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3-03-31 08:12:51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教学心得体会通用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心得体会通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心得体会通用

教学心得体会通用1

  本学期,我校掀起了学习五环节教学模式高潮,学校领导特别重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深入学习下发的“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内容。通过学习,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尽管这种模式我们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但我还是看见了希望,看到了学生真正学会了自己思考问题,养成了积极动脑的好习惯,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培养,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的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着主体作用。下面将最近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谈谈: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环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学目标、备好教学重难点、备好“五环节”。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备好教材是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教学目标是正确把握对本节课学习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五环节”,是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

  二、“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上采用了“五环节”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前的以教师为中心教为主学为辅,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为主教为辅,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的过程,从而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偷懒,不能过于依赖教师要勤动脑好动脑,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尽可能的自己去思考问题,改掉以前的恶习,不能一离开老师就不知道该学什么如何去学;要求学生在心理上接受老师只是在自己学习路上的领路人,不能被动的去学习要主动的去学习。

  三、“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施中的几点反思

  1、“五环节”教学模式看似比以前简单了,但是要求更高了,难度更大了,它要求教师不但要吃透教材,还要备学生以及各个教学环节所完成的学习目标情况,更得用心去做了。

  2、“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上课时要灵活把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判定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不能盲目的套用“五环节”教学模式,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所值,否则宁可一堂课完不成预订的教学任务,也绝不能为了作秀而草草了事。

  3、小组交流讨论后,要让学生有时间去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教师要灵活机智应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合作成果进行适当公平科学的点评、总结。

  总之,五环节教学模式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灵活运用,这样定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教学心得体会通用2

  从事一年级教学工作已有多年。众所周知,一年级是幼小过渡的关键点,也是后期学习打基础的重要年段。而一年级上册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拼音的学习。拼音是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钥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我既忐忑又兴奋。这篇xx,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关于拼音教学的一些心得。

  一、认识学生,了解学情

  一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小学,对小学生活感到很新鲜。主要特点是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难以专心听讲。针对这个特点,我把课堂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大概15分钟,主要用来教授新知识。第二部分也是15分钟,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运用各种操练方式,强化知识的巩固。第三部分,利用最后的10分钟进行总结和课堂小测验,确保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参与其中。

  二、新颖方法,调动兴趣

  拼音学习是学生进入一年级的一大难点。尤其是我所处乡村小学,留守儿童几乎占了80%,家中的'爷爷奶奶很多都不识字,更不用说辅导作业了。这就给拼音教学又增加了一个难度。学校的时间毕竟有限,而放学后学生得不到充分的练习,那怎么办?我把重点都放在了课堂上,向40分钟要质量!借助实物、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把所学内容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单调、枯燥的教学生动起来、使孩子们乐起来,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学习声母“q”时,准备几个五颜六色的气球作为教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借助气球的形状和“气”的发音,学生很快就记住了“q”的音和形。再如,学习声母“d”时,首先放录像:一匹马在公路上“得得得”地奔跑,路上留下一个个脚印。借助音像,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d”的音和形。

  三、多样练习,强化巩固

  如果机械地让学生去读、去写、去记、去练汉语拼音,时间长了,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也会挫伤刚入学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要根据儿童好动、好奇的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将大量的练习寓于游戏之中,巩固所学知识。在拼音练习中,我主要采取的方式有“找朋友”、“摘果子”、“纸牌游戏”、“开火车”、小组PK、儿歌、充当小老师等,寓教于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坚实基础。利用儿歌让学生记忆怎样给音节加声调:“小小声调给谁戴:有a在,给a戴,a不在,o、e戴,i和u在一起,谁在后面给谁戴”。使他们感到学拼音是一种游戏,从而达到乐学,愿学,主动学。

  四、及时评价,增强自信

  学生不论好坏都渴望被肯定,尤其低年级的学生。根据这一特点,我在平时的上课、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意识的去表扬表现好的同学。比如最有礼貌的、字写得最规范的、最遵守纪律的、上课听讲最认真的等等。夸奖学生的时候一定不要老是说“这位同学表现很好”。因为这样说,并不能给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减弱了表扬的价值。学生不知道他哪里表现好,也就无从学起了。我们夸奖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夸点不夸面。同时着重表扬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明确是因为我努力这样做了,才得到老师的表扬。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心得体会通用3

  在这一节中,张老师说:善于最精细、最灵动地感受语词,是朗读者至关重要的能力,是朗读好一篇作品的必备条件。这句话要表达什么?是说我们朗读时要特别重视对语词的感受。感受的单位不是语句,更不是段落和篇章。而是落实到xx最基本的组成元素——语词。为什么强调语词,是因为只有落实到语词,才能使感受进入具体而精细的层面。

  举个例子,《春》当中有这样一句:“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对这段话的初步感受可以用“欣欣向荣”四个字来表达。如果只是这四个字,我们这样读就差不多了:孙老师范读1。但借助语词感受律的提示,我们发现,还需要对“园子,田野,对坐、躺、踢球、赛跑、捉迷藏,风、草”各个语词(意象)进行感受。感受的结果是什么呢?大概是这样:孙老师范读2。显然,从听感上来说,上面两种读法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二种表达更加灵动,也更加好听。有人也许会问:将感受落实到这一层面是否过于繁琐和细致。我们当然不提倡朗读过程的字字玩味,词词打磨。语词属于语句,语句才是表达的基本单位。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这种精细又是必要的。一旦精细地感受语词成为习惯,朗读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始终处于一种灵动的运动状态中,由此其气息状态也处在一种变化状态中,从而直接改变了朗诵者的创作状态,呈现出灵活多变的声音形式。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感受是朗读者至关重要的能力”。有些人天生有一付好嗓子,还有些人声音弹性特别好,这都是成为一名优秀朗诵者的有利条件。但如果没有精细的语词感受能力,那些天赋或者能力有可能成为摆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精细感受语词一定是尽可能贴近文本,所以也不会增加创作者的思想或者情感负担,相反,朗读者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创作空间和乐趣。

  在这一节中,张颂老师用了一多半的篇幅说一件事情:语词是抽象的,模糊的,间接性的,概念性的,有隔阂的。因此,仅仅“看见”或者“识别”出语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作为朗读者,不仅要了解语词的明确含义,更要精确感受语词的具体色彩,以便准确表达作品的情理。朗读者如果只是阅读文本,充其量只是获取信息,要想获得具体感受,还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将客观的语词概念与自己的生活实践、情感经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主观的、明确的感受。

  “朗读者对于作品,对于具体语词的理解必须有所皈依,拿定自己的主见,并努力从中获得具体感受。”这句话包含两重意思:一是理解要有主见,有皈依;二是感受要具体,而且要“努力”获得。

  先看主见的问题。语词是抽象概念,对它的具体感受总是随着创作主体与创作情境的差异而千变万化。而对于一旦主体与情境确定了来说,感受就必须是清晰的,唯一的,不能模糊了事。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你所要说的事物,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不应满足于差不多。”可以反复阅读、细细揣摩的文字作品尚且如此,那么线性传播、稍纵即逝,有赖于人的直觉产生情绪感染的`有声语言则更加强调具体和精准。没有主见,形成不了对文本、对语词的精细感受;没有皈依,我们的表达就容易变得飘忽不定。

  再说努力的问题:张老师反复强调感受的具体性,具体到什么程度?从外在来说,要具体到意象的大小、远近、高低;从内在来说具体到身体、肌肉、器官。要想获得这种具体感受,一目十行的浏览是不够的,要付出足够的主观努力。举例来说,《春天的邀请》中有这样一句:“我听见春天在叩击窗棂。”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开始的表达是这样的:“孙老师范读”,随后我要求他们用手指去敲打墙壁,去体会叩击、敲打、砸擂的区别。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明白了叩击与敲打、砸擂的区别。有了这种具体感受后,他的表达就变成了这样:“孙老师范读”。有了这样一番体验,我们就能动的:“朗读者对文字作品的语词,在理解上不能模棱两可,应使语词符号的代表性及其明确,在感受上更不应含混不清,应克服语词符号的间接性所极易造成的隔阂。这样,听者从朗读中获得才是世间事物的真切映像,才是文字作品的精神实质。”

  没有人是天生的朗读者,感受的能力和习惯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了作为文本的“阅读者”而非“朗读者”来接受文本。作为“阅读者”也会有所感受,但是这种感受往往是概念化的,或者是浅表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表象碎片。在当下人们被手机所俘虏,更习惯浅阅读、快阅读时这种情况就更为普遍。以这种状态开始朗读,很容易陷入“见字出声”的彀中。而当我们以“朗读者”的角度看待文本,就需要以更加主动的态度面对文本,面对文本中的语词,在强烈的表达愿望驱动下,自觉地、主动地、精细地感受语词。这也许就是“语词感受律”的意义之所在。

【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学心得体会08-06

教学心得体会08-05

计算教学心得体会02-21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02-16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04-28

学案教学心得体会06-29

现代教学心得体会06-30

小班教学心得体会07-05

美育教学心得体会07-06

口语教学心得体会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