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18 18:10: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1

  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要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原来教材比较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从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这一改变并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

  本单元的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就忽视了概念的本质,而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以教学效果也不怎么理想。要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反思,我认为要做好两点: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

  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本单元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如质数、合数等概念,很难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2

  《倍数与因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倍数与因数》起始课。倍数与因数是学生学习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及分数约分的基础。课前设计时,我紧紧围绕课标要求,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采用本校高效课堂模式“三段六环”进行教学。纵观本节教学,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个亮点:

  1.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设计始终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生相互合作中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学习与问题思考。前后共设计了两次自学指导,一个是倍数与因数的意义;另一个是如何找一个数倍数。让学生借助教材资源进行自学、问题探讨,同时强调对教材情境图及提示信息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加强小组合作的能力。

  2.注重了对教材资源的挖掘与拓展。如:在引导学生找倍数时,我对课后练一练第3题小兔子过河进行了挖掘和重新设计。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的同时,对倍数的特点进行了更深理解。通过河水上涨,让学生思考还需安几个点小兔子才能顺利过河。从而让学生想到了3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但是对于学生理解倍数的特点却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本节课的不足:

  1.采用“三段六环”教学模式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整节课都在自学和与同伴的交流中学习。但学生思维还不够活跃,过分的严格和环节控制,使学生在课堂中过于拘瑾,课堂氛围不够浓厚。

  2.对于倍数与因数相互依存关系上强调不够。课堂中针对这一环节缺少必要的练习和情境设计。导致完成“因为9×2=18,所以18是倍数,9是因数。()”这道判断时学生对倍数与因数的理解深度不够,出现了很多错误。

  3.业务素养待提高。对于控制课堂教学的力度把握较好,但对于课堂教学中生与师的对话环节不够巧妙、灵活。有时因为不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肯定方式,可能损伤了学生继续思维和提问的勇气。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3

  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也是一节重要的数学概念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探索,自己感悟概念的内涵,并灵活地运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达到课堂的高效,在课堂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一、领会意图,做到用教材教。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是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灵活的运用教材,让每个细节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教材是利用了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3行飞机,每行4架)引出了要研究的.两个乘法算式“2×6=12,3×4= 12”直接给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的概念。这样做目的有二:一是渗透了从乘法算式中找因数倍数的方法,二是利用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明确的看到因数倍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这样做仍不够开放,我是这样做的:课始并没有出示主题图,直接提出问题:“如果有12架飞机,你可以怎样去排列?”学生除了能想到图中的两种排法还能得到第三种,这样做是用开放的问题做为诱因,使学生得到“2×6=12、3×4=12、1×12=12”三个算式,而这些算式不仅能够清晰地体现因数倍数间的关系,更是后面“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渗透和引导。看来灵活的运用教材,深放领会意图,才能使教学更为轻松、高效!二、模式运用,做到灵活自然。模式是一种思想或是引子,面对不同的课型,我们应该大胆尝试,不断的积累经验,使模式不再是僵化的,机械的。只要是能促进学生能力形成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要运用模式而把它们淡化,反之,应该想方设法,在不知不觉中体现出来。如本课中例1是“求18的因数有哪些”,例2是“求2的倍数有哪些”教材的设计已经能够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轨迹,那我们何不通过一句简短的过渡语让学生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呢?而没有必要非要设计出两个“自学指导”让学生按步就搬地往下走,而且让学生对比着去感受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求法的不同,比先学例1再学例2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发现不同,得到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更加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模式的真正目的所在。内涵比形式更重要,发现比引导更有效!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04-19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6-11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27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精选06-15

《天窗》教学反思06-15

《翠鸟》教学反思06-09

影子教学反思06-09

掌声教学反思06-08

《夜色》教学反思06-08

《掌声》教学反思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