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8 16:26:4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因此,我在课前的谈话利用学生熟悉的旅游景点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走进这个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在探索中合理利用多媒体,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课堂中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意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清晰的“动态表象”, 呈现过程,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清楚地感知和经历由条形统计图演变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体现知识迁移的过程。加之学生刚刚认识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旅游人数和不同时间同一地点旅游人数两组数据,带领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特点,激发学生读两种统计图的对比。

  3、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课标中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2017年来陕西旅游人数的预测,练习中预测病人体温,天气情况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后回顾反思,存在很多的不足:

  1、忽视很多小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渗透掉了。如:看到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疑问?用手势表示趋势使,除了上升趋势,还有下降趋势,水平趋势,波动趋势等,通过多种这些高低起伏的线段手势,更能让学生看出数量间整体的变化趋势。

  2、语言表达不精练,问题设计不精细,导致个别地方学生理解不透提问意图。

  3、教学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除了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分析外,在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突破不够。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2

  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这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针对以上目标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因此,我不管在课前的谈话引入还是新授时的引导学生走进观测气温这个生活情境中,以及巩固运用时所选择的三个题目,都是有目的而选取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题,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与生活”的`课标理念。

  2、注重共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考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3、注重知识和学生素养的融合

  “一道数学题,除了数学知识以外,承载着更多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教学中,我要充分利用好每一道题目,使学生的思维、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中也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3

  借用北师大版教材的“三个读懂”来做今天的教学反思。

  一、“读懂教材”

  初读教材,我认为这一节课有三个教学价值。另外,起初我觉得教材里的条形统计图不必让学童画出来。当时我想,一节课四十分钟,画条形统计图就要用到十分钟,多耽误时间,这节课是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在作业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并不会画折线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设计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是一个旧知识,但是教材以条形统计图引入,兼具复习的作用,同时又引导孩子注意到这两种统计图制横轴和纵轴的方法是一样的。教材这样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即便不画,书中有一个问题,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如果这个问题追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也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比如,看横轴,我们知道了年份;看纵轴,我们知道了人数。把这个过程说一说,就加深了孩子对横轴和纵轴的理解。因为制图时制横轴和纵轴实在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读图它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让学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这是一个重点。孩子怎么能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呢?我觉得有两个策略。一个策略就是比较。横轴,一样;纵轴,一样;每一年份的具体数量,条形统计图是用竖条,折线统计图使用点;接下来还有一个比较很关键———条形统计图的每一个数量是单独的,而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这就是变化,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现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平缓,变化不明显;折现平平的,就是没有变化。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觉得学生必须要经历这种比较的过程,才会使他们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很清晰的认识。这个比较的过程还有一个价值和意义就是———让孩子在例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了解每一步绘制过程的必要性。比如,点是必须绘制清楚的,因为它表示的是具体的数量;绘制过点之后还要把点连起来,这样才能用折表现出变化。第二个策略就是让孩子到折线统计图中找到在条形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这个策略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看折线统计图。比如在条形统计图中,1998年是占了3个格子的竖条。表示3万人;在折线统计图中,1998年是在第三个格子点一个点。还有一点,我觉得二者的区别在绘制方法上,观察背景,条形统计图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线统计图通常用坐标格作为背景。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人们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时候通常都会利用坐标作为背景描点连线。也有不使用坐标的,但很少。

  看,简简单单的两幅图,通过阅读教材,能够解读出这么多的教学价值呢。

  我觉得我的课堂就是缺乏这样的细致的学的过程。孩子必须塌下腰来学,课堂才有真实的感觉。我感觉自己这节课上的假就在这里,双方都很客气,蜻蜓点水,礼仪性的对知识做了一些简单的交流,没有对学习的知识做很深入的思考,这真要不得。拿过教材之后,我只是看到了完整的两幅图,但是,怎样才能深入浅出的用好教材,真是需要我细思量细琢磨细设计。上过这节课再读教材,在这两副主题图的使用上,我梳理出了这样几个教学价值————

  1复习条形统计图制图的方法,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制图的方法做铺垫。

  2运用比较的策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运用在折线统计图中找到条形统计图中呈现的信息的策略,学会读折线统计图。

  再者,为什么例一和例二要分开教学呢?我认为一体下来比较合适。因为例一孩子们只是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没有进行数据分析,也没有尝试完成折线统计图的一部分也没有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些合理的数据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开了,就是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怎样运用分隔开了。

  二、读懂学生

  在今天的课堂上,有一个很细微的声音,用很没自信的声音在说:“比如,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这番话没头没尾,放着书中的例子不用却另起炉灶。后来我才明白过来,其实我是错过了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的很聪明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据一位专家介绍,曾有老师上完课问过这个问题,他觉得条形和折线的许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么必要还学其他的呢?这就是离散量和连续量的刻画了。条形统计图一般都是刻画离散量,比如几年或几个月的数据对比。而折线统计图则更多的是刻画连续量,比如,一个人一天的体温等。孩子真是很有数学学习的天赋,他朦朦胧胧的感觉到了这两种统计图的区别。孩子第一种举例说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两种离散量吗?孩子举例想说明的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组连续量吗?“离散量”、“连续量”,不必让学童了解这些专业术语。但是也许可以举两个例子,比如,班级里面七个小朋友的跳绳考试成绩;一个星期的温度的变化。让孩子考虑一下选择哪种统计方式比较合适。

  课堂瞬息万变,有时候囿于我们的本体知识的匮乏,真是很难在瞬间读懂孩子的想法,读出这些想法里的精彩和智慧啊!但是我们可以关注,多问一问自己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三、读懂课堂

  今天的课堂,刘义恺一个人和全班小朋友“单挑”,当孩子们都在异口同声的认为折线统计图优于条形统计图时,当孩子们都在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时,刘益恺坚持认为,条形统计图也可以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呀。这里有一个思辩和交锋。很可惜,当时我没有让孩子们不仅辩,而且把各自的理由说一说。这表现出我应对课堂偶发事件还缺乏教育机智。如果把各自的理由展开说一说,比如说,折线统计图怎么表示变化的?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这就是变化呀,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线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平缓,变化不明显;折线平平的,就是没有变化。那,条形统计图能不能表现变化?看,柱子的高矮,我们直观可见,这不就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变化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不是谁取代谁,以及谁比谁在某一方面有优势的问题。是的,确实不是取代的问题。教参上为了说明折线统计图引入的必要性,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但是,数量的变化,因为条形统计图很直观,所以一样看得出来呀,从中我感觉,我的数学课还上得太假,当一个问题一个交锋真的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时候,我们肯不肯舍不舍得会不会让孩子去交锋?假如真的这样一交锋,孩子们对两种统计图的认识就更加深了,其实这是加深了知识之间横向的联系啊。这个课堂偶发事件使我掌握了一个策略—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一是不能放任,二是要立刻把思辩双方组织起来交锋。不要让孩子们只是坚持论点,更要紧的是拿出论据来。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4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变化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学生参观科技展的情景,对于学生其实并不陌生。教学过程中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一些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折现统计图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真切的体会到了数学的作用。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成功之处: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复习,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其特征。

  2。注重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进行预测。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不完整的答案,体现在练习题的完成上。

  2。对于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一些直观的,诸如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表示,而折线统计图用点和线段表示的.总结性特点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深刻挖掘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再教设计:

  做好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过渡与衔接,紧紧围绕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段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来教学其特征,注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6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本课教学因为有上一节课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在统计图的情境里,学生在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统计观念。

  在第一环节观察统计图说信息时,学生观察的很认真、思考很认真。小组讨论中也很积极,把看到的,想到的.,是不是数学信息都一股脑都说了,加上教师的适当补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画统计图时,学生有了第一环节观察的基础,在小组的认真激烈讨论中,学生逐渐由了怎么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思路,确定坐标、先画点、再连线的方法。

  总的来说,本课教学基本做到了以学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的知识的过程中,即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经历了独立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7

  我在教学中先由学生已有的统计知识入手,回顾了学生以前学过统计知识,各种统计方法的特点,再出示信息窗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纵向比较,然后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比较的不方便,在此基础上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中得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另一特点:便于比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的发展趋势,从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同位交流、自己的静思等多种教学形式,但在汇报交流时,形式仍然非常单一,一个学生在前面汇报,其他学生只能做忠实的听众。但是班里学生很多,不可能让每位同学都上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怎样处理这种矛盾,是今后教学中应思考的问题。例如今天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适当的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小老师,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课堂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学生对于通过观察获得信息掌握得不错,只是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出现了以下问题:1、不认真看图例,全部画成了实线。2、数据没标。3、在找点时没发现没弄清单位长度的多少,在找点时发生了错误。4忘记写统计日期。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

  课后,多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感触最深的是:要培养学生合作后正确交流的习惯,实现合作需要。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学会倾听他人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和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本课中,有个同学的统计方法用起来较麻烦易出错,但是她并没有在交流中吸取他人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取人之长为己用,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8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单式和复式)统计表和(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之外,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作准备。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知道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学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画出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情况。

  2.学生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从统计中发现数学问题

  3.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 作业纸

  【教学重点难点】

  ①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②体验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入:同学们还记的吗?2008年举世瞩目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办,那激动人心的比赛场面至今仍然回荡在我们耳畔,现在让我们共同回顾我国在奥运会上的获奖情况。

  出示:奥运金牌榜

  (1)师:这么多的数据看起来不方便,怎样整理可以使他们更简洁、明了呢?

  生答,师(出示统计表)

  师:整理成统计表比文字叙述更简洁明了了。

  (2)师: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更形象直观?

  (条形统计图,再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提问:在条形统计图中是用什么来表示每届金牌数的?(直条的长短)

  二、自主探究,研学新知

  1.设疑激趣,导入新知

  国家体育总局的教练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大家见过这样吗,是什么统计图?

  师:这种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为什么教练们选择了折线统计图,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认识折线统计图

  (1)整体认识:统计图上的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生:

  师:你观察的很认真,再来仔细观察,统计图上还有些什么?

  生:点、线、数

  (2)认识点、线段

  师:真是会观察的孩子,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在统计图上有点、线段还有数据。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些点表示什么?这个点表示?

  生:23届15枚。

  师:大家同意吗?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你的说法比较专业,是的,先看点对应下面横轴上的届数是23届、左面对应的枚数是15枚这个点正好是届数和枚数的交叉点。

  第二个点谁来说说表示什么?

  指名前面指着说

  板书: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点的作用,相邻两个点连接的线段又表示什么?

  生:从线中可以看出金牌的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了。

  具体说说:有的线段是急剧下降的,有的是水平的,有的是缓慢上升,有的是快速上升的

  课件演示

  师:你真善于观察,从线的方向上看出了数量的变化,也就是增减变化。

  板书 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读图分析

  师:我们通过点、线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你能借助这幅统计图分析一下这几届获金牌的变化吗?

  学生2--3人说,说想法。

  (4)预测:

  师:根据总体是上升的,请你根据第23届到29届我国获得金牌的数据预测一下,2012年的第30届奥运会我们国家会获得多少枚金牌?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一直增加吗?)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比赛的结果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会获得多少枚金牌,还要大家密切关注今年的伦敦奥运会比赛。

  (5)总结特点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采用折线统计图而不采用条形统计图吗?

  生:折线统计图能表示增减变化,可以预测。

  思考: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生:通过折线的起伏让我们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在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方面更具有优势。

  小结:折线统计图的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折线的起伏让我们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在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方面更具有优势。

  (板书:既能又能)

  3.生活举例,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我这里也带了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折现统计图,大家一起看一看。

  (出示课件股票、移动电话、降水量分析)

  (1)股票走势图:随着股票的涨跌折线有升有降。

  (2)降水量统计图:哪几个月呈上升趋势?哪几个月呈下降趋势?

  (3)移动电话数量变化统计图等。

  4.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看来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确实挺广泛的,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呢?

  先想想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同位两人谈谈自己的想法,再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

  汇报、评价、补充。

  (2)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小电脑是怎么制作折线统计图的。(出示课件)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统计表,5月10日是9度,就要先在横轴上找到日期所对应的这条线,再看纵轴上的温度,日期与温度的交叉点就是第一个点,描出这个点并标上数据,像这样根据统计表中数据的大小依次找出其他各点,描一个点标一个数据。最后用线段把各点依次连接起来。注明制图时间。

  师:现在谁来给大家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几步?(板书:描点----标数-----连线)

  提问:在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描点时要沿着竖线对准总轴上的刻度,两点间的线段要直等等。)这些步骤清楚了吗?(同位互相订正)

  (3)分析:看着这个最低气温统计图你能说说气温是怎么变化的吗?

  生:忽高忽低,气温不稳定。

  师:像这样气温不稳定,忽高忽低容易生病。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生病人数统计图

  这是5月10日-----13日学生生病人数统计图,谁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学生生病人数的变化情况。

  2、出示气温图和生病人数图:对比这两张统计图你又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建议给他们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价、补充。

  师:我们要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合理饮食、营养全面,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体育锻炼图

  小彬为了锻炼身体,采取了1500米跑步训练,他坚持锻炼并记录了每周的最好成绩。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能分析一下他的锻炼成绩吗?

  四、拓展延伸,文化渗透

  统计图有着悠久的'历史,大家听(出示课件)孩子们,统计图确实无处不在,就在咱们的大自然中,大自然以它无穷无尽的变化,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这是树的年轮,这一圈圈的年轮不正是大自然对统计图的杰作吗?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作用: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又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步骤:描点 标数 连线

  20xx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统计的定位是这样的:对新课标提出的理念,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了解到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大领域之一。因为,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是我要研究的内容。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更改为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基于以上对课标、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变化中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学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画出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情况。2、使学生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合理预测。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其中 ①掌握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制作步骤;②体验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下面结合今天的课堂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感想。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同地域不同班级的学生生活背景不尽相同,所以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应该多样化、丰富多彩、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内容应该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为达到上述的目标,我就大胆地尝试把教材进行重组.。(教材呈现的是威海市1998---2002年市区环保建设中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一情景做为例题的,)距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感到枯燥,而且没有亲切感,也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今年将在英国伦敦举办,于是我就特意选取了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的金牌获奖情况这一热门话题为例题学习内容,在分析数据后进行预测第30届奥运会将会获得多少枚金牌,而且再过两个多月就可以揭晓预测是否正确,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己练习应用时,创设了今年5月气温变化比较大的几天的最低气温、还有因为气温变化引起生病的生病人数变化的信息及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这些信息,从而把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带进课堂。让学生感知身边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亲身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巧设问题,体现统计图的重要性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统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问题,本课通过设置能不能用统计图直观表示出28届到29届的金牌数增加最多?这一问题,一方面突出了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行统计;另一方面使学生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已有知识中产生冲突,只学习了条形啊)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征的认识。这样顺学而导,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找到新方法,显示了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设计的非常有序,从零散的7届获得金牌数据,整理到统计表,再整理到条形统计图,最后引出折线统计图,以及对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分析这样的一条教学主线。既对以往知识进行复习,又让新知识出现的很自然,还让孩子对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做了初步的比较,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了解到折线统计图除了能反映数量的多少外,还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从而为下节课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做好了知识铺垫。教师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我们能不能用统计图直观表示出28届到29届的金牌数增加最多这个问题?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可以数条形统计图中直条之间相差几个格子这时教师适时出示折线统计图,开始探究新知。这样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由统计表到折线统计图,提出挑战性问题,让学生感悟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这样顺学而导,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找到新方法,显示了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3、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在折线统计图学习中,从表示数据多少的点的自主发现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线段的小组交流乃至最后的尝试完成统计图的制作。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根据每个学生能力的差异和学习需求的不同,不再要求学生们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伙伴,允许他们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和才干开展学习活动,使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怎样准确画折线统计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地位。] 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制图),去探索(想),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4、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其一,突出数学文化,向学生介绍了统计图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动态地展示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使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构成和绘制方法。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9

  第一课时先主要复习了一下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从统计表中能看出什么信息,学生会说可以看出某一年参加机器人大赛的队伍有多少支。然而做成条形统计图也可以看出某一年参加机器人大赛的队伍有多少支,并且还可以清楚的看出最多或最少等,这主要体现了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如果画成折线统计图又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自己发现,研究交流发言,其实学生说的非常好,能看出增减变化的趋势,从20xx到20xx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总体呈上升趋势,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学生说的也很好。

  然后有练习做一做,记录的陈东0到10岁的身高变化的统计表,让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学生做的非常好。老师又提问了有关陈东身高增长快慢的.问题,学生也回答的非常好。以及预测11岁陈东的身高大家也预测的比较合理,说明对单式折线统计图学生理解的还是很好的。接着做练习二十六的第一题的练习1,把1到6年级的喜欢看科普读物的人数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学生都画得很对,只有个别同学用钢笔作图,老师再次强调一定要用铅笔作图,错了便于修改。后面的问题学生回答的也很好。并且学生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也很好。接着的练习也都做的很好。

  总之,这节课学生学得还不错,自己动手画的也很多,老师能及时发现问题。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0

  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统计观念。因为统计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自发的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较复杂的数据的能力,我在教统计这一单元时是这样进行处理教材的,总体分四个教学阶段: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获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3)的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由此我鼓励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上找到问题(3)的答案:12月份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

  二,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

  (2)看图说说这两城市月那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1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至5月上升平缓,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4月呈现平缓下降趋势,4月开始急剧上升达到最高值,从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青岛、昆明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青岛市只有一个“峰”,而昆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三,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瘟是怎么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又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3)从统计图中看出20xx年4月4—10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

  (4)从上面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还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5)回答上面的问题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呢?为什么?

  四,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每年都要测量身高,这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因此测量身高的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都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本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运用学习的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用复式条形图来描述数据。

  (3)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汇总后的数据和统计图发现信息,比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别在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别相差了多少(这实际上就是中学所学的“极差”)。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高位于全班身高的哪个位置,学生可以回答位于哪个身高段,也可以从图中直观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于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还是之上。

  (4)教材提供了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图。让学生比较,交流,使他们知道自己所处的阶段身高的平均值。

  (5)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应肯定。比如身高的范围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设计哪些尺码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数比例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不同尺码衣服的数量的比例等。

  这节课中,我从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这几个步骤中让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1

  带着学生去光盘播放室上完了复式统计图,谈谈一下几点感受: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建立在学生学完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产生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它的优越性。

  所以在教学一开始,为了照顾基础比较弱的同学,分别出示了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降水量统计图,然后让这些基础比较弱的同学说说两个统计图中的数据,并问你获得了哪些数据?基本上钱皖、王波能说出图中的信息。

  接着出示问题:你能看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学生思考,我下去巡视,这时我看出有的学生把昆明市的每月降水量写在青岛市的统计图每月的下面;有的学生则观察两个表中的每个月,然后记下他们每月的差;还有几个学生没有思路,青岛市统计图看一下,昆明市统计图看一下,找起来很困难。

  这时我让比较典型的学生汇报结果,然后追问:解决这个问题要看两个统计图,你觉得怎么样?有的学生回答要细心、仔细,有的预习同学则说:看起来不方便,可以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这样看起来直观方便。水到渠成,自然引出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但这是我并没有直接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而是追问:如果你来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你会怎样合起来?这是学生引出了两条折线不能一样,可以用实线和虚线区别开来,然后我在追问横轴和纵轴分别是什么,改变吗?学生很清楚地回答后,我觉得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个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时我再出示统计图。学生很快判断出前两个问题。效果还不错,特别在第三个问题,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回答更是积极。朱详甚至把这个月的降水量是另一个月降水量的几倍给找出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还不错,但出现了不足:一是整节课的`容量不大,在照顾后进生复习以前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时候花的时间多了,还有在让学生回答“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时,很多学生想说,花的时间稍多了。二是本节课我只是局限于让学生产生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以及去认识和分析统计图,没有意识到学生统计观念的情感培养,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很把统计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的眼界更开阔。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2

  这学期,学生开始接触折线统计图了,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条形统计图侧重于数量的大小,折线统计图侧重于变化趋势。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体会到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学生正确读取折线统计图上的信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明确了折线统计图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用折线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如在例2的教学中,陈东0~10岁的身高统计图绘制后,让学生预测陈东10岁的身高情况,学生会知道陈东的身高会呈上升趋势,到成年时不变,到老年时回下降一些的变化趋势。在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这节课最后的实践作业设计是:让学生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并制作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这一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训练学生搜索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很好地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预测。本节课我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本节课中也有很多不理想之处,主要原因是教师备课不够充分,没站在学生的位置上了解好他们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回应没做好预设。我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从更高的角度出发,不是只看到眼前的效果,而是从学生长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3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地预测和判断,并进行交流,注重在具体情景中对可能性的体验。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上,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作出简单的推测和判断。事实上,统计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也很容易学会,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这些方面的目标不容易达到。所以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启发调动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回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然后由学生自己找到制作方法上不相同的地方,并对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切实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不足:在课后的练习中,我认为还应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加强对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的了解,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4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能利用折线统计图既看出数量的多少,又能看出数量增减的特点并进行简单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使用条形统计图描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因为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工作密切相关,我们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更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价值。

  折线统计图从学生参观科技展览这个生活情境中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于生活”的课标理念。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教师给学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5

  这节课主要是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我了解了他们以前对统计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把握的进行备课。

  这节课的安排是先对条形统计图的知识的回忆,引出折线统计图。先出示条形统计图,向孩子们提问“这份统计图记录的是什么?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统计图?”提这一问题目的,为了让学生在分析统计图时要先注意统计图所记录的内容是什么?再让孩子们交流从统计图上所了解的数学信息。边说边演示(只演示了一个),假如我将每个月的平均温度不用直线表示,用点表示,再依次连接,也就成了一种统计图,告诉学生们这叫折线统计图。然后让同学们讨论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们答的不是很好,回答的`过程当中又穿插重复了好多的内容。

  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

  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平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毕竟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平时中求发展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9-12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1-03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15篇04-01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5篇02-24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07-01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折线统计图》03-28

《折线统计图》优秀说课稿范文06-08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6-26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8-25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