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2 09:33:2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力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力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力的教学反思

力的教学反思1

  摩擦力是物理力学中的一个较难的知识部分。摩擦力是指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由于发生了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因为摩擦力是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它只是对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有一种阻碍作用,而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和物体实际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往往不是一回事,所以从物体表面上是往往直接看不出是否有摩擦力存在的。

  通过对摩擦力一节的教学,我作了如下几点反思:

  1、静摩擦是教材上没有的,但需要对学生进行补充。因为静摩擦发生在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没有实际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所以物体间表现为相对静止。静止是一种典型的`平衡状态,静摩擦力的学习一是对二力平衡可作一个巩固,二是对于学生在物理学中的受力分析起很大提高。

  2、因为有静摩擦力的补充学习,所以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时间有些紧张,可建议将教学时间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静摩擦力和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基础上补充适当练习并学习摩擦力的分类及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3、在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根据课本的要求是用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运动,通过测力计拉力的示数间接地反映出摩擦力的大小,但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有些资料就提到为了避免因不匀速对实验的影响,将用测力计拉木块改为拉木板,这样使测力计产生示数的力就是因为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从而使木块对测力计产生的拉力,所以测力计上显示出来的示数就是真正等于摩擦力的大小,而且改进后实验不受拉力是否匀速的影响。这样改进后确实对实验现象有更直观的表现,但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加深,或者说初次接触很难理解,同时不利于二力平衡的巩固。所以建议还是采用教材所给方法。

  4、在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应多设计几个探究因素,比如接触面积、是否匀速等等。这对学生理解 摩擦力大小是有好处的。

  5、在学完摩擦力后,可将力、弹力弹簧测力计、重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作一次联合测试,以便综合了解学生对于力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程度。

力的教学反思2

  这节课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投入到备课活动中。包括教学的设计、精心准备的有结构性的材料等。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探究性课。通过引导,讨论,实验操作,观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中获得知识。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和学生反馈情况,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导入时我让学生解决“筷子提米”这一难题,学生想解决问题 就需要用本课知识来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利用猜谜引出摩擦力,在关于摩擦现象的认识中,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写字用的笔,穿的鞋,擦玻璃,拖地等。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想象力,从而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2.制定方案,自主探究教学设计交流过程中有的老师提醒我要注意实验中对学生的指导与提示,于是我在这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自由猜想,制定验证计划并完善方案。在教师参与的实验探究中,充分展现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加强了对学生认真观察的引导,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便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总结科学概念。

  3.合作学习,分析数据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科学课的学习,更多的是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意向,尽量让学生按不同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包括材料的选择,研究途径、方法、手段的选择等,使学生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实施,相互配合,乐于合作和交流,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不断地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见解,注意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强化了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待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集体讨论分析,交流各自的想法,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分享各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整个课堂教学流畅,教学目标达成,但反观课堂也有缺憾的地方。

  科学课强调以学生自主探究。因对学生总是不放心,在加平时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对学生放不开手。课堂超时。对学生了解还够透彻,觉得能会的打得不好,自认为学生学得有困难的,学生反而学得很快。因此耽误了很多时间,造成了压堂现象。另外上完整堂课,自己的感受就是我的引导过多,讲的太多,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不是那么充盈,特别学生在交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或许学生想表述的不是那个意思,可能也是他们的紧张,说的不是很到位,于是我帮他们归纳了一下就变成了相同的因素,现在想想如果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引导或许想到的就能更多。现在想想甚是后悔,总是觉得自己始终还没有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是,不管怎样上一堂课,总能有所收获,就像以后我会时刻谨记让学生多说,相信每次的锻炼都将是自己进步的阶梯,只有沿着阶梯一步步扎实地攀登才能摘才能摘得甜美的果实!

力的教学反思3

  一、新课改观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对学生的教育模式往往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中。但是,自从近年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的初中物理教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新课改理念与传统教学相比起来,更加注重物理教学观念的转变,注重学生的发展,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此外,新课程改革也对当前的初中物理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教材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插图,这就时初中物理教学更加的生动,也更具趣味性。在新课改的理念学,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较之以往都有了很大的不同,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也更具独立性和主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沟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二、力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力学不仅是物理学中的经典学科。

  也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初中物理的力学学习是力学基础性教学,可以为学生高中、大学的力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初中物理的力学教学为学生传达一些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一些力学的基础性规律,这些规律和原理便是力学中最为基本的概念,学生只有全面的掌握力学中的基础规律,才能学好后续的物理学知识。

  三、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改革

  1.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物理的力学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性教学,也是教学中难点和重点的集中所在。在试卷中,力学题目占的分值比重也是最大的。在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对力学学习的兴趣不高,甚至出现了逆反心理,虽然教师努力的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但是仍然难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得辛苦,确都无法达到目标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素养,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够得到本质的发展和提高,即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从生活中的力学出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出学生的提问意识

  为了更好的完善物理力学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此,教师必须要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激发学生提问意识的重要方式之一,提问则是搭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因此,教师在设置课堂内容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提问空间,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帮助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之中,一定要在学生的思维角度进行思考,根据学生对力学掌握的实际水平来解决问题,努力促进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思考和领悟。此外,教师在解答学生问题的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和容易出错的部分向学生提问,根据力学教学的侧重点将其设计成问题,运用变题和组题的提问形式,给学生搭好台阶,问题的提问应当由浅入深,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力学中的难点、重点。与此同时,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也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索时间,保障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来思索答案,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启发学生力学思维活动,实现自我探索和发现。

  3.运用课堂中随处可见的道具,提高力学教学的效果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是整个初中物理的基础,并与电学、原子物理、气体等知识相结合贯穿于整个初中物理课程中,如果学生力学知识掌握的不好,基础没有打好,对以后物理知识的学习也会难以理解,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为此,教师可以将课堂中随处可见的道具利用起来来提高力学教学的效果。例如,可以将课堂中常用的工具“粉笔”全面的利用起来,粉笔是教师与学生最为重要的沟通工具,除了书写功能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粉笔的其他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消化抽象的知识,增加力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科学性。例如,要帮助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中空气阻力、物体 量与物体下落速度的大小就可以利用粉笔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取一张纸和一只粉笔,在一样的高度释放令其自由下落。这时,发现粉 笔的下落速度比纸要快,教师向学生提一定的问题,自由落体不是不论物体质量,下落速度都是一样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再将纸揉成纸团,与粉笔一起放在同样的高度释放,这个时候粉笔和纸团就是同时着地的,这样就很好的让学生理解了自由落体运动,并把空气阻力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很直观的展现出来,从而印证教材上的结论。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惯性定律,教师可以采用粉笔和纸相结合的方式跟学生演示,首先准备一张平整光滑的桌子,将几支粉笔压在白纸的一端将白纸的三分之一固定在桌子上。由教师演示,迅速的将纸抽离,这时候纸抽离出来,但是粉笔还是屹立不倒的,这就是惯性定律的一种表现形式。随后,教师可以由学生自愿上台的形式让学生来自己实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惯性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力的教学反思4

  本节的知识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从本节知识和技能上来说,学生是容易理解的。主要是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体多做小实验,去亲自体验感受过程和方法,从物理实验和现象中归纳出概念和规律。

  关于力的概念的学习,不是让学生背力的概念,施力物体,受力物体这一对名词,而是通过亲身推动桌子,提起书包,观察同名磁极相排斥的小实验,去感受力,并分析生产生活中大量的力的事例,认识力的作用必须有两个物体,各种不同的力的现象,共同点都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而归纳出力的概念。体会归纳力的概念的过程,体会这种方法。关于力的相互性,通过学生拍桌子,同桌互推,以及各种生活实例,体会两个物体之间有力作用时,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而且这两个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关于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多个简单的形变小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问题,用力压桌面,桌面发现形变了吗?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提示:压桌面的力从小不断变大,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有时我们看不到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只不过是这种形变很微小,但形变确实是存在的。关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是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实例,去感受概括出来。

  这节课以学生亲身体验的'课堂小实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大量的生产、生活事例,分析归纳结论,使学生感受物理来自生活,生活处处有物理,从生活中掌握物理知识,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感到遗憾的是,课堂机智还是不够,学生使用物理语言表述问题不够清楚,以后需要加大这方面的训练。

  课堂中有少部分学生学习不够投入,在讨论交流中不够积极,没有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观注学习不主动的学生,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提高学习信心。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效果。总之,在教学中要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力的教学反思5

  公开课《力的合成》,总体来说,这堂课上的很成功。在对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将“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与分力满足的)成功地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引导的”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教学的要求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整堂课教学设计和教材处理也符合各学科学特点,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具体而言,在这节课中,有几点特别的闪光点,也是我今后值得学习的地步。

  一、引入过程:

  由学生已熟知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大象的质量等于石头的'质量体现“等效”的思想,方便学生理解;再举例,让学生体会力也是可以等效的,并引出合力、分力的概念以及合力、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受力分析时不能说物体既受分力作用又受合力作用,此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理解“等效思想”更透彻。

  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

  杨老师先故意提出自己的错误猜想,让学生质疑从而引导学生敢于猜想和假设,增强探索意识,同时让小组内交流、合作、分析,不仅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的意识,小组讨论,让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这符合新课改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学生小组实验。

  老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纠正,让学生对出错的地方印象更深,师生互动积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思想,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恰当:

  利用图片给学生直观刺激,印象深刻。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实验结果,分析其中处理不当的地方和该注意的地方。结合实验利用DIS系统分析数据,让学生体会认识更精密的仪器和学科技可以是我们的实验结果更加精确,减少误差,从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

力的教学反思6

  1、本节所要探究的问题,无论从探究的内容或从实验的实际操作过程,难度都比较大。因此在课前师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老师要准备好实验的教具,把实验原理给学生讲明白透彻;学生也要认真、主动的看书预习,明确以下问题:实验要探究的'内容、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数据处理的方法以及如何画图像等。

  2、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F=ma进行分析,例如某个力作用在1kg的物体上,当对它施加1N的力时,物体的加速度为多少?如果施加的力变为2N或3N,物体的加速度如何变化?让学生充分体会,力的变化会引起加速度的变化,力恒定,加速度也恒定,力停止作用于物体,物体的加速度就为0。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和加速度有瞬时对应的关系。

力的教学反思7

  长期以来,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如何打消学生畏难情绪,让物理课堂“生动”起来,通过《重力》一课的教学,我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师生相互交流的课堂舞台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1、课堂不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相互交流的舞台。

  探究万有引力时,先以多媒体课件展示银河系和原子的结构画面,接着引导学生利用一个钩码和细绳来模拟圆周运动中的力,从而概况出万有引力的存在。改过去呆板、机械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学生探究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交流了一些令人惊喜的想法。猜想: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学生动手研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并亲自描绘出重力和质量的函数图像,结合数学的知识,得出物体所受重力和质量成正比的重要结论。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探索兴趣被激发,从而产生对物理的偏爱。

  二、科学探究活动让物理课堂生动起来

  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在《重力》一课中,有一位学生做出了“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的猜想,有的已经做过预习的同学掩口而笑,我马上意识到这有损该同学的自尊心。于是表扬他热情高,敢于猜想,这位同学一扫脸上的阴云,特别投入地思考、实验。猜想本不言对错(需要依据),可贵的是怎样在实践中检验,在实验中体验过程、感知方法。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其效果反而更好,学生的智慧会在玩和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在教学重力的方向时,让学生在水平面和斜坡上释放两个物体,先引出水平面,再引出重力的方向垂直水平面向下,我们定义垂直水平面向下的方向为“竖直向下”,学生再作重力的方向时,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中学各科知识与物体相互联系让学生的知识面开阔

  重力这一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研究重力与质量的正比例关系。我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质量钩码重力测量之后,让学生计算出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然后在回忆前面学习密度是得出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让学生得出这里的重力与质量也是成正比的,公式G=mg的得出我是这样引入的,学生数学正好学到正比例函数,y=kx,就说y与x成正比,k为常数,按照这个思路,现在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也可以写成G=km,也就是说重力G与质量m成正比,比例系数是k,这个k就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刚才同学们已经计算出近似等于10N/kg),但物理上不用k作为常数,而是用g作为这个常数,所以就有了G=gm,改变一下顺序就是G=mg了。这们就从数学的正比例函数引入到了物理上的正比例关系。

力的教学反思8

  本节课首先通过四个具体的例子,采用小组讨论,大组汇报的方法由学生分析总结出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结论,然后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这是本节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辅以联系生活实际,如:用相同大小的力拉静止在地面的同学,得知:二力平衡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关于这一点大多数学生是容易接受的。为了完整地认识二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应为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受力状况。在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时,如果通过力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去分析受力情况,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本节课,我通过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习好的先掌握,然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利用“生帮生”提高更多学生的参与。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并通过例子,结合力的示意图去理解掌握,我只讲10分钟,然后留下25分钟的时间去探究分析。但在练习题的安排上,备课时还要做到由简到难,层层递进。总体感觉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是比较满意的。

力的教学反思9

  课本上首先用一幅卡通画让学生 “思考与讨论”,然后按照箱子状态改变的顺序引入静摩擦力,且用实验和摩擦力与拉力的关系图线帮助理解静摩擦力的大小,最后用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一节内容强调物理实验在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中的作用,突出“经历”和“体验”。

  考虑到学生在初中对摩擦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仍然从学生熟悉的滑动摩擦力入手,首先从滑动摩擦力的现象引入,由学生观察并总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方法。

  进而给出静摩擦力的情境,继续由学生观察总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方法。

  在对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开始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在这里安排学生分组实验,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以便让他们“经历”和“体验”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后,让学生观察由静摩擦力到滑动摩擦力变化的过程,利用数据采集系统清楚的展示难以准确观察的实验现象,使得学生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清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全过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编排、剪裁,教学设计合理。

  教学中师生活动积极,课堂上教者创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动脑想的时间,动手做的空间,让学生质疑、动手、讨论、积极参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手段先进,教者设计了一些新颖有助于新概念理解的小实验,利用多媒体教学有效延长了教学的“时间”、放大了教学的“空间”,特别是教学中应用了数据采集器,使摩擦力大小的变化过程直观的显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是在实验时还可以给学生以更多的指导,使学生的实验更加有成效;在问题的设计上的更加有梯度,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散,最后可以再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自己消化,理解。

力的教学反思10

  一、教学反思

  1对于摩擦力的探究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采用了探究活动,增强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并得到结果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在课堂上多倾听学生的观点,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尊重、激发、的兴趣,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多留给学生。

  3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情景引入较好,选用的素材和场景较好,通过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4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将学生所探究的结论用于实践生活并加强学生的练习和应用研究。这是今后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5本节中的教学能配合多媒体补足了传统的教学的不足,尤其是图片及一些动画效果较好,这是应以发扬的。

  6在实验室中上课应充分想到与课室上课的不同及一些突以因素的出现,及时的调控好教学课堂及教学时间,避免一些突发情况的出现,若有发生要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以完成好本节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建议

  1 关于滑动摩擦力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滑动摩擦力的规律,高中对相关的内容的学习主要是以复习初中内容为主,有关概念可直接给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记忆要准备一定的'材料,这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研究滑动摩擦力时,不同学校,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2 关于研究静摩擦力

  本节的重点是研究静摩擦力,这是学生的学习难点,特别是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大小的变化。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指导。

  3 关于最大静摩擦力的讨论,建议不同学生类型,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充分让学生理解。

  4 关于静摩擦力的范围,应该是一个范围,建议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学习的难点。

力的教学反思11

  本节课采用预习、展示合二为一,把本节知识分成五个知识点:知识点一是平衡力的概念;知识点二是二力平衡的条件;知识点三是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点四、知识五分别是二力平衡的应用。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一是学生能事先预习,完成学案;二是学生能敢于自己动手做演示实验;三是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风采,能在小组内组长的带领下,自行分配任务,组长教会组员,起到兵教兵的目的。四是学生乐于参与,几乎全员参与展示。

  较以往老式课堂,学生多了一份活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自行讨论,总结观察结果,归纳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不足之处也很多,试举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学生采用“三三六”教学模式,学生在展示时显得拘谨、生涩,语言不很流畅。而且有的学生怕忘记自己的.分配任务,事先写好稿,而在展示时不能脱稿展示。

  二是学生尽管分成了学习小组,但要想采用“兵教兵”,仅靠别组同学说一遍就达到会解题的目的显然不够。所以,没有达到小组帮扶、结对子的作用。当别组同学展示完某个知识点时,帮扶小对子没有重新讲解巩固的过程,这样印象不深刻。

  三是没有学生质疑的过程。三三六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能够质疑,但在讲课中发现,很少有同学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在某小组在展示时,其他组的同学很少提出疑问。

  今后上课的整改措施:一是继续实施三三六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全员参与,尽量消灭“差生”。二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每节课学生小组评价时,向这方面倾斜,给提出问题、提出质疑的小组加分。这样,由于教师评价的导向,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质疑活动中来。三是各小组展示完后,对重要内容,重点的习题让组内每两人结成帮扶对子,由程度较好的学生再讲给程度较差的学生听一遍,通过这种形式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力的教学反思12

  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奇思妙想故事特别能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而丰富的想象力多半源自于联想,许许多多的孩子可以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多个与此有关的事物,这就是想象力的源头。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想简单的谈一下我在教本节课时的点滴体会。

  首先,绘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动手能力主要开发的是人的左半脑,这样会促进左脑的智力开发。同时在颜色如何运用、空间位置等方面的能力对右脑开发也大有好处。

  其次,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时候,他的脑、眼、手并用,因而能促进身心的'成长发育,让孩子的潜能与个性多了一条途径来展现,同时更加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大家共同给小狗设计一个家,一个温暖的小窝,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动手的热情,大家各抒己见,充分拓展思维,令小狗的房子五颜六色,造型各异,漂亮极了,学生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对空间的把握,对色彩的运用都经过了用心地思考,可以说是在兴趣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身心都得到了发展。

  这节课教师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做,去联想,去发挥,充分运用多种工具,从而画出各种造型各异,美轮美奂的作品来。不要拘泥于课本上的要求,拓展延伸才是本课的主旨。

力的教学反思13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走下讲台,听到同行们的赞扬:“好”,学生的心声:“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趣味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这也是注重过程,注重体验的表现。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抽象问题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形象地表达出来,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劳逸结合,始终保持旺盛的情趣,并结合图文,充分展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不能比拟的,对学生理解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心里特征,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和投入。

  然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原有的能力已不能满足新课程度的要求,要日日充电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种单项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又要着于整体的效应,使各种能力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力的教学反思14

  第二章《力的合成》这节课的新课教学工作已经完成,结合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谈一谈我的处理方法以及在以后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用实验的方法探究、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过程中,在提出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如何求合力”后,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先用一些小实验的方式否定他们的错误答案,对于正确答案,我没有直接给予肯定的答复,而是继续追问学生“如何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呢”,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在学生猜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就是它们所围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时,我继续引导学生回忆是否在以前的学习中遇到过这种情形,以此引出数学中向量的加法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向量与矢量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这个依据更加肯定了学生的猜想可能是正确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大家都一致认为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时候,我提出了问题:“能不能利用大家手中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对于实验之前的猜想过程的引导,我认为自己做的还是不错的,先由学生自己猜,根据他们的答案,逐一否定错误的猜想,并利用提问的方式逐渐引导学生向正确的答案靠近,对于正确的猜想,我还从数学的角度找到一个例子来增强我们的猜想的可靠性,这一种做法也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正确的猜想方式。

  在大家讨论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后,我找了几个同学说一说他们的方案,基本上学生说出的方案都是不完整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于是我提示他们是否能利用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思想来验证,然后以提问学生的方式逐渐将实验的步骤补充完整,在大家已经明确正确的实验方案后开始进行实验。对于实验步骤的总结,由于学生不能够清晰的表述出来,因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的引导过程较多,学生的自主思考时间较少,这是我觉得做的不好的一个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这一点,对于实验方案的设计应尽量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教师应提前引导好学生该往哪个方向思考。

  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个别辅导,发现还是有很多学生是不会做的或做的'不规范的,我一一指出,让他们订正,实验大概进行了10分钟后,我找了一个做的不好的学生,让他将他的实验过程再做一遍,呈现给大家看,在做的过程中,他每做一步,我都让其他同学观察他做的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该怎么改正,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将正确的实验过程给大家呈现出来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时间较紧张,我不能将全班学生的实验过程都看一遍,只是看了每一个人的一部分实验步骤,所以一些学生的错误之处不能立即给他们指出来,而他们自己也没有发现,这一点还是有待改进的,比如,下次实验时,可以让学生互相监督,一个做,一个观察,互相指出不足之处。

  在利用学生自制的平行四边形模型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时,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而且结论也总结的非常好,这说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多多动手,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最后在作业批改中,发现学生在利用作图法求合力,以及多个力的合力问题中,依然存在着做题不规范,计算不正确等问题,这些都要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指出来,这也给了我一个提示,对于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应提前做好准备,在新课讲授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力的教学反思15

  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解摩擦力概念;第二课时讲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第一次采用先将静摩擦力再讲解滑动摩擦力,发现做一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尝试比较难,时间不够,因为上课评讲了8分钟左右的重力作业,造成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没有讲解。采用这样讲解源于备课活动中有老师提出的观点:以推动桌子举例,从推不动到推动,这样比较接近生活中的活动特点,同时学生解决静摩擦力的问题和滑动摩擦力混淆问题。缺点是没有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滑动摩擦力以及影响因素,除非静摩擦力讲解时尽量略讲。

  传统讲解方法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包括滑动摩擦力),然后在讲解摩擦力的应用,可以突出滑动摩擦力的.重点和难点。

  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我在课堂引入了采用了筷子提米,实验效果很好,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我想下次我讲解摩擦力概念时也可能应用第一种方法,逐一讲解摩擦力,但为了完成重点知识,我觉得先讲解滑动摩擦力,我想引入时就不再用筷子提米的实验了,我想找一根较长的木棒(玻璃棒效果最好),让一个男生和女生拔河,男生那边涂上油之类的,减小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