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2-11-15 08:21: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地理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理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我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构思和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按照课标要求,初中地理教材中区域地理“1—5—5—5”(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以及我国的五个地区)的安排,俄罗斯是5个国家中的一个。

  2、俄罗斯地跨亚欧两大洲,是通向世界的桥梁,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今后的学习具有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第一课时课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特征。这延续了区域地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区域的方法和步骤,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

  2、过程和方法:

  (1)分析俄罗斯地形地势的特征。

  (2)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在不同地区产生差异的原因理信息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贝加尔湖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了解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产物,是协调人地关系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认识俄罗斯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点。

  2、难点:探究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及成因,以及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一)教法选择。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解决“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

  1、学案导学法:通过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思考,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方式由浅到深的突破重点与难点。

  2、演示法:通过学生自制教具(俄罗斯地形图)演示,使学生直观的认识俄罗斯地形区。

  3、归纳总结法:学生做完一个知识点,教师及时总结,并强调获取知识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二)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法。

  复习回顾,自主看书,完成自主学习测试,勾画重难点。

  2、合作探究法。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平时和学生的接触,我发现好多学生都是军事迷,因此,我选用一段俄罗斯阅兵式的视频,作为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的带领学生走进俄罗斯。

  趁热打铁:提问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小朋友乘坐火车到莫斯科观看阅兵式,你能指出他们经过的地形区,跨越河流吗?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了。

  2、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学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内容。自主学习部分多是基础知识,通过读书,看图,学生能够在10分钟之内完成,正确率达到近90%。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采用了竞赛的学习方法,给前10名速度快、正确率高的学生给予加操行分的奖励。自主学习完成后,学生两两互相批阅,查漏补缺,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并且要求批阅者签名。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肯定,也是二次学习的过程,批阅之后的签名,又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

  3、学生展示交流学生成果、突破教学重点。

  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设计了以下“学生展示环节”。

  (1)请看学生指图讲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2)拼图游戏。

  俄罗斯四大地形区的自西向东呈块砖分布,各地形区间有河流、山脉作为分界线,学生很容易制作出各地形区的轮廓图,掌握地形区、河流的分布状况,再根据不同海拔范围,给自己制作的地形图填充颜色,一幅简单的俄罗斯分层设色地形图就完成了。学生根据分层设色地图的读图方法,总结出俄罗斯地形、地势、河流的特征,突破了教学重点。这样做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更重要的使学生从知识的根源入手,一步一步的区思考、理解、获取所需的信息。

  在突破教学重点的同时,我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为俄罗斯最具有地理特征的贝加尔湖,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他的美丽传说孕育了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通过材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产物,阐述了自然要素中的文化内涵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部分,渗透德育目标。通过地理位置、地形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俄罗斯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体现俄罗斯的第一个特点“大”。

  为了缓解的课堂气氛,引出下文,我学生讲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个俄罗斯的大嫂围着3米长的围巾,在没有船的情况下要过4米宽的河流,请问她是怎么过去的?——(划过去的)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俄罗斯的又一特点——“冷”从而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4、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为了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以及该气候在不同区域降水和气温差异的原因,我采用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探究一:

  通过读雅库茨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图,读出最热月、最冷月气温的数据、气温在0度以下的月份,以及年降水量得数据,分析出俄罗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学生对4个数据的分析,如能正确得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教师给予即时鼓励,如果回答不全面教师耐心的给予引导、鼓励。

  探究二:

  学生虽然对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有所了解,但是要用在实践的分析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加上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在初中教材中出现较少,学生理解难度大。因此,根据距海远近及纬度高低等因素,我在图7。46中找到三个点(莫斯科、贝加尔湖、雅库茨克)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填出相应的数据,最后,根据数据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温带大陆性气候在不同区域受纬度、地形 、海陆等因素的影响,气候的特征存在差异,较好地突破了难点。

  探究三:

  叠加地形图与气候类型图,思考奥伊米亚康为什么成为北半球的寒极?通过叠加城市分布图与气候类型图,思考俄罗斯城市分布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不仅仅是一个探究活动,更是一种评价手段,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感受、分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两有用地理的思想”即学对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5、在小结的过程中,我回到了导课时抛出的问题:指出“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小朋友经过的地形区,跨越的河流?”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使整节课首尾呼应,水到渠成。

  6、课堂练习,从基础练习、读图判读、最后到分析论述、层层深入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多能照顾到位,而且为学生的发展留下了空间。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脉搏”,较好的把握教学进度。

  六、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我的板书图文结合、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地理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是《亚洲的自然环境》这一节中第一部分的知识,主要为学生介绍了我们所生活的大洲——亚洲的地形和河流以及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本节内容是在认识了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基础之上,对亚洲自然环境更深入地学习,而更为核心的目标是能够建立其分析一个地区地形和水系特点的一般方法,不论从知识层面还是生活层面,本课内容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本课内容围绕我们所生活的亚洲进行学习,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在系统分析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了解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素。

  本阶段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这些特点,教学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并且能快速找出特殊的经线和纬线。能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2、通过观察地球仪,认识到经度与纬度的特点,提高用经纬网进行定位的能力。

  3、开展实验活动,获得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经度与纬度的识别、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难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以及书写规范。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谈话法、对比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谚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导入,首先让学生解释这句谚语的含义,之后点出其中包含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一个是地形、一个是河流。由此引出本节课对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探讨。

  【设计意图】采用大家熟悉的名言俗语,能够拉近地理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导入结束后从地理学角度提出本课重要的两项要素,把导入和本课内容紧密挂钩。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亚洲地形特点

  在学习亚洲的地形特点的时候,我采用地图法进行教学,在多媒体上展示“亚洲地形图”,引导学生在规定的要求下进行读图分析。

  【活动一:知地形】

  ①展示“亚洲的地形”图,复习“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读图时有意识地关注各地形区的海拔高度。接着,我会设置活动,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对照图例查找以下地形区(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读取海拔信息,并尝试记忆它们在亚洲所处的位置。

  ②请大家根据相应提示,我读出一个地形区,学生举手抢答,第一举手的同学,将代表该地形区的“名称条”和“高度条”标在黑板上地形图中。完成活动后用珠穆朗玛的和死海的高差来讲解地势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游戏,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进行学习和讨论,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活动二:说见闻】

  在熟悉了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基础上,我会出示沿着80°E和30°N作的亚洲地形剖面图,安排学生前后四位为一小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动:组号为单号的按照情境1进行,双号的按照情境2进行。

  情境1:你们小组自北向南沿80°E经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情境2:你们小组从西到东沿30°N纬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并要求学生思考:一路上你们会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它们海拔多少?请讨论后用流畅的语言与同学们分享大家在这条线上对地势变化的感受。

  学生活动后可以总结出:亚洲地形特点为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分析、小组合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地图法的运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有利的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地形特点已经总结出来,我会利用导入时候的谚语“水往低处流”来引发学生思考亚洲的河流特点,以及地形对河流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过渡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

  2、亚洲河流特点

  【活动三:识河流】

  再次出示“亚洲的地形”图,请学生在图中描画出以下四组河流,观察并总结其流向特点。

  a、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

  b、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东

  c、恒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d、锡尔河,阿姆河;自东向西

  当学生找到并准确说出一条河流的流向特点时,我会在请同学们用彩笔在地图中标注出来,当所有河流都找到后,提出问题:亚洲河流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之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亚洲的河流特点为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3、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知道了地形得特征和河流的特征,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河流的流向有怎样的影响?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之后总结地形与河流的关系为:

  地形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

  河流特点: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并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加强对其的认知与探索。同时还能够做到前后一致,解决导入环节所设置的疑问。

  环节三:巩固拓展

  拓展: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我们的思路应该是怎么样的?

  分析某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1、读图、文等资料了解自然环境中地形、河流等的概况;

  2、能总结该大洲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特点;

  3、综合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归纳出探究某一地区自然环境的方法思路,能够提升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和学会知识的迁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亚洲的地形特点、河流特点,老师希望大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既能认识到水往低处流在亚洲的体现和原因,也能真正做到人往高处走,不断的攀登,永不停息。

  作业: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分别有什么特点?两者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呢?

  【设计意图】小结与导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相呼应,前后呼应使课堂为一个有机整体,课堂更具有生命力,也达到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以升华的目的。作业是利用前面总结的方法,学习另外一个地区,提高知识的迁移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板书设计略过

地理说课稿3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背诵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0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xx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xx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

地理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非洲》。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非洲这一课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其内容包括:非洲的气温和降水、主要气候类型与农业的关系。教材从非洲的气温、降水的特征对非洲的气候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且通过阅读部分呈现出气温和年等降水量线的读图技巧,为以后分析通过此类图总结其他地区的气候特征做好铺垫。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一的学生对于非洲,都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前面已经学习了非洲的地形,对非洲的地形有所掌握,但是对于非洲的气温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基于他们已经学会使用计算机搜集资料,我会让他们在上课之前搜集资料,自主读图探究,梳理学习思路,上课时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掌握非洲的气候。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气候分布图和气候资料的分析,描述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归纳其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

  2、初步领会运用气候分布图,描述气候特征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提升读图分析能力。

  3、增强对于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提升地理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非洲炎热的气候。

  难点:非洲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讲述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法,在PPT上展示非洲服饰的图片并让学生说说非洲的服饰有怎样的特点?(宽松肥大、无袖、无领或矮领,式样简单)并提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呢?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图片让学生们从生活出发,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激发学生兴趣、提起同学们对非洲的探究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气温

  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课本18页阅读内容:学看气温分布图,分析读气温分布图三要素。学生能够根据阅读内容说出:等温线读数、疏密、走向。

  【设计意图】掌握读气温分布图的方法,为后面分析非洲和其他区域气温特点做好知识基础。

  在PPT上出示非洲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的看图方法讨论非洲的气温特点?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选择性鼓励,并归纳非洲的气温特征。即:非洲四分之三的面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气候普遍炎热,被称为“热带大陆”。

  【设计意图】通过对非洲气温分布进行判读,可以直观感受到非洲炎热的气候特征,同时也是对刚学习的读图技巧进行检验和巩固。

  2、降水

  让学生阅读课本18页阅读内容,学看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降水量分布图的读图要点。

  【设计意图】掌握年降水分布图的读图方法,为后面分析非洲和其他区域降水特点打好知识基础

  在分析了读图要点后,我会在PPT上出示非洲年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习的看图方法讨论非洲年降水量的特点。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选择性夸赞,并从整体到局部归纳非洲的降水分布特点。即:非洲的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匀,总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降水丰富;南、北回归线两侧大多干旱少雨。

  【设计意图】通过对非洲降水分布进行判读,可以直观感受到非洲干旱的气候特征,同时也是对刚学习的读图技巧进行检验和巩固。

  3、非洲的气候类型

  在PPT上出示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让学生根据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一,找一找非洲的主要的气候类型。其分布有什么特点?

  邀请两个学生来回答之后对非洲的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特征进行补充说明。

  4、气候与农业的关系

  由于气候类型与农业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学生结合气候类型图以及农业景观进行分析。

  首先,我会出示一组图片展示非洲主要气候类型的景观,并简单介绍其气候特点。然后展示相关农业生产的景观图,让学生分析气候类型与农业分布的关系。

  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并阐述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气候与农业的关系,感悟地理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本剩余活动题部分。加深对于知识的深化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时强调对于读图能力的提升。

  【作业】尼罗河两大支流分别是:白尼罗河、青尼罗河它们各流经哪些气候区?并试着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

  【设计意图】拓宽知识面,锻炼思维。同时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综合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地理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阿城区进修学校的地理教师赵秀波。我说课的题目是《多变的天气》,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我说课的内容按以下五部分进行:

  一、说教材

  二、使用 flash 的设计思路

  三、设计特点 四、导入新课 五、新课讲授

  一、 说教材

  我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说明:

  (一)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使学

  生了解了有关天气的具体知识,又为以后学习气候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教材的具体特点。

  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感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既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三) 三维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设计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 1 、会描述天气

  2 、理解天气的特征

  3 、会预报天气预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地理头脑来分析问题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提高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标的要求,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我将天气与人类息息

  和电视天气预报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根据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尚未形成多方面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我

  将多方位、多层次地分析天气与人类的关系确定为难点。

  二、 使用 flash 的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制作了两个软件,一个是教师的教学软件,一个是学生的学习软件。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一、怎样描述天气 二、了解天气特征 三、分析天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四、预报电视天气预报。在课堂上,在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 flash 强大的语音、图像交互功能和多种多样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快乐的学习主体。

  三、 设计特点。

  1. 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提供大量的相关素材,让学生自主去学习,也利于教师选取部分内容进行授课。

  2. 极其完美的画面与声音,令知识深烙学生脑海。

  3. 操作方面,进退自如,尊重学生意愿,可以重复阅读和练习。

  四、 导入新课

  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用一段他们喜欢的动画片导入新课。在播放前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思考这是什么动画片?歌中唱到了什么?学生看后,兴趣盎然,气氛活跃,争先恐后地回答:海尔兄弟、唱到了不同的天气。这时我趁机导入:今天我们就从谈天气开始,学习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这样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了新课的学习情境。

  一、 新课讲授

  (一) 怎样描述天气

  我从日常生活入手,给同学们展示了三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雷、风、雨。通过这些天气情境的再现,激发学生产生无限暇想,说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同的天气阴、晴、冷、热、雪、冰雹、沙尘暴等,然后总结得出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同时通过学习对这些短暂的天气现象的描述也为分析天气特征作了铺垫。

  (二) 天气特征

  为了让学生理解天气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提供了三则材料七月的天,孩子的脸东边日出西边雨暴雨前后,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软件可以自主选择,进行阅读分析,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心灵感受着天气,从而说出第一则材料反映了天气的特点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变化快,第二则材料说明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不同;第三则材料说明同一地方不同时间的的天气差别可能很大。这样既推动了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又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最后,我再利用天气瞬息万变的特点,过渡到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三) 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学生准备了六条资讯,学生阅读后选出六条资讯所反

  映的内容,这部分我设计的是普通的选择题,但却模拟了人机交互的功能,比如第一则材料反映的是天气与交通的关系,如果选错了就说:再想想选对了就说恭喜你答对了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计算机的提示正确与否来了解自己的学习程度。第二则材料反映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第三则反映了天气与农业的关系;第四则材料反映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第五则材料反映了天气与商业的关系;第六则反映了天气与工业生产的关系。在分析完资讯之后,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进一步设问:除此以外,你们还能举出天气对人们其它方面的影响吗?这时学生纷纷发言:人类的健康、旅游、体闲、娱乐、建筑等也都受到天气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且男女生争论的异常激烈,使课堂进入高潮。本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用联系的一分为二的发展观点来分析,看待问题的能力,轻松的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这时候我趁热打铁,利用天气的重要性过渡到预知近期天气的方法,进入电视天气预报的学习。

  (四) 电视天气预报

  本环节学生通过自主浏览天气预报的形成过程的五幅图片来了解天气预报的形成步骤、通过分析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地理事物来读懂卫星云图、通过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来为最后预报天气预 报做准备。其中,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是本环节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记忆易混淆的特点,我设计了三屏天气符号和景观图片相对应的操作练习,如果拖动正确,符号就在图片下安家落户,如果不正确,符号即归位。而且学生可以反复操作练习,这是笔试答卷所达不到的,通过教学实践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通过操作使学生感觉有趣,乐于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最后,学生模拟央视天气预报员用自己的语言预报天气预报,而且是用抢答的方式进行的,当屏幕上城市闪动时,学生即可开始抢答,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生动丰富的预报语言使课堂气氛再次进入高潮。

  这样整节课就在边学边练的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而且使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改理念贯穿始终。

地理说课稿6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一课选自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三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中国的土地资源》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中国的土地资源》是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细化,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②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状况。 ③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三种基本类型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比较能力。②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以及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材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三种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与质量差异;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三种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与质量差异。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讲授法:信息量大 ,灵活性大,适应性强 ,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3.讨论法: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

  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地理教师师应充当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1.自主探究学习: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结构记忆法:把所学地理知识形成结构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温故----知新法:让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的知识,阐述我国土地资源质量的差异。锻炼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导入】

  利用古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句话说明农业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进而引入新课。

  利用古语俗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紧扣教学内容,为后面学习珍惜和保护每一寸土地相联系。

  3、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

  4、过度放牧、草场超载

  5、乱砍滥伐、森林减少

  6、土地污染……

  解决措施

地理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口增长。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人口增长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中第一部分的知识,主要介绍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同时对于增长快慢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本节内容的教学是对后续人口增长模式的奠基,让学生通过对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概念的学习,理解人口增长模式是处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下产生的情形。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一的学生经过一学期自然地理的学习,已经具备高中地理的思维能力,但是,这是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高中人文地理,需要教师适时多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本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要做好主导作用,及时的引导学生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增速的关系。

  2.通过对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增速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开展探究讨论活动,增强探究意识;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影响因素。

  【难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创设情境,播放对应的新闻报道:据BBC中文网消息,联合国发布的最新报告说,印度将在20xx年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报告预计,到20xx年时,中印两国都大约将有14.5亿人口。但是20xx年之后,印度人口将继续增长一直到20xx年左右,而中国人口则会缓慢下降。目前全球人口70亿多一点,预计在20xx年以前增加为96亿。

  并发出疑问:世界人口到底具体是怎样增长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课堂中。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人口增长

  对于世界人口增长这部分内容,是相对比较简单的部分,在这部分教学中,我会展示“世界人口增长图”,请学生说一下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学生通过读图能够回答出:世界人口在波动增长。我会继续追问学生:什么时候人口增长快?什么时候人口增长慢?学生观察图得出:在现代社会开始之前,世界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口增长加速。

  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世界人口数量整体而言是增加的。人口增长呈“J”型曲线增长。人口缓慢增长转变为快速增长,开始于工业革命。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法的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世界人口的增长在不同时期速度是不一样的,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通过这一过渡进入本节课的难点进行教学。

  2.人口自然增长率

  对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的是讲授法进行。我会给学生讲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小和人口增速的关系。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存活婴儿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死亡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死亡人数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同时会让学生理解自然增长率高,相应的人口自然增长就快;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自然增长就慢。

  之后,我会展示日本和埃及两国的人口统计资料,请学生计算日本和埃及两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判断哪个国家人口增长比较快?

  学生经过计算能够算出,该年份埃及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5%,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2%。埃及的人口增长比较快。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能够快速的、系统的传授知识给学生,后面的练习,也是对知识的及时巩固,及时达到学以致用。

  3.影响因素

  对于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影响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慢的因素都有哪些?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回答出: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战争、自然灾害、政策等。

  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时的补充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但是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变化,会引起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进而引起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从而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的快慢。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拓展

  我会学生请阅读课本P3活动题的材料,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为什么发展中国家自然增长率高?

  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本区经济发达,进一步发展主要靠提高科学技术和劳动生产率,单纯追求劳动者数量时代已经结束;受生育观念的影响,因社会风气、伦理观念等原因,本区各国的居民不愿多生育孩子,人口的出生率很低;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本区许多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死亡率高。因此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原因——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自然经济占有重要的地理,引起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的经济和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多生仍然是人们的主要生育意愿;城市化水平低,妇女缺少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基本上扮演者家庭主妇的角色,保持了较高的生育水平;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政府和人们对人口问题认识不同,采取的国家政策也不同。因此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你认为哪些因素影响你家乡的人口增长?

  【设计意图】使学习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使理论运用于实践。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纲目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地理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亚洲的自然环境》,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灵活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亚洲的位置特点,亚洲地形地势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亚洲气候类型及特点。

  难点:亚洲地势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二、说教法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1、探究式教学: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习竞争意识,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将文字、图形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加以分析的能力。

  2、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的意识,语言表达规范并能使用准确的地理术语。

  3、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引入

  让学生做些相关练习,为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打基础

  讲授新课:

  1、地理位置

  出示东、西半球图,亚洲与周边大洲、大洋位置关系图,亚洲的经、纬度图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图归纳亚洲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学生活动:讨论从哪些方面说亚洲有世界第一大洲之称?

  教师归纳

  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2、范围

  学生活动:阅读亚洲地理分区图,认识并速

地理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课文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讲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作为问题研究的内容,本节课作为本章知识的总结与升华,具有概括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理想材料。

  知识目标:以焦作市为例,掌握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相关案例的学习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学会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相关地理信息应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地理问题,积极改造自己的地理观、世界观,用辨证发展的眼光正视事物的当前状态。

  教学重点:以焦作市为例,综合分析其地理环境要素,掌握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教材案例,分析其他不同类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之路,并利用相关理论和方法给出合理化建议。

  二、说教法

  讲述法、对照法

  多媒体电脑

  三、说学法

  本节课作为问题研究的内容,是整章知识的升华,将零碎的知识点和地理思想融汇在一个例子中。对于学生来说主要考查其对本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积累程度。首先,综合分析一地的地理概况需要学生对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够在相关资料中提取必要的素材。除此以外还要学会读图,在地图中把握基本的地理概况。然后,根据资源枯竭型城市所具备的潜在优势,在考量综合地理区位的情况下做出评估,对其经济转型给出合理化建议。学习本节内容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辨证发展的眼光对待事物的当前状态。

  四、说过程

  作为问题研究课程,本节课首先具有一定高度,需要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掌握较为良好。在导入之前有必要对前三节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回顾:主要针对“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工业集聚、分散的好处”、“传统工业区的改造治理以及新工业区的特征及发展条件”等三个问题提出疑问,帮助学生理清本章重点、难点及教学思路。具体的导入过程相对简单,只需介绍一下我国的工矿城市发展现状即可,期间如有必要可以简单复习一下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状况。

  课文主要讲述的是煤城焦作的经济转型,因而首先需要对焦作给予必要的介绍。教材中的材料1主要介绍了焦作市的产业状况,材料2主要介绍了焦作市的产业优势。通过两段材料的阅读,引导学生采集重要的地理要素,比如焦作的能源基地地位,拥有煤、耐火黏土、铝矾土等矿藏,公路、铁路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优良丰富,农业基础条件良好等等。这样做化繁为简,有利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日后学生处理相关地理资料的重要方法,当然这种筛选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练习加以配合。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可以适当安排学生搜集其他必要的资料,以期增加视野宽度和调节课堂气氛。另外,通过地图获取必要的地理信息仍旧是地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比如焦作市的绝对地理位置、相对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矿产、交通状况等等都是可以通过对相关地图的判读加以获取的。

  分析过焦作市的地理概况和产业优势后,就需要针对由于资源枯竭所带来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既然是谈经济转型,就应该将话题的范围明确在这一领域内。通过材料3的相关内容,我们了解到焦作市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增强综合竞争力等三个整改方针上下功夫。因而引导学生针对优势与不足提出建议,以三个整改方针为基准,衡量建议的可行性是锻炼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此我将教会学生的是解决问题方法而非案例的内容,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接下来针对学生的建议和教材资料分析所罗列的10点整改思路,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看法,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讨论,进而确定经济转型建议的具体方案。最后注意将建议与产业优势相对照,看建议是否都是围绕着产业优势而提出的,这样做会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建议和优势的对应关系,将不难找出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

  最后我将在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再选取一相似案例,给出必要资料,引导学生解答,以期加深其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地理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

  第二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基础上,对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本章内容是接下来各章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同时南北方地区相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大家了解较多,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习,有利于在掌握本节基础的同时学习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所以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

  方地区,在地形、气候和水文等方面的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受不

  同自然环境影响,在人文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

  (2)通过分析南北方地区人文差异

  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片、资料、视频等了解南北方地区的自然、人文特点,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抓住重点,明确目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

  2、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地理的学习难免枯燥无味,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既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又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很重要。

  基于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讲解、讲读地理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科学的地理知识在短时间内简捷的传授给学生。教师富有启发性地对地理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不仅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结构,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训练学生的智力。

  2、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教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组合作讨论法,就可以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自觅知识、自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也会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3、情境教学法:图画再现情境,充分利用地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图片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利用图片进行教学,对学生理解、记忆知识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学会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方法掌握的还不是太好,我在教学过程中会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从机械的“问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基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主要提出以下两种学法。

  1、读图分析对比归纳法:对于本节课所涉及的南北方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用计较的方法,更能直观地归纳总结出南北方地区差异性及其产生原因。

  2、主动学习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因此在学法上应该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程序

  学生已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行政区划以及温度和降水量图的判读,所以在本堂课我通过:导入新课→合作探究,教授新课→巩固小结 →作业布置等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3分钟)

  从《晏子使楚》的故事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我国南北方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区别,为什么会影响水果的生长,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特点除了影响到水果的生长,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原因的热情,也以问题的形式带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就是要学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教授新课(30分钟)

  本节课是信息整合对比归纳课,所以本节课我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方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再通过巡回指导来进行新课的教授.这样可以达到个别同学能力的锻炼与全班参与相结合,避免了重视个体,实现人人参与,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一部分,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1、回顾中国地理分区,了解南北方地区地理分界线;2、讲述北方和南方地区地理位置、面积、人口;3、展示南北方地区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分析讨论其;4、用图表的形式做知识点对比归纳整理;5、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6、观察四地河流流量图,让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其特;7、了解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植被类型;8、用图标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方便学生进行清晰

  1、回顾中国地理分区,了解南北方地区地理分界线。

  2、讲述北方和南方地区地理位置、面积、人口。

  3、展示南北方地区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分析讨论其分布差异。

  4、用图表的形式做知识点对比归纳整理。

  5、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图,分析南北方地区一月平均气温及年降水量特点。

  6、观察四地河流流量图,让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其特点。

  7、了解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植被类型

  8、用图标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方便学生进行清晰明了的比较。

  9、读中国各地区干湿状况分布图,提问:南北方地区干湿状况有何差异。

  10、根据以上内容,分析讨论南北方地区分界线的地理意义,并进行提问。

  11、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过渡到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对比南北方地区食住行三方面的特点。

  12、饮食特点;住房构造特点、原因;南北方传统

  运输方式的特点;不同的乐器。

  13、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极好体现。

  14、用简略而又精确地描述加深记忆。

  (三)巩固小结、课堂练习

  1、用图表的形式对所讲重点进行清晰地对比整理。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习题,学生共同完成,进而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巩固复习。

  (四)作业布置(2分钟)

  1、用表格的形式对比归纳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2、理解掌握南北方分界线的地理意义。

  四、说板书设计

  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有利于清晰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另外,八年级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还有待提高,好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更有利于教师在上课时指明重难点,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五、说教学反思

  1、亮点: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不足:由于时间有限,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这是我在今后必须为之努力的地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谢谢

地理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地理·必修三》是在学习了《地理·必修一》、《地理·必修二》的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有关的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地理·必修一》、《地理·必修二》到《地理·必修三》,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

  区域是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载体,整个必修三都是围绕着区域与可持续发展来学习的。第一单元中的《认识区域》安排区域的含义、类型、特征,使学生学习该部分的内容以后对区域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是学习整个必修三的基础。

  第一部分“区域的含义”是以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引入了区域的概念和划分标准,是本节内容的基础和铺垫,第二部分“区域的类型”和第三部分“区域的特征”对区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是教学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必修三与初中地理虽然都以研究区域地理知识为主要内容,但初中地理主要是了解区域差异,初步掌握区域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而必修三则从更高层次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的基本原理,关注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学生经过自然地理和人口地理、城市地理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地理学的学习方法,但对于区域中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系统地学习尚属首次,所以认识区域这一部分的内容具备较强的综合性,看似简单,其实涉及的知识比较多,因此对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要求较高。教学过程中要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都结合起来,在所难免地会复习一部分以前的知识。

  由于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薄弱,所以教学过程中把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师讲授相结合,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在此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不要太难,应降低门槛,力求零起点、小梯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说出区域的含义,明确区域的划分是以某一指标为依据的。

  2、辨析均质区与功能区。

  3、分析说明区域的特征。

  (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认识区域,理解各种不同区域所属的类型及其特征,并学会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将其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2、分析说明区域的特征。

  (二)、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1、探究式教学:结合课本第2页图1—1—2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和1—1—3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引出区域的含义、划分指标和特征。

  2、讲授法:循序渐进、前呼后应,通过举例子等方法讲解区域的划分指标、类型和特征,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本节知识。

  五、教学过程

  1、通过观察课本第2页图1—1—2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图1—1—3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

  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自己归纳区域的含义: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区位特征和内部特征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列举两个例子加深学生对区域的认识:

  (1)克里斯泰勒中心地论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按照人文要素划分的区域,边界一般比较明确)

  (2)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按照自然要素划分的区域,边界一般具有过渡性)

  2、区域的划分指标:(举例说明)

  单一指标:以积温划分不同的热量带。综合指标:根据语言、宗教等划分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和欧美文化区等。(地图册第7页世界文化景观区域)

  自然要素特征: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课本第14页)人文要素特征:图1—1—5中国汉语方言区的分布。(课本第5页)

  3、区域的类型

  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例如: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功能区: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的区域。例如:城市经济区

  4、区域的空间尺度

  5、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构成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统一的整体。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大差异

  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小差异。

  开放性:各区域之间存在着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联系。

地理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

  《地球的伙伴—月球》是根据《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编写的高中地理教材第一篇《宇宙与地球》中的专题2,内容主要包括有四个方面,分别是月球的概括介绍、月相变化、日食和月食以及月球与潮汐。后三个内容实际上就是与月球有关的典型的天文现象。

  2、地位与作用

  本专题是高中地理第一篇“宇宙与地球”的组成部分,是按照天体系统等级由大到小展开的,即:宇宙→太阳系→月球→地球。本专题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月球的特殊环境特征及其成因;能运用“月相成因示意”图说出月相变化规律;能通过观测日食和月食录像认识日食、月食的成因、条件及种类;了解潮汐的成因及其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生成问题,讨论、比较与地球不同的环境特征;通过演示月相Flash软件,模拟月相的变化规律;通过观看月食和日食的录像,对比了解两种天文奇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月相实地观察活动中,激发对月球的探究欲望,熏陶审美情趣,养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精神;从身边的事例说起,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学会对终生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日食和月食成因及出现条件探讨;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难点:月相变化成因分析

  四、学生情况分析

  1、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虽然没有专门的月球方面的知识,但作为常识,在很多学科都涉及过,如诗词和散文中他们的知识和兴趣会带动整个课堂探究的气氛。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习能力和态度都比较差。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对比法、多媒体教学法、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引入新课(创设情境)

  阿波罗登月录像;“美国登月阴谋论”材料

  六、教学流程

  认识月球概况

  观看登月录像及阅读材料

  归纳月球物理特征

  肉眼观察与图片结合

  认识月球地形(环形山、月海)

  图片与Flash演示结合

  了解月球的同步自转

  展示学生看到月相情况

  (课前准备)

  探究月相(Flash动画演示)

  总结月相的位置、形状、月出月落时间、夜晚见月情形、农历时间(表格形式)

  问题一:

  为什么会产生月相

  问题二:

  月相如何周期性变化

  问题三:

  为什么上弦月亮面朝

  西,下弦月亮面朝东

  特殊天象:日食与月食

  观看日食、月食录像及Flash演示

  学生归纳原因、种类、发生条件

  潮汐现象

  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

  探讨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Flash演示大潮与小潮

  探讨潮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七、教学过程

  (一)月球

  1、月球的自然环境

  ①首先观看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登月录像片段,接着让学生阅读20xx年提出“美国登月阴谋论”材料,然后提出问题:月球的自然环境到底与地球有何不同?这样从影象材料导入新课,冲击学生的视觉,肯定登月后又对其提出疑义,前后思维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从社会问题出发,体现了二期课改理念。

  ②学生合作探究讨论月球与地球在自然环境方面的主要差异。

  ③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并与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2、月球的同步自转和公转

  ①情境创设:从“阿波罗”号登月录像片段提出问题:在刚才的录像中有一个科学性错误,同学们发现了吗?

  ②学生合作讨论:在月球上是看不到地球升起和降落→月球的“同步自转”

  ③教师提出问题:月球的同步自转会给地球上的人看月球造成什么影响?

  同时进行“月球同步自转和公转”Flash演示

  ④同学得出结论:地球上的人永远只能见到月球的正面

  (要学生能归纳出“公转、自转同向且同步”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增加讨论和演示启发。)

  (二)月相

  ①选择四组学生在前一个星期内月相观察记录(整个过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感觉到其实地理就在生活中,符合二期课改“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程理念)

  ②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

  ③教师演示月相Flash动画,并在演示过程中进行三大问题的讲解(问题一:为什么会产生月相;问题二:月相如何周期性变化;问题三:为什么上弦月亮面朝西,下弦月亮面朝东)。在问题二的解决上进行学生参与,教师以新月为例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它月相的情况。(从静态到动态有助于学生强化日、地、月位置和月相的关系,利于学生对月相成因的分析)

  ④学生在老师的分析讲解下,自行完成表格填写。(学生完成表格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⑤Flash动画演示月相周期与公转周期的不同

  ⑥让学生理解朔望月和恒星月的不同

  ⑦用诗句进行月相练习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在有关月相文学作品的分析活动中,初步形成文理相融的学习观,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三)日食与月食

  该内容如果要全面了解,知识点较多,设计到物理学科的知识如影子里的本影、伪本影等。对于本校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所以讲解只是在较浅的层面上

  ① 播放日食、月食录像

  (观看难得一见的天文奇观,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自己的身边)

  ② Flash演示日食、月食,理解其形成的过程(达到感官认知与抽象思维的结合)

  ③ 学生完成表格(通过对比,更容易本校学生的掌握)

  ④ 教师归纳总结,并解释日食与月食发生的条件

  ⑤ 展示未来几年可见天象的时间表(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月球与潮汐

  ①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探讨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③Flash演示大潮与小潮

  ④教师提出问题:从演示动画中又可看出哪些现象和规律?

  ⑤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完成大潮、小潮的对比表格

  ⑥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潮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美国登月阴谋论”材料

  20xx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了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的题为《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31年前拍摄的登月照片提出质疑。据美国一家权威的社会调查机构统计,竟有10%(约2500万)的美国人认为:所谓阿波罗登月,是美国宇航局制造的一个大骗局。奇怪的是,迄今为止未看到美国官方对此有任何正式反应。现年69岁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为何不让他出来澄清事实?是美国对此根本不屑一顾,还是确有难言之隐?各国新闻媒体颇有要对此进行一番调查采访的势头。

  由来

  按照被普遍接受的观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航天竞赛中处于劣势的美国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重振昔日科技和军事领先的雄风。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宣布,美国要在60年代末实现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标。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接着他用特制的70毫米照相机拍摄了奥尔德林降落月球的情形。他们在登月舱附近插上了一面美国国旗,为了使星条旗在无风的月面看上去也像迎风招展,他们通过一根弹簧状金属丝的作用,使它舒展开来。接着,宇航员们装起了一台“测震仪”、一台“激光反射器”……在月面上他们共停留21小时18分钟,采回22公斤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7月25日清晨,“阿波罗11号”指令舱载着三名航天英雄平安溅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类首次登月宣告圆满结束。

  质疑

  但时隔30多年,戈尔多夫却公开发表文章对美国拍摄的登月照片表示怀疑。他认为,所谓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所有照片和摄像记录,都是在好莱坞摄影棚中制造的。他强调,他是在进行了认真的科学分析和认证后作出这一结论的。其主要理由如下:

  1.没有任何一幅影像画面能在太空背景中见到星星;

  2.图像上物品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而太阳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阴影应是一个方向的;

  3.摄影记录中那面插在月球上的星条旗在迎风飘扬,而月球上根本不可能有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

  4.从摄影记录片中看到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行走犹如在地面行走一样,实际上月球上的重力要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因而人在月球上每迈一步就相当于人在地面上跨跃了5至6米长;

  5.登月仪器在“月球表面移动”时,从轮子底下弹出的小石块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发生同一现象的速度一样,而在月球上这种速度应该比在地球上快6倍。

  戈尔多夫表示,他质疑30多年前美国宇航员“拍摄”的登月照片和摄像记录,并不是否定当年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壮举。他认为,美国宇航员当时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术原因未能踏上月球。由于当时美国急于向全世界表功,因而伪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摄影记录片,蒙蔽和欺骗了世人几十年。他说,美国著名工程师拉尔夫·勒内、英国科学家戴维·佩里和马里·贝尔特都对他的这一质疑表示赞同。

  无独有偶,自称参与了阿波罗计划工作的比尔·凯恩教授曾写了一本名为《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的书,书中对阿波罗登月计划也列举了一些疑点,甚至认为: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回收。随后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过程,最后进入指令舱,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个所谓的登月过程。

  “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否是一场骗局的问题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以著名物理学教授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士肯定“骗局论”,他们认为阿波罗登月造假的依据有:

  1.阿波罗登月照片纯属伪造

  根据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资料计算,当时太阳光与月面间的入射角只有6-7度左右,但那张插上月球的星条旗的照片显示,阳光入射角大约近30度。照片中出现的阴影夹角应该在“跨出第一步”后46小时才可能得到。

  2.阿波罗登月录像带在地球上摄制

  通过录像分析,宇航员在月面的跳跃动作、高度与地面近似,而不符合月面行走特征。

  3.月面根本没有安装激光反射器

  根据美国某天文台的数据可以计算得知,现在在地球上用激光接收器收到的反射光束强度只是反射器反射强度的1/200。其实,这个光束是由月亮本身反射的。也就是说,月球上根本没有什么激光反射器。

  4.阿波罗计划进展速度可疑

  美国直到1967年1月才研制出第一个“土星五号”,

  1月27日

  做首次发射试验,不幸失火导致三名宇航员被熏死。随后登月舱重新设计,硬件研制推迟18个月,怎么可能到1969年7月就一次登月成功呢?

  5.对土星五号火箭和登月舱的质疑

  现代航天飞机只能把20吨载荷送上低轨,而当年的土星五号却能轻而易举地把100吨以上载荷送上地球轨道,将几十吨物体推出地球重力圈,为什么后来却弃而不用,据说连图纸都没有保存下来?

  6.温度对摄影器材的影响

  月面白天可达到

  121°C

  ,据图片看,相机是露在宇航服外而没有采用保温措施的。胶卷在

  66°C

  就会受热卷曲失效,怎么拍得了照片?

  这些人士认为,对以上这一切美国政府一直没个交代,而知情者由于担心生活和安全受到影响,甚至可能直接遭到了胁迫,至今对此沉默不言。但相信不久的将来,诞生于美苏太空竞赛年代的“登月骗局”定会水落石出。

  反驳

  不过,也有许多人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不可能造假:

  首先因为该计划当时是在全球实况转播的,近亿人亲眼看到。另外,宇航员还从月球带回了一些实物,如岩石。

  其次,美国政府不会拿信誉开玩笑。如果是一次骗局,他们根本不需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实况转播,而只需事后发表一些照片即可。否则万一有个闪失,美国政府要承担很大后果,甚至会名誉扫地而一蹶不振。

  第三,美国宇航局有成千上万的科技、工程人员,绝大多数人都会持科学的态度,不会视严肃的科学问题为儿戏。如果登月计划是一场骗局,不仅全体参与者的人格将受损,而且,让几万人守着谎言过几十年,实非易事。

地理说课稿13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两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设计 目的

  联系生活,展示作息时间表,设疑导入 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推迟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提前了,为什么呢? 暗示学生通过以下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激发求知欲

地理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区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另外,必修三都是以区域为话题进行扩展,因此学好这一节为以后的学习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鉴于新课程要求的学习和理解,又结合本阶段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把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从而能够进行两个或多个区域差异的对比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

  3、教学的重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1)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2)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难点: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4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通过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具备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学生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不是很好,特别对初中知识遗忘较多,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温故知新,为学生分析问题做好铺垫,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教师过渡: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2、说学法指导

  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几个环节构成。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课也是讲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本节课我采用模拟旅游激趣导课的方式引入新课的学习。

  (课前准备:各学习小组搜集、整理资料、图片及音像制品等,模拟从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漠河出发,一直旅行到祖国的南海诸岛。展示沿途的所见所闻。)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来作一次有趣的旅行,从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出发,一直旅行到祖国的南海诸岛,在沿途中,你将看到哪些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差异?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展示课前准备成果。

  (让学生亲身体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从气温差异,自然景观,建筑物甚至会有学生联想到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性格差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让获得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

  五、板书设计

地理说课稿15

  (一)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章第四节。因为俄罗斯为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因为俄罗斯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而且经济比较发达,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对学好其他国家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内容在地理思维方法上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性。本节内容共分三个标题,是按照由自然到人文,一步步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俄罗斯的。首先在第一标题中介绍了俄罗斯的位置及范围,以及由于纬度高导致的气候特点和复杂地形。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了解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巩固学习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重点: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以及地形和气候

  (四)难点:俄罗斯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形成原因。

  说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学习本章知识应当注意的问题。

  1、本章各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学习时千万不能割裂开来,要学会分析、推理的思维方式。

  2、北亚位置和范围的知识点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有序的说明范围方法。例如由东向西(由西向东,自北向南,自南向北)。

  3、俄罗斯气候特点,通过读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方法分析为什么这样。

  (一)课堂练习设计:

  1、选择题难度适中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程度,适用于大部分学生。

  2、读图题是对本课知识的利用,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及知识的前后联系,有点难度所以重点讲解。

  (二)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是“教师引导(设置问题)——————归纳总结————————知识反馈运用。(详见教案的新课过程)

  (三)说板书设计:

  即“本课题知识要点见教案”

  主观上: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客观上:对所学习的知识一目了然,便于更好的掌握知识。

【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07-24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07-23

地理教学反思10-12

地理教师教学总结07-05

地理教学计划10-11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07-10

初中地理教学个人总结07-28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06-23

地理教师教学计划05-01

地理教学心得(精选5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