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2 11:37:19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推荐]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推荐]

科学教案 篇1

  一、引入

  师:今天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给你们带来一个特殊的礼物,(出示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纸)喜欢不喜欢?

  生:喜欢。

  师:要得到这些礼物需要大家完成一件小小的任务,抽出其中一张白纸,今天我们来观察纸的特点。板书课题:〈纸的观察〉

  [评:这样的引入直观形象,任务明确,开门见山,节约时间,用任务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观察一张白纸

  1.估计。

  师:大家估计一下,如果你拿到这张白纸观察,你能找到白纸多少个特点?

  生:只能找到1个。

  师:其他同学呢?

  生:我能找到3个。

  师:有没有更多的?

  (5个、7个、10个)

  师:他说能找到10个特点,你们相信吗?

  生(一起说):不信。

  师:但老师相信。他能找到10个特点。(教室顿时鸦雀无声)

  [评:用估计这个活动,创设了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情景。一张白纸要观察出10个特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他们从来不曾尝试过,不相信反映出学生的诚实品格,产生怀疑,而萌生想试一试的动机。]

  2.讨论

  师:想想拿到白纸后要找到10个特点,准备怎么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

  生:用手摸,用鼻子去闻气味、用眼睛去观察它、用放大镜……

  师:你们的方法真多!

  3.观察。

  师:呆会儿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个组能找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把观察到的特点简单、迅速的记录下来;我们以音乐为号,播放音乐,音乐停止后,给能观察到10个特点的小组加上小五星。组长拿出盖住的白纸。预备/开始。(学生每人一张用刚才讨论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相互的讨论,记录……音乐停止后,组长收好材料,有两个小组举手示意找出了10个特点,老师给加上五星鼓励)

  [评:观察活动中依靠任务找出一张白纸10个特点,促使学生思维要参与活动——用什么方法观察,才能观察出10个特点。

  组织交流活动前让组长收好材料盖在盘子里,这样对材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让学生暂时脱离材料。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的转移到交流活动中来。]

  4.交流。

  师:请其中的一个小组的代表拿着记录上台汇报。

  生:这张白纸是四边形、白色、薄、特别软、很清香、很透明、滑折叠后有皱纹、轻。

  师:几点啦?(问听的同学)

  生:9点。

  生:折后是凹凸不平的。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

  生:用放大镜看有很多小孔。

  生:有影子。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多少点?

  生:12点,(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想说白纸的特点)

  师:想不到一张普通的白纸竟有这么多的'特点,看来只要你动脑筋想办法去观察,就能发现纸更多的秘密。

  [评:在学生交流活动中反映出:只要综合运用自己的感官想办法去观察,是能够发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交流中出现白纸是很透明的这一观察结果,与白纸有影子是矛盾的。反映出学生对透明的表述不明确,老师可以及时提出来加以引导比如追问他一句:很透明是怎么发现的?用什么词记录你的观察结果比较恰当。]

  三、两张纸的观察

  1.讨论: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纸,出示一张牛皮纸,如果我把它发给你,就两种纸啦,拿到两种纸你又想观察什么呢?

  生:把这两种纸比较一下?

  师:比较它们的什么呢?

  生:比较不同点。

  师:大家想不想比较不同特点?

  生:想

  师:我们就来看哪个小组能比较出这两种纸更多的不同特点?

  [评:这里老师利用材料的暗示作用,巧妙的将研究的问题缩小,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作可行性判断后提出问题,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学生很短的时间里找到下一步想研究的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展开两张纸的比较活动充分体现出教师“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定位。]

  2.观察:

  师:组长拿出抽屉里的牛皮纸,准备/观察(播放音乐:学生每人一张牛皮纸,闻、摸、看折的方式观察,老师发记录表,每组有一名记录员做记录)

  3.交流:

  (师请一个组的代表拿上记录表放在实物展台上汇报)

  生:白纸比牛皮纸要小一些,白纸是滑的,牛皮纸有一面是滑的有一面是粗糙的;白纸很白,牛皮纸是黄色的;白纸投放的影子浅,牛皮纸投放的影子深;白纸撕开以后有毛,而牛皮纸没有毛;白纸是透明的,牛皮纸不透明;白纸比牛皮纸要厚。(师用简洁的字,记录学生的发现)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白纸没有黑点。

  生:白纸轻牛皮纸重。

  4.质疑:

  师:下面听的同学对前面的发言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牛皮纸的气味不一样,白纸是凹凸不平的?

  生:两种纸厚薄都是一样薄。

  生:牛皮纸厚。(有不同意见)

  师:其他同学你们赞成哪种意见,举手表决,(不能说明厚薄的问题)

  师: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出纸的厚薄?

  生:摸的。

  师: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

  生:看、按在桌面比较。

  师:还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

  生:用尺子量。

  师:怎么量纸的厚薄?(方法解决了下课后去量)

  [评:在交流活动中,学生对纸的厚薄问题争议时:老师采用让学生举手表决的方式,使更多学生开始关注这两个学生争议的问题——到底哪张纸厚?卷入到怎么比较纸的厚薄这一活动中来,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幼儿园的课程来源于儿童感兴趣的生活,生活中的顶技表演(如海狮顶球,杂技小演员顶碗)非常吸引孩子们,且蕴含着平衡的原理。

  基于课程游戏化理念,我们以游戏“顶技”贯穿始终,让孩子们用一支铅笔顶起各种形状的纸板并保持平衡,在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支持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建立关于“平衡”的新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

  幼儿分析:

  中班的幼儿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能感知和发现简单的物理现象,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大胆猜测,顶纸板的动作和结果,能让幼儿关注、思考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经验,感受到关键的科学原理。

  课程目标:

  1、在顶技游戏中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平衡点,能用铅笔顶起纸板并保持平衡。

  2、在探索的过程中,观察发现、大胆质疑,发现并解决问题。

  3、培养坚持探索、愿意表达,安静倾听的学习品质。

  课程准备

  1、规则形状纸板(圆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葫芦、花瓶等不则形状纸板若干,铅笔若干;

  2、每人2-3个小小的圆形标记,PPT课件,相关平衡玩具。

  课程过程:

  一、顶技表演,激趣导入。

  1.观看PPT课件,了解顶技。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表演?(幼儿观看PPT课件:杂技演员顶碗、篮球运动员转球、海豚顶球等图片。)

  这是杂技的一种,叫作顶技。

  2.观察教师示范,明确规则。

  我也会顶技哦,我用一支铅笔顶纸板,你们觉得我能顶起来吗?(教师示范)我是怎么顶的?

  二、游戏体验,探索发现规则纸板平衡点的秘密。

  1.萌发兴趣,第一次自由探索。

  你们想不想来顶纸板?请你们找一块纸板,试一试,用一支铅笔顶起来。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巡回指导(教师主要观察幼儿在探索中遇到困难时如何调整,引导幼儿尝试调整顶在纸板上的手指的位置。)

  2.交流、讨论。

  你们都顶起来了吗?铅笔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就能把纸板顶起来的?

  3.再次自由探索,并做标记验证。

  是你们说的那样吗?请你们顶稳后在顶的'位置给纸板贴一个小小的圆形标记,然后再顶一下试试。(幼儿尝试。)

  4.交流分享,了解规则形状的平衡点位置。

  你们找到顶的位置了吗?贴的标记在哪里?

  结合PPT并小结:这些正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纸板能顶起来,就是找到了它的的平衡点,都在纸板的中心。

  三、再次探究,对比观察不规则纸板平衡点的位置,巩固经验。

  1.猜想并探索不规则形状纸板的平衡点位置。

  杂技团还有一些纸板(出示PPT中不规则图形的纸板),你们觉得顶在什么位置才能顶起来呢?请你们试一试并在顶的位置贴上标记。(教师在幼儿尝试的过程中用iPad给成功顶起的幼儿拍照,并连接到一体机中。)

  2.对比观察不规则形状顶起的位置标记,并交流讨论。

  你们成功了吗?我帮成功的小朋友拍了照,我们来看看谁顶起来了?他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还在纸板的中心吗?(引导幼儿看展示出来的不规则纸板,进行对比观察,找出共同点。)

  小结:将手指顶在纸板重重的、大大的一边就能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这些不规则形状纸板的平衡点不一定在中间位置。

  四、拓展延续,体验成功。

  顶技非常有意思,找到平衡点,就能顶起物品,我还带来了玩平衡游戏的玩具:瓶子挑战赛,你们玩过吗?用瓶子顶起片片,去挑战一下!

  课程反思:

  一、情境贯穿,游戏精神再彰显。

  本次活动以“顶技”的 情境、“找平衡点”的游戏中贯穿始终,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引导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探究中、在愉悦创造的体验中积极投入、乐于挑战,不断获取新的经验,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 ”的理念。

  二、发现探究,深度学习再体现。

  从寻找规则纸板到不规则纸板的平衡点,两次探究层层递进,幼儿在与材料环境互动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找到物体平衡点的方法,获得关于“平衡”的经验,过程中幼儿敢于质疑、乐于释疑,思维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分享表达,学习品质再升华。

  活动过程中,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捕捉鲜活的现场资源,还原探索过程中的亮点和问题,幼儿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回顾探究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怕困难、坚持探究、敢于表达、安静倾听等学习品质都得到了升华。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学会猜想与假设,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2)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木块、细线、毛巾、玻璃、长木板钩码、三只圆柱形铅笔、肥皂水。

  教学过程

  一、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小实验:让学生用手压在桌面上拖动,感受一下拖动时桌面作用在手上的阻力(摩擦力)。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接触面之间的压力越大),手拖动就越困难(受到的摩擦力越大)。然后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毛巾要固定在桌面上)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就比手在平滑的桌面上拖动更难一些(说明手所受的摩擦力较大)。

  师:手压在桌面上拖动你有什么感受?

  生甲:手在桌面上滑动时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

  师:这摩擦力起到什么作用?

  生甲:阻碍手运动的作用。

  师: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

  生乙: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拖动越困难,说明所受摩擦阻力越大。

  师: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

  生丙:手压在毛巾上拖动比手压在光滑的桌面上拖动更困难,说明受到的摩擦阻力更大。

  师:什么叫滑动摩擦力?

  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师:注意,运动是相对的,所以应加以“相对”两个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摩擦力。

  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二、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师:对滑动摩擦力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生乙: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

  师:你们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摩擦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其产生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

  2.猜想或假论。

  师:你们的猜想是什么?

  生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生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生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生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运动速度有关。

  生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推力、拉力有关。

  生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材料有关。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你们作出的猜想有合理的地方,要证明你们的猜想正确,怎么办?

  生:实验验证。

  师:很好,大家都已懂得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只能对前面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

  3.设计实验。

  师:滑动摩擦力是产生在发生相对运动的两个接触面上,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的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接触面材料,接触画大小有关,对这些因素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们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

  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否则,你就无法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变化是由哪个因素的变化引起的,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必须注意的“变量控制”方法。如在研究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时,要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因素不变,而在探究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时,则应控制压力等因素的变化。

  板书:2.滑动摩擦力大小决定因素

  研究方法一—“变量控制”方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2"加油站”内容。

  生:阅读。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下面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计划,并进行全班交流。

  生:讨论后得出:根据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我们制定以下实验计划:

  (1)把玻璃固定在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在玻璃—亡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P93表格中。

  (2)在桌面亡铺一条毛巾,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毛巾上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入课本P93表格中。

  (3)取走毛巾和玻璃,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在桌面上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P93表格中。

  (4)在木块上加放一个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它们在桌面上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P93表格中。

  师:其他小组认为以上的实验计划合理吗?有没有异议?

  生:按课本上图5—30(a)、(b)、(c)、(d)。在改变粗糙程度时,实际上也改变了相互摩擦的材料,摩擦力的改变是否是因为相互摩擦的材料的改变而引起的?

  师:你能发现这个问题很了不起,你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希望你继续努力。这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改变(因为粗糙程度的改变更为显著),而我们探讨的问题仅仅是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没有关系,所以这个实验还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

  生: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时,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你很善于思考问题,注重理解,将来肯定很有前途的,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在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这个拉力的大小与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相等。有关此知识点要在第六章才学,现在先把它作为一个问题储存起来吧。记录实验数据时,就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作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操作时,还请大家注意:如何做到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呢?

  ①是沿直线水平拉动木块;

  ②是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保持不变。

  好,如果没有问题了,下面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吧。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4.分析论证。

  师:请各小组互相交流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的体会。

  生:交流。

  师:请3个小组将实验数据公布在黑板上,比比看哪个小组数据准确。

  师:在(如课本P92图5—30)实验步骤(a)、(b)、(c)中,接触面之间的压力保持不变,你发现摩擦力变了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在实验步骤(a)、(b)、(c),接触面之间压力保持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改变时,摩擦力大小发生改变。我的结论是:当接触面之间压力保持不变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结论吗?没有。好,大家做实验都很认真,得出的结论也是正确的,掌声祝贺。

  师:在(如课本P92图5—30)实验步骤(c)、(d)中,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压力发生变化,摩擦力变了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在实验步骤(c)、(d)中,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接触面间的压力改变,摩擦力也发生了改变。我的结论是:当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时,接触面间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结论吗?没有。好,大家都得出了正确结论,同样,掌声祝贺。

  以上是关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与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定性探究,有兴趣的同学町在课外继续探究,摩擦力是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三、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存在摩擦?这些摩擦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足球场亡,摩擦力可以帮助守门员抓稳足球,这个摩擦是有益的。

  生乙: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间存在摩擦,这个摩擦是有益的。

  生丙: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桌面对木块有摩擦力,这个摩擦力是有害的。

  生丁:机器转动时,零件间存在摩擦,这个摩擦也是有害的。

  师:同学们发言很踊跃,说明大家平时生活

  中很注意观察,这是一个好习惯,希望今后保持。如何增大有益的摩擦。

  举例说明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是: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增大压力,如北方冬天下雪路滑摩擦力小,常在路面上撒些灰渣,增大摩擦力。

  生乙:自行车刹车也是利用摩擦力,刹车时,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

  生丙:皮带传动也是利用摩擦力,它也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的,演奏二胡时,弓弦与琴弦的摩擦使琴弦振动发声,用增大压力的办法来增大弓弦与琴弦间的摩擦力。

  生丁:鞋底、汽车的轮胎做得凹凸不平时,都是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的。

  板书:3.增大有害摩擦方法: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增大压力

  师:以上大家讲得都很好,一部机器工作时,有些部件要转动,有些部件要滑动,这时都要产生摩擦,这种摩擦不但使机器发热,白白消耗动力,而且使机器磨损,性能变坏,这些情况下的摩擦要设法减小它。下面再来考虑:如何减小有害摩擦呢?

  生甲: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是:

  1.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压力大小。

  师:在理论上,以上方法是对的,不过,用这样的办法还往往不能把有害的摩擦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你们还知道哪些更好的方法吗?

  小实验:先让学生用手掌压紧桌面拖动,感受桌面作用在手上的摩擦力;然后在手和桌面之间垫上二三支圆柱形铅笔,再压紧拖动,体会这时作用在手掌上的摩擦力是不是比滑动时小得多。

  师:做以上小实验,你有什么感受?

  生: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力。

  师: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有害摩擦的例子?

  生甲:各种车轴的轮子做成圆的,就是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的。

  生乙:旱冰鞋下的小轮,也是用滚动代替平底鞋的滑动,从而大大减小了与地面间摩擦。

  师:你还知道哪些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吗?

  生甲:在机器零件间涂上润滑油,使摩擦面不接触,大大减小摩擦。

  生乙:汽垫船向下喷出强气流,在船底和水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垫,可以大大减小摩擦。

  生丙:磁悬浮列车是靠强磁场把列车从轨道上微微托起,在列车和轨道间出现一层薄空气,使摩擦力大大减小,车速可达500km/h。

  ……

  师:以上大家都说得很好,说明大家平时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国内外大事。

  板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用滚动代替滑动

  2.使接触面脱离直接接触:涂润滑油、充气垫等

  师: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你的生活会出现什么问题?发生什么变化?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我就寸步难行。

  生乙: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我就无法用手拿任何东西。

  生丙: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运动的汽车将永远停不下来。

  四、归纳与学习过程评忙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决定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增大有害摩擦的方法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与学习实践活动

  1.课本P95作业1、2、3。

  2.实践活动:课本P96,活动1、活动2。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2、滑动摩擦力大小决定因素:

  3、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

  七、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纲要》中科学教育目标强调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它要求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孩子潜在的课程内容,是孩子最基本的课程。事物的变化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但是,变化对于孩子来说又是十分新奇的,熟悉与新奇的碰撞可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通过科学活动,旨在让孩子从身边经常接触的事物开始探究,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变化,发现其中的奥秘,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

  活动目标:

  1、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感兴趣。

  2、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小时候的照片。

  2、小蝌蚪变青蛙、蒲公英生长的图片。

  3、每人一个气球、一块橡皮。

  活动过程:

  1、 出示照片(图片),幼儿观察发现人、动物、植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1)出示教师小时候的`照片,发现人是变化的。

  a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照片上是谁?(幼儿猜想。)我告诉你们,这个小孩就是老师。老师和小时候一样吗?有什么变化?

  结论:原来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会发展变化的。 观察发现周围环境和生活中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是

  b提问:老师是变化的。你会变吗?会变成什么样子?

  (2)小结:原来人是变化的。人的变化过程是:儿童——青壮年——老年——死亡。

  2、幼儿观察图片(小蝌蚪变青蛙、蒲公英生长的图片),发现动植物是变化的。

  (1)提问:人是会变的,那其他的生物会不会变?请看图片,它们会变吗?是怎样变化的?

  (2)小结:蝌蚪会变成青蛙,蒲公英会从一颗小种子长大,变成美丽的蒲公英花。

  (3)提问:那还有什么动物会变?还有什么植物会变?

  (4)小结:原来动物、植物都是会生长变化的。

  3、讨论:人、动物、植物都属于什么?

  4、会变化的。

  (1)提问:小朋友,有生命的东西是会变的,那没有生命的东西会变化吗?比如说,桌子会变吗?

  (2)小结:桌子是会变的,它会慢慢变脏,被磨损,坏掉。

  (3)讨论:还有哪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会变?

  (4)出示橡皮泥、气球。

  5、幼儿讨论:世界上师否有不变的东西?

  人在变,动物、植物在变,天气在变,一年四季在变,太阳、月亮在变,世界上的万物都在变,一切都在变。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我认为是适合我班幼儿的。活动目标明确具体,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依托,抓住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获得了经验性的知识,而且能全身心投入,自己探索周围人、动物、植物的变化,调动、激发了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

  2、活动中有4个儿童参与不积极。因为这种开放式的活动形式,对教师的驾驭能力是考验,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活动中对幼儿有很多无效回应和漏洞,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知识和经验。

科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从现象入手,指导学生进行模拟观察和实际观察,并能够进行有计划的、较长期的观察活动和记录,从而发现自然界的一些规律。本节课教师要充分提醒学生认识观察月相变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适时地帮助学生调整,从而提高科学观察的效率。本课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课堂教学。主要通过画月亮、排月亮、观察月相盒里月相的变化,对月相由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课外观察。通过连续观察一个月(或两个月)里的月相的变化,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通过交流日记,让学生体验观察过程,这个过程比他们得到月相变化的知识更为重要。

  教学目标 :

  1、能够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够按顺序排列,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连续长期的观察月相,养成实事求是观察记录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月相盒的材料,记录纸、月相日记表等。

  学生准备:课前观察月相变化情况,要求记录下每天观察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月亮的变化等,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猜谜语:“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

  2、学生思考后汇报:月亮。

  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亮。(板书)

  二、研究月亮的各种各样形状

  1、动手画月亮。

  师:大家说说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画出月亮的样子。

  (条件允许的学校,老师可以给每组准备10张24开的白纸,发给学生画月相的纸尽量做到大小相同,最好能在纸上先画出一个虚线的圆。这样可以方便比较、排序和发现规律。)

  学生画月亮。

  师:一眨眼工夫,一个个月亮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哎呀,画得多美呀!谁拿自己画的月亮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2、组织交流。(教师可相机介绍不同的月相所出现的不同时间。)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这是月半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弯弯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这是月初或月底时看到的月亮)

  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这是初八左右或二十二左右的时候看到的月亮)

  3、研究月相。

  师:我们面前出现了这么多的月亮,同组小朋友互相看看,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呢?大家画出这么多不同形状的月亮,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

  提醒学生:尽可能按时间排。

  师生交流,得出正确的月相排列方法。

  (可能会出现右蛾眉月在前还是左蛾眉月在前的争论,这个留在后面通过实际观察,给月亮做日记来解决)

  4、制作月相盒。

  教师介绍制作方法:在一个圆形的盒子上开8个圆形的观察孔,盒盖的内部悬挂一只乒乓球,在盒上斜插入一支电筒,就可以从每个观察孔观察到模拟的月相的变化,就像天空中的月亮的形状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画月亮、排月亮两个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学生成为科学课堂研究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制作月相盒,使学生由感性的认识向理性的分析过渡,教给学生用模拟实验来发现科学道理,便于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三、作业:连续观察月相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画月亮、排月亮来认识月相的,你们认为,怎样才能更准确地认识月相呢?

  生:实际看月亮。

  师:看月亮需要很长时间的,能不能坚持到底?怎样记录?

  教师提示:

  1、不同的日子月亮出现的时间不同,要适当了解当晚的月亮大约什么时候出现,做到定时观察。

  2、要注意天气状况,阴雨天看不到月相。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教育学生要有耐心和恒心,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观察,并填写下表。

农历时间  月相图学生活动教师引导



  初一到初十




  交流观察到的情况。  月相为什么回发生变化的?








  十一到二十




  预测后再观察,并进行比较。  右蛾眉月和左蛾眉月的区别。








  二十一到月底




  写观察小论文。  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设计意图:在学生亲自观察月相的过程中,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和月亮能够这样地距离亲近,他们亲身体验了月相的变化,这种经历是学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在这种状态下,科学课堂变成了一种交流的场所,学生在这里交换情报,收集信息,产生新的问题,同时也促成学生进行新的持续的探究。

  相关链接

  月亮位于日地之间时叫做“朔”(新月),月亮暗的半球朝向地球,所以我们看不见它,这便是农历三十、初一。朔以后一、二天,傍晚时分,镰刀状的新月在西边天空露面,月面(凸面)朝西。到初七、初八时成了半圆形,这时的月相称为“上弦月”,日落时月亮在正南方天空。上弦之后,月球的亮面逐渐增大,我们叫它凸月,到初七、初八,便到了“望”(满月),月亮同太阳遥遥相对,我们看到一轮明月于傍晚升起,通宵照耀,在早晨时落下。满月后,月亮的圆轮部分日益亏损,但还是超过一个半圆,我们叫它凸月,到农历的二十二、二十三,月面呈半圆形,于半夜升起,和上弦月相反,月面朝东,黎明时挂在正南天空。下弦月后,半圆继续亏损,成为挂在东方的一轮残月。这样依次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再回到新月。它们的周期叫做一个“朔望月”,等于29.5天。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范文11-06

【热】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荐)07-21

科学教案[热]07-29

实用的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品]08-02

科学教案4篇05-14

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