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2 19:58:5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秋思》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思》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思》教学反思

《秋思》教学反思1

  《秋思》是一首表达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古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这首是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一封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细节,十分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时可见一斑。

  在教这首诗时,我不是按老方法地把意思讲给孩子们,而是先把学习要求出示出来,让孩子明白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然后在引导孩子们一步步走进诗中,走进作者的心中。在让孩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时,我说:“从哪些词中能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呢?”有的孩子说:“意万重。”有的孩子说:“说不尽。”这时于浩洋说:“我从‘见’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之后问:“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看见了金色的田野。”“看见了硕果累累的果园。”……此时我见我班的`一名平时不爱发言的苏明阳同学,手举起来,又放下去。我明白他肯定有话要说,只是心里害怕,不敢说。我心中一亮,抓住他又举手的机会,立刻指名让他来回答。他吞吞吐吐地说:“作者不使用眼看得,他是用心看的,他看到了自我的家人,看到了自我家乡的秋天。”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是啊,多么深切的体会啊,作者的那种思乡之情,不是秋风、秋景所能包含的,而是作者用心才能感悟到的。能够说,一个多年在外的游子,任何一种事物都能引起他对家乡的思念。

  在课快要结束时,我对孩子们说:“苏明阳同学是住在我们学校附近的午托部里,一星期才能回家一次,与家人团聚一次,所以他才能感受到作者那想家的心境。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吧,仅有这样,我们的感情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有意义。”

  从此以后,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加用心,更会思考问题了。苏明阳同学呢,他也变得爱说了,上课时,也爱举手发言了,当然,学习也在一步步提高。看到他的提高,我心里除了高兴之外,还在想: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只是他们的性格不一样,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去发现他们,鼓励他们,你必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秋思》教学反思2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人又说 “诗言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扣住“景”(——全诗的画面)、情”(——情感)志(——作者的抱负)三个字来设计问题。全词从诵读入手,以诵读中感悟的情感来引出诗词画面的特点,并引导师生们感悟画面中不同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对于本词上阙,设计了这样几个小问题:“上阙描绘的画面有什么特点?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这些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通过诵读理解引导师生品读关键字词比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无留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千嶂”与“孤城”、“长烟落日”与“孤城闭”“四面边声连角起”中“四面边塞”及“连角起”,在景物中感受到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军事态势的严重,边塞荒凉的秋景。这些秋景又与作者家乡的景致迥然不同,一个“异”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渲染了边塞荒凉萧瑟有悲凉壮阔的氛围。

  在下阕情感的感悟中,我也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下阕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什么?(——泪)征夫为何流泪?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有助于引导师生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深入思考的意识。师生们很容易在文本中找到将士流泪的两个原因——“燕然未勒”“归家无计”。在此时此地,将士们勒石无功,归家无计,自然会悲从中来,进而我引导师生们进一步思考:“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什么让男儿不寐,最终以泪洗面?”再次将大家的思绪引回文本。师生们发现文本中的“浊酒一杯”“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些独特视觉形象所蕴含的独特情感。通过对以上意象的分析,让大家进一步体会戍卒归家无计的忧伤,将军勒石无功的郁闷。

  全词的情感不仅止于戍卒归家无计之悲,将军壮志难酬之憾,还包含了他作为政治家心怀天下的强烈之忧患。

《秋思》教学反思3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教这首小令,我本着“短文长教”的原则,先让学生在背熟原文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情感,与选取的秋景中感受令中天涯羁旅漂泊人的孤寂与无奈,然后让他们改写成习作,重点训练学生“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为了达到这节课的训练目的,我先跟学生一块吃透教材本身。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却为世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本小令于短短二十八字中,刻划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在萧瑟苍凉的秋景中,叙述出天涯羁旅漂泊人的孤寂身影,读来,不禁令人悲情亦痛,潸然泪下……

  仔细分析全文,可以把它分为两幅:

  第一幅画是由作者精心选取的九个名词、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的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再读下去,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袅起的炊烟的农家小院。这一切,怎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呢。在这里,作者以乐景写哀情,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内心那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抒写了作者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情感: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

  古人说“悲落叶于劲秋”,在深秋的风中,马致远将各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达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秋郊日暮羁旅图,让今天的我们读来依然唏嘘不已。

  也许是初一的孩子涉世未深,学生的当堂改写的小习作不能很好地体现令中那种天涯羁旅漂泊人的孤寂与无奈,但在习作的路上,他们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今后教学的道路上,我会继续引导他们体会这种写作方法。

《秋思》教学反思4

  当我拿起《秋思》这篇课文,心如千斤重。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禁自问:古诗教学为何物?直教人寝食难安!

  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三十多次。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它讲究形象、色彩、韵律,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寂寞处"。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诗人的"意万重"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学生可能只会想到诗人思念家乡,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先出示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见秋风""意万重"是联想,听诵读想象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配乐想象家书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发下,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说话写话的训练就水到渠成。

  三、在写中深化诗情。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互文印证也是我这节课采用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深入领悟了"见到"与"见不到"后,我及时挑疑:让诗人朝思暮想的家乡到底是怎样的?学生带着好奇之心细读诗人另外两首诗《送从弟戴玄往苏州》、《南归》的部分诗句:"杨柳阊门路,悠悠水岸斜。……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骨肉待我欢,乡里望我荣。…… "学生认真细读后,我马上问:"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回答:家乡景美;亲人对诗人很好,一家团聚,其乐融融……这样,就引发了学生对诗人思乡的深层解读。

  课前的设想只是我的一个理想课堂,一堂课下来,遗憾颇多。如:与学生的互动还欠缺,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不足之处,希望多提宝贵意见。你们的意见将是我久旱的甘露。

【《秋思》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秋思教学反思01-15

秋思教学反思04-03

《秋思》教学反思05-03

《秋思》教学反思优秀01-29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11-29

《天净沙·秋思》的教案02-24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06-15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06-24

秋思小学作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