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课稿

时间:2021-06-20 23:18: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说课稿模板锦集四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小学说课稿模板锦集四篇

小学说课稿 篇1

  一、说课

  1、教材

  通过第9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懂得“好的生活不能坐等得来,要靠勤劳的双手”,通过第10课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不断动脑筋,找出缺点想办法,才能使生活用品不断改进”,而本课是对第9课和第10课的综合和提升:让学生从故事和实例中明白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改进用品、改善生活都离不开这两件宝,只有用好这两件宝,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2、学情

  通过第9、10课的学习,学生已知道双手和大脑的用处,但对于大脑和双手哪个更重要不太明确。

  3、教学目标

  知道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初步懂得只有手脑都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尝试动手、动脑来改善和促进自身的进步。

  4、教法

  “生活性”和“活动性”是二期课改的灵魂。在设计教学时,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活、现实生活“做文章”;采用辩论、辨析、实践等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理。

  5、学法

  实践体验法:当学生懂得了只有手脑都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后,通过“变魔术”的游戏使学生体验运用两件宝取得成功的喜悦。

  6、实施: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目标为“知道每个人都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初步懂得双手和大脑对人们非常重要;体验运用两件宝取得成功的喜悦。”第二课时目标为“联系实际,让学生懂得只有手脑都能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尝试动手、动脑来改善生活和促进自身进步。”

  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学时我将学生已明白的道理(通过以往教学)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使教学的全过程体现为生活化德育。如:在教学的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复习的环节,唤起学生的记忆,随即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辩论——手和脑究竟哪个重要,等学生明白道理后,又拿出现实生活中一些错误的认识让学生辨析,进而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到两件宝缺一不可。

  活动化教学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体验活动。如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发给每一个学生一张彩色纸,让学生动脑动手做“变魔术”的游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到:双手和大脑人人都有,我们只要充分用好这两件宝,才会创造出更好的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成为他自己生活的实践者、体验者和创造者。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道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2)初步懂得只有手脑都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3)尝试动手、动脑来改善和促进自身的进步。

  2、教学内容:

  利用教材中的“故事园”、“小舞台”、“聪明豆”等完成整堂课的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

  双手和大脑这两件宝一个也不能少。

  4、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策略:

  整堂课突出“活动性”,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明理益智。

  5、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彩色纸

  (2)学生:剪刀

  6、教学时间:

  两课时

  7、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教时

  活动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小朋友们,丁丁可是我们的老朋友了,通过第9、第10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丁丁每天早上喝牛奶、吃早餐,放学回家看看报纸;他们家的电视机也从爷爷、奶奶时的12寸黑白电视机到了现在的43寸背投式彩色电视机。

  那么,你们知道丁丁家的幸福生活是靠什么得来的吗?

  2、揭示课题:对呀,幸福生活是靠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大脑和双手就是我们人类的两件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课《人有两件宝》。

  3、齐读课题。

  活动二:听听说说探究明理

  1、大组讨论:这两件宝贝谁更重要呢?有一天,“大脑”和“双手”为这事吵了起来,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自由组成“大脑队”和“双手队”进行辩论。

  2、故事明理:他们各有各的说法,谁也说服不了谁,我相信小朋友听完《阿勤和阿聪》的故事以后自然就有结果了。

  (1)听上半部分故事:

  讨论交流:阿勤双手这样勤巧,做了这么多凳子为什么一个也卖不出去?阿聪这么聪明设计了这么多凳子草图,为什么只能挂在墙上自我欣赏呢?

  同桌讨论:怎样才能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你们能不能帮他们出出主意?

  (2)师简述半部分故事:

  阿勤和阿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久,阿勤学会了设计,阿聪学会了制作。后来,他俩索性合作开了一个作坊,生产出来的凳子既美观又实用,大受欢迎,人们排着队争相购买。

  现在你能说说手脑哪个更重要了吗?

  活动三:学习儿歌巩固道理

  1、出示儿歌

  2、跟读儿歌

  3、齐读儿歌

  活动四:辨析真伪再次明理

  1、辨析主题:有人说科学工作者只要动脑就行了,清洁工人只要动手就行了,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2、小结明理:对呀,科学家要动脑思考,但也离不开动手做实验;清洁工人动手打扫也离不开动脑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活动五:手脑并用体验感悟

  1、动手实践:双手和大脑人人都有,只要我们好好利用他们就能学好本领,做出成绩。接下去,就让我们动动脑、动动手,把我们手中的纸变长。只能用剪刀剪,不能用别的工具。

  2、总结提升:刚才,小朋友们先通过大脑想办法,然后又用灵巧的双手配合着大脑的想法,把纸变长,真了不起。是的,做任何事都离不开手和脑,愿我们多动手,勤用脑,用我们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谱写生活最美好、最动听的乐章。

小学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地位: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

  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学习本文文包诗的写作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学习用文包诗的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 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

  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李白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教师引出今天将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章,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二、精讲古诗,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自读,指名读,在读中适当指导生字的读音。

  2、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词或句,划一划。

  4、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

  5、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三、 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 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仿照本课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改写一首古诗(以叙事为主)。

小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识字7》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对反义词的对子的一课归类识字课。本课教材借鉴了有关传统蒙书的结构和语言形式,把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组合在一起,不但引导学生识字,还蕴含着对对子的启蒙教育,更可结合第七单元的主题:品行教育,进行是非教育。可谓一举三得。

  二、说目标

  全文六行,六对反义词,较为浅显易懂。识字教学始终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况且本课为识字课,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识字。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认识“虚、骄”等9个生字,会写“短、对”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

  3、喜欢在经典诵读中读对子,有积累对子的愿望。

  三、说学生

  本校正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孩子们积累了《弟子规》、《三字经》和部分《论语》的古文言的经典,这为“对子”这种语言结构的学习打好了良好的基垫。

  我班的孩子,通过一年的的学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借助拼音朗读课文。都有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能够小组合作小老师带领学习。

  毕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抽象思维较差,理解“虚伪、诚实”等词语较困难。学习较困难的孩子对朗读及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还有一定的难度。

  四、说策略

  针对班上孩子的现状和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在这节课的安排上我主要突出了“诵”、“读”、“认”、“辨”、“讲”、“写”这六个方面。

  1、“诵”:

  诵读经典最可见的功效是学生语文素养有全面的提高。即使是一年级,而孩子只大声地读了一个多学期,都有令人惊奇的发现。我由此引入,让孩子发现在文言中常用相对的词来突出对比,“对子”更是古诗文的基础。而最后再回到我们日常生活,积累名言佳句,并自行创作,古为今用,提升语感。

  2、“读”:

  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少的一个环节。古语云:“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了读比老师的讲解更重要。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读通,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拼音熟悉了解文章和生字。让学生知道每一个生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的字将构成不同的词,不同的字词相连组成了不同的句子,表达着不同的意思,而且它们都存在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并要读准字音,读时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而我喜欢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范读,让还没读通的孩子串起句子,读通了的孩子有感悟的空间。

  我在本课设计中读出四个层次,逐渐深入:

  ⑴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⑵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⑶ 出示不注音的课文,请小朋友们试着读一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⑷ 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① 在这篇课文里,你最喜欢哪些词语?请用铅笔画出来,再读一读这些词语。

  ②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

  (渗透品德教育)

  丁培忠老师说过:“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多读、熟读乃至背诵,就是通过读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积累语言和感悟语言,学习表达。

  3、“认”、“辨”、“讲”:

  认字是本课的重点。整体感知后,在我的认字环节,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很精妙地串起了五个环节:

  ⑴ 认读词语,在词语环境中学习生字。

  ⑵ 把意思好的词帖上小红花吗?了解褒、贬义词。

  ⑶ 理解词义,给教师的简笔画选贴上合适的词。

  ⑷ 词语宝宝分裂开来,变成了字宝宝,认、读,再组词。

  ⑸ 字宝宝真调皮,它们跑到了小故事《熊和鹿》里了,读带有生字的小故事。由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感知词义,再单独检测生字,还给它们搬个家巩固。一步步地让学生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巩固识字,丰富词汇、语言,使学生能进行创造性表达。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如果学生离开了语言环境孤立识字,即使记住了汉字的读音、字形,也不会灵活运用。本文的词语抽象,“赞”、“骄”、“傲”、“虚”、“诚”等字也难记忆,勉强记住了不及时有效地巩固,效果则不显著。我必须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识字: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所认读的字,在熟读中理解语言内容。最后结合语言环境和学生生活实际了解生字意思,识记生字字形。

  另外,我认为,对一年级孩子提出褒、贬义词的概念,并不是超纲,而是让学生了解,并用语文的概念去理解,去思考。

  我爱画画,抽象的词如用简笔漫画出现则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给画选词,既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也是语言和绘画结合起来的.一个亮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语文课程标准》也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因此,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直观的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像,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还能很快领悟字词的意思。正如在本课中,字宝宝分分合合,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能使生字的出现更为形象、自然,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因而形成的印象就更为深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学习生字的最后,把生字换个语言环境,在浅显的故事中出现,这是巩固生字的绝好途经。

  4、“写”:

  重视写字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写字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教学设计中,我指导学生书写,先指名读准这六个字,然后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接着,让学生来提醒我怎么写好这两个字。学生提醒完后,我范写,学生跟着书空,最后学生练写。

小学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分析

  1、教材说明:

  《泊船瓜洲》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通篇立意含蓄悠远。

  2、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多首古诗,他们大部分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具有一些学习古诗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二、设计理念

  围绕“读中求解,读中求悟”这一主题,,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对古诗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学生的学情,下面我谈谈本课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导语创设情境,简笔画图片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感悟、诵读、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必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陶冶情操。所以我着重指导学生读文、能有感情地背诵。

  3、想象法:在教师的启发鼓励,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怀并发表独到的见解,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学习方法;

  1、学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有感情朗读、背诵、讨论交流体会等活动,能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情商素质修养。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依据“读——理解——感悟—巩固延伸”这样的格局设计了以下四大教学板块: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定格古诗教学的情感基调。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zhong;第二步通过指点学生掌握读诗规律,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初步读出古诗的韵味;

  (三)第三步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和同位交流自己对句诗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五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三个地名比较模糊,我准备在黑板上展台现长江简图,让学生来看看三个地名,同时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看来,诗人离家近还是远?学生也许有两种答案,即觉得诗人离家很远,或是诗人离家很近,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让学生分别说出近和远的原因,趁机引导学生抓住“一水”、“只隔”来领悟诗人实际离家的距离和他心中离家的距离,初步感悟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古诗的前两行,从而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四)、走进诗境,体悟诗意

  这一部分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我准备采用想象、感悟、读诗等手段引领学生感悟古诗韵味及诗人对家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具体操作如下:

  1、抓文眼“又”和“绿” 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出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绿”的含义,并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接着突出“又”字蕴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他怎能不想——明月何时照我还。远望着美丽的故乡,遥想着难舍的亲友,诗人怎能不问——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学生通过诵读最后一行诗,对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

  经过这样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深刻体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2、诵读古诗,升华感情。

  在以上分步品读古诗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这不但是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情感的再次回归和升华。

  3、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有关表达思乡的诗句让学生诵读。

  2、思念家乡、亲人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同学们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通过上述四个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感悟、品读的实践点,引领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思念家人、朋友的情感空间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对新课标理解的不透彻,从而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

  小学五年级泊船瓜洲说课稿2

  一、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

  3、教学目标

  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b、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c、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

  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因为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土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第四步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诗文,想象江南美景(绿)

  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利于创设诗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热门】小学说课稿模板锦集四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2.【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3.【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4.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5.【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

6.【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7.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8.【热门】小学周记模板锦集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