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23 08:20:4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综合探究活动”的最后一个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经历完整的家庭成员特征调查活动,强化“在活动的基础上写出完整的调查报告”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引导学生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能够从调查表中分析出自己与家庭成员的特征,完整的写出调查报告。

  2、学生能够根据家庭成员的特征说出哪些特征是遗传,哪些特征是变异。

  3、学生能在分析调查结果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4、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经历调查、比较、分析与交流的科学学习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节课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重点是:学生能在分析调查结果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难点是:整理与分析调查活动记录,写出调查报告。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分析、合作交流等方法开展探究活动。

  五、评价设计:

  1、通过学生对调查情况的汇报检测教学目标1。

  2、通过小组对家庭成员特征的观察、讨论检测目标2、3。

  3、通过对调查过程、方法的回顾检测教学目标4

  六、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调查表。

  七、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一)情境激趣;(二)整理交流;(三)观察分析;(四)拓展应用;(五)总结提升。

  下面,我简单的给大家说说每个环节的教学:

  (一)、情境激趣

  在上课初,我先出示学生熟悉的几位名人和他们的家人照片,让学生猜猜谁是名人的家人,用这样的游戏方式引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整理与交流

  我首先让学生交流课前完成的“家庭成员特征调查记录表”,我通过引导学生个人发现、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等教学形式,对调查记录进行整理与分析,知道了自己和家庭成员所具备的特征。把发现的有趣的现象写下来,完成家庭成员特征调查报告。(此环节达成并检测教学目标1、3)

  (三)、观察与分析

  接着,我针对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引导他们从调查结果中选取一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比较分析自己的特征与哪些家庭成员相似,与哪些家庭成员有差异,引导学生将研究引向深入。(此环节达成并检测教学目标2、3)

  (四)拓展应用

  在拓展应用这个环节,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和植物特征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到遗传和变异现象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五)总结提升

  在学生交流过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后,我将会带领学生再一次回顾这些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调查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总结出更多的规律。(此环节达成教学目标4)

  八、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经历调查整理、分析比较、表达与交流的科学学习过程,使学生乐于与别人合作,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探究规律的兴趣。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而面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单元最终是由“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学生通过上一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实践的基本概念,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说学情

  教学之路从认识学生开始,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探究学习能力,对学习哲学的相关知识也有初步的方式方法。但由于哲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为难心理,需要教师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进行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真理的含义和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事例分析,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错误。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真理的特征。

  【难点】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了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学方法,我再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在大屏幕上展示王安石改诗的故事,提问学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学生不难回答出:不同的时期,人的认知水平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会不一样。然后我会顺势提问:那我们应该如何才能获得这种正确的认识呢?从而导入今天的新课《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这样的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并顺利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真理的含义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关于宇宙的中心的争议,提问学生:结合材料,在人们对事物的各种认识中,说一说认为什么样的认识才能被称为真理?

  我会结合学生回答讲解真理的含义。

  通过这样的一个例子,能够化抽象为具象,更加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理解真理的含义。

  2.真理是客观的

  接着我会提问:如何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和解释真理的客观性。

  通过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虽然有所不同,导致对事情的看法也会不一致,但真理只有一个,有利于学生明确真理的客观性特点。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我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7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论,思考: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同时也是具体的。

  接着,我会在多媒体展示毛泽东同志关于犯错误的一句话,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和课本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通过分析材料,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能加深对真理具体性和条件性这两个特点的理解。而且通过材料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逐步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阅读教材P48关于航天技术发展的过程,同桌交流:当我们在实践中遭遇失败时,应该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

  学生回答之后,我会引导得出认识具有反复性这一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在挫折中继续实践和探索。

  然后我会播放视频《人类与大自然》的视频片段,并小组讨论:过去人们认为要“征服自然”,如今提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说明了什么?

  我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引导得出,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通过展示案例以及利用视频,可以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认识的三个特点,并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的知识,谈谈当你的学习和生活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引导和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能够巩固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同时也能拉近哲学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通过小结环节,使同学们对本节课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内容讲授完毕,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搜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其它事例,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下节课我们来探讨。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我今天说的题目是《江南第一楼》。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情、目标、重点、教学过程、板书、效果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和教法

  《江南第一楼》是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该单元以“风景”为主题展开。融汇了大量的优美词句。《江南第一楼》是一篇游记体材的写景文章。课文记叙了小作者跟随爸爸参观岳阳楼的见闻。文章条理清晰,首尾呼应。开头总起全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中间部分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先写遥望岳阳楼的宏伟气势,接着写岳阳楼巨副屏风上的不朽诗文。表现其悠久历史。然后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浩瀚的洞庭。以及听到的动人传说。结尾总结全文,点明题意,揭示人们称岳阳楼为:“天下第一楼”的由来。

  教学本文,要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老师的点拨下了解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激发学生探究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兴趣。感受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中年级过渡的桥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三、说目标

  本课条理清晰,词句优美,是一篇低年级习作的优秀范文。故而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灵活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岳阳楼景色的优美,激发名族自豪感。

  3、学会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了解总---分---总的文章结构。

  四、说重点

  鉴于本校的有利资源,针对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积累有关写景的优美词句,体会岳阳楼的景色优美,感受祖国博大的文化底蕴。

  2、学习本课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明主氛围中学习。为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深入的感受,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导入部分,导入力求简洁又能激发学生兴趣。

  2、课件展示,调动学生的各感官体验岳阳楼的宏伟气势。

  3、谈参观岳阳楼的感受,让学生锤炼语言,表达看法。

  4、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顺序课文条理清晰,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顺序,在此基础上按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浩瀚的洞庭的顺序组织教学

  5、美读鉴赏,融入文境,探索文路

  6、在教学中,我围绕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展开,引导学生勾画、探究、交流重点句子,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移步换景、转承启合的表达方式,学习“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以课文为典范,由读导写。

  7、领悟中心,情感升华

  通过“赏、读”领悟中心,知道岳阳楼是我国建筑上的瑰宝,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民族的骄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8、拓展延伸

  通过“赏、读、悟、说、写”迁移学习写作方法

  1、让学生领悟句子的说明方法,利用本校既有的资源“三谭书院”,让学生仿写、仿说句子。

  2、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写一篇作文:美丽的三谭书院。

  组织学生确定路线,收集资料,按进入校园的先后顺序,抓住三谭书院的有利资源,对学校的布局,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历史展开交流,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一写。

  六、说板书

  根据课文的游览顺序进行板书,板书力求全面、简明、清晰、直观。能将课文内容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说效果

  通过一系列的“赏、读、悟、说、写”活动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学以致用,让学生从学习课文写作方法到用学习到的写作方法写作文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从而巩固知识点。

  以上,我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板书、效果几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4

  设计意图: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而如何把这种天性发挥到一个受益的层面上,使幼儿在动的过程中得到各种有利身心健康的体会。而奥尔夫正是一个十分不错的选择,让幼儿在身体动起来的同时,又培养其对音乐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得到一种欣赏美和表现美的情感体会。托班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对于奥尔夫的体会也许是空白的,正是打基础最好的时机,对奥尔夫这种艺术能力培养是十分急需的。

  针对托班幼儿肢体动作发展的程度,以及托班幼儿从未接触奥尔夫的这一现况,设计了托班奥尔夫《蜜蜂》。以学习奥尔夫动作中基本动作小碎步为课题设计的中心,让幼儿在体验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快乐情景中,学习舞步小碎步,当一只快乐的蜜蜂,能感受音乐节拍做动作。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学习奥尔夫的兴趣,学习并认识基本舞步小碎步和蜜蜂飞舞的姿态。

  2、辨别不同的乐段,表现不同的动作。

  活动准备:

  奥尔夫音乐《蜜蜂》,蜜蜂图片两张,丝巾若干、道具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

  开场舞

  1、大家一起围圈随音乐拍拍手。

  2、大家一起围圈随音乐节奏踏踏脚。

  3、全体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慢慢后退成大圈。

  4、全体手拉手慢慢前进成小圈。

  二、出示蜜蜂图片引出主题。

  1、师:小朋友们,今天有许多客人老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我们一起来和客人老师问个好!(客人老师好!)老师还带了一个特别的朋友来和大家认识呢!

  2、出示蜜蜂图片一,播放歌曲《蜜蜂》。

  蜜蜂蜜蜂生得真美丽,头带着金丝身穿花花衣。

  你爱花儿花也爱你,你会跳舞花又甜蜜。

  三、学习基本舞步———小碎步。

  1、师:蜜蜂漂亮吗?

  2、出示图片二哪里漂亮了?

  3、师:蜜蜂是怎么飞的呢?

  幼儿自由想像各种蜜蜂飞的样子,教师总结:

  1、飞的时候后跟离地,小脚尖点地,飞起来的时候轻轻的,小脚轻轻点地踏步。我们把这种脚的动作叫做“小碎步”。

  2、教师示范飞这边飞那边,飞高飞低;转圈;中间间接音乐蹲下来休息。

  3、请能干的小朋友上来和老师示范表演。

  4、全班小朋友配上音乐跟随教师一起来表演一遍小碎步。

  四、围绕花朵飞舞

  1、教师示范跳一小段蜜蜂舞

  师:我们的小朋友真能干,下面老师来当蜜蜂妈妈,你们来当小蜜蜂,蜜蜂们!妈妈会跳一支蜜蜂舞,学好这个舞以后你们就可以跟妈妈去花园啦,先来看妈妈跳蜜蜂舞!(教师出示绑着红黄蓝三种颜色花的凳子,围着花朵跟随音乐完整演示,以花朵布置一个花园的情景,激发幼儿学习蜜蜂的欲望。)

  2、请三名幼儿跳蜜蜂舞

  师:这支蜜蜂舞好不好看,请两只能干的蜜蜂上来和蜜蜂妈妈一起来表演蜜蜂舞吧!(两个小朋友上来跟随音乐一起表演奥尔夫)

  3、集体跟音乐跳一遍蜜蜂舞

  师:蜜蜂们,我们一起来为去花园跟音乐跳蜜蜂舞吧!(以提问引发幼儿思考及学习蜜蜂飞的兴趣,在幼儿自己想像飞、的动作后,教师总结动作,并以蜜蜂跟蜜蜂妈妈学本领这一情节,来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相应完整的奥尔夫动作。

  五、持丝巾飞舞动作

  师:我这里有很多花衣裳,蜜蜂们穿上花衣裳跳舞吧!教师示范拿丝巾。

  每人有一条~2条丝巾,在教室内自由飞舞,一下高一下低。(请注意不要再原地,尽量让幼儿有空间感,在中途可略作停顿。乐句共4个乐句,在第三乐句时,蹲下当花,其余走动。

  六、结束活动。

  下课律动摇:转转转,跳跳跳,今天上课真有趣,谢谢老师谢谢你呀,上课真有趣。

  工作要领:自己转圈、原地跳跃、踏脚拍手、把手自放在眉上做敬礼状、双手高举原地转圈。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母校》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在阔别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看着熟悉的校园和活泼可爱的学生,触景生情,勾起了对自己童年学习生活的一连串甜蜜回忆,抒发了对母校的无比热爱之情。

  课文按“进校门——在操场——出校门”分成三部分:第1节写“我”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母校。第2~8节写“我”在操场上的所见所闻及由此引起的回忆与感想。第9~11节写“我”离开母校,抒发了对母校的无比热爱之情。

  作品结构清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很好范例。

  二、学情分析:

  通过四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难读的字、易读错字加以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已掌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运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

  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具有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开展预习工作。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以前的课文中已出现过此类要求,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目标一: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迤逦”、“甬道”、“琅琅书声”、“精神抖擞”、“朝气蓬勃”等词语的读音。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迤逦”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动词的恰当用法。

  生字教学虽不是五年级教学的重点,但在教学中仍应关注到,特别是一些难读的字、易读错的字,在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并牢记。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运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词素理解法、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结合不同的语言环境,理解“迤逦”等词语。通过指导学生换词练习,体会课文用词的恰当。这样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理解方法,能使他们理解词语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目标二:理解课文内容,根据作者对母校的所见所闻所感,体会“触景生情”的含义。并能抓住行文线索,从“触景”和“生情”两方面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概括出关键词“触景生情”,以此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通过关键句的理解,两方面内容的概括,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将难点分散,最后达到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目标。

  目标三:根据“说写双通道”设计说话、写话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学习作者“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在说话练习中借鉴、迁移,长久地训练,能使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通过朗读,知道比喻句中本体与喻体顺序变化,意思强调有所不同,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以恰当地使用。

  目标四: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文学习中除基础知识的必要掌握外,还要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学习体会了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从而转化为自身热爱母校的思想感情,这要通过朗读来加深认识。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能有效地体现。

  四、教学设计:

  语文学习不仅要抓住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内容,还要紧扣语言文字来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训练中,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根据教学策略,分以下几个步骤落实:

  1、整体入手:

  文章是个系统,阅读教学教师应有一个整体观念,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体感悟上。这样学生所学不是一些零碎的东西,而是对课文完整的认识。《母校》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显豁,因此我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提纲挈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2.以点带面:

  阅读教学,切忌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在课文教学中,突出一句话,抓住一个词,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加强语言训练:

  加强语言训练已成共识,如何加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觉得首先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触景生情”一词虽然在课文中没有出现,但在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作者的“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通过训练,立足于课文,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4.以阅读为主,再读中理解:

  语文的学习不能条分缕析,而是要用心去感悟。如果课堂上老师惟恐讲少了而使学生理解得不深不透,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繁琐的分析讲解上,就必然会造成过多、过碎甚至超出小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分析挤占了学生积累语言的时间,夺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因此,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反复的读书过程中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5、拓展练习:

  让学生说说自己五年小学生活中最难忘的小故事,使学生将今天感知的情感升华,模仿作者写作的方法写,是一种方法的迁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好:

  我的说课题目是高中《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二节是《研究功与功率》第一课时——功的概念与计算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功和能的初步概念,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已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及力对物体不做功的情况(劳而无功、不劳无功,垂直无功),但对力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力与物体的位移方向)不相同的情况下如何计算功是陌生的,这里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力的合成与分解和初中关于功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二:教材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本节课是高中《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功的概念与计算是本章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我们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相当抽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让学生有深刻体会,而应该逐步展开、加深。上节课学习了动能定理,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以后功能关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按课程标准,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目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培养学生,拟定三个教学目标:

  2.1 知识和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掌握功的公式:W=Fscosa,会计算恒力的功

  3.知道功是标量,认识正功、负功的含义.

  4.掌握计算总功的方法.

  2.2 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习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学习功的概念和求解功的数值的过程中,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2)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功的概念及功的计算。

  难点:对正功、负功的理解。

  三:说教法:

  依据教学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则没有),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

  具体实施方案:

  ① 通过初高中知识对比,得出功的概念;

  ② 通过学生课堂讨论,体会做功的两个要素和正负功含义;

  ② 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恒力做功的定义式。

  对于重难点的教学,特别设计:“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学生讨论”→“分析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且

  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符合认知规律。)

  四:说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结合物理情景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处理具体问题中学会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知识由生疑到释疑,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认知能力,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通过复习初中功的定义及做功二因素的知识过渡到高中对功的明确定义。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为后面讲课作准备)

  2、新课教学:

  1.对功的一般计算式W=F·SCosα这一教学重点,在教学中采取如下措施:

  ⑴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为W=F·S,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 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做功如何计算?

  ⑵启发学生利用矢量的分解知识,自己通过分析、推理得出W=F·SCosα。

  教材上方法是将力分解成平行于 位移S的分力FCosα和垂直于位移的

  分力FSinα,后一分力做功为0,所 以W=FSCosα

  ⑶公式W=F·SCosα各量意义。

  F━力的大小,S━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

  ⑷公式的适用条件。

  公式W=F·SCosα其实也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必须及早向学生指出。通过课堂的3个讨论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2.如何突破“正功,负功”这一难点。

  ⑴设计表格,讨论力的方向跟位移方向夹角α的不同取值,做功的正负问题,通过随堂练习加深正功,负功理解。从公式上看α>90°时,Cosα<0,W<0 ,即力和物体位移间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从动力学观点看,力F是阻力,对物体运动起阻碍作用。因为前几章的学习中,对“负”号我们已强调是表示方向,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所以在这里应特别强调功是标量,功的正负只反映力是动力时使物体速度增大,力是阻力时使物体速度减小,不说明功具有方向性,并且明确指出:力F做负功-FS 常说成物体克服力F做功为F·S。

  3.通过一道例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求总功的方法。

  设计多个力做功的习题,求各力做功问题,及总功的计算。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2.【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3.【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4.【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5.关于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6.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

7.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8.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9.关于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