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时间:2021-01-18 23:20: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

  读这本书的感觉:比较难懂,需要反复看,《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刚拿到书时,发现这是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书籍,我的头脑顿时有点儿大了,因为我向来不喜欢看理论书籍。再看看作者,原来还是一个外国人:帕克帕尔默,我头脑更是大了!因为我不仅不喜欢看理论书籍,更不喜欢看外国人的著作。说实在的,帕克帕尔默这本书理论性的确很强,很难懂,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去读,但也有的地方让我反复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见,让我感受良多,从中也受益匪,也使我对好的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好的教学源自于心灵的呵护和抚慰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学(育)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心灵的抚慰和救赎的复杂的过程呢?帕尔默在书中说:“教育是引导学生迈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实途经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励察内心领域,学校怎样能够实现它们的使命呢?”帕尔默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他的这一席话,又使我想到另外两位教学家的名言,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棵大树撼动另一大树,是一个心灵碰撞另一个心灵。”

  二、好的教学源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完整

  当下,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生活与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对自身的认同与完整很重要。我们不少老师常常容易有意或无意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教书匠,将教师当成谋生的一个行当,而不是当成事业来做,所以,往往满足于教学的技能。帕尔默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掌握了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仅仅靠技巧还是不够的。所以他在书中强调:“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作为教师不仅要引领孩子学习知识,还要以“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带给学生,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浅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只要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认识自我,尊重自我,也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去尊重处于学习者地位的“你”,读后感《《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也只有这样,好的教学才能基本上得以彰显。

  三、好的教学来自于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帕尔默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我来说真的很新鲜,第一次听说过的,尽管如此,但我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我们知道,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是被动的学,学生被教师当成盛知识的容器。而教学的方式只要是“填鸭式”,教学的评价标准以教师定的分数为算,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育教学事倍功半。因此,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一种反传统的教学方法腾空出世: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课堂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学生和学习的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为重要。然而这种模式往往也被滥用,具体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教师的主导的作用被很大程度地放弃,教师成为课堂的“甩手掌柜”;而学生学习很热闹,但没有序列,没有深入,往往浅尝辄止,有的认知还有偏颇,所以帕尔默说:“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所以课堂效果并不太理想。这样让我们感到似乎课堂改革进入一个怪圈,像玩翘翘板似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人无所适从,让人困惑、疑虑。而帕尔默却在本书中为我们拨开云雾,指点迷津。帕尔默指出;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乃至现今的“学生中心说”,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所以他在书中提出:“也许课堂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那么什么是“主体”呢?帕尔默认为这个主体是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充当媒介工具的伟大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舞台,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融洽、共同成长,正如《学记》所言:“教学相长”。我很赞同他这样的.观点。当下,我们正在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在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组织、引导、启发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理想天地,让真正好的教学源自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我期待着,努力着。

  帕尔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犹如深埋在沙坑里的美丽贝壳,需要我们一点点,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2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

  读到这些文字,我感慨万千,这不是我自己吗?

  20xx年,我迈进了教学工作的五个年头,回首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曾经激情澎湃,也曾困惑迷茫。一路上满怀激情、也满怀希望,然而有时面对学生纯真的双眼时,一种莫名的恐惧悄然袭来。恐惧什么?就像书中所说恐惧自己久而久之会产生职业倦怠,恐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恐惧自己达不到家长、社会的高要求,恐惧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的内心暗涌起伏,我无法揣摩作者是何等细腻的人,能如此体谅到我内心的不安并给予答案,让我们这些在成长路上的“新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相信这对于任何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而我在其中收获的不仅是经验和勇气,更是一份对教学事业日益坚定的决心。现将读后心得梳理如下,可能对像我一样还在成长中的“新人”有一些启示。

  一、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

  书中有句很有哲理,也很经典的话是这样说的: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第一次静下心来,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审视和重新认识作为教师的自己。

  如作者的观点——当我们不了解自我时,就不能深入的了解所教的学科,也不能教好我们的学生。相信很多教师的第一节课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总是试图模仿他人,却把自己迷失在一种不属于自己的自身认同中。就像刚刚工作的我,只是一味的崇拜和模仿前辈,或者觉得这个环节好用一下,那个环节好用一下,完全丢失了自我,结果拼凑成一节花哨而又不实际的课,我的不是我的了,别人的我也没做好。

  所以说,我总结出来不要刻意的模仿别人,要寻找一种与自己的个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用你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为学生打造一片别样的天地。X教授的导师之所以有魅力,也是因为他的教学方式和他自身之间找到了一致性。我们应该去理解作为一个教师我所拥有的个性,并展示而非掩饰自我的个性。将自己、所学学科和我们的学生编织成相互联系的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

  二、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

  相信每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像“有问题背景的学生”中那个被称作“来自地狱”的学生,让我们手足无措,甚至愤怒。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做的——

  “这尽管不容易做到,但却是值得的。当我开始渐渐地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能让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我不再那样不准确、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能这样做时,学生的心灵能健康的成长。”

  沉默、退缩、玩世不恭都是恐惧产生的行为,而这些行为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而一个好老师是要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当你说“安静!坐好!”时,总有一个不安分的声音和一个调皮的小脸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宽容一定要宽容到让他自己故意破坏一下,去感知对错,这时我们一笑了之就行了,或将其抱入怀中说:“你知道的,那样对不对?”孩子就笑了,他知道你理解他。

  真正的倾听学生,不要匆忙的用可怕的语言去填塞学生的沉默,也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走进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像有首诗写到“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 ,与学生默契地共享心灵之旅,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引领他们编织起心灵世界。

  同时,我认为不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便不能很好的走进学生的内心,有关幼儿成长历程的书籍,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现在。比如《爱和自由》、《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等,读懂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三、爱学生,心怀希望的教学

  刚工作时,曾经有位前辈跟我说,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家长的眼里他们都是最好的,教育是个良心活,选择教育,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即使力不从心也仍然能够坚持,不光是教学的勇气,更多的是因为心中有爱,心怀希望。“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心灵、意志,精神要不断地更新,以获得力量和勇气。尽管这个工作经常给教师带来疲惫、无助甚至伤害,但优秀的教师不会放弃……”我相信每一个想成为优秀教师的人,都不会放弃,我们会用心中的爱点亮孩子们的世界。

《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3

  10月份秦德林老师在他的讲座中向大家推荐了很多书籍,其中《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最终,我通过网购得到了它。该书的作者是美国教育专家帕克.帕尔默。读这本书如同与作者面对面交谈,收获的不仅是经验和勇气,更是一份对教学事业日益坚定的决心。以下是我边引用书中的内容边结合自身的经历收获的心得。

  心得一:找回真我,继续前行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

  读到这些,我与作者形成了共鸣,这不正是我自己吗?在重复的课堂教学中,我曾经激情澎湃,也曾困惑迷茫。一路上满怀激情、也满怀希望,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莫名的恐惧悄然袭来。恐惧什么?就像书中所说“恐惧自己久而久之会产生职业倦怠,恐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恐惧自己达不到家长、社会的高要求,恐惧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教师怎样消除内心的“恐惧”,做一名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呢?我觉得,主要看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从而点燃学生的激情了。我初当教师的三年,可谓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现在回忆起这三年,我不禁感叹:年轻真好!那时候的我,面对的是连音标都不会读的高一学生。于是,我与学生一个个谈心,鼓励他们多读文章多问问题,消除他们对英语的“恐惧”。我也亲自带领学生参加学校和市里组织的英语演讲比赛,在预选时,我为班级的选手一个个纠正发音,培养台风,在复赛时我与他们一起备稿。就这样,我与学生迅速融合在一起,我们之间的相互“恐惧”也就不复存在了。在这三年里,冬天,我会和学生一起在雪地里,踏雪打雪仗;春天,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和学生一起野炊,拉练;尤其在高三时,时间比较紧,午间我与学生一起在教室里学习,有时纠正他们英语笔记里的错误,有时帮他们寻找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时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缓解高考前的心理压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高考中,学生大部分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升入自己理想的学府。毕业后,每逢节日,他们都会通过短信或微信发给我美好的祝福,此时心头都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幸福感。回想这个三年的工作,我深深的领悟到,教师与学生应该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找回真实的自我,继续前行。

  心得二:扎根教学,关注共同体

  “世界上没有优秀教学的公式,而且专家的指导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在帕克·帕尔默看来,有两种共同体,一是教师与同事的共同体,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这两种共同体对于教师个人的意义不同。

  教师与同事的共同体是教师成长的一个平台。对此帕克·帕尔默进一步明确:“世界上只有一种诚实的方法可以用来精确地评价多元化的优质教学,就是身历其境。我们一定要观察彼此的教学,起码要偶尔做到这点,而且我们一定要更多的时间讨论彼此的教学。”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学习型的教师,读后感包括向同事学习。目前各个学校正在举行不同类型的赛课,但是,部分教师听课积极性不高,同事之间的相互学习这个最为简便易行的方式往往被轻视或忽视。其实,只要我们愿意学习,总会发现不同老师不同的亮点与优势。这种学习不仅有益于自己,也是对被学习老师的一种肯定,进而促进他们良好地自身认同与发展。同时同事之间的相互切磋,也有利于打开我们的视野。帕克·帕尔默认为:“如果我想教得好,则一定要去探究我的内心世界。但是我可能在那里迷失,不断自我蒙蔽和故步自封。因此我需要一种同事之间相互切磋、对话的共同体的指引——何况这样的共同体可支持我经受住教学的磨炼,给我在任何名副其实的教学单位都能找到的累积的集体智慧。”

  “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体就是教师教育的手段,是师生共同的精神空间。普遍认为,教与学只是知识的传递,但是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精神的沟通,知识的传递就是冷冰冰的,塑造的人就是冷漠的。没有精神共通的教学不能称之为教育。因此我愿意将师生之间的共同体称之为“生命共同体”。我将会扎根自己的教学,总结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材料,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关注课堂,从而在课堂上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

【《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相关文章:

1.《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范文

2.《教师心灵智慧与成长》读后感

3.《心灵简札》读后感

4.《心灵管理》读后感

5.心灵之道读后感

6.《心灵鸡汤》读后感

7.心灵的力量读后感

8.心灵鸡汤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