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11-26 08:18: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5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在掌握直线特点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使学生掌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进一步认知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探究的学习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难点: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

  二、 说教法学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基于以上理念:在本节课的教法选择上,我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①引导学生采取“观察、想象、分类、比较、”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②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活动。

  ③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上,我将让学生在感知想象、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进而使他们在交流中充分体验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深刻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

  四、 说教学程序

  1、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知想象。

  (1)让学生把一张白纸想象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在平面上出项了两条直线,并把它们画下来,初步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揭示“同一平面”的含义。学生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张白纸上,把白纸的面看做一个平面,也就是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平面上。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我这样引导:1、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在同一个平面内想象的两条直线竟出现了这么多样子,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出示四种位置关系)

  2、学生进行分类,老师听取学生的想法。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的分法,谈谈自己的想法。

  3、延长不想交的两组直线,引导学生重新分类。

  4、学习平行线的有关概念。

  5、对相交的三组直线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找出相交中的特殊现象和学生一起学习垂直的有关概念。

  第三环节:巩固拓展,加深认识。

  出示(1)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现象。

  (2)、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平行和垂直现象。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学会评价。

  我这样结束这堂课,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自我表达能力。]

  垂直与平行一课的教学,以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运用分类与比较这种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学生搭建探究、发现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这样真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认识整万数》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并能正确读、写和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教学整万数,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数目,认识万级和个级的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会读写整万数。教材分为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教材通过呈现生活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出现较大的数,引发学生求知欲,再以“10个一千是一万”为基础,借助计数器,引出“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第二段,教学整万数的含义及读写。这里将写数和读数结合起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数的实际意义。

  第三段,教学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教材介绍了我国的计数习惯,根据已有知识,给出各级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让学生联系读写的体验,通过类比,推出万级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

  教学目标:

  1、凭借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使学生在认识个级数的基础上,认识万级的数,认识记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掌握整万数的含义和读写。

  2、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数目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3、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

  教学难点:读整万数,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

  二、说教法和学法

  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结合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这样的大数目,让学生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设计理念

  1、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身边的数据出发引出大数,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去读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借助于直观教具计数器拨一拨、数一数,由计数器上对计数单位的认识直接切入数位的认识,逐步完善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的排列规律。

  4、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认识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及相关数学顺序表,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一个逐步形成过程,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三、巩固应用、深化新知;四、总结归纳、课外延伸。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时,选择我国20xx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的有关数据,通过阅读这些有意义的数据,既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

  学生对于相邻数位间的进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学生一起回忆万以内的计数单位及数位顺序表。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一万一万地数,从一万数到十一万,理解10个一万是十万;十万十万地数,从十万数到一百万,理解10个十万是一百万;一百万一百万地数,理解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及相关顺序表,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一个逐步形成过程,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认识数位顺序表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的经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掌握各个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由计数器上对计数单位的认识直接切入数位的认识,逐步完善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的排列规律。这样安排可以为理解“读万级上的数的方法与个级相似”做准备。

  3、了解整万数的含义,学习写数、读数。

  学生借助计数器,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在此基础上,我又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整万数,帮助学生理解,多少万就是多少个万,因此需要在万级上拨出多少,拨好后再读一读,写一写并交流读、写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感悟整万数的写法和读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新知

  整万数究竟有多大,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也较难理解,通过读写生活中的大数目,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数的读法和写法,也初步体会到了整万数究竟有多大,如:******有400000平方米相当于有40个教学楼那么大。

  四、总结归纳、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使学生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堂中的自我评价更能激励学生自我发展。同时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进行课后调查,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整万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的目的也是为生活服务的。

  五、说板书设计

  我在设计板书时,安排了数位顺序表,再根据数位顺序表写整万数,并用红笔突出万级的写法,突破写书整个难点,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充分体现了板书的概括性,指导性。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890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教学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这些大数目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方法,并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价值。教材用计数器分别呈现了万级和个级都不含0的、万级和个级末尾都含0的、万级和个级中间含0的三个数,教学对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的认识和读写方法。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认识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法。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大数目在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数值,增强应用意识。

  3、进一步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万级和个级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法、写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的数字卡片,一张数位顺序表,小信封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整万数,今天我们来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

  2、复习千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方法。

  出示数位顺序表,贴在黑板上,问:这是一张什么表?(数位顺序表)

  万级

  个 级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哪些同学能闭着眼睛把我们学过的数位有顺序地说出来呢?(学生背)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是如何分级的?(四位一级,分为个级和万级。)

  3、谁能把这个数准确地读一读?

  第1个数(34000000):指名学生起来读,并提问:你读得又对又快,你读数时有什么好方法吗?(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虚线分级;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加个万字;末尾的零不读出来。)

  第2个数(80050000):同桌之间相互读,再指名读。

  (指出:中间连续有两个零,只读一个零。)

  第3个数(57960000):齐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接下来,老师想和大家来做一个游戏,好吗?我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藏着一些数字卡片。现在,老师把这个数个级上的0拿走,请一位同学上来抽四个数字,与前面万级上的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新的数考考大家,谁愿意?(盒子里不出现0。)

  1、教学认、读、写不含0的数。

  操作:指名1位学生上来抽出4张数字卡片,放在数位表上(个级上),从个位放起。

  (1)提问:

  教师板书这个数,问:这个数的万级上是多少?个级上是多少?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2)你能读出这个数吗?指名读,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读的?

  (先分级,然后按数位顺序一级一级读,万级后加读万。)

  (3)全班一起读一遍,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这个数。

  (4)还想再来抽一次吗?拿出口袋里的8个数字,指名进行第二次的抽数字卡片游戏。

  你们会读这个数吗?和你的同桌一起小声读一读。

  (5)指名读,并说说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师生一起把这个数写下来。

  2、教学认、读含0的数

  师:刚才大家抽卡片的积极性这么高,看得老师的心也痒痒的。这次愿意把机会给老师吗?

  教师悄悄地把多个0放进盒子,抽取数字卡片。(各级末尾有零的数,如:9308000)

  (1)板书这个数,提问:这个数可以分为几级?每级上的数各是多少?

  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你会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2)读一读,写一写。

  多指定几名学生读一读,并提问:你是怎样读的?

  提问:老师抽了这么多的零,你们怎么一个都没有读出来啊?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并在这个数下板书: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学生把这个数写下来。

  (3)交换数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8000)

  板书这个数,指名读并说说读的方法,强调中间有零要读出来。(板书:要读)

  学生把这个数写下来。

  (4)再次交换数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0080)

  把这个数写下来,和同桌读一读。指名读并说说读的方法,强调中间连续有两个零只要读一个零。(板书:只读一个零)

  3、让学生上来操作,再次抽取数字卡片

  (1)请你仔细观察这个数,想一想这个数有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请你自己轻轻的读一读,并写一写。

  (2)交流:指名读,说说你是怎样读的?这里的零又该怎样读呢?

  4、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几个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呢?请你和你的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回答,总结读法:

  读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师:刚刚我们学会了读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方法,那你们会写数吗?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课件出示相关商品图片及价钱,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四名学生各写一个数在小卡片上,写完后集体校对。

  一万三千八百元 13800

  三十五万六千元 3560000

  二十万八千八百元 288800

  一万零六百元 10600

  2、师:老师还了解到了20xx年江苏省在校人数的信息,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

  多媒体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题:20xx年在校的大学生有八十五万九千七百人,中学生有四百九十五万三千六百人,小学生有五百七十九万三千九百人。

  问:这里的三个数都比较大,你能正确地写出来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指名学生写在小卡片上,其余的写在自备本上。)

  3、师:老师还收集到我们身边的一些信息,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张家港的图片及相关信息,学生自由轻声读,再指名读一读红色的数。

  (1)张家港市的总面积是999平方公里,人口共计950900人。我市目前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已达到173146户。

  (2)万红小学占地总面积为18668平方米,绿化面积为7378平方米。最近,学校投资191772元,为全体教师和班级更换了新电脑。

  4、动手操作。(思考题)

  拿出小信封中的数字卡片:4个8和4个0,听老师的要求,摆一摆数字卡片,再读一读:

  (1)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8位数; 88808000 88880000 88008800 80008880

  (2)只读出一个零的8位数; 80888000 88008008 88088000

  (3)读出两个零的8位数; 80088008 88000808

  (4)读出三个零的8位数。 80080808 80800808

  每个题目先让学生独立摆,再指名上黑板摆一摆,读一读,只要求学生能摆出其中的两种就可以了。

  5、抽奖小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摇奖吗?(课件出示一个不断滚动的计数器)在每个信封的背后有一个数,这个数就是你的摇奖号码。这里的号码在不断滚动,你们说停,老师就让它停,如果谁的号码与电脑上的数一样,说明你中奖了。只要你能正确地读出这个数,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第1次:教师抽奖。

  第2次:学生上来操作,他们自己喊开始与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说明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 —28页的内容。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游,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问: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加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二、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

  我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我思考——“加法交换律”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娱自乐、自作多情?

  我思考——既然本课的难点是学生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

  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怎么引出字母表示式?是像旧教材上在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后,直接出示还可以用字母表示α+b=b+α,还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数——个性化的符号——学会数学的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我思考——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我一直在思考……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四部分教学。

  (一) 口算练习,引发猜想。

  考虑到,我上课时已经是第三节课,学生的精力不是很充沛,

  而教材上的主题图也不是很吸引学生,所以我干脆撇开主题图,采用直接进入法,上课铃一响,我就直奔主题:“听说咱们班同学的口算能力特别强,敢不敢挑战一把?比一比谁的口算能力强!”随即出现一组口算题:

  8+9= 18+7= 30+17=

  9+8= 7+18= 17+30=

  学生一边做,我一边问:“猜一猜,下一题会是什么?”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此时,我适时问:“你想说点什么?”学生可能还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概述,只要有所感悟就可以了。

  (二) 探究新知。

  在新课教学中,共分4个环节进行。

  1、 举例说明。

  在第一个环节之后,我以:“这样的题目,你会考考大家吗?”

  为题接着让学生出题,根据学生的题目,我有选择地板书,这样的设计,一是想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概括“加法交还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概括规律。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周围的同

  学交流交流。”学生在做了大量的口算题后,急于想表达、想交流,这时的同桌交流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进而组织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出课题——加法交换律, “同学们总结出的,就是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在加法交换律中变的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和”。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规律的普遍性,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渗透了“变”与“不变” 辩证关系。

  3、 个性展示。

  《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

  个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于是在上一个环节中,我继续让学生举例,通过大量的实例,使学生发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也举不完,再用特定的数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要,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怎样表示出所有的例子呢?”启发学生探究新的表达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紧接着组织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到这样的表达方式的,然后把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的式子写到黑板上,并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每一个符号或字母表示什么数?”待全部汇报完后,再把这些个性化的符号、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和用具体的数以及语言文字表示的进行比较,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这样,就使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还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 统一字母。

  在学生板书出大量的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后,我向学生说明,为了沟通和交流的方便,数学上通常把加法交换律用α+b=b+α表示,再一次比较,再一次让学生谈感受,使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单、明了。

  四、巩固应用

  用一组基础练习,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其中25+69+75=25+( )+( )一题,既能检验新知,又能使学生初步感知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在判断是否应用了加法交换律的练习中,254+100=100+254 的出现,会再一次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同样是等式,为什么不是应用的加法交换律?”强化对新知的理解。

  35×7=7×35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是应用的加法交换律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呢?

  五、类比拓展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继续引发学生思考,不是用到加法交换律,是什么呢?由此引出减法、除法、乘法中是否也有交换律?启发学生想到用刚才举例验证的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使学生明白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也可以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本课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在例题中呈现了从一点向已知直线所画的一条垂直线段和几条不垂直的线段,让学生通过度量,发现在这几条线段中垂直的线段最短,这是垂直线段的性质。接着揭示了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想想做做”安排了4道题,第一题让学生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第二题让学生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并测量这些线段的长度,发现这些线段同样长;第3、4两题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垂直线段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垂直线段的性质的探索过程,知道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会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会利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体会数与形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垂直线段的性质,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教学难点】:

  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充分感知垂直线段最短,形成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在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点到直线距离概念及垂直线段性质的认识。在操作活动中,不仅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参与程度。

  【说教学过程】:

  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出发,我从三个环节来诠释整个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

  通过提问和作图帮助学生梳理了本单元已学的知识,并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通过预设的接力赛跑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提出比赛规则,出示比赛场景图,让学生初步发现垂直线段最短。

  3、让学生自己测量5条线段的长度,并发现其中的垂直线段最短,认识垂直线段的性质。

  4、教师指出点到直线的距离概念,指名学生说说什么叫“点到直线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概念。

  第三环节:巩固新知,深化认识

  1、第一题让学生说说什么叫“点到直线的距离”,再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二题让学生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并测量这些线段的长度,发现这些线段同样长;

  3、第3、4两题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垂直线段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其数学应用意识。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

  教材分析:

  本节课《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新课标实验教材P84例2的(1)与(2)及练习十五相关内容。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本课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之后将为以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及分数小数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先呈现教师购书地情景,从中提出一本《作文书》多少元?地实际问题,引出算式:84÷21=;把21看成20进行计算学习。然后出示“五入“的例子展开学习。

  学生分析:

  对于四(1)班学生预设大部分的学生已经对《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了一定的接触能利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进行正迁移,从而更有效的进行学习,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学生能独立解决此类问题。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初步掌握试商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归纳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学生讨论和交流中,促进学生之间在交流中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生活实例的估算,理解、掌握试商和调商的过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景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对于这样的题,你会做吗?133÷20=(一生扮演,其余学生看大屏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正迁移主动、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2、根据情景图,你能发现哪些有联系的数学信息?

  (王阿姨有84元钱,买《作文选》21元/本;李叔叔带了196元钱,买磁带39元/盒)

  3、你能对有联系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选择2个:84元能买几本作文选?196元能买几盒磁带,还多几元?)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一)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

  1、你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吗?列出算式。(板书)

  预设:84÷21=()196÷39=()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2、我们先来看一看,刚才扮演的这位同学,请他说说计算过程。

  3、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法中的除数和上节课的除数有什么不同吗?(上节课的是整十数,今天的不是整十数。)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平行线和三角形之后编排的,是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同时又是为了后面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甚至高中立体几何打基础的,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平行四边形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用也很广泛,学习他可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科技现代化服务。

  在前一章《三角形》的学习中,学生对几何"证明"开始入门,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推理论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为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2. 教学目标:

  (1) 双基目标: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平行线间距离,并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推导、论证、演绎、抽象知识的数学思维品质。

  (3) 非智力目标(思想目标):渗透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未知到已知的数学思想以及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4.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灵活应用。

  二、 教法(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定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五点"教学法。具体如下:

  1. 以"问题"为学生学习?"起点";

  2. 以"范式"为学生学习的"焦点";

  3.以"变式"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4.以"创新"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5.以"评价"为学生学习的"疑点";

  三、 学法(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本课内容和以上教法,采用的学法如下:

  四、 教学程序(说过程)。

  1.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起点):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概念、明确四边形的性质,然后用特殊化方法设计一问题: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则该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这样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达到用问题创设数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敢于探索和猜想。

  2. 诱导思维,以诱达思(焦点):

  其次通过设问、质疑,进一步引导学生区分平行四边形与一般四边形,进而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同时教师整理出一种推导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范式,再让学生联想范式,演绎其他推导模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去 观察、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教师的范式的有诱导下,达到演绎数学论证过程的能力。

  3. 变式问题,突出"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观察、猜想、演绎出一些不同于一般四边形的性质,进一步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投影不同层次的典型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掌握"重点"。

  4. 引导创新,化解"难点":

  设计"无图形"和"无结论"问题,引导学生读题、审题、画图、观分析、猜想、归纳,然后把问题中所有可能的结论推导出来,通过这种开放式问题的解决,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5. 反馈补缺,消除"疑点":

  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做适当的评价和提示,以弥补学习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消除"难点"的目的。

  6. 总观全课,找到收获:

  教师对此课学生的表现作一小结、评价,特别是对"两头"的学生予以表扬,告诉学生本节是本章及以后学习的基础,要求他们在以后学习中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

  7.板书设计:

  4.3平行四边形性质及应用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平行四边形表示方法: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从边看;

  (2)从角看;

  (3)从对角线看;

  4、平行线间的距离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借助生动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还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cn-teacher.com)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对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设计如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新:

  教学一开始,通过班内学生比赛,发现课程用列表的方法呈现更加清晰、整齐,从而出示本课课题,并说明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是我们解决较复杂数学问题时的好帮手。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比赛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针对学生现有对信息的搜集和观察能力,让学生感知列表呈现信息的优点和便利。】

  (二)合作探索, 领悟内涵

  1、初步感知列表

  例1主要教学两积之和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需要用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组数据,分别是小芳家栽桃树、杏树和梨树的行数,以及三种果树每行栽的棵树,同时提出第一个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由于题目中的条件比较多,数量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由于之前的引导,学生们很快联想到可以用列表的策略整理这些条件。潜移默化中,学生经历了从现实情境中选取有用信息并形成结构完整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充分感受列表整理条件的优点。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分析数量关系

  本环节中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这样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容易理解:根据题中的条件,“可以先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的棵树”;根据题中的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可以先算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这里让学生自主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其意义不只在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在于这一过程中学生切实体会到:分析数量关系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同时留出空白,以便于课堂上的反馈与评讲。接下来,提出第二个问题: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放手让学生按照解答第一题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解题。

  3、回顾和反思

  在解决完两个问题后,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并通过交流,总结和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以进一步提炼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体验分析数量关系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这样,已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刻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形成策略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实际问题的教学走出教师教题型、学生记解法的困境。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设计意图: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练一练”第一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实际问题,同时提出“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列表整理题中信息的方法,感受列表整理对理解数量关系的作用,初步形成策略意识。

  2、第2题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更深刻体验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最后,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上学会了什么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商》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中的内容,这是一节新授课。

  “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概念,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这是一种函数思想,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规律不但是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根据,也是以后学习小学除法的依据,也有助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课本之前已经掌握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以及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和思想孕伏。

  三、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理解、掌握商不变的性质,知道在商不变的性质中“同时扩大”,“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等词语的含义。

  2、 技能目标:会用商不变的性质,对除法进行简便运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抽象概括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并且通过课上的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性质,其中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以下特点:

  1、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分析和概括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 以练习为主线:通过多层次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使知识内化,构建完善的认识结构。

  一、说教学过程

  1、 创造情景,引起兴趣

  教学开始,演示一幅自愿者训练的场面。接着导出福娃给自愿者小李等人分可乐的情景。第一次福娃给他6甁让他们3人分,小李嫌少,福娃决定给他们60甁让他们30人分,因小李太贪心,福娃最后改成给他们600甁,让他们300人分。最后两人都笑了。

  问题提出: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奥运会是一件大事,学生虽小但他们也一定关注这个国家大事。从他们关心的事导入新课,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而且这样也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利用此情景,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自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变了,而商没有变这一事实。“这是怎么回事呢?商在什么情况下不变呢?”这些问题自然的痛入他们的脑中,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1、 突破重点,探索新知

  1) 对6%3=60%30=600%300=2三个式子比较,分析得出被除数、除数同时乘10,商不变。分页标题#e#

  2) 突破乘10的特例,通过对下表的观察得出: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0

  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平移与平行》,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又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学会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2、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像等能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

  教学重点是:认识平行线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会用三角板画平行线。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五个环节,首先通过“看一看”让学生观察双杠发现平行线的特征,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通过“平移”得到“平行”;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巧妙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平移铅笔的这个动作里就产生了平行!继此,学生也能充分体验平行线的本质特征:距离处处相等,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再通过实际操作“试一试”“折一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行线的特征;通过后面的:“画一画”让学生学会画平行线,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大胆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架起新知与旧知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观察双杠的两根杠有什么特点再平移铅笔、从中使学生抽象出平行线的特点和它与平移的关系,不仅架起了新知与旧知的桥梁,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激发了他们主动的探索欲望。

  二、强化动手实践,拓宽探究空间。

  《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必须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例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根据原有平移知识观察平移铅笔,从中发现平移与平行关系。再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 “画一画”“说一说”的实践活动,经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内化平行与平移关系和平行的特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而且体验到自已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已的观察和探索,自主发现、合理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画法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地讲授画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先独立尝试,发现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来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了问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今天我上课的课题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下面把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及处理教学内容时采用的教学策略简单的说一说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册书及单元的地位: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第五单元除法第一课时。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二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相关内容,基本掌握了除数计算的试商方法。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其基本方法与前面的相同,不同的是商的数值可能较大。在试商时又涉及商的定位。教材这里安排竖式计算是为了分散难点,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为后续的学习除数是任意的两位数及三位数打下伏笔。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个层次:一、教学两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二、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也是一位数,归纳计算方法。在解决第一个层次上教材安排一个教学情景,解决80 元可以买几个书包?给处理不同层次的计算方法:减法、乘法、摆一摆、竖式对于这几种方法。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种减法其实就是除法的含义;乘法是为了后面的试商作准备;摆人民币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以及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在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中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②在归纳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上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陈述算理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会做数学。

  ②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与态度:

  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未知”转化“已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是可“变化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②通过买文具送给希望工程的情景使学生分享到关爱他人快乐,与别人共享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本单元后面要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基础。 因此,理解算法掌握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从教法学法上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把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尊重差异,交流互动。如在讨论80/20为什么等于4时,因为学生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异为数学提供了资源, 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对不同方法的交流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在思维上发生交往,促使参与数学活动的每个人都有所思。

  2把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如在理解算理上,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孩子们摆一摆,说一说去感受体验理解算理。而不是老师直接的告诉怎样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孩子们自己尝试着总结计算方法,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这里的给问题不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而是教师很巧妙的设计一个冲突,让学生主动思考。如在教学竖式的必要性时,我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口算简单为什么还要学习笔算呢?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首先会倾听,注意提醒学生要倾听他人的发言:你听懂了吗?能重复吗?其次,会合作会交流。如在讨论80/20为什么等于4?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合作在交流多种方法中互补、反思自己的方法。再有,学会用动手操作摆一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

  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这既是体现横向数学化的思想又体现了纵向数学化的思想。

  1、情境中探索算理发现方法

  (1)由中期测试买奖品这一情景引出除法竖式

  (2)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2讨论中理解算理概括方法(正确书写商的位置)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安排独立探究、交流验证、归纳概括三个层次进行

  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竖式的书写,尝试探究。在试算中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针对重难点师生进行探究验证

  首先引导学生从试商上考虑:20×4=80他的商是40所以错了。在从算理上去考虑:商4为什么一定要写在个位?在从计算过程考虑第二步算什么?所以他写8对吗?得出正确的算式以后引导学生对这个算式进行整体的认识 。和前面口算的方法比较找到联系,理解学习竖式的必要性。在理解算理上如有困难,让学生通过摆人民币进行充分的感知。(因为是重点理解算理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一种思维训练。所以我会在这个地方舍得花时间)

  教学例2 时,放手让学生独立作,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和例1进行比较教师制造认知冲突:那我就不明白了除数都是20 被除数一个是两位数,一个是三位数商怎么都是一位数?它应该是两位数才对啊?在交流中概括计算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挑战中升华算理掌握方法(有余数的除法)

  巩固内化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安排了一个是基础练习一个是有余数的除法练习,最后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机动)。

  先做一道基础的90÷30,在教师挑战性的语言中激起学生向困难挑战的欲望:师:这么多同学都做对了是不是这道题太简单了阿。下面来一个稍微难一点的敢挑战吗?理解余数:还剩8元 ,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阿?

  4、回顾中升华(知识的,情感的)

  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师:同学们不但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知道吗?认识你

  们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看到老师买奖品的行动,你想说些什么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的!使学生分享取得优异成绩的快乐!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我想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教学时间上可能会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但我想这节课可能没多做练习,但预设的三维目标都已达到,算理理解透彻,思维活跃,认识到位,下一节课进行专门的练习,就不是没有练习,而是还没到练习的时间。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解简易方程这部分教材有两种类型方程的解法.教材先出示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X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要求3ⅹ+4ⅹ=?这在初中代数中,叫做合并同类项,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材没有出现同类项等属语.而是通过实例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根据运算意义,从直观上理解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例6、7X+9X=80的解法.这也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些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题目,需要列出这样的方程.而且这种题型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及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结合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智育目标(1).理解掌握形如aⅹplusmn;bⅹ=c的方程的算理.(2).会解形如aⅹplusmn;bⅹ=c的方程.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作准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团结互助精神。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重、难点形如aⅹplusmn;bⅹ=c的解法

  其次,来说说我设计这课时的

  二、教学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观察法、比较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尝试教学法、迁移法,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这就很好地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推理能力。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然后说说我的

  三、教学流程

  我将教学流程设依次设计为:精心设计运用迁移、创设情景激活课堂、重视指导拓展延伸三步曲。先说第一步

  精心设计运用迁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简易方程》:教学伊始,为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景:班上准备开一次文艺晚会,派你去买些水果,你会怎样给营业员付钱?片刻沉默后,有的说:我会认认刻度,确定有几斤再付钱。因为方程本来就是等式,这样,让学生在数学中也学会生活。再出示本课准备阶段两种类型的练习题,1、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2、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对例5、例6的学习具有迁移的作用,通过看看、比比、算算,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解题方法可进行自主学习。因为数学本身也是充满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如何围绕重点展开教学,如何突破难点呢?因此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二步创设情景激活课堂

  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只有贴近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感到亲切。这样才能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对教材的例题加以调整.怎么样才能使学生熟悉而喜欢呢?我不由想起了学生去中村桔园参观一事,我灵机一动,对呀!多好的题材,这样由原来的工地运土变为学生熟知的中村运桔子。(图片)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皆数学。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在复习题(3)中,学生根据题意列出了5×4+5×3和5×(4+3),观察两个算式的特点,学生明白了这里的两种方法就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在此基础上,由复习题演变引出新课,在学生明确其异同点后,迁移运用已有知识充分进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但仍有少数基础差、能力弱的孩子难以明白。为照顾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提出要求,激励孩子们干什么都要比着干,抢着干,争着干!看看哪组最团结,愿意帮助本组学习有困难的同伴度过难关!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他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这样,在本组同学的带动下,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很快得出了4ⅹ+3ⅹ=7ⅹ。我又将例5的问题变成:上午比下午多运多少吨?有几个学生的答案是:4ⅹ-3ⅹ=1ⅹ。在此,强调随机教学,学生答案出现偏差,有不适当之处,教师要适时点拔,及时纠正。教师提示:1ⅹ可以写成

  ⅹ,1可省略不写。并通过不同类型的巩固题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算理。尤其注意b-0.6bⅹ-0.36ⅹ的算法。这样为例6的学习解决了关键一步,掌握例67X+9X=80的解题方法自然水到渠成。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会算,还要让学生会说。说清算理: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未知数ⅹ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未知数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ⅹ,算出结果.因为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也培养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只要求少数同学能归纳算理就行,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对此不作全面要求.在此教师强调检验,没要求检验的也要口算检验,这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小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从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但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教学流程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是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恰当的帮助。通过不同形式的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创新题,1、编两个不同的方程,使方程的解都是ⅹ=6,2、在□中填入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提出挑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虽只有一字只差,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我选择后者。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又为学生的新知建构拓展出更大的空间!

  最后,说说本节课的

  四、教学反思

  本课从复习题导入例5,由例5过渡到例6,一环一环,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找学生熟悉的教学题材,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充满活力;运用迁移法、尝试法、小组合作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既可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形如aⅹplusmn;bⅹ=c的方程的算理,又可培养学生学习中团结互助的精神。使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运算律”第一课时的内容。我将从教材、教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依标据本——说教材

  1.知识结构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2.地位和作用这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类的基本运算律,而且有利于他们更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3.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决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4.教学重点:充分考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认为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二、以学定教——说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思维活泼,接受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生在第七册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观察、操作、归纳等方式自主建构新知识。

  ◆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动手实践等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情境教学。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围绕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来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直接导入新课,并展开自主探究。

  2.动手实践。在探求运算律的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数学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在交流中感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新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等

  三、以生为本——说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1)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3)谈话:如果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 × 5 + 45 × 5和(32 + 45)× 5。

  (4)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引导: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

  分组汇报、交流。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3.揭示规律。

  (1)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2)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a + b)× c = a × c + b × c]

  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4.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c=a×c+b×c

  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回答下面各题:

  ①(32+25)×4 = □×4+□×4

  ②(64+12)×3 = □×□+□×□

  ③25×(4+9)= □×□+□×□

  ④75×64 = □×□+□×□

  【设计意图:前面三题,学生很快根据乘法分配律正确地填数。由于第④题是开放的,有的把75写成两个加数的和再乘64的形式,也有的将64拆成两个加数的和再乘75的形式等,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填数。】

  2.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与25×(4×8)相等的算式是()。

  ①25×4+25×8;②25×4×25×8;③25×4×8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做第5题,重点提示学生第2题48×3-45×3可以写成(48-35)×3

  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设计意图: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虽然在例题中没有出现,但现在这个知识结构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四)回顾再现,升华新知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么来学习的?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即将结束之时,让学生畅谈学习收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将所学知识得到及时有效的梳理和巩固。】

  四、提纲挈领——说板书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

  (65 + 45)× 5 = 65 ×5+45× 5

  (32 + 45)× 5=32 × 5 + 45 × 5

  (a + b)× c = a × c + b × c

  【设计意图:良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本课的板书,简洁明了,展示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抓住教学脉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分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三单元的内容。新课程把估算作为独立的课时内容来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变化之一。

  本节课的乘法估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又为进一步学习估算打基础。

  本节课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估计算方法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估算方法与算理的经验支撑,又使解决问题能力与估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因此,我们要意识到:估算不是纯粹的估算得数,而是根据情境需要灵活地估算。

  根据教材特点与新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二、说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特别是应用题教学更应关注学生身边周围熟悉的情境组织教学。基于此认识,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学法体现自主性。

  我创设了去游乐场玩的主题式情境,以情境教学法和引探教学为主,综合运用体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为学生提供解决策略开放,评价标准开放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构建模型,自主优化策略,自主迁移方法,自主应用,真正做到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学到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提高。

  2.数学知识从实践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的展开以生活情境为依托,使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出门多带点钱把数估大)自然建构了数学模型,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做数学的思想。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不同层次的现实问题,既可以内化知识,发展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又可以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总之,整个过程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于“最大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实施备课精神,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估算:94×7945×52

  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

  2、试一试:48×103≈427×43≈647×11≈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探讨有关乘法估算的问题。板书课题:乘法估算

  (二)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对,现在是秋高气爽、瓜果飘香风景怡人的秋天,也正是出去秋游的好时光。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秋游的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5的主题图)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认真读题,弄清题意。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用笔算也可以用估算)怎样列式?师板书:49×104

  (三)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生1:(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生2: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近似数,再计算出结果)

  生3:应该准备5500元。(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在将它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还认识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分类等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的基础。我们把握好“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征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获取新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几何图形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能力目标:①通过学生测量、撕拼、折叠、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②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①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

  难点: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因此,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直观教学法和动手操作实验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整节课我以学生为主的 “活动教学”贯穿全过程。设计有独立活动、同桌活动及分小组活动。在具体活动中,虽然小学生的遗忘性较强,但不得不承认学生已学过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所以一开始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说,从学生说中导入故事,“三角形三兄弟的争吵”,引出与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然后设疑: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由于学生在小学学过这样的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所以我直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是自主探究,证实规律;三是应用延伸,解决问题;四是深化思维,拓展知识;五是课堂总结;六是作业布置。下面就具体的教学环节说说我的设想。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开始上课,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说三角形的特性、分类等有关知识,从学生说中导入故事,“三角形三兄弟的争吵”,引出与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然后设疑: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二)自主探究,证实规律:

  1、理解标目: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所以一开始我先不急于动手探索,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2、 猜想:目标明确后,我就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

  3、 验证{自主探索}: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既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动中,我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怎么动手去验证,让学生做机械的操作员,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具体过程为:量量、拼一拼、折一折――说说、议议――小结。

  4、 巩固内化: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如:根据普遍三角形两个角求一个角,根据特殊的三角形求出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具体在练习一,第二、应用延伸练习一中都有体现},从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5、 拓展创新: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6、说课堂总结

  采用用先让学生归纳补充,然后教师再补充的方式进行:⑴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2)看书设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六.说教学板书

  这是一节操作课,学生要掌握的概念较少,所以整个板书我以表格为主,主要把学生大量的验证成果展示出,让学生亲自动手后再通过观察,一目了然,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简间但又层层涉及,形式活泼,色彩也较丰富。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一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5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1-24

数学教学说课稿11-11

小学数学说课稿10-31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08-16

高三数学说课稿11-07

小班数学说课稿07-05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11-18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1-17

小学数学说课稿(15篇)11-06

小学数学说课稿15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