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

时间:2023-06-11 19:02: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大学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篇1

  当我们在超市里随心所欲地购物时,当我们在饭店里觥筹交错时,当我们成群结队地奔向网吧时,我们是否问过自己的良心:这样做,对自己、对亲友意味着什么。

  世界上有多少事等着我们去做,我们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堕落,明明在午夜梦回时空虚得无以复加,却还是在清晨醒来的时候带上面具开始新一天那自欺欺人的生活。我们能够依赖父母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如此单纯平静地生活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的时日不多了。当我们收拾行装准备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的羽翼是否已经丰满,我们是否能够在无垠的天地间自由的飞翔。

  对于每一个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说,难免会感觉到一些的迷惘。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已经被实现了,所以,一时失去航标的我们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于是,在我们刚入学的时候,我的助理班主任就向我推荐了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他说,看完这本书以后我们的目标会变得明确一些,也可以开始知道自己应该在大学干点什么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把书买了回来,并且细细地把它品尝了一遍。

  书的封面显得比较朴素,而且如果不是我的高中班主任的强力推荐,我想,我看到它的书名就不会去读它,可能因为这样我就会与一本好书失之交臂。这本书还有一个小标题叫"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这个标题给了我这样一个感觉:25岁就做了董事长肯定很了不起了,既然他有意出一本书来特地地给大学生忠告,而且还让我们的班主任觉得有必要推荐给我们,那么这些忠告应该句句都是金玉良言了。这就是我对着本书的最初感觉,后来也发现,的却如此。

  这本书比较简要地概括了在大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想法,而且作者以一个第三者、过来人的角度比较客观地给了大学生一些忠告,对于其中的一切问题我是有比较深的感触的。综观全书,他让我明白了:在大学要尽早地给自己做好定位和规划,为自己将来的就业作好铺垫工作。作者开门见山,向读者们概括的说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首先要学会思考。其实又何止在大学里要学会思考,依我看来,一个不会思考或者一个自以为会思考的人是绝对不会获得成功的。我很赞同作者的一句话"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前者的人格才是独立的,独立的人格理应比一切都更重要"。我们已经被迫接受了十二年的填鸭式教育,已经不知道被剥夺了多少独立思考的空间,现在我们来到了大学,虽然还不能说我们完全脱离了那种教育模式,但最少在大学里,我们多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那么我觉得,我们就没有资格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呢?我觉得第一,我们要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

  第二,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与现实的土壤。按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要在"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的同时,还应该与社会现实为友。我们要博览群书,充分利用好大学图书馆这个优良的资源。而且我们看书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与本身自己的专业,要多看一些其它方面的书,尽量地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对于我们将来就业也是有好处的。另外,我们要见微知著。每天都有很多小事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可是,只要你善于思考身边的这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人生规划的问题。作者认为,每个人毕业以后大致有这么三条路可走:仕途,商界,学术。作者让我明白了,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有及时的定位和深思熟虑的规划。首先,我们要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和长短处。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且结合实际情况为自己选择一条合适自己的光明路。最后,我们就应该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培养自己的能里。想做官的就要培养自己有审时度势的能力,要能察言观色、见微知著,否则在官场恐怕很难做出一些不适当的判断。做学术的就应该有开放的胸怀、容忍的气度、自由探索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秉持理想的坚持不懈。在商场打拼的就应该有灵活多变的思维和善于抓住机会的能力,而且要有足够的勤奋,努力就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是好结果。

  能够在读大学之初就读到这本书我觉得是一种幸运,它可以让我少走许多弯路,让我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一些"有效"的事情。真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大学读后感 篇2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高度的中央集权专制和分散的自然经济为基本特征。自中唐以来,这种社会格局的内在阶级紧张、中央与地方摩擦、民族之间冲突,渐趋激化,适应破产农民和失意的士大夫的精神需要,禅宗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普遍流传。禅宗为解救人生的苦难而产生,也在解救人生的苦难中发展,形成了一套人生价值哲学体系。禅宗思想体系包括本体论、心性论、道德论、体悟论、修持论和境界论等思想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心性论、功夫论和境界论三大要素,分别阐明了禅修成佛的根据(基础)、方法(中介)和目的(境界)三个基本问题。从这三大思想要素的相互关系来看,心性论是禅宗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禅宗把自心视为人的自我本质,认为苦乐、得失、真妄、迷悟都在自心,人生的堕落、毁灭、辉煌、解脱都决定于自心。自心,从实质上说是本真之心,也称本心、真心,也就是佛性、真性,正如唐代道宣在《高僧传》中介绍菩提达摩新禅法时所说的“含生同一真性”,此真性为人人所平等具有。由此,禅宗在传法时讲“以心传心”,即师父不依经论,离开语言文字直接面授弟子,以禅法大义使弟子自悟自解,这也称传佛“心印”。“自心”是众生得以禅修成佛的出发点和根据,是禅宗的理论基石。

  禅宗也以“自心”为禅修的枢纽,提倡径直指向人心,发明本心,发见真性,以体认心灵的原本状态,顿悟成就佛果。也就是说,禅修是心性的修持。从中国禅宗的发展来看,禅师们都把修持功夫专注于心性上,如,达摩、慧可、憎璨重视坐禅守心,道信、弘忍重视“心心念佛”、“念佛净心”。牛头法融主张“无心”,也是心性的禅修功夫。北宗神秀的禅法,其弟子普寂归结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照”。(见《荷泽神会禅师语录》)南宗慧能提倡单刀直入,自证于心,自悟本性。神会认为灵智是人心的体性、本质,强调开发灵智。马祖及其门下派生出的沩仰和临济两宗,提倡直指本心,强调平时的言语举动、日常生活表现都是本心的自然流露,由此而有屙屎放尿、著衣吃饭、走路睡觉、运水搬柴等都是佛事之说,认为都可以从中体悟真理。石头希迁及其门下衍化出的曹洞、云门和法眼三宗,重视一切尽由心造的唯心论,认为人的心灵是圆满完美的,只要心地自然,就会佛法遍在,一切现成。由此可见,虽然禅宗各派在修行的方式、方法、风格上各有不同,但是,或为了启导心地的开悟,或顺应心地的自然展现,或求得心灵的自由,各种禅修实践都围绕着心性进行,这是一致的。

  禅宗还把禅修的目的、追求境界、成就佛果落实在自心上,强调佛从心生,自心创造(成就)佛,自心就是佛。如道信提出的“念佛心是佛”的命题,就是专念于佛,心心相续,以求心中见佛。如此,心与佛相融无别,佛就是心,心就是佛。神秀主张“离念心净”,并认为净心的呈现就是佛地。慧能宣扬“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见自本性,即得出世。”(同上)认为人的自心、自性就是成佛的内在根由,就是佛的本性。成佛并不是另有一种佛身,众生的自心、自性就是佛。众生只要认识自我,回归本性,当即成佛。在慧能看来,佛就是众生原始心灵、内在本性的人格体现,就是本心、本性的觉悟者,并不是外在于众生的具有无边法力的人格神。慧能门下及其后来的临济、曹洞等五宗都宣扬“即心即佛”的思想,“即心”,此心;“即佛”,就是佛心,就是佛。认为众生当前的现实心就是佛之所在。有的禅师还强调“即境是佛”,“触境皆如”,“境”,指事、物。眼前的事物就是佛“真如”之所在。这是从理与事相即的角度,即把理事两边统一起,以求禅境。这里的“理”是指性理,心性的`“理”,性理是指一切事物的本质和根源。实际上就是以心性(佛性)与事境相统一,以事境为心性的体现作为禅修的境界。还有的禅师鼓吹“本来无事”、“无心可用”,这是强调人心本来是清净的,而心清净就是佛。所谓心清净就是从主观上排除执著佛法和万物为实有的观念,排除把心视为能实生佛法和万物的实有心的观念。可见,仍是“即心即佛”的变相。简言之,所谓涅槃,所谓佛,就是本性的护持,心态的复原,心灵的升华。

  从上述禅宗的根据、方法和目的三方面思想来看,都是围绕心性展开的,心性是禅宗禅理的基础、禅修的枢纽和禅境的极致,心性论是禅宗思想的核心。研究禅宗,必须着重研究禅宗的心性思想。

  大学读后感 篇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每当看到这句话就想起要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所作为的人。最近又读《大学》,对《大学》的感悟更加深刻。

  《大学》给了我们一个做人的目标: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这三个要求每一项都如大山一样让人望尘莫及,把这些大山作为自己的追求也是未尝不可。对于道德的要求,对于自己每天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要求,对于自己不断完善达到完善的要求,都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对于我来说我特别欣赏:《大学》里引用《盘铭》里的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追求,每天的生活都会稍微变化一点,怎么会有年复一年的别来无恙?把每一天的一点点的出新,都当成礼物一样珍惜收藏。我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写下来今天要做的事情,每天晚上回顾一下今天的事情完成了吗?这样我就感觉时间不知不觉过得很充实,似乎连以前最喜欢的习惯——喜欢评论是非,得理不饶人等一些爱说闲话的习惯,慢慢的改变。因为感觉到了时间的紧迫,感觉到了说着无意义的话就是浪费生命。我就由此改变了这个习惯,也许就是让自己每一天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同时这句话让我也改变了自己,以前总是害怕接受新的事物,也总害怕去改变自己,遇到问题了总是想着求助于他人。读了这句话以后,我再遇到问题,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解决了,不就是“日日新”了吗?别人能够解决的,为何自己不能想办法解决的。也许这句话背后暗含的就是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面对生活的一切。当我们能够心态愉悦的把每一天遇到的纷纷扰扰的俗事能够以“日日新”的态度去处理,也许就没有了牢骚太盛。

  达到至善也是每天不断的完善自己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个至善的人。到达至善之路坎坎坷坷,需要我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能够做到这些也许就逐步达到至善的境界了。也就是需要我们:能够确立目标,坚持不懈,不骄不躁平心静气,随处安稳,深思熟虑,最后就有所得。

  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惭愧,好像以前那个无目标,不能坚持,焦躁不安,心神不定的,不三思而行的我又浮现在我眼前,经过岁月的洗礼,我渐渐明白自己的错失。以后用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先从每一天开始,确立目标,坚持一天,不骄不躁,慢慢做好,遇到事情能够深思熟虑,减少冲动的决定。然后逐渐再一个月的`要求,再一年的坚持,其中坚持以及平心静气真的很难,但是仍然要克服自己思想中的“小我”,慢慢变成一个“大我”。

  也许在坚持的过程会有懈怠,会有迷茫,会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都仍然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一遍遍提醒自己。

  《大学》里面还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普通的我而言,我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几个方面尤为关注。

  格物致知对于我来说就是对于自己从事的职业要能够专精一样,也能博观约取。这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学习。如何格物致知这需要我用一生来回答,因为活到老学到老,我不知道答案在哪里,用一生来探索,也是其乐无穷。

  我尤其看中的就是“正心”,也许长期以来总感觉心无处安放,总感觉自己的心定不下来,也不知道安放在哪里,没有标准,总是言不由衷或者身不由己,也许就是没有正心。

  如何正心?就是不让一些负面情绪(发怒,恐惧,好恶,忧患)左右你,反观自己也是经常被这些情绪所左右,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总是怨天尤人,遇到灾祸临头也总是惶恐不安,遇到自己喜欢别人不喜欢的也不能克制自己等,也许长期以来受到这些情绪的影响,心逐渐不正了,逐渐被情绪所控制,渐渐的越来越情绪化。做事情要日日新,同时正心也是如此,逐渐把负面情绪渐渐减少,让正心逐渐显露,或许就少了很少言不由衷或是身不由己。

  同时正心还要明白: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每个人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能够时时刻刻用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当局者的人与事,需要的也是正心。不偏不倚,不偏不废也许就是正心最好的解释。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生活开支以及消费,如何让自己的生活不断活水来。读了《大学》就明白:生之者中,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也。也就是让我们能够生产大于消费,间接告诉我们要勤劳致富,不要妄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

  《大学》里面的精神财富远不止我提到的这些,每个人阅读以后都有不同的体悟,只要能够把这些体悟能够身体力行,让生活日日新,又日新,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更加美好。当我们每天变化,每个月变化,每年都变化,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许我们就逐渐到了至善的地步,就与凡尘俗世一些负面情绪告别,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清净与平淡。

  大学读后感 篇4

  很多时候我们会对这五彩斑斓的人生有所憧憬,有着自己的梦想和奋斗目标,美好的大学生活充溢着我们的希望。如果把高中比喻成独木桥,那么大学就是立交桥。走独木桥时,目标很明确,只需要踏踏实实地向前走就能够到达终点。走立交桥却要辨认方向,如果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将无法到达终点;即使通过努力到达终点,却无奈地发现结果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也许我们中的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大学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奏曲,需要认真的经营,大学中的学习和生活对我们将来就业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待大学生活的不同方式和态度,以及对待学业和职业问题的不同价值取向,都会影响我们将来的发展状况。对于仍是学生身份的我们,学习虽不是大学生活的全部,却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学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丰富而广泛的阅读中。“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教我们学习人生、真理、科学以及其它许多有用的东西。它们能增加我们的知识,扩大我们的心胸,好书永远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许多经常读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悟,虽然书涉及的领域、学科不同,本质却是一样的,他们都在阐释社会,只是方式不同。大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上和文化上的存在。如果对大学的精神财富视而不见,那么就是入宝山而空手归了,我们难免不会觉得有些遗憾。大学的生活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它会是我们十多年学习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时光。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编写的《经赢你的大学》,从现实生活中筛选了17位大学毕业5年内的.年轻人,记录下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心路历程,包括他们的大学生活、求职经历、创业故事,展示了他们或成功,或失败,或在奋斗,或正迷茫的发展状况。他们真实、鲜活、生动的故事,就像17面镜子,使我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及早地审视自己的未来,学会更好地经“赢”自己的大学。

  两年前对于初入象牙塔的我们这些新生而言,大学校园的气息新鲜而自由。紧张了十几年的神经猛然得到放松,反而有些无所适从,就像一直处于收缩状态的弹簧,在解除了压力之后,却失去了应有的弹性。然而,充分的自由给予了我们自主挑选发展道路的权利,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压力,使我们从步入校门的那天起就应该为自己将来的发展道路做出选择,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努力,向着自己的目标靠近。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起跑线比别人落后,那么就应该及早明确路线并提前起跑,这样会使你的未来之路发生峰回路转的变化。万事有因才有果,厚积薄发,大学时期的知识积累,不仅是我们一生的财富,更将决定着我们未来所能开启的职业发展之门。

  现在的我们应该意识到大学不再是天堂,不是可以挥霍青春、逃避社会压力的避风港。从1999年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年递增,民办高校也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加。不断上升的扩招数字,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不得不更早地审视自己的就业之路。激烈的市场竞争,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也使初涉职场的大学毕业生陷入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与困惑。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象牙塔,已不足以解答当今大学生正在面临和即将面对的职业问题。然而,并非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的学业和职业进行主动准备和及早规划。学生的身份、生活的阅历使我们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同样也缺乏对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危机意识。这样的结果,使得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和就业后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一些人甚至因此造成心理问题。

  所以,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知识教育固然很重要,但就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样也迫在眉睫。就业前临阵磨枪的包装以及面试时高超精妙的技巧能够帮助一部分怀着侥幸心理的人“过关”,但其后的职业发展,却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更多的成功者,无论是求职还是创业,依靠的则是厚积薄发的实力,积极端正的心态。在今天的社会,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要性越发凸现。

  一年后即将面临就业的我们应该了解求职就像做营销,应该挑选最能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时间和场景,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以及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大学学习老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才能超越自己,不断向成功迈进。因此,我们应志向高远,探索心灵空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放飞自己的梦想。

  要了解现在的就业形势和自己的发展方向,看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明确奋斗目标,更好地经营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效地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和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不断努力,用各种科学知识丰富自己,培养良好素质,提高自身能力,让我们的梦想起航。

  大学读后感 篇5

  1 大学形象建设的重要性

  迈克尔.夏托克的《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将大学的形象声誉建设与企业的品牌形象建设对比,说明良好品牌形象的优势,大学的形象声誉与大学办学质量紧密挂钩。

  形象和声誉是一所大学的主要资产,因此大学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形象管理,确立大学的形象维护战略和优化战略。书中说道公司定位的品牌功能:如劳斯莱斯、梅塞德斯-奔驰的品牌定位在高贵、气派;沃尔沃定位在安全可靠;BODY SHOP定位在环保;马克斯与斯宾塞百货则意味着实惠。同理,大学的品牌也有定位效果:牛津、剑桥两所大学有高质量的生源,录取名额有限,都是筛选精英人才;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会选择1992年后的大学,这类学校的生源基本上都是调剂生。现在这个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学生倾向于选择知名的大学而不选择品牌形象稍差的同类院校,这是竞争带来的必然趋势。大学再也不能无视媒体的各种高校排行榜,一般高校都会成立一个专门处理公共关系和相关事务的部门,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形象塑造与管理。公开排名引起了激烈的竞争,传统大学面临挑战,各个学校在修改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被迫改善校舍,或者兴建新的校园建筑,使其更加现代化。这些形象建设工程无疑是对品牌形象的重视。

  2 当今大学校舍环境

  说到大学形象建设,首先想到了大学的校舍建筑,校舍是高校的固定资产,是大学活动的物质载体。优异的校舍环境可以塑造良好的大学形象,本文校舍环境包括校园内的建筑、还有配套设施以及卫生指数。大学仅仅制作精美的宣传图册和网页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住宿条件好,价格公道,要有宽敞舒适的图书馆和丰富的藏书,机房设施建设完备,教室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等。安徽大部分普通高校(包括二本三本以及大专类院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校舍建设都会有共同的特点。新校区的校舍都是崭新的,花草树木很少,整个校园看着跟大型工厂差不多。配套设施不齐全:教室内教学工具不齐全,多数师生还是在传统的粉尘下完成课堂教学;机房内计算机不能满足全部学生需要,要么数量不足,要么遭到恶意破坏;后勤人员配备不足或者工作不到位,卫生环境恶劣,比如说教学楼内的卫生间等公共区域,脏乱成了习惯,师生也就没有什么归属感和责任感;各个高校宿舍紧张,通常都是六人间、八人间,人多的生活,大家已经习惯了,但是生活还是很不方便,如果每个宿舍楼层有个洗澡间,绝对有个只出冷水不出热水的水龙头,很多人只能对此望而却步,夏天或者冬天抢公共澡堂里的水龙头已不是新闻。因此安徽的学生很羡慕福建等热能、水源丰富的地区的学生,每个寝室配备太阳能热水器的安排很贴心。所以,哪怕现在安徽各个高校已经安装了空调,学生们还是觉得夏天洗澡是个问题。

  至于各个高校的老校区,情况更恶劣,笔者曾经目睹有个二本类院校的老校区很破,宿舍环境恶劣,有新生报到当天扭头就走,有新生哭闹着不愿住校。我看了也会觉得现在的学生太娇惯自己,来学校读书又不是来享受的,人家能住你不能住,有本事住宾馆,有本事考到更好的`学校。可是如今看来,高校也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抛去名校不说,普通高校如同雨后春笋,学生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多。现实情况确实如此,由于地域的限制,很多人不能身临其境去感受校园环境,于是,除了参考高校指南和专业说明,大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前,都会上网看看学校的门头等建筑物,到论坛里问问住宿环境如何,在同等类型的高校中,考生肯定会选择形象建设较好、学习生活环境更好的高校。

  3 构建理想校舍环境的意义

  书中说,成功的大学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后勤人员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自豪感。名校的校舍也许并不是崭新,可能很破,但是后勤人员的工作很认真,校门口的保安对出入者严格审查,要求出示证件,校园内的保洁人员勤勤恳恳,卫生死角都一尘不染。在文明整洁的校园环境中,师生反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遵守规章制度,保持文明的言行。卫生环境良好,后勤人员的工作量减少,这真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虽说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学和科研,但是大学要生存和发展,光靠国家经费是万万不够的,必须拓宽经费渠道,争取校外投资,包括企业资助和校友捐赠之类。但是社会的投资也是建立在大学的价值基础上,没有人愿意赞助一个校舍破损、卫生状况差的大学,这对于他们自身没有任何荣誉和自豪而言。因而大学在追求教学与科研之时,也要考虑改善校舍,提高师生的满足感。老师在现代化的教室内文思泉涌,学生在学校有种在家的温馨和便利的感觉,大学校舍环境好了,师生精神面貌俱佳,大学呈现的形象必然是整洁文明、生机勃勃。这对于大学的发展有锦上添花之妙用。

  小结:大学形象和声誉建设,如公司品牌形象设计同样重要,关系着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大学的校舍环境是大学形象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校舍是学校的门面,好的校舍环境能改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师生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增强校内凝聚力;好的校舍环境能够吸纳更多生源,扩大知名度,优化自身形象;好的校舍环境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为学校的发展工作提供经济支持,大大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当然,大学的形象建设工作任重道远,仅仅依赖校舍环境的改善是不够的,还有多方面值得努力。

  大学读后感 篇6

  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传奇,梦幻般的红光绿光在夜空下飞舞。这是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一个个交错的悬念令人心潮起伏。这是一个预言引发的巫师之战,但,爱始终贯穿其间,震撼人心。

  哈利波特,这个大难不死的男孩,在姨妈家中渡过了时刻被嘲讽的童年。被锁在黑暗潮湿的碗橱柜时,他不知道,自己将是巫师界的救世主。终于,哈利在海格的帮助下,在对角巷买齐了必备品,登上9 站台的列车,与好友罗恩、赫敏一起,开始了在霍格沃茨学校的魔法生活。

  七本书,七学年,一年一次高潮与抗争。从寻找魔法石的历险,到密室里的奇遇,探究打人柳与尖叫棚的由来与联系。从火焰杯引发的阴谋,到魔法部里的骗局,探索真理,寻找魂器。哈利多次历经生死,头上笼罩着凝结爱的光环,去面对自己的命运……

  爱,贯穿始终。爱,是伏地魔永远无法理解的东西,所以,他才会最终败在哈利手下。

  故事是从母爱开始的。赤胆忠心咒已经破了,伏地魔来到戈德里克山谷,他跨过门榄时,詹姆冲进门厅,甚至没有捡起魔杖……“莉莉,带着哈利走!是他!快走!跑!我来挡住他——”接着,绿光充斥了狭窄的门厅。伏地魔爬上楼梯,撞开门,得意洋洋地挥着魔杖。房间里回荡着莉莉声嘶力竭地哭喊:“别杀哈利,别杀哈利,求求你,别杀哈利!别杀哈利,求求你,杀我吧,杀我吧——别杀哈利!求求你……发发慈悲……发发慈悲……别杀哈利!别杀哈利!求求你——我什么都可以做——”绿光在房间中闪过,她像丈夫一样倒下……孩子哭了起来,伏地魔不喜欢这哭声,“阿瓦达索命!”然后,伏地魔碎裂了:他什么也不是,只有痛苦和恐惧。哈利成了唯一一位中了杀戮咒而幸存的巫师。是最伟大的母爱,成了牺牲护符,这拥有巨大力量的`魔咒一直保护着哈利。

  有一种爱终生矢志不渝,值得用一生去追求与守候。最后的决斗前,哈利在与伏地魔的对话中说,“西弗勒斯斯内普不是你的人,斯内普是邓不利多的人。你一直没有发现,因为那种事情你不能理解。斯内普的守护神是一头牝鹿,和我母亲的一样,因为他几乎爱了她一辈子,从他们孩提时代就开始了。”在冥想盆中,哈利看到了斯内普临死前的回忆:从他们十岁开始,斯内普就经常爱慕地望着莉莉,给麻瓜出身的她讲述魔法界的事情;他俩躺在湖边,让柳叶在空中飞舞,玩弄着魔法。虽然莉莉被分到格兰芬多学院,但斯内普对她的爱慕毫无改变。伏地魔决心杀波特一家的时候,身为食死徒的斯内普为了莉莉给邓不利多报信,请求他们保护莉莉一家。“那你给我什么作为回报呢?”邓不利多问。“作为——回报?”良久之后,他说:“什么都行。”而悲剧还是发生了,《哈七》电影中斯内普抱着莉莉的尸体痛哭,与小哈利的哭声混在一起的那一幕,让多少人潸然泪下。之后的斯内普一直是邓不利多的密探,而所有对哈利帮助的初衷都源自对他母亲的爱。斯内普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看……着……我……”因为,哈利继承了他母亲的绿眼眸。这双眼,一定让斯内普想起了什么,这里面,凝结了他一生的爱,从未改变。

  还有一种爱是对朋友的爱,是正义的爱,是信任与共同努力拼搏。准备作战正在紧张进行,大礼堂里响起高亢、冷酷的声音:“我知道你们准备抵抗,你们的努力是没有用的。把哈利波特交出来,你们会得到奖赏。我等到午夜!”格兰芬多的学生站了起来,接着赫奇帕奇与拉文克劳的学生几乎同时采取了行动。他们全都背对哈利,面向斯莱特林。魔杖从四面八方被抽了出来,指着刚才叫“波特在那儿!快把他抓住!”的人。信任与爱,交织成哈利的敬畏与感动。踏入禁林前,哈利用魂石唤出了自己逝去的家人与朋友——爸爸、妈妈、教父布莱克、卢平和那些爱他的人。“别人能看见你们吗?”“不”小天狼星布莱克对哈利说,“因为我们在你的心里。”“在心里”三个字包含了浓浓的感情。哈利“死”后,纳威站出来说“今天,我们失去了哈利。不过,他永远在我们心里。”是这句话,唤回了大家的斗志,使假死的哈利一跃而起。“我们都会坚持战斗,哈利,你知道吗?”这种爱,来自于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甚至是逝去的死者。这种爱,在决斗中给了哈利莫大的鼓舞。这就是爱的力量,爱是比所有事物都要强大的力量。

  十九年后,哈利有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阿不思西弗勒斯波特继承了莉莉的眼睛。在9 站台上,哈利蹲在阿不思面前,与儿子对视着,悄声告诉他一个分院帽的秘密。望着在蒸汽中起航、驶向霍格沃茨的火车,我知道,这又是一个新的轮回,将爱的传奇延续……

  读着这些用爱交织成的故事,我常常热泪盈眶。我想,爱真的能够跨越生死,爱真的无处不在!

  大学读后感 篇7

  说到《大学》,就得提起四书五经,我会想起《范进中举》,我会想起《孔乙己》,想起那些八股文下的文人,但我最终发现我错了,我走了一个极端,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走了极端。自从国人不读四书五经以来,就没有这样的人吗?照常有。我观察着周围的人,除了学中文的在四年大学时间里读四书五经外,就是学英文专业的了,他们在修外国文学史的同时要修自己的文学史,其他专业的根本就接触不到。我们离我们古老的文化越来越远了。

  随着读书的进行发现读书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书中的人和事,经常问一些我意料不到的问题。《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刚刚读的时候,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再读的时候,感觉其将治国、齐家、修身之道全部包含了进去;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经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该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四书五经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是国学入门必读之书,也是加强个人文化修养的不二之选,它所提到有关的做人做事学习的观点是非常先进的,“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即是说寻找

  并定下目标,有了一个大方向后才可以静下心去学习工作,才能深思安稳地思考,做到集思广益,有所收益。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方向,没有方向就如没有舵手的船在海上飘泊是非常危险的。方向比速度更重要。道理也是一样的,先解决了目标、方向等大事情,其他的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培养素质,修养品德。“修养品德在于端正心思,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齐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于正其心。”心中有了气愤,产生了惊慌恐惧,沉湎于玩乐,有所忧虑,思想就难以做到端正。心不在自己的身上,望着东西却没有看见,听着讲话却像没有听见,吃了食物却不知道它的味道。所以说修养品德在于端正心思。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评定时德才兼备。如果自身的品德不好,对社会的危险性就越大,。所以端正自己的心思,平心静气,修养自己的品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读《大学》我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在当今的社会,物欲横流,金钱几乎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人变得浮躁不安,无法静心,又如何修身养性呢?人要使自己有所追求,静下去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去思考,去取得。

  大学读后感 篇8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修身(内圣)、治国(外王)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语》。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大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语》的感悟。每个人要是想要在《论语》中找到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还需自己到论语中慢慢寻觅。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人们对父母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道在逐渐褪色。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为你担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这些。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就是我对孔子的仁爱之道尤为触动,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说的是,先要懂得“孝悌”、“谨信”、“仁爱”,然后“学文”,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应以修德为先。论语中,修德之道无处不在。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人之“五德”。至于修智,《论语》不仅指明了学习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为学之道和“举一隅”而“三隅反”的学习方法。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治学与做人,“做人”乃“治学”之本,德才兼备方能至于至善。“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虚浮而学,德才具不兼备。

  在现在社会中,孝道、仁爱、修身和治学,每每被人忽视,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为学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大学读后感 篇9

  花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拜读了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书中对《大学》的内涵详细的阐述及与历史史实相结合。使我读后对《大学》的内容有较全面的的认识与理解。这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是我从中收获颇多。不过,书中还有许多内容我尚不能完全理解,须日后反复阅读才行,而且书中内容博大精深,许多都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慢慢体会、感悟。一下就选我感触较深的一些谈谈自己看书后对《大学》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大学》主要传授我们,从现代的方式来讲,就是进入大学成为一个独立的,有自己理想、追求,要着手作一番事业的人要首先学会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即四纲的首纲:大学之道。

  《大学》最核心的是它的四纲、七证、八目。其余均是对他们的阐述与扩展。

  首先,谈谈其他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纲就是树立一个人生的目标。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在大学阶段,自己不断的学习知识并不断钻研、学会为人的道理等,然后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所领悟的道理传之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直至做到最好。

  七个修正层次:知、止、定、静、安、虑、得。从书中感悟最多的就是这七证了,这是十分重要的准则,是对人的修养、思想的一种锻炼,对自己作任何事情之前的思维过程。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对我来说,感觉最重要的是前面两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尤其是知、止。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很多都是不知该怎么做,而且更多的是知却不能止!很多东西知道却不能做,就是不能做到“知止”,人的思想,想法非常之多,自己也常常有很多好的计划,却往往不能始终如一的做下去,就是不能止住脑中的思想的洪水以至朝令夕改,而且不能始终做到坚持。“知止”看是简单,其实做起来十分不易,如能始终能做到知止,就必能有所成就。《大学》真是把为人之道写得如此的精确、精炼啊!止、定、静、安都是心里内在的静的境界的程度(这一段还不是很明白,这是我的理解),就是让自己达到心无旁骛,不被外界干扰,甚至达到与世隔绝的境界;这样人才能专心的作学问,才能学好东西,才能有所得。这非常符合平常的经验,要是能看进书,真正学进去时,必是安安静静得一个人学,而且学到不知时间等,有时真的感觉到那种心里很“清”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虑”就能“得”。

  接下来就是“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现在仍然停留在格物致知的层面上――“了解自己,明白事物的道理”,其实更多的仍是“格物”,很少试图了解自己。我从小学学到现在,这么多年来一直做的`只是这人生“八步”一小步。明白大学里,并不是仅仅学习知识,还有许许多多的要学习!

  这八目里面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诚意和齐家”,先说诚意:

  书中说得好:“自欺,欺人,被人欺”,真是至理名言,在生活中均是如此。翻过来讲,就是人先要现对自己真诚,才能真诚地对待别人,才能使别人对你真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自己真诚,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只有自己对自己真诚,即不自欺,说出来的话才会是实话,才能够真诚地对待他人。唉,看过这一段时,真是常常感慨自己都已经习惯说谎了;很多东西自己不完全懂,但自己又没深究,别人问时就直接告诉别人,给别人的感觉就好像自己完全懂一样,这不是先自欺,再欺人,之后,问别人的,别人告诉你的不也是如此吗?所以就最终被人欺!诚意:自净其意,不生妄念,心兵永息,更不自讼!若能做到“诚意”,就不再有“心兵”“自讼”了,就不会有不断的徘徊,犹豫,做事才会更坚定,更执着。

  “齐家”,以前的家与现代的家虽不同,但家庭的重要性仍然是最重要的,人的性格,品行受家庭的影响是最大的,而且影响是相互的,齐家,是对自己各方面的修养的挑战与修正,是对自己的一个完善过程,反过来,齐了家会对自己没大的好处。齐了家,才能专心于事业。齐家确实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对我们来说,就是做好学问的保证。

  从这本书中我确实得到许多收获,一直只顾着“格物”,想着怎么才能学好知识,才发现自己连基本的“七证”都没掌握,而且没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样的目标作为动力,方向。感谢老师的这一课,给我这个为人,作学问的最根本的道。

  大学读后感 篇10

  《大学生的坟》这本书的作者是刘兴奇,该书于20xx年9月1日华夏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是贾洪宝、霍本科 ;作者是现任长沙软实力教育企业总裁,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曾就职于中联重科、新东方等企业。20xx年起在全国高校举办目标解析讲座和软实力演讲1000多场,被称为中国目标解析第一人,首次提出“个人软实力”的教育概念;20xx年创办中国第一家针对个人的软实力教育企业。 《大学生的坟》自20xx年出版以来,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尤其在大学生中引起巨大轰动。作者用他的思想和行为正在积极地影响着一代大学生,他在《大学生的坟》里说道:因为我不是比尔盖茨,没有他那种天赋和技术专长;我也不是李开复,没有他那比较好的起点和生存环境,作为和现在大学生从出身到生存环境都差不多的我,无疑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和参考价值。同时,作为一个生在80年代、长在90年代、创业在00年代的我,与现在的大学生更加没有太大的代沟,因为确实我们都处在这么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我们都面对着共同的问题,有着相同的感受。

  有很多人问作者为什么要创办软实力教育,他说:“几乎大学生走过的弯路,我都走过:迷茫、贫困、失恋、自卑、内向、胆小、人际关系不好、表达能力不强、身边环境堕落、选错专业、考错研究生、去错公司??但经过我种种破茧成蝶、凤凰涅槃式的努力,我还是走过来了。但是我发现,还有很多人在迷茫着我当年的迷茫,贫困着我当年的贫困,自卑着我当年的自卑,痛苦着我当年的痛苦。于是我想伸手拉拉后来的人,所以我创办了软实力教育。”所以作者觉得用他的.经验和智慧,可以帮助这一部分人,为此作者将其所有的经验和智慧汇集成目标学和软实力,然后凝结成书;而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早日将软实力普及全国,

  惠及全中国人。

  该书主要是写给那些上进但可能有点迷茫或者其他问题的人看的,是写给那些一直在为改变命运而奋斗的人看的;本书围绕令大学生们纠结、苦恼、困扰的贫困、性格、爱情、迷茫、考研、四六级、职业规划等问题,提出应对方法和改变策略,以幽默、激情、犀利的语言,揭开这些思想、精神、信念之“坟”,希望帮助学子成功走出困境,化茧成蝶,彻底根除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迷茫和颓废两大毒瘤,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

  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尤其对于是正当大学生的我们更感同身受,迷茫和颓废在大学泛滥成灾,在大学里常常见到整天无所事事,干什么事都觉得无意义提不起精神的人,这一些人缺乏动力、没有目标、安于现状,这便是作者最担忧的

  大学生风气,因此在其著作《大学生的坟》里的每一篇文章都饱含思想和观点,用他极富批判性的思维和犀利的语言,剖析了现代大学生迷茫颓废的本质并给予了恰当的指导。

  很多大学生都说他们也想有动力,但是就是提不起精神,做事没有耐心,做不到坚持不懈,而《大学生的坟》里面的话,使我震撼与铭记:“那些缺乏动力的人,真应该去跟你父母生活一段时间,和分母生活不是你在家里让他们来伺候你,而是和他们一起劳作,看看他们的工作环境,看看他们的工作条件,看看他们怎么流血流汗,看看他们怎么忍受别人的白眼。”“...这些场景总让我觉得他们生活的真不容易,我父母虽然没有卖白菜,但我也会经常想起他们那些艰难的生活场面,这时我都会充满动力。” “很多人之所以一直都没有幸福感,是因为他们没有感恩的心” 。如果能够体谅父母的艰辛,时刻有一颗回报父母的感恩的心,前进的动力还怕没有吗!《大学生的坟》里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落、每晚一句话都饱含了其思想和观点,都能够促使每位读者深思与感悟,里面的每一句话在我看过后都希望能够记着,时刻的想起,想起里面每一句震撼我心的句子,时刻拿来鞭策与激励自己要奋进,要懂得知足感恩,,要切合实际地好好理顺自己的想法,不可迷茫、颓废与堕落。

  对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于是“平二代”的我们,在大学里是没有资格颓废与堕落的。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贫富差距拉大、特权阶层增多等问题日益严重,“平二代”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少,财富和社会资源已

  经迅速聚集到少部分人手里,“平二代”已经没有了未来发展的任何优势,“平二代”将真正沦为无产阶级。与此同时的是,“平二代”的上升通道堵塞,“读大学”一直是底层人士实现向上流动和改变自身命运的一种方式,但是近年来“平二代”凭借教育翻身的几率变小,不仅表现在进入一线高校的通道变窄,而且表现在高校教育质量的下滑,因为大学教育质量的下滑,一方面几百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才;这些可能都是“平二代”的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或者还没有清醒地知道的,因而刘兴奇的这本《大学生的坟》给现代的“平二代”们给予揭示与警钟,让我们认清自己,认清这个社会甚至这个世界,让我们清醒地知道自己,我们没有颓废堕落的资格;

  该书不是枯燥地说教,更不是一般的成功励志。作者刘兴奇用他极富批判性的思维和犀利的语言,剖析了现代大学生迷茫颓废的本质并给予了恰当的指导。正如华夏出版社评论:他的作品会促进当代教育者们进行深刻思考,并将对当代大学学风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大学读后感 篇11

  (一)诚信

  诚是诚实,真诚不伪,诚信不欺;信是守信,说话算数,兑现诺言。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陶行知先生说过:“不作假秀才,宁为真白丁”。古有曾子为兑现诺言而为儿子杀猪的故事,有唐朝大宰相裴度物归原主的故事等。数不清的先人们为我们做了许多诚信的好榜样。诚信同样也是一个全世界人民最为看重的品质。国外关于诚信的故事、人物也为数不少。苏格拉底在大雪天里光着脚丫将打好的铁器送到需要铁器的人的家里;在19世纪中期被美国人民当做正义与诚实的代名词的名字——亚伯拉罕·林肯,美国伟大的第十六任总统,在年轻时摸黑跑了6英里路把零钱还给那位夫人;知道自己的当事人捏造事实、欺骗律师事务所时,拒绝为他辩护。诚实守信的事例实在太多太多了。

  但是当今社会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了,如今诚信好似成为一宗被鄙夷的东西,仿佛已经被视为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名利、地位的障碍。无良商家们竟然为了金钱而制造出一些伤害消费者甚至是损害消费者生命的商品,期满诈骗,许许多多的悲剧事件已已经屡见不鲜了。现在诚信缺失病毒已经侵入社会的各个角落,诚信的缺失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严重的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这个群体也未能幸免“遇难”,现在有些大学生怀着一些可笑的攀比、趋炎附势的心态,丧失最根本的诚信品质,使用一些不正当手段将本应该获得助学金据为己有,让那些真正需要钱的同学继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且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和常见,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但是,那些人却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这样看来,大学生的诚信岌岌可危。试问现在的社会到底是怎么了,诚信受到唾弃,欺骗受到追捧。这是人性的沦陷,道德底线被打破。

  大学里面的助学金是社会各界人士为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而设立的,但是,那些欺骗大家而获得助学金的人践踏了他们的爱心,这种行为绝对不允许而且应该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

  诚信是支撑社会的道德支点,“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特别是我们大学生更加应该诚信,或许,一时的欺骗能够获得一时的好处,但是却损失的是今后的一生的信誉,孰轻孰重已不言而喻。我们应该将诚信养成一种伴随我们一生的习惯,守时、守约、守法、真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潜移默化,让诚信成为我们永恒的品质宝藏。

  (二)感恩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恩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一首《感恩的心》唱红大江南北,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引起了大家的情感共鸣。感恩似流水,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感恩似清风,轻抚我们冰冷的脸庞;感恩似阳光,温暖我们麻木的情感。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生活包括感恩逆境和敌人。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乌鸦有反哺之情,羊羔有跪乳之义,我国古代更是有白娘子报恩的美丽传说。动物都怀有感恩之情,更何况人呢?美国有一个这样独特的节日——感恩节,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这个节日是因为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美洲的人们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而产生的。每个基督教的教徒在吃饭前、睡觉前都会祈祷,感谢上帝赐予他们的一切。他们时时刻刻都怀着感恩的心,去感恩这个世界。

  我们来在这世间,应该感谢我们的父母,是他们赋予了我们生命,养育培养我们,他们对我们的恩情是需要我们通过我们的一生来报答的。自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大学,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老师们是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授予我们知识和道理,这份恩情是不可以被忽略的。朋友,伴随我们一生的人,在困难的时候帮你渡过难关,在快乐的时候同你分享喜悦,一路上如果没有他们,将会寸步难行,我们应怀着感恩的心和朋友一起走下去,相互扶持,相互前进。

  我们甚至应该感谢我们的敌人,是他们让我们在不断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的成长。

  但是,现在的一些真实事例让我们的心凉了一半。歌手丛飞,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收入并不丰厚,但进行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他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但是令人寒心的是,接受捐款的贫困孩子的家长在丛飞胃癌晚期的时候仍然向他催学费,他们的心到底是怎么了,那么冷漠,那么无情,把别人的帮助当做是理所当然,感恩的心已经不知道被他们丢在哪里去了。当然还有一些受到好心人士捐助的贫困学生同样把别人的帮助当做是理所当然,甚至连一声谢谢都不曾讲过。为什么他们如此的忘恩负义,为什么他们的心如此冷漠,这是在扼杀爱心,扼杀感恩的心!

  我们作为大学生,不应该把别人的帮助、关心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不仅仅要时时刻刻把感恩记在心上,更加需要用我们的行动去感恩,去让身边献爱心的人们感到温暖,让接受爱心的人懂得感恩,并接过爱心接力棒传递下去。每天默默感激已有的生活、所爱的和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通过一些小小的行为表达你的感恩,写一张感恩小字条或小卡片;一个拥抱;不求回报的善意付出;送一份小小的礼物;公开地感谢别人;对不幸也心怀感激。这些小事都我们力所能及的,我们要将感恩养成我们良好的习惯。

  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永怀感恩之心,常表感激之情,人生就会充实而快乐。

  诚信做人,感恩处世,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让诚信之树四季常绿,让感恩之花永不凋谢。

  大学读后感 篇12

  在与叙事者共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之前,我从未真正读过任何一本古代经典著作。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那还要追溯到高中时期,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大学里因为学的是外语专业,所以几乎从未接触过“语文”,也就更别提对于古代经典的学习了。

  参加工作后认识的第一位语文教研员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老教师,语言文字功底扎实,对于古代经典名篇可称得上脱口而出、信手拈来。他曾经给予过我很多鼓励,我在被那些厚重、温暖的语言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曾暗下决心,多多诵读经典,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而懒惰又懈怠的我,浑浑噩噩间度过了许多年。有时间玩网络小游戏,却没有精力阅读经典;有时间和朋友东拉西扯,却没有心思让自己沉浸在一本书中。于是,年华枉度,空余嗟叹。其间偶尔也曾零星诵读过些许《大学》《中庸》的名句,如“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终究不成气候,外加疏于复习巩固,也大都遗忘了。

  淄博赵成峰老师和烟台李霞老师对于经典诵读的.至诚与坚守让人敬佩,让人自惭形秽。阅读其他叙事者的文章,再对比自己肤浅的文字,也时常感到羞愧。他们的文章总能给人真切而又温婉,清新却又厚重的感觉,而自己写来写去,只不过在原地打转儿,看不见进步与成长。我想,这与缺乏阅读积累、文字修养与文化底蕴有着很大关联。试想,我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假性努力,如何与他们的求知若渴、笔耕不辍相提并论?成长的心思始终都有,诵读的意向也算充沛,无奈迟迟不见行动、固步不前。直到开始与叙事者共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似乎再也没有借口拖延与狡辩,那就逼着自己去啃这本“难啃的书”。

  是的,这本书的确难啃——不光是《大学》《中庸》难啃,就连傅佩荣先生所作的注解对于我来说,也很艰涩。他旁征博引、追根溯源,大量引用《论语》《孟子》《易经》《大学章句集注》等经典著作来进行注解。对于学识浅薄的我来说,每一章节埋头反复阅读,也只略得一二。而要把译文也读上三五遍,才能与原文相对应,做出粗浅的理解。

  反复诵读“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熹将《大学》重编为“经一章,传十章”,其中“经一章”谈“三纲领”与“八条目”。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修身”是焦点,位居枢纽角色。修身即是修养言行,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者,可不慎乎?”言行是外在表现,其根基在于内心的修炼,依次可以追溯到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才算“修身”呢?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与正其身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我想,对于教师来说,“修身”大概可以这样理解:端正自己的心思,将“如保赤子”的初心唤醒或是找回;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不妨问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想要守护什么样的教育;明白教育中的“善恶”,做真教育、为孩子成长的远方灌溉给养的则是“善”,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只见眼前分数而忽略孩子一生发展的就是“恶”,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不做兢兢业业的愚蠢的教师”;辨别外在诱惑、荣誉与自我的关系,是追寻现实世界里的“达官显贵”,还是坚守理想之中的诗与远方。当我们厘清以上问题并且开始摸索、践行“心向往之”的教育,我们才算真正踏上“修身”之路。纵使“修身”之路漫漫其修远,我们也将不改上下求索的步伐。而我们的整个教育人生,就应该“皆以修身为本”。唯有这样才能如李霞老师在讲座中所言,“推动自己,推动教育”,也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行走于教育之路或许艰难,而只要我们做到“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我相信,我们亦能“虽愚必能,虽柔必强”。

  一个月的共读时间所剩无几,而我对这本书、或者说对经典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在这段与经典“亲密接触”的时光里,它给予我的远非某一章节的诵读或理解,而是一种召唤和引领。它将曾经隐匿、蛰伏于心底的对于经典的求知与渴望唤醒,召唤着我尝试去开启一段不太一样的、更加丰厚而充盈的生活——这实在是从春天里开启的一段美好的遇见。

  如果要给这份美好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永远。

  大学读后感 篇13

  这段时间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样深夜,读这样的书,像是在品尝一场美味的人生盛宴,自得其乐。要将这种感觉说出来,还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它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我,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成功者。漫漫人生路,它让我在看清来路的同时,更清楚自己在面对怎样的未来。

  “真诚地欣赏与赞美他人”是我读完此书最深的感触。这本书,读一遍,只能了解一下大概,必须多读几遍,用心去体会其含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场上如此,生活中亦然。一个了解对方更了解自己的人才可以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人性的弱点》是卡耐基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则,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60大弱点,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不断改造自己才能有所长进,直至成功!

  卡耐基写得并不是很深奥的,写的都是平常的小事,但书中又嵌入了卡耐基的艺术灵魂。他对这些小事作出的反应,是我从未想到过的,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也使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世界并不会因为失去卡耐基而停止转动,却因为有了他而转得更好。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功。

  《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的提示与建议又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清人性中的弱点,当我们办事的时候针对这些弱点下手,就会事半功倍,顺利成功。再次读《人性的弱点》,让我领悟到:这弱点,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了解的他人身上的弱点,就可以使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的`交往中顺利进展;了解了自身的弱点,可以使自己扬长避短,凸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建立美好的人生。在国企上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要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

  在书中,作者谈到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要学会真诚的赞赏他人。卡耐基说:“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促使他人去做任何事情——给他想要的东西。“”在你每天的生活之旅中,别忘了为人间留下一点赞美的温馨,这友谊小火花会燃烧友谊的火焰。”是啊!

  卡耐基说:“人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也许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而且经常用到,只是我们将其作了少的改动而已,改动之后就变成了,“他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看似细微的差别,可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当你用一个手指指着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也许另外的手指正指着你自己!卡耐基一语道破人了这一劣根性。

  我们总是喜欢高高在上,谈论别人的是非对错,为什么就不能对照他们,审视一下自己呢?别人做的不好时,是否自己做的就完美无暇呢?当你认识到自己也会犯错误的时候,你又会上升到一个高度,总结出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究竟病源是因为人们之间缺少理解和宽容。我永远记得电视剧《还珠格格II》大结局时,紫微为皇后求情时的一句话,那就是“人生最大的美德是饶恕”,当我们每天挤公交车别人不小心踩到你的脚时,当我们每天走在路上别人不小心撞到你时,你是怎样的态度呢?

  怨气十足破口大骂还是饶恕别人善待自己?我们考虑事情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于是,别人所做的一切与己相异时都是错的,同时对于别人来说,岂不亦然!可是如果双方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一下自己的话,结果定会截然不同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是需要理解和宽恕别人的素质和修养的。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和抱怨别人——的确,很多愚蠢的人都这么做。我们只有学会真诚地关心身边的朋友,才能赢得朋友们最大的信任。

  再次读这本书,它给了我启发,使我准备好了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

  首先,我要改变我自己,要学会以快乐的态度对待生活、工作。书中说:“不要忘记,快乐并非取决于你是什么人,或你拥有什么,它完全来自于你的思想。”我相信,快乐源于心。有一则古老的格言,希望与大家共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任何能贡献出来的好与善,我们都应现在就去做。不要迟缓,不要怠慢,因为你就活这么一次。” 爱默生说过:“我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东西。”如果这话对爱默生来讲都是正确可行的,那么对我们每个人则更是如此。让我们不要老是想着自己的成就、需要,而应尽量去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不是逢迎,而是出自真诚地去赞赏他们。要“真诚、慷慨地赞美”,而人们也会把你的言语珍藏在记忆里,终生不忘。

  正如卡耐基先生所言:“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于他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所以,我想:只要我们不断反复研读《人性的弱点》,它必将有助于我们获得成功所必备的那85%的能力。

  现在,我把这本读物推荐给想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你,希望看了它以后有所感悟,有所改变。我们不必把它视为足以供奉的经典,它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是一本放在床头,反思自己,修正路线的一面镜子。

  人们说:正确的思想会使人享受正确而快乐的人生!祝愿《人性的弱点》的每一个读者朋友都有一个充实而快乐的的人生。

  大学读后感 篇14

  今天,读完了覃彪喜先生的书,这位80年代初出生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忠告实在是让很多人折服,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读后感。

  读过一遍,说句实话,书,真的是要读百遍才能领悟其含义的,但是,这一遍却是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

  如果强把覃彪喜先生的观点硬拉到我的这点感悟中,我未免也显得太过山寨,因为我现在留在脑海中的散在观点实在是难以整合的太好太完整。

  我首先记住的一点是读大学,不能死读圣贤书,生活中就应该有点大学生的样子,不要一出门被别人问道是不是高中生什么的就感觉到年轻真好(这里表示我无限的怨念…),大学读不出气质来是不行的,在公交车上,是不是在闲暇之时思考一些和专业有关的和就业有关的小问题,你注重哪方面,你就应该多往哪方面想想,或者退一万步讲,你现在根本不知道以后到底要干什么,那么,你就可以多观察生活,多找一些和自己专业方面有关的现象,这个年龄,不是说在车上我们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就无比的自豪,当然,没有素质的除外,我们要更进一步的是考虑怎么去对待这种弱势群体保护的社会现象,虽然不是我们能解决的,但是,审时度势的去想一下就好,因为,大学了,思想真的是应该成熟了。

  大学里,覃彪喜先生曾经把逃课问题设置为单独的一条忠告,逃与不逃,他说的很复杂,惭愧的是,我有时候分不清哪些讲师误人子弟,哪些又是有真材实料的,逃课的选择性也差了很多,以前,即使逃掉了,也不是做有意义的事,现在在我看来,大学生逃课的'是两个极端,很会学习的和很不会学习的,浪费时间的课程,分析过的和懒得分析的其实是一个结果,就是不去上课,这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以后,人家是董事,那你,可能就是社会上的小混混。其实逃课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你究竟懂不懂察言观色,你是不是知道老师的性格,是不是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去在不同的课堂上给老师留下不一样的好印象。说到这里就是太深奥了,这点其实对于我们医学生来讲不是很适用,医学真的是多多益善,补充越多越好,所以,尽量不要逃课,也不要再逃课时跑去网上谈情说爱或者是在游戏里厮杀。

  这里牵扯的网络又单独成论,在这里,覃彪喜先生列举了个大网络IT精英短时间内积累的财富(当然,也包括狗曰TX麻花腾的),位居首位的盛大网络的陈天桥积累的百亿财富让人垂涎,他的在线游戏《传奇》相信很多人不陌生,书里指出这些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有着超出常人的经济头脑,这是一个层面,但是,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是谁给他们创造了亿万财富,是我们这些网虫!没错,是我们,相当一部分是养尊处优的大学生!点卡,道具,时装,哪个网吧门口不是贴的满满的,网游害人啊同志们,我们每天都在骂麻花,但是这场看似赌博的战争,受害的是我们大学生,网络是虚拟的,覃先生露骨的说了,你聊天,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最后,甚至和网友见面,开房,上床,得到的是什么,读后感《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读后感》。在网络的世界里,大学生是最容易沉沦的一族,家人离得远了,没有办法管你了,不用自己赚钱,在网络上,你可以是美女,倾国倾城,你可以是帅哥,风流倜傥,你可以腰缠万贯游戏币,你可以和虚拟的人物爱的死去活来,但是现实,你什么也不是。大学生啊!离开网络吧,现实是我们应该处的环境,广交朋友,拓宽人脉,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者。你可以成为职业的网游手,但是,这就和给别人当小姐的大学生一样,做不过十年的,岁月不饶人啊,谁都希望有个安稳的家。

  在大学的校园里,很多人都是希望和美女恋爱,很多人都是幻想和帅哥牵手,摒弃社会的压力,纯粹的恋爱似乎说的过去,但是,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一场外貌战役,一旦话不投机,那么战争双方都会受伤。大学恋爱,和其他的很多事一样是一把双刃剑,爱来爱去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也只能自己把握,缘分天注定,覃彪喜先生当年的阿甘精神给我很大的启发,不要急于恋爱,因为那个人出现的时机可能还未到。

  最后我深有感触的是对于考研的观点,考研,不能不考也不能一味的考(这话怎么那么别扭…),其实就是说因专业不同,因人而异,究竟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你觉得自己的能力怎样,当然能力是建立在正视自己的前提下,不能自卑也不能不谦卑,身边好多同学有的信誓旦旦考研,有的则是想早日工作,其实我说句实话,学医的,特别是临床的,不考研除非你术业有专攻,这个特别的专业,不考研是不容易找到这个专业的工作的。我认为不论家境怎样,考研如果是自己的意愿,那就勇敢的走下去,借来的债迟些再还也没什么的。如果有的同学不喜欢学医学,那么大可试着考别的研究生,太难?但是自己选择的路怎么会觉得厌倦呢?

  说到这里就好了,覃彪喜先生的很多忠告都给我很大的启发,但是,我能说出来的只有这些,因为鄙人实在是能力有限,但是,我认为我的理解,已经可以让自己走一段路了。

【大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的大学读后感 大学 读后感11-19

《大学》读后感05-01

《大学》读后感范文02-25

我的大学读后感09-21

《我的大学》读后感06-18

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06-23

百年孤独读后感500字大学06-23

大学生读书心得体会06-05

最新大学赠言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