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2 13:29: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分享。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15篇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1

  在教研组评课的时候,程老师说过这样几句话,我总结如下:

  1、 这节课讲的是什么?

  2、 学习这些知识为了什么?

  3、 这节课讲给谁?学习这些知识的学生处在什么水平?

  从这几个点反思了自己的本节课:

  一、 这节课讲得是什么?

  “是什么”的问题我的理解是理清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关注教材,尊重教材,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认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教材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同时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要清楚教学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延续,对后面学习内容有什么作用。

  前面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积的学习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延续,同时为后面圆锥体积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和准备。在整个立体图形的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并能够熟练应用计算,难点是让学生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 将这节课是为了什么?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那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就是为了计算一些圆柱体积的大小,这是这节课的目的所在。

  三、 这节课讲给谁?学生的水平。

  这一点就是提醒我们在备课时,充分的备学生,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再重新放空自己,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重新学习这部分知识。以学生的姿态来备课,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有力保证。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的特征、表面积计算以及“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体积”等相关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拥有继续学习的旧知识和经验,即:

  1 知识铺垫: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及计算体积的方法;

  2 经验铺垫:在研究圆的面积时,采用“割补转化”的方法,渗透了一种探究学习的思想方法;

  四、反思本课的落实情况

  导入部分,先复习了“圆柱”的特征, 然后通过解读课题,复习了“体积”的概念,自然的`引出“我们学习过哪些图形的体积公式”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并重点分析了立体图形的统一公式,说明二者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相关。从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了“任务驱动”的探索氛围。

  探究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及交流讨论的平台,由于教具的限制,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动手操作。这比较遗憾。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逐步经历计算公式的推导结果,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练习环节安排注重练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应用自己推导出的计算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数据提供,直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同时在巩固两个计算。之后再让学生解决老师手中的圆柱体积,这时需要让学生测量相关数据。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切实体验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推导出了已知半径和直径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

  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学生在练习中教师关注度不够全面。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2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的优点在于学习自主化。首先,我通过复习导入,揭示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学习热情。

  然后再以求圆柱的体积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课件展示中探索数学问题,认识到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学习自主化,指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使学生通过“说一说”“辨一辨”等途径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深刻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通过习题帮助学生记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来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凸现学习自主化这一学习过程时,我们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使学生在发现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同时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矛盾的相互碰撞中才能深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3

  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只不过是编者对学科知识、国家要求与学生进行整和思考的结晶。但由于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我们在执行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1、挖掘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

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了地域、学科、时间等因素,留下了诸多空白,我们使用教材时,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中的例题教学,就挖掘出了教材中的训练空白,并没有把教学简单地停留在一种解答方法上,而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的道理,从而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找出知识联系,大胆重组教材。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本节课的教学,而应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知识系统。的表1仅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体积公式,此外无更多的教学价值,而重组后的表2不仅实现了编者的意图,而且为“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走出了数学教学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点教学”的误区。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4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把教材中有关圆柱的提积的应用所呈现的内容变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变书本知识为生活中的知识。

  本节课中教师没有过多地教学生,而让学生回归到生活原形中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本来很枯燥的圆柱的体积应用的题材生活化,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体会数学奥秘的积极性。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知识才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通过寻找这些信息背后的信息,学生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但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的地方,如①由于中心问题空间较大,具有挑战性,中下等学生自主探索有一定的难度;②实践中,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花时间太多,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这都是以后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之,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感知、去观察、去应用。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5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本节重点是圆柱的'特征和圆柱侧面积的计算。上课伊始,我先组织学生复习圆柱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由此引出圆柱的体积一课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圆锥体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十分注重从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经历圆柱体积的探究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同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反思不足: 1、练习有些少。在学生练习这个环节中,最能反映学生掌握情况。应该再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多种练习题目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2、本节课节奏较快,没有去检测一下学生每个环节掌握了没有。3、数学要应用于生活,应该多出些有关生活实际的练习题。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6

  今天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接受昨天学生提出的“只学不会的”学习方式,在黑板上分了两个区域,一个复习区域: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重点研究区域: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面对复习的问题,学生回答的很好,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当我指着长方体的底面时,学生就说,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学生对于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的推导记忆犹新,这是很值得我高兴的。面对本课的重点解决问题,我满怀信心(两个复习问题的铺垫,学生会首先想起来把圆柱体按照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一样,来等分圆柱体),开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正当大家苦思冥想的时候,高迈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想出来一种。又是他,每次回答问题总是第一个举手,把别人的“风头”都给抢去了,他是一个爱表现的学生,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思考,每次我总是“压一压”他的积极性。“给大家留一点思考的时间,等一会再说你的方法”,谁知道这个“积极分子”不容我把话说完,已经拿着自己的.圆柱体跑到讲台上了,(哎,让我怎么评价他呢,耐不住性子啊,再稳重一些多好啊?),:我是这样想的,这是一个圆柱体的生日蛋糕,我想把它横着切成一个个圆片( ),分给你们吃。霎时间,下面的同学都笑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提问:切蛋糕,和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啊?“有啊,这个圆柱体蛋糕的体积就是每一个圆片的面积乘上圆片的个数。”这样解释完,下面的学生有的在笑,有的在议论,还有的再思考。我想想了,这是我该出手的时候了:“高迈, 给大家解释一下,圆片是什么?圆片的个数又是什么?”“圆片就是圆柱的底面积,圆片的个数就是圆柱的高”。话音刚落,掌声响了起来……。

  这种推导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因为,解决问题前,已经复习了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与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都是为“把圆柱体进行等分转化成长方体体积来推导”做铺垫的。谁曾向,这种用“堆”的过程来说明“底面积×高”计算圆柱体体积的道理,实际是“积分”思想,这是要到中学才学习的,学生不好理解的,竟然跑到“预想方法”之前了。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啊”。课堂上的“精彩总是不期而至”啊。试想,如果,刚开始他举手,我就像以往一样“压一压他,让他和其他学生同步思考,说不定,这个想法在他脑海里转瞬即逝,那么这个精彩的火花就不会在课堂上呈现。由此感悟到,课堂上,要给学生即兴发言的机会,及时的捕捉学生的思维灵感,精彩就会不期而至。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7

  本节的教学重难点是:

  1、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方法:我利用课件演示和实物演示来解决。让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成功之处:

  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

  3、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2、练习题有些多,应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这样小测验就能有充足的时间了。

  3、关注学生的有些少,尤其是应关注做错的学生,应知道为什么错,及时在课堂评价出结果会更好。

  4、老师讲得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处理自己总结,会更好。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8

  一、让操作更详实,留下思考的痕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概括分析、抽象推理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对于几何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就显得更加重要。究竟自己在教学的时候是否用好了学生的操作,让学生对操作的过程有深刻的体会与认识,在操作中是否激起了学生的思考。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为进一步探索知识做好准备。

  二、让观察更细致,寻找知识的联系

  数学观察力,是新课标中对提出学生应必备的一种重要数学能力。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要学会观察,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真正体现操作的价值。通过学生直观的'观察,让学生去挖掘数学本质上的一些联系,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一个完成的体验过程,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三、让探索更深入,渴求方法的掌握

  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重视学生的操作经验积累,并形成一定的方法,相信学生在沟通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时会更加的自然而然,也能顺利的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的探索过程更加的深入,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知识经验的同时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9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一个教具。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我把操作的机会给了学生。接着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把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基本没有亲身参与操作,非常遗憾。但我使用了课件-----把圆柱体沿着它的直径切成诺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展示切拼过程.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也一目了然.,学习效果还可以。

  圆柱的体积练习课教学反思

  本节的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使学生想象合理、联系有方。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10

  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学习是一个过程。近日,在市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中,天福小学的刘爱芳校长执教的《圆柱的体积》一课,使我对个人的专业素养和课堂的设计内涵,都有了很深的触动。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师:同学们,往这里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件物体:玻璃杯、橡皮泥、金属零件。这三件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圆柱。

  师:圆柱形的物体生活中很多,以这三样为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水杯的容积是多少?

  生2:水杯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3:水杯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三个问题很好,我们记下一个。

  师板书,水杯容积

  生继续提出关于橡皮泥和金属容器的体积的问题,师板书:橡皮泥体积,金属零件体积。

  师:关于表面积的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研究过,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圆柱体积的问题。

  师板书:圆柱体积

  师:以你现在的知识储备,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生:水杯的容积

  师:怎样求?

  生:可以把水杯的装满水,倒进一个长方体的容器中,计算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也就求出了水杯的容积。

  师:瞧,“装满水”,“满”这个字用的多好,把水杯中的水倒进长方体容器中,从而求出水的体积。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

  师板书:倒---长方体,转化。

  师:在转化过程中,水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水的形状变了,体积没变。

  师:水杯的容积解决了,橡皮泥的体积呢?金属零件的体积呢?

  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捏---正方体,浸----长方体。

  师:刚才我们根据这三个物体的共同特点,通过转化,把它们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是不是通过这三个方法,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圆柱的体积的问题?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交流,得知物体很大时,没法进行转化。

  师: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通用的方法,你想到了什么方法?

  生:计算。

  师:圆柱体体积与什么有关?猜想一下怎样计算?

  ……

  片段二:

  师: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你认为你最有收获的是什么?

  师:前面大家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猜测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也是底面积×高,通过验证得知大家的猜测是正确的。

  师:这三个立体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师:像这样的形体在数学上叫做直柱体。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及它们的体积公式都是底面积×高。

  师:生活中的直柱体还有哪些?

  师:它们的形体是否也是底面积×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研究。

  案例反思:

  片段一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三样精心准备的物体----玻璃杯、橡皮泥、金属零件(都是圆柱体),在学生围绕这三种物体提出数学问题后,教师并没有直接引导学生去探求如何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而是通过“以你现在的知识储备,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在转化过程中,水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瞧,‘装满水’,‘满’这个字用的多好,把水杯中的水倒进长方体容器中,从而求出水的体积。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水杯的容积解决了,橡皮泥的体积呢?金属零件的体积呢?”这些引导性语言,使学生明白有些物体的体积可以分别通过倒、捏、浸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来解决,“转化”的提出为学生后面构建数学模型,探究圆柱体积公式奠定了基础。紧接着“是不是通过这三个方法,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圆柱的体积的问题?”这个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这节课成功的起点,通过极限思想的渗透,使学生体会到了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必要性。

  片段二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公式的归纳汇总,引出直柱体的概念,学生进行了对直柱体表象的交流。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习激情,并没有随着课的尾声而有所减弱,而是探究热情再一次被点燃,孩子们带着强烈的研究热情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我们在用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研究学生学习起点,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体会到知识产生过程中的前因和后果,从而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11

  (1)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2)

  圆柱的体积一课,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公式导出后,如何进行计算应用。

  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是:

  1、学生对推导过程理解有困难,不深入;

  2、在计算的过程中,单位名称用错,体积单位用面积单位。

  3、对于书中所给的'立体图形,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分辨直径、半径以及圆柱的高,做题出错。圆柱的高也可以叫做圆柱的长(个别学生不清楚)

  突破难点的方法:

  1、为了避免单位名称的错误,可在课前复习中设计单位换算的填空题,辨析题等。例如:1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1立方分米。

  2、在学生利用学具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应放手让学动手动脑自己解决,但动手之前一定要把任务布置清楚,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圆柱与长方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3、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习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12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后进行的解决问题。这要求学生对圆柱的体积公式掌握的比较扎实,并要求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推理和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教学我采用操作和演示、讲解和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是新课与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与练相结合。整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导入新授到独立解答问题,环节清晰,教学目的明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研究问题找到重难点,突破重难点。通过2个瓶子的倒置,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再来求它们的体积。在进行转化时,让学生明白倒置前空气的体积在倒置后属于哪一部分。倒置前水的体积在倒置后属于哪一部分。不管在倒置前还是倒置后,什么不变,什么变了?要求瓶子的体积实际是求什么?在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习探究氛围高,体现高年级学科特点,并且灵活运用生命化课堂的.四自模式、新技术,运用熟练,课堂中使用恰当有效。但在教学时提出的问题应该更简洁明了。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关注中等偏下的学生,我时常为此感到纠结。

  刚刚尝试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范式,难免有困惑和疑问,今后我还要一如继往地与集体备课成员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改新路,让课堂教学更高效、更优质。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13

  《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由于没有相应的教具,往往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公式练习;这学期我教本节课内容时,课前作了充分准备了教具,再加之网上收集整理出来相应的教学课件,课堂教学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总之让学生的手、脑、嘴、眼各种器官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真正理解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此,我有以下的感想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我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这样学生不但尝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节课我让学生联系圆的面积推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体积的推导过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我在本课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14

  《圆柱的体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思想方法(转化),因此,教学新课前,复习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转化做好了铺垫。课上,出示课件: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学生通过观察,作出猜测:(1)圆柱的体积等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猜测是否准确呢?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迁移想:圆柱体能转化成什么几何形体,然后让学生用教具验证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过程,并讨论思考:这个圆柱体与转化后的长方体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有一种推导过程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一学生回答,长方体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的一半,宽是底面半径,高不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周长的一半×底面半径×高。我没有否定她的回答,接着又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发现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联系,利用圆的周长和面积把圆柱体积的也转化成底面积乘以高。这样有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不仅创造性的建立了数学模型而且发现圆柱体的转换成长方体的规律,掌握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转化。

  为了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进行分层练习,拓展知识,发散思维。如: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侧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积和体积,怎样求高;已知圆柱体积和高,怎样求底面积等。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1、演示圆柱的体积的时候,因为学生手中没有学具,教师教具的局限性,演示时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

  2、在圆柱体经过切割、拼接之后转化为近似长方体的时候,应多给后进生留有观察、讨论的时间,他们的思维反应能力比其他学生较慢,应给于他们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后进生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使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公式的应用,还要注意计算能力的培养。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15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等相关的形体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又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形体知识做好充分准备的一堂课。

  课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了“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展开部分,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几何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逐步发展其空间观念。

  练习安排注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自己刚推导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其认识数学的价值,切实体验到数学存在于自己的身边,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

  教师无论是导入环节,还是新课部分都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充分地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转化”这一解决数学问题重要的思想方法。同时,还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有机地渗透了极限的初步思想。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9-17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4-18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07-09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09-24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2-09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11-17

《圆柱的体积》教案范文合集5篇07-10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1-23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