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13 11:14:52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科学教案[优秀10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操作知道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响,软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轻;

  2、能够使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变轻;

  3、在游戏中,对声音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硬币,塑料块,小石头,毛线球,纸团,棉絮各人手一份

  2、小猫杯每人一个

  3、餐巾纸,棉絮,布

  活动过程:

  一、听声音,引入主题

  教师让幼儿区分小猫杯声音的轻与响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两种声音,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师:这是什么声音?

  师:这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

  二、知道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响,软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轻

  (一)介绍材料:棉絮,毛线球,纸团,硬币,塑料块,小石头

  1、教师拿出小猫杯说:“小猫刚才跟我说它饿了,那该怎么办啊?”

  (幼儿自由回答)

  2、师:那我们一起去给小猫喂食物吧!看看老师都准备了哪些食物?

  (二)提出任务:喂小猫时听听哪个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响,哪个掉在杯子里的声音轻,待会儿告诉老师。

  (三)幼儿尝试:喂不同的东西,听听声音的轻与响

  (四)老师指导

  1、哪个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响,哪个掉在杯子里的声音轻

  2、喂过的东西拿出来放到另一边

  (五)教师小结

  1、小猫吃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一样吗?哪个掉下去的`声音响,哪个掉下去的声音轻?

  2、教师逐个演示(帮助幼儿回顾)

  (六)进行分类(软、硬各一边)

  1、提出任务:把掉在杯子里发出声音响的放在一边,声音轻的放在另一边

  2、小结:摸一摸感受软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轻,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响

  三、让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变轻

  (一)提出问题:怎么使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变轻?

  (二)教师演示:杯子里垫上一张纸巾,使声音变轻

  (三)幼儿尝试也用一张纸巾使声音变轻

  (四)教师拿出材料(棉絮、布)让幼儿用多种方法使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变轻

  四、游戏《听一听》,分辨声音的轻与响

  教师放一段音乐,当音乐很响时,幼儿的小手也要拍得响;当声音很轻时,幼儿的小手也要拍得轻。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萌发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了解一些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加深对季节特征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萌发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难点:懂得动物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初步了解一些动物过冬的方式及人们过冬的一些办法。

  物质准备:一幅冬季景色图片,若干种动物卡片(燕子、青蛙、小松鼠、兔子、鸡、鸭、蛇等),部分动物头饰,场地布置(树洞、泥洞、雪地、"南方")。

  活动过程

  一、知道动物怎样过冬。

  1。讲述故事《小动物过冬》,提问:故事里的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

  2。游戏:给小动物找过冬的地方。

  ①让幼儿操作动物卡片,在图片上给这些小动物找过冬的地方。

  ②引导幼儿总结这些常见动物过冬的方式, (换皮毛、冬眠、储存粮食、飞往南方等)3。表演游戏:小动物过冬。

  幼儿头戴动物头饰(如兔子、青蛙、燕子、鸡、鸭等),听教师信号,找到场地布置的过冬的地方:

  ①谁不怕冷,还在雪地上跑来跑去?

  ②谁冬天躲起来睡大觉?

  ③谁躲在家里吃东西?

  ④谁飞到南方去过冬?

  二、关心动物的生存。

  ①我们怎样关心爱护小动物?

  ②我们是怎样过冬的?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注重儿童的主体性的发挥,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并且本次活动给予幼儿充分自由讨论时间,以鼓励幼儿大胆交流。

  但是本次活动中也有不足之处,在游戏中,如果在教室内创设几个动物过冬的场景,请小朋友分别扮演一种小动物,然后带上相应的动物头饰,去找到自己过冬的地方,会使课堂的氛围更加的活跃,更能加强幼儿的参与性。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老师,屋顶滴下的水你怎么用拖帕一帚就干了呢?还有植物没有嘴巴,为什么可以和人一样慢慢长高呢!”针对幼儿的质疑,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原来这就是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只是往往被我们忽略了,于是我便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神奇的小细管》。

  这一活动紧紧围绕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1、有好奇心和初步的`科学态度,愿意自己动手探究问题。

  2、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感性认识。

  3、获得有关周围事物及其关系的经验,并有使用倾向。这三点来设计,我将教育目标和内容蕴含在操作活动中,并运用启发、引导、直观形象法、讨论法,表扬鼓励等教学方法激励孩子们去操作探索。

  活动目标:

  1、幼儿有主动探究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

  2、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在实验中能主动与人合作。

  活动准备:

  一、场地布置:10张桌子 40张凳子 一幅标语《蓝猫游戏城》 一幅蓝猫画像 一幅淘气画像 学生40名

  二、游戏:《帮水搬家》

  1、大塑料盆10个 小塑料盆10个(盛适量水)

  2、拖帕五把

  3、天蓝色塑料筐8个:毛巾8张 海绵15个(用两个筐装) 棉布2张 纱布3张 毛线团7个 医用脱脂棉5个 哑铃5个

  三、游戏《蔬菜、吸管吸水》

  1、红色长方形塑料筐10个装蔬菜,每一个筐五种蔬菜有:白菜、莴笋、青菜、冬人菜、菌类等。

  2、20个烧杯装红墨水,每桌两个。

  3、细管共40根,其中滴管20根,采血管10根,玻璃管10根。

  4、红墨水三瓶。

  5、毛巾10张,一桌一张。

  四、游戏《纸树吸水》。

  1、广告色红、黄、蓝、绿四瓶,塑料杯子共40个,其中红色10 杯,黄色10杯,蓝色10 杯,绿色10杯。

  2、塑料小碗40个,每桌4个。

  3、粉红色小筐10个,其中2个小筐皱纹纸8叠,2个小筐餐巾纸8叠,2个小筐粉笔8支,2个小筐向日葵花8朵(生宣纸做的),2个小筐郁金香8朵(水粉画纸做的)。

  4、毛巾10张。

  五、课件《蓝猫游戏城》

  1、音乐《蓝猫》、古筝音乐。

  2、图片

  3、现场演示解说,廖红戴上蓝猫头饰。

  第一个环节入场解说:廖红说:“小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神秘的蓝猫游戏城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佳佳在家玩时,不小心把碘酒滴在了土豆片上,结果土豆片变颜色了,她很好奇,就把这个问题带到了幼儿园。根据孩子的好奇心我设计了“好玩的淀粉”这个活动,让幼儿亲自找淀粉,并在做做玩玩中感知它的变化,增加了他们对实验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通过实验感知淀粉遇碘会变颜色,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提高观察的全面性,思维的发散性及操作的协调性。

  活动准备:

  淀粉水、碘酒、糖水、醋水、盐水、水、酒、针管、喷壶若干,各种蔬菜水果切片若干。

  活动过程:

  1、猜一猜

  小朋友们看,我这有一张画,你们看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这里有一种神奇的药水,现在我把它喷上去,这次你们看到了吗?(看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幼儿自己猜)到底是怎么回事?等一会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了。

  2、做一做

  ( 1 )我今天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一瓶水,你们看,它和以前的水有什么不一样呢?(白色)我们叫这种水为淀粉水。我还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东西,在这些东西里有一种能使淀粉水变颜色的,是哪一样呢?我们一起来试试。顺便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

  ( 2 )教师巡回指导。

  ( 3 )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 找一找

  ( 1 )刚才我们发现淀粉水遇碘变蓝,那哪些东西 里有淀粉呢?(幼儿自己猜)你们说了这么多,到底哪里有淀粉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 2 )教师巡回指导。

  ( 3 )谁找到了淀粉,你是怎样找到的?

  4、实验我们做完了,你们知道这幅画中的秘密吗?(用淀粉水画的,碘酒喷上去,就看到了)淀粉不仅仅有这一种玩法,还有许多好玩的玩法,以后我们再一起来研究。

  5、活动延伸

  结合美术活动“奇妙的画家”,让幼儿用淀粉水绘出图画,再用碘酒喷出来。

  活动反思:

  生活中存在许多神奇的现象,碘和淀粉在一起发生的'显而易见的反应,引起了孩子足够的好奇心。《好玩的淀粉》活动方案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色的化学原理设计的。碘和淀粉是两种安全实验物品,便于孩子操作。虽然对孩子来说,“淀粉”这一词是陌生的,但孩子们对面包、馒头等面食却是再熟悉不过了。发现科学,并在生活中利用科学,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的最好途径。利用碘酒和淀粉的神奇反应,寻找食物中的“淀粉”,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

  本次科学课《好玩的淀粉》是平时幼儿都没接触到的课题,所以比较要有吸引力,幼儿对碘酒和淀粉都比较陌生与好奇,所以,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感知淀粉遇碘酒变色的现象,激发幼儿在科学小实验中操作探索的兴趣,并学习简单的记录,乐意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中做的不足的是应该让幼儿用清水和淀粉水来画笑脸操作,让幼儿清楚的明白,用碘酒喷过这两幅画,发生的不同变化。让幼儿操作前,应事先把操作的材料放好,并说明怎么做记录表。记录表也必须做的规范。在操作时,应该让幼儿们体现合作的乐趣,所以应该分配好。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一、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

  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2、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每组一大盆水、一块擦手毛巾。

  2、每组一个筐,内有雪花片、泡沫、硬币、棉签、圆铁片、塑料瓶、铁钉、记号笔若干。

  3、个人记录表每2人一张。

  四:重点难点:

  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怎样帮助蚂蚁过河?

  (幼儿开动脑筋:游泳圈、小船等)

  基本部分:

  1、引出沉与浮的概念,认识沉与浮的标记

  师:为什么游泳圈可以帮助小蚂蚁呢?出示沉与浮的.标记,指导幼儿如何画标记。

  2、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帮助小蚂蚁的方法

  是不是和你们猜的一样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等一会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把这些材料放进水里一个个试一试,2个人一组,一人记录,一人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请一组幼儿讲解记录结果。

  师小结:小朋友们都观察的很好,雪花片、棉签等会浮上来,圆铁片、硬币等会沉下去。

  4、引导幼儿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探究:借助辅助材料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5、展示幼儿探索结果。

  请个别组幼儿讲解自己的探索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三)结束部分:

  安全教育,引导幼儿不要玩水,学会自救。

  师:小朋友们真棒,在你们的帮助下,小蚂蚁已经上船了。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所以我们不要到河边玩水,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游泳圈、盆、木头等物品自救。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甜食的种类,初步学习分类。

  2、体验与同伴共同品尝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带一种甜食来园。

  2.教师自制分类标志,分别放在每张桌子上。

  活动过程

  1、参加甜蜜蜜的聚会。

  (1)幼儿拿出自带的甜食,向同伴、教师介绍它的.名称,并说说是什么味道的,吃起来有什么感觉。

  (2)为甜食找家。幼儿根据分类标志,将食品分类放在相应的桌子上。

  2、交流品尝的感觉。

  (1)幼儿品尝自己带来的甜食,可以与自己的好朋友交换品尝。

  (2)你吃的是什么?甜吗?

  (3)教育幼儿持糖后及时漱口。

  3、利用糖纸进行创作。

  (1)请幼儿想想糖纸可用来做什么?

  (2)幼儿通过折折、剪剪、叠叠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

  活动延伸

  1.请幼儿继续搜集不同种类的糖果和同伴一起品尝。

  2.在区角活动中放置各种糖纸供幼儿制作。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一、设计思路: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同时,《纲要》也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因此,本节活动课,是以我园“354游戏教学模式活动的研究”成果为指导,是以猜测、观察、描述、游戏为主体组织幼儿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提升幼儿热爱科学,爱护小动物的情感。首先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学学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样子,从而将活动内容引入到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关注上。

  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接着,我创设小动物和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大胆交流自己看到的动物尾巴的样子,并让幼儿大胆猜测想象会是谁的尾巴。当幼儿的好奇心被点燃时,再利用多媒体为幼儿展示动物尾巴,并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要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然后,我组织幼儿玩拼图游戏这一活动,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最后我组织幼儿交流自已知道的其它动物尾巴的特殊作用,鼓励幼儿课后继续探索动物尾巴的作用。

  二、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动物尾巴,并初步了解它们的妙用,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加深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种动物的尾巴。

  难点:初步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妙用,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兴趣。

  四、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燕子、牛、袋鼠、孔雀、松鼠身体和尾巴分离图片。

  3、动物尾巴若干条。

  4、音乐《谁的尾巴长》。

  五、活动过程:

  (一)游戏活动的导入:

  师幼问好,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什么小动物吗?你能学学自已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吗?(引导幼儿交流,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二)游戏活动的准备:

  1、师引:今天,老师也请来了一些动物朋友,可它们却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你们看它们多粗心呀,身体藏在了里面,尾巴却露在了外面,擦亮你们的`小眼睛,看看谁能找出这些好朋友。(播放课件,展示动物的尾巴)

  2、引导幼儿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已看到的动物尾巴的样子。

  3、播放课件,展示动物图片,让幼儿试着说说动物尾巴的作用。

  4、播放动画课件,展示动物尾巴的作用。

  (三)游戏活动过程:

  1、师引:小朋友接下来我们玩一个拼图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动物的身体和尾巴图片,请小朋友为你喜欢的动物找到尾巴,并把它们贴起来。看谁找得准,贴得好。

  2、为幼儿分发动物身体和尾巴分离的图片,并强调游戏规则。

  3、引导幼儿合作为小动们找尾巴,并将身体和尾巴贴在一起。

  4、请幼儿上台展示,说说为谁找到了尾巴,它的尾巴长什么样,又有什么用?

  5、总结幼儿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表现好的幼儿。

  四)游戏活动的延伸:

  1、师引:是不是只有这些动物有尾巴呀,你还见过哪些动物的尾巴,它长什么样,又有什么用?(组织幼儿交流,并适时播放课件)

  2、师小结:动物世界真奇妙,小动物的尾巴呀,有的长长的、有的短短的,有长的粗粗的,有的细细的……小朋友们回家后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明天把你知道的讲给小朋友们听,好吗?

  3、结束活动:

  小朋友,小动物们都有尾巴,那么我们小朋友想不想也有一条尾巴,体验一下有尾巴的乐趣呢?现在请xx老师为小朋友分发尾巴,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揪尾巴的游戏。

  (播放音乐《谁的尾巴长》,结束活动。)

  六、活动反思:

  (一)从课题选择上来说,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好奇心都特别强,加之他们又都非常喜欢动物,但通过了解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的某一身体部位,比如说“尾巴”的了解就比较少。我选择这一课题,就是为了满足幼儿对这方面的探究欲望。

  (二)从设计思路上来说,《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因此,在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上,是以猜测、观察、描述、游戏为主体组织教学。作为教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做好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另外,在整个活动中,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幼儿从中知道各种动物尾巴的用途,同时克服活动难点——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通过观察、描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游戏环节里,让幼儿在合作参与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升幼儿热爱科学,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如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科学始与好奇”,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促使他们探索的内在因素,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爱上科学、迷上科学,在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中,我没有讲枯燥的尾巴知识,而是努力创设了和小动物们玩捉迷藏游戏这一情境,让幼儿由尾巴猜动物,并大胆探索、积极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而且还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探究能力。为了让幼儿进一步巩固了动物尾巴的特征,我设计了拼图游戏,培养幼儿的大胆尝试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活动,我明白——幼儿活动的设计,要能够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适合他们的游戏来组织教学,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

  二是如何做到以教材为范例,教给幼儿更多的知识,真正做到“小课堂,大生活”呢?在本节活动的设计上,我努力做到不局陷于教材,充分利用了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拓宽幼儿的视野。另外,通过幼儿利用已往获得经验的讲述,通过幼儿之间的交流,通过询问家长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并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欲望。通过本节活动,我明白,要想真正做到“小课堂,大生活”,就要做到课前准备充分,课中兴趣激发到位,课后拓展适当、争取家长支持,我们的幼儿课堂才会呈现出和谐的“原生态”、“自然美”!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一、设计意图

  四月的春季气候温润,阴雨天过后,自然角里多了几只蜗牛。"哇,蜗牛"好玩死了!""那个那么大,这个只有这么一点点小!""它缩进去了。""它的触角也缩进去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蜗牛的出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只要在户外发现一只蜗牛,他们就会围在一起看,并指指画画地说着关于蜗牛的事情。有的幼儿回家之后,还会从父母那里了解一些关于蜗牛的知识,来分享给大家。顺着孩子们的兴趣与探究欲望,我紧紧抓住身边的资源,开展了本次科学活动。幼儿科学活动不仅仅是科学经验的获得途径,更可以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感知、操作、发现来探究、关注自然,萌发好奇心,对科学探索产生兴趣,并积累一定的科学经验和研究方法。因此本次系列活动特别注重幼儿的亲自操作、自我发现和及时的总结与讨论,旨在让幼儿在探究和总结中感受发现的乐趣,并学会从总结和讨论中不断发展。

  二、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蜗牛的身体特征、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地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并乐意与同伴分享。

  三、活动准备:

  1.蜗牛、玻璃片、放大镜、青菜人手一份。

  2.有关蜗牛的图片、视频。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4.课前让家长带孩子寻找蜗牛并带到幼儿园;

  四、活动过程:

  1. 分享交流寻找蜗牛的经验。

  提问:你在哪里找到了蜗牛?

  教师小结:菜叶上、石头缝里、泥土里、枯叶堆里都能找到蜗牛,原来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在那里总能发现蜗牛。

  2.结合自身经验说说对蜗牛的认识。

  出示大记录纸

  提问:你知道关于蜗牛的哪些知识?

  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简笔画记录

  教师小结:蜗牛有两对触角、柔软的身体上背着一只漂亮的壳······

  3.通过讨论、交流、探索进一步认识蜗牛。

  ·讨论:你还想知道有关蜗牛的哪些知识?

  教师介绍实验工具

  ·幼儿分组观察蜗牛,能轻声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集体交流分享,鼓励幼儿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师:你找到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你发现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 它的嘴巴在哪里?

  结合课件验证蜗牛的外形特征。

  教师小结(根据幼儿观察后的回答):蜗牛有两对伸缩自如的触角,长的那对触角上有眼睛,短的触角是用来找食物的,每只蜗牛贝壳上的花纹都不一样,蜗牛爬过后会留下一条粘液可以使蜗牛足部保持湿润,以免在爬行时把“脚”磨坏。

  4.PPT欣赏蜗牛图片,丰富相关知识

  ·蜗牛是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动物,也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原来蜗牛不但要冬眠,还要夏眠等。

  5.延伸活动

  设问:是不是蜗牛,吃进去红我的食物拉出来的是红色的便便。

  教师在自然角里为你们提供草莓、青菜、萝卜喂蜗牛,看看蜗牛喜欢吃什么?吃进去的食物拉出来的便便是什么颜色?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能有创意的使用不同美工材料表现自己喜欢的昆虫。

  体会独立完成任务的快乐。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昆虫制作方法。

  广告颜色、蜡笔、图画纸、筷子、粗毛线、椰子叶、陶土(或自制面团)、剪刀、白胶、水彩笔。

  日常用品:

  牙刷、竹筷、叉子、汤匙、塑料袋、报纸。

  活动过程:

  情幼儿观看幼儿用书《昆虫大集合》,并一起讨论:

  --书上有哪些昆虫?

  --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它们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请幼儿选出自己想做的昆虫模型,并鼓励其进行独立思考:用什么材料做?可以怎么做?

  鼓励幼儿按昆虫的不同特征,尽情创作--蝴蝶、蜻蜓类细长形的昆虫:用纸或塑料袋剪出蝴蝶形或其他昆虫造型,粘贴在日常用品如牙刷、竹筷、叉子、汤匙上,即可组成昆虫造型;再画上眼睛,装上触须,将更逼真。

  --运用圆形的容器如冰淇淋、果冻盒子、贴上圆点和6只脚,就是瓢虫了。

  --鼓励幼儿使用不同材质进行制作,完成后大家一起分享作品。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在日常活动中,我班幼儿喜欢将纸、布等物品放在水中玩耍,有一些幼儿发现了纸、布能吸水,但没有一个正确科学的概念。

  随着“创新”教育观念的更新,我根据本班幼儿特点,设计了这样一节“美丽的睡莲”的一课,在活动中,我始终把幼儿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上,在不断的操作材料,反复实验中,让幼儿去了解,发现纸的吸水特点,感知纸质不同,吸水性不同。

  每一次小街,都是幼儿自己总结后,我再进行归纳,打破了以往老师教,幼儿学的模式。

  希望能将新的观念带到每次活动中!

  一、活动名称:

  科学活动《美丽的睡莲》

  二、活动目的:

  1、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观察中,了解纸有吸水的特点,感知不同质地的纸张吸水性不同。

  2、教幼儿初步学会做观察记录

  3、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习惯和积极探索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纸折睡莲若干、碟机、碟片、盆7个

  报纸、腊光纸、彩纸、牛皮纸、白板纸各若干

  记录卡幼儿人手一分、笔若干

  四、活动进程:

  <一>幼儿自由探索纸的吸水性

  1、幼儿将各种质地的纸放入水中观察,了解纸的吸水特点。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纸能吸水

  <二>看“睡莲”碟片,引起幼儿兴趣

  a、今天老师带了一段很美的录像,我们一起来欣赏。

  b、提问:“刚才,碟片里有什么?”

  <三>初步实验,进一步了解纸有吸水性

  a、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朵睡莲,看看它是什么做的?

  b、把它拿起来放在桌上,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c、想想,把它放在水里,它会有什么变化?

  d、试一试吧

  e、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它在桌上不开,放在水里会开?

  f、幼儿讨论,教师小结,纸能吸水

  <四>分组实验,了解纸质不同,吸水性不同。

  a、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卡片上的纸有什么不同?

  b、大家听口令,同时将不同水联放入水中,看看有何现象?

  c、提问:看到了什么?它们是同时开放的吗?为什么有的先开,有的后开?(幼儿讨论后回答)

  d、小结:这五种纸厚薄不同,软硬不同,光滑度不同,因此它们吸水的快慢速度也不同。

  <五>学做记录

  a、再次实验,把结果记在心里,再写到卡片上。

  b、验证结果

  <六>延伸

  生活中,还有什么能吸水?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01-08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30

中班科学教案12-16

【热】中班科学教案03-25

【精】中班科学教案03-19

中班科学教案【精】03-19

中班科学教案【热门】03-20

中班科学教案【推荐】03-20

【热门】中班科学教案03-20

【荐】中班科学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