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4 07:40:06 教案 我要投稿

(精)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2.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5.句子训练。

  教学重点

  1.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进行词句训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解词语。

  (四)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重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二)理清文章思路。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谁见过玻璃?你能说说玻璃有什么作用吗?(教师板书:“新型”)“新型”是什么意思?(新的类型、新的品种)“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新型玻璃在哪里?它有什么作用?)

  教师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激励性的语言导入新课:

  学习了课文我们就全明白了。

  (二)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

  (1)夹丝网防盗玻璃;

  (2)夹丝玻璃;

  (3)变色玻璃;

  (4)吸热玻璃;

  (5)吸音玻璃。

  2.这几种新型玻璃,课文是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介绍的?

  3.第6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新型玻璃在现代化建筑中所起的作用和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三)指导分段。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意思?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每个自然段讲的都是一个独立的意思,因此均可以独立成段。由此,可得出本课的自然段也就是它的结构段。

  (四)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划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2.给生字按结构分类归纳。

  3.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例:熟字加偏旁“型、罪、恙、炎、调、促、粘、阻、踪、付、店、废。”

  熟字换偏旁“浅”、“线”去掉“纟”换上“氵”;“粘”“战”去掉“戈”换上“米”;“调”“绸”去掉“纟”换上“讠”。

  编顺口溜:两“火”“炎”。

  编谜语。一“心”咬掉羊尾巴。(恙)

  4.巩固练习。

  以组词的形式来作巩固练习。

  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

  比一比,再组词。

  型( )非( )足( )发( )付( )

  刑( )罪( )促( )废( )寸( )

  占( )周( )且( )浅( )

  店( )绸( )阻( )线( )

  粘( )调( )祖( )践( )

  (五)理解不懂的词。

  1.提出不懂的词,学生解答。

  2.查字典,理解词义。

  例:安然无恙——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损害。

  报警——一般指报告紧急情况。本课指发出紧急信号。是动词。

  警报——发出的'表示有危险的信号。是名词。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自动窗帘”——就是指变色玻璃。

  “问世”——词典中解释是指著作等出版跟读者见面。联系上下文本课中的“问世”指“吸热玻璃”早就生产出来和用户见面了。

  (六)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老师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

  1.“看守”中的“看”读k1n,不读k4n;“粘在一起”中的“粘”在本文中读zh1n,不读ni2n;“调节”中的“调”读ti2o,不读di4o。

  2.“促”“罪”“阻”“踪”是平舌音,“粘”是翘舌音,要读准。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2.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 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

  3.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激趣读文,深入感悟

  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2.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4.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三、拓展活动

  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7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二、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三、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七) 研读赏析

  1、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 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四、总结拓展

  (一)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 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二)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板书设计:

  避免直视

  屏的作用: 艺术点缀

  可以挡风

  说屏 屏的分类:按屏风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巧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

  教学后记:学生对屏的知识把握,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但对作者的情感体会得不是很深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字,会写3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随文识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泉水的美。

  教学重点:

  识字

  教学难点:

  缶字旁,在具体环境中理解字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学习第一段的三个生字

  同学们,开学已经一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你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了吗?对于北方来说,春天来得比较晚,进入四月,春天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你们听,(播放流水的声音)看画面(泉水从山上流下来),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文第一段,自由读,贴出生字:哦

  股缝

  1、读准字音

  2、用多种办法识记生字:

  “哦”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这个词表示明白了,在句子中该怎样读呢?个别读。师生对读。

  怎样记住“股”字?月字旁的字大多跟身体有关,“股”指的是大腿,在这句话中指什么呢?读一读,用“一股”说话。指导书写。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看自己的手指缝,缝,就是物体间的空隙,谁还能用这个字组词?贴卡片:石缝。

  过渡语:泉水就是从岩石的裂缝或地下涌出地面的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泉水》。齐读课题。泉字大家已经认识了,怎样写呢?教师范写。

  二、初读课文

  画出生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对照屏幕画出生字。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读音节,纠正字音。

  (2)把生字的音节去掉,找朋友。

  (3)齐读生字

  三、随文识字

  1、请大家借助小组内的生字卡片,用多种办法记住字形,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

  2、小组汇报生字

  “塔”我们用三种办法记住了“塔”字,(换一换)(加一加)(想象记字),指导书写。看看图片,发现塔有什么特点了吗?谁能用这个字组几个词?指导书写。理解“水塔”的意思,“天然水塔”指的是什么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泉水从山上源源不断的流淌下来,整个样子就象一座自然形成的水塔,可见,泉水真的是很多很多。怎样读出泉水的多呢?指导读文。

  “罐”泉水很多很多,所以,山里的姐姐就提着瓦罐来打水了。出示

  “瓦罐”的图片,怎样记住罐字?罐是缶字旁,缶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课件,知道缶是一种大肚子小口的`器皿。所以,带有缶字旁的字大多跟器皿有关。

  泉水从山腰流向平地,他又看见了谁呢?指读第三段。

  出示“杜鹃花”的图片,由鹃字的鸟字边,你想到了什么?出示“杜鹃鸟”的图片。可见,鹃字也是形声字。师生对读第三段。

  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4、5自然段,看看泉水又遇到了谁,说了什么?

  让我们来听听画眉鸟的叫声吧!(播放课件)学习“脆”字。在哪里见过这个字?还能用“清脆”说话吗?

  四、巩固练习

  1、这些字跑到别的地方,认识吗?游戏,点击花朵,读出句子或词语。

  2、配乐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郑振铎,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细致而饱满的。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自读、自我检测,深入理解文本,体会文中所流露出来的深刻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郑振铎敬佩和赞叹之情。

  (2)体会做着爱戴、思念父亲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品读句子,体会作者是怎么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而饱满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音乐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选读。

  1、见ppt课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关注借物抒情的文章,以提示新课)

  2、师: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14课,和《酸枣情》一样。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作者借得什么物?抒发得怎样的情呢?我们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吧!

  二、自渎课文,掌握生字,整体把握课文。

  1、出示自读提纲:见ppt。

  2、开火车说积累的好词,好句。

  3、同桌互相交流,大声地读出来,要互相正音,补充词语库。

  4、教师检查:见ppt指名学生读字词。中间出示郑振铎资料,介绍郑振铎先生生平。

  三、深入学习。

  1、出示课文的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分析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其实是隐含着我们阅读课文的精髓问题。我们不但不能忽视阅读提示,而且还要认真地分析其给我们带来的信息。(见ppt,两张幻灯片出示了不同的阅读提示。相比之下,后一张幻灯片红字部分其实是完善了阅读提示的内容)要求学生边读边画,根据提示学生展开自读。

  2、指名反馈问题。

  (1)文章围绕“石榴”来讲故事,线索清晰;讲了哪几个故事?

  第一件事情在石榴上刻上所有孩子的名字,待石榴成熟再分给孩子们。

  第二件事情和一个南方的小姑娘打赌石榴能否在盆里开花结果。

  第三件事情最后一次石榴节前父亲临别的嘱托。

  (2)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情来塑造“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些词句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细致而饱满呢?找1—2句做批注。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自己认定“石榴”这条主线,感知作者是怎么表达了对父亲深切地怀念之情。在字里行间找到体现父亲形象的字、词、句,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点点滴滴,更要学会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学生的不同感知侧面,会找到不同的句子,但学生一般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伴着音乐导入最后一部分的教学,ppt最后一张整个环节到下课再音乐中进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慈爱,童心未泯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命,懂得生活的父亲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的途中因飞机失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消息传来,大家望着那红的似火的果实,望着那不久前被父亲刻上名字的一个个血红的石榴,依然不能相信这个噩耗,依然盼着父亲的归来。孩子们仿佛听到…看到…。

  那红的似火的`果实谁也没有去摘,谁也不忍去摘,任它…这是为什么呢?(生结合课文分析。)

  而此时,郑尔康先生望着临院的石榴,就会想到旧居,想到父亲,想到父亲的音容笑貌。父亲的影响早已深深的刻入了每个孩子的心中。因此,每当石榴树上又挂满了小红灯笼的时候,曾经得到过他关爱的人们就会更加怀念起郑振铎先生来。正如作者所说的…(生配乐齐读我思念他们,思念旧居的…作者连用三个思念,又是为什么呢?)

  关于父亲的种种往事,像放电影似的一幕幕在眼前映过。作者通过石榴这条主线,把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淋漓精致。

  4、结合课文简介借物抒情,布置小小习作。

  5、布置作业。

  板书

  14 石榴又红了

  刻名字,分石榴

  围绕石榴写了三件事 和小姑娘们打赌 思念父亲 离别时的嘱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8-04

【精选】语文教案10-13

【经典】语文教案10-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8-08

《语文园地四》教案07-17

小学语文教案01-03

《心声》语文教案06-22

语文过秦论教案11-28

《语文园地一》教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