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19 16:42: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在预习作业中安排学生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7的乘法口诀求积,并让学生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明白“口诀”在计算乘除法中的作用,为学生顺利地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也便于学生把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

  教材有意识的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做花环的实际问题为素材,让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情境中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然后结合自学提纲进行小组交流学习。学习菜单:1.观察:一共有几朵花?2.如果每7朵扎成一个花环,可以扎几个花环?你能列式解答吗?3.如果扎成4个花环,平均每个花环有几朵花?你能列出怎样的算式呢?4.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先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交流,从实际操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获得启发,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利用数量关系正确的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在活动中去思考、探索、发现、应用。

  ?补充练习》上有这样一道题,把42个苹果平均分给明明和他的6个同学,每人分到多少个?由于题中隐含了一个条件,一共有几人?学生读题不仔细,没有看清条件明明和他的6个同学,就是一共有7人这个数学信息,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列出了:42÷6=7(个)。讲评时,通过要求学生仔细读题,说说把42个苹果平均分给了几个人?这7个人是怎么算出来的?通过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育学生读题时一定要细心体会题意,多读几遍,审清题意,才能下手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以小朋友们喜欢的“你喜欢哪个课外活动?”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调查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不停地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尤其关注需要帮助的小组,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在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组采用的方法,而且各组之间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

  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平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让学生观察、猜测、思考、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创造自己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 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在本课中从始到终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是在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形成的。从一开始让学生找角----指角----做角----画角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究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发现并认识角,进一步体会到角的本质特征。

  但是在课堂上,还应该提高效率,掌握好时间,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应该把知识简单化,让同学们更好理解和掌握。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抽象的概念课——“倍”的认识。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学得充实、快乐,比预想的教学效果要好一些,也许是因为教学活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原因吧!反思课堂教学情况,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中重要理念之一。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课初,我以“机灵狗表演节目”、“看望小动物”这些学生喜欢的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改变了“学习枯燥乏味”的思想。在探究性学习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此外,重视学生认真观察、选择信息、提出并能完整地描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地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探究的过程相统一。这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体会倍的意义”上得到充分的展示。

  3、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得到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评价有: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他人等多种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的使用对学生是一种促进,它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课上,我通过及时地组织教学和多次的激励性评价,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4、本节课上多次开展了合作交流活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等等),但在交流过程中没有留多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有些过急。如果时间再多一些,活动面再广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值得我在今后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研究。

  5、此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班额较大,我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导致个别不善言谈的学生没有得到发表见解的机会。今后,我要对这部分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为他们创造一个施展自己个性的舞台。

  通过教学本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给学生一些思维发展的空间,就收获无穷的教育信息!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乘法意义,掌握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完成新的学习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简单推理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记忆6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是记忆“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这两句口诀。

  在教学本课时,采用复习的方式导入。在教学新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根据“每次坐6人”提出“2次,3次,4次,5次,6次分别能坐多少人?”接着借助以往的知识经验和学生一起列表解决问题。初步尝试列表的方法能解决类似的问题。进而借助表格列出乘法算式。在引导学生自主编口诀的过程中先引导再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写口诀,最后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和运用口诀独立计算乘法算式。

  不足之处:

  一、复习环节中,复习方式和内容有待进一步改进。

  复习环节为了节省时间,我只设计了两个环节。一个是齐背5的乘法口诀,另一个是口算几道乘法算式。教学乘法口诀时,口诀的记忆应该是重中之重,复习的环节应该充分发掘各种方式来背口诀,不能为了节省时间而齐备口诀。齐备口诀应该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看起来“热闹”,实际则是“会的早已会,不会的仍然不会”。背口诀是必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男女互背,同桌互背,打乱顺序抽背,口诀接龙,上下句分开背诵,指名独背。方式多种多样,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背好口诀,以至于用好口诀。在进行口算乘法算式时,及时根据不熟练的孩子追问:“你是怎样算的?想的哪一句口诀?”以帮助计算不熟练的孩子更好地学会如何快速口算。

  二、新授环节,问题提出的层次性、学生尝试的时效性、语言的精炼和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在新授一开始,让学生从理解图意后提问题,学生只是明白了“每次坐6人”,但是对于能提什么样的问题还是不太清楚。导致需要学生猜测老师需要的答案“2次能坐多少人?3次、4次、5次、6次呢?”在这个问题的提出之前可以先试着提一个问题“2次能坐多少人?”接着问孩子“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我想孩子将会更有方向,会很快地提出老师想要的那个预设。在与学生一起列出表格,利用表格编写乘法口诀时,依旧出现了这种引导和目标不明确的情况。我只是示范了一句口诀的编写,(1个6 1×6=6 一六得六)接着就让孩子照样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两句口诀编一编。在编写的过程中孩子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有的孩子存在一定困难,几个几相加的“相加”这两字都没有写出来。在交流学生写法的时候孩子更是“漠不关心”。由于是孩子“喜欢”的口诀,因此编的很无序,为了让孩子看一遍大家编全的口诀,我选择了三个小朋友的作业来展示。但是孩子们看的都很混乱,不明白什么口诀是编过的,弄得整个反馈的过程很“冷”很无效。我想,我是过分强调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而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我想,在学生编写口诀时,教师应该再指导编写一句口诀( 1个6 1×6=6 一六得六 2个6相加 2×6=12 二六十二 )接着让孩子将剩下的四句口诀都编写在本子上,我想这样孩子的编写应该更有序和有效,在反馈时孩子也能看的更明白。

  说到语言的精炼和准确性,这一直是我的软肋。每次上课前总是会想好哪些话可以省略,哪些话可以精简,哪些提问方式会好些。可是,随着课堂生成的不一致,往往会导致自己“言不由衷”,说完以后连自己都后悔了,想一巴掌拍死自己,这是一个教师能说出来的话吗?想要让自己的语言精练和准确,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我们熟悉教材和教学内容更需要我们借鉴有经验教师的经验。

  三、留给孩子背诵、记忆口诀的时间太短。

  在编写完口诀后,我只是让孩子先齐读了一下口诀,再让孩子自己读、背口诀,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哪句口诀容易?哪句口诀比较难?”现在想来,这个问题应该放在学生读背之前,这样带着目的去读背,孩子将更有效率。在发现了较难的口诀时该如何解决呢?进而让孩子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记忆口诀。接着我就进入到了下一个环节:根据口决能计算几道乘法算式。也就是试一试的内容。在教学完这一环节后一节课时间久差不多了,和我的本意在课堂结尾再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口诀有悖。因此,只能再让孩子齐读(背)了一遍6 的乘法口诀。

  上完整节课,反思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了不少收获:注重将教师的引导与孩子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既不能过分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能片面强调孩子的“自主性”。否则,教学将会变得很混乱、无序和低效。在学生进行活动时,务必明确活动任务,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尝试新知的形成过程。但同时也有一些困惑:让孩子背诵乘法口诀到底应该放在哪里?放在编写之后孩子缺少理解和运用的过程,觉得太机械;放在最后,就怕不够时间,导致缺失这个环节;想来想起,也许只有将背的过程渗透进练习的每一个环节才是最佳吧。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几个优点:

  1、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滴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2、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3、充分利于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留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本节课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的起始课《分苹果》。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的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接触到了除法,并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较为熟练的掌握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所以学生能过根据所学,运用数学信息,提出有关于除法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启下的是,本节课所学习的除法的竖式计算,为学生将来学习更为复杂的除法打下基础。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分物过程,在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的基础上学习竖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这也是启下的重要一环。

  成功之处:

  1、在上课的起始跟着学生一起复习除法的意义,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除法各个部分的名称,为新授课做准备。

  2、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并根据自己选出的两个数学信息提出有关于除法的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释如何解决除法问题,并引导学生说一说,摆一摆。

  不足之处:

  1、在介绍除法竖式时,没有结合除法的意义来解释,只是单纯的引导学生观察,横式与竖式中被除数、除号、除数和商之间的对应关系。

  2、没有介绍清楚除法竖式的书写顺序。

  3、没有设置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摆一摆,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认真专研教材,把握教材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本节课需要着重把圆圈2中所提炼出来的除法的意义,运用到圆圈3讲除法竖式中去,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除法竖式的书写,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2、需学习提问的技巧,争取做到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能马上明白老师的用意。

  3、在备课时,要在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上,设置对学生学习该知识有帮助的操作活动。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摆一摆、分一分。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任意分6个桃子,从不一样多的分法和每份同样多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生的认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也就突破了除法这个抽象概念的难点。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点:

  1、请相信学生能行!

  过去,我们总怕孩子听不懂、记不住。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我们都知道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流。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孩子们只有在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2、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改实验中,尊重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节课,如果按照先教后学的教法,学生学习的劲头就会打消一半。而还学生的主动权以学生,让他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学生那颗创新的幼苗没有受到伤害,并且相信能长成参天大树!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本节包括“平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习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平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让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整节课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解释部太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习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练习题应有梯度。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课题:用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的例6、“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一第3、6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2)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乘加解决够不够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和乘加的含义解答应用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乘法和乘加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导

  (1)商店里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一共有多少个?

  (2)商店里有20个红皮球和17个花皮球。卖出35个皮球,还剩下多少个?

  (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6。

  (1)出示教科书第84页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内容,再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学生自由编题后教师出示: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的客车是有8排座位,前7排每排4个座位,最后1排有5个座位,全班师生能坐下吗?

  (2)全班读题后讨论。

  已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

  能不能一次求出坐不坐得下?

  我们要算“坐不坐得下”应该知道什么条件?(有多少人,有多少个座位)

  我们第一步应该先算什么?

  应该怎样列式?

  方法一:4×7=28(个)28+5=33(个)>30+2=32(个)

  方法二:4×8=32(个)32+1=33(个)>30+2=32(个)

  谁会用一个算式表示以上两个算式?

  4×7+5=33(个)>30+2=32(个)

  4×8+1=33(个)>30+2=32(个)

  答:坐得下。

  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谁能用最短的时间全部算对。

  (3)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84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科书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的客车是有8排座位,前7排每排4个座位,最后1排有5个座位,全班师生能坐下吗?

  30+2=32(人)

  4×7=28(个)>32(人)4×7+5=33(个)>32(人)

  答:全都师生能坐得下。

  课后反思

  反思过程经历“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和积极验证”四个阶段。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分析阶段,但它只有和其它环节结合起来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实际的反思活动中,以上四个环节往往前后交错,界限不甚分明。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教学混合运算过程中,我是从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事例中抽象出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首先,我是通过主题图教学——购买商品实例,先让学生说出怎么解决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列出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由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自然而然地说出运算过程。这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动手摆,动脑想,动笔算,逐步发现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小组交流学习,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混合运算计算格式以及运算顺序,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出现了如“24元可以买8枝康乃馨,一枝玫瑰花5元,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钱?”等此类问题,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这四类问题学生刚刚接触,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对《倍的认识》一课,学生的数学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何教学呢?

  先看看倍的字面解释(字典中的意思),抽象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就给学生指明一个学习的方向---摆一摆。学生摆的现状又是什么呢?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学生可能多摆2个三角形;可能多摆2个3;也可能就摆2个2……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及时梳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

  体验—经历—积累,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学会。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悟一悟--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义,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你认为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怎样摆?”在摆中悟一悟,初步体验倍的意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在预设与生成之间灵动,呈现课堂的真实本色。

  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倍的认识》其设计是从学生的原始学习状态入手,“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怎样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选择,尝试、探究问题,教学过程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在无形的动态教学中生成。抓住“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这一知识的灵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或及时引导,或适时质疑,或概括小结,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成功之处: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角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角不尽相同。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从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标号角以及画角。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学会给角进行标号以及画角。

  在认识角时,先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然后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两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边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三角板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从而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教室中的角,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刚才见到的角都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不足之处:

  例如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在动手实践之前要求提的也不够明确,使得某些同学不知道该干什么,标号角的时候,里面不应该加角的符号,应该多加强调。

  还有在带学生指读、强调顶点和边的感觉这些地方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拖堂,其实直接可以通过做题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只是语言会不太规范,但是这时候我再进行总结就不会显得这么啰嗦。

  另外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处理剪尖是不是角的时候有些仓促,应该在练习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就比较容易了。还有学完之后去指教室中的角的时候,应该提前加一句:能不能指一个大家都能看见的角?这样就不会显得特别乱。标号角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谁知道怎么标号?没有人说,这时候应该让大家打开书自己先看看再说,落实每一步环节,不要着急。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数与代数”部分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除法意义有初步的体会,会用2~9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和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包括“长颈鹿和小鸟”“小兔安家”和“游乐潮三节。本单元的标题是“除法”,除法与乘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除法关联着“倍”的意义,除法又以乘法口诀为最基本的口算工具。这个单元综合了除法的这些特征与联系,所以,本单元也是本册教材在“数与计算”领域的一次复习与提高。

  “长颈鹿和小鸟”复习除法的意义,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小兔安家”复习除法的两类问题;“运动潮强调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在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打好基矗《长颈鹿与小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时,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明确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说一说用哪一句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体会除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要强调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是什么,这一点容易被忽视,因为学生往往从实际问题字面上的意义直接就列出除法算式计算;其次,要强调计算的结果要回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去检验和解释它的意义,并写出答案。这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思维过程。

  “小兔安家”的情境图中没有提出数学问题。从图中发现并利用有关的数学信息(小兔只数,房子间数)提出数学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是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去做的第一件事情。教学时,以“小兔安家”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简单地记录提出的问题。然后启发学生把所提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成两类,再回到教材中提出的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组织学生比较这两个问题及其算式的区别与联系。

  “游乐潮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其中包含很多数学信息。教学时,发现学生提出的好问题,就让大家借鉴,开阔数学的视野,提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什么是好的数学问题呢?就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提高问题的综合性。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除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个别差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对题目的理解有难度,不能确定到底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只得有待于以后多多加强练习,慢慢理解了。

  统计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时处可见,本节课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通过设计学生过生日的场景,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1、让学生听耳熟能详的《生日祝福歌》,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序就越高。并通过问学生“想知道自己生日在什么季节吗?”来切入主题,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2、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利用书中过生日内容,设计全班学生都来过生日的场景,通过“插蜡烛”的形式让全体学生都亲身经历了统计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观察统计出的表格数据,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整个统计过程就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展现出来。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日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个特殊日子。教学中把学生生日分季节以数学活动的形式统计出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遗憾: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猜测生日在什么季节,设计的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统计表中数据的多少来猜测季节,从而给学生渗透概率的初步知识。但学生都只从已有的生活经历猜测季节,而没有回答到设计中预设的答案。在这里放出的问题没有及时收回,至使学生没有能通过统计表中数据体会到概率的有关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作为教者的我们有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的困惑。但是只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更多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角以后学习的,由于前面判断角、画角、创造角的基础,对本节课直角的认识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与前面认识角一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在动手中探索创新,通过体验来认识直角。此外,让学生自我思考,全班质疑,如在用圆片创造直角时,有学生凭感觉去折直角,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样折的直角你能肯定是直角吗?”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进而寻找更好的方法。最后一直得出把圆片折出一条线,再沿着这条折痕对折的方法在创造直角。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锐角和钝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概括得出的,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概念得出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会有更清楚更准确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实践活动:比一比、分一分,交流验证,找角、辨角、画角等,每一个活动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角的产生。在进行了尝试分类思考、动手验证、概括概念的过程后,学生很顺利的建立了锐角和钝角的表象,把锐角和钝角与已学直角概念纳入同一系统中,形成了角的完整知识体系,虽然锐角、钝角是今后学习的内容,这样提前学习反而让学生加深认识了直角《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集合15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2

数学购物教学反思12-02

数学数轴教学反思11-30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0-19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09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9-27

《轴对称》数学教学反思11-12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11-21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2-16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5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