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3-09-01 15:32: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目送读后感9篇【经典】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目送读后感9篇【经典】

目送读后感1

  不知怎的,近期我忽然迷上了关于生死的书籍,鬼使神差下,我看起了《目送》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忧伤中透着缕缕美丽,其中有42个小文,三大段,令我印象最深的无非是第一个大段,“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而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第一个小文——目送。

  目送讲述的是作者看爸爸越来越老,直至死亡。儿子愈来愈大,离自己越来越远,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大姨家的表哥,他今年刚上高一学业渐渐繁重起来,他没有当寄宿生。可即使他没有当寄宿生每次回家时也是十点多了,洗漱后便睡下了日复一日,他与大姨少了沟通和交流,因此他离开时常常都只留给大姨一个渐行渐远,直到消失的背影。一次,母亲去大姨家吃饭饭桌上大一感慨道:“孩子大了,离你也就远了,就再也看不住了。”“可不是嘛,再过几年我们家也会有一只笼子关不住的鸟儿了。”母亲笑着说道,两个女人的对话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每次读这句话时,我总会鼻子一酸,泪珠哗啦啦的掉在地上,但同时这也是我最最爱的一句话,他让我知道了很多:知道了自己不仅有为人子女的时候,而且也须为人母,就像是世上的许多事一样,有着它的因果报应,知道了如何在对的年华,做对的事,知道了……总而言之,它使我长大了,是我第一次感到了时间原来少的可怜,我们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五年,而后我们便是在他乡孤身一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父母子女一场需要多大的幸运和缘分啊,所以请善待你们的父母,那些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要知道他们倾注多少爱在你身上,对你有多么大的期望……

目送读后感2

  记得第一次看见这个题目,是在语文的试卷上,初读,便被深深地打动了。

  龙应台的文字,不太华丽,却又朴实中带有坚韧,对事物一针见血,却又在锋利中不失含蓄。

  温柔纤细,深情动人。也许是形容这本书的最好词语。每一个文字都可以直达你心中最脆弱的地方,在那里撒下爱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带给你别样的感受。有最温馨的亲情,最感人的故事,最能让人深思的体会和感悟。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年老体衰,儿子的成长叛逆,对朋友最真挚的牵挂,兄弟间的携手共度风雨,自己遇见的失败与挫折……也有对人生的感悟,对世事的体会,都深入人心,让人感动。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看一位母亲目送儿子的成长。看长大后儿子的叛逆,也不时反省自己,是否也曾在父母的的心理留下伤痕。看着母亲的逐渐变老,心里是否也会有一丝心酸,想着要珍惜和她们在一起的日子。也有在小城生活的闲情逸致,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寻找,忧郁,时间,距离……一切的一切都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深深浅浅的痕迹,龙应台的文字则是这些痕迹中最不可少的那一根,她的文字让我们学会怎样去爱周围的人,怎样去做好我们该啊做的事,什么样的东西是我们值得去珍惜的,她的文字用最细腻的笔风写出了最细腻的情感,也用最坚韧的文字点出了人生的本质。这些,也是《目送》留给我们最大的价值。

  《目送》是一本用生命完成的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目送读后感3

  《目送》是一本平凡小事的记录册,作者把许多平常熟视无睹的小事有精炼的话叙述出来。有种贴近生活的感觉,也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认真与细致观察。

  感动我的,就属《胭脂》。内容是回屏东看他*的时候,要先打电话啦,然后带她去很多地方买东西,玩耍等等,描写的非常细致。但是后来的离别,更加动人。那种苦口婆心的劝说,所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首先要给一个暗示,接着把指甲油拿出来,慢慢的涂,直到满屋都是指甲油的气味。帮妈妈化妆,梳妆打扮。全文都充满着母女之间的爱,与分别时的不舍,还有的是作者对母亲的关心,表现的'淋漓精致,也有对母亲记忆力下降的无奈,担忧。作者的感情在字里行间,处处都有展现。尤其在带妈妈去邓师傅做脚底按摩,去美容院洗头……

  描写得很细致,每个细节都清清楚楚,去的地方也很多,侧面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重视,作者很在意母亲。后来对于她曾经是个多么耽溺于美的女人进行举例,夸张的突出母亲的爱美,也与现在变老进行对比,表现了母亲老去的无奈与无法挽留时间的悲伤之情。

  与这种抒情手法相同的还有《如果》。也是全文叙事抒情。在飞机舱里,作者遇见一位回乡的老人,从而想起逝去的父亲,想如果还能回到从前,再度陪他回乡,自己会做的事,写得很详细,每个地点,每个动作都会在脑海中闪过,也突出表现了作者的后悔与惭愧,悲伤等复杂心情。

  作者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是因为作者是真正体会了生活,把生活的写照如实的写出,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也要认真地对待生活,仔细地观察生活,即使是最平凡的事也能有神秘的道理,我们要用美丽的眼睛记住生活的美。

目送读后感4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这一评价确实很贴切。

  中学读朱自清的《背影》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受,可能是那时年纪太小,也可能和朱自清生活的时代隔的太远,总之,朱对父亲的那种感情,在当时的我的心中没有产生太大的共鸣。

  可《目送》不一样,因为80后的我们开始准备成家立业,准备担起职责,父母能为我们做的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始思考怎样让他们安度晚年。所以,读她的故事仿佛能够看到10年后的自我。

  龙应台,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这是个坚强的女人。精通英法德多国语言,在政坛中叱诧,可光鲜的背后她也是个普通人,为人子,为人母。应对中风最终离她而去的.父亲,应对老年痴呆的母亲,应对在法国的孩子,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这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辛酸和温情。

  当把整本书都读完,回头才开始明白《目送》这个名字的意义。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目送。小时候,总是父母目送我们离开,那种目光出此刻学校校门口前,出现火车月台上,出此刻机场安检口,我们总是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他们不能挽留,只期望自我的目光能在孩子的背影上多停留一秒。

  此刻,当孩子已经有了自我的事业了,有了自我的家庭了,才发现父母正在渐渐走远,在我们的生命中。

  想带着她看电影,电影院里的仅有武打,恐怖,悬疑,充斥着荒唐的喜剧,适合老年人的柔和的电影少的可怜;劝她买几件新衣服,她说没有适宜的,我不相信,拉着她走进百货商店,琳琅满目的服装,淑女装,男士专柜,儿童天地,唯独没有老年人。“老”,意味着不被关注,从人们的心中消失。

  想为他们做很多事情,想留他们在身边,可每次回家看到他们变白的头发;看到忙碌的厨房里少了以前利落的身影,多了一些凌乱;看到手上的老年斑,心里就是一阵阵酸楚。岁月正清楚地告诉你,他们在离你远去,而你无能为力,唯有目送。这种折磨,是一种痛。

目送读后感5

  这是一个关于时光和生命反思的故事,在这里她是一个母亲,是一个女儿,我被她的文笔温暖了,也因她的故事而湿了眼眶。

  与父母的送别

  龙应台出生在台北,她母亲是浙江人,父亲是湖南人。父亲因病逝世,母亲也因得了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逐渐老去。家中有兄妹三人,母亲跟哥哥住,谁也记不得了,天天闹着要回家,回到她自己记忆中的那个家。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上最大的牵绊,他们迎来了我们,而我们却要目送他们离开。

  与子女的送别

  从牵着他(儿子)的小手送进幼儿园开始,到幼儿园毕业,他不知道,这个时代的结束就代表另外一个时代的开始。16岁的儿子做为交换生到英国学习一年,送到机场拥抱他时发现我的`头只能到他胸口,而他登机时头也没回的一瞬间,我知道这孩子长大了。而我正迅速的老去,原来我们变成了那个目送的人。

  与自己送别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变成别人眼里的背影。其实在目送父母子女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送别自己,这个送别的过程叫做成长。

  家与幸福

  少年时期,双亲在哪,哪就是家;成年时期,他在哪,家就在哪;中老年时期,孩子在哪,哪就是家。

  书中主人翁是每天回家看到书包还放在原来的地方,就感觉到幸福,遭遇过变故的人,会更珍惜眼下的幸福。幸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其实它就在我们的心里面,幸福是一种感觉,也可以说是一种心态,有的人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就觉得很幸福,有的人吃着山珍海味也觉得索然无味,幸福的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所以,请珍惜人生中的所有环节,活好当下每一秒。趁现在还能干点什么/还能学点什么,就开始吧,从现在这一刻用心生活。

目送读后感6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抚平心中的焦躁,细读龙应台的《目送》。等一朵花开的时间,悟一场人生的别离。

  目送,就是用目光送别离去的人。龙应台的书里,写了许多种目送。她目送着父亲一步步走向了死亡。目送着母亲一天天老去,直到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不再记得。目送着儿子长大,看他从离不开母亲成长嫌弃母亲是个孩子。目送着朋友,目送着世间万物的离开……字里行间满满的忧伤、寂寞与不舍。

  或许人们提到《目送》,想起的总是那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可是通读全文,我最喜欢的.却是那句“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你是否还记得父母总是说起你小时候的模样;你是否还记得朋友说要陪伴你一辈子;你是否还记得亲人对你的点滴关心……

  可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目送着父母、朋友、亲人离去,若他们都离开了,孤身一人的我们是否会张皇失措?是否会悲痛万分?生活总是会教会我们要珍惜当下,却从没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失去。或许面对着失去我们也只能是在心底宽慰自己、告诉自己总有一些路,要勇敢独自闯吧。

  书中的作者也曾独行走过一条条或繁华或萧条的道路,这种感受或许就是“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们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又或者说,父母亲人他们总是目送着我们长大,目送着我们渐行渐远。可是我们却没有回头看看他们,你是否会注意到:又有一条细纹爬上来母亲的眼角;父亲额鬓又染上了几缕白发;奶奶的手又多了几道伤痕……

  龙应台的文字,时而如刀光剑影,时而却温柔婉转。她的散文,细腻而深沉,或许反复品读才可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深意。

  读目送,悟出人生之珍惜当下,悟出失去时勇敢面对,悟出独行之寂寞忧伤。

  弹指一挥间,你竟已遥远,青丝蘸白雪,来路生云烟。

目送读后感7

  每当我想起父母,我脑海中放映的第一关画面是一个周末下午。妹妹在厨房里风风火火地捯饬着蛋糕和烤箱,母亲又在一旁喋喋不休,说什么:“你把厨房搞得这么乱,等一下还不得我收拾!”种种。

  我不管,幽幽的一只手臂撑着厨房门框,一人给了3个字:继续做;我收拾。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就是被你们这样扼杀的。

  要是我再高阶点,我会这么做:拉着母亲的手,要拉住,这才是重点。开始了,妈,您看啊,现在学业那么繁重,妹妹好不容易找到点兴趣换换脑子,咱应该庆幸着孩子没学傻不是,应该支持嘛,再说了,厨房炸不了,顶多乱成一套嘛,等妹妹弄完了,我去收拾行不?

  是否是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当初我们做错事的时候,母亲心情好的时候也会这样苦口婆心的唠叨我们。都说养儿才知父母嗯,我养个妹妹就知道了,一股莫名的成就感涌上心头。

  龙应台女士的这部作品啊,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目送》之伟大从不在于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太多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其实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很苦恼的,因为很少有同作者共同的经历,但不乏是一趟荡涤心灵的旅程。

  我的生活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这是现阶段的我认为与父母相处最好的态度,在拒绝的时候,照顾好父母的存在感,并给个理由。无大难,无大爱。人生百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慢慢懂了,龙应台如此,我们亦是如此。

目送读后感8

  翻开《目送》,竟然让我从头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种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

  龙应台的文字温暖隽永,仿佛和煦的微风拂面,带着淡淡的伤感,一点一点地浸透到灵魂深处。优美的文字,除了能够撩拨人的心弦外,还能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凭吊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集。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母亲在面对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采访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记录了自己作为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出最动人的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连呼吸都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了那个凝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它们当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无声息的挡住了。时间让我们改变,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人生是一场别离。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长了吧。

  人生这场离别,谁也逃不过。爱父母,爱孩子吧。相聚的时候,请珍惜;离别的时候,请珍重。

目送读后感9

  拿到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带着好奇,我首先翻开了《目送》。这本书没有什么华丽的文字修饰,却让我对“亲情”有了新的认识。与这本书同名的文章《目送》,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段文字虽不华丽,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拨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根弦。

  这篇文章围绕着“背影”展开描写。其中,有几个片段,让我读着有些心酸:龙应台望着她儿子安德烈的背影远去,但是安德烈却从未回头再望一眼龙应台。同样,在龙应台到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她的父亲用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她到学校。她父亲只送到了学校侧门的窄巷旁。他很对不起龙应台,因为这车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龙应台却依然站在那里,目送着她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安德烈的一举一动,龙应台都默默地注视着,牵动着她的心。安德烈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看妈妈,而是选择把背影留给龙应台。

  由这篇文章,我想到了我自己。

  以前的我和安德烈一样。在参加夏令营时,妈妈会目送着大巴士远去,而我只顾着和新朋友聊天,不曾跟妈妈挥挥手;出去旅游时,爸爸把我和妈妈送到机场,他会目送着我们的背影远去,还会牵挂我们,而我却沉浸在旅游的兴奋中,也没有回头看看爸爸。

  现在,我懂得了这个道理。每天早上,在上学的必经之路,我会透过车窗,跟妈妈招招手,因为妈妈在目送着我去上学;到校时,爸爸把我送到校门口,他会目送我的背影走进学校深处,我会跟他说声再见,挥挥手。

  请不要留给父母一个背影,给他们一个正脸,一个微笑,就能温暖他们的心。

【目送读后感】相关文章:

目送读后感07-13

《目送》读后感06-04

《目送》读后感06-12

《目送》读后感[经典]08-12

目送读后感08-13

【经典】《目送》读后感08-02

目送记叙文10-20

目送读书笔记09-22

《目送》的读书笔记12-18

目送读书笔记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