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仕途》读后感

时间:2021-06-16 11:05: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流血的仕途》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1

  《流血的仕途》讲述了李斯从一个蔡国小吏,通过丞相吕不韦这棵大树,当上了秦国的小吏。在此同时,李斯利用吕不韦与太后之间的瑕疵,引进了一个新人——嫪毐,将吕不韦的权力削弱不少,形成了三人鼎立——秦王嬴政、吕不韦、嫪毐。在职位上,他冒着生命危险,向嬴政讲述了一场大梦,这场大梦的名称叫“天下”。因此,他成为了嬴政“死党”。后来,秦王亲政,在李斯的帮助下,吕不韦、嫪毐相继被除掉。后来,李斯又在与宗室的对抗中获得胜利,取得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丞相。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秦王临终前,李斯因为自己的私欲,和赵高合谋,立公子胡亥为“秦二世”。胡亥治国无方,加上赵高狼子野心,丞相由李斯变为了赵高,故李斯最后惨死,而秦王嬴政辛辛苦苦创建的秦帝国也消失于历史的车轮里。

  李斯凭着自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游说技术,以及国人的胆识与智慧,一路飙升,成为了秦帝国的丞相。然而,李斯最终的失败还是源于他的自以为是:

  他错误地认为长子扶苏的外调是自己造成的,即位后对他不利,这是第一个自以为是。其实,长子扶苏是个仁慈的好人,怎么会如此斤斤计较呢?

  他错误地估计了两个人的实力——高估了胡亥,低估了赵高,这是第二个自以为是。他认为胡亥是个合格的君王,只因为生不逢时,不是长子;他认为赵高不就是个太监,只会一味的吹捧,拍马屁。事实上,胡亥是个花花公子,治国无方,天天花天酒地;而赵高则是个富有心机,心狠手辣的敌人。

  他完全辜负了嬴政一生对他的提拔与信任,在最后时机篡改遗言,没有遵守一个大臣应有的忠诚,这是第三个自以为是。因此,他只能做一个能臣,但不能做一个忠臣。最后惨遭杀害,真是可悲可叹,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一代政治家就这样驾鹤西去。

  同样的时代,在欧洲的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当时,毕达哥拉斯也是身处高位,门下学生不计可数,还首次提出了“勾股定理”。然而,在晚年他仍然犯了“自以为是”的错。他先是擅自命名数字,什么5是结婚数等等;然后,他更进一步,凭着自己的意愿说“万物皆数”,什么东西都能找到分数的存在。后来,他的学生发现在等腰直角三角形内,若直角边为1,则斜边就不是一个分数,而是根号2。因此,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被推倒了。毕达哥拉斯同样惨死,一代数学家就是这样的下场。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特别是身居高位,不能自以为是,想当然地得出某个结论,这样的人下场往往总是非常悲惨。(恒烨)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2

  第一次详细的刻画李斯,是在电视剧《寻秦记》里面看到的,当时读初中,虽然说知道这么一个人,但是实际上对李斯一无所知。看过《流血的仕途》才对对李斯有一定的了解,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富有传奇的一生,无论是李斯的才华智慧,还是他的镇静忍耐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流血的仕途》是一部以李斯及其仕途生涯为线索的历史文学小说。这本书是作家曹昇以战国末期至秦统一六国这一时期的历史为依据,经过刻画加工而成。它描述了秦国宰相李斯由一个上蔡看守粮仓库的小吏,到求学兰陵,并走向秦国进而在秦国政坛摸爬滚打,最后助赢政统一六国,缔造强大的秦帝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最终被赵高陷害致死。书中不仅向人们展示了战国末期纷繁战争的残酷,更向人们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秦国政坛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场景,向我展现了一副秦朝时期的历史画卷。

  本书主要是写一个才高八斗,辩才了得的李斯。同时也有傲视天下的始皇赢政,有才华横溢的韩非,有一代枭雄吕不韦,也有阴险小人赵高,人物形象鲜明。本书的主人公李斯,他开始只是一个上蔡的看门小吏,或许他会在这个地方庸碌一生,然而他在看到几只老鼠后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改变了他人生轨道。于是他开始兰陵求学,在荀老夫子门下求学,并同韩非同窗数载。学成之后,他把目标投向了秦国,来到秦国的李斯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在秦国摸爬滚打数十年,助赢政平安内乱,征战六国,统一天下并走向仕途生涯的辉煌。在书的末尾,赢政死后,李斯的仕途生涯也随之,最终也被赵高所陷害,并被腰斩。

  文中李斯论才华,他不如韩非;论权力,他不及六国之君;但是他取得的成就是别人无法比拟的。我也比较佩服他,因为书中的他有一颗无比强大的内心,无人能够征服,同时他还有着一种积级向上的心态,遇事能够做到处变不惊。有着这样大智慧的人,不由得让人敬仰!

  读完《流血的仕途》,感觉自己的内心强大不少,从书中看到李斯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是他仕途上走向辉煌最有力的保障。该书可以作为一部个人励志小说,因为全书都是在讲述李斯的个人仕途生涯,通过描写他在秦国政坛的心路历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捶不扁,砸不碎,煮不烂的精神。而往往在现代社会我们遇到挫折磨难时有人会放弃信仰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有人会坚持梦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而书中李斯这个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一个追梦者的传奇一生。做人就要做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做一个赋予自己有生命意义的人。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3

  这是一个把‘谋’推向极致的人,一本把‘谋’推向极致的书。

  ‘谋’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一种把事物发展进行设计、规划的活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设计和规划的活动主要体现的方面在于满足人自身奢求下的前提,所以整个‘谋’的历史显得阴暗和血腥(当然也有部分正面的情况出现,但是,所占比例是天差地别的。)。这本书确实是把这种‘谋’的经历推到了一个极致,看完内心翻腾——作为极致,它是该如此,但是,人,远不用(不需)至此。

  拿掉这些个人的情绪,再反过头来看看,关于这个人、这本书。

  反推历史,是一个无比艰辛且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听过一个很好的比喻:从冰箱里拿一块冰放在桌上,我们能知道它肯定化成水,但是,没有人能通过一滩水反推出化之前那块冰的形状。所以,对于李斯,我们现在可以从环境、周围人物、历史记载上去看到一个大概(就是一块多重的‘冰’),至于其他细节真实不敢妄加判断。

  这本书里,采用了很多‘主观’角度的描写,作为一本小说,会很好;如果作为一本历史著作,就比较糟糕。这些,需要作者自己的定位,也需要读者自己的定位。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来看这本书的内容。心情比之前平复了很多。出于多样性的根本价值观,存在即合理,我们需要做的,是去理解这种存在,而已。

  李斯的出现,算是对整个春秋战国法家思想的一个集成。对于他来说,在那时那刻,这应该是一条适合道路,不管是对于他还是对于当时的秦国,或者说,对于那个秦始皇。这两个的存在是相互相成的,如果用生态链的说法,就是属于共生关系。或者,往扩大化说,秦始皇和李斯,与当时的战国末期的秦国环境,是共生关系。这些因果,理解即可。

  对于李斯,从一开始出山到秦始皇死前,都是可以比较清楚理解的部分。秦始皇死后的部分,就存在很多的疑点了。对于这段历史,了解不多,作者的内容里面,有很多的主观的猜测在里面,也很难作为自己认识的基础。能看到的部分,是那些结果,最重要的点就在于逆秦始皇初衷,拥立胡亥。当然,这个的根本原因无从知晓,现在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妄加揣测,可能是‘谋’过强之后的反作用有关吧。

  作者以他自己的角度,解构了一段历史,这个方式还是相当有趣的,可以给人带来收获和启发。对历史和政治感兴趣的可以重点关注书中史实和‘谋’的部分,其他人可以作为猎奇和小说阅读。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4

  流血的仕途,玩的是计谋,斗的是心智。赢者笑傲天下,输者则粉身碎骨。

  最近读了曹昇写的《流血的仕途》,读的过程中随着作者的笔触穿越千年到那个中国历史大变革的宏伟时代,感同身受的经历着扭转中国历史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情绪时而激昂亢奋,时而扼腕叹息,时而悚然似悟,时而陷入沉思。最终读完,不仅怅然感叹并不由的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生之意义 。

  李斯送给历史的,是一个帝国的开端与终结;历史回赠给李斯的,是千百年世人对他人生的回望。

  李斯,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人。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李斯所处的时代给了他从一介平民发展到宰相的绝好机会。

  我个人比较喜欢李斯,除了因为他有从布衣到宰相的不平凡人生,还有他的智慧。他为了自己的人生抱负,有目的,有步骤,有耐心的进行了坚韧顽强的奋斗,从不妥协。自从他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的后,并没有一时盲目的就想着怎样混入仕途,和其他官员搞好关系,最终受宠于君王。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必须要具备实现抱负的资本才华和智慧,从而去向荀子求学,在此期间,他耐得住七年求学的苦闷和向理想进军的漫长等待。求学成功后,他坚信自己已经具备了能够辅佐君王成就霸业的雄才,有着敏锐观察力的他明白,只有去秦国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割舍妻儿远涉入秦。同样,在吕府中,他志不得伸,但依旧忍气吞声的等了三年。即使吕不韦仅给了他一个郎官的职位,他也不自恃才高而拒绝,而是深知万丈高楼平地起,甘心忍辱负重,寻找时机出头。

  当然,李斯也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政治远见。他明白一个国家谁才会是一把手,因而他没有去攀附于一时得势的吕不韦,也没去追随发家缘于他的嫪毐,而是坚定的选择了秦王。即使落魄郁闷之时也没有轻易选择改弦更张,这也是他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点。

  然而,李斯如此聪明,却为什么会最终落得个满门被抄斩的悲惨下场呢?

  李斯耗费三十余年的精力,建立起强大的秦帝国,他贵为丞相,国家也按照自己当年的梦想运行,这是多么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就已经成为了李斯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的,他爱上了权力。因此,他没有抵制住赵高的蛊惑,选择了立胡亥为帝。后来,面对赵高的专权,李斯却没有组织出任何像样的反击,在他身上再也没有看到那个官场上游刃有余,意气风发的李斯,为什么?也许因为他的世界里没了嬴政,没了梦想,多了对权力的热爱,也许他真的老了。

  如果可以,也许李斯会选择不离开上蔡,安安逸逸地度过一生,一样是一个美妙的选择。但是人生不会重来,历史也不会有改变的机会。李斯,可以是一代贤相,或是一个奸臣,或者只是嬴政的导师,韩非的小师弟。他只留下了几个典故,任后人评论功过非。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相关文章:

1.呐喊的读后感

2.《孔乙己》的读后感

3.信的读后感

4.《目送》的读后感

5.童年的读后感

6.社戏的读后感

7.家的读后感

8.《青鸟》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