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案

时间:2021-10-14 08:17:25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一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语文教案

初一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3、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小结课文

  四、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七、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初一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板书文题)

  设计二: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⑴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⑵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⑶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初一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景的匠心。

  2.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

  3.品味课文的人文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重点)

  2.品味课文的人文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三峡的壮丽风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商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今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更增添了三峡的美。今天,我们继续来品味郦道元《三峡》一文的精妙之处。

  二、自主预习

  水是山的眼睛,郦道元是怎样写出三峡水的特色的?

  明确: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急。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壮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草木。“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天,让人不胜凄凉。

  三、合作探究

  (一)归纳主题

  《三峡》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二)难点突破

  为什么“亭午”可以解释为“正午”呢?

  明确:“亭午”一词,是“羲和亭午”一句话的省文,出自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它的意思是“日至中天”。因为古代神话中的羲和是替太阳赶车的日神,所以古代诗文中常以“羲和”代替“日”。(《淮南子天文训》:“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高诱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引自《太平御览天部》)《释和》谓“亭,停也”。《文选》刘良注释《游天台山赋》谓“亭,至也”。由此可见“亭”可以解释为“停”或“至”,它是“羲和亭午”这个句子中的动词。“羲和亭午”这个句子本来是易解的,后来紧缩成一个词,省去了主语“羲和”,就变得费解了。

  (三)美点寻踪

  1.布局美。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再写夏水暴涨,继写春冬美景,后写寒秋肃杀。因为,三峡的山不同寻常,不但多、连、高,而且峡间很窄。可想而知,江水通过这样的峡谷必然比其他处更急,更壮观。水涨总有水落时,一年四季,涨落有致。夏天江水暴涨,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秋天水枯谷空。由此,水成了串联全文的一根红线。

  2.节奏美。江水通过三峡,时而像一群奔腾的野马,时而如调皮捣蛋的小鹿,反映到上则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3.过渡美。全文写出四个层次,作者仅用了六个字,就把全文天衣无缝地榫接在一起。用“至于”自然导出夏水,一个“则”字暗示对比、巧妙地过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肃杀之秋,用“故”总束第四层,引出渔者歌谣。

  4.言辞美。课文受南朝文风影响,文句骈散相杂,运用了一些古汉语的修辞方式,互文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种。为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形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这种句子翻译时应并成一句。如:“隐天蔽日”,实际意思是“隐蔽天日”。

  四、板书设计

  三峡

  布局美

  节奏美

  过渡美

  言辞美

  雄伟壮丽

  深爱祖国

  悲悯渔民

  五、课外拓展

  三峡的美景不仅仅深深吸引了我们,更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注全部的感情,难道吸引他们的仅仅是自然的山水吗?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这样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这片神奇的山水背后蕴含了哪些人文的痕迹吗?

  明确:这里曾是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栖息之所;这里曾是屈原、昭君的故乡;这里曾是金戈铁马的三国古战场;这里的纤夫文化和码头文化还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伏尔加船夫曲”,这些与自然、命运、意志的搏斗之歌,正是中国人所特有的积极人生和进取精神。如果说三峡的美丽是大自然的创造,那么三峡的灵魂则是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的结晶。其实,正是三峡的山水成就了这些千古绝唱,而这灿烂的文化奇观又使三峡声名远扬。

初一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讨论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四、探究思考: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耶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起来""心里难过极"。可见父母为木雕怎样伤害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平日的为人,只要损害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明确: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我做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初一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讨论人们说谎的根本原因。

  2.使学生认识到故事对人性的虚伪、自私的讽刺和揭露,领会私心和虚伪使人变得十分愚蠢的道理。

  3.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4.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到故事对人性的虚伪、自私的讽刺和揭露,领会私心和虚伪使人变得十分愚蠢的道理。

  2.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本文是怎样运用语言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人性当中有一种东西叫虚荣心,如果在私欲的支配下极度膨胀,就会使人失去本心,欲盖弥彰,弄巧成拙,甚至会让人变得滑稽可笑。有这样一个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花掉,为此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皇帝的可笑行为。学生倾听,走进课堂。

  二、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学生朗读,摘重点做笔记。

  三、检查预习。

  1.注音:

  炫耀( )称职( )滑稽()赏赐()爵()士御聘()

  骇人听闻()随声附和() 勋()章

  2.释义: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称,适合、相当。

  精致:精巧细致。

  炫耀:夸耀。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钦差大臣:现多指上级机关派来的、握有大权的工作人员(多含讥讽意)学生举手回答预习时总结的生字词。然后大屏幕展示字词,巩固复习。

初一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改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教学重点

  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新课导入

  一、整体感知

  回忆性的记人文章,总会有一根线索贯穿始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标题和开头第一句话告诉我,这篇文章的是围绕什么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

  二、那么课文围绕“台阶”写了哪些事?(从小说情节展开的四要素来分析)课件

  三、问题研讨(结合上表)

  1、 课文围绕“台阶”所写的这些事,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对,就是因为“我们家的台阶低”。而在“我”的家乡,乡邻们常认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很羡慕别人家的高台阶,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 既然父亲一生的愿望就是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为什么文章不就造新屋来详写,而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上用了那么多笔墨做文章,有多方面的作用: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挑水时闪了腰,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第三,写“我”在青石板上跳上跳下,表明当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造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上的坐姿,也是写台阶之低。

  3、 父亲是怎样造起新屋的?(准备造屋)

  细节刻画。冬天砍柴卖柴,不知道他卖了多少钱,只知道“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是个细节描写,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数量来说明父亲冬天为建造新房的辛苦。

  4、 在造新屋时,作者对父亲作了怎样的描写?(课件)

  造台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父亲个性、人品、精神包括思想情感的一种寄托的印证。

  5、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不自在——放鞭炮时的描写;(21段)打招呼不自在(27段)

  身体垮了——抬石板时“他的一只手按着腰”;挑水时“腰闪了”(28段)

  “若有所失”——劳动人民的本色。

  四、拓展延伸

  你如何理解本文的“文眼”?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这是父亲建造新屋最根本的原因。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他对地位的要求,就是他对尊重的要求。“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希望通过改建房屋、砌高台阶来改变自己的地位,获得别人的尊重。因此他花费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不怕千辛万苦,起早摸黑,就是为了要赢得别人的尊重。

  这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

  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有感情的谈一谈,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体现父亲的什么特点)

  从几个方面把握: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诶汀⑼缜浚?

  建成新屋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小结父亲的形象特点。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台阶》《故乡》比较赏析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台阶》与《故乡》之比较

  李森祥的短篇小说《台阶》三年前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小说《故乡》是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

  三年前初读《台阶》就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与《故乡》的联系十分密切;今天重新教读本文,感受愈加明显:今日“故乡”如何?《台阶》作出了回答!

  两篇小说相同之处颇多。

  首先,在体裁和题材上,都是以小说的形式写农村,写故乡的人和故乡的事,都是对农村问题农民命运的思考。

  在主题上,两篇小说写出了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不但表现农民的物质生活,更加关注笔下人物的精神面貌。

  《台阶》塑造了一位农村“父亲”的形象,他勤劳俭朴、纯真厚道,贫困了一辈子。受“台阶高地位就高”的思想影响,为了赢得人们的尊重,让人瞧得起,决心盖一座高台阶的新房。为了这一愿望,他自己背石料、捡砖头,能自己干的活决不请人干。他从能连续扛回三块三百多斤的石板,到最后连挑一担水都闪了腰。塑造了一位为尊严而含辛茹苦的父亲的形象,表现了对父辈命运的关注;同时,含蓄地批判了人们盲目攀比的虚荣心。

  《故乡》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目睹的现实故乡的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小说深刻写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传统观念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

  作者对笔下的人物,不单有同情,而且有批判。同情他们生活的辛苦与艰难,批判他们思想的愚昧与观念的落后。闰土的封建等级观念使“我”感到很悲哀,他对香炉和烛台的兴趣让“我”无话可说!《台阶》中的父亲受虚荣心的驱使,大兴土木。在父亲心中,似乎房子盖得如何无关紧要,只要台阶修得气派!最终两次闪了腰。文中两次写“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年龄上的不再年轻,主要是指思想观念的“老”——陈旧!不难看出,作者含蓄着的批判色彩。

  “故乡”是辛亥革命后仍被传统观念所左右的故乡;“台阶” 是改革开放前期人们思想被传统观念所左右的台阶。

  因而,两篇小说的感情基调都是沉重的。虽然《故乡》中有着对闰土英俊少年的美好回忆,《台阶》中也有一家人在门前三层台阶上悠闲自在生活的描写.但是,都无法驱赶小说中始终笼罩着的悲凉气氛。

  “我”是在北风呜呜响的冬天回故乡的,苍黄的天,瓦楞上的霜草,贫穷苍老麻木愚昧的儿时伙伴,的闰土,尖酸刻薄的豆腐西施,再加上我辛苦辗转本来没有什么好心情,所以感到莫大的悲哀。

  《台阶》中父亲含辛茹苦,贫穷了一辈子。要住好房子无可挑剔,他却为了显示低位高而修建了九层台阶。应该是盖房子比修台阶更使人费神劳力。但盖房子没使父亲有什么大的变化,修台阶撬石板时却出现了闪失。当年能扛;今天却不能撬了。后来挑水时,又一次闪了腰。不仅仅是体力问题,说明父亲被可悲的虚荣心的台阶搞垮了!字里行间也透着一股悲凉的气氛。

  小说的结尾,作者都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故乡》写后辈还是要一气的,希望如地上的路,只要走,总是有的。《台阶》结尾写“父亲老了”,这里的“老”,既写出了父亲修建台阶的错误性,做了一件糊涂事,年轻一代的“我”们,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不再自设障碍,自造限制自己的台阶!

  在写法上,两篇小说都运用了对比。《故乡》中英俊的少年闰土与麻木迟钝的中年闰土形成了鲜明对照;《台阶》中,修台阶前后一家人的不同感受,以及父亲的身体状况的变化也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也让读者准确的把握了主题。

  环境描写,是小说渲染气氛和寄托人物感情的手段。两篇小说都有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景物烘托。如《故乡》中萧索的荒村,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台阶》中超过台阶高的破草鞋,缭绕的烟雾、冒着耀眼水泡的黄泥等,或者渲染气氛,或者烘托人物内心。

  另外,两篇小说的作者都是浙江人,他们的作品自然有其鲜明的地方色彩。如晚稻、春花、狗气煞等。虽然如此,他们作品中的人物——闰土和“父亲”却没有地方性,都是我国特定时期的农民的典型代表。

  两篇小说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都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不同的是,闰土是从无到有:儿时称“迅哥”,中年时称“老爷”,并且认为理应如此;《台阶》中的“父亲”一开始“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真正修台阶时的手无处放,胸挺不很直,露初尴尬的笑,这一系列表现,说明他的内心是矛盾的,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了怀疑。作品结尾写道:“好久之后,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这也父亲对“台阶高地位就高”的古训是半半信半疑,他比闰土更自觉。因而作者对其批判的的成分更少一些。

  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故乡》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台阶》更多运用白描的手法,主题更含蓄。

  《故乡》写于1921年,《台阶》写于1988年。六十几年,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只不过短短的一瞬。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人们的传统观念是很难改变的,移风易俗何其艰难!

  正因如此,有良知的作家才始终进行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努力。

  《台阶》教学反思

  上完《台阶》一课后,我有一种满意的成功感,因为我上此课,既教了学生阅读方法,又指导了学生写作技巧。今后的记叙文阅读教学,我将以此为范例,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我认为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我们教师在讲授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而要力求以课文为本,在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学会阅读方法,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回想自己的写作中的不足,进而揣摩提高写作能力。在上《台阶》一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阅读与写作的指导。

  一、文眼很关键。阅读时,我们要找文眼,所谓的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那么写作时我们一样要设置文眼。我让学生找到《台阶》一文的文眼-----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并围绕它展开分析。正是因为这一观念,才有了父亲奋斗一辈子去盖有高台阶的新屋。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害所在。在讲此问题时,我提醒学生在写作时也要有意识的设置文眼,那样,既有利于自己围绕中心写作,也有利于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学生作文不会选材,或长篇大论却离题千里,这也是写作中的常见病。这是因为学生还没弄清楚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台阶》一文就是很好的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的典例。阅读时有学生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我适时指导学生: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同时我提醒学生想想自己以前的作文是否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考虑所选材料能否为文章中心服务,并要求学生以后写作注意这一点。

  三、结构上要前后照应。文章若注意了前后照应,能给读者以紧凑感,如是前后对比,则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在《台阶》的教学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因为这是课后习题,所以很多教师在学生思考后只是照本宣科地给出答案: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而我,在此基础之上,重点强调了(1)、(3)两点,造新屋时托它闪了腰的石板是父亲当年背下来的;当年小孩子能连跳三级的低台阶,现在的高了却让父亲挑水闪了腰。这前后一照应,父亲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而衰老的形象边跃然纸上了。同时我提醒学生以后在写作中也可以尝试着应用前后照应的写法。

  四、心理描写要注意人称。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直接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根本不考虑文章的不同人称。在《台阶》阅读教学中有一个老师都会提的问题:“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在此我告诉学生:以第三人称写的文章可以直接写人物心理活动,而以第一人称写的文章,因为有“我”,而“我”不是神仙,不能钻入别人的脑子里,所以不能直接写别人心理活动。另外这里我还着重讲了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摇动了父亲的心,做高台阶的新屋正是父亲心上飘不去的烟雾。这样一讲,学生很容易感知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由此,我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五、细节描写能成功刻画人物心理。学生写作中往往不会运用细节描写,而好的细节描写常常为文章增色不少。《台阶》一文就有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我让学生细细品味:“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由此细节刻画了父亲一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的谦卑形象,同时写出了台阶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心理。品味之后,我让学生当堂写一段细节,有几个同学写得相当精彩。

  总之,我感觉本课上得相当成功。今后在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我将努力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语文课本,真正成为“本”,在此“本”之上,让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阅读写作能力枝繁叶茂。

初一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马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二、三段

  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止)

  2、小组内讨论: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实际是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态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资料卡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2)人类对马的驯化,如果给马带来了痛苦,那么请联系人类发展的历史谈谈人类该不该驯化动物?

  3)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

  讨论结果略。

  三、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导入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写作片段。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任选五个词语造句。

  2、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作读书札记(一周内完成)。

  [附]板书:

  家马:驯良——同情作比较,

  野马:自由——欣赏突出事物的特点

初一语文教案8

  ○教学内容

  教学《行道树》: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初一语文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2、使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依据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自写出了什么?

  分析:依据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皇帝喜欢穿新衣服,写出故事发生的缘由。第二部分,第2至4段,叙述两个骗子向皇帝行骗,写出故事的发生。第三部分,第5至22段,叙述大臣和皇帝受骗、骗人,写出故事的发展。第四部分,第23段至末尾,叙述皇帝裸体参加游行大典,写出故事在高潮中结束。

  2、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分析: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板书:丰富想象大胆夸张)。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板书:曲折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

  3、本文想象丰富而且奇特,夸张大胆而且合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为什么却又能够令人信服?

  分析: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创造出来的。历史上穷奢极欲、昏庸暴虐、不理朝政的皇帝,做出逾乎常理、骇人听闻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高官巨宦一味阿谀逢迎皇帝,只求保住官位,更是非常普通的现象。童话家安徒生在这样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想象,进行大胆夸张,叙述出这样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这样的人物形象,既有现实生活的充分依据,又表达了对这样的皇帝和大臣的强烈憎恶之情。文中描写皇帝、大臣甘愿受骗、并且骗人,直到皇帝在游行中听到老百姓都道出了他在裸体游行的真象以后,还硬撑着把那丑剧扮演下去,都是人物特点的逻辑发展。因而能够让读者信服,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

  4、本文是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从中可以看出童话这种文学样式具有什么艺术特点?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是想象丰富,大胆运用夸张,这也正是童话这种文学样式的艺术特点。童话,正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驰骋想象,大胆夸张,来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童话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非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更有代表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童话不但可以想象、夸张地叙写人间的故事,刻画人物的形象,还可以拟人化地描写动植物或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它们以人的生活经验和性格特点,通过描写他们的思想行为,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这种童话,就更充满丰富想象和大胆夸张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二)学生试分析段落,并概述段意。

  (三)教师归纳

  (四)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一下)正确理解童话情节的夸张性的特点。

  (五)通过口头复述和分角色朗读,体会语言口语的特色。

  (六)简单复述一下第一、二、三部分的故事内容和情节,然后转入第四部分,指定一两位同学回答提出的问题。

  (七)引导学生概括人物特点。

  (八)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理解童话的艺术特点。

  (九)按照课后练习六的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初一语文教案10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

  二、初读,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

  想一想,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22小节)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研读课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第2——6小节——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阅读探析: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1、思考题一:

  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考题二:

  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17、18节)

  3、问题一:

  为什么第17自己”?

  能达到美的境界。

  4、问题二:

  第19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5、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

  五、练习: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说说,为什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样地打动人心?

  ——第19、20小节原文:“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延伸思考二:

  这篇文章的文字很优美,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能否结合自己的感受或学习生活体验,说说为什么冰心奶奶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那样打动人心?

  ——我个人认为,首先可能是

  其次是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坚持不懈的学习,许多宝贵的养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奋。一直笔耕不辍,坚持。

  六、比较阅读:

  美。

  七、结束语:

  无论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与也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和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样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珍惜、热爱、学习、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可能创造出更优美的现代文明。

初一语文教案11

  活动目标

  ① 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② 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③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地说话。

  ④ 围绕一事一物写一篇作文,具体生动,融人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访谈、写作和评价

  活动设想

  学生写作的困难往往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因此作文时有些同学要么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要么仿写范文、编织故事,使文章显得干巴巴的,缺乏真情实感。本次活动指导将以此为突破口,交给学生搜集素材的方法,提倡说真话、诉真情。另据课程标准的写作评价建议,打算让学生对作文进行自评、互评,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推选代表讲评自选范文。教师仅在各阶段进行指导和最终进行评价。

  课前准备

  一、思考回顾

  让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风筝》、《散步》、《诗两首》和《〈世说新语〉两则》等,理解亲情是人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的亲情不只在作者笔下,更萦绕在每一位同学身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家庭实际状况在“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和“妈妈的唠叨”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再作具体的访谈指导。

  二、访谈指导

  ① 选择“老照片的故事”和“我家的一件珍品”的同学,应在作文前与父母聊一聊相应的话题。可以和父母一起翻翻旧相册,听他们讲讲照片后面的故事;可以找一找家中的某一件你感兴趣的物品,问问父母它的来历。

  ② 选择“妈妈的唠叨”的同学,应静下心来听听妈妈唠叨的内容,和爸爸谈一谈关于“妈妈的唠叨”的话题。

  三、谈话指导

  ① 无论选择哪一项活动,在与父母交谈时都应该注意拟好谈话提纲。内容包括:向父母介绍本次语文活动的内容和访谈的目的;你需要得到父母哪些方面的帮助;了解家庭故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询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等等)。

  ② 尊重长辈,文明礼貌,避免争吵。

  ③ 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

  ④ 做好访谈记录。

  四、作文要求

  ① 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文面工整。

  ② 叙事具体,能体现亲情可贵,有真情实感。

  ③ 字数:600左右。

  五、评改指导和要求

  (让学生对作文的基本原则、要求和写作技巧有切身的体会,并自己发现作文的优点和问题,往往更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所以,本次作文评价将在老师的指导下交给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制定评分细则和对学生白评、互评的具体要求。)

  1、根据作文要求确定评分细则(满分100分):

  a.文从字顺,满分20分。(错别字2个扣1分,病句1句扣1分。)

  b.叙事具体,能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满分30分。

  c.能体现出“我爱我家(人)”的主题,有真情实感,满分30分。

  d.内容充实10分,文面工整5分,字数达标5分。

  2、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① 自评:

  a.朗读作文,发现和修改错别字、病句。

  b.细心阅读,根据评分细则对自己的作文逐项评价。

  C.写50字总评。

  ② 互评:

  a.四人一小组共同评改,每组四篇,要有旁批,有50字总评,有四人签名。

  b.各大组挑选出范文两篇,并推选两人下次课讲评。

  (范文选择不一定要最好的,可以选择大众化的,更有针对性;或者选择质量较差的,善意的指出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受益。)

  3、学生讲评

  (把作文讲评交给学生去做,一方面可以强化这种认识和体会,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学生讲评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有没有指导,指导是否到位。)

  初次试讲,学生往往可能只是泛泛而谈,如“我觉得这篇作文文从字顺,内容具体,但有少量错别字”等,教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结合作文中的语句、段落进行评价,如“我觉得这编作文文从字顺,如‘……’一句就写得很美。”

  课堂上,各大组主讲人总评之后,教师应组织和动员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补充讲评。

  4、教师评价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各班不同的情况,着重对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和作文评改、讲评过程进行评价,肯定作文前的有效准备,表扬认真评改的同学(尤其要表扬他们对自己、对同学负责的处事态度)。

初一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①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寓言的寓意。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得启示,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 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周国平先生的人生寓言。

  说起寓言,同学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拔苗助长、掩耳盗铃 狐假虎威、丑女效颦、南辕北辙、叶公好龙、刻舟求剑、郑人买履)

  师: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看来平时积累很重要。大家喜欢这些寓言故事吗?

  (点评:内引以往的学习经验,首次强调课外积累,走近寓言。)

  有谁能说说寓言有什么特征?

  (寓言,它总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上的启示。)

  师 那么从“丑女效颦”这个寓言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模仿别人。)

  师 作家严文井将寓言比作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现在再读“丑女效颦”这个故事,除了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寓意外,换个角度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师 瞧,这就是魔袋,我们取出了比袋子要大的东西。一个寓言故事只要你用心去读,就可以读出许多理趣,读出许多智慧。下面请欣赏第一个魔袋《白兔与月亮》,看你能取出哪些东西来呢?

  (点评:归纳寓言的特点,为下面多角度解读寓言作好铺垫,走进寓言。)

  也可选择“守株待兔”:

  1、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

  2、一次幸运不等于永远幸运。

  3、人不要存侥幸心里。

  4、不要死守着过时的经验不放,否则会失败的。

  狐假虎威:

  1、我们要善于识破那些像狐狸一样狡猾的人的伎俩。

  2、从老虎的角度得出寓意:要分析形式,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3、从狐狸的角度得出寓意:遇到危机情况,要像狐狸一样机智、灵活。

初一语文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烘托作用、

  2.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3.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初步了解“通感”。

  (二)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对声音的描写;

  2.仿照课文,用文字表达一首乐曲。

  (三)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的语言、美的声音、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讲析课文描写民间女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什么不直接下笔,而要先写戏园子、琴师受黑妞的演唱?这—点主要通过讲清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让学生理解。

  (二)难点

  理解“通感”这种修辞手法。这—点教师可以通过找感觉的相通点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弄清生字词。

  2.分忻文章对琴师、黑妞及戏园的描写,淡谈这些描写的作用。

  3.分析文章中对王小玉的演唱的描写.找出比喻句中本体,喻体及它们的相通点。

  4.仿照课文描绘—种声音或一首乐曲。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大致情节。

  2.分析课文前半部分,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注音: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新莺出谷 乳燕归巢 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气味——人的气质和风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白妞出场前戏园子里的盛况。

  (1)哪些内容能够表现“盛况”?

  人们不惜提前几个小时赶到戏园;连早已定了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都顾不得吃,在戏园里买烧讲油条充饥。

  (2)为什么要这样写?

  说明白妞的艺术雅俗共赏,从侧面衬托其艺术造诣之高。

  描写戏园里嘈杂的场面,为白妞出场时的肃静埋下伏笔,两相对照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2.分析文章对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及观众的评论的描写及作用。

  琴帅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黑妞的演唱,已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这时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旷”;“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使文章又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四)总结

  侧面描写的作用

  (1)为白妞的出场渲染气氛;

  (2)烘托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艺.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后半部分,理解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2.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了解“通感”。

  (二)整体感知

  1.把表现白妞演唱技艺的部分分层次。

  分为白妞出场、白妞演唱及观众的反映三个层次。

  2.朗读白妞说书部分,重点分析整个演唱的过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对白妞出场的描写

  外貌描写: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

  动作描写:把梨花筒了当了几声,将鼓锤轻点两下,两眼—顾—看。

  简单的动作产生了极不平凡的效果——满园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下的声音都听得见。

  2.分析整个演唱过程,根据演唱时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演唱的起始——“声音初不甚大”

  演唱的发展——“渐渐地越唱越高”

  演唱的起伏——“陡然一落”

  演唱的高潮——“忽又扬起”

  演唱的结来——“人弦俱寂”

  从这五个阶段的完整表现去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3.分析描写白妞演唱五个阶段所用的修辞手法,了解作者多方位的设喻角度。

  (1)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听觉)用眼睛所见之景(视觉)来设喻表现,如:

  描写越唱越高的声音,“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写回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描写陡然一落,千回百折的声音,“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描写忽又扬起的声音,“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些比喻,把白妞那曲折、宛转、轻快的歌声写活了。

  (2)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用人的感受去表现,如:

  描写白妞初唱时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畅快。”

  把白妞甜润的声音形象地描绘出来。

  文章中的这种方法,即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相通的感受、互相映照,引起渎者的联想。这就是修辞方法中的“通感”,也叫“移觉”。

  4.体会白妞演唱达到的效果。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让人长时间忘记—切,耳朵里只有歌声。

  (四)总结、扩展

  1.多方位正面的描绘白妞的演唱技艺。

  2.通感的运用所收到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依照课文中正面描写小玉说书的部分。描绘一种声音或——首乐曲.歌曲,注意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

  白妞演唱的过程

  (正面描写)

  七、参考资料

初一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学重难点:

  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二、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

  三、指导学生学习全文。

  (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Zh)立 绮 q )丽湮(y n)没剽悍(p )盘旋(X n)

  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 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

  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二)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提示:

  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发者。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其中鹤鹰之战是重点,战前,战斗,战后,是三个大层次。战前又有两个小的层次,前一层写"一"字形模队的飞翔貌,后一层写变换方向。战后,也分两层,一层是护送,一层是远飞。

  (三)深人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

  2.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

  3.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

  (四)通读,进一步思索以下问题,并从总体上体会全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1.作者描写鹤悠然飞翔于空中的意图是什么?

  2.在鹤鹰之战中,一开始写鹤群"立即崩溃""惊恐万分""陷入一片混乱",这些描写是否破坏了鹤的形象?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到因车祸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体会鹤群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5.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课文学习小结。

  注意结合所学内容的主要点小结即可,突出学习收获即可。

初一语文教案15

  一、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出生于法国南部阿韦龙省圣雪翁村一户农民家中。四岁左右,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此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回到父母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法布尔家为生计所迫,几度迁居,少年法布尔也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无法正常读下来。他靠自学考取了沃克吕兹省阿维尼翁市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作《昆虫的故事》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

  2.了解《昆虫的故事》

  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不故作深刻。他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对照虫性,并以虫性反映社会人性。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使这部描写微小的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著。

  二、整体感知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扰乱( ) 狩猎( ) 哀号( ) 喧嚣( ) 喑哑( )

  莴苣( ) 静谧( ) 篡夺( ) 劫掠( ) 酷爱( )

  妒忌( ) 窸窣作响( ) 吮取( ) 惊慌失措( )

  津津有味( ) 毫不犹豫( ) 喙( ) 篝火( )

  螽斯( ) 窃窃私语( ) 更胜一筹( ) 嗉( ) 囊( )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更胜一筹: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津津有味:

  (3)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篡夺:

  3.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思路提示:像《绿色蝈蝈》这类介绍昆虫或动物活动的文章,通常会写哪些内容呢?一般情况下会从(1)形态特征 (2)生活习性——吃、住、行、鸣叫、劳动、婚恋、繁衍、死亡等、(3)种类及分布等方面来写。

  三、探究赏析

  (一)深入理解

  1.文章是怎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的?

  2.细读文章第3段,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绿色蝈蝈的声音这种无影无形的东西呢?

  3.细读第5段,作者是如何将蝈蝈的捕食特点写的惟妙惟肖?试举例说明。

  4.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否不相吻合?

  (二)语言品味

  作者将绿色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由于善于描写,并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请仔细阅读后,画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说一说它抓住了蝈蝈的什么特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示例:蝈蝈在窃窃私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地窸窣作响。

  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见到蝈蝈声音的独具韵味。

  四、积累迁移

  1.选择一种动物,仿照下面的句子,对其进行描写。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仿写:

  2.本文选自法布尔的《昆虫的故事》,它被称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你怎样看呢?学习本文后,谈谈本文有哪些写作经验可供借鉴。

【初一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1.语文园地教案

2.《语文园地》教案

3.《语文园地七》语文教案

4.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5.初一语文周记范文

6.初一语文教学总结

7.《台阶》语文教案

8.桥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