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9 11:40: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浮力》。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先来说,【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五课的内容,属于“物质世界”领域→“运动与力”范畴→“常见的力”部分。

  浮力是力在水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曾在上学期“运动和力”单元学习过重力、拉力等,认识了力是有方向的、有大小的,并且对重力和拉力进行了测量。

  学生本单元在前4课的学习中,了解了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

  本课通过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知道了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同时结论的得出又为后续学习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影响及其原因,改变液体的浓度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以及初中进一步学习浮力的计算奠定基础。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内容对学生今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教材分析:

  本课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通过“感受浮力”,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通过“研究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又通过“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从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接下来说,【学情分析】

  对本课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在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对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们往往认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重力等于0。不知道该如何测量浮力的大小。学生已有的经验不能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水里会上浮。

  但是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他们对于探究过程有初步的了解,喜欢用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基础进一步指导他们完成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理解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3.找到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浮力是可以测量的,向上的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2.学会用科学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解决科学问题。

  依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本课的重点:

  【教学重点】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

  【教学难点】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科学测量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通过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水量的关系,得出: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为了更好地完成探究活动,需要进行如下准备:

  【材料准备】

  教学具:一个水槽、一个弹簧测力计、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一个塑料量杯、一个小滑轮、一个吸盘式粘钩、渔线、记录单、水。

  需要说明的是,教材中测量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我发现学生难以把握其浸入水中的体积,因此课前在泡沫塑料块上做好标记,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提高了实验的目的性和准确性。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感受浮力。(认识什么叫浮力,感受浮力,总结浮力的概念)

  1、感受浮力

  (1)上课伊始,我提出问题:“学习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东西容易浮?什么样的东西沉?”(轻、体积大)

  让学生复习以前的沉浮知识,以此来引出新问题。

  (2)然后我出示一块泡沫塑料块,问学生“根据以往经验,这个泡沫塑料块,会沉还是会浮?”(预测)

  “它会浮,为什么?”(很轻)

  同学说它轻,我接着问“轻,有没有重量?”

  “它在空气中如果下落会受到什么力?”(重力)

  “放到水中,除了受到重力,还受到什么力?”(浮力)〖引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3)引导学生亲手感受。“用手压一压,感受一下这个力。说说手有什么感觉?”〖力看不到,必须感受。你能看到浮力吗?有什么办法感受到它的存在?〗

  这样设计是为了……〖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感受浮力,并且描述体验的感觉。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水中受到向上的浮力。通过亲自动手,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2、通过几个问题,总结浮力的概念

  (1)当学生感受了浮力之后,请学生说说“这个力的方向是?这个力与平常的力有什么不同?”(垂直向上)

  (2)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课题:浮力】

  (3)接着让学生把感受的浮力在图中标出来。“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能不能把它们画下来吗?”〖让学生的隐性思维显现出来,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

  师生共同对学生的画图进行评价。(表示力的箭头从物体的重心出发,重心是物体对角线的交叉点)

  (4)分析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提出问题“浮力与重力有什么不同?”(方向相反)

  “浮力与重力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板书】

  接着联系生活,“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在体育活动中?”

  〖设计意图:对于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我通过亲自感受浮力、用图示的方法画出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力的三要素,因此对于静止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有一定的认知困难,我通过打比方,把泡沫塑料块的这种状态比喻成拔河中的僵持状态,双方的力量均等。引导学生用具体形象的认识,理解浮力、重力的关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进入第二个环节,研究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1、提出问题

  学生在五年级上学期学习过测量力的方法,结合今天的教学内容,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看到浮力是一种向上的力,有办法测量吗?”随着问题的提出,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带入第二个环节。

  2、讨论测量方法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了多种方法。

  (1)引导学生从科学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对他们提出的多种方法进行评价、筛选。

  (2)如果学生没有找到科学、可行的方法,我出示几种实验材料让学生设计出测量向上的浮力的方法。〖弹簧测力计只能测量向下的力,泡沫塑料块浮在水中,需要把向下的力进行转换,最好能借助一个仪器朝上拉——小滑轮。〗

  课本中介绍的实验装置由于橡皮泥遇水后吸附力不够强,实验失败率较高。在多次实践后,我对教具进行了改进。准备一只透明的塑料量杯,在底部吸附粘钩,在上面装上小滑轮。利用一根线穿过小滑轮,一端系住泡沫塑料块,一端挂在弹簧测力计的钩上,就可以测量拉力了。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装一遍实验材料,讲清实验过程中如何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拉力。

  提问“应用了什么道理?”(改变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怎样测量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测量向下的力有一定的基础,但测量向上的力在理解上有困难。这样挑战性的操作,需要学生动一定的脑筋,也需要教师的扶持与引导。因此我采取在提出问题以后,启发学生在科学性上找出解决问题方法,出示材料(可行性)解决实验设计这个教学难点。〗

  接下面来说第三个环节,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种状况时的排开水量、浮力大小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有什么特点,和记录单上的项目有什么联系?”

  〖设计意图:教材中测量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我发现学生难以把握其浸入水中的体积,因此课前在泡沫塑料块上做好标记,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提高了实验的目的性和准确性。〗

  (2)修改记录表格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泡沫塑料块自重: 牛顿 塑料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

  三分之一浸入水中

  三分之二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浸入后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排开的水越多, 越大。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清楚地分析、对比数据,我对教材中的表格进行了改进,使学生能通过数据得出:排开的水量和浮力大小的关系。〗

  (3)提问“在测量力的同时,当我们把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水面上升)

  接着问“水面上升与浮力有什么关系?”

  师生讨论需要提前测量:①泡沫塑料块未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②未放入泡沫塑料块时,塑料量杯里的水量刻度。(观察刻度时,视线应与水面持平)

  〖明确实验目的:①测量力的大小(拉力)。②看水面上升了多少(放入泡沫塑料块后,塑料量杯里的水量刻度)〗

  (4)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讨论,并且请学生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

  a.水平记录水位线。

  b.线不要与物体蹭。

  c.测力计钩和环不能相蹭。

  〖设计意图: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便于学生能科学有效地完成实验,提高动手做实验的水平。〗

  (5)学生根据讨论好的方法分别测量三种状况,并且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教师巡回指导,并帮助出现困难的小组。

  (6)收集数据,比较排开的水量,解释浮力大小产生的原因。

  “从上面数据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通过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板书: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7)分析数据,讨论浮力的计算方法。

  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弹簧测力计上的拉力,是不是等于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还有?(重力)

  〖设计意图:通过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浮力、重力和拉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测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测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块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排开水量、浮力大小

  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已经发现同一个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那么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全部把它们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相同吗?有了先前活动的铺垫,这个问题的推测与实验解释是没有难度的。所以,我先出示三个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让学生推测它们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哪个大、哪个小?学生通过推测引起兴趣,再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得到数据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大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排开的水量也最大;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小,排开的水量也最小;说明不同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塑料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

  小泡沫塑料块

  中泡沫塑料块

  大泡沫塑料块

  自重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浸入后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排开的水越多, 越大。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与前面的活动是一种有机的整体,体现了思维递进。测量的方法与前面相同,学生根据前面活动所获得的结果,可以推断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一样。因此可以让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

  2、比较排开的水量,解释浮力大小产生的原因

  (1)学生将测量记录的数据填入表格,对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总结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与浸入水中的体积大小与浮力的关系。

  (2)引导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排开的水量)有怎样的关系?

  A、泡沫塑料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分析数据,从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完善学生的科学概念。〗

  最后是第四个环节,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提出问题:“一个人游泳时,仰泳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大,还是他潜水时受到的浮力大?”

  “30万吨的油轮与小货船相比,哪个载重多?哪个浮力大?”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深入理解将本课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讲练法,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形成知识,然后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二)实际操作 认识平均分(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第一层:创设情境 感受平均分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观察猴妈妈怎样分你觉得最公平

  2、观察问题

  通过让同学们观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的同样多。

  3、揭示课题

  第二层:实际操作 认识平均分

  1、提出小兔搬8个萝卜,可以平均分几次搬?

  2、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认识理解“平均分”。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分法的机会。

  第三层:拓展应用 理解平均分

  1、按要求分小棒,交流操作。

  2、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3、分别做练一练的第1、2、3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结果一样多。每份分得的结晶果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平均分”。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是《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快乐成长”单元主题活动“我的小相册”的第一课时。

  这个主题活动包括三个部分:活动背景、活动过程、活动收获。

  活动背景:教材呈现了一组情景图:一个小学生在家里整理自己的小相册,并向妈妈了解解自己小时候的情况。目的是指导学生及时整理自己的成长资料,为活动做好准备,并引出话题。

  活动过程,安排了三项活动。活动一:欣赏小相册。呈现了一幅图片:同学们互相欣赏相册的活动,使学生看到自己和他人各个方面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活动二是一组电影胶片图:一个小学生从小至今不同阶段成长的照片,提示学生学会从照片看自己的变化和成长. 活动三:小相册的新一页。给出了一个活动提示:如果有条件,拍一张有意义的照片,记录下自己成长的过程。呈现了一幅图片:师生互相拍照的情景。目的是提示学生为活动留纪念,丰富小相册的内容,也为将来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提供资料。

  活动收获:以“小相册伴我成长”为题呈现,让学生展示自己整理好的小相册。目的是指导学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并为将来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教材中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各个成长阶段的照片,激发学生联想、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难忘地经历,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学会感恩。通过课前的调查,课间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活动”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二年级的学生只有7、8岁,“活动”是他们的天性,也是他们最好的学习方式。“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强烈。”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围绕《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体验为主线,以活动促发展”。师生在相互交流、实践体验中达成共识,使感悟得以升华。

  为此,我确定了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到高兴,对自己有信心;爱老师,爱父母长辈。

  2、学会观察、欣赏自己和同学的成长与变化,尊敬老师及父母长辈,善于观察发现,喜欢提问,乐于探究。

  3、通过欣赏相册、交流讨论等活动体验成长的快乐;学习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教学设计的重点为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以“愉快积极的生活”这一儿童标准为儿童生活主调,注重情趣化,让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从而更好的完成教育活动的目标。而学会看自己和同学的成长与变化,学会感恩,爱老师、爱父母长辈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直观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我改变了以往常用的教学方法,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体验法。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一个良好的氛围能促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悟。因此,在这节课中我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音乐、贴近生活的问题和事例把学生带进真实世界。而学生在这一环节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讨论、交流,并学习总结、归纳,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使每个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使得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的并存局面。

  2、实践感悟法。

  学生的认识必须落于行为中,课堂决不仅仅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开放式的互动式大课堂,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真实感悟,因此,我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活动移入课堂,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游戏、交流等具体的活动操练去主动探究、亲身体验、自我感悟,这也能更好的将获得的道德认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指导自身的行为,从而为更好的攻破本课难点做了铺垫。

  为了使课堂更直观、生动,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电脑课件这一辅助手段,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也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在这四十分钟的课堂活动中,我的教学程序是这样来安排的:

  1、展示教师照片导入活动。以“猜猜我是谁”这个符合儿童好奇心理的游戏形式直奔主题,激发学生兴趣。也拉进了学生的距离,师生共同参与学习。

  2、活动一:“情境体验”。通过“我的照片大家看”、“我的故事最精彩”等活动环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照片展示给大家,鼓励学生把照片中的故事与同学们交流、共享,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以“看看从小到大你和小伙伴有什么变化?”、“在成长过程中谁教会了我们许多?”“选一张你最喜欢的照片,来讲讲上面的故事”等几个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回顾自己成长中的快乐、喜悦和值得永久纪念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这么多人呵护和关爱着自己,从而从心底深处萌生一种幸福感。从而达到“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这一目标。在“我的照片大家看”这一环节,由于数码产品广泛的进入家庭,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拓展,引入电子相册,并练习学生生活实际,有效的指导学生行为。在“我的故事最精彩”环节,学生讲解故事内容不够深入,没有击起学生足够的情感。

  3、活动二:“实践感悟”。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冬冬整理照片的方法,并结合自己家在整理相册时的方法及学生针对在展示相册时所遇到的麻烦而共同出谋划策,最终归纳出金点子等多种整理相册的方法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科学的整理好自己的相册。学生通过从照片看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感受到快乐,同时也体会到父母、长辈和老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和付出的辛勤劳动,激发起学生爱老师、爱父母长辈的情感。在整节课的活动中,我不断为学生抓拍精彩的瞬间,目的是帮助学生为活动留纪念,丰富小相册的内容,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也为将来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提供资料,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真正体现出“小相册伴我成长”。

  4、活动指导。教师在学生展示照片及讲照片上的故事过程中随机总结、归纳、升华,例如“看了他的照片,你想说点什么?“高科技产品既节省了空间,节约了纸张,又易于保存“多有趣的故事,真想和你一起去体会”“又说起当年的事,你的心情怎样?离别的滋味是不好受”等拨动学生心旋的随机评价语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提升在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启发、指导他们在生活中的运用,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约5分钟)

  总而言之,我认为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源泉,我们的课堂要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充分体现活动性、开放性、生活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见解,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因此还存在不足,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导,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汉字的起源》是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板块的学习内容。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汉字有着无法比拟的神奇力量,它的教材编写意图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整体上了解汉字,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

  2、积累并梳理汉字的相关知识。

  3、尝试从汉字的构造来探究汉字的意义。

  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多年积累的零散语文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和体验,并从中掌握一些规律。也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把学生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据此,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二、说学情

  作为高二学生,对汉字已很熟悉,并且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能写字,会读音,理解字义,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根据这一情况,我适当补充相关内容,加以引导点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的平台,增加其对汉字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其对汉字的热爱。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新课改倡导我们“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结合教材解读、学情分析,我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积累并梳理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文化等知识。

  2、培养学生对汉字鉴赏、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4、重点:了解汉字的起源、构造方法。

  5、难点:欣赏汉字的形体美,解决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汉字问题。

  四、说教法

  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学法方面,我指导学生在课文中自我发现汉字的构造。教法方面,我将主要采用图片展示,使学生之间能积极探究、碰撞思维并加深兴趣。同时我将适时辅以讲授法和问答法,以更好地引导他们欣赏汉字。

  五、说教学过程

  以语文的学科特性、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互动性为教学的出发点,我将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1、课堂导入,用故事和字谜的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探究汉字起源,为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汉字知识,同时锻炼学生迅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幻灯片视图的方法进行。

  3、了解汉字的构造方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探究汉字构造可以判断汉字的意义,我结合成语及相关诗句,从构造方面推断字义,即增强学生辨析字义的能力,为高考做准备,又可激发学生对汉字意义了解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4.、在探究中体悟汉字的魅力,都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汉字的魅力无处不在。探究练习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将会有更大的兴趣。因此本环节从对联,书法艺术方面加以欣赏,解读出汉字造字的独具匠心,尤其是汉字形体美和意蕴美。

  5、感受汉字形体美,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我将用自己设计制作的PPT展示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学生们在观赏中感受汉字演变“由繁到简”的发展规律,领悟古人造字的智慧;同时在课件上展示名家书法作品和列举书法名家,让学生领略到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之美。学生们在兴奋的同时,也就加强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直观地体会到了汉字的演变之美、构成之美和书法之美,意蕴之美也蕴含其中了!

  6、课堂练习以“北京奥运会的徽标”为内容,及展示汉字之美,又与高考相接,学练结合。

  六、课后反思

  1、课程导入字谜部分有点多,使本堂课的时间略显紧张。

  2、课堂练习中我认为学生见过这个题,处理的有点快,应让学生动手写一下对徽标的认识。

  3、汉字的演变虽然不是本节课的内容,仅仅属于了解,但处理的有点简单。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活”起来,既有文学熏陶,又有语言运用,是我本堂课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一颗圆圆的沙粒,立志要成为一颗璀灿的珍珠,于是,它钻进了蚌壳中,在时光的磨砺下,它终于羽化成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颗溢光流彩的珍珠。《圆圆的沙粒》是一篇短小的童话,在主人公圆圆的沙粒身上,寄托了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不理会外界的诱惑与他人的嘲笑,向着目标一步步踏实迈进的可贵精神。圆圆的沙粒不甘于平凡,面对伙伴们的嘲笑和挖苦,面对几十所漫长而黑暗的日子,它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目标不曾动摇,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正是这篇故事所要传达给读者的真谛。

  故事虽然短小,但却精悍,以圆圆的沙粒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以他的伙伴们对他的态度为次要线索,两条线索交织出现,相互推动,使文章短小而不失精悍,读来情韵绵长,发人深省。

  根据教材特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异想天开”、“风和日丽”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只要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实现愿望”的道理。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沙粒变成珍珠的过程。

  本课的教学拟定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为学会本课的生字及理解“异想天开”“风和日丽”等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在这里讲的主要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初读体会

  出示两组词语:

  A组:真诚 坦然 遗忘 珠光闪闪

  B组:嘲笑 牢狱 议论 高声赞美

  开火车朗读这两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用上其中的两三个词语。(这一教学环节旨在通过朗读词串,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也是考查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会用积累的词语说话)

  二、精读感悟,深化情感

  1.在茫茫的大海中,有一颗圆圆的沙粒,但他不愿意一辈子只是颗沙粒,他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就是--变成一颗珍珠,成为有用之才。我们的课文写的就是一颗不甘平凡的沙粒的故事。(出示沙粒图片)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是一颗怎么样的沙粒?(再出示珍珠的图片),看一看,这又是一颗怎么样的珍珠?(这一环节,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平凡的沙粒、不起眼的沙粒……;光彩夺目的珍珠、珠光闪闪的珍珠等。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在积累学生语言的同时,通过对比,了解到一颗沙粒要成为一颗珍珠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对于理解“异想天开”这一词也就水到渠成了)

  2.出示句子:

  变珍珠?哈哈,异想天开!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注意读好“异想天开”这个词儿,表现出同伴们对圆圆的沙粒嘲笑的语气。

  面对同伴们的嘲笑,圆圆的沙粒放弃了吗?出示句子:我要变成一颗珍珠,成为有用之才!

  想一想,要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好这段话?(结合下文同伴们的嘲笑,指导学生读出圆圆的沙粒坚定不移的决心)

  3.圆圆的沙粒想要变成一颗珍珠,可是,一颗平凡的沙粒要怎么样才能变成光彩夺目的珍珠呢?沙粒的梦想不被同伴们理解,甚至被他们嘲笑,但圆圆的沙粒已经下定了决心——“我要变成一颗珍珠,成为有用之才。”再请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这句话中包含的沙粒坚定的信念和决不动摇的决心,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这句话,理解了沙粒坚定不移的想法,那么理解下文沙粒蚌中面对外界的诱惑而不曾放弃梦想的行为才会水道渠成。

  三、替换角色,深入体会

  1.同伴对沙粒的行为言论纷纷,他们可能说些什么?现在,你就是那颗圆圆的沙粒,你下定了决心,坦然地钻进蚌壳里,蚌壳开着一条缝,你随时可以出来。这时,你听到了外面传来的同伴们清清楚楚的议论(让学生投入文本中,以圆圆的沙粒的身份和教师进行对方,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方面使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共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融为一体,深入地体会圆圆的沙粒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真正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啊呀,从今以后,你再也看不见美丽的阳光、奇妙的海景,听不到滚滚的涛声了!……

  你简直是把自己关进了牢狱,太可怕了!……

  漫长的一年过去了,你始终还是一颗沙粒,放弃吧!……

  又是一年过去了,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呀?……

  老弟,三年过去了,大家都快把你忘了,看呐,蚌壳开着一条缝,你出来吧!……

  已经是第十年了,沙粒就是沙粒,怎么可能变成珍珠呢?……

  通过与教师的对话,让学生更进一步深入沙粒的内心,感受圆圆的沙粒心中的真实想法,让学生化身为圆圆的沙粒,关注它的命运和思想转变。

  2.面对同伴们嘲笑、善意的劝阻和关心,圆圆的沙粒始终没有动摇,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再次出示那句话)——我要变成一颗珍珠,成为有用之才。

  再次请学生朗读这句话,通过上一环节的练习,学生已经能够深入体会到圆圆的沙粒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嘲讽以及善意的劝阻,始终坚定着信念,虽然蚌壳开着一条缝,他随时可以出现,但他始终没有动摇,再次朗读这句话,再次体会沙粒的信念,学生们已经能够更进一步体会到,这短短的一句话支撑着圆圆的沙粒在蚌壳中呆了一年两年甚至是十年二十年!再次朗读这句话,学生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3.时光伴着海波逝去,各式各样的言论被海潮冲走了,圆圆的沙粒也被他的同伴们遗忘了。几十年过去了,直到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采珍珠的姑娘在大海的波涛中打开一只蚌壳,顿时,珠光闪闪。(同时课件出示珠光闪闪的珍珠图片)姑娘惊喜地叫道(教师引读)——多么美丽的珍珠啊!

  同伴们望着这美丽的珍珠,——“是他?”(出示这句话)想一想,同伴们可能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句话的?(预设学生可能回答:不敢相信、十他羡慕、很惭愧、为他高兴等等)再次出示第三自然段的话:变珍珠?哈哈,异想天开!

  读一读这两句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同伴们前后态度的对比,体会到圆圆的沙粒终于成为一颗珠光闪闪的珍珠,同伴们对他态度的转变正是由于他坚持了自己的梦想,并且始终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理想,最终才得以实现)

  4.指导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此时,珍珠的心里感慨万千,他想,我曾经也是一颗圆圆的沙粒,他的同伴们七嘴八舌地问道:你是怎么样变成一颗珍珠的?珠珍想了想,答道 (此处的练习,旨在使学生在学完全文的甚至上,更进一步思考归纳,体会作者通过文章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主旨思想,反馈学生本课学习的收获)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有趣的脸》一课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10课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学生学习了《会说话的手》,知道用手的不同动作表达情感的基础上,围绕人的脸部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由单一的脸部表情变化转化成生活中有趣的表情表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绘画兴趣,再加上选用艺术大师毕加索的画和形式各异的儿童画作品,为学生提供多种画法的范图,使学生领会到相同的表情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在绘画中的创新意识,为下一课《照镜子》的主题创作教学做好铺垫。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美术课程标准》对“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第一学段的目标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学会观察生活中人物不同的脸部表情,初步认识脸部表情与五官变化的基本特点与大致比例。

  过程与方法:能大胆地运用彩色水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用夸张的手法轻松、自由地表现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有趣的脸。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初步认识到欣赏人物画时,脸部表情是表达思想情感的主要途径。

  依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学会观察并能大胆地运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和夸张的手法表现有趣的脸,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手部肌肉发育还不完善,难于用准确的线条表现所观察到的事物,加上一年级学生很难做到边看、边分析、边表现,写生仍以记忆为主。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如何表现有趣的脸。

  教具准备:图片、范作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心理特征和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习惯,本课主要运用“情境激趣”、“直观演示”、“实践操作”、“多元评价”等教法,通过“演、看、玩、想、画、评”的交替活动,遵循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规律,强化课堂调控,让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学法

  通过“演一演、看一看、玩一玩、想一想、画一画、评一评”的活动,提高学习兴趣,获得观察体验,理解人物脸部表情的基本特征,并把观察体验大胆表现出来,提高观察、欣赏与表现能力,形成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程序

  遵循“直观体验积累表现素材——观察分析捕捉事物特点——欣赏借鉴艺术表现手法——评价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教学主线,本课教学共分演一演、玩一玩、看一看、画一画、评一评五个环节来实施。

  活动一、演一演,引领观察。

  1、老师用卡纸遮挡住眼睛以下的部位,做“喜”的表情,让学生观察并猜猜老师的表情,并说出依据。

  2、邀请学生进行“喜、怒、哀、乐”的脸部表演,老师引导其他学生进一步观察。

  3、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进行演示,使学生初步认识如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表情的变化(如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画人哭,眉掉眼垂嘴下落;画人怒,垂眼落嘴眉皱掉。)。

  4、揭示课题:“你们还能够表演出更丰富、更夸张的表情吗?大家一起来看看‘有趣的脸’”。(板书课题)

  以上活动设计,通过师生、生生的造型游戏,让学生体验造型游戏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会观察、发现人物脸部表情和心理变化的关系,初步感知脸部表情与五官变化的基本特点与大致比例,以及怎样用简笔画的方式进行表现。

  活动二、玩一玩,丰富体念。

  准备各种味道(酸、甜、苦、辣)的食物让学生品尝,并用表情表现自己的感觉,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观察,说出他们脸部变化,并根据他们的脸部的变化,猜猜他们品尝的是什么味道。

  本环节 “尝、看、说、猜” 活动循环往复,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进一步观察、发现人脸部夸张表情和特征,为下一步创作积累记忆素材。

  活动三、看一看,获得感悟。

  1、欣赏摄影作品。课件播放 “申奥成功的喜悦”、“抗洪战士的疲劳”、“雪灾中焦急的等待”等人物表情突出的摄影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表情的多样性。

  2、欣赏绘画作品。运用课件播放绘画大师及小朋友的作品,挑选几幅代表性的作品(如毕加索用线条表现“惊恐”的表情;小朋友用大面积的红色表现因为“愤怒”而涨红的脸;还有边吃西瓜边扇扇子的“惬意”,作者在构图上大胆而夸张地将整张脸几乎填满了画面,那张得大大圆圆的嘴正要咬着那块红通通的西瓜。这些作品不但构图饱满,而且主题鲜明,视觉效果强烈)。通过看一看、议一议等活动,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与分析:作品表现的是怎样的情绪?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绪的?让学生逐步认识如何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语言与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表现“有趣的脸”。

  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语言的学习更需要典型的作品做为直观教学,本环节采用大量的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摄影与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从线条、构图、色彩及其所传达的情感信息进行观察与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有趣的脸”的主观感受,掌握表现“有趣的脸”的绘画方法,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活动四、画一画,学会表现。

  1、课件出示作业要求:创作一张“有趣的脸”(相机播发背景音乐),要求大胆运用所掌握的绘画语言进行夸张的表现,特征要鲜明。提示:练习中可以根据前面观察到的表情特点进行创作,要敢想敢画,画出自己独特的想法。

  2、教师巡视、相机辅导:巡视时,注重创新思维的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夸张表现与求异思维,体会创作的乐趣。对于优秀作品及时发现并向学生反馈表扬,这样既鼓励了学生的创作激情,也能给没有头绪创作的学生一些借鉴。

  活动五、评一评,促进提高

  学生自主把作品拿到讲台展示,采用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趣味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还可以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作品做做相应的表情,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中结束本课的教学。

  通过欣赏与评价,进一步学会如何大胆地运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和夸张的手法表现有趣的脸,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欣赏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四、说板书设计

  为简明扼要地说明“脸”的表现方法,突出教师示范和激励学生成长,我设计板书如下:

  作业展示

  有 趣 的 脸

  教 师 示 范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2.关于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3.【推荐】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

4.【推荐】说课稿范文集合9篇

5.关于生物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6.【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

7.【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

8.【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9.【精品】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