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14 09:43:08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荐】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荐】

科学教案 篇1

  第一单元 简单机械

  第1课 杠杆

  教学目标:

  第3课 滑轮、轮轴与齿轮

  教学目标:

  第4课 斜面

  教学目标:

  第9课 矿产资源

  教学目标:

  第10课 海洋宝库

  教学目标:

  第三单元 浩瀚的宇宙

  第11课 太阳系

  教学目标:

  第16课 网络课堂

  ——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对太空搭载实验有初步了解。

  2 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3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 根据自己的知识,完成一个简单的太空搭载实验设计。

  5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 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环节①:太空搭载实验设计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太空搭载实验。

  3 环节②:太空搭载实验评价

  对不同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4 小结。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意识到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2、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材料。

  3、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重点:

  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难点:

  区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纸可以做成书本,木头可以加工成桌椅,金属可以制造成轮船……物品都是用材料做成的。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常见材料。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点评:从生活中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学质疑。

  1、出示自学提示:

  (1)识别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区别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些常见物品(P42)分别是由哪几种材料做成的?分别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为什么选用这种材料?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质疑,确立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和还想进一步知道的问题。教师提出教学目标。 (点评: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常见材料可以怎样分类?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讨论研究:身边的一些物品(以球鞋为例)分别由几种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

  (点评:通过小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交流汇报。

  1、全班汇报:常见材料的分类、分类标准及相互关系。

  2、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天然材料做成的?哪些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做成的?

  3、全班汇报:球鞋由几种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

  4、选择一件由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说说分别是什么材料?这种材料有什么特点?

  (点评:关注了课堂的生成,注重了学生的充分展示,有效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五、点拨总结。

  1、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点拨:根据材料的来源将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一件物品由多种材料做成,是因为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点评:让学生课堂总结,巩固了课堂所学。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明晰地掌握。)

  六、拓展延伸。

  1、谈话:除了一些常见材料 外,现在已经有了许多新型材料。你们了解哪些新型材料?(学生交流)

  2、提供有关“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新型金属”等新材料资料供学生阅读、研究。

  3、提问:关于材料,你还能提出哪些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点评:通过有效拓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整课教学案,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能有效指导教学。)

  板书设计:

  1、常见材料天然材料

  按材料的来源分类

  人造材料

  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小班正在进行“真好吃”主题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孩子一边玩彩泥一边自言自语:“这是必胜客的匹萨。”、“那是元祖Much蛋糕。”……应该说,他们对身边熟悉的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积累了一些粗浅的生活经验;小班后期,孩子对于颜色的认知又处于敏感期,因此,旨在培养孩子对玩色兴趣的角度,围绕“真好吃”主题的脉络,我预设了这一美术游戏“烤面包”:

  以各种颜色和熟悉的水果相对应想象,引出整个活动,孩子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扩散思维:“黄颜色的果酱是柠檬酱,也可能是香蕉酱。”“红颜色的果酱是草莓酱,也许是红苹果酱。”“绿颜色的果酱大概是猕猴桃酱。”有一个孩子还说:“绿颜色的果酱是西瓜皮酱。”……这种用颜色和实物“替换”的想象符合小班孩子的心理特点,也留给孩子满足自己大胆想象的空间,无所谓唯一的“标准答案”,只要乐意表达。

  我提供的材料是普通的浆糊里掺入各种颜色的颜料,调匀后与真的“果酱”十分相似,也满足了小班孩子喜欢模仿成人生活真实场景的游戏意愿,通过“舀”、“抹”、“涂”、“撕”等各种小肌肉动作的练习,小班孩子精细动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活动临近结束时,又加入了小年龄孩子最喜欢的“娃娃家”的游戏情节——扮演“爸爸”“妈妈”给娃娃吃面包,再一次满足孩子的游戏需要,将自己的绘画作品转化为游戏中的“模拟道具”,从而进一步推动班上孩子社会性角色游戏的发展。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常见的颜色,说出它们的名称

  2、尝试在“娃娃家”中运用绘画材料进行游戏,丰富游戏内容

  活动准备:

  1、在黄、绿、蓝、玫红、白等水粉颜料内调入少许浆糊,盛在小罐里,每个小罐内放一把小勺

  2、用稍厚的白纸剪成两片连在一起的“切片面包”

  3、餐巾纸盒做成的'“面包烤箱”若干

  4、各色彩纸若干,淡黄色油画棒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分辨颜色名称,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想象各种常见的果酱颜色,如黄色为色拉酱、绿色为猕猴桃酱、白色为奶油、蓝色为蓝莓酱、玫红色为山楂酱、大红色为草莓酱、橙色为橘子酱等

  二、操作过程:

  1、将两片“面包”打开,“面包”上涂抹果酱:任选一、两种颜料,用小勺舀少许,四散地放在面包上涂抹,,再加上少许白色后,把两片面包合拢。

  2、烤“面包”:用黄色油画棒在“面包”外面随意涂色,边涂边说“烤面包,烤面包,面包烤得香喷喷”

  3、夹“面包”:将“面包”打开会发现颜色已调和成美丽的浅色花纹,然后撕些彩纸想象成蔬菜、鱼、肉夹进“面包”内。

  [NextPage]

  三、我做爸爸,我做妈妈,抱抱娃娃一起吃“面包”

  第一次活动效果记录:

  周三进行了第一次活动,由于人数较少,时间持续了15分钟左右,虽然幼儿的参与度很高,兴趣也很浓厚,但我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开始部分我还是太着急,急于过渡到下一部分讲解环节,因此,幼儿没有充分地围绕各种颜色的果酱讨论,每一种颜色的果酱也只讲了一种水果酱的名称,其实,完全可以放轻松一些,让孩子多讲一些果酱的名称,扩散思维做得还不够;问题与回应的方式可以再多样化一些,如:“是吗?红颜色果酱是不是只有苹果酱呢?”“绿色的果酱除了西瓜皮酱,还会是什么酱呢?”“白色的是什么酱呀?”……

  其次在讲解示范的环节中,我的思路还有些混乱,没有将“涂抹果酱”的过程讲清楚,结果造成幼儿操作时使用不当,“浆糊”要么太多漏出来,要么太少挤在角落里;其实可以通过形象的儿歌进行讲解:“舀上一点点,倒在面包上,轻轻抹一抹,果酱到处有,合上小面包,轻轻按一按,打开瞧一瞧,哇!颜色真好看。”

  在示范讲解时出现一个亮点,可以在后一次活动中加以借鉴,就是孩子生成的语言——“果酱不能涂很多,否则太甜了吃了要蛀牙的。”这样就形象生动的解决了涂抹浆糊“量”上的指导问题。

  用餐巾纸盒做成的“面包烤箱”可以事先放在桌上,上面还可以粘贴一些“按钮”“开关”等,更具真实性,可以让孩子一边操作一边自由模仿“烤面包”的动作,满足想象。 提供的黄色蜡笔太硬,不适合小年龄孩子,在后一次活动中改换成油画棒,可以减少操作难度,效果也好一些。等到幼儿涂抹得差不多了,再介绍“撕贴夹心”的方法,这样,幼儿比较容易接受,比刚开始一股脑儿讲完要好,更适合小班孩子边做边想的心理特点。

  第二次活动效果记录:

  第二批幼儿人数比第一次多了一倍,但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还是很高涨,吸取上一次活动的教训,我在开头环节里让孩子充分谈论有关各种果酱的颜色和味道,每种颜色的果酱孩子们都能能讲出好几种味道的名称,“绿色的果酱是猕猴桃酱、西瓜皮酱”、“红色的果酱是苹果酱、草莓酱”、“黄色的果酱是柠檬酱、香蕉酱”、“蓝色的果酱是蓝莓酱”、“橘黄色的果酱是橘子酱、橙子酱”、“白色的果酱是奶油、色拉酱”……这样让孩子们充分地讲,满足了幼儿表达的愿望,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讲解示范;

  在示范讲解时,我也借鉴了第一次活动中以我为主的介绍方式,而是第一次由我做、第二次由幼儿操作的方法,这样既能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需要,又可以发现幼儿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及时纠正。同时我省略了“撕贴”夹馅的环节,而是秘而不宣,与操作材料一起投放在桌子上,观察幼儿是否会使用到,以达到“生成”与“预设”共存的效果。果然,动作快的孩子在涂好颜色后,发现了盘子里还有一些彩色纸条,就拿了一张放进面包里,还乐滋滋地告诉我:“这是胡萝卜。”“这是葱。”“这是辣椒。”“这是鸡肉。”“这是香肠。”……有些孩子比较细心,还特地撕成一小条一小条夹进面包里,因此,我便“顺水推舟”,向其他幼儿作了介绍推广,这远比老师单方面的教要来得自然贴切,又容易被幼儿所接受。

  结束时孩子们想到了“分享”,于是,他们中,有的把面包送给听课的老师品尝,有的送到娃娃家给娃娃品尝,还有的走到楼上的班级去送面包了……整个活动在温馨的氛围中自然结束。

  总结不足之初,如果幼儿在涂抹果酱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再抓住他们对颜色变化的注意,不露声色地引导他们观察变颜色的秘密,就更好了。如“怎么你涂了蓝莓酱和柠檬酱,结果打开来却变成猕猴桃酱啦?”幼儿也许就会对“蓝色加黄色会变成绿色“的颜色变化加以关注了。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常能感受到的自然现象。孩子们的很多游戏:玩风车、放风筝等都离不开风。在幼儿园,常听到孩子们在议论:我看见树叶被风吹到了地上;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今天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 ……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特围绕"风"是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究和认识它。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善于观察、探究自然的兴趣。

  2.知道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的,初步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以及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扇子、纸、电扇、电吹风、吸管、打气筒、气球、矿泉水瓶、小风车、有关"风"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播放"风"声的录音)听听,是什么声音?

  提问:平时,你们是怎么知道有风的?风来了,身边的事物会怎么样?

  2.探索风的成因。

  (1)想一想,试一试:怎样能产生风?

  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在脸旁扇扇,有什么感觉?想要风更大些怎么办?(用力扇动两手)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哪里有空气流动,哪里就有风。扇的快,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

  (2)除了用小手扇动空气产生风外,还有什么方法使风儿出现?

  出示各种材料,幼儿动手实验。

  你是怎样利用这写材料使风儿出现的?

  (3)老师给小朋友扇扇子,请小朋友试一试能不能抓住风?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风?

  小结:风看不见,抓不着,只能感觉到。

  3. 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

  (1)你喜欢风吗?为什么?

  幼儿讨论。

  (2)观看课件,了解大小不同的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及害处?

  教师小结:风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风吹干了妈妈洗的衣服;使人凉快;让风筝飞上天;传播种子;风车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

  可是有时风生气了就会做许多坏事。它把房子推倒了;把树木刮断了;打翻了鱼船、引发沙尘暴……这样的风很可恨。

  (3)可是风儿为什么会生气呢?怎样才能不让风儿做坏事?

  小结:现在的人们本领可大了,想出了许多办法不让风做坏事,人们建起了防风林,把风挡住,还提前预报风,这就减少了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4.游戏:风来了。

  幼儿想象自己是某样物体,如:衣服、树枝……,根据教师所提的`风的大小的要求,如"微风来了"、"中级风来了"、"大风来了"等,引导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变化。

  5. "风车转转转"。

  幼儿每人一个风车,带幼儿到户外玩风车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在教学风这一课时我想,风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并不陌生,现在正好是春天,春风娃娃无时不在身边,何不借此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风娃娃的存在呢?所以,课前,我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与风玩耍,看一看飘扬的五星红旗、热电厂斜斜的烟柱、翻飞的小纸屑、舞动的柳条……这一设计,体现了语文既生活,生活既语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一定非在教室中学,生活处处皆语文。另外,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再结合平时的生活积累,能一下开拓学生的思维,所以,孩子们说出了许多精彩的语句,如:风娃娃象魔术师,他一点,小草就绿了;风娃娃象姐姐的手,摸在脸上软软的、暖暖的;风娃娃象春姑娘的小弟弟…… 正因为孩子们对风有了亲身感受,有了深刻的体验,所以他们能很快把思维融入到课文文本中,做到了学生情感与文本合二为一,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更深的体会到了风娃娃的调皮与可爱。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寻找风娃娃”的活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进而续写诗歌,让孩子们体会到小作家的快乐与满足。

  总之,整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引导,学生想象丰富,感情充沛,充分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说说、玩玩中初步了解人眼睛的结构及动物眼睛的一些特殊功能,体验探究活动的快乐。

  2.感受眼睛的重要性,知道保护眼睛的方法。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与同伴、父母一起观察眼睛的样子、收集有关眼睛的知识。

  2.操作活动材料:电筒、镜子、小鸟旋转卡片、表情图。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自己收集的眼睛知识

  (一)介绍观察到的人眼睛的样子。

  1.谈话导入。

  2.幼儿根据记录单介绍观察结果。

  3.教师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二)介绍动物特别的眼睛。

  1.幼儿介绍收集的动物眼睛知识。

  2.教师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录像等及时进行补充,帮助幼儿进一步拓展知识。

  二、分组探索眼睛的秘密

  1.提出探索要求。

  2.幼儿自主选择,进行探索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分享发现的秘密。

  三、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

  看电视要保证房间有足够的亮光;离电视机1.5米远;每看30分钟就要休息10分钟看书也要避免光线太强和太暗,距离书本30厘米……

  四、延伸:了解关于眼睛更多的知识。

  活动反思:

  在开始的部分我让孩子带着眼罩进教室,这样让孩子感觉到真正看不见带来的不便再来引出主题里的盲人眼睛。其中孩子们在进来的时候会说:"老师我看不到,老师我找不到椅子,老师这样太黑了"等等。我赶紧抓住孩子此时的感受,让孩子在对盲人的眼睛和自己的眼睛有一定的对比性后。知道了盲人的苦难和不便,孩子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爱心,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尊重。同时使幼儿发现自己的眼睛是多么的重要,接着就导出我们眼睛的结构图。孩子们在认识眼部的宝贝后,提起孩子的'观察力。

  在播放ppt的时候,很多孩子对眼睛的认识还是不够的。只知道眼睛的眼珠和眼白,而且不知道眼睛里的部位其它用处,只知道眼睛是用来看的。其实它们有更好听的名字,进一步让孩子了解眼睛的各部位名称和它们的用处。这一环节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充分,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看清自己眼睛里的部位,孩子每人一份镜子利用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我觉得同伴观察比观察自己的眼睛,孩子们的兴趣会更高。看着孩子们在那里照着镜子 ,东找找西找找,仔细的在观察着自己眼睛。完全不用老师一直说观察观察,他们会主动去镜子里发现,这样也达到了孩子为主体的要领。在此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活跃,我在此穿插了小游戏:黑猫警长抓老鼠。孩子们的眼球在这时得到了一定的放松,让整节课不会那么枯燥。

  知道了眼睛的好处后,会引起孩子们的爱护之心。在此我又利用PPT里各种眼睛疾病图片,带领孩子发现在没有保护好眼睛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又进一步的让孩子对眼睛的保护产生极大的动力。这时,我又及时的提问孩子,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不受到伤害?

  孩子们回答问题很积极,因为这一切关系到自己的眼睛。在等孩子们完全讨论完后,我对孩子们进行了个小结,让孩子了解到各种眼睛保护的知识。在最后结束的延伸活动里,我要求爸爸妈妈跟我们小朋友一起来保护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事先一直在做的眼保健操。这次让我们的孩子带动我们的家长来完成我们整节课的要点:保护眼睛。

  其实《我的眼睛》整个活动通过幼儿的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由浅入深地展开,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使幼儿知道了眼睛的重要性,掌握了更多的保护眼睛(视力)的知识,提高了科学认知能力。

  在活动指导过程中,我注重"三个最",即最大的观察(努力观察每位幼儿,适时提供帮助),最小的干预(教师不干预代替,突出幼儿为主体),最多的鼓励(肯定、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另外努力把握"玩中学"的度,让幼儿在体验、讨论、游戏、操作中获取新知,充分表现自己,较好地达成本次活动的目标。

  小百科:眼(又称眼睛,目)是一个可以感知光线的器官。最简单的眼睛结构可以探测周围环境的明暗,更复杂的眼睛结构可以提供视觉。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等。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聚焦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 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11-11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精选】科学教案11-29

科学教案[精品]08-02

科学教案[推荐]08-02

科学教案[热]07-29

[热门]科学教案09-05

科学教案(荐)08-15

[实用]科学教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