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2 10:55: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小猫钓鱼》是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在实践中体会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知道生活中“0”表示的几种含义,能正确书写“0”。我一直认为培养孩子讲数学故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一开始上课,在导入部分我想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图意,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的故事。学生一听这个要求都懵了,不懂得如何下手,因此我赶紧改变方法,开头由老师讲,学生接着讲,师生配合着讲。很快学生就把图意给说得很完整了,紧接着我也就引出了“没有”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为了检验学生对“0”的这一含义的理解程度,我让学生举一些生活实例。一开始学生说不出来,我就举了“老师有一个苹果,吃掉了就没有苹果了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说的例子就更加多样、准确了。

  但是在讲到“0”的另外一个含义“起点”时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因为投影仪和电脑出现故障,没办法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一含义,只能让他们自己从书上来说自己的.发现。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也没有认真观察图,没有突破这一难点。因此我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让他们课后去收集生活中的“0”。在下一次的课堂中多给与他们观察图的时间,加上他们已有了一些生活经验,自然这一难点就突破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这节课创设了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在经过实践后还是显出了诸多不足之处,如整节课都局限在课本之中缺乏创新精神,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激励手段不够丰富等。

  在知识的呈现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规律的总结

  这一节课中的教学重点就是体会加法交换律,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笑笑与淘淘争论“有几辆车”,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但在课中学生只能说出2+3=5,3+2也等于5,却不能总结出规律性的话,在这里我便出示了2+3=3+2的规律性总结。后来发现,这种规律性的`总结不必过早出示,让学生通过进一步学习,自己探索总结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2.“加数”概念的提出

  在让理解学生出示加法交换律概念时,我用了“加数”一词,忽略了学生并没有接触到过这个概念,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对规律理解模糊。

  3.“树”能加“鸟”吗?

  这是一个很多低年级学生都会犯的错误,在这节课中,也有一个学生将树和鸟加在一起时,我毫不犹豫的告诉他:不是同类的事物是不可以加在一起的。如果让班里其他同学来评价,树能不能和鸟加在一起,并且反问那个学生,树和鸟加在一起了,得出来的是树还是鸟呢?这样让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答案,印象更深刻。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排队问题》这节课是让学生通过判断、排列生活中的物体顺序情境图,让学生理解“之间”的意思,并且用画一画、数一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排队问题。从中悟出:排队问题方法有很多,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解决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在读取信息,理解题意方面都有难度。

  在上课前,我先带领学生进行日常的数学课前感知力训练和挑战,同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理解“之间”的问题,我在课前训练时又增加了“扫视训练”的感知力训练,一是为了训练孩子们的读题、审题能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二是通过询问每一行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字之间有几个数字让学生体会、感受“之间”的含义。

  在教学时,我引导孩子们经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你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简言之就是让孩子们经历了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检查正确与否的三个步骤。孩子们在日常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是经历了这样的步骤,所以解决问题时很有条理。但本节课“之间”问题与以往解决问题问题不同,孩子们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的`方法不难解决,但孩子们画一画、数一数的方法不太精简,因此我引导孩子们规范、总结了解决之间问题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后,我设计了一个课堂小游戏强化孩子们对“之间”问题的理解,“我说你做”:请从第一排到第四排的同学举手;请第2列和第4列之间的同学起立;请第3派和第5排之间的小朋友拍手。但这个游戏孩子们的完成度不高,后反思难度过大,一是孩子们对“排”和“列”的概念比较模糊,二是孩子们对“之间”和“从哪到哪”混淆。导致游戏浪费时间过长,后边的习题没有得到练习。

  上完课后我发现有很多小细节存在问题。一是我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简,导致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表述不清;二是在孩子们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时,我对孩子们画画的先后顺序没有做强调,导致孩子们做题时有先画两边的,有画着画着忘记画到哪的,应该强调先画两边,再往里边补充;三是习题的设计过于复杂,对学生的认知不够深入,浪费了大量时间。今后每节课,我都应该从孩子实际出发,考虑孩子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组好充分的准备。并且多听其他教师的课,吸取经验教训,虚心学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所以大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整时和不满整时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但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因些,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钟面和认识整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通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一、处理较好的方面

  1、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猜谜语”也是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最喜欢的,所以,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猜谜语”中导入,接着用课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钟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连的,一方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培养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我在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体现了,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能很详细地汇报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钟表再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实物钟面,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拨一拨,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的机会。

  二、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带的都是实物钟表,在学生动手拨时间的过程中浪费了不少时间,导致后面做练习时间较紧张。

  2、提出的问题方向不够明确。如在让学生观察三个钟面,让学生找出三个钟面的异同点时,我让学生说说从三个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提得太泛了,使学生抓不住要领,答不到点子上。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比如问时针和分针指在哪里,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答问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义。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总之,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教室》是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中的最后一个教学点。是本单元“前后,上下,左右的综合应用”。本节课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促进学生空间的发展。教学时,我先是充分利用本班教室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谈论教室里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再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在观察时,让学生用“我现在变成**”的`变魔术方式,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图中的某个物体,然后说出该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物体的位置。然后,在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家里物品的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最后再根据课本中提供的素材进行“巩固练习”。

  成功之处:

  1、本节课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本班教室的真实情景,让学生直观地利用自己所熟悉的素材进行新课的学习、讨论。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既简便又容易操作。

  2、既有利用真实的情景进行新课的学习,又有将生活提炼到书本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物体的位置,并且注意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图中,或者“变成”图中的某一物体来进行想象,这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避免了凭空想象给学生带来的茫然和枯燥。

  不足之处:

  1、在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家中物体的位置时,只能凭借教师的生活经验来判断学生的表达是否正确。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更进一步地提高。

  3、在让学生体会前后、上下、左右是相对的,教师有注意充分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感受,但是毕竟这是一个教学难点,还有许多的孩子还不能完全地转过弯来。

  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意引导学生用比较准确、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2、尽可能地多进行“前后、上下、左右相对性”的练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的实践探究活动,可使学生明理动情。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提问: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围一围、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初步感受到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不同。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数学课其实是思维训练的场所。老一辈人常常认为数学学得好的人往往比较聪明,这并不无道理。因为数学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任,一套好的数学教材不在于它的封面设计得多么美丽,也不在于设计得多么新颖,关键是是否能给学生们广阔的思维训练空间。在加减法(一)5的加减法一课中,小鸡吃米的数学故事是这样设计的:5只小鸡吃米,有两个盘子都装有米,同学们猜猜看,小鸡吃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几和几”相比,无疑前者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与教材的新思想靠拢,在上《前后》一课时,我让学生们装扮成不同的小动物,依次是小熊、乌龟、公鸡、兔子、大象、小狗。请他们说说大象现在排在第几?如果我想让大象排在第二,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呢?当然学生们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实现了数学课的价值,进行了思维的锻炼。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一、《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一开始,就以耳熟能详的故事《丑小鸭》引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上丑小鸭的画面,使得孩子们兴趣浓郁。在例题中,还是从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进行贯穿,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童话故事情节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课件画面让孩子们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练习设计中,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以前自己在中高年级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经常会出现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学生也觉得加减混合运算枯燥无趣。因现在执教的是一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符号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感觉不足的有:

  (1)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一些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稍欠妥当。

  (2)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不够层次,不具梯度。可适当增加设计诸如“5+()-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个类型。

  另外我也有一点感触,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取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从而巩固2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我利用的是自己设置的情境,即课前准备了一些孩子熟悉的水果卡片,让孩子来扮演自己手中的这些水果,让学生在生活中切实体会和学习。

  和上节课所用的方法相似,先让孩子在班里找一找有关的数学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找出的数学信息提问数学问题,并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一步步经历解题过程,了解解题的整个过程即1、找数学信息2、提数学问题3、解决数学问题。使这个过程在孩子的脑中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去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怎样根据自己找出的这些数学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由于学生是课堂中活的情境信息所以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每个孩子都很积极主动的加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课堂效果比较理想。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上下》一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认识上下位置与顺序。体会上下的相对性。并且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体会上下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的乐趣。结合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以三只小动物走出森林找人类朋友淘气和笑笑玩为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先了解两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并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小兔在小鸟的下面来表达。在一次说一说小鸟和小松鼠,小兔子和小松鼠的位置关系及位置的相对性。在结合猜猜谁过生日,找宝物,笑笑的考验,淘气的书柜等让学生学会用上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再次锻炼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三只小动物玩一天后结伴回到大森林的故事情景,看到动物们再分房子。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说一说,自己动手分一分的操作,体会上下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本环节还设计了让学生上讲台分一分房子(学具:动物头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并找学生当小老师,学着提问题,找学生回答问题和评价学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并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展现了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通过本次无声上课,我觉得对我的帮助很大,让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比如:表情动作方面,不够大方自然,觉得还是自己的心里素质不好,需要更多这样的无声课堂和类似的场合锻炼自己。在评价方面,语言不够简洁有力。总之,教师的基本素养还学要不断地提升,需要学习和努力的地方还很多。我会积极学习,不断进步。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通过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学生的不断练习,学生很快就学会看钟面上的整时。

  在引导学生将时间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时,通过出示挂图演示小明的'一天时间安排,使学生将小明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渗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向学生介绍分针、时针运动的方向时,没有向学生说明这就是顺时针方向。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创设了学生喜爱的猜谜导入,再引出左右手;通过让学生摆一摆自己喜爱的文具,正确判断物体的左右位置,并能用语言正确描述他们的位置;让全体学生起立做“我是机器人游戏”再次强化学生判断左右位置的'能力,让学生理解跟自己的左手边在同一侧的就是左边,跟自己的右手边在同一侧的就是右边;通过平时上下楼梯靠右行,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解释”的过程,从而发现方向相反,左右相对。

  进而判断上下楼的同学都遵守行走规则。本堂课中,我认为最满意的地方是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不仅要求学生弄清自己的左和右,还要弄清跟自己面对面的那个人的左和右。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再让两组学生进行验证。一组学生演示上楼,跟他们相对的那一组学生演示下楼,让他们走之前齐举右手然后下楼。当他们在中间交汇时进行点评,这样有什么好处,不会发生危险。同时拓展生活中的数学,行驶中的汽车、行人等,明白了生活中靠右行的交通规则。让学生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讲文明的好学生!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在教学中,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1、创设了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部分,我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小羊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小羊图提出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视算法多样化。虽然学生还没有正式学过进位加法,但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肯定会有好多小朋友能正确地算出得数。在学生列出9+3=12时,我就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是记大数,再接着数小数的;有的是从3只小羊中拿来一只,和9只合起来是10只,再加2只是12只;有的说一只一只数出来的。

  上完了这节课,我觉得需要在下次上课时要注意的地方是:优化算法不应太早,应该暴露不同方法的弱点,使学生对方法的优劣有切实的体会,作出自己的选择,真切地体会到“凑十法”的优越性。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文具》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会读、会写6~10各数;学习用操作、画图等方法,表示数量在6~10的物体的个数,知道6~10的顺序;懂得用书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数量并进行简单的交流。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老师,所面对的学生又是刚进入小学生活的一年级新生,心里有着许多的担忧。找了许多的教案来参考,又向学校里教学经验的老师们请教,终于,备好了这一堂课。在数一数、连一连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尝试着不同的方法来数数,让他们体会数数过程的有趣性,学会正确地数出图中各种文具的数量。在想一想、做一做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开动脑筋,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6个文具盒、7把尺子。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的用红旗表示,有的用爱心表示,有的用三角形表示。接着,我让他们观察教室,找找教室里有什么是可以用6来表示的。除了6台风扇,6盏灯之外,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她说,有6个灯的开关,这个是我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孩子们的观察力真的很敏锐。在描一描、写一写这个环节,先示范再让学生跟着书本描最后上来黑板上展示。我觉得,让学生上来展示非常重要,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展示知道他们在书写的时候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给予及时的纠正。

  反思这节课,满意的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满意的有,在数数的这个环节,没有及时总结,没有及时强调数数的一个有序性。还有就是时间的把握上,重点环节花的时间要更多一些,让整个课堂松弛有序,效果才会更好。最后一个就是,过渡性语言还需要精进。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生活。学知识是为了长本领。在《位置》中,教学完前后、上下、左右时,我出现了“去火车站”一题,请学生们试着用方位名词告诉叔叔去火车站的路,当一当小小导行员。许多孩子跃跃欲试,不仅说得很详细,还给了建议走哪条路比较近?可见孩子们是非常乐意展现自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