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读后感

时间:2021-02-04 14:41: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失街亭》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失街亭》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失街亭》读后感

《失街亭》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马谡失街亭,这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段故事。我从故事中学到了很多道理。

  马谡是诸葛亮的幕僚之一,跟着诸葛亮学习了多年,专业知识肯定是很扎实的。但是他这个人刚愎自用,自命清高,放弃坚守城池的最稳妥的办法,在山上屯兵,企图像“下山虎”一样的气势杀退曹军。但是他失策了,被张郃围困,最后张郃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街亭,蜀国失去了战略要地。失街亭的主要责任肯定是马谡自己,但是还有一个责任人是诸葛亮。诸葛亮让马谡坚守街亭这么重要的要塞,就是犯了一个大错。刘备对诸葛亮嘱咐过,马谡不可大用,就是因为刘备识人。知道马谡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能力的人。但是诸葛亮不知道怎么了,居然在关键的时候用马谡指挥这场战役,这是诸葛亮的失责,最后他也因此自降官职。这次失败也失去了一次很好的伐魏机会。

  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古人才说出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灵活运用知识,不能犯马谡的错。更不能一意孤行,马谡不听王平的建议才会有此结果,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自以为是。任何人都会犯错误,别人给你提出的这个建议可能就是避免你这次失败的宝贵意见,要有空杯理论的心态。

《失街亭》读后感2

  在星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名将名帅闪耀着光辉。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当我看完《失街亭》后,感慨万千:最白的玉也有瑕疵。

  司马懿派大军攻打街亭。诸葛亮问谁去守街亭,这时马谡毛遂自荐担当此任,诸葛亮同意了。可是马谡不听参军王平的.苦苦相劝,把大军屯聚在山上,结果被司马懿断了水道,马谡大军不战自乱,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失了街亭。

  难道失街亭就是马谡的错吗?马谡天生就是个草包吗?不!马谡自幼就饱读兵书,谙熟兵法,可谓是名门之后。诸葛亮赞誉他才华横溢。平定南方就采纳了马谡的计策见到奇效。北伐中原时又采纳他的计策,使蜀国大军势如破竹,捷报频频。可见马谡的谋略是可用的。

  在《失街亭》中诸葛亮也有错。就是因为诸葛亮的疏于管理,让马谡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当马谡自以为是,傲气冲天时,诸葛亮没有洞察细微,临战换将,还是把任务交给了马谡。

  刘备活着时让马谡带过一次兵,结果大败。刘备要杀他,而诸葛亮求情说这只是一次失误,无碍大事。刘备临死前反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诸葛亮只迷信自己的眼力,过于自信,用人不当,导致街亭败兵。

  诸葛亮不明失察,而马谡自信骄傲乃街亭败因。细想想,人无完人,诸葛亮、马谡功过是非应有定论。

《失街亭》读后感3

  在三国演义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马谡拒谏失街亭》这一小段。

  这个故事讲了孔明听说司马懿从长安出兵,去助曹真,大惊:“司马懿出兵,必取街亭,断我咽喉之路。谁敢引兵去守街亭?”马谡说他愿去,并立军令状。孔明又派王平相助。马谡看了地形,觉得没有必要扎在城门旁边,居高临下,决定扎在山上。王平仍不放心,于是带着少数的兵扎在城门旁边。司马懿大军攻街亭,马谡在山上见此情景,命令士兵冲下山,可无一兵敢下山迎战,都怕大军冲上山来。王平见马谡无动静只好自己带着少数兵力迎战,但很快战败。司马懿见马谡在山上,命手下断山水,放火,马谡被困。孔明听说了,立刻派人疏运粮食,却遭攻城,孔明使出空城计,吓走了司马懿。事后,孔明挥泪斩了马谡。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三个道理:第一,在委托别人办事之前一定要选好人,否则会发生错误或损失。诸葛亮就是选了一个骄傲的马谡,所以损失太多。第二,俗话说的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文中的马谡因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失了街亭。比如现在,有的同学学习很好,觉得没有必要再认真学了,别人说他也不听,成绩自然下降了。第三,在遇到紧急情况下,不要慌张,否则越紧张,事越糟。比如,发生火灾时,一定要冷静,否则惊慌失措的话,命也会搭进去的。

  古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警告,现在我们可不能再犯相同的错误了。

【《失街亭》读后感】相关文章:

1.读后感

2.《飘》读后感

3.红与黑读后感

4.《雷雨》读后感

5.背影读后感

6.《背影》读后感

7.童年读后感

8.目送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