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课稿

时间:2021-07-09 08:21: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说课稿模板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小学说课稿模板8篇

小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本课由“我的家庭贡献”“我也有责任”两个话题构成,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家人之间的相互陪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是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贡献。作为孩子,我们对家庭也要有自己的贡献。家庭的事情大家都来做,作为家庭一员,孩子在家庭中也有责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承担这些责任、怎样才能做好。

  二、说学情

  教学之路从认识学生开始,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在对家庭的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爱家庭、做贡献的意识,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子女作为家庭成员要为家庭的幸福美满贡献一份力。

  【能力与方法目标】

  提高自理能力。

  【知识目标】

  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中一员的责任,学会自理,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作。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为家庭尽责任,懂得不管年龄大小,家庭成员都要承担家庭责任,要有负责任的精神。

  【难点】

  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根据学情,主要采用了活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学方法,我再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从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播放《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大头儿子做家务的片段,提问:他们在家会不会像大头儿子一样做家务?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大头儿子的做法值得我们每一个同学学习,大家要像他一样为自己的家庭出一份力。引入《我的家庭责任与贡献》。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直观的视频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课程顺利的实施。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将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出发,着重突出教学重点,主要从2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是我的家庭贡献,此处我会分为三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由简到难层层递进:

  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家都帮家人做了哪些事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很重要。只有每个成员都对家庭做出贡献,我们的家庭生活才会更幸福。

  紧接着出示三幅图片,第一幅是照顾生病的爸爸,第二幅是照顾妹妹,第三幅是和爸爸一起打球,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发现家人相互陪伴,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的事情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家人之间的相互陪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就是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贡献。作为孩子,我们对家庭也要有自己的贡献,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能与家人相互陪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最后让学生从家庭任务袋中抽取任务,并说说会如何完成。学生做完活动后教师总结:我们孩子是维系家庭成员亲情的纽带。运用创意为我们的家庭事务出主意,并尝试着将我们的妙计转化为行动,这也是我们作为孩子对家庭的贡献。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由于学生由于对生活观察的不够仔细,所以很难发现自己所作的贡献以及应该对家庭所做的贡献,通过情景教学和活动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通过体验提高自身的认识。

  第二部是我也有责任,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具有责任精神,因此这一部分我将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我会出示一下案例:赵晋豫7岁时,一场车祸使母亲瘫痪在床,成为植物人。两年后父亲也因照顾家庭心力交瘁而患病,失去了工作能力。为了让妈妈早日康复,这个身高不足1.6米的少年从小学二年级起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照顾妈妈,他给妈妈翻身揉搓擦洗,生怕久病卧床的母亲身体长脓疮,他每天陪妈妈说话,他每天坚持5点半起床,一坚持就是7年,烧水做饭,喂药喂饭,帮妈妈翻身按摩,照顾爸爸,每天都到很晚才能静下来安心学习。

  让学生以政治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如果晋豫不照顾爸爸妈妈,他们家庭会怎样?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总结:家庭责任的承担不能仅凭一时兴起,需要有负责人的精神,坚持负责到底!富有负责任的精神对自己带来的是成长,对家人带来的是温暖,对家庭带来的是自己的一份贡献。因为,有了为家庭负责的精神,我们就会处处为家庭着想,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会认为家庭事务只是大人的事情。

  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只有从榜样入手,让学生知道落实精神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并内化,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落实,这一部分我会让学生制定自己的责任清单,并且小组内展示。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师生共同回忆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归纳式小结。通过本环节,学生对本节课能够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归纳式的小结清晰明了,从而加强知识呈现的系统性。

  内容讲授完毕,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自己做好的责任清单张贴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提醒自己每天都能坚持完成。

  七、说板书设计

小学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书法中的文房四宝

  2、激发学习毛笔书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书法中的文房四宝

  【教学难点】:

  激发学习毛笔书法的兴趣

  【教学准备】:

  笔墨纸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毛笔书法的教学

  你知道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写字的吗?

  用利器刻在甲骨上,

  用树枝写在沙上,

  用毛笔写在布帛上。

  二、介绍文房四宝的基本常识

  1、书写用具主要有:笔、墨、纸、砚,即“文房四宝”。

  教学:班班通展示图片,分别指出笔、墨、纸、砚的位置,了解文房四宝的样子。师简单介绍除文房四宝外的常用书写工用具。

  2、如何挑选毛笔:

  (1)、好的毛笔具备四个优点:圆、尖、齐、健。

  圆:指笔头周围丰满;

  尖:指笔毫聚拢后尖锐不秃;

  齐:指笔毫捏扁后顶端整齐;

  健:指笔毫富有弹性,铺开后容易恢复原状。

  提示:选择毛笔的大小要根据所写字的大小而定,我们学习时可以选择一支羊毫或兼毫的中楷或大楷来练习。

  3、墨的选择与使用:

  (1)、墨主要油烟、松烟和漆烟三种。漆烟最黑,油烟次之。

  (2)、墨锭(dìng):须在砚台中加水研磨。研磨时要重按缓推,保持墨锭平正。所磨墨汁的浓淡根据需要而定。

  (3)提示:平时练习时用瓶装墨汁,少倒多添,用完再添,比较方便。

  4、纸的选择与使用:

  (1)、宣纸:常用的有“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宣”。

  生宣:吸水性强,适宜写行草。

  熟宣:经矾水处理后水墨不易渗开,适宜写小楷。

  半生半熟宣:吸墨在生宣与熟宣之间,适宜写楷书。

  (2)、提示:平时练习可选用手边纸、元书纸、废旧报纸。

  5、砚的选择与使用:

  (1)砚的选择:选用有盖的,以免染尘。

  (2)提示:如果用瓶装墨汁,可以用小碟子来代替砚台。

  四、布置作业

  1、准备笔、墨、纸、砚

  2、向家人或朋友介绍“文房四宝”

  五、收拾整理

小学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地位: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

  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学习本文文包诗的写作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学习用文包诗的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 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

  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李白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教师引出今天将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章,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二、精讲古诗,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自读,指名读,在读中适当指导生字的读音。

  2、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词或句,划一划。

  4、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

  5、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三、 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 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仿照本课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改写一首古诗(以叙事为主)。

小学说课稿 篇4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好习惯》。(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等几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的好习惯》是凤凰国标教材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乐园”中的一篇。本文体现了《品德与生活》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理念,意在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基础。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理解模糊不清。所以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习惯教育不在于告诉他们多少道理,记住多少规则,最重要的是运用一些具体生动的例子,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帮他们形成基本的做人道理和思考问题的取向。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娇生惯养,生活习惯不是很理想,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行为与习惯:在老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参与自我检测、讨论交流、制定计划、实践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品德行为习惯。

  2、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到好习惯带来的益处,提高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学习制定计划,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感受,共同体验活动的成果。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好习惯有益终生,提高并强化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自觉性。

  三、教学准备:

  1、对学生已养成的习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多媒体课件。

  3、 树叶贴纸

  4、写有数字的圆片贴纸。

  四、教学设计

  教学中我努力从儿童真实的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用讨论、现场调查、游戏活动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围绕什么是好习惯、怎样养成好习惯、好习惯养成的意义等逐层进行分析,设计中尊重儿童的生活体验,力争用儿童的生活来教育儿童,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围绕“我的好习惯”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活动:1、自我检测、2、对错碰碰车3、小树快快长、4、学唱文明拍手歌。“自我检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对自己已有的好习惯进行初步的认识,在活动中同时与他人进行比较,知道有更多的好习惯还要培养。“对错碰碰车”让学生在对比活动中初步了解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区别。“小树小树快快长”,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学习拍手歌”,游戏方式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道德规范的内化。

  1、谈话导入——走进主题

  当上课师生问好时,师与生谈话并创设三个问题,一、咱们班同学每天上课都要向老师问好吗?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三、你们是怎样养成这个好习惯的呢?由此学生明白这样一个小小的活动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尊重,这真是一个好习惯。(本环节设计意在通过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个真实而细微的常规活动,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自然地导入活动主题,体现了本课程生活性这一基本特征,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2、自我评价——领悟主题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评价建议中强调:评价多样化。其中谈到“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过去课堂上的评价多是教师对学生、自己对他人(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恰恰忽略了自我评价。

  活动一:自我检测:

  首先教师取出本课插图,请学生说出图上好习惯的名称。其次给每一个好习惯编上号,指导学生了解插图内容。第三学生看看想想,把自己养成的好习惯的编号圆片贴在自己身上。最后教师请出部分学生说说自己贴的情况,进行当场演示,比如:请贴上“自己的事自己做”圆片的学生表演叠衣服;请贴上“不挑食”圆片的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怎样做到不挑食的等等。同时请其他学生对表演情况进行评价。

  (本环节的设置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自我评价的舞台,在自我检测中,对自己已有的好习惯进行初步的认识,在活动中同时与他人进行比较,知道有更多的好习惯还要培养。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尊重了儿童的生活、激发了儿童对自我的认识。)

  3、辨析解难——探究主题

  活动二:对错碰碰车

  1、闯关游戏,一共三关:看看图上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还要告诉他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2、每小组选一幅图派一个代表重点说说,同组同学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补充。(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意见进行电脑操作,答对了出示笑脸,反之则播放哭脸。)如:(针对图上课间因上厕所为了不迟到而奔跑的学生发言):我们认为这个小朋友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拼命奔跑是会摔倒的。

  师质疑:不跑怎么行,要迟到了呀!

  生明白要真迟到了,跟老师说,老师会原谅你的,因为迟到比撞得头破血流要好。

  师质疑:如果我既不想迟到,也不想出意外,该怎么办?让生明白养成有事早点做的好习惯。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同时提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道德情感”。我们眼前的儿童并非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以及对生活的认识,但是由于受自身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会有偏差。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是要让孩子明白我们的身上已经形成了许多习惯,有好的,也有坏的,要让自己健康、快乐的生活就要抛弃这些坏习惯。

  4、书写表达———深化主题

  活动三:小树小树快快长

  1、请学生把自己现在计划养成的好习惯写在小树叶上,同时想想自己准备怎么做!(学生在纸做的绿叶上写想养成的上好习惯,教师相机在黑板上贴上光秃秃的树干图。)

  2、让孩子们明白成长树上绿叶代表着许许多多的好习惯,好习惯越多,大树就会越茂盛。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是一棵小树苗,我们养成一个好习惯,自己的小树上就会长出一片绿叶。

  (习惯的养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个不经意的过程,让学生用贴树叶的方法来展示自己的好习惯,是让学生为自己养成的这个好习惯而自豪;另一方面,我想用树叶这样一个具体化的健康形象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增强孩子在今后生活中自觉的养成好习惯的意识。)

  5、 学唱儿歌——延伸主题

  活动四:学习儿歌

  把《文明拍手歌》送给大家,并希望大家按照儿歌里的要求去做,让自己的小树快快长大。(课件出示儿歌内容。)

  (儿歌的内容来自儿童真实的生活,展现的是文明健康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记住规范,并在游戏活动中内化规范要求,进一步将好习惯延续到现实生活中去。)

  五、教学板书

  教学安排的其中一个环节学生写上自己好习惯的片片绿叶贴在成长树上作为板书。设计意图使生一目了然绿叶代表我们的好习惯,每一个小朋友就是一棵小树苗,好习惯越多,树就长的越茂盛,我们就更健康成长。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中常会生成动态的新资源,面对课堂教学中临时生成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会努力做到及时去捕捉这些闪光点,为每一个学生表现或发展自己创造机会,以达到《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理念,让课堂焕发生命。

小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除法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有理数》中的第四节的第二小节内容,是继有理数的加法、减法和乘法之后的又一种运算。学习有理数除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来了简便,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有理数除法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混合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经历有理数的除法法则的过程,会熟练进行有理数除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用,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知道数学思维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能从交流中获益。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难点:根据不同的情况选取适当的方法求商。

  教学思想:转化思想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对有理数数的加、减、乘法运算以及相反数、绝对值相关概念较为熟悉且具有一定的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能力,已初步具有一点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教法与手段

  采用“观察——猜想——验证——类比——归纳”的教学模式,营造可探索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掌握规律,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四、学法指导

  本节主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总结——自我提高。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互动,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等数学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在前几节课中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认识了有理数的倒数,那大家知道乘法的逆运算是什么?该如何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引入新课,在黑板上写下课题:有理数的除法

  2、温故而知新

  (1)多媒体出示:倒数的定义你还记得吗?(指名回答)

  (2)多媒体出示:你能很快地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吗?以表格形式出现

  计算(﹣4)×(﹣2)=?? 3 ×(﹣5)= 学生很容易做出。接着出示两道除法运算,计算8÷(﹣4)= (﹣15)÷3= 通过学生观察上题,猜想并验证,根据上面乘法运算的结果,也很容易得到答案。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到另一道题答案。接着给出两组比大小,观察上面三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在这安排一个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总结得出结论:把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并及时提问如何转化的,得到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多媒体出示有理数除法法则:文字形式,学生读一遍。并出示数学表达式,强调0不能作除数。 (3)温故而知新:提问乘法法则并出两道乘法运算题

  (4)多媒体出示例题两道,重在用法则,接下来安排9道练习,安排一个活动,学生在做中发现有理数除法运算符号法则,以填空形式出示。在安排两道例题,是学生在做中总结,什么时候用第一个法则,什么时候用符号法则较为简单,训练观察,归纳的能力.后面是6道填空、3道选择综合训练

  3、课堂小结:谈谈我们的收获,从我学会了,我明白了等方面

  4、作业:课本38页4、6

  六、评价分析

  1、合理选用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内容。

  2、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其充分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注重了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对知识的迁移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使每位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小学说课稿 篇6

  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

  1、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

  3、学生交通安全隐患。

  4、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二、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

  ①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

  ②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

  ③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

  ④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

  ⑤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

  ⑥上下楼靠右行。

  2、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3、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①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

  ②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

  ③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

  ④活动要注意安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三、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注意事项。

  不吃过期、腐烂食品,有毒的药物(如杀虫剂、鼠药等)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禁止购买用竹签串起的食物:油反复使用,竹签容易伤人,食品卫生得不到保证,油炸食品有致癌物质。

  四、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1、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

  2、乘坐公交车注意事项:

  ①车停稳后,方能上下车,上下车时注意秩序,不要拥挤。

  ②乘车时,要站稳扶牢,不要把身体任何部位伸出窗外,人多时,应该注意看管好自身物品,谨防扒手。

  ③注意公共场所礼仪,不要大声喧哗,保持环境卫生,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等。

小学说课稿 篇7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兴趣出发,通过欣赏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等实践活动,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反复的折、剪的过程中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将轴对称图形与实际生活相融合,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和价值!

  二、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结合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而安排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段。首先,指导学生欣赏中国剪纸作品,介绍其艺术特点,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与剪纸的密切联系形成认识。然后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独立或分小组自由进行创作,最后进行交流。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培养其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创造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学生灵感,感受生活。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图案。

  五、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 作品欣赏

  先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些什么?

  用课件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剪纸图案。

  然后再问:这些图案好看吗?你们见过这些图案吗?这是什么?(窗花)你们还在哪儿见过?让学生自由说说。

  老师介绍:我国劳动人民用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创造出了各种各样漂亮的图案,这种民间艺术就是剪纸,又叫窗花。这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有1000多年的历史,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最后,揭示并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上一节活动课奇妙的剪纸(板书课题:奇妙的剪纸)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通过欣赏中国民间艺人的剪纸作品,让学生鉴赏数学中的美,使学生对剪纸艺术有初步了解。)

  第二部分 找轴对称图形

  先出示课本第62页的剪纸图案,提问:请仔细观察这些图案,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并说说想法。

  如果有学生发现了轴对称图形,就追问:你怎么知道的?怎样验证?然后用课件演示。当然,也可以直截了当地提问: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你知道是怎样剪成的吗?在小组里说说。

  最后,师生在互相交流中总结出剪纸的几点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到轴对称图形与剪纸有密切的联系,也为学习剪纸的几种基本剪法作铺垫。)

  第三部分 模仿与创作活动

  1、初步模仿阶段。

  先演示课本上的两种正方形剪纸的步骤,再让学生尝试这两种基本剪法。

  然后,教师引导: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的图案漂亮,而有的同学稍有不足呢?大家能否谈谈自己的看法?

  最后,学生总结:a、对折要整齐 b、画样要美观 c、用剪刀也要剪整齐

  2、放手尝试阶段。

  学生初步有了剪纸经历,就可以引导他们自由地尝试一下。

  想一想,正方形纸还可以怎样折?怎样剪?

  学生剪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做法,然后再进行修正或二次创作。

  3、创作提高阶段。

  先出示教师剪好的剪纸,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像这样一次剪出多幅图案可能是怎样折?怎样剪的?学生自由说说。

  然后,用课件演示剪纸过程。

  最后,让学生用长方形纸自己设计,自由剪花边。

  (设计意图:剪纸活动的开展并不是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开始学习模仿课本的剪纸方法再到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创作。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启发,不断超越自我,并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互相激励,共同评价,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剪纸的艺术魅力。这个教学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第四部分 交流总结

  先谈话:同学们,今天用自己的智慧和灵活的双手创作出这么多的精美剪纸作品,这些剪纸作品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生在交流中总结出规律:凡是对折后完成的剪纸作品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对折完成的图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体会这种类型的剪纸与轴对称图形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创作不同的作品,体现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的教学理念,既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五部分 课后作业

  运用所学知识,开动脑筋,为班级的墙报设计一些美丽的花边。

  第六部分 板书

  总之,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等,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到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奇妙和博大精深,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等,当然,这只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而实际上还有许多细节值得我们认真推敲,这样才能上出一节有层次、有深度的数学活动课。

小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二、说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说教法

  1、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本文是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在反复自读把握主要内容后,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模拟采访。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文中有许多多音字,如《水浒传(zhuàn)》、“绿(lù)林好汉”、“一百单八将(jiàng)”、《济公传(zhuàn)》等要注意读准确。还要注意对话是口语化的,如“跟前儿”“偏科”“起码”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亲切,所以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毫不做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的问题后,可以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应有的启发,如,要加大课外阅读,才能促进写作的提高;不要偏科,全面发展;加强古诗文积累,增强文化底蕴等。

  苗苗与季老的对话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在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可行吗;苗苗的爸爸打她对吗;学生偏科与任课教师有关系吗;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我们能成为“三贯通”的人才吗……

  4、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从对话中感受到季老谈笑风生中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关心关爱下一代成长的人格魅力。还有在访谈中如何有礼貌地请教、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对方的表述等,学习一些采访的技巧,用于指导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本文还可做一些拓展,如,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等。

  5、在读书、讨论、交流后,可以品味题目的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小学对话说课稿二

  《人物外貌》片段描写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并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长期以来,小学生害怕作文的现象相当普遍,他们视作文为苦差事。三年级又是“说话”过渡到“写作”的转折点,每到作文课,绞尽脑汁,生憋硬挤,编出一篇文交差了事,老师一遍遍地帮助他们修改,苦不堪言。针对小学生的作文现状,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了更好地体现三维目标,我为本节课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求,抓住人物的长相、穿着、神态等方面的特点。

  能力目标:在自我观察和相互提示下,写一段介绍自己或别人的话,注意抓住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乐写、爱写。

  教学重难点:我把“让学生领会介绍人物的其本要领,抓住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去写要描写的人物”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目标和内容,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法:在课堂中设计讲故事环节、游戏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写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2、情景教学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基于这种理论的指导,教学中我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

  三、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交流法:学生互相交流习作;

  2、评价法:对同学的习作能正确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形势下,传统的“板鸭式”教学必然有背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尤其是作文教学,若采取“板鸭式”的“满堂灌”,则老师“累”学生更“累”,老师讲得满头是汗,头头是道,学生却还是无从下笔,

  这是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此我们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以“导”促“写”,下面我就教学过程进行解说。

  (一)故事导入

  我给他们讲故事:古代有一个县要抓小偷,于是贴了张告示,告示上这样写着: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脸不黑不白,眼晴不大不小,嘴巴不宽不窄。而后提问:根据告示上的提示能抓到小偷吗?孩子们都说告示上没有抓住人物特点写,抓不到小偷。由此我轻松地导入到课题——外貌描写。

  通过这种方法导入,让学生感到有趣、轻松,进而产生学习的冲动,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猜漫画

  “说话”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训练,是写作的重要前提。在这一环节,我出示了许多名人漫画让学生猜,很多同学一眼就认出了潘长江和毕福剑,我问孩子们:你们怎么一眼就认出了他们?孩子们都说漫画抓住了人物特点,于是我又让孩子们看看漫画家抓住了人物哪些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体型、长相、衣着、神态等方面去说。这样让学生多说,会让学生达到出口成章的程度。

  (三)评一评、写一写、猜一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这个环节中我并没有直接要孩子们写作文,而是先出示一张他们都熟悉的人的图片,老师朗读出一段不完整的文字,让学生评价,从中引导学生按顺序去说,并把人物特点说生动,然后让学生观察在场同学或老师,并用文字给他们或自己画肖像画。在这里我并没有直白地说要写作文,但学生已经在写了,面且是兴致盎然地写。写好后做游戏:猜猜我是谁——学生有感情地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到与自己相关的特点就站起来,如果没有按要求写的,全班交流,共同修改。形式比较活泼有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让学生写起来也有话说,这样既生在玩中学,学生也因此感受不到写作文枯燥,强化了教学重难点,又让孩子们想写,喜欢上了写作文。

  四、课后巩固练习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顺落实到学的最优化。”为了巩固知识,我设计了练习:我的妈妈。然后结合板书加以引导,这样即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又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板书在一节课当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的板书突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人一目了然。

【【精品】小学说课稿模板8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

2.【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

3.【精品】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4.【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

5.【精品】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6.小学体育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

7.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8.【精品】小学音乐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9.【精品】小学语文说课稿锦集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