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5 10:25: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

  自己教学语文30年,听课也有几百节了吧,总之,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我觉得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

  我们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

  有的老师上课,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步骤、环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甚至几分几秒都有“科学”的设定。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中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利导,教为学服务,而不是师生被教案牵着走。上课时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另外与时俱进,莫被“传统”束缚头脑;科学发展,不为时尚放弃永恒。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重视“读万卷书,交万名友”。古代有“游学”之举,当代有“留学”之风,我还主张广泛交流。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诗云:为切为磋为琢为磨。都是讲交流的重要与乐趣。霍懋征老师年逾八旬还去西北讲学,传播经验;魏书生老师做了局长还不放弃教学,他们是真正的事业家。

  还要在备课上下苦功夫。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制作课件上,而不用在钻研教材与研究学生上,是得不偿失。把功夫用在实处,而不要做虚功。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语文教学的六个要素。这就是:一、以情励学;二、以趣激学;三、调动参与;四、启迪创造;五、注重内化;六、求精求活。

  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儿童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没有优秀的教师,什么理念、教材、教法、评价都可能会被扭曲、变形、异化。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的成败在于教师。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2

  一、解读中学语文片段教学

  一片段教学的内涵。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是一节课某一逻辑层次的教学。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一篇课文中的某个段落,也可以是给出一个课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三段的教学”、“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等,让教师进行自主构建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分钟。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听课者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而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功用是根据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听课者是学生。片段教学也不同于教学片段,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完整的;而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片段教学更不同于“说课”,前者是一个完整(模拟)的微型课,它有师生的双边活动,体现了课堂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后者只是谈论课堂教学。给特殊听众(领导、同行、教育研究员)说明上课的依据、缘由,重在说清楚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就行了,侧重于理性的阐述,它带有研究教学方法的性质。

  二片段教学的类型⒈片段教学从教学内容看,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节选类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者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专题类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让教师施教,教者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同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指定课文的第2、段进行片段教学,就属于节选类;如果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景”方法,则为专题类片段教学。

  ⒉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尽管有脱离学生主体之弊,但在事实上更频繁地被使用。

  ⒊从选题来源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自定和他定两种类型。自定型是由教者自己选择片段教学的内容;他定型则由他人(专家、评委、组织者)指定选题,教者按要求进行片段教学。教研活动多采用自定型片段教学,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开展教研活动,展示教师的风采。竞赛活动和评价工作多采用他定型片段教学,临时抽签,当场限时准备,依次上课,以检测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其高下优劣。

  二、中学语文片段教学的要求及实践操作

  片段教学要求具有导向性,要能抓住教材重点,解决难点,“牵一发动全身”,以点带面;强调客观性,即从教师、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

  看整体性,既要依据片段教学内容去定目标,又要依据教学方法、实施过程去看效果。

  实录——“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片段教学: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告诉我,你学习了之后有怎样的印象?”(好,你来说)

  “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一种气势,力量,气概”

  “说得好,那到底有一种怎样的气势,力量,气概?我们一起来听听这篇文章,好好的感受一下?”

  听完了,大家觉得怎样?

  我觉得气势磅礴、(有补充的吗?)豪放,充满热情,还有奔腾的力量。很好,你从哪里听出来的呢?告诉我,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别急,别急,你来说:A、哦,你喜欢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为什么?因为茂腾腾用得很好,把后生的状态表现出来,怎样的状态?充满活力、激情、向上的动态的后生形象表现了出来。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大家做个记号,呆会儿我们要进行小组讨论)

  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下面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收集起来分组讨论一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色,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大家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同组的同学听,然后综合在一起,请一位代表发言。第一组:“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我认为这里以鸡啼的动衬托静,以静衬托出安塞腰鼓的闹,形成了一种意境。“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用许多的词语构成短句,形成排比,语感节奏急促、热烈、震撼、腾飞。第二组:我认为文章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有何作用?层层递进,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富有激情,情感充沛,酣畅淋漓。那你能造一个句子吗?“容不得喧哗、容不得唱歌、容不得跳舞,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掌声)(过程略)

  同学们的讨论很好,接下来,同学们结合我们学习生活也仿造上面的排比、比喻句写一些句子。

  思考!举手!回答!我们乐此不彼。

  掌声,笑声,话语声,连成一片。??

  从上面实录中可以看出,老师没有自报课题,简要说一下上课步骤,如:“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这个课题的片段教学的步骤安排如下:听录音——谈感受——品语言——做练习,给听者一个明确完整的教学步骤。有一些遗憾。

  片段教学,贯穿了新课改理念:

  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入手,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将兴趣作为语文学习的起点,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什么?”切入。

  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运用到实际中来。在实录中老师引导——“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自己的意见?”;重视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特色?”.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步步引导,从学生实际出发,层层深入。“根据我们的生活学习,你是否也能仿造一句?”

  ⒊注重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实录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听录音——谈感受——品语言——做练习,让学生动耳、动嘴、动脑、动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实行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小组讨论自述,最后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⒋注重虚拟情境。教师注重角色转换,语言的变化,有时是学生,有时是老师,“别急,别急”有时转述学生的'话语,有时对学生进行表扬评价,“说得好,还有吗?”有笑声,有掌声,动情入境,令听者随教师的教学身临入课堂中去,感受她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语文片段教学的注意要点

  1、片段教学要处理好片段教学和说课的区别;要注意详略得当,教师对片段教学内容应作详略取舍,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对重点难点要详讲,对一般问题要略讲,如果不分主次,必然会使听者感到茫然或厌烦。

  2、教师在片段教学时要善于创设(虚拟)课堂教学情境,突出“教学”,突出师生互动,切忌“读”和“背”教案;注意角色的转换,位置的更迭,语言的改变,以虚拟质疑,虚拟争论,虚拟辩论,虚拟活动等情景,使片段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泼生动,再现真切的教学情境;

  3、注意运用教学语言,如“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片段教学时候是十分忌讳的,在片段教学中要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要把听评课的老师看成是自己班上的学生,有问有讲,有读有说,有议论有评价,用自己的语言变化将他们带入你的课堂教学中去,使之未进课堂却仿佛看到了你上课的影子,感受到你的课堂教学效果。

  4、片段教学要努力展示自身的素质,用板书来表现书力,用范读来表现朗读水平,用广征博引来显示自己的知识面,用优雅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洋溢的激情,用“诗、画、音”感染听者。

  总而言之,好的片段教学要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逻辑性强,层次清楚,语言简明扼要,有改革意识,有见地,有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片段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探究片段教学,以片段教学为切入点,提高自身素养,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在“实践是砺石,他人是我师,自身是关键”中加强片段教学锻炼,必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评析语文片段

  1、把握片段的基本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片段的主要内容。针对内容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其符合原文或是实际的部分,之处你认为不对的部分(此处可以当做疑问反问,接着阐述个人在解决该疑问的主要观点,即设问方式)。2、留意形式方面的创新点,尤其要指出该创新点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或推广应用。3、总体上评价。虽然存在??需要改进的,但其??是值得学习并推广的。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3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作文水平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高低,作文教学也成为语文教师的重头戏。然而,仔细观察当前的作文教学状况,许多不良的作文教学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或者仍停留在过去的教学习惯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几乎成为三无产品——无系统、无计划、无章法。传统的作文五步骤(命题——习作——上交——批改——发还)教学进一步的僵化,导致作文教学走进死胡同。一些语文教师,本着教学热情,也对作文教学下一番功夫,但其收获并不明显,渐渐对作文教学失去信心,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还有一些语文教师,以为作文水平提高关键在于不停的练笔,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写了十几篇作文,苦不堪言,作文水平却不见有所进步。与此相反,有些教师一学期也没上几次作文课,教师和学生省心了,作文成绩逐渐下降。更有小部分教师,作文课上写个题目就不管不问了。这样作文教学几年下来,学生作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造成学生害怕作文写作,一听到要上作文课就头疼,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心乱如麻,一提笔就力不从心。写出的作文更是初看很伤心,再看很痛心。学生见作文如临大敌,避之不及。老师上作文课如履薄冰。师生苦不堪言。《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总目标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即希望通过作文课使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这些教学现象,却让学生“无言以对”。作文教学的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实在是教育之痛,语文之痛。面对如此的作文教学现象,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当前的作文教学病在哪里?怎么救?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作文教学问题重重、进步缓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首先是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惹的祸,这是问题的根源。

  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成绩压倒一切,造成了师生普遍的功利主义心态。当然这种功利主义也深受整个社会的功利主义侵蚀,导致师生将学习的目的集中在提高考试成绩上。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一切。这严重扭曲了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改变了学校教育的初衷。学校应该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不是培养一架架考试机器。作文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基础有关,在短时间里很难提高,而基础知识和阅读训练却能有效提高成绩。在一切向分数看的束缚下,教师自然而然得做出取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课文力求讲深讲透讲全,而对作文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下足够的功夫。功利主义盛行,不但使教育陷入泥潭,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考试机器而没有个性和思想的人,更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应试教育害了学生,也害了做应试教育受害者的语文教师。应试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教师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写不了好文章。当前不少中学语文教师遍是从应试教育下走过来的,他们自身也深受应试教育的摧残,要么装聋作哑无动于衷而无所作为,要么深受其害而不能自拔,仍把成绩看成首要教学目的。这是多么严重的恶性循环教育现象。教师自身作文能力的薄弱,自身底气的不足,平时忽视对自身文学素养、写作水平的锻炼和提高,导致作文指导与讲评捉襟见肘。又怎么能教好学生作文?教出好文章呢?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黄玉峰老师在与记者答问时指出,当前语文教学的失误在“不读书”。在笔者看来,这里的不读书,不但包括学生不读课外书,也包括教师在内。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缺乏写作素养,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好在当前仍有许多老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改进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下,努力开拓出一片蓝天。

  二、其次是模式化、僵化的传统作文教学步骤。

  传统的作文五步骤(命题——习作——上交——批改——发还),应用得当,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但是,把传统的作文五步骤模式化,而缺乏改造,必然会走向僵化。第一,作文命题的模式化,缺乏创新。几代学生写同一个作文题目,或者一个题目从小学写到高中。这应该是几代人的不堪回首的共同记忆。作文出题根本没有考虑时代特征,做不到与时俱进。第二,

  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候常常倾向于自己的个人感情、爱好、认识范围,并把大人的经验“强加”给学生,很少顾及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能力。用成年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干涉了学生的写作自由空间。第三,作文指导流于形式,停滞于表面,没有深入、细致、实用的指导。这个环节是重要一关,但是往往被教师所忽视。第四,作文批改流于形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评语公式化,缺乏创新,应付于上级部门的检查,敷衍了事。其结果往往是学生拿到发下的作文就“啪”的一声扔到抽屉里。认真的教师会看着心痛,但是也没有反思问题原因所在。不认真的老师早已默认学生这种消极行为。慢慢的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当一回事,作文能力谈何提高。第五,作后讲评的模式化、简单化,蜻蜓点水式讲评。更有老师认为讲不讲都一个样子,更有甚者干脆省去了讲评环节,把时间放在文言文及现代文阅读上。

  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在这个病原体下,教师的作文教学就容易走向僵化,从而影响作文教学的效果。

  再次是语文教材本身的不合理,重视阅读而轻视作文训练以及作文教材的无连贯性、循序性。人教版教材到了七、八年级才安排作文指导,但是这种指导缺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学原则,违背了教育规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理论性过强,在学生在缺乏生活体验和写作经验情况下很难对作文产生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没了,作文写作就只是一种应付,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接受,是被逼无奈下的产物,是畸形发展的怪物。中学语文教学在设计上体现的是“阅为本位”,作文训练附在阅读课后,也没有系统的作文教材,只是作为语文学习的附属品。学校和老师不重视,学生就更不用说。忽视过程,违背规律,只重视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在写作训练方面,看似每个单元都有《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版块的穿插,但是编排的顺序,一般只考虑到本单元课文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系统性,缺乏严谨性。而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随意性更大,主观上加以修改,或者是为了教学进度,直接跳过作文训练环节。没有合理、科学的教材;没有连贯、循序的作文教学;没有层次性和阶段性;不合理的写作训练;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些势必影响到学生作文的进步。

  三、最后是培养共性扼杀思想个性的不良风气。

  一个没有个性和思想的人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人,一个没有个性和思想的国家很难想象其在世界上立足。当前的学校片面的强调共性发展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塑造。个性是一个人的独特之处,是反映其性格、爱好、兴趣上的特点。而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只注重学生的共性特征塑造,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如出一辙,在对生活的感受、对材料的选择上、对语言的运用上等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忽视个性和对个性的扼杀最终使学生的作文毫无新意,死气沉沉。共性思想在作文教学上的过分强调导致作文思想的单一性。教师要求学生的作文内容健康,思想要端正、健康,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等,往往把作文提高到政治性质的高度,这就严重的损害学生的个人思想的表达。例如,现在初中生写植物散文,学生的选材很统一,都是传统文学中积极向上的形象。一个班级都是梅兰竹菊四君子,松柏、荷花、白杨树等等。而这些很多都是没有亲身所见之物,作文却能写出为某种精神所感动,文章末尾少不了一段是勉励自己要学习这种精神。虚假的拔高思想高度,而无个人的情感体验、个性爱好和思考。这样虚情假意的文章却往往得到老师的青睐,就因为思想性的正确。扼杀个性的风气没有刹住,不但作文思想空洞无意义,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没有个性的残次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调的是人的培养。这个已经喊了多少年的口号,但是真正落到实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通过对作文教学中不良现象的思考,以及从师生两方面的客观分析,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一些途径。

  针对上述现象中的中学语文教师而言,首先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作文教学。人为的弱化或者是逃避心理以及不负责任的态度都需要加以改正。只有教师自身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才会

  有改变的动力。所以,这一点虽然是老生常谈,却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其次是作文教学思想的改变。很多老师意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想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但以往的一些教学思想仍然是一把枷锁,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步伐。这时候,教师一定要下定决心,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僵硬思想,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在作文教学上探索一条新的道路。这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也是一个漫长的改进过程。从重视作文教学到改变教学思想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调整好教学心态,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无计划行事。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教学方法的探索,可以参考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

  再次是教学方法上作改变。

  第一,要注重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比重和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认真实行。根据每一个阶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能力目标,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训练各种题材的学生。第二,教师要重视语文课本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自然结合。第三,用各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带着宽松、愉快、自愿的心态去写作文。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作文课,喜欢写作文。

  第四,改变作文命题、作文批改、作文讲评过于单一化和形式化做法,手段更加灵活多样。第五,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积极开展作文第二课堂。

  第六,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能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他人的作文教学方法和经验。从害怕写作的学生方面上讲,首先是学生要培养自身的写作兴趣爱好。兴趣永远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获得写作兴趣。

  第一,根据自身爱好阅读小说作品,从中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和兴趣。

  第二,观赏不同主题的电影。观赏电影也是一种“阅读方式”,通过影片体会人生百态,在思想碰撞中思考电影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有了兴趣爱好,还必须养成一些有助于写作的学习生活习惯。

  第一,注重生活积累,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会观察和思考问题。

  第二,学会仿写作文,在仿写的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创造的文章。

  第三,养成包容开放的思想,在各种思想冲撞中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第四,大量的阅读文学作文,特别是优秀的名著的积累阅读,发现写作特点和规律,找出写作技巧和方法。

  再次是掌握写作的方法。比如,写作前收集素材最有效的办法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中应注意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后还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分享感受。通过自身的写作经验,去总结一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

  最后是要善于思考,做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我思故我在,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才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才能写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好文章。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4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我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及结果的过程中,有时会发觉语文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细细分析,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难以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太差,在课堂上,部分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能积极思考问题;还有一些同学,能积极思考问题,对答案也心知肚明,就是不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表达出来的意思往往词不达意。在作文中也如此,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作文,结果写出的作文有的语句不通,有的不够生动形象。可见,学生的词汇量太小,课外阅读训练明显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多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好句,以提高词汇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训练,最终提高表达能力。

  2、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思考,甚至有时连主旨也把握不好。古文阅读就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思都不了解,无法对句子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写的内容,答题自然是一塌糊涂了。

  (二)教师方面

  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大,学生难以理解,有些问题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不了,作为教师要适当讲解,问题设计要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便宜学生理解。

  二. 改进措施:

  1、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 ,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抑制情绪。现用的语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语文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影响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特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语文,对学生终生有用的语文;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2、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要让不同的学生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让学生能学有所得。

  3、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背离,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学生记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教材与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5

  一、课文教学“教什么”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所谓“空泛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什么划分结构、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这些看起来好像很有条理,而实际上没有体现出语文的“特色”来,课上得很空。而这些属于课文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读一两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该教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却不厌其烦:教师条分缕析,讲得口干舌燥,做的是无用功,学生呆若听书,恍坠五里烟云,过后只留梗概。一个又一个宝贵的45分钟,就这样白白地耗费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所谓“纯知识化”,就是教师在讲课文时,眼光聚焦在“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样读音,“这个词”怎样解释,“这篇文章”分几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

  所以导致上述现象的存在,就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应该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笔者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课文内容”列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项。而在实际教学中,落得最实的,教师最卖力气解决的也是这一项。我们说,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不然的话,讲了《致橡树》,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讲了《祝福》,就是为了让学生认清封建礼教的罪恶;讲了《苏州园林》,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格局和特点……这就不叫语文课了,而变成政治课和地理常识课了。我们的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在教学的园地里为别的学科任劳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这块语文“自留地”“责任田”给荒芜了。

  那么,课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呢?一句话:教语言。

  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二、课文教学“怎样教”

  这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讲的。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按规律施教,教学就顺畅,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教法得当,效率就高,教法不当,效率就低。

  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这一点在毕业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长期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学套路,反映在课文教学上,就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付各种体裁的课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学模式化,课上得很死。三是以讲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动摇,以讲为主,全面灌输。特别是在分析课文时,总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这个层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总想分析出其微言大义来。仿佛不这样教就显得教学没有深度,不这样教就不算完成教学任务,不这样教就展示不出教师的渊博学识和高深理论来。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这样的教学,现在还相当普遍。四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什么“课课练”“单元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年级还有不止一次的“模拟考”,等等。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对课文教学的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教师,学历都已达标,他们的工作热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他们对自己的教学不满意,知道自己在做费力不讨好的事,他们很着急,都想尽快摆脱这种局面,但又不知如何去改。他们缺的不是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他们缺的是符合规律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而方法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除了实践的积累和刻意的磨炼外,在很大程度上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做法上的走样,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正确认识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请看看教育专家是怎样论述的。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止现在通行的逐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传……这办法的最大毛病在于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

  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要追问两者(指讲解和练习)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

  张志公先生也曾提出:“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

  这几位教育大家的说法虽然不同,但其基本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主张语文教学必须进行语言训练。他们的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是符合实际的,因而是科学的。

  谈到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还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教师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导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教练”……其实,教师就应该是“教”师。近些年,有一种怪现象,就是人们都不愿提“教”字,似乎一提“教”,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合时宜了。我们说,教师就是教“学”之师,古时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这样说。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学生天生就会学,又何必用教师来教?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教,又哪有学生自主的学?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师就是教“学”之师,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个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用回避“教”了。

  那么,应该怎样教呢?这里,不妨借用湖北武汉六中洪镇涛老师的一节课来说明这个问题。

  今年二月下旬,在沈阳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洪老师应邀前来执教了《天上的街市》一课。这节课集中体现了洪老师的教学风格与特点,准确地回答了课文教学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在这节课里,洪老师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洪老师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以及对学生朗读恰当地指导,显示了他深厚的教学功力,给听课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二是深入课文,强化语言训练。在教第1节诗时,洪老师抓住了“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并将其换成“亮”,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之后,洪老师把这节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串换位置,通过比较、品析,使学生体悟了诗歌行文思路的一致性特点。在讲第3节诗时,洪老师出人意料地抓住了“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你看”后面的逗号,通过对逗号去留的比较、品味,使学生对这节诗意有了立体、形象的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不仅如此,洪老师还把这节诗逐句进行了改动:“你看,那深深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之后,洪老师引导学生用改后的诗同原诗进行比较品读,辨析体会,使学生领悟到诗人所以把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每年只能“七夕相会”改写成每天可以“骑着牛儿来往”的用意,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主题,明确了材料服从主题需要的写作要求。这是一节非常成功而又有特色的语文课,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综观这节课,我们看出语文课的课文教学,一要深入课文内部,登堂入室,不能只在庭院徘徊,这是课文教学的正确途径;二要抓住表现力强的语言因素,这是课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三要强化语言的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动,进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课文教学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上谈了课文教学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二者不是独立地运用,而是统一在一个教学过程中。

  只要我们走出课文内容分析的误区,摆脱纯知识教学的束缚,深入课文内部,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强化语言品味训练,语文课才能讲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学效率才能有望得到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6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师的教学,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新课改的新思路、新理念,借助他可以让我们更顺利一点走进新课改、实践新课改。其实人人围绕课题都可以作一点思考,那就是与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整合,人人思考,人人实践。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以下是我对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一、以课题为突破口

  推动学法教法革新自实施新课改以来,许多学校都及时找准定位,树立走“科研兴校”之路,作为新课改弄潮儿的`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以课题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学法教法革新。如:进一步深化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结合个人在课题研究中的主要任务,我们更注重情境教学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情境的呈现方法,如借助语言描述、实物陈列、电教手段、任务卡片、多媒体技术、局域网传递等途径。当然我更多的是利用电教手段、多媒体、局域网传递这三种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加强学法指导,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合作,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成为教学不断生成的平台,竭力摆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

  二、更新教育理念,奠定课改理论基础

  新课改需要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的课改是盲目的,只有掌握了先进的课改理论,才能避免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弯路,才能发挥创造性。而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新课改的成败,自我充电,强基固本,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新课改刚启动后,结合科研计划,我们先后认真学习了成才导报上新课改专版,到图书馆借阅新课标解读,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向《高中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杂志学习,向《凤凰语文》、《教育在线》等教育网站讨教,取别人的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精神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此我们笑称为“换脑”行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融入课堂,大胆整合,积极撰写经验总结、教学感悟或课例论文,或借助教育网站这个平台,建立自己的个人专题集,坚持写教育随笔。

  三、一点思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工程,没有现成经验和固定模式,我们这一路走来,就是靠紧紧依托教科研,步步走进新课改。“战斗正未有穷期”。我们相信,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下,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明天一定会更美!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7

  高三语文教学也需要在实践中思考,思考中总结,总结后提升。连续几个月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

  1、回归教材

  高三复习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习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应该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习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过网络,通过报刊,通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20xx年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近现实,最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习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可以使写作有源头活水,可以使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近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8

  近几年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有关中学生自杀和杀人的报道,一幕幕惨剧令人触目惊心,生命教育迫在眉睫。这是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更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语文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进行生命活动的主体,教育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互为依存又各自独立的矛盾统一体,要想获得各自生命的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新的发展,必须从生命的视角来关照师生的共同成长,依赖教育活动中两个生命主体间的交往和互动、理解和支持,并通过平等的交流对话,在语文这个充满生命关爱的锦囊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体会生命的真谛。

  随着人类生命意识的日益凸显,对人的生命及其价值意义的思考,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教育是人的教育,理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出发,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升人的生命质量,通过对个体生命整体发展的成全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实告诉我们,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事实告诉我们,中学语文应该肩负起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中学语文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土壤,是体验生命律动、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活动,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发展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

  让我们把学生真正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都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以哺育生命健康成长、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教学宗旨,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力求把他们培养成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惜生命的人,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关爱他人、热爱自然,使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语文教师应该站在“生命”的高度,既要以自身的力量感染和引导学生的成长,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学习,提升能力,发挥生命的光彩和力量。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来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生命,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会之中,从而真正地享受生命、体验生命、创造生命、建构生命。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的理念,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大背景充分重视每个生命个体,只有大环境的支持以及相关的后续环节都跟上,语文教学的改革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

  尽管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它的实践异常的艰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个不断变革和进步的年代,教育教学都将因生命而绽放光彩!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9

  应试作文中心不能隐晦含蓄,而应该主旨明朗!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是一根红线,贯穿全篇,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要以中心为依据。“明确”即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因此中心要鲜明、集中、单一,这个中心要贯穿始终。

  (一)问题与表现很多同学因为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写作意识,动笔的时候没有清晰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往往是内心感受的自我表现,所以造成以下现象:1、游移不定,多个中心。话题作文的“话题”都比较宽泛,可以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因而或者是怕偏题,或者是思考不成熟不深入,难以取舍,面面俱到。所以造成多个意思,多个中心。2、散乱无中心。基本观点不明朗、有头无尾、若隐若现。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只要是与话题有关的内容,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

  (二)对策及注意事项“明确”始发于作文题目,只有先明确作文题目所蕴涵的“中心”,而后在此基础上为所要写的文章立意,才能做到“中心明确”。“明确”实施于写作过程,只有紧扣“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谋篇行文,并且适时点明中心,才能真正实现“中心明确”,

  。即达到中心明确做好三点:1、明确中心。也就是做好审题立意的工作,由多个角度最终确定一个中心。考场作文有些题目的'中心比较明确;有些题目意在题外,隐喻性强,比较有深意,含蓄,表现出几个不同的中心。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分析题目,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即使文章有多种角度多种立意,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否则"意多乱文"。记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2、紧扣中心。选取的材料,表达的感情或观点,一定与中心密切相关。无关的话不说。反面的话即使为避免极端,也只能略说。如果发现材料不当,要寻找与中心的共同点,用议论性的话(小观点)拉回来。3、点明中心。表达中心的语句要突出显豁。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具体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还要注意点题,既要点标题,也要点话题。学生在作文中要做到紧扣中心,可以从下面三方面入手:拟题现中心:可以直接把材料中的关键词设为题目;根据作文利益的中心拟出新颖别致的题目;开头引中心:引用材料,巧妙入题;抒发感情,蕴涵中心;简洁明了,点明中心;结尾点中心:回扣材料,点明中心;抒发议论,升华主题;直接扣题,画龙点睛。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0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

  中学语文教学在改革过程中,语文教材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有效的语文教材改革,对于改革效果能够直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订者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以使得中学语文教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动态,实现“一纲多本”的情况转换。目前,关于语文教材方面的研究,还应注重把握和研究语言与语言应用方面的问题,在注重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的国文知识、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较为良好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的教学思维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导致在今天,仍然未能对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方法作为较为有效的改革,对于时代发展的考虑较为欠缺,同时由于农村中学教学环境的差异性、地域水平的发展特点、学生的实际的智力水平的限制等因素,都使得教学方法的推广和实施效果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涉及诸多方面,例如对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材、教学目标、学生的基础水平等方面的改革与转变,因而,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往往会产生较为强大的联动效应,继而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都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教师的素质方面的影响,每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用,都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巨大的挑战。因而,对于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给予相应的重视,才能够从根本上取得较好的改革成效。经常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学习思维习惯,继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有效结合。

  三、改革学生的考核方式

  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学语文的成绩测试将仍然作为考核学生素质和学业水平的重要标准,考试将仍然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参量标准。甚至有些教师为了提高班级的升学率,仍然坚持题海战术,让学生埋入题海之中,因而,对于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进行相应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而这其中所采用的考核评价手段,也将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某些积极的影响,对中学语文考试的.方法、内容应该继续深化。因此,在语文的考核评价方面,要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与保护,突出考试内容和评价方式的灵活性与多变性,更加关注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以“生活即学习”的态度,对于语文考试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应该是分阶段、多层面的;对于考试的态度,考试并不是由某一次单独的考试来实现或者完成的,而应该由平时的知识竞赛、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等多方面所组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涉及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教材的改革、对于学生的考核手段的改革等多方面的改革。由于涉及面较广,因而也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1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要渗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归纳为:他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或者说: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是一种诡辩,是不合理的,是和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违背的。新课标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 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或者每周就来一篇作文,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 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 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标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

  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用素质教育为幌子,一味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深陷“兴趣爱好”之中,这种现象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曲解,它明显带有表层和功利性的毛病,这样盲目追求形式,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2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了《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通过联想比较,让他们积极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通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3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一,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现今的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二,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三,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4

  这个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2班、四班的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 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多彩朗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师生都陶醉于琅琅的读书声中。缺少了朗读,语文课似乎就失去了活力。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朗读方面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会给学生以具体的朗读指导。用优美的范读来启动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用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品析人物形象、用比较朗读法提升学生的语感、我还尝试过用表演朗读给学生生动直观的印象。多彩的朗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一堂语文课,不闻学生书声琅琅,那真算不得好的语文课。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总结朗读训练的有效方法。

  二、读写结合,探索作文新思路。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一双美丽的翅膀。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我。根据“读写结合”的原则,我对作文教学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究。

  学生阅读时间少、阅读量不足,写作文时往往无从下笔。我精选跟作文话题有关的美文,在作文课上印发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圈点勾画,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材。另外,课文是最好的范文。我常常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思路,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

  针对作文批改低效的问题,我改变了批改的方式。选择各个层次的作文,打印分发给学生,同样要求学生写出旁批后课堂交流。因为是评价同学的作文,学生积极性更高,课堂上常常擦出智慧的火花,曾经枯燥的作文课焕发了生机与活力。阅读同学作文,强化了对作文训练重点的理解。

  另外,失误作文,常常被我们忽略。其实,只要认真阅读,及时反思,它会成为非常好的作文课教材。例如,在一次半命题作文训练之后,我发现学生在对题目的理解方面有明显的失误,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品析关键词语,重新审视题目的含义。

  三、名著阅读,增加学生底蕴

  本学期,我每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阅读名著《昆虫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并要求学生做出读书笔记。学生从《昆虫记》中体会到了法布尔的沉浸在昆虫世界的乐趣,从《童年》中感受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敬佩保尔顽强般的意志。初一正是学生阅读的黄金期,积极倡导名著阅读是我的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反思总结,教学研究的契机。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每当我上完课后,对课堂教学的得失都有深切的体会,回到办公室,就赶紧记录第一感受。遇到问题,就翻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教学期刊,学习先进经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陆续有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あ本学期名著导读《做昆虫的朋友》、阅读指导《从卑微中读出伟大》发表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阅读训练《人生需要一枚指南针》《春夜喜雨》发表在《满分阅读》。

  五、点滴积累,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的真谛是让孩子懂得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展自我。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发动学生定期摘抄美文,稍作编辑,装订成册,就成了一本班内《读者》。在互相传阅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文章的后面。为了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我鼓励学生从课堂作文和周末随笔中挑选自己满意的作文,“发表”在校刊《今日十一中人》上。这两个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作激情,提高了动手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5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师生互动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变教学思路

  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06-08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08-03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03-16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集合15篇03-25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精选10篇)06-08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5篇06-08

中学语文教学计划12-13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04-30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