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22 09:38:15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汇总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汇总五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海绵柔软、弹性、吸水的特性。

  2.对海绵的特性感到好奇,并大胆猜想并实验。

  3.喜欢和海绵做游戏,并有探索的欲望。

  重点难点

  重点:本次重点在于让幼儿了解海绵的特征及海绵在生活中的运用,知道海绵质地、表面粗糙、易变形等特性。

  难点:活动中也会有一些困难的地方,对于幼儿来说,小猪海绵软软的很讨他们喜欢幼儿会把注意力放在小猪海绵上,所以,让幼儿正常进行科学探究存在一些困难。

  活动准备

  海绵(小猪造型)若干、密封瓶、水、透明塑料盒三个、手帕若干

  活动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探究的兴趣

  —、“宝贝们,今天有个小动物它想跟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我们把它请出来好不好, 嗨喽!小朋友好,我是一只可爱的小猪,今天呀,我想邀请小朋友来和我一起玩游戏, 你们想和我玩?在玩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它一下,好吗?”引出小猪。

  ●认识海绵,感知海绵的柔软通过感知,认识海绵

  我们来认识小猪,摸一摸小猪是什么感觉?(软软的)小猪身上有什么?(很多小孔) 小猪从很远的地走来跟我们一起玩游戏很累了,我们来给它按摩吧。(这是一只软软的、 会变形的小猪)

  小结:这是一只身上有很多小孔、软软的、还会变形的.小猪。

  “你们知道这只小猪是什么做的?”(海绵)引出海绵

  二、游戏,感知海绵的弹性

  ●单人游戏:住进房间

  过渡:海绵小猪困了,它想到房间里去睡觉,你们看它的房子这么小,海绵小猪这么大,你们猜它能住进去吗?(幼儿猜想)

  幼儿想办法让海绵小猪住进房子里。

  小结:海绵小猪软软的,变形就住进去了。

  过渡:你们看又来了一群小猪,它们也想进玻璃房子里去看看,你们猜它们都能住进去吗?

  ●出示多只小猪,幼儿再次尝试住进房子里。观察住进房子里的小猪。

  小结:通过用力挤压,小猪变型了。

  我们来看一看,住进去的海绵小猪还是原来的样子吗?(不是,被挤的变形了)你们猜猜海绵小猪能变回胖嘟嘟的样子吗?

  幼儿将海绵小猪变回原来的样子。

  总结:那么小的玻璃房子可以住很多只海绵小猪,海绵小猪很有弹性。 过渡:海绵小猪玩得有点脏了,我们来给它洗洗澡吧。

  三、合作游戏,感知海绵的吸水性

  ●幼儿分组合作帮小猪洗澡。

  幼儿发现捧出来的小猪变重了,观察洗澡水,发现洗澡水变少了。

  “咦?洗澡水去哪了?”(幼儿猜想) 验证:挤一挤小猪,水出来了。

  小结:原来海绵小猪把水都吸进身体里了,海绵小猪还会吸水 总结:海绵的本领很多,很柔软,有弹性,还会吸水

  四、结合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海绵 出示图片,认识生活中海绵的运用。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生活中有许多的地方,海绵都能帮上忙,比如:海绵拖把,海绵洗洁布用来洗碗的等,它的作用可大可多,回家后请小朋友一起去找找还有哪些东西是海绵做的,再来跟你的好朋友和老师一起分享。

  活动总结

  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孩子们与海绵宝宝“玩一玩”、“变一变”,让他们用完整的简单句表述自己的发现,符合《纲要》中指出的

  “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同时,我还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 的机会,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探索并发现海绵的特性。

  活动的最后环节,通过参观“海绵展览馆”,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将知识真正

  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来源:

  小班科学活动《夹心冰块》,选自于建构式课程《热和冷》的一个活动。该活动选自于冬天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冰作为活动内容,又因为冰的凉让幼儿有着最真切的体会,幼儿对此活动的热情是非常高涨的。该活动让幼儿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冰的凉和易融化的一个特点,可以说活动的选材非常贴近于幼儿的生活和兴趣。

  二、活动实录:

  活动目标:

  ⒈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冰的凉和易融化的特征。

  ⒉会借助工具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的原来目标是:⒈在情境下操作,感知冰的凉和易融化的特征。⒉能够借助工具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说这样的修改,使得目标更加的具体可行,使教师方便操作,也更贴近幼儿的生活。】

  活动准备:

  ⒈辅助工具:吸管、鹅卵石、温水⒉事先将一些小礼物,如雪花片、各种形状的小纸片放于冰块中。

  【本次活动的冰是幼儿容易接触到的事物,吸管、鹅软石、温水,三件事物都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可以活动的材料来自于生活中,作用于生活中。同时注意吸管要用大号的奶茶吸管,这样方便幼儿较快地达到吹就能吹出洞洞,冰易融化的'特点。

  原课程中活动准备⒈辅助工具:罐子、盆、木制小榔头等。⒉事先将一些小礼物,如雪花片、小粘纸等,冻在冰块中。

  说明:冰块的制作非常容易,但是要将粘纸夹在中间就不太容易了。我们做法是:先在小的牛奶杯中放少量水,将雪花片放在其中,雪花片会浮在上面,等有些许冰住的时候再放满水,这样夹心冰块就完成了。】

  活动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知冰的凉和易融化的特征难点:怎样将礼物从冰中取出活动过程:

  ⒈体验冰块的特征⑴今天老师给大家每人准备了一块冰,请你去摸摸、看看、说说,冰块是怎样的?

  ⑵幼儿自由体验⑶集中:这些冰块是怎样的?(硬硬的、凉凉的)这些冰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里面都有小东西)【该环节主要是让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体验冰凉的特点,其实这是冰给人最明显的一个特征。该活动也是幼儿在家中经常玩的一件事情。】

  ⒉尝试用各种方法取出小礼物⑴冰块里的这些东西其实是我送给你们的小礼物,可怎么把冰块里的小礼物取出来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鹅卵石、吸管、温水,请选择其中的一件,想一想、试一试,将小礼物取出来。

  ⑵幼儿操作⑶集中:你有没有取出我送给你的小礼物?(请你将小礼物放在自己口袋里)你是怎样取出来的?(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师现场演示)师小结:鹅卵石可以将冰块击碎将小礼物取出来。吸管可以吹出风将冰块融化取出小礼物;放在温水里,冰块受热融化掉了。

  【该环节是让幼儿利用鹅软石、吸管、温水,尝试将冰块中的礼物取出来。选用的这三种材料都是生活中非常容易接触到的,同时这三种材料代表着将礼物取出的三种方法即鹅软石是击碎法、吸管是靠风力加速冰的融化、温水是遇热融化。这三种方法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容易使并融化的方法。这样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也了解了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⒊经验迁移⑴冰融化的方法还有许多种呢,请你想想那除了刚刚我们用到的这些工具,还可以利用什么也可以将冰块融化?(在太阳下晒、用吹风机吹、用手悟)⑵那接下来大家说的这些方法请你在家和幼儿园去试一试,将结果告诉我们。

  【此环节是一个经验的延伸,上两个环节虽说利用了生活中的材料解决了生活中的事情,但是毕竟还是在学习的活动中。该环节可以说充分地回到生活中,即请幼儿想想:还可以用生活中的哪些方法使冰融化,这样就让幼儿在生活中真真切切地试一试,让幼儿感受到了冰易融化的特点。】

  活动反思:

  在这次教育活动中,一方面夹心冰块里有孩子们喜爱的小玩具,另一方面,对于冰块孩子们又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幼儿对此活动极具兴趣,便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教师对幼儿的适当示弱,又使幼儿充满自信,乐于挑战,积极动脑思考如何将玩具从冰块中取出,调动了幼儿动手的积极性。最后利用热水,勺子,吹风机等方法将冰块成功取出,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是此次教育活动中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如在幼儿动手的这方面,如果能准备更多的夹心冰块和勺子,热水,吸管等工具,将幼儿分组,同时进行,多种方法观察,必定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动手能力,加深幼儿对借助融化冰块取出工具的认识。与此同时,也可通过校讯通发动家庭教育资源,请幼儿与家长回家后共同尝试,相信必定能够使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主动发现生活中能照出影像的物体,了解其共同特性;

  2.尝试将透光、光滑的物品照出影像,主动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方法;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事先欣赏过绘本《小土坑》。

  物质准备:第一次探索材料:光盘、手机、不锈钢杯子、化妆瓶盖、铁盒、盘子、活动区各种材料。第二次探索材料:透明玻璃、各色彩纸、透明塑料片、镜子。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小土坑的水里怎么会有小动物?除了水面,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照出自己的模样?请你们四处去找一找。

  2.引导幼儿到区角去寻找可以照出影像的东西(老师事先在区角放置材料)。

  师:你找到的是什么?能照出你自己的模样吗?互相交换看一看。

  小结:这些物品都能照出我们的模样。老师一边小结一边记录。

  二、第一次探索——通过对比观察。了解能照出自己模样的物品的共同特性

  1.“孩子们,老师准备了一些物品,请你们去看一看,为什么有的东西能照出模样?而有的东西却不能照出模样?(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

  2.老师随机指导提问。

  你发现了什么?“这些东西摸起来是什么感觉?”(引导幼儿感知能照出影像的东西表面都很光滑。)

  追问:是不是所有光滑的东西都能照出我们的模样呢?

  3.老师拿出透光与不透光的两种物体(玻璃和镜子)。

  提问:它们的表面摸起来都是光滑的,但为什么一个能照出影像,而另一个却不能照出影像呢?(通过对比引导幼儿发现物体透光与照出影像的关系。)

  4.交流分享。

  你们发现能够照出影像的物品的秘密了吗?

  小结:这些东西能照出模样,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表面光滑、不透光。

  三、第二次探索——尝试用透光、光滑的物品照出影像

  1.师:现在我要给你们一个新品照出我们的模样,你们去试一试吧。

  2.师:你成功了吗?你用的'什么办法?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小结:将光滑的物品变得不透光就能照出我们的模样。

  今天我们发现了小土坑里有小动物的秘密,还自己制作了简易镜子,关于镜子还有好多的秘密,下次我们再接着探索。

  延伸活动:

  在活动区中提供各种不同的镜子如凹透镱、凸透镜、或各种异形的光滑镜面,让幼儿探究哈哈镜照影像的现象,感受其变形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4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常见矿物》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

  常见矿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角度描述矿石的特点。

  2.能根据矿物的不同性质对矿石进行分类。

  3.能举例说明每一种分类方法(或标准)的优缺点。

  4.能用科学的方法测量各种矿物之间的相对硬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矿物。

  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矿物的条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明矿物在人类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宝石的用途

  教学准备:常见矿物、刻刀、 磁铁、无釉瓷片、铜钥匙、铜币、铁钉、玻璃片、砂纸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地球上的岩石大多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矿物是人类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资源。关于矿物,你都知道些什么?

  2、出示各种常见矿物。

  3、讨论:你希望研究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什么养的工具?采用什么养的方法?怎样记录实验结果?

  4、交流。

  5、阅读教材:77页

  6、提问:怎样观察矿物的颜色?

  7、讲解:条痕就是矿物再无釉瓷片上刻划留下的痕迹,是矿物的粉末,能够转为准确地反映矿物的颜色。矿物条痕的颜色与矿物的实际颜色是有一定区别的,条痕的颜色才是矿物的准确颜色。

  8、认识摩氏硬度计。

  9、分组活动、做好纪录。

  10、交流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比较各种矿物的特征。

  11、根据对矿物的观察和实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标准给矿物分类。

  12、交流各族的分类标准和结果,比一比谁的分类标准更科学。

  13、评价学生和分类活动。

  14、讲述:有些矿物经切割和磨光后可制成美丽的宝石,关于宝石你知道些什么?

  15、认识一些宝石及其用途。

  16、布置作业:搜集宝石及宝石的用途。

  附板书:

   形状

   颜色

   光泽

  17.常见矿物 条痕

   硬度:摩氏硬度计

   磁

科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影子是人们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一种物理现象。它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的变化易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对影子的形成及其位置、成像大小和与光之间的关系,需要多途径引导幼儿进行探究。为此在活动中借助图片,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幼儿讨论:为什么白天小姑娘躲在妈妈的身后,影子就不见了?为什么小猫的影子比小姑娘的影子大?不断出现的疑问与实验相结合,能更好地调动幼儿的参与性,使幼儿产生继续探究、操作的愿望。

  【活动目标】

  1、感知影子现象,初步了解影子的`形成。

  2、大胆探索、发现影子的变化及其与光的关系,能用简单的符号记录并交流实验结果。

  3、感受活动的乐趣,产生继续探究影子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幼儿观察影子,玩“踩影子”等游戏。

  2、可参考《身边的科学》自备4幅图片,“幼儿学习材料”——操作材料⑤,记录表。

  【活动建议】

  1、猜谜、谈话导入活动,引发幼儿兴趣。

  (1)迷语: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它说话,就是不开口。

  (2)提问:影子是什么样的?你还见过谁的影子?

  2、结合图片,设置问题情境,初步了解影子的形成。

  (1)出示图片1,引出情境主题。

  教师讲述图片内容:小姑娘有一个影子朋友,她的影子朋友总是和她形影不离。可是,最近她遇到了一件烦心的事。

  (2)出示图片2,引发幼儿讨论。

  教师结合图片提问:为什么晚上关了灯以后,白天小姑娘躲在妈妈的身后时,影子就不见了?

  小结:有光的地方物体才有影子;没有光的地方物体就没有影子。

  3、通过讨论和操作,探究影子的位置和光的方向有何关系。

  (1)结合图片3,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提问:为什么小姑娘的影子有时跑到这儿,有时跑到那儿?

  (2)教师出示操作材料⑤,讲解操作要求及记录方法。

  (3)请幼儿合作进行自主探索,从不同方向照物体,记录影子出现的位置。请幼儿展示记录表,交流实验结果。

  小结:影子总是出现在光的反方向。

  4、继续合作探究,感知影子成像大小的原因。

  (1)观察图片4,引发幼儿讨论。

  提问:为什么小猫的影子比小姑娘的影子大?

  (2)介绍操作材料,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实验后进行交流。

  小结:当物体距离光近的时候,影子就变大;当物体距离光远的时候,影子就变小。

  小班绘本公开课《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视频+课件PPT+说课+教案反思音乐动画小班语言幼儿园班本课程《全国爱眼日》课件PPT主题故事教学活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范文11-06

【精选】科学教案4篇08-08

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09-17

手的科学教案最新10-29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小班科学教案06-20

大班教案科学教案11-10

中班科学教案01-08

大班科学教案02-08

小学科学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