5 3 6 4 3 1 0 5

  2.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出示小黑板出现探究问题

  a、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

  b、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

  c、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学生合作,老师巡视,适时点拔。

  3.小组汇报 合成新知。

  通过小组收集可能有以下几种列式方式。

  2 3 2 3 2 3 2 5

  +2 5 +2 5 +2 5 +2 3

  4 8 2 5 5 2 7 3 4 8

  师问:“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你赞成那种为什么?(根据前面所做,中等以上学生都很容易看出1.4是对的。2.3是错误的。)赞成的说明理由,不赞成的也说明原因,在部分学生的发言中接受新知。学生说不完整时,老师适时补充,(算理是个位是3个一加上5个一;十位是2个十加上2个十;只有相同数位上的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所以才能相加)每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在说明注意什么时,学生能归纳出相同数位对齐,在对从个位加起还是从十位加起有些迷惑。老师首先肯定两种都可以,同时说明在实际生活中要注意算法的优化。并列举从个位加比十位加方便快捷。从而顺得成章地得出结论。同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让学生读理解重点词语。自己写一写同桌互相检查看谁写得更好,指导书写。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计算、讨论,使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过程,巩固统计基础知识,培养数感;

  (2)通过真实的数据,结合自然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变学与教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创造意识。

  教学准备:

  (1)硬件方面:网络教室(40台以上计算机并连接Internet)

  (2)软件方面:WEB课件、《聚焦环保》网站、多媒体教学网监控系统

  教学过程:(以下字体加粗的内容突出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角色转换为记者,创设一种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2、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监控系统向学生广播一些实地拍摄的照片,并提问:同学们,看完这些照片以后,你想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感想,教师根据其回答的情况做适当的点评,渗透有关环境知识,引出课题白色污染(板书),同时提出要和学生合作完成一篇有关白色污染调查报告。

  二、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1、过渡:要使这篇调查报告更有说服力,必须从身边的事情入手,了解我们周围的白色污染情况。

  2、教师现场采访学生家庭使用塑料袋的情况。

  3、学生根据课前填写的调查表一,在线绘制统计图一(课件支持)。教师及时点播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页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学习统计方法。

  2.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教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为了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我们二年级(1)班要在这一天举行联欢会,大家准备什么节目来庆祝呢?

  学生答:唱歌、跳舞……

  教师:参加哪个节目的人数最多?

  学生可能说,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也可能说参加跳舞的人数最多……

  教师:谁说得对呢?(学生无法回答)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我们班上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多?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少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从而板书课题:统计。

  二、自主探索,经历统计过程

  1.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

  教师: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哪些节目?

  (学生说,教师板书: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

  教师:用什么办法统计参加每个节目的人数呢?

  学生1:用画“?”的方法。

  学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3:我们班的人数比较多,用画“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

  学生一一报自己参加的节目,4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2.填表、分析

  教师:现在(指黑板)对班上同学参加节目的人数了解清楚了吗?

  学生可能会说不太清楚,因为从这上面只能看出“正”字多少,还应算出参加每个节目的同学具体有多少人。接下来让学生算一算,并填在书上的表格里。学生自主填表,然后交流。

  教师: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1:我们班上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弹琴的人数最少。

  学生2:参加跳舞的同学比参加唱歌的同学少几人?

  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

  教师:对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1:画“正”字能较清楚地收集、整理数据。

  学生2:我觉得数据较多时更简便些。

  教师:对,在统计过程中,画“正”字法是基本的方法,今后会经常用到。

  三、尝试运用,深化对统计的理解

  教师:刚才我们统计了班上参加庆祝六一儿童节节目的`人数,大家表现得真棒!现在,森林里的兔妈妈想了解它的孩子们谁采集的蘑菇的朵数最多,同学们能帮兔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示例3的信息)

  教师:要知道它们1天分别采了多少应怎么办?

  学生:把上午采的和下午采的蘑菇数加起来。

  教师:好!你们根据图上的信息,算出3只小兔1天各采了多少朵蘑菇。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统计表。学生填完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着重强调统计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

  四、独立运用,发展统计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122页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做后交流。

  五、反思小结,自我评价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

  “_” 表示( )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 )—16°{填>,<或=}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 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 0 +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 .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求未知数 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填空

  ( )+20=50 300+( )=360

  50+( )=86 ( )+200=7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学习了加法,今天我们来研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1.教学例1(演示课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图的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③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教师板书: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4)教师板书:

  60-25=3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一个数?

  教师板书

  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5)出示第三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列式?

  (6)教师板书:

  60-35=2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二个数?

  教师板书: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7)归纳

  提问:第(2)题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求的是第二个加数,它们的关系式都用减法求出,这两个关系式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关系式呢?

  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8)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验算:375+89=454

  454-89=365 (差不等于其中的一个加数,说明加法的得数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练习: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6274+52016=58290 24138+8289=32327

  2.教学例2

  教师:过去我们学过填括号的题,如:( )+15=40,想一想,用上面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40-15=25,所以括号里填25)

  教师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 表示,变成例2.(板书:例2 求 +15=40中的未知数 )

  介绍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提问:(1)在等式 +15=40中, 表示什么数?

  (2)怎样求出 是多少?

  (3)根据什么用减法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第4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

  3.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重点难点】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新课讲授】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

  教师板书:2.4∶1.6=60∶40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教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现。如:∶0.5=1.2∶,两个外项的积是×=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3×15=5×9。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教师: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补充: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齐读两遍。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4.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两种方法: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两个外项之积是否等于两个比的内项之积。

  【课堂作业】

  教材第41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一说,全班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5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答案:(1)不可以组成比例;(2)可以组成比例;(3)可以组成比例;(4)不可以组成比例

  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P110—111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练习二十四

  第8题,掷骰子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进行方法同第6题。

  第9题,[1]通过有趣的抽签游戏,让学生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让学生用“最不可能”和“最有可能”说一说其他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10题,猜一猜

  [1]猜硬币在哪个盒子里。

  [2]简单统计猜测情况。

  [3]揭示结果

  [4]说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的多。

  第11题

  开放题,学生会有多种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的红面比蓝面多就可。

  小组合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情况,在全班交流。

  第12题

  让学生设计一个,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连续比较多、少或几倍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推理过程,并能正确解答,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学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对比练习

  1、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对比

  ⑴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下面两题。

  ①小林语文得88分,数学比语文多得6分,数学得了多少分?

  ②小林语文得88分,数学比语文多得6分,英语比数学少得3分,英语得了多少分?

  ⑵提问:第①题怎么做的?第②题怎样做的?

  ⑶提问:为什么第①题只要一步,第②题要用两步算?

  2、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①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②提问;这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③第①题是怎样想的?第②题呢?第一步都是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为什么第①题先用加法算,第②题要先用乘法算?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十九第7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第一步用减法,第二步用加法?

  2、练习十九第9题

  让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十九第12题

  让学生先讨论,再口答结果。

  四、全课总结

  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首先要先看条件去想能求的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想每一步用什么方法算,正确地列出算式解答。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8、10、11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9-24

小学数学教案08-27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9-17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3-0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06-19

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1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06-29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6-1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