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12 11:22:47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集锦5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根据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1题自制的圆锥,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

  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的教具。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 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 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

  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3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 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在图上表示出这条高)提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面圆的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练习。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13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4页上面的图)

  (2)让学生猜想:老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

  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 Sh

  (6)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 ?

  8.教学例l

  (1)出示例1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 。

  2.做练习三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三第3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第(3)、(4)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4、5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新课

  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停时一位同学上台抽签,签中内容有礼物、唱歌、猜谜。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签?

  (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揭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一)教学例题1

  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个盆:1号盆、2号盆。(实物:例题上的装有不同颜色小球的盆)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

  展示两盆中球的颜色、数量。

  1、从1号盆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盆,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2、从2号盆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

  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措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老师可根据盆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动

  (二)教学例题2

  `1、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

  例如:……(请学生举例几个)

  2、自已阅读书本例题2

  谁理解题目意思了,解释一下。

  独立完成

  3、汇报、讲评

  4、练习

  108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三、全课,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先下位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学生说)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

  P1082、3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30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百、整千的数及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口算算理;初步学会口算除法的过程和方法,能正确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使学生学会除法算式的两种读法.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尤其是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

  教具、学具准备:

  69根小棒(其中6个整捆,每捆10根,9根单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快速说得数,最后一组说说是怎样想的.)

  84 355 402

  93 246 5006

  2.填空:

  80里有( )个十,400里有( )个百.

  46里有( )个十和( )个一.

  39里有( )个十和( )个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动画口算除法(导入)(农村学校可口述情境):有60个苹果,需要分给几个人吃,要求每人分得的苹果一样多.

  2.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60个苹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多少个?

  (2)60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多少个?

  (3)60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多少个?

  (4)60个苹果平均分给6人,每人多少个?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请学生口述列式并板书:

  603、 602、606 、604(说明:604以后再学)

  设问:以上各题结果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出示课题)

  三、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学习例1.

  (1)学具操作,研究算法.

  用60根小棒代替60名同学(每组 6捆小棒),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题,边摆小棒,边研究其计算方法.

  (2)小组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①计算603=20可能有以下算法:

  想法一: 3= =20

  想法二: 203=60 所以 603=20

  想法三: 20+20+20=60 所以 603=20

  (以上题目汇报时,先后顺序不定.突出算法多样化.)

  ②算法比较: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③小结:计算603时,通常这样想: 3= , 就是20.(教师用红笔标出,指名学生说几遍.)

  (3)学生试算 602、 606,订正得数.

  (4)引导学生初步小结算法.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再除.把60看成是 6个十,6个十除以3得2个十,就是20.同样口算60除以2因为6个十除以2得3个十,所以602=30;口算60除以6因为6个十除以6得1个十,所以606=10.

  (5)初步练习:804= 903= 802= (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6)教学读法:603可以读作60除以3,也可以读作:3除60.

  (7)想一想:6003可以怎样算?60003呢?谁能用两种方法读出算式.

  (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教师小结:在计算一位数除整百、整千的除法时,可以把几百看作几个百,把几千看作几个千,再进行口算.

  (8)提高练习:第30页的做一做.

  402,让学生先用两种读法读出算式,再说一说口算方法.

  5005、80002,让学生快速写出得数,并说一说哪种方法最简便.鼓励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进行口算.

  2.教学例2.

  学具操作,研究算法.

  让学生摆出准备好的69根小棒.提问:把6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让学生实际分一分,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演示,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先分的什么?(整捆的)每份分得几捆?(2捆)再分什么?(单根的)把单根的分成了几份?(3份)每份分得几根?(3根)分完后每份共有多少根(23根)

  结合分小棒的过程说明计算方法:69根小棒有6捆(每捆10根)和9根,也就是69可以分成6个十和9个一;先分整捆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 3= );再分单根的,就是把9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捆的和单根合起来( + =23)就是所求的结果.结合讲解,可以把分小棒的过程做简单注释,然后列式计算.

  在讲完之后,可再让两名同学把分小棒的过程叙述一遍.注意在教师引导下叙述,不必对学生的表达要求过高,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2)小组汇报

  问: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计算时应怎样想?

  指名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进行小结.

  693=23 想: 3=

  3=

  + =23

  3.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82= 363= 555=

  可直接让学生写在书上.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对每道题都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写出除法算式,再口算出得数。

  72除以9_________ 4除48__________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303 402 804

  393 482 844

  独立完成,观察每组上下两题寻找联系和区别.集体订正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此作简单的讨论.

  问:你有更快的方法口算吗?

  明确:如303和393.算303只要算十位上33,然后在个位上添一个0就可以了;而393,要先算十位上的33=1,1写在商的十位上,再算个位上的93,3写在商的个位上,结果得13.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本节课内容,计算中注意的问题.

  五、看书质疑,总结全课.

  六、作业:

  1. 602 5005 60003

  822 963 777

  2.(1)82除以2得多少? (2)3除900得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并能结合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学生对几何体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认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教学准备:一套供分类的物体,教师有四个几何体模型。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情景。(全班参与)

  教学时首先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结合生活实际,记忆一些问题方法,为教学问题铺路。

  老师要在班中找一个人,怎么办?

  1、讨论一:找怎么样的人?(女七岁长头发爱看书红姓?)

  2、讨论二:怎么找人?(按规则找人)

  二、进入教学情景,讨论问题。(小组讨论)

  给物体分类。(黑板上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出示课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体。学生分类(允许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类,也可以是3类或2类,学生演示不同分法)。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比较规则的物体。

  三、新授,让学生在讨论中求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长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从桌面上举起来。学生找到后,教师出示长方体。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给它起什么名儿?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2)举起正方体,它的形状和长方体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找出来,再给它起一个名字。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图形,贴在黑板上。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p65

  演示:长方体割正方体割长方体(6个面)

  2、认识圆柱和球

  (1)同桌互玩两种物体,让学生在玩玩想想中区分圆柱和球,两生扮演小老师,按研究结果,上来介绍圆柱的形状特点。(先在小组里互说,再请代表在班里说。)小朋友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并反馈。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体。

  3、小结

  今天我们初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师生图名物三者分辨。说说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学生讨论并反馈。

  4、找朋友

  每组拿两件你最喜欢的物体,和讲台上形状相同物体放在一起,请两个同学做观察,谁找错谁帮他。

  5、p64把今天认识的几种物体认一认,读一读。

  四、巩固所学,游戏激趣

  1、做课本上练习。

  2、猜一猜,击鼓传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说形状,其余传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状摸)

  3、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用各种形状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五、总结,问题的延续声

  给每人几个名称标签,自己去贴,明天汇报。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8~p9

  教学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培养数学问题的意识与应用数学的意识。

  2.会应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义,能够列出乘法版式进行计算,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体验、比较和区分似“3个6”和“6个3”的不同含义。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4节课(第8页至第9页),结合“动物聚会”的童话情境,发展学生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乘法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应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可爱的小动物,这一天,它们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小动物们带来许多好吃的。同时它们还想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小朋友们愿意参加吗?(课题)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图上有几只小鸟前来参加聚会?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图上有9只小鸟。我是用加法计算的,3+3+3=9(只)。

  生:我是用乘法计算的,3×3=9(只)。每根树枝上有3只小鸟,有3根树枝,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也就是求3个3只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

  师:猴子一共端来多少个桃子?

  6+6+6=18(个) 6×3=18(个)

  生:图上一共有多少个胡萝卜?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生:一共有12个胡萝卜,15个松果。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看了一幅图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而且解决了。谁能说说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是什么?

  师: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三、巩固应用。

  1.连一连。(理解6个3和3个6所表示意义的不同,干扰信息:6+3,强调3个6和6个3)

  注意:弄清题意,再连线。

  2.说一说。

  结合不同的情境,解释同一个算式2×3的意义。(2个3和3个2的意义,在不同情境中表示的意义不同。)

  3.摆一摆。(一个算是可表示两种意义。)

  教师先出示乘法算式3×2,让学生说一说它表示几个几。

  3×2表示2个3或 3个2。

  (○○○ ○○○)(○○ ○○ ○○)

  4.每样东西各买多少个:(提出问题——列式——含义)

  生: 16个胡萝卜,因为4+4+4+4=16或4×4=16(个)。

  生: 12根香蕉,因为5+7=12(个)。

  作业:p9实践活动: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板书设计:

  动物聚会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3×3=9(只)

  教学反思:

  1.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选择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素材,有意识地让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深深地体验到学好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学生还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动手活动积累直接经验,并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

  案例点评:

  1.呈现“动物聚会”的主题情境后,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选择信息、提出并能完整地描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出数学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有自己的结构,它是由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两个部分组成的,如“图上有3根树枝,每根树枝上都停着3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来参加聚会”才是对“动物聚会”情境中隐含的一个数学问题的完整描述。本节课教师与学生在提出数学问题时,都忽视了描述数学问题的重要部分――已知条件。也许他们以为在描述情境问题时,已知条件可以省略,因为它在图中是明摆着的`。其实,提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就是建立具体情境中一些已知数学信息与一个未知(可知)数学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数学问题是揭示这个关系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过程。

  2.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中,还带有“集体作业”的倾向,即一个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后,老师就问“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一个学生站起来接受挑战,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补充,他们顺利地把问题解决了,就以为全班同学都会了。苏霍姆林斯基尖锐地提出,这种“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表面顺利的假象,其实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并没有获得独立解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比较好的做法是,对学生相继提出的每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都让其他学生接受挑战,在草稿本上各自尝试列式解答;最后再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反馈、订正。

  3.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学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个实践活动如果提前布置,让学生课前做些小调查,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再到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可能学生受益的面会更大些,体会将更深刻些。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数学教案09-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9-17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3-0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22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3-2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7-25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1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