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8 11:01:11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优选)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科学教案(优选)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让幼儿认识并了解自然光和人造光的区别、来源及作用。培养幼儿的生活观察力、记忆力;发展幼儿口述的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手电筒、灯、打火机、火柴、自然光的图片(太阳、月亮、星星、萤火虫……)

  三、活过程: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是怎么知道天亮了?

  生:听到鸡叫了

  师:它看到什么才叫的

  生:太阳

  师:对,看到太阳光了

  2、授课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告诉胡老师,什么物体会发光?

  生:太阳、灯、手机……

  师:对,看见了太阳光。太阳光需要叔叔阿姨们帮助它发光吗?

  生:不需要。

  师: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想还有什么不需要叔叔阿姨们帮助它自己就会发光的`。

  生:月亮、星星……

  师:小朋友们都很聪明,这些不需要叔叔阿姨们帮助它自己就会发光的叫自然光。

  师:现在胡老师这里有火柴、打火机、台灯和手电筒。(分别示范使它们发光)

  师:它们是自然光吗?

  生:不是,需要叔叔阿姨们帮助它们才会发光的。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刚才这些就人造光。有了光我们就……

  生:看的见了。

  师:恩,有了这些不同的光我们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多姿。

  师:太阳、火柴、打火机、台灯除了会发光还会有什么?

  生:会很热

  师:对,因为有些会发光它还会发热,(太阳、打火机……)

  因为光和热它们是好朋友。什么光对我们人类作用最大?

  生:太阳光,有了它植物可以生长。我们就可以吃到蔬菜。

  师:恩,哪其他的光有什么作用呢?(台灯、北极星、火柴)

  四、活动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表现的都很棒,不愧是大班的小朋友。我们了解到了神奇的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还知道了他们不同的作用和对我们人类的贡献。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对数数的兴趣,体验帮助小猪的快乐。

  2、感受5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按顺序点数到5。

  3、能够手口一致按顺序点数5以内的事物并能说出总数。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重点

  感受5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按顺序点数到5。

  活动难点

  能够手口一致按顺序点数5以内的事物并能说出总数。

  活动准备

  1、自制教具小拖车一个(4节车厢);

  2、操作卡片:西瓜、菠萝、桃子、苹果若干;

  3、小货车操作纸人手一份;

  4、小红花每人一个;

  5、环境创设:5个气球、红绿灯、4个小汽车、2位老师、一架钢琴。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生、家长互相问好。

  师:“小朋友,今天爸爸妈妈也来到幼儿园跟我们一起做游戏,大家高兴吗?”

  幼:“高兴!”

  师:“那我们先跟爸爸妈妈和叔叔阿姨打声招呼吧!”

  2、出示小拖车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带来了什么?”(幼儿回答)

  师:“我们一起数数小拖车有几节车厢?”(复习4以内的点数,点数过程中要引导准确点数,右手食指从左向右点一个数一个。)

  师:“小朋友知道这辆小车是谁的吗?”(出示三只小猪图片)

  师:“有几只小猪,我们一起数一数”(复习3以内点数)

  师:“有谁知道小拖车来干什么了么?

  (幼儿大胆想象、发言)

  师:现在小朋友认真听故事,就知道小拖车能干什么了。

  二、听故事,操作探索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数量

  1、老师讲述故事。

  (讲到“走近一看,原来是绿绿的西瓜”)

  师:“猪老大发现西瓜,小朋友,猪老大一共发现了几个西瓜?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引导幼儿一个一个的数,然后说出总数5。)

  师:“可是西瓜太重了,不知该怎么办了?你们有办法吗?”(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发言)

  师:“那我们就帮小猪把西瓜放进车厢里。小朋友看看我们的小货车有没有跟西瓜颜色是否一样的'车厢?一节车厢放一种水果。”

  师:“现在请小朋友一个一个数出2个西瓜,放在自己的小车厢里吧”(引导幼儿一个一个的数,然后说出总数5)

  2、故事讲到“他爬上树一看,啊!有3个菠萝”,师:“怎么办?”

  (引导幼儿发言)

  师:“我们一起帮猪老二数一数有几个菠萝,再装菠萝。”(重点引导一个一个手口一致点数。)

  (幼儿动手操作)

  师:“小朋友看看有没有跟菠萝颜色一样的车厢?”

  3、师:“他们又继续往前走,猪小弟发现了什么呢?”

  师:“小朋友都很聪明,再帮猪小弟数一数桃子,好吗?看看有没有跟桃子颜色一样的车厢?现在我们一个一个数着装进车厢里。”

  (引导孩子动手点数桃子, 再装进小拖车里。)

  4、师:“这时候,三只小猪都走累了,它们坐下来休息一下,突然猪小弟哎呀叫了一声,低头一看原来看到几个苹果。小朋友我们再帮三只小猪一起数一数苹果吧。”

  (幼儿动手操作)

  5、师:“小朋友们都太能干了,三只小猪在你们的帮助下,捡了满满一车水果,他们非常高兴,要送给每一位小朋友一个小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

  6、师:“在送礼物之前,老师有一个想法,我们再帮小猪把捡来的水果从车上帮他们卸下来好不好?”(复习5以内的点数)

  7、师:“我们先把西瓜卸下来”(引导幼儿一个一个数着放回原处,看看水果和盒子的颜色不要放错了)其他水果同上。

  8、师:“现在看看小猪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9、师:“小花的花瓣有几瓣?我们一起数一数,一会跟爸爸妈妈一起数一数你的小花有几片花瓣?”

  10、师:“我们也跟小猪说一声‘谢谢’。”

  三、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跟数字有关的事物,看一看我们活动室里有没有数字是1、2、3、4、5的事物?跟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好吗?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探索将长条纸制作成麦比乌斯圈,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发现,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二、活动准备:

  1.人手两张长条形的蜡光纸、剪刀一把,记录纸及记号笔一份。

  2.立交桥、过山车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集体制作圆圈,发现圆圈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

  1.师:这是什么?(纸条)纸条中间有什么?

  2.教师做圈,并猜想沿线剪开会怎样。

  (1)师:看,老师把它做成了什么?这个圈有什么特点?

  (2)如果沿着线剪开,会怎么样呢?

  (3)请个别幼儿说。

  (4)教师将圈剪开。(剪的时候先剪出一个小口子,然后再沿着线剪)师:看,变出了什么?

  (5)小结。

  (二)探索麦比乌斯圈。

  1.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

  (1)师:这里还有一个圈,这个圈和刚才那个圈有什么不一样?

  (2)个别幼儿说。

  (3)师:如果我请你做一做这个圈,你会吗?做之前,先请你研究一下,到底该怎么做。

  (4)幼儿观察已做好的圈。

  (5)师:会做了吗?好,开始做吧!

  (6)幼儿制作。

  (7)师:你成功了吗?把你圈举起来。

  (8)请一幼儿到前面示范制作。(贴的时候把一头翻一个身贴)

  (9)教师小结:这个圈很有趣,它的名字叫麦比乌斯圈。是德国一个叫麦比乌斯的人发现的,为了纪念他我们把这个圈叫做麦比乌斯圈。

  2.猜测并参与操作活动,探索发现二等分麦比乌斯圈后的变化,并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1)师:看,这个麦比乌斯圈上也有一条线。那么我们把这条线也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呢?

  (2)请个别幼儿回答,然后自己记录下自己的猜测。

  (3)那请你们来剪一剪,看一看到底会变出什么。

  (4)幼儿剪有一根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完后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5)介绍:变成什么样了啊?这个圈和刚才的圈比怎么样?(变大了,纸条变细了)刚才我们只贴了几次(1次)应该有几个接头。那我们来看看,年粘贴的地方有几个?(2个)真神奇。

  3.尝试三等分麦比乌斯圈,发现圈的变化,激发对麦比乌斯圈现象的兴趣。

  (1)师:还有更神奇的呢!

  (2)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师:这个麦比乌斯圈上有几条线,那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线都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呢?

  (3)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测。

  (4)师:那请你动手试剪一剪吧,然后再记录自己的发现。

  (5)交流:变出什么了?(一大一小两个圈,而且还可以滚动起来)

  (6)教师小结:这个麦比乌斯圈有趣吗?把有一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就变出了一个更大的圈圈。把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就变出了两个圈。麦比乌斯圈不仅有趣,而且还很有用呢!

  (三)拓展,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科学家根据麦比乌斯圈的特点、原理发明了……(图片“立交桥”)这是什么?有了“立交桥”我们的车辆就不会那么拥挤、堵塞了,所以说麦比乌斯圈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是什么?(过山车)科学家还发明了好玩的“过山车”。我们大家都很喜欢。

  (四)延伸:展示画有三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引发幼儿的再次探索,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变化,感受圈的神奇。

  师:看,这里还有一个麦比乌斯圈,上面有几条线?(三条)那我们等会回到教室再来剪一剪,看一看,好不好?

  《神奇的圈》反思

  听说过“麦比乌斯圈”吗?这个神奇的圈,让我们每一个老师和幼儿都为之激动、为之猜测。今天,我和幼儿一同走进了这个神奇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感受了麦比乌斯圈魔术般的变化,感受了科学的无穷魅力。下面就这节课简单谈谈课后感受。

  一、教学环节体现“循序渐进”。首先,我让个别幼儿制作普通的圆圈,发现圆圈二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接着让幼儿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猜测并探索将麦比乌斯圈二等分后的`神奇变化;然后在探索二等分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大胆猜测和探索三等分麦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再次,通过视频让幼儿观看过山车、高架桥等形象生动的让幼儿感受到了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我出示画有三条线的麦比乌斯圈,通过悬念性提问“如果我们沿着最边上的一条线开始剪,把这三条线剪开后又会发生什么神奇的变化呢?”作为延伸活动引发幼儿课后的再次探索,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的变化,感受圈的神奇,体现了活动的延续性。

  二、学习活动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在科学活动中,学习过程应该是充满着探索与挑战性的。新《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层次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儿自主、自由、积极地与材料发生互动,并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幼儿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将幼儿推上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幼儿大胆猜测、想象变化的玄机在哪?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启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一系列关于“麦比乌斯圈”的问题中,幼儿“大胆猜想—探索验证—发现神奇—大胆猜想—探索验证—发现神奇……”,一次又一次感受着科学的神奇魅力。在师生与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在老师的有意引导下,幼儿“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方式让他们兴趣备浓。

  但是,活动中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在示范制作两等分的麦比乌斯圈时应讲解再详细点,并请个别幼儿上台示范,指出错误与不足之处,让其他幼儿也不至于对于制作方法还是有点生硬,不知道该怎么粘贴。2、在观看视频“立交桥”和“过山车”时应制作PPT,使幼儿观看起来更形象、生动。3、教学时应面向全体幼儿,在教学过程中只注意了前面的小朋友,而忽略了后面几组的小朋友,以至于后面多数的小朋友粘贴方法不正确。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教育目标:

  通过安全教育周系列活动,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不安全因素,树立基本的安全意识,懂得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具体内容及要求:

  社会活动

  1、医生家长进课堂

  目标:了解医生看病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了解常用的医疗器材

  形式:通过谈话、操作活动来达到目标。

  2、安全逃生

  目标:进行安全上下楼梯的演练工作(不推不挤、不牵手,要靠右边上、下楼梯)。

  形式:模拟着火时的情景,进行演习。

  3、安全玩滑滑梯

  目标:用剪刀剪纸,用小刀削东西时要注意安全,用完放好,不要向着同伴使用。

  形式:谈话的方式进行教育。

  语言活动

  1、去医院看病

  目标:了解看病的主要过程,知道常用的医用工具。

  形式:讲述故事和情景创设。

  2、大狗医生

  目标:知道要养成良好地生活卫生习惯,预防生病。

  形式:讲故事,情境创设。

  环境创设

  根据安全教育周的'内容,我们创设了相应的主题墙、环境布置。

  1、在主题墙上张贴了安全标志的图片,巩固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

  2、让幼儿讲述在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

  3、通过家园共育,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

  家长工作:

  1、积极向家长宣传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安全教育周的具体内容。

  2、教育幼儿在家中自觉远离带电插座、火、热水等危险物品,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具体措施:

  1、让幼儿知道一些安全常识,是有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体育活动中的一些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的简单方法,上下楼梯不跑、不跳、乘车不把头、手伸出窗外,不拿棍或锋利的东西奔跑,奔跑时在拐弯处要减速、不推撞同伴等。

  2、让幼儿控制自己不靠近危险物品,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懂得安全使用玩具、用具。

  3、了解在活动中掌握保护五官的方法。

  4、学会一些意外事故的简单处理方法。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通过捕捉、观察各种昆虫,使幼儿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与活动方式,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小容器、塑料袋等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捕捉昆虫幼儿到草地上捕捉昆虫。将捕到的昆虫按会爬的、会跳的、会飞的……分类放在容器中。

  二、昆虫运动会将幼儿捕捉的`各种昆虫放在一起,准备举办昆虫运动会。

  1、将会跳的虫子放在大纸盒子内,比一比谁跳得高。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昆虫的前腿与后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的昆虫跳得高,有的跳不高?

  2、将会爬的虫子放在桌子(或地板)上,比一比谁爬的快。用火柴盒做小车,套在昆虫的身上,比比谁拉得动,谁的力气大。让幼儿观察这些昆虫的身体和腿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会跳?

  3、将会飞的虫子放在地上比一比谁飞得远。注意观察它们的身体与翅膀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会飞。

  4、将昆虫放到水中,看看谁会游泳,谁害怕水?

  5、将昆虫肚皮朝上放置,让幼儿观察它们怎样翻身。

  三、饲养昆虫将几种常见昆虫,放在容器中饲养。让幼儿观察它们如何活动,如何进食。

  教学建议:

  此活动适合在夏、秋季进行。捕捉的昆虫最好是当地常见的种类。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初步感知探索活动中运用的一些简单方法。

  2、有探究的愿望,体验发现的乐趣,初步对科学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实验用品。

  2、软件

  3、鼓励幼儿在活动前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有关雨的形成过程。

  活动过程:

  一、交流已积累的经验,帮助幼儿归纳了解的途径。

  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天空的眼泪是什么?

  你认为雨是怎么形成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1、老师做小实验。

  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并用语言大胆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老师用示意图记录。(示意图:→→→)

  师告诉幼儿此小实验就是雨的形成过程。

  2、观看图片:雨的形成示意图。

  请幼儿比较两个示意图,表扬幼儿观察仔细,并从小实验中准确地发现雨的形成过程。

  小结:地球表面的水经过太阳照射等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很轻上升到空中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云越来越厚,在加上冷空气就又变成水滴落下来,那就是雨。

  三、拓展经验。

  1、观看软件:丰富有关经验夏季是我国雨水最多的季节。

  2、讨论:雨的作用和危害

  提问:你喜欢下雨吗?为什么?(教师列表记录幼儿的回答)

  根据表格小结:雨对自然界、人们的生活、动植物的生长都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下雨也会带来很多的不方便,雨下得太大,或雨水太多会造成危害。

  3、知道雨季哪些东西需要防霉。幼儿在软件中游戏。

  小结:关于雨的知识、游戏和实验还有很多,小朋友还可以继续探索,互相交流。

  说课:

  一、关于内容的选择:在创编儿歌:“我们的家”活动中,幼儿对“云是雨的家,还是雨是云的家”有分歧,尽管雨和云都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幼儿也有一些零散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并没有关于雨形成过程的一些相关经验。分歧和讨论使他们产生了探究的愿望。因此,科学活动“天空的眼泪——雨”适时地满足幼儿的需求,同时也将引起幼儿探究的欲望。

  二、关于目标的确定:

  1、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初步感知探索活动中运用的一些简单方法。

  2、有探究的愿望,体验发现的乐趣,初步对科学探索活动产生兴趣。第1条是知识目标,其中的方法是指活动中涉及到的资料搜集、记录、实验、比较、讨论以及简单统计等。第2条是情感目标。在《纲要》关于科学章节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愿望。以及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

  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我认为,一个好的教育活动,应该是在帮助幼儿整理、扩充、或提升已有的零散生活经验的同时促使幼儿长远发展,所以制定了以上两条能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关于教法的运用:

  1、在活动中,主要运用了实验的方法,向幼儿演示雨形成的过程,因为,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性的,直观的教学方法幼儿更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

  2、运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向幼儿展示正确的示意图,引导他们通过比较来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感,同时活动中还通过资料搜集方法的记录、简单统计表格等形式展示科学探索活动中运用的一些方法,使他们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初步的感受。

  3、组织幼儿观看录像拓展相关经验,并通过讨论和列表帮助幼儿梳理和丰富原有的生活经验,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迁移。

  四、关于学法的思考:在《纲要》指导要点的第2条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因此,

  1、将搜集资料的要求放在课前请幼儿准备,目的是让幼儿在此过程中对搜集资料的一些主要方法和途径有所了解和体验。

  2、幼儿也曾经进行过一些简单的记录,但示意图平时接触不多,因此,他们通过描述实验的现象和过程,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一种新的记录表示的方法,而思维的有序性和语言的表达概括能力也能从中得到提高。

  3、幼儿通过操作电脑软件游戏,轻松的与同伴合作交流,自主地进行学习,获取更多的信息。

  五、关于过程的设计:

  本活动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纲要》中关于科学目标中指出“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的第一部分是让幼儿互相交流已积累的经验,帮助幼儿归纳了解的途径。互相交流的基础是活动准备中的第3点:“鼓励幼儿在活动前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有关雨的形成过程。”归纳的方法是,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知道的,老师帮助记录下各种不同的方法。活动的第二部分也是主要部分: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目的是帮助幼儿整理、提升经验,现成概念。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观察描述小实验的现象,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雨的形成过程,这一环节是开放式的,有助于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的习惯,同时好奇心、探究、求知欲望都将在此环节得到满足。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在软件中看雨的形成示意图,并和刚才自己完成的示意图进行比较。活动的第三部分主要是帮助幼儿拓展和雨相关的经验,如:了解夏季是我国雨水最多的季节;了解雨的作用和危害;知道雨季需要防霉等。实现这一目标采用了三个不同的形式:看录像、讨论和游戏,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能始终主动积极地去参与,同时形式的变换可以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根据《纲要》“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的精神,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幼儿的喜好,把日常生活的内容拓展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电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幼儿经常能够接触到它,如玩各种的电动玩具、遥控器等等,而对于电池的神奇力量,幼儿感到很新奇,也很有趣,为了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勤于动手的习惯。我设计了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较强的尝试学习活动——有趣的电池。

  本活动主要通过让幼儿各种各样的玩具和不断地探索,一步步地揭开电池的各种秘密,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电池并学会安装电池的方法,其中渗透了蓄电池的环保作用,与幼儿园主题“我爱环境”相连。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尝试操作,了解电池的外形、种类和简单的功能;

  2、通过尝试、操作、探索,学会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3、让幼儿学习用语言来表达操作结果。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电动玩具及物品若干,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电池及幼儿人手一份简易电池安装示意图,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让幼儿在玩电动玩具、物品的尝试活动中,感知玩具和物品无电池的状态。

  1、放音乐,幼儿进电动玩具城。

  师:这里是电动玩具城,大家来看一看,玩一玩,试一试,看看这些有趣的玩具和物品里面有些什么小秘密?

  2、幼儿按意愿分散选择玩具、物品,进行摆弄和尝试,教师巡回观察。

  师:你刚才玩的是什么?好玩吗?;为什么所有的电动玩具和物品都不能动起来?

  (刚才玩的电动玩具和物品里面都没有电池),那怎么办呢?(装电池)

  二、第二次尝试:给电动玩具和物品配上电池。

  1、认识电池

  师:这小小的电池有这么大的作用。老师这里有许多电池,你们看看有没有看到过的?在哪里看到过的?(幼儿回答)

  师:电池真有趣,有圆的、方的、扁的、大的',还有小的,电池用完了,随意乱扔,会污染环境。这种电池你们见过吗?(蓄电池)这种电池用完了,也象其他电池一样扔掉吗?那该怎么办?(幼儿回答)

  小结:对这种用完了还可以充电反复使用的电池,叫蓄电池。用蓄电池开的车很好,没有噪音,没有污染,可以保护我们周围生活环境。

  2、幼儿尝试:给玩具和物品配上合适的电池。

  (1)出示一件电动玩具,请幼儿说说:“它的电池要装在哪里?需要什么样的电池?怎么装?电池盒里有什么秘密?(请一幼儿上台)

  (2)出示安装示意图,说明记法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试一试给电动玩具和物品配上合适的电池,让它们都动起来!

  3、第三次尝试:认识正负极并准确安装电池。

  师:大家都找到了大小合适的电池,可为什么有的不能动起来呢?(引导幼儿回答:电池装反了也不能动)

  (1)认识正负极问:电池的两头一样吗?你用了几个电池?你是怎样安装电池的?(个别幼儿边展示示意图边回答)

  (2)幼儿尝试按正确的方向安装电池。

  师:现在,我们小朋友都知道,怎样去安装电池,电池的“”要对着电池盒的“”,电池的“”要对着电池盒的“”,下面我们就让电动城里的玩具和物品动起来吧。

  4、再次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处处弥漫着美的气息,如美丽的风景、图画、音乐等。本次活动选用的材料都来来源于如钱币,有凹凸面的字、画、树叶等物品,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幼儿在园里经常做些美工活动,但利用这些物品来进行美工活动,对幼儿来说却充满了新奇,因为兴趣是幼儿探索问题的根源,我利用幼儿熟知的事物,在探索操作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节中班科学课《拓印》,我将本次活动目标定位于:

  1、知识目标:了解拓印的基本方法,探索拓印的奥秘。

  2、技能目标:让幼儿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拓印。

  3、情感目标:让幼儿对拓印产生兴趣。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

  让幼儿了解拓印的基本方法,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尝试、再操作,加上教师的指导,对拓印的方法有所了解。

  难点是:

  引导幼儿探索拓印的奥秘,让幼儿观察,发现,引起兴趣。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进行操作,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发现问题,为什么会印在纸上画,想办法知道。教师作为引导者及支持者,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幼儿探索拓印的奥秘。因此我为本次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树叶,硬币,有凹凸面的字画若干。

  2、教师范例画一幅。

  3、胶棒、纸、铅笔人手一份。

  根据《纲要》中对科学所定的目标、内容等要求,结合本次活动的重点及难点,我为本次教学活动设计的流程是:

  激发兴趣——探索讨论——动手操作——互相交流——继续操作——展示作品

  一、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范画,让幼儿欣赏,发现其中的秘密,引出兴趣。“小朋友看看这幅画和你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吗?”教师引导幼儿观察。

  二、探索讨论

  幼儿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并探索其中的秘密。“小朋友想想这是怎么画上去的,你们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讨论一下再告诉老师”。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发言。

  三、动手操作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讨论结果来进行拓印示范,然后请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每个盘里都有许多材料,你喜欢什么,就拿什么来进行拓印,看看你们选择的材料拓印出来的`是什么样子的。”在操作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幼儿发展水平、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可进行个别指导,为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的体验,多注意幼儿操作过程。

  四、互相交流

  幼儿自选材料后,与其他幼儿交流自己选的材料是否能拓印,拓印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你的画拓印好了吗?如果印不出来,为什么呢?看看你旁边的小朋友有没有印出来?为什么?”

  五、继续操作幼儿失败后,发现问题,引导幼儿不断尝试、探索来解决问题。只有在失败中吸取经验,才能再创新。掌握了拓印的方法及什么样的物品才能进行拓印。小朋友发现有的物品可以拓印而有的物品没法拓印,为什么呢?原来只有表面产生凹凸不平的才能拓印,较薄的可以拓印,过厚的物品不易拓印,在拓印时还要把上下两张纸固定好。

  六、展示作品

  幼儿拓印完,请每位幼儿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区,进行展示。一起分享探索拓印画带来的快乐。

  本次教学活动按照新《纲要》的要求,以幼儿为主,创造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主动参与探索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观察法:教师出示范例画,引导幼儿欣赏,观察。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了解事物的特点及获取一些感性经验。教师要引导幼儿全面、系统、有序的观察,即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整体,又要引导观察其细节。以保证幼儿观察的全面性,同时要为幼儿创设自由的观察空间,以免造成幼儿被动学习。

  2、讨论法:教师通过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学习在“碰撞”中对不同观点进行相互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培养幼儿乐于探究和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态度和品质,接纳、尊重同伴的观点和经验。这种方法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并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思维社会化。

  3、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带幼儿选择材料进行拓印时,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在失败中吸取经验,享受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探索的兴趣,鼓励幼儿进行猜想并对其验证,让幼儿亲历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及成功的体验。此法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发展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新《纲要》指出:

  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形式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此外我还运用加入了操作法、审美熏陶法、激励法,使整节课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愉悦性和谐统一。同时促进了幼儿身体的、认知的、社会性的发展。

  效果:

  本节活动我们打破了以往教师教授,幼儿学习的旧观念,让幼儿自主参与活动,探索问题,操作解决,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保持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喜欢参与。我预想本节活动的效果应该不错。

  教学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2、了解简单的串联电路。

  3、知道加速空气流通产生风。

  4、幼儿通过完成风扇的制作,体会成就感并提高动手能力。

  5、激发幼儿自主制作风扇意识,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6、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采用的科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实验法 。

  幼儿材料:

  小马达、风叶、电池(电池属于公共材料,留下或下次带两个)

  双入电池盒、风扇纸模

  教师材料:

  同上

  实验步骤:

  1、将电扇图片抠下

  2、将图片有线处折叠

  3、将电池与电机相连接

  4、将电池盒粘贴在图片后部

  5、将电机如图安装在图片上, 将图片上面固定

  6、将扇叶与电机连接

  7、完成

  8、安装电池和叶片,观察现象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1、猜谜语:冬天不用夏天用,有风不用没风用。插电扇叶转起来,凉风快快跑出来。谜底(电风扇)

  2、电风扇有什么用途及原理

  电风扇有什么用?它为什么能使人感到凉快?(能使人感觉凉快,加速空气流通产生风,)

  3、吸引幼儿制作兴趣:小电扇真有趣,,我们大家一起制作一个电风扇吧。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

  (1)认识各种材料,知道其用途。

  教师出示各种材料:小马达、扇叶、开关、电池、双入电池盒、风扇纸模,并进行说明和提问。依次说出材料的名称和特征(名字、材质、颜色、形状等)

  再让幼儿猜想各种材料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扇叶要怎样安装?马达的作用是什么?开关有什么作用?

  (2)了解电池的正负极

  如果想让电风扇转起来,怎么办?一定要用电。那么我们把电池装入电池盒,怎么装?电池的安装:正极和负极安装正确才能发电。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1)教师组装步骤:先将电池装入电池盒,扇叶插入马达,将红线和黑线分别插入马达的铜口内系住,然后将与马达连接的红线与电池盒上的红线连接,与马达连接的黑线与电源开关一端连接,电池盒上的'黄线与开关另一端连接,组装好后,开关电源,风扇会相应开关。

  (2)引导幼儿组装电风扇。

  (3)教师指导幼儿操作。幼儿一起来快乐做风扇

  3、总结: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促使空气流通产生风,

  (三)互动课堂

  1、根据互动课堂问题进行提问

  (1)小朋友们想一想,手指能放在电风扇里吗呢?(不能)

  (2)莱克和波波在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吹电风扇,可以吗?(可以)

  (3)身体出汗时能吹电扇吗?(不能)

  (4)电风扇在转动时,能直接拔插销吗?(不能)

  2、游戏: 脑筋急转弯:有个人一直对着风扇吹,为什么还热的大汗淋漓?答案:因为风扇没转,而那个人在吹它。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和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促使空气流通产生风,

  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

  3、作品展评:谁的电风扇转起来后能感到凉快?

  (五)总结延伸

  什么事物会用到串连电路?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家。

  活动反思:

  教师在活动中思路清晰,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指导明确具体,能够用多种方式积极、及时、有效地应答幼儿的需求,始终以支持、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激发幼儿勤于思考,敢于发言,在整个活动中,良好的师幼、同伴关系有效地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小百科:电风扇简称电扇,也称为风扇、扇风机,是一种利用电动机驱动扇叶旋转,来达到使空气加速流通的家用电器,主要用于清凉解暑和流通空气。广泛用于家庭、教室,办公室、商店、医院和宾馆等场所。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通过《有趣的尾巴》培养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几种小动物的尾巴,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

  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提高认知水平。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重点:

  1、重点:通过探究几种小动物的尾巴,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

  2、难点: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提高认知水平

  活动准备:

  1、主题课件。

  2、各种动物头饰、各种布艺尾巴。

  3、"找朋友"音乐伴奏。

  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导入(启发谈话式)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幼儿:(喜欢)。师:你们都喜欢那些小动物呢?幼儿:(燕子、小羊、小鱼、小鸭子、小松鼠、孔雀等)幼儿模仿小动物的样子。你们观察过它们的尾巴吗?今天我们玩一个关于小动物找尾巴的游戏,好吗?

  二、准备活动(猜猜我是谁)

  1、出示课件。

  2、根据尾巴猜动物的名字。

  3、选择合适的尾巴,根据动物生活习性,判断各自尾巴的功能。

  三、游戏活动:"小动物找尾巴"。

  游戏规则: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头饰,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根据所戴头饰的小动物在布艺尾巴投放圈中找到合适的尾巴,进行接力游戏,那组完成用时最短,尾巴找的最准确,那组获胜。

  1、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扮演的小动物。

  2、开展找尾巴接力游戏。

  3、宣布比赛结果。

  4、在游戏中穿插讲解不同小动物尾巴的功能。

  四、活动延伸

  (参观园内科学发现室)带领幼儿参观园内科学发现室,观察和了解关于动物的各种信息。

  本节课通过出示图片及观看课件,让小朋友认识了几种动物,这样激发幼儿课堂兴趣,并了解到每一种小动物的尾巴都是有作用的,而且不同的小动物其尾巴的作用是不同的,更不能没有尾巴。小朋友听得很认真,课堂兴致很高。

  在为小动物找尾巴这一环节中不是会都能做好。既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深透到里,也有对第一部分老师告诉他们知识的记忆体现。动手能力差的及没有仔细观察的幼儿,就较难正确完成这个作业。不过在老师的巡回指导与启示下。孩子都完成了。这样既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感觉自己也不错。在游戏中让幼儿感到科学课的趣味性,也可以发展孩子个性的空间。游戏中力争照顾每位,让孩子都有机会参与。教室里充满了欢乐。愉快的气氛。

  最后,活动延伸把孩子带进无限的思考,让孩子带着诸多的思考去观察自然界动物的特征。了解它们的特性。但也有不足之处,在探索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扩散以外的动物,我的知识面也不够广,今后要加强知识能力方面的修养。

  活动反思:

  1、从课题选择上来说,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好奇心都特别强,加之他们又都非常喜欢动物,但通过了解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的某一身体部位,比如说“尾巴”的了解就比较少。我选择这一课题,就是为了满足幼儿对这方面的探究欲望。

  2、从设计思路上来说,《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因此,在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上,是以猜测、观察、描述、游戏为主体组织教学。作为教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做好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另外,在整个活动中,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幼儿从中知道各种动物尾巴的用途,同时克服活动难点——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通过观察、描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游戏环节里,让幼儿在合作参与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升幼儿热爱科学,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如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科学始与好奇”,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促使他们探索的内在因素,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爱上科学、迷上科学,在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中,我没有讲枯燥的尾巴知识,而是努力创设了和小动物们玩捉迷藏游戏这一情境,让幼儿由尾巴猜动物,并大胆探索、积极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而且还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探究能力。为了让幼儿进一步巩固了动物尾巴的特征,我设计了拼图游戏,培养幼儿的大胆尝试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活动,我明白——幼儿活动的设计,要能够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适合他们的游戏来组织教学,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

  二是如何做到以教材为范例,教给幼儿更多的知识,真正做到“小课堂,大生活”呢?在本节活动的设计上,我努力做到不局陷于教材,充分利用了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拓宽幼儿的视野。另外,通过幼儿利用已往获得经验的讲述,通过幼儿之间的交流,通过询问家长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并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欲望。通过本节活动,我明白,要想真正做到“小课堂,大生活”,就要做到课前准备充分,课中兴趣激发到位,课后拓展适当、争取家长支持,我们的幼儿课堂才会呈现出和谐的“原生态”、“自然美”!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9-19

大班科学教案12-15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0

大班教案科学教案11-10

大班科学教案02-08

(优秀)大班科学教案08-27

大班科学教案【合集】09-06

(必备)大班科学教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