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1-23 10:42:30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班科学教案(汇编15篇)

中班科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经过观察,发现秋天的树叶是多种多样的。

  2、学习给树叶分类或排序,体验玩树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小筐、分类盒。

  2、电教设备:电脑。

  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一齐观赏秋天落叶的自然景色,引发幼儿拾落叶的兴趣。

  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有多种不一样树木生长的草地上,观看地上的落叶。

  教师:小朋友的脚下都有些什么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落叶(秋天来到了。)

  引导幼儿观察秋风吹过的落叶景色:一阵秋风吹过,树上的小树叶怎样啦

  它们是怎样落下的我们一齐来学学。

  二、幼儿边拾落叶边观察。

  1、教师:在场地的四周,有许多大小不一样的`树,它们的叶子一样吗

  2、教师:你喜欢这些落下的树叶吗

  请幼儿每人拿一个小筐和同伴一齐去收集自我喜欢的、不一样的落叶。

  三、互相交流各自收集到的树叶。

  1、教师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发现树叶是多种多样的。

  2、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我捡来的落叶。

  四、利用落叶进行分类、排序和拼贴等趣味的游戏活动。

  教师:大家收集了这么多漂亮的树叶,打算怎样玩呢

  幼儿尝试用自我想出的方法“玩”树叶。

  请幼儿在团体前展示、讲述自我的玩法。

  比如:给树叶分类(按大小、颜色、形状等)排序(从高到矮或从大到小等),

  用树叶拼贴图画等。

  教师鼓励幼儿自我的创新玩法,进一步增强幼儿在玩树叶中产生的进取感受。

中班科学教案2

  活动目标:

  认识粗细,感知粗细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长度相同,直径明显不一样的木棒3根,每根棒的两端尽量一样粗。

  2、黑板上高度相同,直径明显不一样的圆柱体两个。

  活动过程

  1、教师同时出示两根木棒,把木棒两端对齐拿手里或立在讲台上,让幼儿观察木棒的相同与不一样之处,引出粗细的.概念。

  2、把3根木棒两两经较,用目测找出最粗和最细的木棒,异常强调中等粗的比最粗的细节,比最细粗些。从而使幼儿感知粗细的相对性。

  3、让幼儿观察黑板上的图形。师生小结粗细的特征,让幼儿说出,粗些、细些、最粗、最细等词。

  4、按由细到粗把3根要棒排序。

  5、指导幼儿做幼儿用书第8、9页的练习: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目测比较物体或者物体某部分的粗细,分别把最粗,细些,最细的物体某部分的涂色。

  6、活动结束:小朋友一齐探讨。

中班科学教案3

  设计意图:

  根据《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五大领域的科学领域指出,中班幼儿要了解一定的科学现象,对自然感兴趣。冬天到了,在下雪后,孩子们玩了堆雪人,打雪仗的游戏,同时发现教室的窗户上结了冰花,他们想知道冰花是怎么来的,也想试着做一做冰花。因此,我设计了冻冰花,让孩子们自己制作冰花,了解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了解水遇冷凝结成冰,冰遇热融化成水。

  2、初步掌握操作方法,探索用各种材料做出冻冰花。

  3、体验做冻冰花的乐趣。

  活动重点:

  了解水遇冷凝结成冰,冰遇热融化成水。

  活动难点:

  探索用各种材料做出冻冰花。

  活动准备:

  1、幼儿搜集各种做冻冰花的小器皿(果冻盒、酸奶盒等)

  2、棉线、花片、彩色碎纸、颜料水。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欣赏冻冰花,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1、教师:冬天到了,我们可以在冬天玩什么游戏?

  2、教师:你们见过冰吗?冰是什么样的?你们知道冰是怎么来的吗?(引导幼儿调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对冰的认识)

  3、教师:看,这是什么?(出示冰花,帮助幼儿了解“冻冰花”)

  4、教师:冻冰花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引导幼儿自由猜测冻冰花的制作方法)

  二、探索制作冻冰花

  1、教师:冻冰花是用什么做的?怎么做?冻冰花里漂亮的颜色和花纹是怎么做出来的?(幼儿自由讲述,推测用相关材料制作冻冰花的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幼儿看《冻冰花》视频来印证推测)

  2、幼儿自由选择桌上的材料(器皿和装饰材料),探索制作冻冰花。

  三、小结冻冰花的'制作过程

  1、教师:你的冻冰花真漂亮,你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2、教师:在哪里才可以制作冻冰花呢?(根据幼儿的讲述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做冻冰花,如放在冰箱里制作或在冬天里放在室外自然冻结)

  活动反思:

  抓住冬天这一很好的季节教育时机,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制作冻冰花的方法,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冻冰花的乐趣,感知科学常识,感受冬天气温的变化,探索水的形态变化与气温的关系。

  活动中,要提醒幼儿穿戴好小围裙,注意卫生。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冰花的形态变化。一个简单的冻冰花制作给幼儿带来了莫大的快乐。虽然冻冰花的制作过程很简单,但由孩子亲手来制作,体会制作过程的快乐这才是活动最根本的目的。

中班科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积极参加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知道一些保持身体各部位整洁卫生的方法。

  (4)了解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弹性及弹簧的玩具。用具等,有弹性的物体(如松紧带。海绵。弹力布。。皮筋)。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弹性。

  A。幼儿操作,观察用力拉或压弹簧及有弹性的物体时它们的外形变化。

  B。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发现,了解弹性的基本特征。

  提问: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小结:当用力拉或压时,弹簧。松紧带。海绵等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变长,有的变短,有的变形;不再压时,这些物体都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就是弹性。

  (2)幼儿再次操作材料,发现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大小不一样。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的弹性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的大小不一样。

  (3)说一说:有弹性的物体。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活动反思:

  1、通过《指南》科学领域的学习,我在活动中利用PPT凸显弹簧的伸缩及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的展示,重难点突破直观形象,易于幼儿理解;

  2、认知上:让幼儿在操作探索活动中,主动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能力上:在探索操作过程中,让幼儿根据各自感兴趣的物体去发现弹性的用途,并注重幼儿在操作中学习的特点,特意提供了幼儿自由操作机会,使幼儿敢于、善于、愿意表述自己发现的过程。情感上: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极大兴趣。

  3、情境教学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设置一个PPT,引入幼儿在平时活动中的情景去设疑,发现玩具中秘密,为幼儿主动探究提供了条件。

  4、动手操作法:它是幼儿科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方法,《纲要》中指出:提出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幼儿多种方式探索提供条件。本次活动我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的让幼儿主动探索,感知弹性的特点,第二次通过再次操作来记录,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来辨别物体是否具有弹性。

  5、记录: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的结果,是科学活动中的一个必备环节、所谓求证。

中班科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发现并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2、能按不同条件给叶子分类,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感受叶子的多样性和奇特性。

  3、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采集的叶子。

  2、不同的叶子实物和图片。

  3、分类盒、纸、笔。

  4、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分享交流采集叶子的成果。

  (幼儿的桌上陈列有采集来的各种叶子)

  师:大家来相互说一说,你采集到了什么叶子,它是什么样的?

  2、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1)师:这些叶子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叶子的不同之处,并透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比较有关叶子。

  教师小结:叶子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形状、大小、叶脉、边缘都不一样。

  (2)师:叶子有共同的特征吗?

  教师小结:每片叶子都有叶肉、叶脉和叶柄。

  3、给叶子分类

  (1)教师:你会给叶子分类吗,看看谁和谁一家?为什么要这样分,给他们做个标记。

  幼儿在分类盒中将叶子分类,并制作分类标记。

  (2)请幼儿讲述分类状况。

  4、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

  (1)了解能够吃的叶子。

  师:叶子能够吃吗?你吃过什么样的叶子?

  教师(出示一些蔬菜):你吃过这些菜的叶子吗?你还吃过哪些菜的叶子?

  (2)了解有特殊本领的叶子。

  教师(出示盆栽含羞草、猪笼草和毛毡苔、合欢的图片):你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他们的叶子可有着特殊的本领。

  教师演示、介绍这四种植物叶子的特殊本领。

  5、总结性谈话。

  师:你看了那么多搞笑的叶子,觉得大自然奇妙吗?大自然中是个神奇的大宝库,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活动延伸:

  孩子收集不同的树叶,使孩子积累有关叶子的经验。

中班科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能对滚动的物体产生兴趣,在操作过程中喜欢积极地观察和比较。

  2.探索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以及物体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箩筐若干、会滚动的物体:海洋球、皮球、薯片桶、一次性纸杯等;不会滚动的物体:各种形状纸盒、各种形状积木等。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自由探索,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教师出示一皮球,问:这是什么?它可以怎么玩?引出皮球的滚动(教师操作)。

  2.除了球可以滚动以外,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滚?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分类,如果提到球类的,教师抓住突出点“除了球类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滚?”,如果提到自己,“是的,我们自己借助自身的力量也可以滚”等)

  3.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的玩具,有一些是会滚动的,有一些是不会滚动的,我们一起去玩玩,试试哪些东西可以滚动,桌子上有两个箩筐,你玩好后,请会滚动的放在打勾的箩筐里,不会滚动的放在打叉的箩筐里。

  提出操作要求:桌上的每样东西都要玩一玩,大家轮流玩,玩的时候请到桌子后面空的地方玩,不要到前面来,注意安全,可以吗?玩好后告诉老师你的发现。

  4.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并且在快结束的时候提醒幼儿将会滚动的和不会滚动的物体分放在两个箩筐内。

  5.第一次分享交流:

  提问:

  (1)你刚才玩了什么?你发现哪些物体可以滚动,哪些物体不可以滚动?为什么?(幼儿回答,教师拿这个物体进行滚动,验证此物体是否可以滚动)

  (2)教师拿皮球和方形积木让幼儿进行形状上的比较,从而得出物体滚动的条件,教师小结:会滚动的物体,每个边摸起来都是圆圆的,没有角。(当幼儿回答不出答案时,教师请幼儿用手摸一摸,初步感知“角”的概念)

  二、幼儿第二次自由操作,发现物体的形状与滚动的路线之间的关系(教师将不会滚动的物体拿走,每桌放2个海洋球、2个杯子、2个薯片桶)。

  1.师:这些都是会滚动的东西,如果我们轻轻的一推,它们滚动的`路线一样吗?幼儿自由回答。现在请你去试一试,待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幼儿自由去探索,教师指导。

  (1)提问:你刚才玩了什么?它是怎么滚动的?它的滚动路线是什么样子的?(直线、绕圈、方向不定)请回答的幼儿上来验证自己的说法。

  (2)每说到一种形状的物体,教师小结:像杯子这样,有一边大一边小的圆形的物体叫做圆锥型,圆锥型的物体不管你往哪边推,它的滚动路线都是绕圆。像薯片桶这样上下两个一样大的圆形的物体,我们叫做圆柱体,它的滚动路线和球型的是一样的,都是直线。

  三、延伸活动:

  师:刚刚我们发现了那么多的物体都会滚动,那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会滚动呢?滚动有什么作用?滚动让我们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回家去找一找,试一试吧!

中班科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透过猜猜、看看,比较黄豆、赤豆、绿豆,并说说其特征及用途。

  2、了解、认识各种豆类食品,激发幼儿喜欢吃豆类食品。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豆罐(黄豆、赤豆或绿豆)。

  2、相对应的豆制品及照片。

  3、豆宝宝介绍自己的豆制品的录音。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1)幼儿摇摇、听听、猜猜豆宝宝。

  师:“这天,我们那里有很多的豆宝宝,你们愿意和它们一齐玩吗?”

  幼齐:愿意。

  师:“那好,我们轻轻把小椅子下面的豆罐罐拿起来,请你轻轻地摇一摇、听一听、猜一猜里面藏了哪位豆宝宝?”(幼儿自由交流)

  (2)幼儿打开罐子,看看里面到底藏了哪种豆宝宝?

  幼A:黄豆。

  幼B:红豆。

  幼C:我的是绿豆。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透过摇摇、听听、猜猜,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兴趣,把他们引入了活动中,为下面的活动作了铺垫。)

  2、自由探索。

  (1)听听、看看、说说三种豆宝宝的不同。

  师:“老师这边也有三个豆罐子,我来摇一摇,你们听听会发现什么小秘密?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幼齐:不一样。

  师:“为什么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呢?”

  幼A:因为里面装得豆豆不一样。

  幼B:有的豆豆小,有的豆豆大。

  幼C:因为有的是绿豆,有的是赤豆。

  幼儿自由取出一粒豆宝宝,看看长得怎样样的?和旁边的小朋友的比比,看看是不是一样的?

  师:“看看你的豆豆是长得怎样样的?和你好朋友的有什么不一样啊?”

  幼A:我的豆豆是红色的。

  幼B:我的是绿色的,是绿豆。

  幼C:我的是黄豆,比多多的绿豆大。

  幼D:我的和米沂的也不一样的,我的是红色的,她的是黄色的。

  (评析:孩子们在简单愉快地氛围中自由探索、自由讨论,透过和好朋友的豆豆的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孩子们的知识,是他们自己找到的、自己发现的,因此在此他们也玩得很开心,同时也自己得到了想要的知识。)

  (2)送豆宝宝回家。

  师:“它们的颜色、大小、形状不一样,那把你手里的豆宝宝送到它们的家里去吧!”(幼儿根据豆豆的标记送它们回家。)

  (3)幼儿讨论:你喜欢哪种豆宝宝?为什么?

  幼A:我喜欢黄豆宝宝,它能够变成豆腐吃的。

  幼B:我喜欢绿豆宝宝,我吃过的.。

  师:“对,豆宝宝的本领可大了,它能做成很多好吃的食品。此刻,我们就去参加一个豆制品展览会,看看你喜欢的豆宝宝变成了什么?”

  3、幼儿交流讨论:

  (1)你喜欢的豆宝宝变成了什么?

  幼A:我的变成了豆腐。

  幼B:黄豆宝宝变成了豆浆。

  幼C:我的是绿豆汤,是绿豆宝宝变的。

  幼D:豆沙是红豆宝宝变的。

  (评析:透过这一环节,发现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在家常见的、常吃的一些豆制品还是能够认出来的。孩子们选取自己喜欢的食品,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把豆制品送到相应的豆宝宝那里。

  (3)看照片,请豆宝宝检查。(听录音)

  (评析:孩子们自由选取,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送它们回家,再看照片、听录音让孩子们自己检查、自己发现错误,以他们为中心,提高他们的参与性,同时在集中注意力看听时,对豆制品已经有了必须的认识。)

  4、小结:小朋友们真棒,豆宝宝很开心,要谢谢你们。豆宝宝不仅仅能够做这么多好吃的食品,而且都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所以我们要多吃、常吃豆制品,让我们身体长得棒棒的!

  活动评析:本次活动采用农村特有的资源:黄豆、赤豆、绿豆,这三种豆也是孩子们常见的、比较熟悉的,较为他们理解。在活动中,让孩子们摇摇豆罐、听听声音、猜猜豆豆,一系列的自由探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简单、愉快地氛围中,不仅仅掌握了一些豆豆的特征和用途,还明白了它们所做成的相应的豆制品,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以孩子为中心,自主性有了必须的提高。

中班科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柳树长新叶了,并了解柳条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够从周围环境中找到柳树。

  活动准备:小区里栽有柳树的地方

  活动过程:

  一、柳树长新叶了

  1.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柳树下,请幼儿说说这是什么树?

  2.引导幼儿观察柳树枝

  提问:

  1)柳树的枝条上有什么了?

  2)柳叶是什么颜色的?

  3)一片一片的小叶儿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4)两头尖尖的柳叶儿是怎样长在枝条上?

  3.教师小结:春天到了,柳树发芽了,长出了一片片嫩绿嫩绿的小叶儿,小叶儿两头尖尖的,一头长在柳枝上,一头随柳枝向下垂,这边长一片,那边长一片。

  二、长长的柳条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柳条的'特征。

  提问:

  1)长满新叶的柳条,它往哪个方向长的?

  2)一条一条的柳条像什么?

  3)风一吹,柳条它会怎么样呢?

  2.请幼儿用两条手臂来模仿下垂的柳条和迎风摆动的柳条的样子。

  3.教师小结:细细长长的柳条像小姑娘的辫子,没有风的时候,一条条的柳条是往下垂的,风吹来的时候,下垂的柳条就随风摆动。

  三、找找柳树

  1.师:在我们的小区里,还有许多柳树呢,我们再去找找好吗?(组织幼儿寻找柳树)

  2.找到后请小朋友讲讲为什么是柳树?(讲出柳树的特征)

  四、结束:

  回活动室休息。

中班科学教案9

  设计背景:

  动物一向是孩子们的朋友,中班的孩子们也异常想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但常见的话题只是有关“动物的外形、习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动物们各种各样、姿态万千的睡眠姿势。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期望经过这个活动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及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活动目标:

  1、感受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观察了解动物姿态万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态,从这一侧面

  让孩子了解人和动物的不一样之处;丰富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能够分清动物的不一样睡姿;

  活动准备:

  1、家长和幼儿一齐收集有关动物睡眠的各种姿态的图片。教师布置好活动场地:动物的家――将活动场景布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摄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图。森林中布置有关动物(仙鹤、马、猫头鹰、蝙蝠、猫、乌龟)的家,用积木拼搭成型,上头贴上相关动物的图片;幼儿进场时播放轻柔的音乐。

  3、CAI课件《姿态的万千睡》、电脑、磁带、录音机、电钢;

  4、活动前和孩子们一齐了解各种动物的名称。

  活动过程:

  1、幼儿跳团体舞。跳完舞蹈后,请幼儿说说运动后的感受(想休息),并请幼儿自由休息。教师问幼儿:“你睡觉时需要些什么呢”幼儿一边讨论一边休息。这时播放课件,背景屏幕换成第一种动物的图片。

  2、看课件,感知动物不一样的睡姿。

  请幼儿逐一欣赏课件。各种动物的出现方式不一,有的用动物的叫声、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画面后,请幼儿先想想这种动物是如何睡觉的,并进行表演。幼儿表演完后,再请幼儿观看正确的答案,并模仿正确的睡眠睡姿。(幼儿可随意选择动物)同时用游戏的形式学习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连线游戏《它怎样睡觉》

  教师将幼儿分成男女生进行趣味知识比赛,请幼儿用连线的方

  法指出各种动物是如睡觉的同时巩固词汇:缩、倒挂、趴等词。当幼儿连对了,电脑就会奖励幼儿一个笑脸娃娃;连错了,电脑会鼓励幼儿再连一次,直到连对为止。比赛结束后,两队比一比看哪队积的笑脸娃娃多,就获胜。

  4、玩游戏:找朋友。

  (1)教师交代游戏规则:听到欢快的音乐,动物们就出来游戏;听到抒情、安静的音乐,动物们就回家睡觉。睡觉时必须十分安静,不要大声喧哗。每一个小动物必须找到自我的家。

  (2)幼儿游戏。

  (3)增加游戏难度、扩大游戏范围。幼儿不仅仅能够模仿学过的动物、还能够模仿其他的动物,自我动脑想想其它动物是怎样睡觉的教师可让幼儿充分想象,对幼儿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急于给幼儿答案,请幼儿自我下课后想办法求证,找寻答案。

  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后,在父母的协助下了解其它动物的睡眠姿势,然后将结果与其余幼儿共享。

  附资料:仙鹤单脚站立着睡、马站着睡、猫头鹰只睁一只眼、蝙蝠

  倒挂着睡、猫趴着睡、乌龟缩进壳里睡。

中班科学教案10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小草,丰富有关小草的认识。

  2、感知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学习有关小草的制作活动,体验创作的乐趣。

  4、探索、发现生活中小草的多样性及特征。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请家长带孩子到草地观察小草,获取一些小草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了解小草的特征。

  1、前几天,我们都去草地上玩小草、看小草,谁来说说小草长在哪里?是什么颜色的?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草名字以及小草的根、茎、叶、花的颜色、形状等特点。

  幼A:我喜欢狗尾巴草,因为它毛茸茸的,像小狗的尾巴。

  幼B:这是蒲公英,它的叶子像锯子,花是黄的,以后会变成白色的小绒球。

  幼C:这是一种可以吃的草(荠菜),可以包馄钝吃,白色的小花像满天星。

  幼D:这小草断了,会流出“牛奶”来叫羊奶草。

  评析:幼儿虽未完整的介绍根、茎、叶、花,但都能抓住小草的主要特征,这是难能可贵的,叙述中,有的幼儿用方言说小草的名字,这些有趣而直观的名字,教师没有否定它,而是改为大家根据小草的特点来讨论,给小草起个适宜的名字,再用口语表达。然后让幼儿用手按一按,光脚踩一踩,讲讲有什么感觉?再用鼻子闻,引导幼儿用语言来表达出来,就是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小草。

  3、找出你自己不认识的草去请叫别人。

  4、让幼儿用手在草地上按一按,赤脚在草地上踩一踩,讲讲有什么感觉?

  有的幼儿说湿湿的、滑滑的,有的说很舒服,就像走在地毯上,有的说脚地有发痒的感觉。

  5、引导幼儿闻一闻青草的气味,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评析: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师是采用灵活和开放的原则,追随幼儿的兴趣,通过调动幼儿的视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去观察、学习、,把观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二、了解小草的作用与人类时候的关系。

  1、请养过家禽、家畜的幼儿说说,家禽、家畜每天吃的饲料是什么?草可以作哪些动物的食物。

  2、观察草坪几周围的野草,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喜欢种草坪?

  幼A:草坪看上去很平整、很漂亮。

  幼B:有草坪的地方很舒服,空气新鲜。

  评析:通过引导使幼儿知道草坪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以及固土、保湿等作用

  3、让幼儿在草地里找一找,并用已有的经验谈谈草还是哪些昆虫的家,它们为什么选择草丛为家。

  4、向幼儿介绍小草还可以当燃料、制造肥料、有些小草还能做药材。

  评析:这主要是使幼儿了解到草与人类、动物、环境的生态关系,萌发爱护小草的情感,做出保护益草的行为。

  三、了解小草的害处。

  师:小草有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人们有时还要除草呢?

  幼儿A:小草和庄稼长在一起,营养都被小草吸收了,庄稼就长不好了。

  幼儿B:花园里长出了杂草,花园看上去就不好看了。

  小结:草的生长也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养料,所以,庄稼地和花园里的草多了,就会影响庄稼和花的生长,就要把草除掉。

  四、对小草进行创作活动。

  1、将和幼儿一起收集的各种野草和野花进行盆景制作。尝试简单的插花艺术。

  2、用自己喜欢的`野花、草、叶进行粘贴活动。

  3、用彩纸折制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

  评析:这一活动环节,通过美工活动自然而然帮助幼儿巩固对小草的认识,初步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课后反思:

  1、小草是农村幼儿熟悉的植物,对中班幼儿来说,既要正确认识小草,又要了解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活动教学内容容量较大,有一定的浓度和难度。正因如此,幼儿也因此有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所以活动的内容选择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

  2、整个活动遵循循渐进的原则,环环相扣,方法灵活,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治了情操。首先,教师把教学的地点由室内迁移到室外,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使教学活动变得更新颖、开放、直观、生动,大大激发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和愿望。第二,将知识的传授与娱乐、游戏相结合,淡化了教与学的界线,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第三,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观察、学习,把观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第四,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作用,使幼儿观察的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学科学的特点,重视幼儿学科学的过程,在幼儿自身主动探索中,发现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学科学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

  小百科:草是一般是指草本植物,是一类植物的总称。并非植物科学分类中的一个单元,与草本植物相对应的概念是木本植物。人们通常将草本植物称作“草”,而将木本植物称为“树”。

中班科学教案11

  活动背景:

  在一次午餐吃水果活动中,一小朋友拿着手里的香蕉来问我:“老师,这香蕉里面黑黑的、一点点的是什么?”“老师,这个可以吃吗?”我问全班的小朋友:“你们谁知道香蕉里面黑色的小点是什么吗?”有小朋友说:“这一定是香蕉快要烂了,香蕉变了颜色就不能吃了。”马上有小朋友说:“不对,这是香蕉的种子,我爸爸教过我的”我肯定并表扬了这个小朋友。看着小朋友将信将疑的神态,我设计科学活动“找种子”,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了解种子的奥秘,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知道水果、蔬菜等都有种子。

  2、对种子产生探索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萌发对科学、对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准备苹果、香蕉、橘子、西瓜、南瓜、西红柿、葡萄等水果。

  2、幼儿每人一份操作纸,各种种子若干。

  3、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昨天老师带小朋友去参观了我们的蔬菜园地,看到了许多碧绿碧绿的蔬菜,你们知道吗?这些蔬菜是由什么长出来的吗?

  老师总结:这些蔬菜是由一颗颗小小的种子长出来,我们平时吃的水果也是由种子发芽的结果的。

  (评析: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出课题,显得自然而亲切,一个小小的问题,既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明确了活动主题,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二、找种子

  1、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蔬菜和水果,要请你们用自己的小眼睛找找看,他们有没有种子,找到后,看一看,和同伴说一说,种子它藏在哪里?是什么样?(幼儿自由探索)

  (评析:在探索活动中,幼儿对种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瓜果左看右看,有的用手摸摸,有的用手捏捏,有的用鼻子闻闻,有的交头接耳,相互交流,每个幼儿都处于积极的探索中。)

  2、幼儿交流探索的发现。

  (1)、谁愿意上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种子?

  幼儿一:我找到了苹果的种子。

  师:我们大家来看看苹果的种子的什么样子的?

  幼儿:苹果的种子是黑黑的,小小的。

  (评析:教师让幼儿找出种子并放在视频转换仪下进行展示。通过视频转换仪放大了种子,幼儿很清晰、明确地观察了种子的外形特征。)

  幼儿二:我找到了西瓜的种子。

  师:西瓜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

  (评析:当幼儿看见西瓜的种子的时候很兴奋,原来西瓜的种子就是我们在超市里买到的西瓜籽,它可以吃呢。)

  用同法和幼儿一起观察橘子、黄瓜、西红柿、葡萄的.种子。

  (2)、师:有谁找到香蕉的种子吗?

  幼儿一:香蕉是没有种子的。

  幼儿二:我找到香蕉的这个小黑子。

  师:其实香蕉它也有种子,这些小黑点就是它的种子,只不过是他们退化了,现在的农民伯伯非常聪明,用科学的方法不用种子也能种香蕉,所以香蕉的种子就慢慢退化了。

  (评析:香蕉的种子具有特殊性,幼儿很少了解,通过单独提出,幼儿了解香蕉种子的独特性,达到了教学目标。)

  3、我们知道苹果、黄瓜都有种子,老师告诉你们,除了这些,还有许多瓜果、蔬菜都有种子,小朋友以后长大了就会慢慢知道了。

  (评析:在本次探索活动中,幼儿积极讨论,主动询问,了解了各种瓜果蔬菜的种子的特征。)

  三、操作活动:种子和果实匹配。

  1、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小卡片,上面有各种果实,旁边有各种种子,请你们给这些果实找种子,找到后把种子贴在果实的下面。

  (评析:教师为幼儿设计一份记录表格,表格的上面是各种果实,考虑到种子的外形特征,教师在下面用双面胶带贴着,幼儿找到种子后就可以把种子贴在胶带上,这样方便了展示。)

  2、幼儿交流活动结果,并且请集体检查操作结果的正确。

  师:谁愿意上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我们一起看看他找的种子对不对?

  (评析:幼儿从感知到接受、理解,而教师设计这一环节,不但能检查幼儿的学习的结果,还使幼儿学习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四、活动延伸:

  1、种子发芽实验。

  3、种子贴画。

中班科学教案12

  【活动目标】

  1、透过动手操作、探索等方式来了解虹吸原理,尝试利用虹吸原理帮鱼缸换水。

  2、尝试根据猜测和实践填写记录表,学习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3、乐意参与实验,对虹吸原理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吸管,酸奶勺子,一次性盒子,金鱼缸,针筒一次性杯子,一次性杯子。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教师拿好吸管两头,放进鱼缸里,开始往下流水)

  师:小朋友,我们人类生存都离不开呼吸,那小金鱼是怎样在水里是怎样呼吸的呢?

  师:小金鱼在水里是靠腮呼吸的。

  二、视频停止(小金鱼生活在很脏的水里)

  师:看这画面上的小金鱼怎样了?(水很脏,需要换水)

  师:那你有什么办法帮小金鱼换水,能够让小金鱼不从鱼缸里出来?

  幼儿讲述。

  教师小结: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那我们来看看视频里的老师是怎样帮小金鱼换水的?

  幼儿观看视频,教师捏住吸管两头,一头先放进鱼缸里,另一头再放进一次性的盒子里,水开始流动。

  三、探索让吸管满水的方法。

  师: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样换水的?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视频中的.老师和你用同样的材料,她能够让鱼缸的水流下来,你不能够呢?

  小结:让我们一齐来看看老师的吸管中有什么秘密。

  观看视频,教师捏住吸管之后,放开一头,里面有水流出来。

  师:老师的吸管里又什么秘密啊?

  小结:原先老师的吸管里有水啊!那有水的吸管就能给鱼缸换水吗?

  让我来试一试。

  教师示范,我先捏住吸管的两头,不能让水流出来啊,要不然可能会失败,一头放进鱼缸里,必须要让它进入水里之后才能放手,另一头对准接水的容器之后就能够放手,看看,我成功了吗?

  师:那么问题来了,怎样让你的吸管满水,而且没有空气?

  师:老师那里有几种材料,猜猜看,什么材料能够让吸管满水没有空气,什么不能够?猜好之后把你的猜想结果记在记录表上。

  幼儿填写记录表。

  师:谁来说说你的猜想结果,如果你觉得它能够,你准备怎样做?

  师:你们的想法会不会成功呢?我们一齐到后面去试一试,试一试之前,我有几个操作要求,

  记录表放回凳子后面,4个小朋友一组,每种材料都要试一下,尽量不要让你的水漏在桌子上,因为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就应节约用水,试完之后,要回来把你的记录表填写完整,你的实验结果是不是和你猜的一样,开始行动吧!

  四、幼儿操作。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实验结果。

  师:结果已经出来了,看来用针筒来给吸管吸满水是最可行的,那么怎样正确的让你的吸管吸满水,而没有空气呢?这个需要两个小朋友一齐合作完成。那我也要请张老师来帮我一下。

  两位教师示范:首先,一位小朋友,吸管两头手中拿,对对齐,另一位小朋友,小针筒,手中拿,吸满水,慢慢对准吸管口,轻轻按下小针筒,小眼睛,看看好,吸管满水针筒就停止,两手捏住吸管头,留意别让水流走。然后就是我们刚才看的视频,一头放进鱼缸里,到了水里之后,手再放开,另一头再放进一次性的盒子里,手再放开,水开始流动。

  师:这个方法学会了吗?那你们能够和视频中的老师一样合作给小金鱼换水吗?

  幼儿给金鱼缸换水,教师巡回指导。

  五、教师总结,讲述虹吸原理

  师:小金鱼说,谢谢你们帮它们换水,刚才我们做的这个换水实验运用了一种科学原理,叫“虹吸原理”,它是利用大气对水的压力把水从高的容器导入到低的容器里,所以你们明白刚才为什么要把鱼缸放在高一点的小椅子上了吧!你们回去后,和爸爸妈妈一齐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事情用到了这个虹吸原理。

中班科学教案13

  设计思路:

  新的《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兴趣。我设计的这个小火箭的科学活动就重在于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小实验--火箭上天,让幼儿通过亲身活动,在获得大量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及操作活动基础上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大气压强的作用,积极思考动脑,自主的加以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理解与掌握。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流动的力量,感受大气压强的作用。

  2、尝试探索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拍打瓶子用力大小的关系。

  3、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基础--对空气有一定的了解。

  2、材料准备:小火箭及发射器人手一个;记录表水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探索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1、让幼儿自由尝试火箭上天的方法。

  2、集体讨论

  你用什么方法让火箭上天的?

  你最喜欢哪一个方法?

  3、幼儿再次探索、游戏。

  二、探索小火箭上天的原因

  1、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为什么我们拍瓶子,小火箭能飞起来?

  2、把瓶盖盖起来

  现在小火箭还能飞起来吗?为什么?

  三、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时用力大小的关系

  1、请两位幼儿比一比,谁的火箭飞得高。

  启发提问:为什么一样的'火箭,有的飞得高,有的飞得低呢?

  2、请幼儿操作,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力气大小之间的关系,填写好记录表。

  3、小结:拍瓶子力气用得大,火箭飞得高;力气小,火箭也就飞得低。

  活动反思:

  幼儿对科学经验的吸取和积累、认知结构的建立、技能方法的学习,部不是在一次科学活动中就能完成的,而是通过点滴的逐渐积累。不同角度、多样化的科学活动,将使幼儿科学概念的内涵不断得到补充,外延不断得到扩展,知识得以迁移和运用,能力和方法得到不断锻炼和发展。因此延伸部分的设计,教师采用留疑的方式,出示一个瓶盖,给他们留下了一个想象、探索的空间,激发他们继续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中班科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能识别晴、多云、阴天、雾、沙尘暴、下雨、雷阵雨、大雪的气象标志。

  2.增加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

  2.八种气象标志小图卡。

  活动过程

  1.故事引入去不去游乐场玩的问题,引起幼儿对天气的关心。

  教师:小熊想明天去游乐场玩,晚上睡觉前,小熊给它的好朋友打电话:"喂,小兔吗?明天我们去游乐场玩好吗?"小兔说:"明天下雨,不能去。"小熊想:小兔怎么知道明天下雨呢?小朋友们,你们说说,小兔是怎么知道明天会下雨的呢?

  引导幼儿集体回答:听天气预报。

  教师:天气预报有什么用处呢?

  教师:让我们了解一下最近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做好相应的准备了。如果明天会下雨,我们准备好雨伞,就不会被雨淋了。

  2.观察图片,帮助图上的两个小朋友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于什么?原来他们遇到了问题,他们不知道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谁认识图上的标志?

  请幼儿分别来说自己认识的`标志,不认识的最后问教师。

  教师边出示8个气象标志边小结:晴、多云、阴、雾、沙尘暴、雨、雷阵雨、雪。

  3.游戏"小小天气预报员"。

  教师:小朋友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认识了那么多标志,现在我们用认识的气象标志来玩个游戏"小小天气预报员"。

  幼儿用气象标志的小图片和教师互动做游戏,加深对标志的认识。

中班科学教案15

  设计意图:

  水,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但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虽然在玩水的过程中,他们能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但没有经过梳理与指导,无法形成一些系统的知识。但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系统理论知识较难明白,只有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才能印象深刻。《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溶解现象,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溶解得快,有的溶解得慢。

  3.萌发对物体溶解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愿望。

  活动准备:

  实验材料:透明盛器、水、筷子、热水壶。

  记录材料:水的溶解记录卡、记号笔

  红糖、奶粉、黄豆、盐、橘子粉、维B颗粒、念慈庵枇杷膏。

  活动过程:

  一、了解溶解的概念。

  1.教师:“你们瞧!杯子里有什么?看一看!闻一闻!(红糖)如果红糖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想)

  2.教师实验。

  教师:红糖跑到哪里去了?

  教师小结:一颗颗小红糖粒在水里不见了,跑到在水里去了,这说明糖“溶”在水里了,这种现象叫溶解。

  二、区分哪些物体会溶解,哪些物体不会溶解。

  教师出示沙子、奶粉、豆豆、盐、橘子粉、药粉。

  教师:这是什么?

  教师:谁会像红糖一样溶解在水里呢?我们一起来猜猜看”

  1.教师出示大记录卡,幼儿猜想。(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看法,有疑问的地方打“?”)

  2.幼儿操作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来试一试。”

  (教师介绍操作记录卡,这是一张记录卡,待会做实验的时候,要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溶解的打“√”,不溶解的打“×”,四个人一组,请一个小朋友记录,比一比哪一组最有科学家的头脑,能够安静的实验。完成实验的请你们把实验材料收拾好后,将记录卡交给老师)。

  3.教师和幼儿一同梳理实验结果。(大记录卡)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会在水里溶解的,也有很多东西不会在水里溶解。

  三、观察比较物体在同条件下溶解速度的不同。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在水里溶解的快慢一样呢?(出示果珍、枇杷膏)

  1.同温度的水,不同的东西溶解速度的不同

  教师:“猜一猜同样的水倒进果珍与枇杷膏的杯子里,谁会溶得快一些呢?谁会溶解的慢一些呢?”。做实验:我们来试试看,仔细看哦!得出结论:枇杷膏溶得慢。

  2.不同温度的水,一样的东西溶解速度的不同。

  教师: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枇杷膏溶解的快一些呢?(请个别幼儿回答:热水等其他方法,那今天我们先用热水来试一试。仔细看哦!)

  教师小结:在同样温度的水里,有的东西会溶解的快一些,有的东西会溶解的慢一些。同样东西在冷水里溶解的慢一些,在热水里就会溶解的快一些了。

  活动延伸:

  生活中还会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呢?我们一起去找找试试。

【中班科学教案(汇编15篇)】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01-08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01-06

中班科学教案花儿的好朋友反思11-20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向日葵11-12

中班科学教案量一量称一称12-18

小班关于春天的科学教案01-09

大班科学教案15篇11-20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力反思12-12

小班科学教案:豆宝宝找家12-01

幼儿园中班教案汇编15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