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3-01-12 09:58:41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荐】教学心得体会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荐】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心得体会1

  在这次学习中我认识到了远程协作教学,了解了远程协作的概念、特点、及远程教学与面对面教学的异同点;远程协作教学的六种协作模式等。

  在教学当中的三种模式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1、共同创作模式:

  异地的学习者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借助创作工具围绕一个主题共同完成作品的设计、制作,在创作过种中相互讨论、交流、评价,适时反思,从而形成对主题完整而深刻的理解,将自己的理解显性化。学生相隔千里的两地共同完成一个主题创作,体会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2、实验探究模式:

  两地学生针对一个真实事物的特点或现象分别通过设计、实施不同的实验到主动探索和发现表象掩饰下的科学规律、定理。在此过程中,学生分享、比较各自的实验活动、数据、结果,从而形成一致性的结论。在活动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提高了人际沟通技巧。

  3、平行问题解决模式:

  两地学生围绕共同的复杂、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同时进行实验、观察、调查、访谈等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以获得问题的解决,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交流问题的解决思路、策略和收获。

  这几种学习模式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对于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心得体会2

  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执着追求和梦想,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有了高效的课堂教学,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何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高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使用恰当的教学措施,利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高效性包含三种含义: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要少;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要显着;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要深刻。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如何使课堂高效运作具有一定的难度,经过教学实践,我有这样的几点感触:

  1、课堂必须要让孩子感到有趣。

  2、孩子在课堂上都能自主积极的探索。

  3、让数学变得有趣起来。

  4、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到学习的快乐。

  首先,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

  再次,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

  高效课堂是在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中形成的,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伴随高效课堂的形成,我们才会有高效的人生。

教学心得体会3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乎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新课程标准之所以称小学第一学段的写作为“写作”,其目的是强调低年级不必在乎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强调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真正做到“愿于动笔,乐于表达”。那么如何进行低年级的写作训练呢?鄙人略谈自己在训练学生写作时的一些拙见,敬请专家斧正。

  一、借用“下水文”,诱导学生写作的冲动。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学习技能的基本手段。模仿可分为“机械模仿”,“半机械模仿”和“综合模仿”,在学生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可以进行“机械模仿”。我作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深知写作对于低年级尤其是农村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件多么困难的事,他们认不了几个字。音节拼读不熟练甚至不会,还规规矩矩地要求他们写作,这不是等于向他们宣告,学习太难了吗?这样下去,他们肯定会丧失学习的信心,我想这是所有教师都不愿看到的结果。于是我做了尝试,从一年级开始,便坚持每周在小黑板上写一至两篇符合学生语言特点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下水文”,这样它一方面能直观形象地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写作,从而学会写作;另一方面更能启发孩子们想写作的冲动及欲望。起初我用拼音写一两句简单的话,当孩子们有了一定量的识字能力和拼读音节能力后,我便用汉字夹音节同时写稍微复杂点的句子,再后来我索性全用汉字写作了。这样坚持了近两年,孩子们有意或无意地阅读了大量的适合他们阅读的写作“范文”,既复习巩固了拼音和识字,又培养了孩子们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最终萌发了自己也想写一些的愿望。学生在大量阅读“下水文”时学到的语言,在写作训练中加以运用,使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孩子们在写作时就有了参考,降低了他们写作的难度,长期下来,他们会惧怕写作吗?我相信只要有适合的情境,孩子们会有表达的冲动,会写下真实的情感!

  二、活用课外资源,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

  新课标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感想”。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引导学生提高写作兴趣与水平,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自由地用笔记下自己的生活所见所想。

  自然,生命的摇篮。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风雨雷电,小生灵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描写的对象。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机会带着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春天,带着他们去田野里看看抽薹的蒜苗,摸摸瓜架上带刺的黄瓜,尝尝莓农家的草莓,闻闻黄黄的油菜花香,仔细观察他们的叶花,感受一下春风的温柔,学一句“吹面不寒含杨柳风”。冬天,带他们到溪边看看结冰的小溪,下雪了带着他们一起奔向鹅毛般的大雪中,仰着头,伸出手,感受一下雪的冰凉,洁白,欣赏一下雪中的美景。于是颇有灵气的孩子忍不住赞道:厚厚的雪真美呀,就像给学校穿上了一件洁白的婚纱,远处的田野街道,近处的房屋树木,全都看不清了,银装素裹,粉妆玉砌。我和孩子们被这美景怔住了,静静地站在那里,默默的欣赏着如诗如画般的景色,突然,一阵风吹来,树上的雪球簌簌的往下落,此时的孩子们如梦初醒,不知是谁喊了一下:“接球!”随着这一声,我和孩子们乐坏了,堆雪人,打雪仗……再后来写作时,有的孩子这样写道: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到处一片洁白。我们和老师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我们高兴得叫啊,喊啊,跑啊,跑累了顺便在地上打几个滚,团几个雪球,爬起来再打,我们叫喊声很大,仿佛要把整个学校都震塌了。如此生动的语言来自小学二年级学生之口,这语言来自孩子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感悟。

  总之,写作训练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教师要持之以恒,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的引导学生扎实基础,逐步升级。整个写作训练过程中的每一步,教师都要和孩子一起去经历,去体验,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培养孩子们写作的兴趣,提高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心得体会4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的数学科目的教学,在教学工作和实践中,我不断的进行反思,数学备课该如何备学生?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备学生的基础知识。

  就是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要进行摸底,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能对哪些知识点存在疑惑。如果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一无所知或所知不详,就难免出现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了。

  二、备学生的心理状况。

  备课就是要备学生的心理:包括他们对数学科目的热爱程度、会不会感到厌烦枯燥、有没有惧怕心理数学等等。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其在课堂上不会感到厌烦反而能够积极思考,这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产生一种情绪——强烈的学习愿望,有了这种学习的愿望,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觉思考和学习的行为,那么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当中来的。就是要善于并经常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让同学们之间互相鼓励。让学生在自发的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考虑到初三是一个面临升学考试的一个特殊阶段,在各门功课的压力下,初三的学生内心都希望自己的成功(哪怕只是做对了一道题目)可以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同和赞许,一旦他们的成功得到认同后,他们掌握一门科目的信心得以不断的巩固,进而更有愿望去学习,去增长知识,体会成功的快乐。

  三、备学生的学习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把自己设想成学生,想自己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时候会怎样考虑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又会进入怎样的思维的死胡同,原因是什么?经过这些思考,就基本上可以考虑到学生会犯哪些错误,而这些错误是如何产生的,应该如何来解决学生的这个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我们总是讲很多遍给学生听,但学生却不甚明白的情况了。

  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不单单是教给学生一些必须掌握的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良好思维方式的有效形成。其实备学生还应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理解能力、学生整体的学习习惯等等。总之:教师的备课应包括备教材和备学生两个方面,两者都不可偏废,只有两者都做好了功课,那教学就是一件比较轻松而有趣的事情。

  祝文华

  20xx年6月25日

教学心得体会5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学生掌握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和矩形,矩形周长的计算基于教学,是学习矩形,面积计算的基础,还要进一步研究面积的图形和三维图形表面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几何和图形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他们的形象思维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他们更加注重有趣,有趣,新奇的事物,对于这个抽象的知识领域来接受它是相对困难的。然而,他们对有用的数学感兴趣。因此,学习材料的选择和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应该注意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自己感觉数学,并且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这里我王老师这一课,谈谈自己的经验听后:

  一、创造场景,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数学才是具体,生动,充满活力的,才能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创新。上在课程开始的时候,王建立了这样一个教学链接:黑板和国旗有一张脸,如果你匹配整个游戏的一面,你会选择哪个?这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全面感知,引导施工。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这一课的概念是更多的教师没有机械地交给学生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但在充分运作,合作和交流中建立和了解区域和面积。通过让学生参考一个手指,触摸,比对象的表面的比率被引导到他们的区域。让学生观看黑板和电视屏幕,那大。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然后让学生触摸数学和练习封面,什么感觉?然后与它们的尺寸进行比较。谈谈你是怎么回事。根据学生的经验,一般可以用来比较重叠方法的大小。这样,形成区域的概念是深入的,在各种感官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区域的概念,逻辑,

  在需要这种链接的统一区域单元的经验中,教师仅仅呈现学生猜测两个区域接近不同矩形的形状。思考:如何比较这两个矩形区域的大小。学生通过概念检查,重叠不能直接比较刺激认知冲突。然后提供工具(小矩形,圆形,方形,三角形),手动摆,共同探索,学生操作和报告:选择不同的图形,摆动结果不一样;通过多个熟人和矛盾,让学生知道两个物体区域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并且只使用方形测量更方便。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培养学生探索意识。

  三、值得讨论。

  区域单位是一个新的概念,建立是否可以更深入?合并练习时,有些学生将单位填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只要老师在黑板后面区单位强调,就不会出现这个错误。也找到1平方厘米的物体,只能说约1平方厘米,毕竟不是1厘米正方形的标准边长。

教学心得体会6

  繁忙而紧张的教学工作后,假期培训也在如期进行中结束了。受益颇多,现将学习心得做如下汇报。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大事是由众多的小事积累而成的,忽略了小事就难成大事。工作中无小事,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去做,既使是最普通的事,也不应该敷衍应付或轻视懈怠,相反,我们应该付出热情和努力,多关注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敬业,最完美的工作态度,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要把自己的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一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和一次新的经验,同时,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我们所拥有的能力,无论是创造能力,决策能力还是敏锐的洞察力,既非一开始就拥有,也不是一撮而就,而是在长期工作中积累和学习得到的,换句话讲,我们不仅是为目前的薪水而工作,还是为将来的薪水而工作,为自己的未来而工作,一句话,工作首先是为自己。美国教育部部长,著名的教育家威廉贝内特说“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生活的质量。

  我校的教风是敬业爱生、因材施教。校风是厚德、笃学、尚行。学风是明礼乐学、自强求真。那么对于我们每个职工来说,首先我们一定要敬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了,你才能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同舟共济、和谐发展。学校是全体职工共同的家园,每个人要有不可缺少的.团队精神,只有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在团队中我们每个人的优势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不足才能得到及时的弥补。学校才能建设的更加美好。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了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工作是人性的历练、惰性的考验,感恩的回报,责任的答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时提醒自己,我在为学校或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如果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得努力找工作。“责任、良心、品质、服务”将不再是口号,而是我自觉践行的准则。

教学心得体会7

  丁有宽老师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他在希望的田野上勤恳耕耘了四十多个春秋,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如今已是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一些往日快要枯萎的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一些往日被称为无可救药的顽童,如今已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读着丁老师《偏爱差生》的论述,踏着丁老师走过的坎坷道路,看着丁老师那饱经风霜的皱纹,我似乎被一颗赤诚的心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颗饱蘸着热爱学生情感的红心,这是一颗凝聚着教育教学思想光辉的决心,这更是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无私奉献的恒心。追根溯源,丁老师为什么在年愈七十古来衡的今天,仍然对教育事业一往情深,那么执着呢?那就是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学生的一片真性。特别是"偏爱差生"这个观点,更是丁老师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的思想精髓。我受丁老师这一思想的影响,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尝试:

  一、用爱心去感动差生

  差生一般是指那些不守纪律,成绩落后的学生。他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行为习惯差,表现为经常与同学吵架打架,上课不专心,搞小动作,常常迟到,旷课,作业不按时完成。另一种是学习成绩差。表现为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时虽然没有搞小动作,但是,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对老师的提问不举手发言,每次水测试成绩都不合格。接受能力以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这些学生,各所学校,各个年级,各个班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存在。面对这些学生,我们是采取歧视,置之不理的态度呢还是采取积极教育,努力转化的态度呢?这是衡量一个老师是否合格的准则。丁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理直气壮地提出了“偏爱差生"的口号,总结出"挖掘闪光点,扶持起步点,把握转折点,促进飞跃点"这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为我们教育转化差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教的班级,曾有一个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缺少温暖,放学回到家中父母都不管。他穿衣无人管,作业无人问,有苦无处诉,有话无处说,形成了一种孤独苦闷,痛苦彷徨的性格。来到学校也不合群,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上课不举手发言,作业也不完成。老师提问他的时候,他只是低着头,一言不发。我发现了这个情况,就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了解情况。开始他还吞吞吐吐,经过老师多次耐心的询问,他才说出了内情。与他同住一个地方的同学也提供了一些情况。怎么办?用爱心去感动他!我利用假日到他家,同时还带上了一些笔记本,《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资料送给他。鼓励他克服困难,独立自主,坚强起来,迎接挑战。同时我还抽出时间给他补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时他没有吃饭,我还自己掏出钱买饭给他吃。使他深受感动。后来,这位差生重新振作精神,从严要求自己,作业逐步能交了,在课堂上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我抓住这些闪光点,马上给予表扬,给他鼓励打气。由于老师有爱心,深深地感动了他那幼小的心灵,他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克服了以前那种自暴自弃的缺点,终于赶了上来,成为一名好学生。

  二、用热心去教育差生

  热心是搞好工作的前提。有了热心,才有工作的干劲,才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丁老师正是有工作的热心,才能在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脚踏实地,无私奉献,以自己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创造性地发明了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法",为我们上好语文课,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对待差生,我们更加要有热心。我们要用热心去融化差生那冷却的心灵,我们要用热心去温暖差生那扭曲的感情,我们要用热心去鼓励学生不断前进。丁老师就是转变差生的典范。他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观察,摸索,总结出差生的八种性格类型,用自己的心血和不懈的努力,先后转化了26个差班,使这些被老师们公认的差班转变为先进班,把300多名差生一步一步地转化成优秀生,这不愧是"春风化雨暖人心,鞠躬尽瘁育新人,转化差生作努力,有口皆碑赞园丁。”我运用丁老师关于转化差生的成功经验,指导自己的实践。我班有这样的一个差生,他家庭条件很好,生活富裕,夸张地说,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父母把他视为小太阳,百般迁就。然而,由于过分的溺爱,教育方法不正确,使孩子形成一种任性,自夸,骄傲的性格特征,也养成了惰性,随意性。作业经常不交,写字十分马虎潦草。有时交上来的作业也是偷工减料,只完成其中的一部份。上课时经常与同学乱讲话,搞小动作。下课时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打伤同学,受到家长的投诉。这样,他在班里就成为一匹熬杰不驯的烈马,谁都怕他三分。他曾在班上一度孤立,成绩不断下降。我把这位学生的种种表现向其家长汇报,家长听在耳里,急在心里,骂也不是,打也不是,如狗咬刺猬,感到无从下手。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就主动地到这位学生家里进行家访,了解情况,与其父母共同商讨教育的方法。请他父母不要过分迁就孩子,该批评的还是要批评。在学校,老师对他要求严格,不交的作业该补做的还是要补做。还发动班里的同学亲近他,帮助他,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帮他补课。教育他不能骄傲,不能自夸,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这位学生在失败的教训中,感到再如此下去,就行不通了,于是,逐步有了改变。我抓住这些有利时机,以极大的热情鼓励他,帮助他,使他逐步地克服缺点,不断进步。后来,终于考上了重点中学,成为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

  三、用恒心去转化学生

  转化学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项艰苦细致而又长期的思想教育工作。只有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耐心而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思想动向,行为习惯,情绪变化,课堂表现等,才能真正了解差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也就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解决差生的思想问题,促进差生的转变。丁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以其特有的恒心,倾注在转化差生的工作中,顽童一个个变成了乘孩子,后进生一个个变成了先进生,这的确是对教育事业的又一巨大贡献。这种转变差生的教育工作,对于孩子们今后的成长,将会终生得益,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也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差生时好时差,当你紧紧抓住他,与他家长密切配合,从高从严要求时,他就好一些,作业基本能完成,上课尚能遵守纪律。但是,过一段时间,稍微放松了一点,他就睡懒觉,早上迟到,作业又缺交,还与同学吵架打架,如此反反复复。面对这位同学,就要有极大的恒心去教育帮助他。上课时,当他说没有书本时,我就想办法给他找书,做作业时,他说没有作业本,我就帮他找作业本,遇到难题,他说不会做,我就耐心地启发诱导他,他感到老师是在诚心诚意的帮助他,受到感动,以后,他就慢慢的改正了缺点,作业认真完成,上课认真听讲,很少与同学吵架,打架了。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好同学。

  实践证明,偏爱差生,是转变差生的需要。对于差生,我们的确要花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心血,作出更多的努力。转变了一个差生,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这不仅是对差生本人还是对他的家庭,乃至对祖国都是十分有益的。我们要继续用爱心去感动差生、用热心去教育差生、用恒心去转化差生,为把下一代青少年培养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而贡献自己的毕生力量。

  四、用细心去关爱差生

  对差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我们老师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分析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他们多一份爱心,及时发现他们的变化,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不良的苗头在萌芽状态中消失。例如:我班有一个贪玩的学生在中午上课时,偶尔会打磕睡,精力不集中。下课后,我把他找来,细心去询问情况。但是,他欲言又止,说话吞吞吐吐,我猜想里面必有奥秘。于是,我就找到了解他情况的同学细心询问。原来,中午的时候,他去一间游戏机室里玩游戏机,中午不睡觉,到上课时,就没有精力了。了解到这个情况,我再次找他谈心,讲清楚这种做法的危害性,并与他的家长联系,取得帮助,中午他一个人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出去,以免发生意外。在双方的努力下,这位调皮的学生改正了缺点,变得可爱了。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世界的希望,教育和培养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让我们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而贡献毕生的力量吧!

教学心得体会8

  11月18日、19日,十堰市小学数学青年研究中心组成立暨计算教学研讨会在郧县新区小学举行,来自十堰市六县一市的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了会议。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认真观摩了朱红梅等七位十堰地区的一线优秀教师展示以计算教学为重点的优质课。领略了他们精湛的授课艺术、精彩的说课和反思,聆听了专家们关于计算教学的讲座。专家们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及科学的教学方法,让我在教育教学方面受益匪浅,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使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知道了新课程标准下怎样上好一节计算课,围绕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在“课程改革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就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四则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也是终身受益的。

  我们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纠正一些错误的想法和做法,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改变课堂上牵强附会的情境设置,影响教学的进程。创设情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解决情境中的计算问题,还要通过计算,形成计算技能。

  综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新知是原有知识经迁移、变化、综合而成。因此,计算可以由情境引入,同样可以单刀直入。许多时候没有必要去花较多的时间通过情境来教学。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让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体系之中。

  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地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例如,学习“3350÷345”,已经有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暴露计算中的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规律。

  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过程体现了思维过程的顺与逆,思维水平的高与低。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倡独立思考。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是为了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结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关注质的提高。目前,计算教学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即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从质的方面提高。

  鼓励算法多样化,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定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改变课堂上翻来覆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教师进行纠正,还要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例如,计算125×8÷125×8,常有学生得出等于1的结果。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观察算式时,要从算式的整体着眼,不能受算式的细节(数据的特点)影响,误认为是两个“125×8”相除。

  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这样势必影响计算速度。加强口算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能力之一。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尤其是基本的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在四则计算中要使学生先学好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要求口算准确、熟练。计算课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口算练习,

  总之,这次听课的感受是:还原真实。计算教学不能过分依赖于情境,算法多样化要把握实质,若出现偏差,会导致不良后果。计算教学还是要重视计算方法、技巧、速度及口算能力等基础,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心得体会9

  有效教学并非是让说有的学生多能出类拔萃,而是让我们的学生能在自身现有的水平基础上有所发展,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做到了他们说能做到的。在次基础上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水平。

  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 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即有尊严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早一点掌握知识的人,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这一光环下沾沾自喜,而是要平和心态,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才能根除诸如为片面提高成绩而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满堂灌、拖堂、体罚羞辱等课堂教学顽疾,才能使用权有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情感上、认知上来备课、授课,达到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是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种发自内心的“我想学习”的欲望。想要瘦到这种效果,就要在备课的时候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对要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进行处理;研究课标,在学生已有经验、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思维的基础上发掘他们的发展潜力,明确教学阶段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有所升降,细化;在吃透教材,清楚知识系统内在关联的前提下,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有选择的利用部分课外教材内容。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有各自的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在进步中体验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内在的求知欲。只有这样我们才会适应新时代小学生对教师教学技能的需求,教师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受学生的欢迎。

教学心得体会10

  20xx年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市全面展开,新课程实施以后有什么样的变化成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下面,本人根据科学课教学实践,对教师、学生及教材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产生的变化

  1、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需求。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过分侧重于自己的表现,不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不会想“学生在做什么”、“他们的学习进行得怎么样了”、“他们需要什么”、“我得想办法帮助他们”等问题。随着新课程的开展,教师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学生的需求上,改变了过去只顾自己的教学进度不顾学生感受的做法,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留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在科学课中,教师让学生取一个指纹,大部分同学用胶带,有少数同学则用印泥、橡皮泥、墨水等。在课堂上,教师没有批评哪位学生,而是让他们介绍了方法,并让全班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在讨论时就引发了思维的碰撞,从而深人思考,开阔思维,激发创新的欲望。

  2、教师必须参与教学研究。在传统的教师界定中,教师只需按书本传授知识,无需研究创新。对教育科研仅停留在如何便捷地传授知识方面,认识较片面、肤浅。随着新课程在学校的逐渐实施,教育科研能力的不足已成为走进新课程的“绊脚石”。在新课程实施中,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全力提升教育科研意识。新课程从本质上否定了传统单向的灌输做法,强调教师、学生、课程的互动关系,重视课程的生成性、体验性,从而迫使小学教师从被动的传授者走上主动的研究者。在教学中,要注重用研究和改革的观念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中面对课本中诸多体验性的教学内容时,我和学生一起共同搜集有关资料,整合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当学生面对众多问题时,我就引导他们自己动手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科研意识对走进新课程的作用,也真切感受到了新课程的实施没有既成的模式和预成的教案,确实需要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我认为教育科研的目的与价值,是要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真诚地投入,其更重要的价值是在于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我应把教育科研视为教师的一种需要、一种手段和方式。

  3、在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精神。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充满民主精神和爱心,体现人本主义精神。传统师者总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什么都在学生之上,教师要扮演一个居高临下的圣者的角色,这就导致了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上下尊卑的关系,无法建立起平等的关系,使得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定位发生扭曲。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现在的学生发展的研究者转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同时受到激励和鞭策,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体验,拓宽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对怎样比较出水多少方法的讨论、用哪些方法观察我们身体内部结构、怎样设计一辆既结实美观又能跑的远的纸车等等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敢于奇思妙想。

  只有在爱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教师对学生应不偏爱与溺爱,不迁就和姑息;在平时的教学中以鼓励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观念,让每一位学生都爱学乐学。

  二、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听教师讲课外,亲身实践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动手实验、寻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和社会调查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例如:在上《蚂蚁》这一课时,先让孩子们自己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画出蚂蚁的简图。这时,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画出简图,却急于寻找正确的答案:到底蚂蚁的各部分是怎样的?接着,他们分组观察蚂蚁,参与观察实验的热情很高。孩子们很快展示出了观察结果,较准确地画出了蚂蚁的简图。这之后,再让学生分组玩小蚂蚁,继续探究、讨论平时自己了解小蚂蚁的哪些生活习性。在讨论中,孩子们畅所欲言,甚至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课后,他们将小蚂蚁送回家,继续观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以听、记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是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不仅获得了表面看到的知识,而且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三、科学教材带来的新变化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材从内容的选择、组织到呈现方式都紧紧围绕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教材突出强调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科学探究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三年级上册教材由4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在典型活动的设计中,教材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上,还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上。同时,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力图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四、问题与思考

  目前,在科学课中实施新课程的主要问题是:学期课时明显不足,有些单元的教学内容不能完成;要完成课堂作业,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同时,由于受学校条件的限制、教具的限制,配套的教学资料相对少,部分探究学习活动不能进行。

  那么,教师该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怎样的支持?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怎样做到有效指导呢?对“活动结构、活动价值、科学素养”的理解是当前课堂教学值得研究的问题。

  另外,目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教育要求尚有差距,教师既要提高专业知识,又要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力,任重而道远。

教学心得体会11

  在新课程背景下,新课程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的钻研,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教法和学法进行认真的探讨。只有这样把课备好了,才能把每节课上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了解学情、钻研教材、搜集信息、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

  教学的总目标在于使学生得到健康、充分而和谐的发展。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教师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备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以及具体需要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搜集相应的教学资源或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只有事先“备好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备学生,教师要做到:

  1。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根据这些考虑如何将学生的思想、兴趣等配合到教学中。比如学生喜欢玩游戏,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此为契机,把“玩游戏”作为一种奖励手段,制作一些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或开发智力的小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了解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上的实际水平。

  这对于采取教学方法、补充教学内容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了解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实际水平的同时,要对班上每个学生情况有一具体了解。如:谁家里有电脑?谁已经掌握了很多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谁有条件在课下搜集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等。有了这些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备教材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隐性备课最重要,这是“内功”,有时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之于文字的。内功好的人,既文化修养高的,悟性好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花的时间会短得多,效率就会高,反之就会低。

  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第一步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教师在备教材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教材,清楚每册书、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能具体说出某一知识都需要哪些知识的铺垫,具体到某一课时,教师要钻研教材,作到彻底理解;其次是分析教材,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再次是掌握教材,作到灵活运用。总之,凡是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师自己必先掌握,而且要远远超过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

  通过备教材,教师要做到:

  1。能分析出教学重点、并能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教学难点;

  2。对于教材中设计到的某个教学内容,教师要知道都需要哪些知识的铺垫,知道此知识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奠定什么基础;

  3。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保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技能得到提升;

  4。能准确熟练操作教材中设计到的教学内容及课后练习;

  5。除去教材中设计到的操作方法外,还有哪些操作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教师要做到心知肚明。

  三。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教师应把程序式课堂教学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教无定法,教必得法”,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地引导,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四。备教学组织形式

  这里的教学组织是指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和如何组织学生上机。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

  所谓隐形备课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难点重点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讨论的、操作的要记;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

  五、教学反思

  为了能获取更多的经验教训有时候还要进行二次备课,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实践中,课堂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很可能打破原来你精心设计的教学思路,教师可在课后通过反思札记、课后教案等多种形式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并进行综合、理性的分析,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作为下次备课的借鉴。有老师说: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总之,课前备好课,对任何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上好任何一堂课都极为重要,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达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境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教学心得体会12

  依稀记得,20xx年的9月,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闯进了我的生活。我喜欢他们的活泼可爱,喜欢他们的单纯无暇。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我都与他们打成一片,当他们那求知若渴的眼睛望着我的时候,我倾囊相授,毫不保留。从他们的眼神里我能看出,他们喜欢我。我暗自高兴,心里想着,教学生原来如此简单。可是,第一次期末考试,我竟输的一败涂地,班里的平均成绩离我的预期相差甚远。我迷茫,我也自责。是我教学方法不当?是我专业素质不好?还是我太急功近利,忘了教书育人的本质。

  这种迷茫持续了一段时间。偶然间,我在一本书上看见这样一句话:“学贵得师,亦贵得友,良师益友,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求学一定得有一个好老师也是一个好朋友,想要学有所成,在选择老师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这个时候,我幡然醒悟,成为学生益友的前提必须得是他们的良师。那么,我做到了吗?这个学期,我太注重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反复巩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也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检测机制,以至于知识在学生心里如蜻蜓点水一般,似懂非懂,掌握不牢。

  说做就做,一刻也耽搁不得。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我就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学计划。另外,根据上个学期的数学成绩确定人选开展了"一帮一——先进带后进"活动。先进们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学生各个翘首以盼,希望自己能得到提高。

  在语文方面,我将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位小组长,负责检查背诵和作业情况以及在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的时候充当小老师的角色。每个小组长有一张小组成员人名表,用来记录组员背诵和作业情况。这样一来,当天学习的内容第二天就及时地反馈到了老师这里。我再根据反馈的信息将知识进行第二轮的巩固和梳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两个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为了等某几个学生而耽误了整体的教学进度的情况。我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所以,我不想丢下任何一个学生。因此,我再一次陷入了困境,不知如何去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个时候迎来了家长会。家长会上,好多家长都对我的这种教学方法表示支持与赞同。甚至对于自己孩子的进步对我说了无数声的“谢谢”。所有的家长都表示一定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在自己孩子薄弱的学习环节一定会多巩固、多辅导,尽量做到“不掉队”。自此以后,班级里的“小尾巴们”少了,而“领头羊”多了。我知道,这些成绩离不开家长们的努力与付出。而我所能做的,就是更加努力地去浇灌去呵护这些小苗们,盼望着有一天他们能长成参天大树。

  这件事距离现在已经快四年了,可我仍然记忆犹新。因为我从中知道了:信任是沟通的桥梁。从学生那单纯笃定的目光中,我看到的是信任;从家长那积极努力的配合中,我看到的是信任;从班级次次的进步、家长声声的称赞中,我看到的是因为“信任”而开出的艳丽的花。

教学心得体会13

  去年九月,在全区大力倡导小班化教学模式下,我校迎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发展前景。因为我校虽属于市中心,但生源较少,最适合实施小班化教学。因而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创设新的教育模式和授课形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实施小班化教学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星期六,我们全体老师认真听取并学习了南京关于小班化教学及分层教学的课堂及报告,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一、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分层教学”。

  “小班化教育”绝不是班额人数的减少,而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实施课程改革,以优质教育为走向,引领成长,追求卓越为目标。课堂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小班化教育教学的课堂同样是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过程。他们所追求的课堂,不仅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更是师生互动交往的场所;不仅是训练学生的场所,而更是知识分析和生成的场所;不仅是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更成为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让教师的人格魅力充分展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校的教育文化在学生生命发展中留下印记。

  首先,小班化教学核心的教育观是:关注每一个,幸福每一个。让每个适龄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让每一个适龄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其次,实施小班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因此,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尽快真正实施小班化管理,真正落实分层教学,才能尽快提高不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自信心。

  小班化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动脑操作能力,综合表达和表演能力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小班课堂教学,确立了学生“敢说、大胆说、人人说”的局面。从学生的个性发展来看,小班化教学和分层教学能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在周老师的课堂上,把同学们分为红、黄、蓝、绿四色,采用四色学习单的形式,分层组织学生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会表现出更为主动和积极,参与面更广,个性更为鲜明,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教学中,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然后在全班相互交流,全面深入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自己构思,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使人人有机会展示自己,人人有机会获得别人的赞扬,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自然实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三、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小班化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和发展的空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性。真正作到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过去一节课是优秀学生的舞台,一节课中,只有少数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大多数学生只是听众或观众,没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在小班的课堂里,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分组教学、分层指导策略的实施,使每个学生通过学--发现--交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小班化教学使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情境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探求知识的引导者小班化教学改革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它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其次,教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教师应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学生,服从学生的发展、需求,更新教学手段,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求知、求新、求真的探索精神。第四,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双方共同学习探索,发现规律,教学相长。

  五、目前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及困惑

  目前,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已初具规模,各班都已按照异质分组的形式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并在每堂课的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关注了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况。但仍有许多困惑如学生说话现象较多;合作时优等生机会较多,学困生随声附和;汇报时没有秩序,缺乏条理;没有恰当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分层教学的模式难以施展??.

  六、改进措施:

  1、利用教研时间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合作流程来训练学生。

  2、采用打分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加分扣分的方法调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合作学习前,教师规定发言顺序,确保学困生也有优先发言权。

  4、评价方式多样化,与各级各类评比相结合,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小班化教育可以使每一个学生有可能得到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多被关注的机会,是个性化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我们将进行深入细致地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坚持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个性飞扬。

  同时,我们要通过积极调查、比较、实践、反思等方法,吸取先进学校小班化教学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及分层教学的优势,切实提高我校教育教学实效性,逐步提高实施小班化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心得体会14

  这个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体育教师,在本学期我较好的完成了体育工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在我将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

  初三的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考试,为了他们在体育方面可以考出优异的成绩,在七年级开学时就为他们量身制定了计划,体育课对他们的耐力及体能进行训练,让他们在了解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个规律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训练度,这样,学生尽快学好了技术,形成技能,希望在考试中部分学生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

  “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的观念已深入全校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心中,所以本学期末还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班级运动会(七年级),在本次运动会各项体育活动中全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拼搏向上的精神也十分令人难忘,校园文化建设又朝前推进了一大步,实施素质教育也成为了我们全校师生的实际行动。检验了老师,也锻炼了老师,更改变了老师,运动会,要做的准备工作千头万绪,要举行的活动也是一个接一个,如何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又能做好各项准工作,并组织学生积极、有序地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呢?这对我们每一位老师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考验。在校领导的全面统筹和精心安排下,全体八年级老师充分发扬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大家齐心协力,做好了运动会的每一项工作。在广播操比赛时,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训练,有时碰上其他好几个班级也在训练,大家就会找一切能够利用的地方去训练,正是有了这前期的认真准备,所以在广播操比赛那天,平时做操和站队看起来都不怎么认真的学生都能够以他们最认真的态度,以他们最标准的姿势去完成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确实让我们老师都感到非常激动。正是有了老师们这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学校的各项活动可以说举行得非常成功。老师和家长们都认为学校的这些活动让学生得到了快乐,也锻炼了大家的组织能力,我所任教的班级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果再举行一次这样的活动,我们会做得更好,也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两操工作:

  学校“两操”是反映学生整体面貌的形象“工程”,是学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抓好“两操”也是学校管理工作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学期来,体育组继续严格规范制订广播操进出场的纪律及做操质量,做到出操静、齐、快,动作规范、美观。不断改进广播操动作质量,树立各班领操员榜样模范作用。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对广播操进行教学的。第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认真做操的良好习惯。第二,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示范。示范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示范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因此,要求教师示范要清楚、准确、规范、优美。第三,讲解要少而精。我在广播操教学时的讲解,主要是结合我的示范动作,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第四,口令要清楚、洪亮、准确。第五,纠正错误动作要及时。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训练工作:

  我还担任了初中田径教练,虽然利用了学生的下午时间,但他们都不埋怨,很开心,一开始有的家长很担心孩子在训练过程中会耽误学习,所以不准许他们参加训练班,学生表现出不愉快,我便努力地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工作,思想工作做好了,训练比以前都要积极的多,他们都配合我。

  20xx年11月,田径队代表学校参加了宁德市第九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通过这次比赛,我校的田径队取得了优获的成绩(初中组团体总分第四名)作为教练员和学生都是深有体会,我和队员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再创佳绩。

  通过总结,看到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和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借鉴以前的长处,改进不足,为学生更好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教学心得体会15

  爱因斯坦、爱迪生、丘吉尔、卡内基;沈从文、苏步青、三毛。他们自小都不守规矩,桀骜不驯,野性十足;他们天生喜爱独立思考,我行我素;他们被老师称为“笨蛋”,受尽屈辱,他们被学校视为不可造就的“废品”,但是他们偏偏得到历史的青睐,成为杰出人物。这些所谓“笨蛋”的杰出人物的经历,带给我们教师很多的思考。

  什么是差生?普遍的理解是,学习成绩不良的是“绝对”差生;品行差的是“相对”差生;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都不良的是“双差生”。而依据学习成绩决定学生的尊贵低贱并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则是“差生”的主要根源。也正是这种有失偏颇的简单理解和定性,造就了所谓的“差生”。长期以来,“差生”遭遇着生活和学习上的寂寞,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悄然无声地成长,没有人关注过他们的喜怒哀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学生中,永远有“好”与“差”之区别。人们希望消灭差生,都是优生,可是,没有“差”,何来“优”?有优必有差。人的禀赋也是有差异的,各有所长,皆有潜能。只要我们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开发潜能,这些所谓的差生都是有可能成才的。因此,把目光瞄准在差生身上,不断改变差生的状况,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要转化差生,教师需要摸清差生的基本情况,对差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差生有的是基础知识差,有的是智力发展比较慢,有的是思想品德差。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分析差生情况以便采取措施对症下药。

  一、爱心感化差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以宽广的胸怀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以真诚、团结、无私的爱,特别是对差生更要爱护关心、帮助、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与差生的建立和睦的关系,使学生消除恐惧心理,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大多数差生成绩差,或者是思想品德差,或是智力发展存在着问题,这时,教师不可歧视差生,要让差生感到自己并不是无药可救,自己通过努力还是可以进步的。最后,教师要寓教于育,因势利导,及时发现苗头,耐心地引导,鼓要敲在点子上,对差生不但要关心还要及时发现其闪光点,因为再坏的学生总有他可取的一面,教师千万不要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所做的一切给以全盘否定,这样会使差生失掉学习的信心。

  二、信心调动差生

  转变后进生不但要有爱心,而且要有信心。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得不到别人尊重得人,往往有强烈得自尊心,你信任他,重用他,赋于他更多得责任,往往正是调动他积极性得最好手段”。所谓信任,就是对双差生有信心,大胆放手让其在活动中接受考验,从而矫正不良得行为。

  王莉同学由于学习态度不认真,上课不专心,懒动脑动手,课余不自觉复习,学习成绩很差。我便主动找他谈话,教育他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在堂上特意多提问他,力争创设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逼他开动脑筋、动手、动口,使他感到自己不是课堂的“陪客”,而是学习的主人。并且把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编到他同桌,在学习上帮助他,当他取得点滴的进步时,我都及时表扬他、鼓励他,使他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感受,从而培养了他的学习兴趣。现在基本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堂上能积极举手争取发言,能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成绩比过去有了进步。

  陆同学很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根据这个特点。我便吩咐他负责好讲台、引水机处的卫生。他非常乐意和负责任,经常表扬他,使他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更勤奋,更认真地劳动,对集体的事有一颗热心。

  三、耐心恒心转化差生

  例如,有的学生逆反心理较强,教师对其转化可能花了很多时间,但见效却很慢。这时教师不要着急,要有耐心,采取正面教育,采用说教的方法,渐渐地消除其心理障碍,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榜样作用,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利用班干部的作用来感化他们。差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教师对差生的转化要充满信心,有耐心,哪怕差生有一点点的进步都有是可喜的。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增强其学习信心。

  差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总结、提高。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给差生们一片绿茵,让他们快乐的驰骋。

【【荐】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学心得体会【荐】01-03

【荐】军训心得体会08-01

军训心得体会【荐】07-28

【荐】数学教学计划12-17

【荐】大学军训心得体会01-08

【荐】社会实践心得体会01-11

教学心得体会08-06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荐】01-11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2-01

幼儿教学心得体会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