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读后感

时间:2023-08-25 12:17: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培根随笔读后感15篇(热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想看看大家都在写什么样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培根随笔读后感15篇(热门)

培根随笔读后感1

  我们除了“菩萨心肠”外,我们还要有“金刚之怒”。

  《培根随笔》第二篇中有这样的论述:“追求对别人行善是值得称道的,但如果受到别人的外貌和妄想的蒙骗,让对方牵着鼻子走,那就会让自己变成轻信、软弱,并把恶霸之徒当作诚实的人。”

  人性向善是不错,但于向善的天性特征之后,还有“性相近,习相远”之说,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同的人。杭州保姆纵火案中这个保姆莫某晶开始就是一个赌博、偷窃、远逃之人,足以证明了这个人是不可信的,是不值得去善待的。江歌案中事后刘鑫家人对江母的`态度,也说明如此家庭环境造就一个刘鑫这种“奇葩”完全是情理之中。

  反过来看,在江歌案和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的受害者,难道在选取施善的过程中没有问题吗?是不是实施了愚善呢?是不是被所谓“人心向善”所蒙昧了呢?这的确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所以孟子还说:“性无善无不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就是说人性中可以有性善,可以为不善,今日性善,然则彼皆非也,这才是孟子所谓性善论的完整意思。

培根随笔读后感2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在他有生之年撰写了这部举世闻名的著作《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包含了《论美》、《论善与性善》、《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共五十八篇,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培根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对谈及的问题均由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在《论财富》中培根说道:“千万别为摆阔炫耀二追求财富,只挣你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施之有乐且遗之有慰的钱财。”使我明白人要有目的的赚钱,决不可盲目。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培根随笔》中的《谈读书》、《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

  我想,这,就是我喜爱培根,喜爱《培根随笔》的原因吧!

培根随笔读后感3

  四季轮回,花开花落。我们总是把友谊高高捧起,像歌颂圣洁的天使那般去赞扬它,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比如一颗赤诚的心、”心有灵犀“、”善解人意“等)都赋予它,让它成为我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诚然,我也喜欢歌颂友谊,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任你依靠的肩膀······这些确实让人心中充斥着温暖。我曾做过一篇名为”朋友“的演讲,中心大意是让同学们珍惜彼此的友谊。却殊不知,这些东西,被包上了华丽的外表后,人们所见到的,根本不是本质。一味地褒奖,照样会使人迷失。

  这篇名为《谈友谊》的文章,仿佛给我泼了一盆冷水——以前那么多书和文段的耳渎目染之下,心中把友谊看得极为浪漫和轰烈,总觉得友情也会轰轰烈烈,而一段友谊的联结者也总会得到一个完满的结果。可是文章中举出的几个例子,那些和我一样把友谊看得十分伟大却被所谓的.友谊所伤的那些历史名人后,总有些不寒而栗的感觉。培根说:”看到伟大的君王对我们所说的的友谊的成效评价多高,真令人感到奇怪。“

  看到此处,满心欢喜地以为培根会在这篇文章中大力夸赞友谊的我像是被人毫不留情的讽刺了一般一样,脸悄悄的红了。他话中含的讽刺意味我看出来了,我在心中暗暗的告诉自己:以后遇见一件事情,一定要自己去体验去分析,不然这次只是看书时被”嘲讽“了一通,下次可能就被人当面批评了!

  一切的一切,自己亲自分析体验才是上策!

培根随笔读后感4

  《培根随笔》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的书,首先便体现在它的每一章的标题上,大多是以“论”字开头,不由得使人一探究竟。二是它涉及的内容之广,几乎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几个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论迷信这一章可谓是我最感兴趣的了。我是个无神论者,却对各个宗教的故事多少感一点兴趣。迷信到现在来说似乎与我无缘。

  不论是迷信还是反迷信,培根都认为是不对的。因为反迷信也会促进另一种迷信的产生。而且无神论者的时代大多是和平时代,人们足够冷静,不会冲昏了头脑。迷信也可以说是少部分人为自己的私欲而传播的.一种恶的精神文化,不少愚民会相信。二更可笑的是,智者大多也会追随愚民的脚步。不迷信的人足够冷静、自制,他们不相信神灵的存在,也被称为无神论者。他们相信自己,把自己交给理性、交给哲学、交给天然的亲子之情、交给法律、交给好名之心。二迷信正是将这一切瓦解的根源。

  迷信者将这些大多归罪到宗教头上,而不相信是自己的错误。毕竟又有几人能做到“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中”、做到如同济颠那般潇洒的?宗教信仰等虽然是迷信的根源,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其意义。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的中心主题都是教化人们如何行善做好事,在许多宗教国家,宗教对人们的约束甚至比法律还有用。

  不管是迷信还是不迷信也都应该有个度。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迷信弄昏了头脑。如果有神,这也许也算是对神的侮辱吧!

培根随笔读后感5

  《随笔集》中包含许多洞察秋毫的经验之谈,其中不仅论及政治而且还探讨许多人生哲理。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述科学哲学的.可以说克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现代哲学家。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他那渊博的学识连同精彩的`文笔与科学和技术相共鸣。

  《随笔集》中有大部分的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如《论友谊》中,“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培根随笔读后感6

  无论是在《伟大的复兴》还是《新工具》等著作里,培根,这位伟大而又传奇的笔者以他永不言败的斗志书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动人的乐章。

  他以笔代戈,以热血铸剑影,在中国近代,无疑只有鲁迅先生才有资格与他相媲美。

  在这五十多篇的随笔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论美》这篇文章。这是一篇围绕“美”而谈天说地的佳作。读完它,我恍然大悟,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我们每个人的理想与目标不同。所以,每个人所追求的果实也各不相同。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我们应该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将来未知的`旅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美才是永不凋谢的美。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外表,而行为是指举手投足间的动作神态。这才是真的美。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在的美丽,却忽略了内在的美丽,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心,光有外表,也不过只是个躯壳,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一个不漂亮却有美德的人才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培根一生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的进步思想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随笔》正是像这阶梯一样,推动着人们一直向前进。

  《培根随笔》——我人生的导师。

培根随笔读后感7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我第一想到的就是他的`名句“知识就是力量”。这个暑假,有幸读了他的《培根随笔》,从中受益匪浅。从书中我感受到的是他对于哲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谓处处都是精华,我细细品味其中。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是《论友谊》中的一句话,他将友谊的真实含义描写了出来。是啊,朋友对于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友谊对我们来说也太珍贵了。

  就我们来讲,从入幼儿园,开始慢慢接触社会之时,我们就拥有了朋友,从一个到几个,从单纯友好到刻骨铭心,我们渐渐读懂了友谊。

  从小学至今,我和一个朋友拥有了7年的友谊,7年的死党,让我们不必在每天面对对方时,装作一番笑脸,而是喜怒哀乐尽情地展现在对方眼前,与她一起分享。所以,好好珍惜友谊!

  人的一生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要把握自己的命运,要让生命变得绚丽多彩。《培根随笔》,感谢你,因为你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人生!

培根随笔读后感8

  人们宁愿追随诡言,也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真理会约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我也不懂这究竟是什么?难道人们仅仅是为了爱好虚假而追求虚伪吗?也许是因为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的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显得华丽。

  赏析与分析:真理是什么?很简单,因为真理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所接受的',在碰见一件新事物时,人们总是会怀疑,不清楚真正的现实。追求真理并不单单是用嘴说,要认识真理而敢于面对,信赖真理而对之皈依,这才是人性的崇高境界。

  复仇之心可以压倒死亡,爱情之心可以蔑视死亡,荣誉感可以使人献身死亡,哀痛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消歇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后将为人类所敬仰!

  赏析与分析:每个人面对死亡,都会恐惧,也都会思考,死亡是什么?人类内心所想的,都是人在临死前痛苦的呻吟和痉挛,那惨白的皮肤和大的双眼,无不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赖。然而死亡也代表重生,生命的新开始会更精彩,所以不用害怕死亡,如泰戈尔的诗集中那句话“使生如夏生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这样就足够了。

培根随笔读后感9

  一口气读完《培根随笔》,不禁为培根那充满哲理的语言所震撼。尤其是那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撇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那字里行间的细微之美也足够感人了“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没有一颗善良的心,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

  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外在的缺陷是暂时的,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就像《巴黎圣母院》中的那位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令人“望而生畏”,但他的内心却是无比的.善良,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可。如今,有些人就像那位大主教一样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所以,我们不难发现美德重于美貌,只有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培根随笔读后感10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__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它不仅仅在文学、哲学成就显赫,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同样建树颇丰,被誉为"法律之舌"、"科学之光",马克思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成为世界文学__伟大的散文作品之一,共58篇,内容却涉及了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等方面,都结构严密,行文紧凑。《培根随笔》短小精悍,力求__短的篇幅摆足事实,讲清道理,具有诗的凝练和谨慎布局。

  我__欣赏的是"谈礼貌"这一篇"凡是笃实的人,必须要有过人的才华,就好像不用装饰的宝石,必须非常珍贵一样。"从这句话中,我觉得礼貌是如此珍贵,中国早在孔子时就世世代代相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等。文明时代的今天,我们更要学会礼貌、学会用礼貌。不论是对老师、对父母、对同学、对身边人、甚至是陌生人,都要有礼貌,因为有他们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培根随笔读后感11

  一口气读完《培根随笔》,不由为培根那充满哲理的语言所震动。特别是那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入,充满哲理。撇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那字里行间的细微之美也足够感人了“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

  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没必要相貌英俊,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色彩之美,而优雅行动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没有一颗仁慈的心,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样能算得上是美丽呢?

  所以,人是由于可爱而美丽,而不是由于美丽而可爱。外在的缺点是暂时的,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久的美。就像《巴黎圣母院》中的那位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使人“望而生畏”,但他的内心却是非常的仁慈,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可。如今,有些人就像那位大主教一样只重视外表的美丽,而疏忽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少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其实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使人肃然起敬的。所以,我们不难发现美德重于美貌,只有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培根随笔读后感12

  《培根随笔》在政治、人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辩证的讨论,面对身边的社会问题,他尖锐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字里行间表现出他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急于改变黑暗的梦想。一个爱国、平等、正义、热爱生活的形象在我们眼前逐渐高大着,我们的内心也强大起来。

  其中有几篇文章对我有较大感触。在《论帝王》中,面对这个崇高而不可触犯的人,他并没有畏惧,也没有花言巧语。他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谈论了帝王的原则与做法。他主张约束君王权力,限制帝王欲望,同时对帝王的下属进行了分析阐述。他的侃侃而谈无时不让人为他的智慧所屈服。

  在《论美》中,培根的看法更是独特。不管是当时还是现代,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消退,不少人对外貌不满,甚至为此失去信心,但培根说:“天生容貌胜过粉黛胭脂,而优雅之举又胜过天生容貌。”培根喜欢一切自然的.事物,认为做善事使人更美。这对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有很大启发。

  厄运是人类最恐惧最厌恶的东西,但培根在《谈厄运》中却提到厄运的好处。“厄运中也不乏种种慰藉和希望”,经历了一生大起大落的培根,被挫折磨练得更加成熟勇敢,厄运会给一个人带来好的一面,与厄运斗争过的人,善的德行更显著,被打磨后的人生才会露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芒。

培根随笔读后感13

  暑假里,我翻开了妈妈床头的一本书《培根随笔》。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活到现在已经四百多岁了)。他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散文家,他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是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真实始祖。在哲学方面他提出归纳法批判当时的演绎法,这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认识方法。

  这本书蕴含了培根的`思想精华,有培根经过大半生的理解。培根的随笔更接近于论文学,涉及哲学、宗教、政治制度以及处世、修身、养性等等方面,比如:《谈财富》、《谈美》、《谈友谊》、《谈利己的聪明》、《谈虚荣》……

  而培根的随笔中有一篇《谈学问》,让我得到许多启迪,特别是他提到如何运用学问,如何学习得法。他认为运用学问是一种智慧,那是问之外高于学问的智慧,只有靠观察才能得到智慧。他还叫我如何拟补智力不足学习得法的方法。实际上学习方法是一种根本性的学习,那也是一种智慧,只有靠不断琢磨总结才能得到的智慧。

  读完这本书,思绪万千。不仅为培根对人生的理解感到感叹,更为这些真理表示理解。

培根随笔读后感14

  培根在《谈诤谏》中写道“多读书是有好处的,尤其是读那些在公众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写的书。”而《培根随笔》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

  《培根随笔》一共收入了随笔58篇,每一篇文章都不长,但是每一篇文章都讲了一些至理名言,而且至理名言俯拾即是,而且大都不再开头,就在结尾。这种语言放在开头,具有凶器有力、引人入胜的作用;放在结尾,则有概括全文、余味无穷的效应。培根的.随笔没有西方很多散文随笔作家的那种散漫和随意,而是具有诗的凝练圆满,小说的布局严谨。培根的58篇随笔,篇篇结构严密、行文紧凑,培根的随笔不是文人的闲适小品和游戏笔墨,他是以政治家改造社会、富国利民为目的的进行说教的。58篇随笔涉及国家、人生的各个方面,但每篇的核心都离不开人和国家的利害关系。培根用客观冷静的笔调写这些短小精悍的说教文章。

  《培根随笔》的作者就是弗兰西斯·培根,1561年生于一个官宦之家,这种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再加上才华出众,培根就被伊丽莎白称为“朕的小掌玺大臣”。他12岁时就上了剑桥大学。23岁就当上了议员。培根这么年轻就取得了议员的职务,可见培根的才华。

  《培根随笔》是一本有很多至理名言的好书,这本是就像是一笔宝藏。书中讲的道理也是需要我们记住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仔细地把这本书阅读完,把书中讲的至理名言和道理都记下来。

培根随笔读后感15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外表固然重要,可以向外人体现自己,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

  美丽,是一个永远讲不完,也无法讲完的话题……

【培根随笔读后感】相关文章: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10-17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12-23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08-10

培根随笔初中读书笔记10-25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15篇12-23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15篇01-26

培根随笔读后感10-17

《培根随笔》读后感03-02

《培根随笔》的高一读后感800字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