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9-10 18:18: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简析:“一个数除以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本段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以及商不变的性质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个数除以小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教材共编排了两个例题。前一个例题例5主要解决计算的策略问题,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才能进行计算。后一个例题例6主要解决转化的具体操作问题,即根据商不变性质,如何把除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4个例题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这时学生就迫切的想知道如果除数是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呢?正是有了这个疑问,学生对这部分新知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来看,已经具备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这一旧知识迁移转化为新知的能力。但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结合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并不是计算方法,而是小数点的移位方法。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研究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合作交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计算的实际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由于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并不是计算方法,而是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所以本节教材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而难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二、总体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结合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有以下设想:

  首先是利用创设情境教学策略,创设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学生的讲与练一组直接口算出结果的除法题,理解转化的原理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接着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学习新知,要求学生分组研究怎样将刚才口算时思考的转化过程用除法竖式表示出来,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方法。最后利用精心设计练习教学策略,结合新课的教学设计3组练习。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前我没有设计复习铺垫和新旧知识对比,也没有使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而是利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策略创设一个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你们早饭都吃什么?如果一袋豆浆0.5元,1.5元能买几袋?怎样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板书:一个数除以小数)

  这样设计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同时使学生能够较好的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理解转化原理

  教师出示:3.5÷0.74.8÷0.60.72÷0.9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明确: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它们看作整数再除。

  特别讲解0.72÷0.9,根据学生发言板书。让学生明确看成7.2÷9要比72÷90简便,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的讲与练,理解转化的原理:当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时,除数扩大10倍、100倍……被除数也应扩大相同的倍数。另外把小数的除数变成整数时,被除数不一定都能变成整数。这就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主要为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点移动方法这一难点作铺垫。

  结合这一环节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转化的思想是一种很重要得学习数学的方法。

  2、教学例5、例6。

  出示7.65÷0.85

  组织同学们分组研究把口算时思考的转化过程用除法竖式表示出来。教师收集几种不同的算式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出来。学生的研究结果我预设有这样几种:

  ①直接列成整数除以整数;②列竖式后,商上点小数点;③正确。

  要求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质疑,分析算错的原因。然后让做对的学生讲解。

  最后教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方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第一步应该做什么?(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变成整数。)怎样移动除数

  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呢?(也就是把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划去没有用的“0”和小数点,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两位。)最后怎样计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教师板书完毕,指名一人说一说计算方法,同学之间补充小数点移动时的注意事项。再同位互相说一说

  这样设计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更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相互评价、纠错、讲解中理解和掌握新知,同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正确评价他人和自我评价能力。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时,突出怎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这一难点,通过互相交流,突破这一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类推和概括能力。

  出示12.6÷0.28

  教师大胆放手,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书,并讲解。教师提问:这道题和上一道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强调明确: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两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两位,被除数的位数不够了要在末尾用“0”补足。然后同位互相说一说,再一次突出小数点移动方法这一难点。

  (三)巩固拓展

  利用精心设计练习教学策略,结合新课的教学我设计了3组练习。

  第一题,模仿练习,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重点讲解第二小题0.544÷0.16,提醒学生注意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应该变为54.4。

  第二题,数学医院,“做一做”第2题。在做第1题时如果学生中有典型的错例时,可以直接组织学生纠错。

  第三题,选出与各组商相等的算式。

  A4.27÷0.7①427÷7②0.427÷7③42.7÷7

  B0.225÷0.15①225÷15②2.25÷15③22.5÷15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层层递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新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始终利用知识的迁移指导学生学习,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遵循“尝试——探究——应用”的教学主线,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问题中,亲身参与、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探索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也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包括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搭好阶梯。

  学情分析

  相对整数加减运算而言,分数的加减运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学生对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有一定基础。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基础,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及加减法的含义,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难点

  能够正确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

  教法学法

  数学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采用兴趣为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目标之中。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揭示课题。

  由生日蛋糕做引子,用分数的知识来获取数学信息,进而提出数学问题,揭示出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下面学习分数的加减法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归纳方法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指导引领下自主探究知识领域。真正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例1例2的自学,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明确算理,探索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思考、计算,然后再合作交流计算的过程和想法,归纳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的合理性和简约性,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在自主计算、自主说理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感受,逐步养成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另外加之交流讨论,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三、巩固内化、回归生活

  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此环节设计了基础题、深化题和思维训练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设计一系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练习题,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力求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便于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从课堂实施上看,大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时,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重点探究“为什么这样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处于欲言不能,欲罢不止的亢奋状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想法,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从而达成共识。在练习材料的选取上我以“有效性”为前提,设计体现了“密度”和“梯度”的特点。另外又注意了开放性,关注学生思维个性化的彰显,从而实现“差异性”。最后的延伸练习,让学生感受到“课已尽,意犹在”。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宋冲冲。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法》。我将从说教材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要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乘法》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整数乘法,后面是本教材的小数除法,所以学好这个课时为学好以后的小数除法打下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类推能力、判断能力等。

  3.渗透理论来源于时间和转化的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乘法意义和小数乘法法则

  2.教学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为了讲清楚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逻辑的学科。因此我的课堂能使学生的逻辑能力增强。

  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五、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结合、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由学过的知识和材料开头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知识,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设备情况,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认识。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练习,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并能用于社会实践。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我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和实际生活的应用。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有利于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5.作业布置。

  针对五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分层练习,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减负的目的。

  七、结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找最大公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的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约分打下基础。教材中直接呈现了找出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分别找12、18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采用的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公因数的方法,能准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

  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难点为用多种方法正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本节课学生对因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法与学法上,可以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索。而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引导、组织学生归纳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也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因为学生已经很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导入新知。(导入这一环节准备用时3分钟)

  1、师:同学们,我们已学过找一个数的因数,如果老师现在给你一个数,你能很快找出它的因数吗?

  生回答师板出12的因数:1、2、3、4、6、12

  2、师:你们真棒!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很快写出18的全部因数吗?

  生独立写并汇报18的因数:1、2、3、6、9、18。

  3、师:那么准,那你们看看它们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请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数中有没有相同的因数?相同的因数有几个?

  生同位交流,共同找出:1、2、3、6。

  师:像这样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些数是12和18的公因数。此时师板书出集合图形。

  4、师:中间这一区域有什么特征?应该填什么数?

  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

  生汇报:中间所填的数应该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在这些公因数里面,哪个数最大?生:6最大。

  6:师:对,6在这两个数的公因数里面是最大的,那么我们就说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找最大公因数。

  师板书课题:找最大公因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且能很快地找出来。同时这也就突破了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这一层次的设计我准备用时12分钟。

  (二)、尝试练习,合作探究

书45页练一练中的1、2两题:

  (1)利用因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45页,独立完成第1小题。

  8的因数有:1、2、4、8。

  16的因数有:1、2、4、8、16。

  8和16的公因数有: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8

  师引导学生观察:8和16之间是什么关系?与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随着老师的问题提出来就独立的思考观察,然后在小组内自行解决。

  (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并在小组内得到发展,对后进生来说也是一个促进。)

  生汇报:8是16的因数,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8。

  然后师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小结;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并及时出一些这方面的题练习,如:4和12,28和7,54和8

  (2)利用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

  师:请大家独立完成第二题。

  生汇报5的因数有:1、5。

  7的因数有: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师同上一样引导学生独立观察5和7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分小组讨论汇报。

  生:5和7是质数,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引导生小结:像这样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他们的公因数只有1。

  练习:4和5,11和7,8和9

  (3)、整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数?

  生:列举法,用因数关系找,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我们在做题时要观察给出的数字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在讲解找最大公因数时,不仅要告诉学生具体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单独的内容联系起来,给出学生统一的解题步骤,这样学生才有章可循。)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也准备用时15分钟。

  (三)、巩固练习,体验成功

  完成书第46页的3、4、5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在巡视的过程中对于后进生要特别的指导点拨。

  巩固练习准备用时8分钟。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

  用2分种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五、说板书设计

  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我仅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这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千变万化的生成效果,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相结合。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新课标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学情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另外,本节课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航天飞机失事视频。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给眼睛和心灵极大震撼的同时,真切体会到次品的危害性,使学生能用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下面的学习。]

  出示3瓶口香糖,说明:在这3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装了几颗,你能帮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装了吗?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出示天平。说说怎样利用天平来找出这瓶口香糖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平平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平不平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

  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平上,无论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从具体的实物开始,为后面的抽象积累感性经验。]

  二、“找次品”的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从5瓶钙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平,用5个学具当钙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组长负责作好记录。)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平衡:11次

  5(2,2,1)

  不平衡:2(1,1) 2次

  5(1,1,1,1,1)1次或2次

  ……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平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所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天平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的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众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及特点;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而言,众数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对于孩子的生活体验而言,他们对众数的应用并不陌生,例如教材中设计的舞蹈队选队员、生活中衣服的均码问题等。教材编写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与所学统计知识的联系。二是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

  2、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有三个基础:1.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的含义,会用平均数、中位数反映数据特征。2.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统计思想方法。3.对于孩子的生活体验而言,学生对众数的产生并不陌生,有些生活体验,如舞蹈队选队员、均码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如何根据统计量对事物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简单的预测或决策。

  教材的重点数学思想是让学生感知众数产生的必要性,帮助学生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本节课在整个统计教学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基于前面的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二、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鼓励探究,变教为引”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法上则通过学生的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我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学会“择优录取”。在讨论合作中来辨别应该选择哪一种统计量。学生通过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议一议、辨一辨等一系列活动,逐步认识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五个环节来完成:第一环节:依据情境,理解众数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三个小环节完成,先是出例1(出示)让学生试着来选择合适的身高,让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统计量再次进行讨论,然后得出众数的选择——整齐美观(即集中性的特点)。

  第二环节为说明一组数据中众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设计了“找众数”环节:其中第一、二组是只有一个众数的,第三组是有两个众数的,第四组是没有众数的。这样学生对众数就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了。

  第三环节: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首先是说一说三个统计量的不同作用,然后出示不同的情境题,让学生来选择其中的统计量。这样很好地体现了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感。

  第四环节: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1、通过出示班级成绩情况,让学生可以怎样表示个人成绩在班级中的水平。

  2、介绍均码,让学生了解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五环节:全课小结,课后延伸谈谈这堂课的收获,加深整堂课的理解。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

  4、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计量单位了。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换玻璃”(与米、分米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和角之间、米和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与原通用教材相比,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例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③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四、具体内容

  标 题例题安排

  小数乘整数例1小数乘整数的引入题

  例2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竖式写法

  小数乘小数例3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竖式写法

  例4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例5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和乘法验算

  积的近似值例6按“四舍五入”法截取积的近似值

  连乘、乘加、乘减例7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例8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小数乘整数

  例1

  编排意图:

  (1)创设“买风筝”的购物情境,引出“小数乘整数”。

  (2)结合具体量(人民币单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小数乘整数的问题,为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撑。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提出买风筝计算钱数的问题。

  (2)先解决书上女孩想要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重点说明将元转化为角的方法。

  (3)在此基础上,解决其他买风筝的问题。

  例2

  编排意图:

  (1)脱离具体量,直接引出小数乘整数。

  (2)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说明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法的理由。

  (3)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如果积的小数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教学建议:

  (1)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例1中的计算经验,特别是将“元”转化为“角”的经验来学习例2。先提出0.72元×5,你会计算吗?再去掉元,提出0.72×5该怎么计算。

  (2)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整数乘法经验自主计算“0.72×5”,列出竖式,并尝试对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

  (3)应引导学生小结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

  ①按整数乘法的规则进行;

  ②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也应有几位小数;

  ③算出积以后,应根据

  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小数乘小数

  例3

  编写意图:

  (1)以给校园宣传栏换玻璃,需要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小数乘小数。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出小数乘小数学生易于理解。

  (2)有例2的计算经验,这里学生容易想到把第二个因数也转化为整数,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故教材直接写出转化和计算的过程。

  (3)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乘法算式。

  (2)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1.2×0.8。

  (3)组织学生共同研讨1.2×0.8的竖式算法及算理。让学生将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来,并简述其道理。可能有学生将“米”化为“分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也可能学生按书上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应引导学生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1.2×0.8”的算理。

  (4)最后组织学生探索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例4

  编写意图:

  (1)结合例4上面的“做一做”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分两个层次:

  ①结合“做一做”第1小题,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步骤。

  ②结合“做一做”第3小题,说明小数乘法的一些难点问题。如,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建议:

  (1)可按教材的层次结合具体的算式进行总结。

  (2)积的末尾是0的情况,也应作为小数乘法的一些难点问题处理。

  例5

  编写意图:

  (1)通过“非洲野狗追赶鸵鸟”的有趣情境,引出“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使学生领会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然后计算出鸵鸟的最高时速。

  (2)由验算计算是否正确,提出验算要求,培养验算习惯。

  对于验算方法没做统一规定,教材呈现了两种,一种是“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二是“用计算器验算。”其实,验算还有其他方法,这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按哪种方法验算,只要会用合适的方法验算就行。

  教学建议:

  (1)结合本例让学生领悟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可请学生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中“1.3倍”的含义。

  (2)验算的引入,既可直接由检验书上女孩的计算引出,也可由检查自己的计算引出。

  (3)如何验算不作统一要求。

  练习一

  第10题,让学生经过计算,发现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积的近似值

  例6

  编写意图:

  (1)通过“狗帮助人们抓坏蛋”的情境,让学生求狗的嗅觉细胞,引出求积的近似值。

  (2)通过计算使学生认识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当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时,有时不必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

  (3)教材以算出狗的嗅觉细胞为2.205亿个为例,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同时说明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留的小数位数。

  教学建议:

  (1)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求出“0.049×45=2.205”后,着重说明当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时,有时不必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按照需要独立地求出2.205的近似数。

  连乘、乘加、乘减

  例7

  编排意图:

  (1)有关小数连乘、乘加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多,但有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教材选取用正方形地砖铺地板,引出连乘、乘加,便于学生理解和列式。

  (2)通过解决“100块砖够吗?”引出连乘。通过解决“110块砖够吗?”的不同方法引出乘加。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尝试解释解答的结果。

  (2)由于运算顺序是一种规定,不必讲太多的理由,所以当整数四则运算扩充到小数后,可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计算的相同。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及例8

  编写意图:

  (1)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2)分两个层次编排:

  ①给出三组算式,让学生观察、计算,找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②用归纳的方法类推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3)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建议:

  (1)在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加强对乘法分配律应用的教学。

  五、教学建议: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由于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紧紧抓住这种联系,帮助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释。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让学生学会探求模式、发现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学习的重要目标。在组织学生自主小结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同时,应注意引导他们去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教学时,应重视练习一中第4题、第10题的练习,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养成探索隐含在数字、算式后面的规律的习惯。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教材分析

  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行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分析

  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五年级学生,在市级实验校的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们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本单元前几节内容中,学生已经对数格子法、平移重合法、剪割拼补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处理

  依据新课程对图形与空间的教学要突出探究性活动的要求,体现《数学课程》的“过程性”目标,同时根据学生忆有的知识水平,我确立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难点: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

  教学方式: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靠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观察、操作、推理、比较、交流、实验、模拟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本课多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任务。

  评价方式

  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学习状况、学习态度的评价。

  3、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四、教学手段

  为了再现生活情境和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过程与内在联系。

  五、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结合生活设疑 激发情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我结合生活实际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中开始探究活动。

  上课前,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现在网络上最受欢迎的是什么游戏吗?因为多数孩子的家里有电脑并已上网,所以多数孩子说:“我知道,我爸爸妈妈天天吃完晚饭后都抢着斗地主,所以一定是斗地主。”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说:“是啊,人们都喜欢和地主斗一斗智商,有的地主很狡诈,有的地主呢,也很笨,(课件)以前,有这样一个笨地主,他给两个成年儿子分地。长方形的这块分给了大儿子,平行四边形的这块分给了二儿子。但是,两个儿子都认为分给自己的那块地小,都说老财主偏心。这可把老财主气坏了,可他又说不明白。所以,老财主就想找一个聪明人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学生会跃跃欲试,议论纷纷。

  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的思考。在这样一个浓厚的探究氛围中,就为学生动脑加大了马力,在学习新知丰富了情趣。巧妙的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组织动手实践 多维尝试探究

  依据学生对上述故事中的生活实际问题,感兴趣这一可贵资源,我将以故事的问题为主线,进一步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帮助老财主想办法。

  我首先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两块地是一样大的。“假设这两块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学具卡片,你们将怎么办?”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有了困难,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有问题可以到组内交流,讨论。小组学习中,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各自想尽一切办法来证明这两块地是一样大的,这样不但达到大家参与,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汇报交流时,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利用从小组汇报中得来的信息,引导学生确定办法的可行性。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数格子(学生有计算长方形面积的能力)、重叠卡片对比法,剪割拼补法等等。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是宝贵的,因为,这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研究讨论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

  引导学生分析、验证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的方法。所以,在学生汇报出多种答案时,我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各种办法,并要求说明实践过程,要88情合理E3学生在认真、细致的操作中认知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即:(课件)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并得出两块地面积相同的答案。

  这一组实践操作,看上去是帮助老财主证明分地公平,实际上是组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与高相同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进行合作探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汇报交流时,他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自然形成,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为下一步推导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两个卡片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和平行四边形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于是,我组织学生深入推导:利用实践割补法小组的汇报,引导学生思考:(课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怎样求呢?顺势学生就梳理出了(课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文字公式及(课件)字母公式s=ah。公式的顺利推导,都源于上一环节学生的实践操作。这样水到渠成,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到此,我并没停住,仍然借助老财主分地的情境,(课件)给出两个图形的个体数据,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从而得出面积相等的确切答案,为老财主彻底解决问题,老财主开心的笑了。在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课件)

  1 、基础练习:算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出示的几个图形底和高的数值都很简单,但图形位置各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底和高。

  2 、提升练习: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并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

  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增加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的要求。使这两道题也体现了“重实践”这一理念。

  3 、发散练习:下图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在这条平行线之间,还可以画出几种形状不一样而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此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与底和高有关,与相邻的两边组成的角度大小无关。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预测

  本节课中,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的要点。与此同时,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整个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在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到了知识。反思本节课,我有这样几点感悟:

  1、 兴趣比学会更重要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语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这足以说明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本节课伊始,我以“谁来帮地主分地”的故事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们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猜想,发现,验证,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了快乐。有的孩子在课即将结束时说:数学真有趣!我愿意学数学!看,这不正是兴趣的魅力所在吗?

  2、 过程比结果更精彩

  整个活动过程,我本着“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迁移转化,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同时又体验了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孩子们一声声兴奋地呼喊着:“老师,我发现了”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溢满了惊喜,我知道这正是课标中所倡导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3、 恰当鼓励比超值嘉奖更有效

  本节课教学中,我能注重发挥评价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学习状态及过程的评价。教学中,我与学生同处一个平台,真诚与学生交流,认真地倾听,相互地接纳和分享,及时地鼓励学生,对于学生的某些正确回答,我并没有夸他:“棒极了!”,“真聪明!”而是对他说:“你能答对,说明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但老师相信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孩子们听到这样的评价学习热情更高涨了,思维题更活跃了,他们有些想法是我的预设中不曾有的,所以我想在学生思维停滞不前的时候,恰当的鼓励比一味地:“你真棒”的超值嘉奖更有效。

  教育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本节课大部分内容是以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学习的。但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在自主探究时,总是不是很投入,他们似乎也在想,也在做,但每次在合作交流前,他们都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在小组中去听别人说,然后去附和别人的意见。课下我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说:“不用自己想,反正一会儿就合作了,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就行了。”听了他们的话,我一直在想,小组合作是有利于解决问题,集体的智慧更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然而,这种学习方式也有它自身的缺陷:削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如果一个人解决不了问题,那可以依靠集体。如果将来的社会需要你独当一面的时候,你又如何去解决问题呢?因而,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这方面再多下些功夫,“巧”下些功夫,让孩子们在乐于独立探究、会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去合作交流,这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和学情

  《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五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上一个单元里又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都已具备,在这节课里,重点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解决问题。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正方形纸片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即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巩固应用。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思维的主线,学生先想先做,老师后讲后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在主要运用引探教学法的同时,结合运用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知识迁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情景和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在计算法则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合作交流做法,真正地让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体验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推导计算法则。具体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练习巩固法等。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复习导入,铺垫孕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课堂评价,师生小结等五大环节。

  (一)复习导入,铺垫孕伏

  我通过设计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和口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目的是为学好新课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手工折纸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创造性地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学环节是主要环节,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我放手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师生验证、讨论交流等形式,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故意出错题让学生判断,以此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第二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由于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第三步,算法优化。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的过程中,学生分别用了折纸、画图和计算的不同解法,我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更好、更方便,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中选择算法最优化。

  第四步,讨论归纳计算法则。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归纳。通过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计算法则。

  (四)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如看图填一填。旨在展示计算全过程,给差生拐杖,力保双基。

  2.综合练习,如计算。完成这一层次的练习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等知识点,设计意图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3.应用练习,如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五)课堂评价,师生小结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相关文章:

1.【热门】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2.有关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7篇

3.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4.有关数学说课稿小学汇总十篇

5.有关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合集八篇

6.有关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集锦七篇

7.【推荐】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5篇

8.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