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26 09:58:5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1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把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平面图形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知识的网络,形成知识体系。把相关的知识分组放在一起,通过对比,可以更清楚的掌握这些图形的特征,认识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常意义上的图形与几何的复习都会以单元复习或者六年级总复习为主。除了圆之外,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绝大部分的基本平面图形,并且这些图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阶段性的复习非常有必要。也为之后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与能力。

  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几何初步知识从一年级就开始学学了四年,时间长,但知识没有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对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初步具备了主动学习,自学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根据具体要求有序地展开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再现。可以说,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他们有能力去将尚不清晰的相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体系。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把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小学数学中学过的平面图形集中整理复习。先复习各种平面图形的概念,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再复习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小学阶段的平面几何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平面几何知识与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

  自我感觉有以下优点:

  整理复习课相对来说比较没有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言语中的小陷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其系统化地掌握知识奠定了基础。由点到线,让学生知道很多点可以形成线,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自然过渡,帮助学生清楚地回忆梳理平行与垂直相关知识点,学生轻轻松松就理解了角的特征、名称、分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回忆,提取知识储备。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2

  本节课“平面图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一节大感受课,是生本教学数学课的一种课型,主要是对每一单元整体的一个初步感受,感受部分是生本教育理念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重要体现。在感受部分我们做到“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意思就是说学生能感受多少就感受多少,可能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感受的较深,有的学生感受的较浅,这些都没关系,因为接着我们还有认识课,熟悉课,在认识课中对于学生没有感受到的地方还会加以补充,加深它们的印象。就本节课来看,它是一节大感受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平面图形,知道各自的名称和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拓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首先由从立体图形引出平面图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数是立体图形,从立体图形上“分离”出面。让学生很直观的认识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接着进行了小组交流,主要交流前置性作业中6个图形的名称。我的例子,以及我的发现。名称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来,我的例子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我的发现主要是让学生先自己去发现这些图形的特点。

  通过小组交流,上台交流,全班交流。学生对6个图形已初步认识。了解了他们的一些基本特点,最后拼一拼就是让学生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更深刻的认识这些图形的特点。

  这节课时图形认识的第一课,这节课中我看到学生们积极发言,思维很活跃,发现了好多图形的特点。但是这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就“面从何而来”这一点,只是给学生感受了一下。还有就是由于学生思维活跃,带来了很多新奇的想法,不一样的答案,让孩子们尽情发挥,展示自己,以至于时间有点紧张。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还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画一画,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平面图形的特点。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3

  “认识平面图形”,以往老教材是先认识平面图形,再认识立体图形,而新教材认为是先有“体”再有“面”,“立体图形”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而平面图形是抽象出来的,所以先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再教学平面图形。

  这一课时教材的编排先是学生活动,用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描,得到一些平面图形,接着给这些平面图形分类引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描”的活动突出了“面”在“体”上,但是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去描,似乎为了“描”而“描”,学生不知目的价值何在,思考了一阵竟也想不出合理的让学生去“描”理由,以前也听到过有教师“给长方体拍照”这样的说法,我觉得也不正确,因为“拍照”不可能只拍一个面的,这样说也未免牵强了些。另外,学生在幼儿园时就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了,于是我想这节课的目标主要应是两点:一是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二是能进行辨认并能在原有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这四个平面图形的样子。

  首先出示上节课认识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回忆旧知。接着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还要了解几个新朋友,同时出示这四个平面图形,问:认识它们吗?学生大多都认识,分别说出了它们的名称。接着,我告诉学生:“这些新朋友啊是从我们昨天认识的老朋友身上跑下来的,猜一猜,长方形是从谁的身上跑下来的?”其实这个问题原来是“想一想,长方形和下面的哪个图形有关系?”当时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指向不够清晰,但一时想不到其他,今天上课前提醒了一下自己本课的两个重点,课中忽然冒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适合刚入学孩子。学生说:“长方形是从长方体上跑下来!”我说:“是吗?那拿出一个长方体验证一下吧!为了让自己和别人能看清楚,建议小朋友用你的笔把利用长方体得到的长方形留在你的纸上。”学生很聪明,把长方体放在纸上,描了起来。我收集了几幅作品进行展示,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之后我又提出疑问:“为什么从同一个长方体上跑下来的长方形却有大、有小,有胖有瘦呢?”这时虽然有的孩子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在思考,一个孩子清楚地说:“因为长方体放得不一样,第一个长方形是横着放得到的,第二个长方形是……”我想通过这样一个小环节学生应该或多或少加深一点有关“体”和“面”的印象,感悟到一点有关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当然有特殊的,但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认识,对于刚入学的孩子一下子很精确没必要也很难)。

  接着认识正方形,我同样请学生猜一猜,再象刚才一样验证自己的想法,学生描后我问:刚才从长方体上跑下来几个不一样的长方形,现在从正方体身上跑下几个不一样的正方形呀?学生说:只有一个!因为画出来的都一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又说出了“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都是一样大的。”

  但是时间过得太快,没有来得及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的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一环节挺重要的,在学生的寻找、表述中可以进一步分清“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实在遗憾。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4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能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玩积木"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玩积木"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5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团体合作,积极探索,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6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是知识的化身,是代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启动者,是名副其实的课堂权威和课程实施的工具。课堂上要么是教师讲学生听,要么就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高高在上唱独角戏,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以自己的教为主,对学生的潜力估计不足,包办代替多,讲得多,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自学自议、尝试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要从关注教师的“教”转为关注学生的“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开课时创设了活泼、有趣的“与老朋友打招呼”这一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旧知启新知。然后引导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上找到图形,这些形状多样的素材,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寻找的物品,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接着提出问题:“你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用了先扶后放的策略,有效的突破了学生探索的难点。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寻找等活动,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同时,我还注重了学法指导,让学生从“体”上找“面”。这种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和探究的学习活动,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初步学会了在“体”上找“面”的方法后,再让学生尝试用“体”描“面”,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学生要描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必须懂得从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也就是多种信息)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几何形体(的信息)。学生在剪图形并把图形贴在黑板上的活动中,就是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的特征时,我并没有让学生直接就去观察发现,而是创设了给小汽车配上漂亮的车轮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自己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到快乐,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生获得了这四种图形的特征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学的图形和以前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异同,深化了对两类图形的认识,对平面图形的感知,使学生从具体事物操作发展到抽象的认识图形。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意识。如让学生在物体上找到图形,摸给小组的同学看一看,并说一说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探索、互助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创设请学生给小汽车配车轮这个环节,我只是用汽车的图片进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到了正方形的车轮和圆形的车轮。如果改为利用课件,给小汽车配上长方形、三角形的轮子,再利用课件的动画形式,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最后再用上大家讨论出来的最佳方案——圆形来做车轮,让学生更直观的获得对图形特征的体验。这样,也许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7

  《认识平面图形》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堂比较抽象的课,他们还不能深刻去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我制作了一个较为生动有趣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平面图形是由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来的,让他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知识都与我们数学是息息相关的,培养他们多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在本节课开始,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设计了一个各种立体图形娃娃去看望小狗探探这一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从中复习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因为立体图形娃娃们比较调皮,把小狗探探的家弄得满地都是脚印,希望同学们帮它弄干净——就是找出各种脚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这样的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让学生自己去找出立体图形相应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是印图形,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有哪些办法可以得到立体图形身上的平面图形,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最后是定下一种方法——画图形,把画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这一环节使整堂课的气氛活跃起来,本节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区分好正方形与长方形,圆与球;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我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白纸,为了告诉学生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我叫学生沿着中线上下,左右对折,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到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对折完长方形后我叫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按刚才的方法对折正方形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到底怎样区分它们两个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最后有一个学生发现沿着对角线折时,正方形四条边都能重合,得出了正方形四条边是相等的;在教学圆与球的区别时,我告诉学生球可以到处滚,但圆只能沿着一个方向滚,只是这样跟学生讲解过于抽象,于是我找了一个可以切开的球,先让球到处的滚,接着把它分开两半,把球的一个面展示给学生看,让它们深刻感受到圆是球的一个面。最后就是联系生活让学生自由发言,想想在哪里曾经见过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本节课设计较为严密,能捉住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来着重去讲解,能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感悟平面图形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让学生把画好的平面图形贴到黑板上,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板书设计上不大好,应该先帮学生分好类,老师先在黑板上贴好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然后一组一组轮流上去贴,但是我却交代不清,而且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没有深入去理解一年级的学生。本堂课能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立体图形得来的,强调学生在回答问题是一定要强调面,例如:黑板的'面是长方形。学生在回答问题是有一个错误就是喜欢把圆说成圆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种说法的影响。总的来说,本节课内容较为充实,设计较为新颖,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8

  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这些图形的初步认识,其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这些平面图形,都能正确辨认。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是: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从而拓展“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对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有一些了解。这个单元的教学思想是想通过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开心、轻松。

  教材上还安排了七巧板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让学生能用几块板子拼成三角形和长方形,空间观念强的孩子拼的特别快,例如刘明羲,以前上课很少举手发言,在这个单元他很活跃,我鼓励他说,长大了一定是个优秀的工程师。在这节课上,我先让孩子们欣赏了大量的七巧板拼图,孩子们非常惊奇,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自己动手拼图的的兴趣。孩子们纷纷行动起来,兴趣十足的开始拼图,他们多数拼得很形象,有的孩子自己不会,就照着图画拼,也玩得很开心。

  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我有一点困惑:

  练习一安排了两道习题,一道是补墙问题,一道是想一想一个拆开的正方体,哪个面和哪个面相对。在历年的这个时候,这两道题都会难道相当一大批孩子,这个单元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以后还要深入学习内容,现在安排这些题目有必要吗?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9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些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了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体会“面”在“体”上,并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在“找一找”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找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对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尽管课前我认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课后感觉还是有很多不足。

  1、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的形式有所欠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鼓励形式要多样化,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语速偏快。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尽量让自己语速放慢,让自己讲得清楚,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认真。

  3、课前准备还不足。一些自制的图形卡片颜色不够鲜明,不够丰富、拼图样式太过简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10

  《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面”在“体”上,

  2、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3、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另外,我在教学中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没有时间将四种平面图形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11

  “认识平面图形”是在“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平面图形的认识要比立体图形抽象。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体和面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抽象出平面图形,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通过教学,现将反思如下:

  一、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爱玩玩具,抓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将本节课要学的数学知识设计成一辆学生喜欢的动态玩具车,学生看到漂亮的玩具车,马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明白这辆车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组成时,他们觉得这些图形很神奇,激发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立体图形学生已认识,请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找出平面图形,并将它画在纸上,然后同立体图形进行比较。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从中深刻领悟到面就在体上以及面和体的不同之处,将面和体有机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旧知,又能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

  由于平面图形的特征比较抽象,而一年级学生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只有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等活动,从中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这样组织教学,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既能较好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四、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学生初步认识了平面图形的特征之后,组织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巩固平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遗憾之处:

  在学生发现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时,没有及时用课件加以演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体和面的区别,因此学生对于“在五个图形中,有四个图形是体或面,有一个图形是面或体,请圈出不同类的图形”这类题错误率较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弥补以上不足,让学生更好地区别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较好地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12

  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这些图形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以前安排在一年级上册,现在调到了下册。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是: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从而拓展“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对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有一些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以前,对几个立体图形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增加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思想是想通过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效果,看出本节课教学目标完成很到位,学生也学得开心、轻松。

  这次上课,有一点让我非常感动,我们配套的学具袋里没有这节课要用的立体图形,学生多数都是带来积木,形状很齐全。有的学生没有合适的积木,家长就动手用纸板或木块给孩子做,做得非常规范,孩子们课上学习时用的非常开心,直观地认识了这几种平面图形。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我们老师的教学这么关心,孩子们又都这么喜欢学数学,他们的数学能学不好吗?

  这节课唯一的一点不足就是让孩子们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时,很多孩子对平行四边形比较陌生,的确,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不太多见,但是一班的赵昱航却说出吃过平行四边形的海带,这个孩子真是太细心了,因此,我嘱咐学生以后在生活中要多留意,期待每个学生都能做个有心人。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13

  本节课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动手参与,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而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给了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一下我的这节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的教学进行一下反思:

  一、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时,我把复习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课件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14

  《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并看书预习。我先让学生在家找好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并看书预习,进行摸一摸、画一画平面图形,把自己的发现与父母分享,然后把准备好的学具带到学校。

  2、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到“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三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4、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但学生在说的时候没有能够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说的能力不强。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15

  1、玩中学,乐中悟是这节课一个突出的特点。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完成的。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自感知、亲身体验。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发现新知。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尝到了由于自主学习而获得新知的喜悦。我注重从感知入手,安排了较长时间的动手操作活动,通过想一想,分一分;摸一摸、猜一猜;印一印、画一画和讨论、交流、认识平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们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的最直接的体验。课堂上学生用铅笔沿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的边画下来、用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蘸上印泥印在纸上,在实践中获得了平面图形。这些活动把操作与思考、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手段,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学生展示。整个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通过你们这么聪明他们很不服气,现在他们藏到我们身边了,快去找找!创设出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很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我出示了各种交通标志牌,这样的师生互动,不仅体现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平等地位,还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图形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又让学生了解了一些最基本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发挥了数学的社会功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

  3、本节课教学环节环环紧扣,课堂密度较大,新在回想当时课堂上需要很好的掌控各项活动的时间,才能使整节课显得更为流畅。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06-09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06-13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05-30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04-09

10的认识教学反思06-17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04-05

《中心对称图形》教学反思06-17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4-13

6和7的认识的教学反思06-01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